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第二章 古都煙霞(下篇)</font></b></h1> 遷到北京,對陸軍軍醫學校來說,不僅僅只是場所的改變,更迎來了培養體制上的一次質的飛躍。到京之后,軍醫學校開始對學生實施分科培養——在傳統的醫、藥兩大學科基礎上,進一步分出了普通科、本科和研究科三個培養層次,以滿足對不同梯隊軍醫人才的需求。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1918年末,中國北洋政府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而洋洋自得,11月28日,北洋陸軍在太和殿前廣場上舉行了盛大閱兵式。此刻,陸軍軍醫學校也被陸軍部慷慨地接到了北京,給錢給地。</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div><b>“普通科”</b>的培養宗旨是“養成普通醫學藥學之人才,并授以初等勤務必要之學術”,學制為醫科3年、藥科4年,并在軍隊實習3個月。招收的是中學畢業生及同等學力者——很有點像我們現在的大學本科。<br></div><div><br>而軍醫學校的這個所謂的“<b>本科</b>”,培養目標則是“教授中等勤務必要之學術,并造就將來研究高等學術之基礎”,學制半年至1年,招收的是前面的那些“普通科”畢業生,或者是國內各醫藥學校畢業的、經軍隊內部或衛生部推薦過來的人員。在這半年或1年里,學員要學習軍陣衛生學、軍陣防疫學、軍陣外科學、軍陣內科學、選兵醫學、戰術學、地形學、野戰衛生勤務學等科目——從內容上看,很有點軍事強化班的味道。<br><br>至于“<b>研究科</b>”的創立,則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的教育宗旨是“就本科已有之學力上,授以高等勤務必要之學術,專業醫學和藥學學術研究為主,培養高等軍醫勤務和研究人才”,招收的學生須為“本科”畢業生,而課程“教授及實修課目不定,由教官授以問題并示以方法,令其研究”。也就是說,這其實是現代意義上的研究生制度。</div><div><br></div><div>后來,軍醫學校相繼創建了軍陣防疫、眼科、耳鼻喉科、司藥四個研究所,選拔優秀畢業生、在職軍醫、司藥人員返校研習,培養時間為兩年,這也是<b>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研究生培養點</b>。<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在北京的陸軍軍醫學校校舍</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1919年2月初,軍醫學校的附屬醫院也搬離了天津,遷入北京朝陽門內北小街,并于12日發布廣告,宣布自15日起開診。醫院對外開放內科、外科、眼科、皮膚、花柳五個科室,每次診費銅元十枚,藥費和治療費另計。軍人診療是免費的,只收掛號費二枚銅元。<div><br></div><div>然而因為醫院地段偏僻,這個醫院的就診病人很少,長期處于門可羅雀的狀態。<br><br>況且,學校和附屬醫院遷到北京后,迎來的也只是片刻的安寧。</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北京時期的北洋政府陸軍軍醫學校附屬醫院的大門</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div>歷史進入1920年代,北洋軍閥之間的混戰更加頻繁。直系、奉系、皖系之間的戰火甚至直接燒到了北京附近,戰爭中的大量傷員無處安置,于是軍醫學校附屬醫院被再一次強行征用,學校的教官和學生也被征去干活,正常的教學秩序已經蕩然無存。</div><div><br></div><div>與此同時,各派軍閥都對這間軍醫學校垂涎三尺,企圖納入自己的囊中。<br><br>但,這些都還不是最糟糕的。</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北洋軍閥的部隊向京津集結,戰火開始殃及陸軍軍醫學校。</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對一間學校來說,最重要的莫過于教研經費了。在李鴻章和袁世凱時代,由于兩位強人的高屋建瓴,即便在困難的時期,也依舊能優先確保軍醫學校的日常運轉無虞。<div><br></div><div>然而到了后袁世凱時代,北洋政府的高層如走馬燈一般的換人,各屆內閣無不依賴外國借款度日,僅有的那點稅收、和外國借來的款項,除了被各級侵吞外,基本都投入了戰爭之用。根本就拿不出像樣的財政經費來支持其他事業的發展。<br><br>陸軍軍醫學校也不例外,從1920年開始,日常經費就已經不能按時從上面領到了。1921年4月8日的《益世報》上,刊載了這么一條新聞:<br><i><font color="#167efb">“軍醫學校近因財政困難,積欠教職員之薪金,已達五個月有零,教職員自己情愿遣散,另謀生計”……</font></i></div><div><i><font color="#167efb">“校內一文莫名,支持艱難,欠教職員之薪金尚不屬第一難題,所最困難者,學生之飯食,向由學校供給,別下已有在陳絕食之慨”。</font></i><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陸軍軍醫學校附屬醫院的院機關辦公樓,原址位于今天的軍區總醫院大院里,已經殘缺不全</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div>為了維持生計,教職員工們開始在校外兼職——或開診所、或在其他學校教課——根本無心本職工作。還有的教員干脆不辭而別,投奔軍閥麾下當軍醫去了。稍微有點責任心的老師,也只是在軍醫學校有課的時候,才從別處、甚至外地趕來上課,十分辛苦。</div><div><br></div><div>經費不足還導致學校不能按期招收新生。從1921年至1924年,軍醫學校的招生規模日漸縮小,甚至淪落向新生收取高額保證金。</div><div><br></div><div>這種慘淡局面,一直維持到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接收陸軍軍醫學校為止——當時軍醫學校里只剩下醫科三、四年級的學生各一班,一共才數十人。</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北伐軍進北京</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div>因為缺乏經費,學校的行政管理也陷于荒蕪。1921年12月12日傍晚,校內設施因疏于維護而突然起火,燒掉房屋多間。</div><div><br></div><div>1922年的春節快要來臨的時候,學生食堂基本斷了炊,軍需官欠著外面的賬款沒錢還,躲了起來不露面。校長沒辦法,只得自掏腰包,墊付食品款,讓學生們喝口熱粥飯。</div><div><br></div><div>正值隆冬,學校里僅有的那點取暖煤炭也要燒完了,找陸軍部也沒人管。學生們饑寒難耐下,根本無心上學。據一位當事人記載:那年學員隊里大伙都找借口逃離學校……<br><i><font color="#167efb">“年假回家,托故請假,來一封信就行。但是一回學校,決不輕易放出……住在學校里,也不上課……也不實習,整天沒事作。近來有人主張請示辦法,又有人主張請放寒假,終日議論,難得良果。學生方面只知無理由的服從,有什么意見萬不敢發表。”</font></i><br><br>政壇上的軍閥更迭速度眼花繚亂,軍醫學校的管理層也是頻繁換個不停。校長全紹清,區區一介學者,被這幾年弄得心力交瘁,再也無法支撐這種局面,于是借著到美國訪學的機會,不告而別。</div><div><br></div><div>他走以后,陸軍部先后任命了6個校長,每一任校長也都無力解決學校的困境。學生們斯文掃地,被逼上書大總統徐世昌及陸軍總長,請求撥發經費。那封信字字血、行行淚,但無濟于事。</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1927年10月10日,北京北洋政府的最后一個“國慶節”</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div>1928年6月8日,北伐軍終于開進了北京城,奉系軍閥則從朝陽門撤離。</div><div><br></div><div>朝陽門離陸軍軍醫學校近在咫尺,可是奉軍已經徹底把這個北洋小兄弟給遺忘了,倒是軍醫學校的時任校長魯景文搭上了奉軍的線,跟著張作霖逃往關外,丟下了學校和師生們自生自滅。學生們只得推舉一名教官出來主持校務,直到8月,等來了北伐軍接收代表。<br><br>中國歷史上的北洋時代終于畫上了句號。6月12日,南京國民政府發表《對內宣言》,宣布“結束軍事”,“開始訓政”;并公布了“勵行法治”、“澄清吏治”、“肅清盜匪”、“蠲免苛稅”、“裁減兵額”的五大施政方針。</div><div><br></div><div>作為北洋“余孽”的軍醫學校,此刻該何去何從?國民政府“裁減兵額”的大刀,又會不會砍向師生們呢?</div> <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北洋奉軍與北伐軍和平移交北京城,奉軍一退出朝陽門,北京街頭掛滿新旗。</font></p></h5> 事實證明,這一次軍醫學校反倒迎來了新的生機。由于南京政府的蔣介石和眾多軍政官員都出自昔日北洋保定軍校,自然是對系出同門的這所軍醫學校非常了解。而且蔣介石本人對軍醫工作的重視,也絲毫不在袁世凱之下。<br><br>就在北伐勝利、京津易幟后不久,南京政府的“軍事委員會”改組為“軍政部”,蔣下達指示,對軍醫學校進行完整接受,人員全部留用,隸屬于軍政部陸軍署軍醫司。<div><br></div><div>蔣介石還對軍隊醫務工作進行了點評,認為當時的“軍醫不良,經理無方,軍隊要素三失其二”。蔣要求軍政部對軍醫學校的條例和教綱進行修改,全面整頓和恢復學校的各項工作。</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1930年代初,陸軍軍醫學校的戰地救護訓練</font></h5> 第二年的10月,軍政部軍醫司制定了《訓政時期軍醫工作分配年表》,對促進軍醫教育、籌建陸軍醫院等工作進行了規劃。明文指出:“最要、最急者其惟在軍、獸醫教育之改進發展。”<div><br></div><div>這一綱領出臺后,軍醫學校的經費、資源有了穩定的保證,許多散落在外的教官、職員也開始陸續回到校園。<br><br>南京國民政府對軍醫工作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了北洋時代,軍醫學校也被寄予厚望。<div><br></div><div>1930年2月,國民政府又專門頒發了一個《軍政部陸軍署軍醫學校條例》,明確軍醫學校的宗旨是“掌管軍醫司藥學員生之教育,并軍醫、司藥之調查研究,及圖書編譯事項”。對軍醫學校及其附屬醫院的各職能重新進行了規劃,人員配備比北洋時代更加全面、完整,還出臺了嚴格的校紀校規。</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當時陸軍軍醫學校的學員宿舍</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在學制方面,南京國民政府不僅完整延續了北京陸軍軍醫學校的“普通科”、“本科”、“研究科”三級培養制度,還考慮到當時全國軍醫人才的匱乏,在原有三級學制(統稱“學生班”)基礎上又增設了一個“學員班”,用來對在職軍醫、司藥人員進行培訓。<div><br></div><div>這樣一來,軍醫學校就形成了<b>學生班</b>和<b>學員班</b>兩種培養模式,被賦予了更廣泛的職責,可以提供學歷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在職教育。從此,學校在培養更多數量人才的同時,也更加貼近作戰部隊。<br><br>軍醫學校的另一個重要變革,是將學生班的“普通科”(相當于現在的大學本科)改為醫科五年、藥科四年。此外,還有一個明顯有別于北洋時代的新生事物——全面開設了政治課,學習三民主義。<div><br></div><div>1931年9月18日夜,日軍在沈陽向東北軍發動進攻,幾個月后,東北全境淪陷。由于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軍醫學校并沒有機會投身于白山黑水的戰地救護工作。反倒是當時的北平協和醫院,動員了不少師生志愿者,奔赴古北口一線,積極培養戰地醫護力量。</div><div><br></div><div>這些舉動,也為不久以后協和系大舉接管軍醫教育、“英美系”取代“德日系”、并成為中國軍醫體制的最后贏家,埋下了伏筆。<br></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九一八“事變后,北京協和醫學院組織的長城前線救護隊,這些師生在后來的八年抗戰期間,成為中國軍醫教育的中堅力量</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九一八事件后擔任軍醫學校校長的,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微生物學家和傳染病學家嚴智鐘。他的父親嚴修,是南開中學和南開大學的創辦人之一。<div><br></div><div>嚴智鐘是地地道道的日本醫學派,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部,回國后長期從事防疫工作,與全紹清、伍連德等人共事,曾經戰斗在1910年東三省鼠疫、1918年綏遠鼠疫的戰場上,后來參與籌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官方防疫機構——北洋政府中央防疫處,并兼任京師傳染病醫院院長。</div><div><br></div><div>1932年他被任命為北平的軍醫學校校長,開啟了他的軍醫生涯,嚴智鐘將在這個全新的領域,陪伴著軍醫學校的師生們完整走過十四年的抗戰歷程。<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嚴智鐘,中國近代杰出的防疫專家,陸軍軍醫學校校長。1949年后曾任臺灣大學醫學院院長。</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div>轉眼就到了1933年,日本在華北的軍事侵略日益加劇,此時海軍部下轄的海軍軍醫學校(北洋醫學堂的一支發展而來)徹底停辦。陸軍軍醫學校繼續待在北平,變得越來越危險。于是國民政府下令軍醫學校全部遷往南京。<br></div><div><br></div>這是學校的第二次大搬家。從此,軍醫學校徹底告別了平津故土。在她今后的歲月里,無論是輾轉大半個南中國,還是從上海江灣一分為二,或留黃浦江畔、或去往臺灣,都始終再也沒有回到華北的土地上。<br><br>軍醫學校與普通的醫學院不同,她的特定身份,注定了她不可能成為大時代里的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象牙塔。每一次歷史風云的變幻、民族命運的跌宕,都會將軍醫院校推向風口浪尖。從1902年到1933年的三十年間,軍醫學校從天津到北京,經歷了晚清與北洋時代的風雨飄搖,登上了防疫抗疫的世界舞臺、也融入了中國社會變革的時代洪流。<br><br>軍醫學校即將離開北國的土地,來到江南。<div><br></div><div>那里有六朝煙水、有槳聲燈影,更有關山萬里的跋涉在等待著她。<div><br><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9b9b9b">敬請期待:第三章 石頭城下</font></b></h1></div></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台县|
和林格尔县|
武川县|
呼伦贝尔市|
丹巴县|
宁蒗|
闵行区|
齐齐哈尔市|
清徐县|
镇江市|
垣曲县|
六盘水市|
连平县|
涟水县|
合水县|
漳平市|
栾城县|
安化县|
襄汾县|
宜城市|
石嘴山市|
龙南县|
海兴县|
邹平县|
平山县|
沙河市|
石城县|
霍山县|
金堂县|
广河县|
岢岚县|
舟山市|
竹山县|
稻城县|
托里县|
房产|
肇源县|
偃师市|
淄博市|
公安县|
陆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