<p class="ql-block">沙灣古鎮,是廣州番禺區著名的古鎮。十多年前,曾到過兩次,都是跟隨公司組織去的,2022年1月5日下午,我獨自前往。經近年精心打造后的沙灣古鎮面貌煥然一新,既保留了古鎮原有的古色古香風味,又呈現出全新的視覺感受。整個街區整潔有序,配套設施完善,功能布局合理。核心區打造了10個主題鮮明的展館,包括沙灣宗祠文化展覽館(留耕堂)、何炳林院士紀念館、廣東音樂紀念館(三稔廳)等,一一展現沙灣瑰麗的祠堂文化、宗族文化、建筑文化、農耕文化、民間文藝等,充分彰顯了沙灣古鎮的風采和濃郁的歷史文化底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覽游沙灣街頭巷尾</p> <p class="ql-block">《清水井》是景區的標志景點之一,原為沙灣古鎮中心的一口公用水井,約建于清朝嘉慶年間。</p> <p class="ql-block">《觀音堂》:供奉觀音菩薩,祈求闔家平安,事事順景。</p> <p class="ql-block">《玉虛宮》:原祠堂名“申錫堂”,始建于明代,保存了清代乾、嘉時期的重修面貌。鄉人把它改作奉祀北帝的“玉虛宮”,終年香火鼎盛,香客如云。首任澳門特首何厚鏵先生更是每年兩次前來祈福。</p> <p class="ql-block">《門神》,左為尉遲恭,右為秦叔寶。在民間,門神是鎮守門戶的神靈,又是正氣與神武的象征,畫象威武中帶慈祥,形神俱佳,歷來為群眾賞識有加,但此幅有點零類了。</p> <p class="ql-block">沙灣是廣東音樂發源地,歷史上產生了廣東音樂先驅何博眾及享譽中外的“何氏三杰”(何柳堂、何與年、何少霞),創作了《雨打芭蕉》、《賽龍奪錦》…等廣東音樂名曲,對廣東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沙灣也因此成為歷史上廣東音樂最活躍和廣東音樂歷史遺跡最多的地區之一。</p> <p class="ql-block"> 何世良藝術館</p> <p class="ql-block">何氏大宗祠(留耕堂),是番禺沙灣何族的始祖祠堂,是嶺南地區保存最完好的、現存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宏大的宗祠,始建于南宗德佑元年(1275年),歷經元、明、清各個時代的不斷擴建修繕,保存了不同風格的建筑藝術,布局嚴謹、造工精巧,被我國著名文物考古學家夏鼐先生譽為“嶺南古建筑綜合藝術之宮”。</p> <p class="ql-block">旗桿夾與旗桿,為古代科舉制度之遺存。古人凡科場得意獵得功名,必于祖祠前豎旗桿、祠內懸金匾,為光宗耀祖之事。</p> <p class="ql-block">祠堂前的風水塘。在選定建祠堂后,先動土挖塘,一是風水需要,二是將挖出的將祠堂地臺填高。祠堂地臺要一進比一進高,這可使子孫后代日后在科舉中步步高高升。挖出的塘要蓄水、養魚,寓意水為財、年年有余。</p> <p class="ql-block">留耕堂 </p><p class="ql-block">左為昭右為穆羹墻如見</p><p class="ql-block">后其位行其禮籩豆孔將</p> <p class="ql-block">“留耕”二字為明中葉學者兼書法家,人稱“白沙先生”的陳獻章“茅筆”所題。留耕堂的名字源于中寑的“陰德遠從宗祖種,心田留于子孫耕”。</p> <p class="ql-block">“大宗伯”原匾 。這是明初的官賜麗物,亦為障木制成,原紅底金字。至今已保存了640多年了, 色已鏡盡。外瞿已丟失且有點殘缺,但能保存至如今的狀腕。在民間實屬輸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入孝出第》石額,是要勉勵子孫在家須躬行孝道,在外要出人頭地。</p> <p class="ql-block">詩書世澤牌坊(儀門),屬于留耕堂的第二進,為古人施行禮儀及以作旌表所用。</p> <p class="ql-block">廣府磚雕立屏《六國大封相》</p> <p class="ql-block"> 懷德堂</p> <p class="ql-block">新年快樂!年年有余!</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密山市|
浮山县|
察隅县|
溧阳市|
玉溪市|
汉源县|
青田县|
隆子县|
忻城县|
武安市|
大新县|
锦屏县|
神池县|
临颍县|
乃东县|
磴口县|
江阴市|
东明县|
毕节市|
无极县|
铜陵市|
武城县|
永德县|
中山市|
贵德县|
东源县|
申扎县|
宣武区|
宜兴市|
东乡|
松江区|
太仓市|
清水河县|
洛阳市|
临江市|
富裕县|
隆化县|
松原市|
柞水县|
绵竹市|
华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