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社會生活感知:八成受訪者表示今年過得幸福,近四成升職加薪

許成名

<p id="0HH55KGO">南都民調年終盤點報道之二</h3></br><h3> <br></br></h3></br><p id="0HH55KGS">2021,年至歲尾。這一年,我們見證了建黨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年,抗擊新冠疫情的戰(zhàn)斗仍在繼續(xù),防疫人員在烈日風雨中堅守崗位;這一年,河南暴雨中群眾手拉手幫助受困者,網(wǎng)友自發(fā)接力“救命文檔”;這一年,“絕絕子”“破防了”頻上熱搜,成為年度關鍵詞……</h3></br><p id="0HH55KGT">回望2021,公眾的生活和心態(tài)發(fā)生了哪些變化?有哪些令人“破防”的時刻?為了解時代巨變中的社會生活與公眾心態(tài),南都民調中心在此前連續(xù)5年組織公眾生活感知度調查基礎上,于今年12月中下旬發(fā)起2021年度生活大調查,并推出系列年終盤點調查報告。本篇《公眾社會生活感知度報告》,用1094份調查樣本,從個人學業(yè)事業(yè)、家庭情感、健康生活、社會心態(tài)、幸福感以及未來期許等十一個方面,對2021年的公眾社會生活進行全面回顧與盤點,為社會群體畫像,為公眾心理把脈。</h3></br><p id="0HH55KGU"><strong>個人事業(yè):近四成受訪者表示有升職或加薪</strong></h3></br><h3> <p id="0HH55KH0">2021年,課題組持續(xù)關注職場人群,描摹職業(yè)生活與年輕人的心態(tài)。一方面推出新職人系列調查,結合近年來經(jīng)濟發(fā)展以及就業(yè)市場新亮點,深入調研外賣騎手、漢服造型師、劇本殺主持人等新興職業(yè)群體的工作狀況、心理狀態(tài),用數(shù)據(jù)、故事、鏡頭等不同方式展現(xiàn)各類職業(yè)群體面貌;另一方面,關注上班族通勤狀況、職場歧視等熱點議題,用數(shù)據(jù)呈現(xiàn)職場生存現(xiàn)狀。</h3></br><p id="0HH55KH1">那么,這一年里職業(yè)人群在事業(yè)方面具體有哪些變化?從調查結果來看,相較于2020年同題調查中超兩成受訪者在事業(yè)方面沒有變化,今年有更多人表示事業(yè)有了積極改變。38.55%的受訪者表示2021年有升職或加薪,22.21%找到工作或是跳槽了,20.14%掌握了新技能,17.49%做生意賺錢了。</h3></br><p id="0HH55KH2">但人生不總是一帆風順,也有14.61%的受訪者表示今年有降職或降薪,14.27%的受訪者失業(yè)或還在找工作,13.35%的受訪者選擇自主創(chuàng)業(yè),10.47%的受訪者生意虧損或負債。</h3></br><p id="0HH55KH3">對90后受訪者王先生而言,今年變化最大的是換了三份工作。“4月份辭職后,5月份入職新工作,由于覺得很無聊,做了一個月又辭職了,8月份入職了現(xiàn)在這份工作。”王先生現(xiàn)在從事電商物流,是一名倉庫管理員,每天朝9晚6,彈性打卡。他說:“每天來回穿梭在兩萬平方米的倉庫,步數(shù)不少于一萬五,不用一天到晚坐在辦公室里。”王先生表示比較喜歡現(xiàn)在的工作氛圍,希望可以長久做下去。</h3></br><p id="0HH55KH4"><strong>個人學業(yè):</strong><strong>近三成受訪者順利升學、成績進步</strong></h3></br><h3> <p id="0HH55KH6">青年學生是洞察社會的“晴雨表”,課題組多年來重點關注學生群體,針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高考志愿選擇、大學生就業(yè)等話題發(fā)起過一系列調查。今年4月,面對2021年高校畢業(yè)生規(guī)模再創(chuàng)新高,課題組再次發(fā)起高校應屆畢業(yè)生就業(yè)意愿與就業(yè)狀況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受訪應屆畢業(yè)生選擇工作崗位時最看重薪酬、“五險一金”等福利、企業(yè)文化和工作氛圍,機關事業(yè)單位和國企最受歡迎。</h3></br><p id="0HH55KH7">除了畢業(yè)生就業(yè)外,今年學生群體在學業(yè)方面還有哪些變化?調查中,29.78%的受訪學生表示順利升學或考研,28.44%表示學習成績進步,20.89%的受訪學生表示學習成績退步,20.44%表示學業(yè)上沒有任何變化,還有16.44%改變了就業(yè)意向。</h3></br><p id="0HH55KH8">00后受訪者可可告訴研究員,她今年考上了廣東工業(yè)大學,但比較遺憾的是沒有考上第一志愿,“我最想去中南大學,想到外省體驗一下獨自生活,可是我成績不夠。”受訪者趙同學今年最大的變化則是離開廣州去了澳門城市大學讀書,“其實我原本是打算出國讀書的,但無奈國外疫情防控比國內差太多了,所以當時在香港和澳門兩地徘徊。”她說近兩年大灣區(qū)建設令兩地通關方便了很多,節(jié)省了不少時間,這也是她愿意到澳門讀書的原因之一。</h3></br><p id="0HH55KH9"><strong>家庭情感:近三成受訪者戀愛或結婚</strong></h3></br><h3> <p id="0HH55KHB">年關將近,被催婚是不少單身者難以避免的話題。2021年初課題組發(fā)起的春節(jié)假期經(jīng)歷調查中,60.76%的未婚受訪者表示自己被催婚,其中父母催得最多。此外,課題組連續(xù)多年關注年輕人的婚戀觀,今年“雙11”前夕發(fā)起的調查顯示,六成受訪者擇偶最看重人品素質,四成會考量對方經(jīng)濟條件,過半數(shù)單身受訪者面臨著“單身壓力”,“不想將就”和“社交圈窄”是他們單身的主要原因。</h3></br><p id="0HH55KHC">有人享受單身,也有人收獲愛情。年終調查結果顯示,19.65%的受訪者表示今年依舊單身,29.62%的受訪者今年戀愛或結婚了。還有不少人收獲了親情和友情,23.58%的受訪者今年和親人朋友團聚了,20.11%表示結交了知己,17.73%表示自己或愛人懷孕生子。</h3></br><p id="0HH55KHD">受訪者劉女士告訴研究員,她今年最大的變化就是有了娃,帶娃的過程中有快樂也有辛酸,但總體還是幸福的。自己以前是一個比較喜歡到處玩、到處旅游的人,家庭迎來一個新成員后,會比過去更加有責任心。</h3></br><p id="0HH55KHE">此外,生活有喜也有悲,一成左右受訪者表示經(jīng)歷了親人離世、失戀、離婚或是人際關系出現(xiàn)問題,6.76%表示遭遇家庭變故。</h3></br><p id="0HH55KHF"><strong>生活心態(tài):近六成</strong><strong>受訪者更珍惜家人</strong></h3></br><h3> <p id="0HH55KHH">面對生活的無常,學會珍惜成了受訪者2021年心態(tài)方面最大的變化。57.31%的受訪者表示更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光;50.37%表示學會珍惜當下,享受生活;47.35%增加積蓄以應對風險。此外,31.26%的受訪者心態(tài)更積極樂觀/走出陰影,28.79%更渴望外出闖蕩,21.94%調整心態(tài),樂于知足。從不同年齡來看,60后的受訪者更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光(72.22%);90后的受訪者更多是增加積蓄以應對風險(51.90%)。從不同性別來看,女性受訪者表示懂得珍惜的比例更高(60.45%);男性受訪者渴望外出闖蕩的比例更高(30.82%)。</h3></br><p id="0HH55KHI">90后受訪者阿儀說,今年沒有什么特別大的變化,依然單身,工作沒變,住的地方?jīng)]變,甚至還穿著去年買的衣服;但心態(tài)方面有一些小小的感悟,大概就是不和自己較勁了。這個變化是突如其來的,仿佛有一個瞬間失去了和自己較勁的支撐,整個人好像一下子松弛了下來。比如以前遇到一些左右為難的事,會替別人想很多,現(xiàn)在會首先想自己是不是開心。</h3></br><p id="0HH55KHJ"><strong>個人健康:近半數(shù)受訪者</strong><strong>今年有</strong><strong>加強鍛煉</strong></h3></br><h3> <p id="0HH55KHL">在今年的調查中,受訪者對健康的關注度明顯提升,表示加強鍛煉和堅持早睡早起的受訪者比例分別為48.17%、37.66%,較去年同題調查分別提升10.56%、17.84%;29.34%的受訪者改變飲食習慣,15.63%更注重衛(wèi)生防護。但另一方面,26.60%的受訪者反映身體狀況變差,仍有25.78%的受訪者頻繁熬夜,21.66%時常失眠,14.53%變胖了,12.89%出現(xiàn)脫發(fā)。</h3></br><p id="0HH55KHM">從不同年齡來看,80后受訪者加強鍛煉的比例更高,達54.55%;00后受訪者表示頻繁熬夜的比例更高,為37.60%;60后與70后表示失眠的比例更高,超過30%;各個年齡段表示出現(xiàn)脫發(fā)的比例都超過10%。</h3></br><p id="0HH55KHN">課題組此前開展的公眾睡眠狀況調查、全民健身狀況調查呈現(xiàn)出相同的趨勢。18-25歲的受訪者是熬夜主力軍,33.14%每周熬夜4天及以上;87.44%的受訪者表示有睡眠困擾,其中超過30分鐘無法入睡占34.29%,偶爾徹夜失眠占22.14%,經(jīng)常徹夜失眠占7.52%。在運動方面,83.96%的受訪者有運動習慣,其中47.04%每周鍛煉3-4次,24.43%每天鍛煉一次。</h3></br><p id="0HH55KHO"><strong>防疫生活:</strong><strong>八成半受訪者</strong><strong>習慣疫情防控下的生活</strong></h3></br><h3> <p id="0HH55KHR">2021年,新冠疫情仍是繞不開的關鍵詞。調查中,86.01%的受訪者表示已習慣疫情常態(tài)化防控下的生活節(jié)奏,9.51%的受訪者反映說不清,僅有4.48%表示未習慣。交互分析顯示,受訪的公務員事業(yè)單位員工、企業(yè)員工、個體經(jīng)營者等職業(yè)人群習慣疫情常態(tài)化防控下生活節(jié)奏的比例更高,超過90%;而受訪的在校學生表示習慣的比例較低,僅為68.95%,選擇說不清達24.21%。</h3></br><p id="0HH55KHS">受訪者阿儀告訴研究員,今年她轉變了對疫情的心態(tài),慢慢明白了“要和病毒長期相處”的含義,不再急切地希望疫情早日結束,不再等疫情結束后自己再做什么,有些事即使在疫情期間也可以做。</h3></br><p id="0HH55KHT">問及今年印象深刻的防疫經(jīng)歷,65.90%的受訪者對接種疫苗印象深刻,65.54%選擇配合驗核酸,保綠碼,57.22%選擇時刻關注疫情進展,46.53%表示會提醒身邊的人注意防疫,43.60%選擇避開涉疫重點地區(qū)場所,43.69%選擇戴口罩勤洗手、減少人群聚集,41.04%選擇就地過年。</h3></br><p id="0HH55KHU">雖然不斷變異的新冠病毒與不時反彈的局地疫情讓防控備受考驗,但超九成受訪者仍對疫情防控工作有信心,其中68.74%的受訪者表示非常有信心,22.12%表示比較有信心。受訪者小穎告訴研究員,今年年初北京有本土疫情,她回到廣州后立馬收到了居委電話,讓她報備。居委及時了解跟進,讓她對防疫工作充滿信心,也感到安心。</h3></br><p id="0HH55KHV"><strong>“破防”時刻:</strong><strong>超半數(shù)</strong><strong>受訪者</strong><strong>為奧運健兒的拼搏瞬間“破防”</strong></h3></br><h3> <p id="0HH55KI3">“破防了”成為2021年度熱詞之一。熱度背后反映出怎樣的社會心態(tài),公眾又有哪些“破防”時刻?調查中,75.23%的受訪者表示今年經(jīng)歷過“破防”時刻。其中,個人學業(yè)/事業(yè)得到回報、身邊人的善意舉動、令人印象深刻的社會事件以及家人朋友的關心理解是受訪者“破防”的主要原因,占比超過35%。此外超兩成受訪者因感情修成正果、家庭迎來新生命、遇到難以承受的壓力或是影視/文學/動漫作品中的感人情節(jié)而“破防”。</h3></br><p id="0HH55KI4">問及“破防”時的心情,近六成的受訪者感到感動,34.63%感到開心,33.90%感到興奮,25.64%感到驚喜,在“破防”瞬間感到失落的占比21.75%,感到傷心的占比20.90%。</h3></br><p id="0HH55KI5">具體有哪些社會事件或新聞讓受訪者感到“破防”?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53.42%的受訪者因“東京奧運會上楊倩、全紅禪、蘇炳添等運動員的拼搏瞬間”而“破防”,43.92%因“神舟十二號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發(fā)射”而“破防”,41.83%因“孟晚舟平安返回祖國”而“破防”,40.67%因“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逝世”而“破防”。</h3></br><p id="0HH55KI6">90后受訪者小袁告訴研究員,袁隆平爺爺過世那天,他刷著抖音突然就哭了,很難過,他回想起以前跟舍友為了看袁隆平爺爺一眼,一大早騎著單車橫跨了大半個廣州城。00后陳女士也分享了自己的“破防”時刻,比如學業(yè)上的努力得到回報,還有一些社會新聞事件,如河南暴雨中有人遇險時,周圍人不論認識與否都會沖上去救人,讓她十分感動。</h3></br><p id="0HH55KI7"><strong>社交心態(tài):超兩成受訪者熟人面前健談、生人面前“社恐”</strong></h3></br><h3> <p id="0HH55KIA">“社牛癥”“社恐”同樣是年度熱詞之一,代表了一些年輕人的社交心態(tài)。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六成受訪者表示自己有不同程度的“社恐”。其中,24.77%的受訪者“在熟人面前健談,在生人面前‘社恐’”,19.47%表示“缺乏社交,是‘社恐癥患者’”,17.55%屬于“在線上‘社牛’,在線下‘社恐’”。另外,也有22.30%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廣交朋友,是‘社牛癥患者’”,還有15.81%“既不是‘社牛’,也不‘社恐’”。從交互分析來看,男性受訪者表示自己廣交朋友,是“社牛”的比例更高,為26.52%,較女性高出8.61%。00后受訪者表示自己在熟人面前健談,在生人面前“社恐”(28.68%)的比例更高。</h3></br><p id="0HH55KIB">在表示自己“社恐”的受訪者中,46.38%是因為“生活軌跡單一,缺少社交渠道”;43.28%因為“溝通技巧不足,常常辭不達意”;40.18%因為“習慣網(wǎng)上沖浪,缺乏現(xiàn)實溝通能力”;35.75%因為“性格內斂沉默,不愛表達”;33.09%認為自己“不會處理人際關系”。</h3></br><p id="0HH55KIC">針對“社恐”群體,受訪的“社牛癥患者”也給出了一些建議,66.49%的受訪者建議“‘社恐’們走出舒適圈,多參加活動,拓展社交圈子”;53.99%建議“接納/克服自身缺點,建立自信”;53.36%希望“‘社恐’們多參加/閱讀與溝通相關的培訓/書籍,提高溝通能力”。</h3></br><p id="0HH55KID">受訪者戴先生告訴研究員,自己是名副其實的“社恐”。在三到四個人的小團體里面,可能比較能放開自己,但一遇到十幾個人圓桌聚餐的場合,就失語了,不敢表達自己,妥妥成為了“社恐”。他認為,生活中確實很需要“社牛”來活躍氣氛,自己也很喜歡有“社牛”朋友能夠中和一下。在他看來,“社牛”最開始是從抖音開始火的,衍生到“社恐”,一開始看到覺得特別巧妙,特別有意思。這兩個詞成為熱詞也反映出現(xiàn)代人對社會關系的一些反思,人們希望這樣的人打破固有枷鎖,真實地展現(xiàn)自己,活出精彩人生。</h3></br><p id="0HH55KIE"><strong>年度計劃:超六成受訪者年初計劃實現(xiàn)一半以上</strong></h3></br><h3> <p id="0HH55KIG">這一年來,公眾的年初計劃實現(xiàn)了多少?超六成受訪者表示實現(xiàn)了一半以上,其中13.99%的受訪者表示全部實現(xiàn),30.35%表示大部分實現(xiàn),22.39%表示實現(xiàn)了一半。另有20.02%受訪者表示計劃僅實現(xiàn)小部分,6.95%表示基本沒實現(xiàn),6.31%表示沒有計劃。</h3></br><p id="0HH55KIH">與去年同題調查相比,2021年受訪者計劃執(zhí)行力大幅提高,基本沒實現(xiàn)計劃以及沒有計劃的受訪者比例明顯降低。但00后受訪者的計劃執(zhí)行力依舊較低,完成全部或大部分計劃的00后比例僅為29.07%,而其他年齡段的受訪者該比例均在40%以上。</h3></br><p id="0HH55KII">受訪者林先生表示,自己今年最想實現(xiàn)的目標已經(jīng)達成,就是當消防員。“小時候的志愿是當兵,過部隊生活,與家人商量后,我最終選擇考消防員。今年成功實現(xiàn),7月已開始集訓。”林先生說,消防員的經(jīng)歷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破防”瞬間也很多。“這幾個月見過太多生離死別,有意外火災現(xiàn)場,有跳樓現(xiàn)場……經(jīng)歷這些事情后,我覺得每個人要好好愛自己,不要做傻事,不然傷心的是在乎你的人。”</h3></br><p id="0HH55KIJ"><strong>生活幸福感:超六成認為家庭和睦程度是影響幸福感的主要因素</strong></h3></br><h3> <p id="0HH55KIM">總的來說,公眾2021年是否過得幸福?80.17%的受訪者給出肯定的答案,表示幸福的比例較2020年同題調查提升22%。其中45.25%的受訪者表示非常幸福,34.92%表示比較幸福。</h3></br><p id="0HH55KIN">問及過去一年影響生活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家庭和睦度選擇比例最高,為61.52%。在連續(xù)六年的追蹤調查中,家庭和睦度有五年都是影響幸福感的首要因素,可見其重要性。其次是人際關系融洽度,50.27%的受訪者選擇此項,重要性較前兩年有明顯提升。排在第3至第5位的因素是個人發(fā)展前景、收入存款與健康狀況,占比均超過四成。</h3></br><p id="0HH55KIO">數(shù)據(jù)分析還發(fā)現(xiàn),不同年齡群體眼里影響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略有差異。70后受訪者認為人際關系融洽程度是影響幸福感的首要因素,占52.24%,其他年齡段的受訪者則更看重家庭和睦程度;至于排在第二位的幸福感影響因素,受訪70后為家庭和睦程度(47.76%),00后、80后認為是人際關系程度(分別占53.88%、52.00%),而90后則認為是收入存款(48.73%),60后則認為是健康狀況(61.11%)。</h3></br><p id="0HH55KIP">80后受訪者默先生表示家庭和睦度對他的幸福感影響較大。“我和前妻在去年協(xié)商離婚,今年4月正式辦理完手續(xù)。”默先生表示,前妻患有抑郁癥多年,默先生試圖提供幫助,希望她接受專業(yè)治療,她卻長期拒絕就醫(yī),影響到夫妻感情。“她經(jīng)常晚上看動漫看到凌晨一兩點,而我第二天還要工作,根本睡不好,后來我們就分房睡了。”默先生說,這樣無法相互理解的生活持續(xù)了一年多,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幸福感。</h3></br><p id="0HH55KIQ">對受訪者林先生而言,健康狀況是影響自己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在成為消防員前,他曾做過服裝銷售、婚禮策劃等工作。之前由于工作壓力大,長期睡眠時間只有4-5小時,導致他身體出了問題,精神不佳、皮膚發(fā)黃、滿臉痘痘,生活幸福感顯著下降。加入消防隊后,林先生的作息時間變得非常規(guī)律,加上看醫(yī)生調理身體,目前健康狀況已有很大改善。</h3></br><p id="0HH55KIR"><strong>2022期許:七成半受訪者對新一年的幸福生活有信心</strong></h3></br><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即將落幕,結束也意味著新的開始。展望2022年,75.23%的受訪者對來年的幸福生活有信心。新的一年里,受訪者定下了哪些小目標?42.32%的受訪者希望升職加薪,39.40%計劃堅持鍛煉/健身,34.46%希望學習進步/考上心儀院校,22.58%打算工作跳槽或自主創(chuàng)業(yè),21.02%打算外出旅游,20.75%希望能脫單/結婚,17.92%準備買房,14.90%計劃買車,14.44%計劃生兒育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一年,有夢想也有壓力。40.86%的受訪者認為明年主要的壓力源將是繁忙的工作或學業(yè),39.49%認為是存款不足,35.19%是工作/求職面臨困境,25.50%擔憂自己/家人身體健康,22.58%的受訪者表示找不到未來發(fā)展方向。此外,還有兩成左右的受訪者擔憂明年疫情持續(xù)反復、育兒負擔重、尚未脫單或被催婚以及贍養(yǎng)父母壓力,另有1.65%的受訪者認為明年沒什么壓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交互分析發(fā)現(xiàn),不同年齡群體面對2022年的壓力略有差異。受訪的00后對學業(yè)繁忙(62.02%)與找不到未來發(fā)展方向(36.82%)兩點壓力更大,90后對存款不足(43.46%)與工作/求職面臨困境(40.93%)壓力更大,80后對工作繁忙(26.36%)感到更多壓力,70后對育兒負擔重(28.36%)感到更多壓力,60后對疫情的持續(xù)反復(38.89%)、自己與家人的身體健康(33.33%)感到更多壓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結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仍是充滿變化與不確定性的一年。從調查結果來看,被疫情按下暫停鍵的公眾生活逐漸重啟恢復,與去年同題調查相比,更多人在事業(yè)學業(yè)上有了積極變化,收獲了愛情、親情以及友情,更重視健康,珍惜生活。但數(shù)據(jù)的另一面,仍有不少受訪者面臨事業(yè)學業(yè)的困境、家庭情感的變故以及身心健康困擾。 個體生活與心態(tài)也反映出社會狀況與群體心理。縱觀課題一年來的調查,我們關注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狀況,展現(xiàn)職場生存現(xiàn)狀與職業(yè)群體面貌,了解在粵的港澳青年對大灣區(qū)的認同度,挖掘年輕人的價值觀念與生活態(tài)度,探尋退休老人、老漂族群體生活與心理需求,揭開尼特族的內心困境……一份份數(shù)據(jù)與采訪背后是一個個鮮活、有態(tài)度的個體,是面對生活不易仍砥礪前進的面孔,最終匯成映射時代特征的畫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新的一年,南都民調社會群體與公眾心理研究課題將繼續(xù)關注不同社會群體的生活狀態(tài)與心理情緒,通過民調數(shù)據(jù)與深度訪談,呈現(xiàn)時代變遷中各類群體的精神面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調查概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都民調中心于12月17日至26日期間,通過網(wǎng)絡調查與街頭攔截訪問結合的方式開展本次問卷調查。調查共回收1094份問卷樣本,其中男性受訪者占51.01%,女性占48.99%;從年齡分布來看,00后占23.58%,90后占43.33%,80后占25.14%,70后占6.12%,60后占1.65%,其他占0.1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職業(yè)類型來看,公務員或事業(yè)單位員工占10.42%,企業(yè)員工占34.28%,企業(yè)老板/管理層占6.76%,個體經(jīng)營占11.33%,自由職業(yè)占10.42%,全職媽媽/爸爸占1.46%,在校學生占20.57%,無業(yè)/待業(yè)中占3.11%,已退休人群占1.1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收入情況來看,13.89%的受訪者平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21.02%月收入在3000-5000元之間,33.91%月收入在5000-10000元之間,14.35%月收入在10000-15000元之間,4.75%月收入在15000-20000元之間,3.11%月收入在20000元以上,沒有收入的占比為8.9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社會調查與公共輿情研究課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項目出品:南都民調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項目監(jiān)制:謝斌 張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項目執(zhí)行:南都研究員 文軼然 麥潔瑩 涂長芳 沈紅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實習生 向子欣 翁婉婷 陳子穎 溫依庭 杜美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支持平臺:南方都市報微信公眾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义马市| 柳江县| 罗源县| 疏附县| 盐边县| 巨鹿县| 揭阳市| 张北县| 错那县| 凌海市| 年辖:市辖区| 太仆寺旗| 揭阳市| 石泉县| 扎赉特旗| 平潭县| 宣威市| 平遥县| 本溪| 乳山市| 宁武县| 芜湖县| 南岸区| 武鸣县| 沅江市| 贞丰县| 吐鲁番市| 长子县| 长岭县| 仙游县| 固阳县| 泗洪县| 漳浦县| 天台县| 玉环县| 吉安市| 乐平市| 河西区| 新晃| 府谷县| 洛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