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湖南省益陽市高新區(qū)謝林港鎮(zhèn)清溪村,被譽為“山鄉(xiāng)巨變第一村”。</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溪村是中國文化名人、現(xiàn)代著名作家、翻譯家、鄉(xiāng)土文學巨匠、斯大林文學獎獲得者周立波先生的出生地,《山鄉(xiāng)巨變》《山那面人家》《禾場上》等小說的創(chuàng)作背景地。</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這里已成為中國鄉(xiāng)村紅色遺產(chǎn)名村、中國幸福村、國家AAAA旅游景區(q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也是湖南省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示范村、兩型示范景區(qū)、學習型黨組織實踐基地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山鄉(xiāng)巨變》雕塑,長29.8米,高9.98米,主體采用青銅和花崗巖材質(zhì),再現(xiàn)了周立波在田間地頭與農(nóng)民交談,深入群眾調(diào)研農(nóng)業(yè)合作化鄉(xiāng)村變化的感人場景,村里雞鴨成群、鯉魚跳躍、碩果累累,刻畫了一幅清溪村青山綠水、春播秋收、歡樂祥和的豐收圖卷。背景塑造成一只如書卷般展翅高飛的鳳凰,不斷續(xù)寫山鄉(xiāng)新巨變的宏偉篇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沿途到處都是《山鄉(xiāng)巨變》中描繪場景的雕塑。</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故居始建于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30余年歷史。是一處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土木結(jié)構(gòu)的三合院,有大小房屋28間,庭院面積1510平方米,現(xiàn)為湖南省<span class="ql-cursor">?</span>文物保護單位。</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門額系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吳階平所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堂屋正中的周立波塑像,由著名雕塑家黃劍女士創(chuàng)作并捐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東廂為周立波生平業(yè)績陳列室。從這里可以追溯到他從一個農(nóng)家子弟,成長為“戰(zhàn)士、學者、作家”的傳奇一生。</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08年8月9日(農(nóng)歷7月13日),周立波出生在益陽鄧石橋清溪沖。</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從呱呱落地到小學畢業(yè),他同父母親生活在周家老屋,直到16歲考上湖南省立第一中學,才離開家鄉(xiāng)走上革命征途。</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親周仙梯忠厚正直,先后在龍洲書院當過總務(wù)、周氏蜚英小學校長,1942年病逝;母親劉昭珍善良賢惠,共育有三子四女,周立波排行老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周立波原名紹儀,字鳳翔。據(jù)說他母親臨產(chǎn)前,夢見一只鳳凰鳥繞屋后樹林飛翔,最后棲在了茶樹上。夢醒生下了一個男孩,就取名為鳳翔。紹儀是派名,紹字是輩份,儀字表示“有鳳來儀”。立波是周紹儀后來用的筆名,英語“自由”的譯音。</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據(jù)《益陽板橋周氏六修族譜》記載,約公元1410年,周氏從江西遷徙至益陽,周立波是周瑜第六十代嗣孫。</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爺爺周垂坤很嚴厲,家里備有一把竹椏枝,孫子們不聽話就會被“家法”責罰。一天,3歲的周立波趁爺爺午睡時將竹椏枝燒了。爺爺為此很生氣,邊打邊要他認錯。任憑爺爺打罵,他就是不吭聲。最后,奶奶出面才了結(jié)此事。從此,家人叫他“犟伢子”,但爺爺也不再輕易打罵孫子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4年秋,高小畢業(yè)的他與幾位同學在家玩,忽聽屋外有人喊:“元四叔的豬被老虎叼走了”。周立波拿起家里的銅臉盆,便敲邊喊往山上追,其他同學和鄉(xiāng)民拿著梭標、棍棒也跟著沖向山上,嚇得老虎丟下豬逃跑了。大家都夸周立波“看不出這個犟伢子,還是個鳳蠻子,敢在老虎口里奪豬。”</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8歲入私塾,次年入益陽縣立國民學校。1921年進益陽縣高等小學堂(前身為龍洲書院,今益陽市二中)。</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讀高小時,歷史老師經(jīng)常講《三國演義》的故事,還告訴他們很多故事就發(fā)生在益陽。從此,周立波只要有空,就去魯肅堤、諸葛井、馬良湖、關(guān)羽瀨、碧津渡、甘寧壘等三國故事發(fā)生地探訪,被師生戲稱為“三國迷”。</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益陽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堂畢業(yè)時,他的成績與另一同學并列第一。時任學校庶務(wù)長的父親周仙梯,出榜時把周立波列為第二名。老師為了鼓勵他,在畢業(yè)獎品上鋼墨盒上,刻了“不作第二名想”。他領(lǐng)到獎品后,體會到父親的良苦用心和老師的殷切期望,從此更加努力學習。</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4年,他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湖南省立第一中學。</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校期間,他開始接觸“五四”以來新文學思潮,與同學們組織成立了新文藝社團“夜鐘社”,特別是認識了在上海大夏大學讀書的周揚,對其后來參加革命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周揚(1908-1989),益陽赫山區(qū)新市渡人,現(xiàn)代文藝理論家、文學翻譯家、文藝活動家、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文化部副部長、中國文聯(lián)主席等職。</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8年4月,周立波與同鄉(xiāng)姑娘姚芷清結(jié)婚。</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8年至1937年,周立波從益陽先后三次走入上海。一次次挫折、一步步堅定,他從一個農(nóng)家子弟,成長為一名左聯(lián)戰(zhàn)士;從一個熱血青年,成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8年2月,周立波隨周揚來到上海,租住在閘北四川路德恩里亭子間,靠打工維持生活。同時,他向周揚學習英語,開始接觸文學。</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9年,周立波考入當時國內(nèi)唯一免費普通高校——上海勞動大學經(jīng)濟系。</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9年11月,他將學校的生活寫成散文《買菜》,用筆名“小妮”在《申報》上發(fā)表,獲得稿費四塊大洋。這筆不小的收入,更堅定了他以寫作為職業(yè)的決心。</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校期間,他參加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群眾組織“革命互濟會”。1930年,因參加學生運動被學校以“品行不良”為名開除學籍,他被迫回到老家益陽。</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回到老家只住了三個月。1931年冬,他再次來到上海,在神州印刷所當校對。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攻上海。2月6日,周立波因罷工和張貼抗日傳單被逮捕,被判刑期兩年半,關(guān)押在上海提籃橋西牢,后轉(zhuǎn)入蘇州反省院。</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關(guān)押期間,周立波通過周揚探監(jiān)時送來的《英漢詞典》,刻苦學習英語,為他后來翻譯打下了堅實基礎(ch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4年,因查不出政治根底和“犯罪”證據(jù),周立波被保釋出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出獄后,周立波回到益陽。不久,他第三次走進上海。從此,他把畢生精力獻給了黨的事業(y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經(jīng)過周揚介紹,他加入中國左翼作家同盟,成為了一名“左聯(lián)”戰(zhàn)士。同年底,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從左聯(lián)開始,“立波”代替了“鳳翔”。從此,周立波的名字載入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負責編輯左聯(lián)秘密會刊,任《時事新報》副刊《每周文學》編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左聯(lián)期間,周立波與許多青年作家建立了深厚友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當抗日的烽火燃燒在中國大地時,他豪情滿懷地告訴周揚:“我將拋棄了紙筆,去做一名游擊隊員。我無所顧慮,也無所怯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7年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根據(jù)黨的指示,周揚、周立波、艾思奇等撤離上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7年,周立波在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與鄧穎超等人合影。</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按照駐陜八路軍辦事處中共中央代表林伯渠安排,周立波以隨軍記者和翻譯的身份,陪同美國進步作家史沫特萊赴前線采訪。</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7年10月18日,周立波與史沫特萊到達太原八路軍辦事處,受到周恩來熱情接見,并為他們親手繪制了從太原到五臺山八路軍總部的路線圖。</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陪同史沫特萊到達五臺山南茹村,采訪了八路軍首長朱德、彭德懷和任弼時。兩個多月的采訪,每天行軍七、八十里,在戰(zhàn)火硝煙中鍛煉,他逐漸成為一名真正的八路軍戰(zhàn)士。</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7年12月下旬,周立波陪同美軍上尉伊凡斯.卡爾遜,走訪了晉察冀廣大地區(qū),行程2500多里,采訪了劉伯承、徐向前、宋任窮、陳賡、徐海東、黃克誠、王震和聶榮臻等。</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8年11月,周恩來指派周立波等人前往湖南沅陵復(fù)刊《抗戰(zhàn)日報》,同時兼任中共沅陵縣委宣傳部長(兼管統(tǒng)戰(zhàn)工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9年5月,周立波受周恩來調(diào)遣,前往廣西桂林任《救亡日報》新聞版編輯兼記者。</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9年11月,周立波調(diào)任延安魯迅藝術(shù)學院編譯處長(兼文學系教員)。</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淵博的知識、生動的語言,吸引了魯藝學員,講稿被爭相傳抄,雖幾經(jīng)滄桑,仍有21篇被人們保留下來。</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 周立波“談果戈里和他的《外套》”講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他在魯藝文學系講授名著選讀。</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2年,周立波參加了毛澤東主持的延安文藝座談會。這成為他后來長期扎根人民群眾之中,踐行毛澤東文藝路線的重大轉(zhuǎn)折點。</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2年,周立波與作家林藍結(jié)婚。</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4年,他先后任中共中央機關(guān)報《解放日報》和中原局機關(guān)報《七七報》副刊部副部長。</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4年秋,八路軍359旅奉命南下湘鄂贛建立抗日根據(jù)地。周立波主動請纓,加入南下支隊。由于他的出色表現(xiàn),被譽為“鋼鐵般的文藝戰(zhàn)士”。</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行軍途中,他與旅長王震、政委王首道建立了深厚友誼。</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圖為:王震和王首道分別送給周立波的鋼筆和手表。 </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6年,周立波先后擔任北平、承德和赤峰軍調(diào)處中共代表團翻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6年8月,他調(diào)任冀熱遼區(qū)黨委機關(guān)報《民生報》任社長,不久主動請纓去松江省參加土地改革。</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周立波在軍調(diào)處時,美國友人贈送的“中國空軍美國志愿援華航空隊”(即“飛虎隊”)鴕峰標布袋隊標。</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周立波同志在我國當代文學史上占有無可置疑的重要地位……他始終不渝地實踐毛澤東文藝思想,走與人民結(jié)合的道路,取得了堪稱革命經(jīng)典的豐碩創(chuàng)作成果,因之成為當之無愧的卓越的人民作家。</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2年,周立波與周揚共同翻譯了蘇聯(lián)作家顧米列夫斯基的英文版長篇小說《大學生私生活》(又名《狗胡同》)。這是他第一次使用“立波”筆名,取英文“l(fā)iberty”(自由)的譯音,表示對自由的熱愛和追求。</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左聯(lián)期間,他先后翻譯出版了大量蘇聯(lián)進步作家的作品,在當時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贏得了“青年翻譯家”的美譽。</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他翻譯了高爾基等人的報告文學集《白海運河》。1939年,文稿在桂林譯校準備出版時,不幸毀于日寇的炮火。</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5年1月21日,上海《大美晚報?文化街》刊登了周立波發(fā)表的第一篇文學評論,對本期刊物上巴金、老舍、張?zhí)煲怼彙⒅芪牡奈迤≌f進行評論。</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周立波重視文學作品的現(xiàn)實戰(zhàn)斗意義,在《1933年中國文壇的回顧》一文中,批評了這一年文壇“顯得比較沉寂”,但對肖軍的《八月的鄉(xiāng)村》和蕭紅的《生死場》給予了高度評價。</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左聯(lián)期間,周立波認真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積極從事文學理論批評工作。他對魯迅、郭沫若、茅盾、夏衍、林語堂、巴金、沙汀、艾蕪等幾十位作家的作品進行過精辟和客觀的評價。</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還寫過大量外國文學的作品評論,《一個巨人的死》是為紀念高爾基逝世而寫;《普式庚的百年祭》是為紀念普希金逝世一百周年而作,被評論界認為具有很高的學術(shù)價值。</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所著的《文學淺談》《思想?文學短論》這兩本書,深刻地論述了社會主義時代的作家應(yīng)當如何加強思想修養(yǎng)、生活修養(yǎng)、文學修養(yǎng)、語言修養(yǎng)等多方面的重要問題。</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一生崇敬魯迅,寫過許多評介魯迅作品的文章。1934年至1935年間,周立波在《大晚報》副刊、《讀書生活》半月刊上分別發(fā)表了《文學中的典型人物》《文學的永久性》《替阿Q辯護》等評論。他將這些評論剪下來,寫信一并寄給魯迅。在《魯迅日記》中,有“立波來信,即復(fù)”的記載。</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通過文學評論,向社會推薦新人,鼓勵青年作家。上世紀六十年代,他對青年作者胡英的作品《山里人》、業(yè)余作者肖育軒的作品《迎賓曲》及解放軍戰(zhàn)士陳鑫等人的作品,給予充分的肯定與中肯的評價。</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歷史性內(nèi)容的實錄與隨筆形式的構(gòu)架,構(gòu)成了周立波紀實性寫作的獨特個性,為我們存活了那些頗有歷史意蘊的歷史和眾多形象鮮明的人物。在報告文學等方面的成就表明,他不僅是一位杰出的小說家。同時,也是一位出色的報告文學家。</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9年11月,他參加了中蘇彩色電影紀錄片《解放了的中國》攝制工作,任文學顧問。1950年,攝制組在延安拍攝時,周立波在毛澤東舊居前留影。</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紀錄片《解放了的中國》獲得“斯大林文藝獎”一等獎,攝制組中方工作人員在延安合影。</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王首道將朝鮮人民送給自己的刺繡轉(zhuǎn)送給周立波。</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周立波將陪同史沫特萊和卡爾遜在前線所聞,寫成了報告文學陸續(xù)發(fā)表,后匯編成《晉察冀邊區(qū)印象記》和《戰(zhàn)地日記》兩書出版。</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根據(jù)359旅南下時的日記,寫成報告文學,結(jié)集為《南下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62年,他將《南下記》《晉察冀邊區(qū)印象記》和《戰(zhàn)地日記》合編為《戰(zhàn)場三記》,成為其報告文學代表作品。</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0年6月,周立波應(yīng)邀訪問蘇聯(lián),共寫成14篇散文發(fā)表在《人民日報》和《人民文學》上,后來結(jié)集成《蘇聯(lián)札記》出版。</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延安時期,他根據(jù)上海西牢經(jīng)歷創(chuàng)作發(fā)表了《第一夜》《麻雀》《阿金的病》《夏天的晚上》和《紀念》等短篇小說。1955年,結(jié)集為《鐵門里》出版。</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fā)出《關(guān)于土地問題的指示》。10月,他來到松江省珠河縣元寶屯(今黑龍江省尚志縣元寶村)參加土地改革。</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元寶屯的土改工作,激起了他強烈的創(chuàng)作沖動。1948年12月,一部反映解放區(qū)翻天覆地變化土地改革的長篇小說《暴風驟雨》誕生了。它的問世,是周立波文學創(chuàng)作的里程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暴風驟雨》榮獲1951年度斯大林文學獎三等獎,周立波成為我國唯一兩次獲斯大林獎的作家。同時獲斯大林文學獎的作品有賀敬之的《白毛女》,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2年5月,他將《暴風驟雨》所獲獎金25000盧布,全部捐贈給了中國人民志愿軍。</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1952年6月29日,周立波參加北京市圖書館舉辦的《暴風驟雨》讀者座談會合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元寶村修建了暴風驟雨紀念館。</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暴風驟雨》電影劇本、電影畫冊、海報、連環(huán)畫。</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建國伊始,我國實行“以鋼為綱”的工業(yè)發(fā)展指導方針。他用十個月時間,先后三次到石景山鋼鐵廠(首都鋼鐵廠前身)體驗生活。</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3年,他創(chuàng)作完成長篇小說《鐵水奔流》。</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鐵水奔流》出版后,著名作家嚴文井為周立波作的漫畫肖像。</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領(lǐng)導下掀起了農(nóng)業(yè)合作化運動。通過各種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產(chǎn)資料私有制為基礎(chǔ)的個體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改造為以生產(chǎn)資料公有制為基礎(chǔ)的農(nóng)業(yè)合作經(jīng)濟的過程。這一社會變革過程,亦稱農(nóng)業(yè)集體化。</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5年9月,周立波攜全家從北京回到益陽安家落戶。同時,兼任大海塘互助合作委員會副主任、桃花侖鄉(xiāng)黨委副書記等職務(wù)。</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小說《暴風驟雨》出版后,在國內(nèi)多次重版和再版,僅第二版就印刷19次。前蘇聯(lián)、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日本等國家,都有它的全譯本或節(jié)譯本。舉世公認這部作品是“偉大的中國人民現(xiàn)代文學中的一部杰作”。</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小說《山鄉(xiāng)巨變》最初取名《茶子花開的時候》,按照湖南省委書記周小舟的建議,出版時改名為《山鄉(xiāng)巨變》。分正篇、續(xù)篇,先后在《人民文學》和《收獲》連載。</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周立波的《山鄉(xiāng)巨變》、柳青的《創(chuàng)業(yè)史》和趙樹理的《三里灣》,成為當代反映我國農(nóng)業(yè)合作化運動影響最大的三部長篇小說。</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從1958年4月到1961年2月,中央和地方報刊、出版社發(fā)表和出版的各種研究、評論《山鄉(xiāng)巨變》的專著、文章40多種。</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周立波還創(chuàng)作發(fā)表了以湖南農(nóng)村為題材的鄉(xiāng)土短篇小說《禾場上》《山那面人家》《卜春秀》等,1979年2月,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周立波短篇小說集》,收錄了他描寫家鄉(xiāng)生活的短篇小說23篇。</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解放后,周立波長期在文學藝術(shù)領(lǐng)域里耕耘,歷任沈陽魯迅藝術(shù)學院研究室主任、政務(wù)院文化部編審處負責人、湖南省文聯(lián)主席、全國文聯(lián)委員、中國作家協(xié)會理事和《人民文學》編委等職。</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連續(xù)當選湖南省文聯(lián)第二、三屆主席和黨組書記,為湖南培養(yǎng)了大批文藝青年,為文學湘軍的崛起付出了辛勤汗水。</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周立波與文學青年暢談生活和文學創(chuàng)作。</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12年6月,原外交部長李肇星參觀周立波故居。他回憶起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在北京大學學習期間,周立波經(jīng)常受邀到學校講授文學創(chuàng)作課。</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周立波是中國文聯(lián)第一、二、三屆代表。他還兼任《湖南文學》主編,提出“出作品、出人才”的辦刊宗旨,要求每期至少發(fā)表1至3篇新人新作。</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65年除夕,周立波因在《羊城晚報》發(fā)表《韶山的節(jié)日》遭來橫禍,這是他“文革”前發(fā)表的最后一篇文章。</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文革中,周立波被打倒為“大叛徒”“文藝黑線人物”。直到1973年才解除監(jiān)禁,恢復(fù)人身自由。</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粉碎“四人幫”后,周立波滿懷激情重新投入寫作。他計劃一部反映我軍南征抗日長篇小說,已經(jīng)草擬了章目;另一部反映農(nóng)村機械化內(nèi)容的長篇小說,與《暴風驟雨》《山鄉(xiāng)巨變》組成農(nóng)村三部曲。</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7年,周立波在《湘江文藝》第5期發(fā)表的《一個偉大文獻的誕生》。</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8年《湘江文藝》第1期發(fā)表了周立波撰寫的《〈韶山的節(jié)日〉事件的真相》和當年擔任《羊城晚報》副總編輯秦牧寫的《〈韶山的節(jié)日〉一文的奇禍》。</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8年3月23日,《人民日報》發(fā)表羅瑞卿關(guān)于《韶山的節(jié)日》事件寫給《湘江文藝》編輯部的一封信。</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8年,《湘江文藝》第六期連載周立波的報告文學《萬里征塵》。</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80年,周立波在《湘江文藝》第2期發(fā)表的《朱總司令事跡片段》。</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8年,周立波在《人民文學》第七期發(fā)表以“南下支隊”抗日英雄事跡為題材的短篇小說《湘江一夜》,獲得全國短篇小說一等獎,也是他發(fā)表的最后一篇作品。</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譚冬梅是周立波關(guān)押在“五七”干校時的看管,后來成了忘年朋友。這是周立波在病中寫給時任團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唐冬梅的信件。</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周立波晚年寫作照。</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立波同志的一生,是一個革命戰(zhàn)士的一生。他堅決實踐毛澤東文藝思想和黨的文藝路線,使文藝創(chuàng)作為無產(chǎn)階級和勞動人民服務(wù),為我國的文學事業(yè)作出了優(yōu)異的成績。他的作品已經(jīng)成為我國文學的寶貴財富,將載入我國革命文學的史冊中。</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8年夏天,周立波因病住進了北京301醫(yī)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周立波與孫子周仰東在醫(yī)院合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病重期間,周立波拿出3000元錢和一份名單,向看望他的湖南省文聯(lián)同志說:“我在益陽掛職期間,資助了一些孤寡老人、五保戶。我還有些錢,請你們今后按名單數(shù)目,每月寄給他們,直到他們百年之后。”</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全國第四次文代會即將召開之際,周立波病情開始惡化,不能出席會議。他寫詩一首,表達最后的心聲:“藝術(shù)群英聚一堂,放談國慶好時光。揚眉奮筆歌四化,萬里文苑百艷香”。</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9年9月25日,周立波病逝,享年71歲。11月8日上午,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及社會各界500余人參加了追悼會。</span></h1><h1> <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國文聯(lián)主席周揚致悼詞,高度評價了周立波光輝燦爛的一生,盛贊他為中國文化事業(yè)作出的重大貢獻,是一位杰出的人民作家。</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周立波自擬墓志銘,概括其既普通而又充滿曲折、艱辛的一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留在人間的他的記憶會很快地消亡,正和他的歌會很快地消亡一樣,但是,他所歌唱的剛強和反叛,會更加壯旺,他所歌唱的美麗和真誠,會永遠生存。”周立波眷戀的大地正在發(fā)生亙古未有的巨變,他所探求的農(nóng)村改革發(fā)展之路仍在繼續(xù)!</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以人為本、關(guān)注民生的人文精神,匠心獨具、獨樹一幟的創(chuàng)新精神,兼容并蓄、洋為中用的開放精神,艱苦奮斗、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吸引著人們不斷地懷念他、研究他……</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忠于黨、終于人民,是無產(chǎn)階級的忠誠戰(zhàn)士,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一位杰出作家、優(yōu)秀學者和新聞工作者,他的一生總是循著黨的路線,緊跟時代步伐,同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緊密結(jié)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扎根鄉(xiāng)土、熱愛人民的創(chuàng)作道路,廣取博采的創(chuàng)作方法,擁抱時代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作精神,淳樸善良、正直無私的人格魅力,永遠激勵我們。他的作品是我國人民的寶貴財富,他的名字永遠載入我國文學史冊。</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人們永遠懷念他!</span></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祁连县|
武穴市|
忻州市|
蕉岭县|
新干县|
大竹县|
淮南市|
伊吾县|
库尔勒市|
菏泽市|
鲁甸县|
东乡|
富锦市|
寿光市|
桂林市|
潞西市|
黄大仙区|
景谷|
安平县|
河间市|
鄂托克旗|
吉林省|
阿拉善盟|
塔河县|
高密市|
沽源县|
宝坻区|
石林|
元谋县|
楚雄市|
莱西市|
龙海市|
浦江县|
五寨县|
什邡市|
正阳县|
宁化县|
靖江市|
汽车|
弥渡县|
武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