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鄧友華丨第一百七十章 獨具一格檔案館――三明市檔案館見聞錄

鄧友華

三明的城市記憶保存在三明市檔案館里,三明市檔案館也珍藏在三明市民的城市記憶中;三明這座城市在變遷著,三明市檔案館也跟著城市一起變遷,從所在的方位到建筑,從所提供的無法替代的公共文化服務到自身成為一個獨具一格的文化品牌……<br><br>  懷舊年代最活躍的文化現場<br><br>  2021年12月23日上午,我去《時代三明》雜志社拿登有我文章《翠云書院與“楊羅李朱”:流澤千年的師生故事》的2021年第6期樣刊, 再另外買十本四處送人時,特地送一本去給三明市檔案館。當我挎著書包來到列東東新二路靠山這邊的盡頭,仰望著像一本翻開的大書一樣的檔案館大樓,此番的感受就與此前有所不同了。 <p class="ql-block">  因我不久前寫過省館那本《潮涌海西一一福建現代化歷史進程》的讀書筆記后,就覺得按理得再寫篇市館的,便開始做功課,將自己以前寫檔案館的文章重看了好幾遍,再把微信公眾號“三明檔案”上的推文都瀏覽了一遍,比以前更明白檔案館與我的緣分有多么深厚,也更知曉檔案館所達到的文化地位!</p><p class="ql-block">  或許是命運使然吧,我是三明文化界中跟檔案館走得最近的草根學人。城市建設離不開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而我這樣50后中自學背景的書呆子在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省吃儉用去買書,后來又賣書為生20多年,把自家書房弄成個圖書館似的,所以公家的圖書館對我的吸引力不大;而博物館又覺得離我太遙遠了,只有檔案館是必需仰仗且不可替代的。我和檔案館前期的緣分我在《此生緣結檔案館》中有寫過,這里不必重復;我與檔案館后期的合作,我在此前的文章中多有述及,此處不需多言。三明市檔案館從我查陳景潤的學籍檔案開始到迄今為止,是我涉足最多的文化現場,小魏和陳琳已然是我《這塊土地的靈魂――陳景潤與三明1-4》的穿梭人物,要為我貫穿全書。只是當我得知三明市檔案館已于2021年4月27日在沙縣區濕地公園對面開工蓋新館了,預計2023年建成投入使用,</p> 她們在位于東新二路舊館這“一本翻開的大書”里上班的時間也就剩一兩年了,會心生不舍的懷舊之情。<br>  是啊,城市在變遷,檔案館也在變遷。不說民國時期40年代的三元縣檔案館應在城關的縣政府所在地友竹祠里,也不說共和國時期60年代初三明(地轄)市檔案館在城關鳳崗里城頭的大榕樹旁邊(現人民影院的舊址),在90年代初市建在東新二路頭上蓋了這幢像一本翻開的大書的大樓,圖書館和檔案館在這張開懷抱擁抱了這座城市二三十年!<br>  “三明檔案”曾在2019年初撰文介紹檔案館的工作,等于自己掀起了檔案館的神秘面紗:<br>  三明市檔案局(館)目前一共有四個科室,分別是監督指導科、保管技術科、編研利用科以及辦公室。檔案館的主要職能就是“收、管、用”:把檔案收集齊全,讓檔案得到安全保管,讓檔案得到有效利用。<br>  先說“收”。監督指導科的主要職能就是監督和指導國家機構、社會組織以及個人收集在社會活動中形成的有保存價值的各種形式的歷史記錄,規范整理,并查處各類檔案違法案件。<br>  再說“管”。檔案得到規范整理后,將繼續由各單位保管10-20年。到期后,檔案館保管技術科的工作人員將會對檔案及紙質目錄、電子目錄進行仔細地檢查。確保一一對應,數量無誤后將檔案接收進館。到了檔案館之后,新接收的檔案并不能立即進入庫房。它們會被重新編制檔號并接受隔離消毒、冷凍殺蟲,確保大家都是健康的小寶貝以后才會被推進庫房,整齊上架。檔案館接收進館的檔案將得到恒溫恒濕、防蟲防霉的安全存放,而且檔案是不外借、不外調的。如果需要利用可提供復制件,加蓋檔案館證明章的復制件視同原件。<br>  至2018年,三明市檔案局(館)累計接收檔案12.4萬卷和21363件,接收和征集到照片檔案1萬余張,另外,還征集到了2900件明清契約文書檔案。近年來,累計對61803卷,合計600多萬頁檔案進行了全文掃描,目前館藏已掃描檔案占館藏檔案總量的50%。<br>  三是“用”。檔案利用工作,由保管技術科承擔。以前,沒有電子目錄,查檔案可以說是一件耗時耗力耗精氣神兒的事。比如,一位知青查閱知青檔案大多需要一兩天的時間,調卷數十卷;現在查閱知青檔案從填表開始計時的話,大概需要三分鐘。因為,知青檔案已建立了電子目錄和專題數據庫,只需要在檢索欄目輸入利用者的名字,就能顯示對應的檔號。不僅僅是這樣,知青檔案已經經過數字化加工,所以他們通過服務器可以直接打印,不需要再到庫房調卷。通過電子目錄、專題數據庫的建立和館藏檔案的數字化加工,大大提升了檔案利用的時效,查準率和查全率也大幅提升。2018年,市檔案館共接待查檔利用1065人次,2640卷次,2777件次。<br>  當然了,他們館藏的不僅有檔案,還有資料。資料室保管著與三明有關的報紙和期刊。資料的接收、利用和保管保護工作由編研利用科承擔。[1] 這天,我來到三明市檔案館四樓編研開發科辦公室。約2020年時,她們科原有名稱中的“利用”已經與時俱進地改成了“開發”,故全稱已是“編研開發科”。 一進辦公室,我就把雜志拿出來,跟小魏和陳琳她們說:“你們老早就在《時代三明》發文章了,我到現在才發。發了很高興,特地買來送人,送一本給你們。”<br>  小魏問:“是發哪一篇?”<br>  我說:“是寫翠云書院那一組的頭一篇,那篇寫最好的,他們眼睛很利給選去發了。”我把雜志翻到那一頁,交給小魏。<br>  小魏說:“我們這里《時代三明》也不齊,有送來很好。”<br>  檔案館的資料室儲藏著一條文化的大河。我是2015年時看到小魏2012年在《時代三明》上發表的《少年陳景潤的三明印記》才來三明市檔案館查陳景潤學籍檔案的,是看到檔案館資料室的《萬壽巖》才接觸到翠云書院的資料,我去年為第3部撰寫結尾高潮戲時特地去參與翠云書院的田野調查,如今刊登首篇的雜志又送到這里,是受益的浪花感謝文化的源流……<br> <br>  檔案館所提供的優質公共文化服務<br><br>  我個人以為,檔案館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分兩類。<br>  一類是面對個人的。<br>  據“三明檔案”2017年時撰文介紹:“三明市檔案館目前館藏276個全宗,16萬卷檔案。有文書檔案,還有會計檔案。實際上,在市檔案館館藏的檔案中,人事檔案的比例是微乎其微的。只有部分死亡干部的人事檔案和部分破產、改制企業的職工檔案寄存在市檔案館。館藏的絕大部分是市直各單位、各部門移交進館的需要永久或長期保存的文書檔案。”[2]但檔案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一紙薄薄的檔案,關鍵時候堪比真金白銀。<br>  檔案館能為個人證工齡:在2016年,一共有597名群眾為證實工齡到市檔案館查閱檔案,市檔案館共出具證明文件771份。<br>  檔案館能為個人證工種:2016年,共有79名群眾為證實特殊工種到市檔案館查閱檔案,市檔案館出具證明382份。<br>  檔案館能為個人證學籍:三明市檔案館館藏有三明一中、三明二中、三明衛校、三明財校、三明農校等多所學校的學籍檔案。2016年,共有59名群眾為證明學籍到市檔案館查閱檔案,市檔案館出具學籍證明文件187份。<br>  檔案館能為個人證戶籍: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許多企業自全國各地遷來三明,支援三明開基建業。近年來,各地陸續推出支內職工及子女回籍的相關政策。辦理回籍手續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便是證明支內職工身份。2016年,三明市檔案館共為27名支內職工及其子女出具回籍證明33份。[3]<br>  這些,僅僅檔案存憑和留史的作用。除此之外,檔案在資政、育人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在平常時刻,檔案保存在密閉的庫房里靜默無聲,一旦它發揮價值和作用,那便是一言九鼎、重若千鈞。[4]<br>  第二類就是面對做題目的公共文化服務。<br>  過去,檔案編研主要是在研究館藏檔案內容的基礎上,編寫參考資料、匯編檔案文件、參與編史修志、撰寫論文專著。現在,為了讓檔案的資政育人作用發揮得更全面,為了讓檔案文化“走出深閨”走近生活,檔案編研已不局限在文件資料的專題匯編上了。[5]<br>  在我的研讀范圍里,我看到好些書的鳴謝名單上都少不了三明市檔案館。三明的建市歷史因其獨特,有兩本書很重要,分別是市政協編輯出版的《崛起》(2000年)和《崛起在沙溪河畔》(2009年),還有《三明記憶/我們的老照片》亦是如此。<br>  我還看到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博士劉盼紅曾在博士論文完成后的記述文章對三明市檔案館表示感謝。她第一次來三明做“福建小三線研究課題”,是2017年8月博士入學前的那個暑假。她寫道:“三明市檔案館位于三明市梅列區,依山傍水,風景綺麗。在博士論文寫作的整個過程中,該館館長和其他工作人員都提供了無私的幫助,至今我們仍互相掛念,交好有年。而此次調研,是我們第一次見面。魏素鳳、陳琳當時負責接待閱檔人員,他們嚴謹專業,熱情周到,不厭其煩地為我們調檔還檔,免費提供資料復印服務。該館藏有大量小三線資料,時間上橫跨整個三線建設時期,甚至延至改革開放之后企業改制時期,內容覆蓋該市三線企業遷建和發展工作,同時涉及福建省、華東地區和國家有關三線的決策等。分散資料見之于三明市統計局、工業局、輕工業局、紡織工業局、重工業局等,集中資料主要包括8470廠、三明市標準件廠、三明紡織廠、三明印染廠等企業資料。值得一提的是,該館保存較為完整的《三明日報》、三明印染廠企業報刊《山鷹報》等重要報刊資料,為這項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6]<br>  次年春,劉盼紅博士獨自前往三明,進行為期一周的訪談工作。三明市檔案館的陳琳和魏素鳳得知她的計劃,主動幫忙聯系當地三線建設親歷者,在她到達之前相關溝通工作已經完畢,為她節約了不少精力和時間。文中列出日記,以記行跡。2018年4月15日,是小魏和陳琳帶她來到三明市富興路214號原三標廠副廠長傅振華家中(此處有誤,是三標廠留守處,而非傅家――引者注)[7]。這天上午的采訪,她們有在三標廠的老辦公樓前合影,小魏將其放上朋友圈,被我看到并受到了震憾。 <div><br></div> 那時的我還在寫陳景潤和本土文教人士,沒有開始寫建市歷史和遷明企業,但我被冥冥之中上蒼的安排給打動了,第一次感覺到檔案離我的命運和我所曾經安身立命過的三標廠是這么近!所以,我在四個月后的2018年8月16日寫小魏那篇的第三節時,寫的就是那張照片給我的感受,是含著眼淚寫的,寫到下半夜四點鐘!<br>  論命運和學養,我都不能跟劉盼紅博士比,但用不同的形式鉆研和抒寫遷明企業,并高度倚賴檔案館的幫助,卻是一樣的。這就是我在寫這篇時點出此前的《此生緣結檔案館》和《城市記憶何處寄》時會看得淚花閃閃的原因,也是我隨后會花一年多的時間將三標廠的老照片地毯似地搜一遍再將其編成一本紀念冊,而前一段時間又為18家上海遷明企業在燃燒狀態中奮力一搏的原因所在;是我想再寫一次檔案館,哪怕小魏她們很低調不愿被寫我也執意要寫,蓋因檔案館和蘭臺人深刻地影響了我的命運與追求!<br><br>  “三明檔案”已成聞名全國的文化品牌<br><br>  “三明檔案”在2019年初辭舊迎新的時節曾撰文表達自己的心志:“立足三明的地方特色,積極打造‘三明記憶’檔案文化精品,讓越來越多的人聽到檔案的聲音,看見檔案的價值,感受檔案的溫度。/未來,我們將用心勾畫夢想的實現,憑借忠誠和專業,繼續背負使命和擔當,給檔案以立場、以思想,給檔案以溫度、以靈魂,讓檔案工作更顯價值、更具尊嚴、更富情懷。”[8]<br>  其實,小魏和陳琳她們已經做到了!<br>  就像小魏在2012年10月18日《中國檔案報》上發表了《陳景潤學籍檔案背后的故事》一樣, 陳琳也在2021年8月12日《中國檔案報》上發表了《福建三明:深挖館藏資源,服務群眾文化需求》,介紹了三明市檔案館的成功經驗,供全國范圍的兄弟單位學習交流: <div>  <br></div> <p class="ql-block">  近年來,福建省三明市檔案館深挖館藏檔案資源,統籌檔案開發與展覽展示,加強檔案編研,利用多種載體展示檔案開發成果,為不同人生階段、不同人生閱歷、不同文化需求的群眾提供個性化的檔案服務。</p><p class="ql-block">  為擴大檔案宣傳影響力,三明市檔案館于2016年開通了“三明檔案”微信公眾號。5年來,“三明檔案”始終堅持推送原創文章,以接地氣的視角,鮮活的故事,溫暖的文字,讓人民群眾通過檔案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給生活帶來的可喜變化,受到市民的廣泛歡迎。[9]5年來,115篇原創圖文,獲得55.3萬閱讀人次,2.3萬個點贊、“在看”,1875條留言。在全國同類型公眾號中,始終名列前茅。[10]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此外,市檔案館積極開展“走出去,請進來”活動,做好線上線下互動交流,2018年以來,市檔案館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開展了10次檔案宣傳活動,引導學生、社區居民、企業職工了解檔案、了解三明;多次組織與熱心網友的見面活動,并邀請他們參觀市檔案館,強化雙向交流與溝通,聽取網友意見,了解網友需求,不斷提升“三明檔案”微信公眾號的群眾滿意度。</p><p class="ql-block">  舉辦展覽是開展檔案宣傳的重要方式。近年來,三明市檔案館舉辦或承辦了多個檔案展覽,積極引導市民群眾前來參觀,滋養愛黨愛國情懷,贏得了群眾的一致認可。市檔案館于2018年在線上線下同步推出了“三明重工業基地建設檔案圖片展”,講述了三明建設重工業基地的緣由,再現了三明開基創業的歷程,展示了三明第一代建設者們的奮斗足跡。</p> <p class="ql-block">2019年,承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檔案文獻展”,展出了珍貴檔案200余件,一件件珍貴翔實的檔案,一幅幅真實的歷史圖片,吸引了大量群眾參觀。2020年,舉辦了“懷揣群眾滿意初心,揚起駛向文明的風帆”線上檔案展,通過回溯上世紀80年代困擾三明生活的出行難、住房難、就醫難等“八大難”,講述了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起源于三明的原由,激發三明市民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今年舉辦的“崢嶸歲月 創業之城——‘滬明記憶’圖片展”,展示了“小三線”建設時期上海與三明結下的深厚情誼。[11]</p>   陳琳的這篇文章在《中國檔案報》發表后,市檔案館曾向上級領導匯報呈閱,獲市委常委、秘書長楊興忠批示肯定。[12]<br> <p class="ql-block">  隨后,“三明檔案”將該文擴充成一篇微信推文,予以推出。該文將后兩段歸納為“編好‘紙質書’ 弘揚學史風尚”。對市檔案館編的紙質書,我深有體會。我就是被小魏文章吸引來查陳景潤的學籍檔案,就此開啟了檔案館版《陳景潤與三明》。此書讓我往下續寫《這塊土地的靈魂――陳景潤與三明》,還影響了廈門版的《少年陳景潤》,以及福建江夏學院的《學生陳景潤》的紀錄片。</p><p class="ql-block"> 這天,小魏正在忙年終總結的工作,手上正拿著福建江夏學院因為《學生陳景潤》紀錄片來查檔的證明,便問我:“江夏學院拍的那個陳景潤的紀錄片怎么樣了?”</p><p class="ql-block"> 我那下還以為那些研2女生是師范大學的,說:“我還以為她們是……”</p><p class="ql-block"> 小魏把當時江夏學院來查檔的證明和單子以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立項通知給我看。</p><p class="ql-block"> 我一見就問:“可以拍下來嗎?”</p><p class="ql-block"> 小魏說:“可以。”</p><p class="ql-block"> 我拍好后說:“我采訪過后有和她溝通,她說她們是流水作業,她們只負責拍攝素材,后面的程序是其他同學做的,成片后會發給我和你們館里。我看到前兩天那女生有分享我的美篇,可能是需要文字,而我已經自己從錄音里摳下來了,她們剛好拿去用。”</p><p class="ql-block">  我相信,檔案館版《陳景潤與三明》的影響力還會延綿不絕,“陳景潤學籍檔案背后的故事”還在繼續發生……</p>      三明市檔案館在2020年陸續公開出版了《我的青春歲月》以及《抗日戰爭檔案匯編》大田卷、清流卷,展示了不同時期三明境域的人文歷史,為進一步研究地方史實提供了檔案支撐。令人欣慰的是,我就是其中《我的青春歲月》的特聘編輯,是市檔案館和小魏的大力襄助,讓這本書更加豐富與厚重。      《檔案見證三明工業榮光》是反映三明建市歷史的所有書籍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書,能排在她前面的只有兩本《崛起》和一本《我們的老照片》。2019年,在挖掘館藏資源的基礎上,市檔案館廣泛走訪親歷者,采集近百小時時長的口述檔案資料,征集400多份珍貴檔案圖片,編輯出版了書籍《檔案見證三明工業榮光》。書籍以一份檔案一個檔案背后的故事為體例,甄選了19份檔案,講述19個故事,輔之以72張圖片,生動展示了三明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篳路藍縷的創業歷程。[13] <p class="ql-block">  檔案館是懷舊年代最吸引人的文化富礦,“三明檔案”是懷舊浪潮中最洶涌的潮頭。《檔案見證三明工業榮光》還只是已經匯集的一小部分浪花,就能夠如此精彩;如果將其中更多的方方面面、條條塊塊匯聚成書,相信一定更加地精彩紛呈!</p><p class="ql-block">  對于我等七老八十的老學究來說,小魏、陳琳她們是年輕靈利的小女生;對于新一輩讀者來說,她們是聰慧靚麗的小姐姐。她們在單位領導和同事的支持下,用自己的才華和努力,讓“三明檔案”成為一個聞名全國的文化品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檔案巾幗綻芳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23日上午,我在三明市檔案館編研開發科辦公室看小魏她們手上在忙年終總結的事。我問:總結是個人的還是科里面的?說是科里的。她們事情做太多了,有的自己都忘記掉。</p><p class="ql-block">  看著小魏她們忙年終總結,我想起前些天來此說的自己的年終總結。我這下是陷在4本版的中間了。我前面算了一下,我今年把第3部的尾巴寫掉了,后面寫這一組遷明企業等于就是第4部的中間了。到省館書這篇是第19章。非上海的十家遷明企業那些大的單位我自己也愛寫,像紡織廠一樣寫了有三四千以前沒有的新讀者看也很高興。像一公司、安裝公司、兩個藥廠,農藥廠和制藥廠,都去掉四家,約一半了。這十篇一加,都30篇左右,過一半了。后面再寫些就夠了。我是想新的一年再咬緊牙關把這寫掉。我前面會把3本版往外拿主要就是想要袁啟彤寫書名,這下書名寫來了。或許像楊麗說的,“寫不寫在你,出不出不在你。”我就這樣寫下去,像楊麗說的,從教育界人士到文藝界的人才,到遷明企業、知青,慢慢地是這座城市的歷史了。我為自己的使命感寫,為這塊土地寫,為遷一代和遷二代寫,為上下幾代的讀者寫。</p><p class="ql-block">  因她們每年都有去社區講課的任務,陳琳便說:“明年可以去陳景潤實驗小學也講次課。”</p><p class="ql-block">  小魏說:“鄧老師跟陳景潤實驗小學很熟悉,幫忙聯系一下。”</p><p class="ql-block">  我說:“可以咧。我跟潘玲校長講一下。”</p><p class="ql-block">  陳琳說:“就講陳景潤。”</p><p class="ql-block">  小魏說:“陳琳當過一中老師,課講很好的。”</p><p class="ql-block">  坐一會后我告辭下樓,去社科聯送這本雜志給林日上。前些天林局在市圖書館召開的書院研討會上,我們相談甚歡。我說:“三明動車南站一下車就在車站對面聳立著‘楊羅李朱’的塑像,這是非常精準的三明地域文化名片!三明的地域文化千姿百態,包羅萬象,但其中最精髓的就是‘楊羅李朱’師生間的文化傳代。”林局說:“能得到你的表揚很高興,那就是我們設計的。”而這次《時代三明》發我這篇文章,題圖就是楊為春拍攝的三明南站前“楊羅李朱”塑像的大圖。在三明文化界,還是有不少喜歡“楊羅李朱”的知音高人……</p><p class="ql-block">  我忙到回程等公共汽車時才有空拿出《時代三明》來翻看,上車后也在看。這期是跟三明市婦聯聯辦的“三明的她之巾幗同心綻芳華專題”,三明市轄1市2區八縣各行各業的女性精英佳麗攘括于此。</p> 我直到公交車都開到下洋路段時才看到,有篇《三明,從“合”而來》,這不是小魏她們“三明檔案”公眾號上的文章題目嗎?看看清楚,署名就是“陳琳、魏素鳳”!再看看清楚,文章就排在我那篇前面!還有這么巧的事情!跟上次檔案評選時我們三個人的文章一起發表在《福建檔案》一樣! 我骨子里就是“楊羅李朱”的味道,而這下這篇最能體現我“楊羅李朱”思想的文章在我最心儀的當地雜志上發表時,前面就是她們的文章,是上蒼安排的當下版師生故事在精彩迭出……<br>  我下車后拿著雜志給小魏打電話,說:“我送去的這期《時代三明》上也有發你們的文章,你們不知道是嗎?”<br>  小魏說:“我們不知道。有時候人家選用了沒給我們講,我們都不懂得。”<br>  我說:“是《三明,從“合”而來》。”<br>  “在哪一頁?”<br>  “就在我那篇的前面兩頁。”<br>  “哦,看到了!”<br>   我此番做檔案館的功課做兩趟了,前面一次球被打飛到天上去,第二次因一朋友過世忙三天后文氣跑沒掉,這下又要重新開始。這天的巧事又讓我找到感覺了……<br>  小魏陳琳她們很敬業,那么“燒腦”的活一個策劃一個主筆忙得風生水起,卻低調得很,不喜張揚,是我這樣中“楊羅李朱”文化傳統的“毒”太深的人,她們叫我“鄧老師”是禮貌和客氣,我卻“把客氣當福氣”真的把她們當學生了,在她們的成才成功中自己蹭一些成就感。<br>  我深受陳景潤的歷史老師鄧新圓老先生的影響,喜歡把閩學四賢說成“楊羅李朱”。我等不才,當不了楊時,也成不了朱熹,但我可以像羅從彥學習,以楊時為師,就不會一輩子白活了,我再用平生所學去教自己的學生,我的學生中一定會出現朱熹,一代沒有,就再下一代!就這樣一代接一代,文化得以傳承下去……在這樣師生間的文化傳代中,學生的成就,體現了老師生命的價值!正因為如此,我在自己鍥而不舍、不屈不撓地奮斗之外,還把自己的弟弟帶上文學之路,還喜歡弟弟一樣的童大煥和妹妹一樣的楊麗,如今再把小魏當第二個小童,把陳琳當第二個楊麗……<br> 注釋<br>[1][5][8]原創 編研利用科:《探秘檔案館二:檔案館到底在干什么?》三明檔案 2019-02- 03 09:06<br>[2][3][4]原創 三明檔案:《探秘檔案館一:檔案館能為您做什么?》三明檔案 2017-02-19 09:59<br>[6]劉盼紅:《情牽八閩:我與福建小三線研究》,《小三線建設研究論叢——三線建設研究者自述(第六輯)》,第227-228頁。<br>[7]同[6],第229-230頁。<br>[9][11]陳琳:《福建三明:深挖館藏資源,服務群眾文化需求》,《中國檔案報》,2021年8月12日。<br>[10][12][13]原創 編研開發科:《福建三明:深挖館藏資源,服務群眾文化需求,反響積極》,三明檔案 2021-09-02 15:36<br><br>      二0二一年十二月十三日至十二月二十七日<br>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油尖旺区| 濮阳县| 临江市| 石屏县| 宁武县| 驻马店市| 礼泉县| 高台县| 丹阳市| 四会市| 林芝县| 青龙| 平乡县| 濉溪县| 枣阳市| 韶关市| 中宁县| 平罗县| 呼图壁县| 三河市| 杭锦后旗| 塔河县| 淮安市| 灌南县| 凤山市| 沿河| 江津市| 竹山县| 额尔古纳市| 石嘴山市| 浪卡子县| 许昌市| 论坛| 南郑县| 延长县| 玉树县| 合山市| 武汉市| 潞城市| 略阳县| 浦东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