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朱凡心 整理</p><p class="ql-block">西征路線視頻:</p><p class="ql-block">統籌策劃朱凡心 編導腳本史建軍</p><p class="ql-block">解說(畫外音)隋建 后期編輯制作王強</p> <p class="ql-block"> <b>紅六軍團西征——</b></p><p class="ql-block"><b>拉開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序幕的偉大征程</b></p><p class="ql-block"> 1934年8月7日,紅六軍團9758名將士根據中革軍委的訓令,離開湘贛蘇區,從江西省遂川縣的幾個地域(橫石、新江、五斗江等)開始突圍西征(長征)。一路浴血奮戰,沖破敵人十幾道封鎖線(僅在8月7日至8月9日就突破敵人的4道封鎖線),經常與數倍于我的敵人進行戰斗,戰勝了敵人的圍追堵截和自然界的無數險阻,勝利完成了戰略轉移的任務。于同年10月24日到達貴州省印江縣的木黃與賀龍領導的紅三軍(紅二軍團)勝利會師。歷時79天,行程五千余里(途經贛、湘、桂、黔4省);作戰60余次,渡過湘江等5條江河(其中清水江渡了3次,實際渡江河7次)。紅六軍團也付出了重大代價,與紅三軍會師時僅存3300余人(含300多傷員),基本上都是戰損。紅六軍團在貴州省石阡縣困牛山,百余名紅軍壯士為了不傷百姓 ,寧死不當俘虜,毅然跳崖。彰顯了人民軍隊的軍魂!</p><p class="ql-block"> 紅二、六軍團會師形成了中國工農紅軍一支重要的戰略突擊力量。</p><p class="ql-block"> 作為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長征先遣隊,紅六軍團西征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第一步。紅六軍團西征為中央紅軍起到了偵察、探路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黨史和軍史所說的“最先開始長征的部隊是紅六軍團”指的就是紅六軍團的西征。</p><p class="ql-block"> 紅六軍團長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江西省遂川縣到貴州省印江縣,里程為五千里,這一階段長征也稱“西征”。第二階段是1935年11月19日與紅二軍團一起從湖南省桑植縣出發長征到陜北,里程為二萬里。長征總里程二萬五千里。</p> <p class="ql-block"><b>? 紅六軍團西征時序列 </b>(附:個人戰傷統計)</p><p class="ql-block"> <b><i>1934年8月—10月</i></b></p><p class="ql-block">軍團長 蕭 克 (負傷5次(3次重傷))</p><p class="ql-block">政 委 王 震(負傷7次) </p><p class="ql-block">參謀長 李 達 (任17師參謀長時負傷) </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 張子意 </p><p class="ql-block"> <b>紅十七師</b> </p><p class="ql-block">師 長 蕭 克(兼)</p><p class="ql-block">政 委 王 震(兼)</p><p class="ql-block">參謀長 李 達(兼)</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 張子意(兼)</p><p class="ql-block">政治部副主任 袁任遠(任獨立12師政委時右手負傷)</p><p class="ql-block"> <b>49團</b></p><p class="ql-block">團長 吳正卿(36年2月任17師師長時犧牲,時年24歲)</p><p class="ql-block">政委 晏福生(任16師政委時右臂負重傷截肢) </p><p class="ql-block"> <b>50團</b></p><p class="ql-block">團長 劉式楷(34年9月3日犧牲) ,接任郭鵬(負傷17次23處)</p><p class="ql-block">政委 彭棟材(后改名彭林,抗擊日寇右臂被炮彈炸傷)</p><p class="ql-block"> <b>51團</b></p><p class="ql-block">團長 張鴻基(34年9月7日犧牲),接任金承忠(36年1月任紅二軍團4師參謀長時犧牲,時年25歲)</p><p class="ql-block">政委 蘇 杰(35年7月任17師師長時犧牲,時年22歲)</p><p class="ql-block"> <b>紅十八師</b></p><p class="ql-block">師 長 龍 云(34年10月負傷被俘,后犧牲,時年32歲)</p><p class="ql-block">政 委 甘泗淇(負傷兩次)</p><p class="ql-block">參謀長 譚家述(數次負重傷) </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 方禮明(37年犧牲,時年31歲)</p><p class="ql-block"><b> 52團</b></p><p class="ql-block">團長 桂興(34年8月底逃跑),接任田海清(34年10月被俘犧牲,時年27歲)</p><p class="ql-block">政委 方禮明(兼) </p><p class="ql-block"><b> 53團</b></p><p class="ql-block">團長 張正坤(后任18師師長。皖南事變犧牲,時年32歲)</p><p class="ql-block">政委 余立金(子彈從腮幫子穿過,臉腫得變了形) </p><p class="ql-block"><b> 54團</b></p><p class="ql-block">團長 趙雄(34年9月26日犧牲)</p><p class="ql-block">政委 魏青(下落不明)</p><p class="ql-block">(34年9月底54團建制撤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b></p><p class="ql-block"><b> 新中國的建立,是前輩們負重前行!</b></p> <p class="ql-block">2021年12月26日《新聞聯播》報道</p> <p class="ql-block">2018年11月24日,部分紅六軍團后代在困牛山烈士紀念碑祭掃烈士。</p> <p class="ql-block">向困牛山烈士紀念碑敬禮!</p> <p class="ql-block">紅18師師長龍云烈士故居。2018年11月17日拍攝于貴州省錦屏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紀念紅六軍團西征60周年座談會合影——1994年於北京</b></p> <p class="ql-block">1排左起:李立 王季青(王震夫人) 馬廷士 曠伏兆 賀慶積 周仁杰 余秋里 張震(軍委副主席) 蕭克 王恩茂 陳琮英 張铚秀 彭林 蹇先佛 左齊 陶漢章 </p><p class="ql-block">2排左起:XXX 何 輝 譚尚維 曾 威 李 真 朱家勝 蕭友明 賈若瑜 江文 饒興 龍振彪 周涌 彭方復 李元明 江勇為 徐國賢 楊一青 </p><p class="ql-block">3排左起: 沈陽(譚家述夫人) XXX 馬憶湘 陳亦琴(馬廷士夫人) 劉可燦 何善遠 劉月生 謝中光 劉宗舜 龍舒林 蕭榮昌 彭富九 賀勁南 唐子奇 彭紹智 邵言屏(譚善和夫人) 任遠征(陳琮英之女) 左凌(左齊之女)</p> <p class="ql-block">江西省遂川縣橫石村紅六軍團長征出發地紀念廣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西征時(34年8月至10月)序列人物簡介</b></p> <p class="ql-block"> <b>任弼時</b>(紅軍時期)</p><p class="ql-block">任弼時(1904-1950北京),名培國,號二南,湖南省湘陰縣(今屬汨羅市)塾塘鄉唐家橋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 1920年8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2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7月任第四任共青團中央總書記。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國共合作破裂后,1927年8月7日出席在漢口召開的中共中央緊急會議,積極主張土地革命,當選為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委員。1928年在中共六大上繼續當選為中央委員。1931年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34年8月與蕭克、王震等人率紅六軍團西征(長征);時任軍政委員會主席。1935年11月與賀龍率紅二、紅六軍團長征,長征中擁護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同張國燾的中共中央作堅決斗爭,力促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抗日戰爭爆發后,任中共中央軍委華北分會委員、八路軍政治部主任,和朱德、彭德懷等率八路軍開赴山西前線抗戰。1938年3月,代表中共中央赴莫斯科向共產國際大佬斯大林系統地匯報中國抗戰形勢與中國共產黨的工作和任務,取得了共產國際的大力支持。1940年3月回國后參加中共中央書記處工作。1941年9月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協助毛澤東領導“整風”運動和“大生產”運動,并受中央委托主持《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起草工作。1943年3月與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組成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書記處。1945年在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1946年后,和毛澤東、周恩來一起轉戰陜北,協助毛澤東指揮國共戰爭,制定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和開展土地改革工作。1949年初,指導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被推選為團中央名譽主席。</p><p class="ql-block">任弼時同志對事業和工作恪守著“能堅持走一百步,就不該走九十九步”的準則,長期抱病工作,過度勞累,使病情突然加重,1950年10月27日在北京逝世,終年46歲。</p> <p class="ql-block"> <b>蕭 克</b>(紅軍時期)</p><p class="ql-block">蕭克(1907.-2008北京),湖南省嘉禾縣人。大革命時期加入國民革命軍,畢業于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憲兵教練所,參加了北伐戰爭,任連指導員、連長。1927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南昌起義、湘南起義和井岡山斗爭,紅四軍成立后任連長、營黨代表、營長、第一縱隊參謀長。在中央蘇區創建與發展時期,任紅四軍第三縱隊縱隊長、12師師長、紅一方面軍獨立5師師長,湘贛蘇區紅八軍軍長,當選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1934年7月任紅六軍團軍團長,先遣西征,參加了紅二、六軍團長征.后任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紅四方面軍第31軍軍長,當選中革軍委委員。1933年被授予二等紅星獎章。抗戰時期任八路軍一二〇師副師長、冀熱察挺進軍司令員兼軍政委員會書記、晉察冀軍區副司令員、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委員、晉察冀軍區代司令員。1944年4月參加了延安整風運動和中共七大。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第二野戰軍司令員、中共晉察冀中央局常委、中共中央冀熱遼分局委員、冀熱遼軍區司令員、晉察冀野戰軍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和華中軍區第一參謀長。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軍訓部部長,國防部副部長兼訓練總監部部長。1958年在“反教條主義”運動中受到錯誤批判后任農墾部副部長。1972年5月任軍政大學校長,后任國防部副部長兼軍事學院院長和第一政委。曾任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第十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一屆中央委員、中央軍委委員,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政協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二等紅星獎章,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國防大學)。</p><p class="ql-block">參與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大百科全書》,主編《中華文化通志》,所著小說《浴血羅霄》榮膺茅盾文學獎,另有《南昌起義》、《朱毛紅軍側記》、《蕭克回憶錄》等作。</p><p class="ql-block">【戰創】五次負傷,其中三次重傷:一次是1928年6月在迎擊國民黨軍進犯井岡山根據地的戰斗中腳踝被子彈擊穿;另一次是1928年8月紅四軍“八月失敗”時,戰斗中肩頸部被子彈擊穿;傷勢最重的一次是1932年6月與國民黨軍交戰中胯部中彈</p> <p class="ql-block"><b>王 震</b>(紅軍時期)</p><p class="ql-block">王震(1908-1993廣州),湖南省瀏陽縣北圣鎮馬戰橋人。小學文化,幾度輟學務農。1926年5月參加革命。1927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5月轉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任中共湘鄂贛區委書記,紅軍湘東獨立1師3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師政委。紅8軍代政委、紅8軍政治部主任兼22師政委。湘贛省軍區代司令員,紅六軍團17師政委。是湘贛蘇區創始人之一。1934年8月西征(長征)時任紅六軍團政委,與任弼時和蕭克率紅六軍團與紅二軍團會師,建立了湘鄂川黔蘇區。1935年11月率紅六軍團長征。1933年獲三等紅星獎章。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120師359旅副旅長,后任旅長兼政委。1937年9月,率部進入晉綏、晉西北抗日前線,連克寧武等7座縣城,為開創晉綏抗日根據地作出了貢獻。1939年10月兼綏德警備區司令員兼政委。率359旅屯墾南泥灣,成為一面旗幟。1942年兼任延安地委書記、延安軍分區司令員。1944年10月任八路軍南下支隊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司令員兼政委;第1野戰軍1兵團司令員兼政委,率部解放青海后,進軍新疆。建國后,任新疆軍區代司令員和政委,新疆分局第一書記。副總參謀長兼鐵道兵司令員,農墾部部長。后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委員、軍委常委,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1至7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7屆中央候補委員,8至10屆中央委員,11、12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p><p class="ql-block">【戰創】七次負傷。1935年4月任軍團政委時在陳家河、桃子溪戰斗中負重傷;在龍山圍困戰中負輕傷;任359旅旅長時抗擊日寇被毒氣毒昏,白求恩大夫搶救脫險;1948年8月9日在陜西省澄城縣王莊鎮負傷。</p> <p class="ql-block"> <b>李 達</b></p><p class="ql-block">李達(1905-1993北京),陜西省眉縣橫渠區崖下村人,五歲就給地主打短工。先后考入私立中學和省立師范學校。1926年考入馮玉祥在甘肅平涼創辦的西北軍第二軍官學校,畢業后任排長、連長。 1931年12月參加寧都起義;1932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連長,湘贛蘇區獨立第1師參謀長、紅17師參謀長兼團長、紅六軍團參謀長。參加了湘贛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1933年榮獲二等紅星獎章。后任紅二軍團參謀長,紅二方面軍參謀長。1937年初,任援西軍參謀長。參加了紅六軍團西征和紅二、六軍團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參謀長,后兼太行軍區司令員。率領129師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以襲擊、伏擊、阻擊等戰法,先后在長生口、七亙村等地重創日軍。轉戰晉冀豫、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精心制定作戰方案,部署戰役,事必盡責。參與指揮了著名的反六路圍攻、反九路圍攻、開辟冀南、白晉戰役、百團大戰、1942年夏季反掃蕩、沁源圍困戰、安陽戰役等一系列戰役、戰斗,粉碎了日軍的殘酷圍攻、“掃蕩”,及其“囚籠政策”、“三光政策”、“治安強化運動”,為晉冀魯豫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先任晉冀魯豫軍區參謀長、中原軍區參謀長、第二野戰軍參謀長兼特種兵縱隊司令員和政委。建國后,任西南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后兼云南軍區司令員,參與領導殲滅國民黨殘余武裝力量和土匪及爭取和平解放西藏的工作。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任志愿軍參謀長,參與組織指揮了夏季反擊作戰。后任國防部副部長兼中國人民解放軍訓練總監部副部長。1972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1980年任中央軍委顧問。中共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二、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榮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中央軍委)。 </p><p class="ql-block"> 【戰創】1934年初“北上行動”的戰斗中負傷,時任17師參謀長。</p> <p class="ql-block"><b>張子意(</b>紅軍時期)</p><p class="ql-block">張子意(1904-1981北京),曾用名劉平,獄中名劉生財,湖南省醴陵縣人,1917年入長沙長郡中學。畢業后,先后在北二區高小和北聯高小任教。192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湖南農民運動中心之一的醴陵縣,擔任過區委書記、區農民協會委員長和縣委委員。國民黨叛變革命之后,堅決執行黨的正確路線,投入了艱苦卓絕的武裝斗爭,在本縣組織和領導武裝起義。1931年冬,進入湘贛革命根據地,先后任湘贛省委常委、組織部長、宣傳部長、湘贛軍區政治部主任。1933年到1937年,先后任紅六軍團、紅二軍團和紅二方面軍的政治部主任,湘鄂川黔省委委員、中央軍委分會委員,并一度擔任湘鄂川黔省委副書記。參加了紅六軍團西征和紅二、六軍團長征。在張國燾陰謀分裂黨分裂紅軍的關鍵時刻,表現了擁護黨中央的堅定立場和原則精神。1937年底,被黨派到蘇聯休養和學習。1940年冬,回國路過新疆,受到軍閥盛世才阻撓,滯留于烏魯木齊,1942年9月又被逮捕入獄。在將近四年之久的監獄斗爭中,他是獄中地下黨組織的總負責人,和方志純、馬明方等同志一起,緊密團結了一起被捕的我黨在新疆的一百多位同志,組織大家對敵人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嚴峻的考驗證明,不愧為具有崇高革命氣節的堅貞戰士和富有斗爭經驗的領導者。1946年7月回到延安,立即投身到偉大的解放戰爭中去,歷任晉綏分局宣傳部長、副書記、代理書記。建國后,擔任西南局常委、西南局宣傳部長、農村工作部長,西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西南行政委員會文教委員會主任。1955年調任中央西南地區工作部副部長,中央書記處第二辦公室副主任。1956年當選為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57年后,擔任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并任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委。行政5級。1975年12月,張子意把珍藏四十余年的長征日記捐贈給中國國家博物館。它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也凝聚著一位老紅軍戰士對黨對事業的忠誠。</p> <p class="ql-block"> <b>袁任遠</b>(紅軍時期)</p><p class="ql-block">袁任遠(1898-1986北京),湖南省慈利縣人,早在青年時代就學于湖南法專學校時,開始接受進步思想,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后,積極參加反對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斗爭,1922年,到南洋從事教育和新聞工作,積極宣傳新文化、新思想。1925年5月回國,同年八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湖南早期共產黨員之一。1926年受黨組織委派回慈利縣建立黨的組織,開展工農革命運動。由于被湖南反動當局通緝,轉到石門縣工作。領導石門南鄉武裝起義。1929年,參加了鄧小平、張運逸領導的廣西百色起義,任紅七軍第二縱隊政治部主任。對創建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做了大量工作。1931年,紅七軍挺進湘贛,參加了湘贛根據地反圍剿的斗爭,先后任紅八軍政治部主任,獨立12師政委,湘贛省委秘書長,紅六軍團政治部副主任。1934年8月參加紅六軍團西征(長征)。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1935年11月參加紅二、六軍團長征。在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后,反對張國燾的反黨分裂活動,堅定地站在黨中央毛主席一邊。1936年,紅二、四方面軍由甘孜出發北上,他領導的紅32軍(任軍政委)是長征部隊中最后一個過草地的部隊。 抗日戰爭時期,先后擔任120師前委秘書,359旅政治部主任,綏德專員,出席了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并隨359旅第二梯隊南下。日本投降后,調任東北工作,1946年7月調軍調部執行小組工作,任34小組少將組長,后任吉林省副主席。1949年湖南解放后,任湖南省副主席,內務部副部長,青海省省委書記、青海省省長。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專職常委。在十年動亂中,對林彪、“四人幫”進行了堅決的抵制和斗爭。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委,副書記。在黨的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是第四屆政協常委,第五屆人大常委。1953年定為行政7級。后期工資改革,其職務資歷可調整至行政5級,但他均以大局為重,不計個人名利。主動放棄兩次工資調整機會,讓與他人。</p><p class="ql-block">【戰創】在第四次反“圍剿”的戰斗中右手負傷,時任獨立12師政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金沙縣吳正卿烈士紀念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吳正卿</b>烈士(無照片)</p><p class="ql-block">吳正卿(1912-1936),河北保定人,是國民黨二十六路軍的班長,1931年12月寧都暴動時參加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年調湘贛軍區,歷任排、連、營長,1934年任十七師四十九團團長,1935年8月任十七師師長,1936年2月在貴州省金沙城的戰斗中頭部中彈,光榮犧牲,時年24歲。</p> <p class="ql-block"> <b> 晏福生</b></p><p class="ql-block"> 晏福生(1904-1984廣州),原名晏國金。湖南省醴陵縣人。1923年到安源煤礦做工,先后參加工人俱樂部和工人糾察隊,從事工人運動。1927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初回鄉參加醴陵暴動,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曾任湘東獨立師第3團副官,紅六軍團17師49團政委、第18師和第16師政委,參加了湘贛、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經歷了紅六軍團西征和紅二、六軍團長征。1936年11月任西路軍總部警衛團政委。西路軍失敗后只身輾轉回到陜北。抗日戰爭時期,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38年任八路軍第120師359旅717團政委,率部參加了上下細腰澗等戰斗和南泥灣大生產運動。1942年任陜甘寧晉綏聯防軍警備1旅副政委。1945年5月任八路軍南下第2支隊副政委。解放戰爭時期,日本投降后赴東北,任東北359旅政委,東北民主聯軍獨立1師政委、第10縱隊28師政委。率部參加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和遼沈、平津等戰役,曾在黑山阻擊戰中指揮101高地爭奪戰,為全殲國民黨軍廖耀湘兵團贏得了戰機。 后任第四野戰軍第47軍副軍長,參加宜沙、湘西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后,任湘西軍區司令員,湖南省軍區第二政委,廣州軍區副政委、顧問。第四、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黨的七大、八大和十二大代表,黨的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p><p class="ql-block">【戰創】1936年10月在甘肅天水羅家堡戰斗中右臂負重傷,后截肢。時任16師政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劉式楷</b>烈士(無照片)</p><p class="ql-block">劉式楷,籍貫不詳。紅六軍團17師50團團長, 1934年9月3日在文市的戰斗中犧牲。</p> <p class="ql-block"><b>郭 鵬</b></p><p class="ql-block">郭鵬(1906-1977上海),原名:郭光前,別名:郭清南,湖南省醴陵縣黃獺嘴鎮社沖鄉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9月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192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由于郭鵬的戰友相繼犧牲,無人證明他的黨籍,于1930年7月再次入黨,1930年冬天第三次入黨)。1929年冬被平(江)、醴(陵l)游擊大隊派去長沙市國民黨軍隊中做兵運工作。1930年2月被捕,雖五刑拷盡,仍堅不供認,并在獄中發動難友請愿、越獄。1930年7月紅三軍團攻占長沙市,郭鵬同志獲救并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榮獲三等紅星勛章。任過紅六軍團17師50團、51團團長。1935年初任紅二軍團6師師長。1936年9月任紅二方面軍32軍軍參謀長。參加了紅六軍團西征和紅二、六軍團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到359旅不久去抗大學習。1938年2月任359旅參謀長,6月任359旅副旅長。1941年5月任晉西北第五軍分區司令兼武裝部部長、晉綏軍區塞北軍分區副司令。1942年進中央黨校學習。1944年10月任南下一支隊第7干部大隊大隊長,12月任南下一支隊副司令。1945年3月任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副司令。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10月任359旅旅長;1948年2月任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副司令。1949年2月任一野2軍第一副軍長、6月任第1兵團2軍軍長。同年10月12日與政委王恩茂率領2軍進軍新疆并和平解放了新疆南疆地區及西藏阿里地區。建國后,任新疆分局委員、2軍軍長兼南疆軍區首任司令員、軍區黨委第三書記。1954年2月任新疆軍區副司令員。1954年9月至1957年8月在南京軍事學院高級戰役系學習。1957年9月放棄在內地任高職的機會,向毛澤東主席及中央軍委申請重返新疆工作。經軍委批準任新疆軍區第一副司令員、軍區黨委第三書記,主持新疆軍區日常工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常委。1969年6月任蘭州軍區副司令員。后任蘭州軍區顧問組組長(大軍區正職待遇)。是第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經蘭州軍區黨委報請總政治部批準追授“革命烈士”稱號。</p><p class="ql-block">【戰創】共17次、23處負傷,被喻為“無畏將軍”。</p> <p class="ql-block"> <b>彭棟才(彭林)</b></p><p class="ql-block">彭林,<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名彭棟才</span>(1914-2002青島),江西吉安人。1930年參加永陽市工人糾察隊,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10月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湘贛邊兵工廠政委,湘贛省工會委員長,湘贛軍區衛生部政委、政治保衛局局長,紅六軍團第17師團政委、師副政委、模范師政委,參加了湘贛、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經歷了紅六軍團西征和紅二、六軍團長征。到陜北后入抗日紅軍大學學習。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江蘇省委軍委上海分會第3科科長,后到浙江吳興(今湖州)參與組織抗日游擊隊,任參謀。1939年冬起在義烏地方部隊中做統一戰線工作。1944年起任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金蕭支隊參謀長、支隊長,率部在浙東地區開展抗日游擊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野戰軍第1縱隊2旅政委、膠東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第三野戰軍第32軍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率部參加了津浦路阻擊戰、膠東保衛戰和解放青島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后,任鐵道公安部隊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海軍旅順基地政委、海軍航空兵部政委、海軍顧問(正大軍區職)。是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榮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海軍)。</p><p class="ql-block">【戰創】抗擊日寇,被日軍炮彈彈片擊中右臂,送往醫院,治療了兩個多月才痊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張鴻基</b>烈士(無照片)</p><p class="ql-block">張鴻基,籍貫不詳。紅六軍團17師51團團長。1934年9月7日全縣魯塘戰斗犧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金承忠</b>烈士(無照片)</p><p class="ql-block">金承忠(1911-1936)。湖南瀏陽人,紅六軍團17師51團團長,中共黨員,參加了紅六軍團西征。1936年1月5日在芷江縣便水戰斗中光榮犧牲,時任紅2軍團4師參謀長,時年25歲。湖南省芷江縣上坪鄉烈士陵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蘇 杰</b>烈士(無照片)</p><p class="ql-block">蘇杰(1913—1935),字定池,出生于江西省永新縣蘇家巷一個貧苦家庭。1927年冬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參加紅軍。1933年6月,紅八軍改編成紅六軍團17師,任17師51團政委。1934年7月初,任17師49團團長,左臂負傷。8月初回到51團任政委,參加紅六軍團西征。10月24日,紅六軍團歷經艱難險阻,在印江縣木黃與賀龍領導的紅三軍會師。11月在戰斗中負傷。1935年5月任17師師長。1935年7月在指揮51團的戰斗中腹部負重傷,終因傷勢過重,光榮犧牲,時年22歲。</p> <p class="ql-block"> <b>龍 云</b>烈士</p><p class="ql-block">龍云(1904-1936),貴州錦屏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8年7月參加彭德懷、滕代遠等領導的平江起義。后任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第2縱隊中隊長,隨黃公略在湘鄂贛邊地區堅持游擊斗爭。1929年后任紅5軍隨營學校大隊長、紅3軍團第8軍支隊長、紅4師第1團團長,參加了長沙戰役、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三次反“圍剿”作戰和贛州戰役。1931年秋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1隊隊長。1932年夏任紅3軍團第7軍21師師長,率部參加水口宜黃黎川等重大戰役。1933年初任湘贛軍區參謀長兼紅軍學校第4分校校長,同年8月,少共國際團與獨立一團合編為湘贛紅軍獨立師后,又兼任獨立師師長,參與指揮湘贛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戰斗。 作戰勇敢,指揮靈活,并為紅軍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骨干。</p><p class="ql-block"> 1934年任紅六軍團第18師參謀長、師長,率部參加紅六軍團西征。10月7日,率所部52團途經石阡西南甘溪街時,遭敵十九師截擊,與軍團失去聯系,陷入敵重圍。在指揮全團與敵血戰三晝夜后,部隊傷亡慘重,彈盡糧絕,率200多人突出重圍。同月25日在戰斗中負傷被俘,并于同年冬經貴州,長沙押至南昌“感化院”囚禁。后又相繼轉押九江和武漢國民黨“反省院”關押。在囚禁的日子里,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高尚氣節,拒絕了國民黨多方勸降。1936年3月,在國民黨武漢“反省院”因受折磨而犧牲。時年32歲。</p> <p class="ql-block"><b>甘泗淇</b>(紅軍時期)</p><p class="ql-block">甘泗淇(1903-1964北京),原名姜鳳威,又名姜炳坤。湖南省寧鄉縣人。幼年在家鄉小學讀書。1924年于寧鄉云山中學畢業后,考入長沙的湖南師專(后改湖南大學)讀書。其間參加過反帝反封建的學生運動和農民運動。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春,到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后為中國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學習。1930年回國后到上海,在中共中央秘書處搞文字翻譯工作。1931年任中共湘贛省委宣傳部長、中國工農紅軍獨立一師黨委書記。1932年任湘贛軍區政委兼湘贛省委宣傳部長。1933年任湘贛省蘇維埃政府財政部長兼國民經濟部長,同年下半年任紅六軍團政治部主任。1934年8月紅六軍團從湘贛根據地開始長征(西征),任紅六軍團18師政委,10月任紅六軍團政治部主任。1935年11月隨紅二、六軍團長征,途中任紅六軍團代理政委,后調任紅二軍團政治部主任。1936年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政治部主任、黨務委員會書記。抗日戰爭時期,先后任八路軍120師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40年調任晉綏軍區政治部主任,并任晉綏軍區黨委委員、中共晉綏分局黨委委員。1942年任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部副主任,后為主任。1946年重新擔任晉綏軍區政治部主任職。1947年任第一野戰軍政治部主任兼前委委員。1948年為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員。1949年任西北軍區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1年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3年任軍委總政治部副主任。1956年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p><p class="ql-block">【戰創】兩次負傷。1934年初,在守衛永新的戰斗中負傷,時任18師代政委。</p> <p class="ql-block"> <b>譚家述(</b>紅軍時期)</p><p class="ql-block">譚家述(1909_1987北京),原名譚壽生,化名楊平;湖南省茶陵人。9歲入學讀書,14歲因家貧輟學,次年到茶陵縣普濟中藥店學徒。192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后回家鄉參加農民自衛隊。1927年初入國民革命軍第11軍24師教導隊當學兵,后隨部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和南下廣東作戰,揭陽戰斗負傷后輾轉回茶陵,任縣農民自衛部部長,參加組織茶陵赤衛隊,后任隊長。1928年初轉入中國共產黨。率隊參加了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1930年起任茶陵游擊第2縱隊縱隊長,中國工農紅軍湘東獨立師參謀長兼第3團團長、湘贛獨立第1師參謀長、第3師師長,第8軍22師師長,參加了創建湘贛蘇區和反“圍剿”作戰。1933年獲三等紅星獎章。1934年8月任紅六軍團第18師參謀長,參加紅六軍團西征。紅二、六軍團在黔東會師后任紅六軍團參謀長,在開辟湘鄂川黔蘇區斗爭中參與指揮了龍家寨、忠堡、板栗園等戰斗。1935年11月參加紅二、六軍團長征,到陜北后入抗日紅軍大學學習。抗日戰爭時期,任抗日軍政大學第二期第14隊隊長、游擊戰術教員。1938年4月赴蘇聯就醫,后入伏龍芝軍事學院軍事班學習。1946年經蒙古回國,后任晉察冀軍區軍政干部學校教育長、華北軍政大學教育長。新中國成立后,任華北軍政大學副校長、人民解放軍防空部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后兼高炮指揮部司令員)。1957年至1973年任空軍副司令員。是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p><p class="ql-block">新華社補正:我社9月3日播發的《空軍原副司令員譚家述病逝》一稿(見9月4日本報第4版),最后一段開頭應加上“譚家述同志是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 (1987年9月12日《人民日報》)</p><p class="ql-block">【戰創】揭陽戰斗負傷;第二次反“圍剿”的戰斗中胸部負重傷;1935年7月再次負傷。二等甲級殘廢軍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方禮明</b>烈士(無照片)</p><p class="ql-block">方禮明(1906 -1937),又名方勝、方理明。湖南平江人。1928年參加革命,1930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早年從事農民運動,后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冬任紅六軍團第十八師五十二團政委,1934年初任紅十八師政治部主任。參加了湘贛革命根據地反"圍剿"作戰。同年8月隨紅六軍團西征,11月任紅二軍團第四師政委。率部參加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和反"圍剿"作戰。1935年11月參加長征,途經云南時身負重傷,堅持隨軍北上。1936年7月紅二、紅四方面軍會合后,被送到紅四方面軍醫院治療。同年11月隨醫院西渡黃河,編入西路軍。1937年春在甘肅西部戰斗中身中數彈犧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田海清</b>烈士(無照片)</p><p class="ql-block">田海清,四川人,1907年出生,1930年參加紅軍,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任紅三軍團排長、連長,第三師九團團長、紅七軍第二十一師師長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三次反“圍剿”斗爭和贛州戰役。1932年4月,隨紅三軍團到贛江以西活動,隨后轉入湘贛蘇區工作,任獨立第十二師三十五團團長。隨后獨立十二師縮編為五十一團,田海清任團長,后編入紅六軍團第十七師第五十一團,田海清仍擔任團長。不久,調任十八師五十二團團長,1934年8月隨紅六軍團西征。1934年10月下旬在石阡縣思南戰斗中被俘犧牲,時年27歲。</p> <p class="ql-block"> <b>張正坤</b>烈士</p><p class="ql-block">張正坤(張振坤)(1909-1941),湖南瀏陽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編入紅軍湘東獨立師后,因負傷留任瀏陽赤衛軍特務連任連長。不久,因身負重傷,被留在湘鄂贛蘇區工作。后任紅六軍團18師53團團長 ,1935年2月,恢復紅18師建制時,任師長,參與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同年11月,為掩護主力部隊突圍長征,率18師留守根據地,英勇抗擊數十倍于己的敵人,繳戰月余,終于完成牽制敵人的任務。在策應主力突圍后,在貴州江口縣與長征途中的紅二、六軍團主力會合,兼任紅18師政委。經歷了紅六軍團西征和紅二、六軍團長征。1937年初,被送進中央紅軍大學學習。全國抗日戰爭開始后,派回中央湘鄂贛省委工作,1938年1月,隨新四軍一支隊第一團開赴抗日前線。與新四軍司令部會合后,調任一支隊第二團團長。1941年1月皖南事變時,受命負責組成前線指揮部,與頑軍激戰,不幸負傷被捕,被囚禁江西上饒集中營七峰巖監獄。在獄中堅決與國民黨頑固派進行斗爭,并組織越獄暴動。最后在越獄暴動中,中彈犧牲。</p> <p class="ql-block"> <b>余立金</b></p><p class="ql-block">余立金(1912-1978北京),湖北省大冶市人。1928年加入中國工農革命軍,參加了鄂東南武裝起義。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鄂東南獨立第三師機槍連副排長、副連長,連指導員。1933年7月,調往湘贛革命根據地,歷任紅17師直屬隊總支書記、紅六軍團直屬隊總支書記、紅六軍團18師53團政委。1936年7月,任紅二方面軍六軍團18師政治部主任。同年10月到達甘肅會師,任紅18師政委。參加了紅六軍團西征和紅二、六軍團長征。抗日戰爭時期,赴上海,在中共江蘇省委軍委從事秘密工作。1938年4月,任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新四軍教導總隊政治處主任。1941年后歷任抗日軍政大學第五分校政治部主任、抗大華中總分校政治部主任、新四軍第二師政治部副主任等職。參加鞏固發展淮南抗日根據地和堅持敵后抗日游擊戰爭。抗戰期間日寇為找到余殺害了其親弟弟。解放戰爭時期,淮南軍區政治部主任,華中黨校副校長,華東軍政大學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職。1948年9月濟南解放后,任中共濟南特別市市委常委。 建國后,任第三高級步兵學校校長兼政委,南京軍區空軍政委,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政委兼南京軍區空軍政委,空軍政委,1974年后任中國民航總局第一政委,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二政委。是第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八、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p><p class="ql-block">【戰創】擔任師政委的時間不長,就身負重傷,子彈從腮幫子穿過,臉腫得變了形,組織上準備把他安置到老鄉家。任弼時說,抬也要把他抬走,否則必死無疑。</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趙 雄</b>烈士(無照片)</p><p class="ql-block">趙雄,湖南瀏陽人,紅六軍團18師54團團長。1934年9月26日貴州清江縣大廣戰斗犧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2年《遵義會議紀念館》重新布展后展示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致敬紅軍!</b></p><p class="ql-block"><b>致敬長征!</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丰县|
古丈县|
贵港市|
长阳|
德江县|
衡南县|
凉山|
通州市|
合江县|
铁力市|
磐安县|
平武县|
普格县|
丁青县|
鸡东县|
武汉市|
彭阳县|
且末县|
包头市|
津南区|
龙井市|
云和县|
怀宁县|
育儿|
长白|
邻水|
东兴市|
小金县|
赣州市|
太白县|
都江堰市|
昂仁县|
乐平市|
虎林市|
固原市|
保康县|
宁城县|
峨眉山市|
松溪县|
拜泉县|
天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