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和初心始發地,是共產黨人逐夢開始的地方。在黨的創建初期,中共中央機關大都設在上海,上海是一座名符其實的光榮之城、紅色之城。2021年正值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踏入上海,開啟了追尋上海紅色印記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追尋上海紅色之旅,當然要從中共一大會址開始。中共“一大”會議室舊址在興業路76號內,是上海一座典型的石庫門建筑,外墻為青紅磚交錯,黑漆大門上配銅環。就在這座石庫門狹窄的客廳中,十三位平均年齡還不到二十八歲的年輕人(年齡最大的45歲,最小的20歲),人圍著一張長桌,經過幾天的會議商討,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決議》,中國共產黨誕生了,經過一代又一代人前仆后繼的努力,才有了我們今天所處的繁華盛世。這里是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國共產黨從這里誕生,從這里出征,從這里走向全國執政。</span>客廳內所有家具物品的陳設均按有關當事人的回憶,根據原樣仿制,使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p> <p class="ql-block">為慶祝建黨百年,中共一大紀念館特地在一大會址推出一個專題展覽,展覽名為“第一次亮相——周恩來重要外交藏品展”,剛好被我趕上了。展廳中央兩個珍品柜內陳列著周恩來在日內瓦會議上穿的藏青色風衣和在萬隆會議上穿的淺色中山裝,配合燈光設計和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展示了周總理率領的中國外交團隊第一次以大國身份亮相國際舞臺的風采,同時結合周恩來著《我們現在為什么爭斗》、周恩來用過的毛毯、臺歷、鉛筆與橡皮、周恩來題詞、周恩來逝世一周年紀念郵票等多件珍貴館藏文物,仿佛置身那個風云時代,身臨其境地感受周總理的外交風采。</p> <p class="ql-block">與一大會址一街之隔的中共一大紀念館,以《偉大的開端——中國共產黨創建歷史陳列》的展覽,以“初心使命”貫穿全篇,共分為序廳、“前仆后繼、救亡圖存”“民眾覺醒、主義抉擇”“早期組織、星火初燃”“開天辟地、日出東方”“砥礪前行、光輝歷程”和尾廳7個板塊,結合文物實物、圖片、動態視頻、場景還原、多媒體聲像等多種展示手段,從中國黨成立的歷史背景、早期組織的成立、直到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面地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歷程。百年征程波瀾壯闊!館</span>內還按照歷史資料開辟了一個蠟像室,形象地刻畫出當年出席中共“一大”會議的15位出席者(包括2位共產國際代表)圍桌而坐、熱烈討論的生動場景。</p> <p class="ql-block">中共二大會址,位于上海南成都路輔德里625號(今老成都北路7弄30號)。1922年7月16日—23日,中共二次大會在此召開。這里曾是時任中央局宣傳主任李達的公寓,是首部黨章的誕生地,也是我黨第一個秘密出版機構——人民出版社的所在地,是上海典型的早期石庫門建筑群,二大會址為兩排東西走向的石庫門里弄住宅建筑,磚木結構,基本保留了1915年始建時的建筑風貌。包括<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共二大會議舊址、</span>中共二大展廳、黨章歷程廳和平民女校舊址展廳”。展出的珍貴史料,真實再現中國共產黨創建初期的崢嶸歲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國共產黨黨章展廳位于紀念館二樓,陳列著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所產生的十六部黨章或黨章修訂案,并用觸摸式電腦一一對應,可供觀眾詳細查看有關內容,再現了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到成熟的全過程,記錄著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和政治路線與時俱進的發展軌跡。展廳中還陳列著百余種不同版本的《黨章》和《中國共產黨宣言》。展廳入口的天花板上,電子屏幕展示</span>中國共產黨第一部黨章誕生的天數,這個數字是隨著時間增加的,進出兩個方向同時能看到,我參觀的這天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國共產黨第一部黨章</span>制定的第36090天。</p> <p class="ql-block">平民女校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培養婦女干部的學校。舊址位于上海南成都路輔德里632號A,與二大會議舊址同位于“輔德里”相鄰的兩排石庫門里弄內,通過培養一批婦女干部,來喚醒婦女的覺醒意識,是建立平民女校的初衷。《平民女校史料陳列》包括平民女校歷史沿革以及平民女校教員和學生的相關內容。當時平民女校一共有30多個學生,平民女校雖然只開辦了不到一年時間,但它在我們黨史中占據著重要意義。通過入讀平民女校,不少女孩子們改變了世界觀,拓寬了眼界,也激勵她們走上了革命道路。參加過兩萬五千里長征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錢希鈞,著名作家</span>丁玲都曾是平民女校學員。</p> <p class="ql-block">中共三大后中共中央局在滬機關所在秘密場地,在“一二八”事變中毀于戰火。原閘北史料館改建而成的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機關歷史紀念館,<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浙江北路118號,真實地還原了</span>歷史上的“三曾里”,紀念館分為中心展區、分中心展區和一個多功能廳。中心展區主題是“永恒豐碑、黨史輝煌”,主要展示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開后,中央局機關由廣州遷往閘北“三曾里”辦公史料;分中心展區主題是“永恒記憶、紅色閘北”,主要展示中共在閘北領導與開展的一系列革命斗爭史料,生動地再現了中共三大之后,中央局機關在上海開展工作的情況。</p> <p class="ql-block">紅色上海大學。<span style="font-size:18px;">1922年10月上海大學在老閘北青云里(今靜安區青云路323號)創辦,《上海大學章程》明確辦校宗旨是“養成建國人才,促進文化事業”,</span>由孫中山、蔡元培、章太炎、馬君武等擔任校董,校長是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校務長是鄧中夏,社會學系主任是瞿秋白,中國文學系主任是陳望道,任弼時、蔡和森、張太雷、惲代英等均在上海大學任教。陳獨秀、李大釗、章太炎、等多次到上海大學講學,給上大的師生帶來了全新的思想見解,激蕩著學生積極參與社會變革,很快上海大學聲名鵲起,成為進步青年心向往之的高等學府。<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上海大學的講堂里,李大釗先生曾寄語青年學子:“黃金時代,不在我們背后,乃在我們面前;不在過去,乃在將來。”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上大被國民黨以武力封閉,雖然辦學時間不長,但</span>上海大學在在中國革命和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擁有“北有五四時期的北大,南有五卅時期的上大”的美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共“四大”原址在虹口區東寶興路254弄28支弄8號,當年的房屋已毀于“一二八事變”戰火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重建的中共“四大”紀念館位于</span>虹口區在多倫路215號。中共四大紀念館展廳分:“風起云涌”、“歷史豐碑”、“喚起工農”和“紅色虹口”四大部分,完整再現了1925年中共四大召開的生動場景。中共四大紀念館還有兩場臨時展覽:《上海1927——紀念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90周年圖片文獻展》、《領袖家風風范長存——黨和國家第一代主要領導人紅色家風圖片展》等。</p> <p class="ql-block">參觀完四大紀念館,正遇上“偉大的歷程——參觀中共一大至四大巡展”,自然也不能錯過哦。巡展<span style="font-size:18px;">共分為“偉大開端”、“嶄新局面”、“凝聚共識”、“力量之源”、“緊急探索”、“異國聚會”、“團結的大會 勝利的大會”七部分,主要是用</span>照片與文字的形式,將一大到七大系統地串聯起來,<span style="font-size:18px;">再現了中國共產黨篳路藍縷的奮斗歷程。關于在莫斯科召開的六大我知道的很少,剛好在“異國聚會”部分做了一點了解,也算彌補了沒有參觀六大紀念館的缺憾。</span></p> <p class="ql-block">為方便觀眾紅色參觀,上海特地推出了“ 追尋 上海紅色印記”公交專線,從“五卅運動紀念碑站”啟程,到中共一大紀念館站、二大會址紀念館站、四大紀念館站,以中國紅為主色調的雙層觀光巴士,票價二十元,一票暢游,票價全天有效,極大地方便了游客參觀,這條專線一開始是沒有的,等我用了好幾次直到把四大參觀完后才發現。我靠手機導航,以騎單車加步行的方式,多費了一些時間。要是一開始就有這條專線多好啊。</p> <p class="ql-block">上海市黃浦區南昌路<span style="font-size:18px;">100弄,有一</span>幢磚<span style="font-size:18px;">木結構坐北朝南的石庫門建筑,</span>這座看上去并不起眼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里弄住宅就是,</span>就是被稱為“‘五四運動時代之急先鋒”的《新青年》編輯部舊址。1920年初,陳獨秀自京抵滬在此寓居,《新青年》編輯部也隨遷于此。中國第一個共產黨組織---<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就是在此成立的,</span>中共一大召開后,中共中央局機關曾在此辦公,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共黨產宣言》也是在此秘密排版和出版的。說實話這個位置很偏僻,我用導航到南昌路后找了半天才找到這個100弄,最遺憾的是我趕到這里時已經是11:30 之后,沒能參觀,我是下午14:11的火車,包還寄存在酒店里,怎么算計時間都不夠了,很不甘心地離開了,好在知道了具體位置,有機會再來一定要補上。</p> <p class="ql-block">這個南昌路100弄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紅色基因,在這里,誕生了我們黨歷史上的諸多第一,發起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第一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所培養青年干部的學校等,與《新青年》編輯部緊臨的一幢石庫門被打造了一個集宣教、服務、實踐于一體的瑞金?初心會客廳暨新時代文明實踐點。<span style="font-size:18px;">門口展板上有時任團中央書記俞秀松的照片,他身著西服,戴著眼鏡,儒雅俊氣。初心會客廳共分為“初心溯源”、“共益空間”、“知史行遠”三個部分。“初心溯源”廳</span>正舉辦“東南西北家國情俞秀松紅色家書展”,一封封情真意切的紅色家書,既表達了對家人的關切思念之情,更表達他立志以身報國的豪情壯志。“共益空間””里遇一群小學生在做活動,初心薪火相傳。</p> <p class="ql-block">位于上海市淮海中路567弄6號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span>,同樣是一幢兩層磚木結構的石庫門建筑,在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領導下,經上海共產主義小組領導人陳獨秀倡導,俞秀松等8名青年在這里發起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社會主義青年團——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漁陽里成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紀念館<span style="font-size:18px;">序廳的正前方是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最早的八大發起人浮雕群像圖,</span>二樓展廳則以時間為序,分為“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的創建”、“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建立”、“外國語學社與漁陽里培育的進步青年”和“從團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的建立到團一大的召開”四個展區。我在共青團知識互動體驗區學習了一下團史、《團章》的有關知識。墻外的漁陽里廣場主要有“青春贊歌”浮雕墻與“青春足跡”步道。</p> <p class="ql-block">上海茂名路毛澤東舊居是毛主席1924年第十次來到上海工作時的居住地,也是他在上海居住時間最長、和楊開慧一起開展革命工作的場所。這幢石庫門房子有天井、客堂、前樓和廂房,舊居入口處,迎面是一組毛澤東一家人在竹林下小憩的塑像,整個展廳分“探尋真理”、“初露鋒芒”、“長風破浪”三大部分,展廳還還專門布置了一個楊開慧與毛岸英史料陳列室,展廳有楊開慧與毛岸英的照片、楊開慧的手稿、毛岸英學習朝鮮語和古代哲學的紙片、蘇聯政府頒發給毛岸英的“二戰反法西斯勛章”,以及毛岸英在抗美援犧牲地取回的泥土等,這對英雄母子只有二十九歲、二十八歲,留下來的東西并不是很多,卻很珍貴。</p> <p class="ql-block">上海周公館,也就是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舊址,位于在上海思南路73號、71號。周公館的外墻上鑲嵌著光滑的鵝卵石,整幢樓房掩映在濃綠的爬山虎的葉中,1946年~1947年國共談判期間,周恩來在這里工作、生活。<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史跡陳列展廳,概括</span>反映了1946年6月至1947年3月周恩來、董必武等在上海領導“辦事處”積極宣傳中共堅持和平、民主、堅持政協決議,廣泛開展愛國主義統一戰線的斗爭史跡。</p> <p class="ql-block">國旗教育展示廳,分為“國旗誕生”、“國旗飄揚”、“國旗和我”三大展區,通過互動體驗等方式,展現國旗創作誕生的偉大歷程和設計內涵,以及人民群眾愛國旗的動人故事。有國旗設計者曾聯松的國旗設計手稿,<span style="font-size:18px;">含有國旗、國徽元素的各類紀念典藏等,給我印象最深的的白公館里革命志士親手制作的五星紅旗,和中國重返聯合國時喬冠華開懷大笑的場景,揚眉吐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誕生于二十世紀30年代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是電影《風云兒女》的主題曲,國歌展示館就坐落于《風云兒女》拍攝地——楊浦區荊州路,是全國首座以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為主題的展示館,</span>由序廳、國歌誕生廳、國歌紀念廳、國歌震撼廳、我和國歌廳等六個部分組成,通過實物陳列、場景再現、 多媒體互動展示,生動演繹了《義勇軍進行曲》從電影《風云兒女》的主題曲到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偉大歷程,以及國歌在新時代的深刻內涵。館內有“網上寫真館”數字平臺,只要輕點鼠標,就可以看到與國歌相關的各類歷史知識、文字資料,還可以身臨其境地走進“虛擬展館”進行參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國歌紀念廣場以唱片的造型設計成大型的開放式圓形廣場,寓意著《義勇軍進行曲》從上海唱響全中國。廣場中還設置了一座主題雕塑:一面經過戰爭和歷史洗禮的五星紅旗及一把軍號。</p> <p class="ql-block">隨著電視劇《覺醒年代》的熱播,讓越來越多的人記住了一個地方,那就是上海的龍華,乘著地鐵穿越上海半個城來到龍華烈士陵園。作為上海最大的紅色革命紀念地,龍華烈士陵園建筑的藝術特點是主題、主軸線、立體建筑的融合,以及“過去”、“現在”、“未來”的交替。這里安葬著顧正紅、澎湃、陳延年、羅亦農、趙世炎、林育南、李求實等1700余名烈士,和271名無名烈士。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深深<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鞠一躬,感謝你們讓我享受你們披荊斬棘的幸福!</span></p> <p class="ql-block">來龍華,一定要去的是龍華烈士紀念館,紀念館分為上下兩層,共分為“序廳(照亮信仰的殿堂)”、“信仰的召喚”、“使命的執著”、 “信念的堅守”、“民族的脊梁”、“勝利的奮爭”、“時代的先鋒”和“尾廳(仰望)”8個部分,緊扣“英雄之城孕育英雄,英雄精神激勵后人”主題, 用照片、實物、 油畫、國畫、等各種藝術品百余件,并輔以多媒體播放、互動展示等多種先進的技術,集中展示了257位與上海緊密相關的,為中國的革命、建設和發展做出過杰出貢獻的英烈英模事跡。這里面任何一個人都是驚世絕才,編輯、著作、翻譯、教育、社會活動家,他們有才華、有擔當、有顏值、有風骨,只是生命卻都被定格在二十幾歲、三十幾歲的年紀,<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紀念館內忍不住一次次地潸然淚下……。</span></p> <p class="ql-block">龍華革命烈士紀念地是龍華烈士陵園的核心部分,包括原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舊址和龍華革命烈士就義地。1927年至1937年間,國民黨當局在這里關押、殺害了數以千計的共產黨人和愛國志士,其中有羅亦農、彭湃、陳延年及“龍華二十四烈士”等。在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產生了171位中央委員,其中有42人犧牲,這里就犧牲了7位,首屆中央監察委委員10位里有8位犧牲,在這里就犧牲了4位,英雄的名字被深刻在石頭上,他們的精神鑄就山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高的圍墻,圍墻上布滿鐵絲網,圍墻之內便是龍華監獄的看守所了,里面有男牢、女牢、“優待室”、審訊室、警衛室及看守長室。男牢分“天字牢”、“地字牢”、和“人字牢”三幢,入口處設鐵柵門。男牢的中間為窄窄的走廊,走廊二側是對稱的牢房,牢房外墻一側高約3米處,有嵌有鐵柵欄的小窗,每間牢房設小門,門上開有 A4紙大小的同樣嵌有鐵柵欄的監視孔,這個監視孔是革命志士唯一能看向外邊的地方(其實也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房內置4張雙層木床及便桶一只,男牢常年關閉,吃喝拉撒睡都在房內,很少有“放風”的待遇,這里曾關押過澎湃、羅亦農、惲代英、林育南、李求實等。女牢為平房,房內無床統一打地鋪,這里曾關押過馮鏗、李文、伍忠文等,女牢的“優待”則是門白天開放,可以在狹窄的院內放風,因此</span>革命者傳遞消息,都是由女同胞秘密承擔的。審訊室里的刑具讓人觸目驚心,看守長的辦公室里釘著被關押的革命志士的姓名牌。現實遠比文學作品和影視劇中描繪的慘烈,現場參觀,那種震撼與悲痛不是文字與影視場景能描繪的。</p> <p class="ql-block">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會址紀念館,位于上海市虹口區多倫路201弄2號,這個位置也不大好找,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多倫路右側一條不起眼的胡同里,</span>沿著多倫路一不小心就走過了,我是折返之后報著試試看的心情走進這條胡同的,拐過一道彎才發現的,和里邊的居民區挨在一起。紀念館一樓是接待室,再現了1930年左聯成立時的場景,二樓四個展廳分別是:“創建·歷程”、·歷程”、“文學·成就”、“抗爭·犧牲”、“紀念·研究"。</p> <p class="ql-block">上海宋慶齡故居,故居包括宋慶齡文物館和故居兩部分,<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物館門前有一尊宋慶齡的漢白玉石雕坐像,館內以宋慶齡生平和寓所生活為主線,展陳孫中山、宋慶齡的手稿、信函、照片、生活用品等文物。</span>故居分為前花園,主樓和后花園,主體建筑為一幢乳白色船形的假三層西式樓房,一樓為客廳、餐廳、書房,二樓是宋慶齡的臥室,辦公室和保姆李燕娥的臥室,<span style="font-size:18px;">故居內的陳設保持宋慶齡生前原樣,房間內的日歷停在</span>1981年5月29日宋慶齡逝世的日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樓前有寬廣的草坪,樓后是花木茂盛的花園,周圍有常青的香樟樹掩映,環境優美清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位于上海市香山路7號,主要有孫中山故居和孫中山文物館兩個展示場所組成。孫中山故居是孫中山和宋慶齡唯一共同的住所,是一幢歐式小洋房,樓下是客廳、餐廳,樓上是書房、臥室、會客室和一室內大陽臺,室內的陳設都按照宋慶齡生前的回憶布置,而且絕大部分是原物。孫中山文物館共展出文物、手跡、資料三百余件。樓上被布置成“孫中山宋慶齡十年婚姻展”為主的展示,詳細介紹了他們的相識、相知、相愛,以及在孫中山先生逝世之后宋慶齡對他的精神繼承。</p> <p class="ql-block">上海魯迅紀念館是新中國建立后第一個人物性紀念館,館內現有文物資料20余萬件,<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魯迅手稿、文獻照片、遺物為基礎,輔以浮雕、動畫、石膏模型、蠟像、沙畫及多媒體影視等多種展示方法相結合,</span>圍繞魯迅的核心思想“立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分“生命的路”、“首在立人”、“畫出國人的魂靈”、“保存者、開拓者、建設者”、“精神界戰士”、“人之子”六大專題,從魯迅的人生經歷、精神思想、學術成就和歷史貢獻等方面,真實再現了魯迅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和曲折多姿的人生歷程。</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白烈士故居。上世紀一部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讓我記住了李白烈士,李白故居的故居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海市黃渡路的一條弄堂里,李白烈士故居就在這條弄堂的里邊15號,說實話這個位置還是比較偏僻的,看到烈士故居的牌子走進這條弄堂里時,我都沒找到烈士的故居,還是問了一位上海阿姨才知道在最里邊,我就不明白這么偏僻的地方怎么還是被國民黨發現了?</span>一樓<span style="font-size:18px;">廳里置放著李白烈士全身塑像。</span>烈士事跡陳列室分:投身革命洪流、戰斗在敵人心臟、永不消逝的電波三部分。展廳中電臺元素隨處可見,整個展廳設置了發報的聲音特效,營造了電波永不消逝的意境。我就是隨著電波的指引進行參觀的。可以通過觸摸多媒體互動裝置,了解李白在上海生活和工作的情況,還可以看到李白當年發報時的樣子。發報互動體驗區,可以體驗真實的發送電碼過程,但是摩斯密碼解析需要自己尋找。我試著不大懂也沒敢亂戳弄,后來一群學生在這里發報成功了,聽到他們向延安成功發送電報的語音提示,我說不出的羨慕和嫉妒。這群學生在做節目,還對我進行了現場采訪(因為當時故居里沒有多少參觀者),我被她們采訪的幾度哽咽,最后她們很有禮貌的和我說再見。</p> <p class="ql-block">李白等十二烈士就義紀念地,李白就是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主人公原型,解放前夕在上海犧牲。從有記憶起,《永不消逝的電波》<span style="font-size:18px;">從電影到連環畫,再從連環畫到電影,</span>不知看了多少遍,主人公帶著耳機的經典畫面,鐫刻在記憶里近五十年,今天站到烈士就義的地方,無語凝噎。烈士生前修理地下電臺使用過的工具,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親手繪制的發報機路線圖</span>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如今分別存放在中共一大紀念館內和四大紀念館內。</p> <p class="ql-block">宋公園四十三烈士犧牲地,他們犧牲在上海解放前夕。1949年5月9日至21日,國民黨將宋公園作為刑場,連續槍殺、活埋了43位革命志士,他們有的連張照片都沒有留下,說是43位其實還少統計了一個,因為王曼霞腹中有6個月的孩子。上海解放后第四天,陳毅市長下達指示:“重新安葬烈士遺體”。后來除交通大學兩位烈士遺體被迎回交通大學外,其余烈士遷至龍華烈士陵園。然而,在這里被害的烈士數量遠不止這43位,宋公園在后來修葺、擴建時,曾挖出數處成排裝有尸骨的棺柩和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百余具</span>尸骨,有的還帶有手銬、腳鐐,慘不忍睹。</p> <p class="ql-block">韜奮紀念館位于重慶南路205弄53號,是一幢三層的新式里弄建筑,韜奮事跡陳列展分8個部分,由一樓至二樓,按時間順序以照片、文字和實物的形式分別介紹了韜奮光輝的一生。<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鄒韜奮的手稿,他主編的報刊和各種版本的著作、生前所用的遺物及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筆題詞,</span>展示了鄒韜奮先生從少年起,幾經曲折,幾經奮斗,終于成為一名杰出的新聞記者、政論家和出版家,以及韜奮逝世以后黨和國家、人民追悼和紀念他的情況。</p> <p class="ql-block">四·一二慘案革命群眾流血犧牲地。當年革命群眾流血犧牲地,如今已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如果不是這塊紀念碑誰能想到這塊土地曾經侵染了鮮血呢?我也是費了好大勁才找到這的。我以為怎么也得有個醒目的標志或者建筑,結果到這里看到兩邊的高樓和來往的車輛竟不知是何處,在樹木遮擋下這塊石碑還真不容易被發現,又隔了綠化帶字跡也不是很清楚,在確認石碑上的字跡之后我終于確定這就是當年革命群眾流血犧牲地。</p> <p class="ql-block">五卅運動紀念廣場。有很多紀念五卅運動的場地,龍華烈士陵園有一個五卅廣場,在人民公園附近也有一個五卅廣場和五卅運動紀念碑,紀念碑人物雕塑是一個工友滿腔悲憤地懷抱倒下戰友的身軀,奮力前進,將革命進行到底,雕塑人物立體感很強,紀念碑后還有兩塊弧形墻的浮雕,是對整個“五卅”運動的回顧,因為我是晚上來這里的,浮雕墻很大,光線也不太清楚,手機無法拍照。</p> <p class="ql-block">四川北路革命文化遺址遺跡。上海四川北路溧陽路有了一段百米長的紅色歷史文化圖片墻。圖片墻展示了中共一大、二大、四大在上海召開的歷史,同時介紹了周恩來、瞿秋白、李白、趙世炎、魯迅、茅盾等在本區留下的歷史印記,吸引不少市民駐足觀看,緬懷紅色歷史。</p> <p class="ql-block">中國農工民主黨第一次全國干部會議會址,位于上海市黃浦區淡水路332弄1號(原法租界薩波賽路290號)。當時是著名音樂家黎錦暉在法租界的住宅,1930年8月9日,在農工工民主黨的第一次全國干部會議在此召開,會議會址也就是農工黨的成立地,已列為上海市盧灣區文物保護單位。下午趕到這里的已經關門了,只能隔著大門看了,是一幢兩層磚木結構的花園住宅,花園內有農工民主黨創始人鄧演達的半身銅像,還有一塊刻滿字的紀念石,離得遠上面的字看不清。上海本身就是一個紅色的城市,這樣的紅色紀念地比比皆是,可惜不能一一參觀。</p> <p class="ql-block">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黨的初創時期,中共中央機關大都設在了上海,所以上海的紅色紀念地與有關展館可謂是多不勝數,雖然不能一一參觀,但是我心心念念很久的幾個紀念館還是都去過了,不枉我到上海一行。參觀紀念館不同于打卡“網紅地”,需要沉下心來慢慢的了解、感悟,一大紀念館和龍華紀念館規模比較大,都用了四個多小時,追尋,是銘記是緬懷,更是珍惜!有人笑我,“紀念館什么看頭,去一回上海你不去新世界逛逛,百貨公司買時裝……什么什么的”。可我不這么認為,上海是一個多元化的城市,一百個人眼里有一百個樣的上海,我眼里的上海就是紅色的,而且參觀紀念館的同時,也順帶著把周邊的地方逛了,一大會址出來去了新天地,參觀完孫中山故居和周公館,順帶著去了思南路和韜奮紀念館,從宋慶齡故居出來到武康路上走一走,去左聯舊址、李白故居自然要走多倫路,理所當然地就去了多倫美術館,從《新青年》編輯部就走到了科學會堂,展館只在白天開放,晚上可以去外灘、去水鄉古鎮七寶。<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海的每一條街、每一棟建筑都有上百年的歷史,每一個地方都值得你用腳步去丈量!</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城县|
安塞县|
开化县|
五家渠市|
岳普湖县|
乃东县|
遵义市|
五家渠市|
乐亭县|
健康|
手游|
武汉市|
翼城县|
温州市|
武强县|
克拉玛依市|
黎城县|
临西县|
三台县|
宣威市|
栖霞市|
聂荣县|
古田县|
迁西县|
云龙县|
米易县|
永川市|
大兴区|
来凤县|
沽源县|
乌兰县|
南召县|
建瓯市|
安新县|
瑞丽市|
南召县|
柳河县|
迭部县|
观塘区|
酒泉市|
遂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