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廈門鼓浪嶼對面瑞頤酒店旁,有一座媽祖塑像。</p> <p class="ql-block">塑像邊上沿臺階而上,就是“同文頂”。這里距離廈門最繁華的中山路才百余米。</p> <p class="ql-block">破舊的樓房外側,散落著三間小得不能再小的小廟。如果不是‘水漲上帝’的字樣,很難讓人相信這里就是曾經的‘武西殿’。</p> <p class="ql-block">武西殿,供奉玄天上帝,相傳,是神當水漲時,禱則倍靈,故稱水漲上帝公。水漲上帝宮的信徒,原來多為漳州龍海浮宮、白水、石碼等地來廈的“外水人”,所以分香龍海多地,舊廟因舊城改造已搬遷至五嶺一帶,現址為居民所占,照舊供奉玄帝。</p> <p class="ql-block">小小的水漲上帝宮的旁邊,還有座小小的土地廟。土地公的雅稱是‘福德正神’,所以廟門上有這樣的對聯:福而有德千家敬,正則為神萬世尊。</p> <p class="ql-block">剛要原路回到地面,正好發現廟后有小巷可通,查看地圖似乎距離中山路不遠,便臨時改道,走進了小巷中。</p> <p class="ql-block">沒想到同文頂的小巷猶如迷宮一般,甚至偶爾還需要試錯,方能走得通。這里巷名也很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走進白厝墓巷,望著幽長的巷道,行人或隱或現于這條老巷的盡頭,廈門破獄斗爭(見拙作《留下記憶》)指揮點舊址就位于白厝墓巷的16—3號房。</p> <p class="ql-block">廈門話“鐵”、“剃”同音,“鐵頭刀”即“剃頭刀”。早年打剃頭刀的作坊集中于此,故名。</p> <p class="ql-block">廈門話稱一節階梯為一“崎”,巷口有石階三十六級,故名。</p> <p class="ql-block">“寮”在閩南方言中是 臨時搭建的簡易小屋之意,后來引申指作坊或工棚。</p> <p class="ql-block">跟看護寺廟的大爺拉家常,聽他介紹保生堂。他說寺廟建于1914年,最早是由廈門老字號“南軒酒家”老板所建,100多年前的“南軒酒家”是在山下的“水仙宮”一帶,后來由十幾個伙計另起爐灶,在澭菜河一帶開立“新南軒酒家“,并成為廈門老字號。保生堂在1966年文革期間被毀,于1998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同文頂下新建的新領薈廣場。</p> <p class="ql-block">同文書院建于1898年,是一所與宗教無關的新式學堂。當年很多學堂都是由基督教創辦的,而同文書院是由鼓浪嶼的華僑葉清池、黃奕住、黃秀烺等六人發起并捐贈的,屬于第一所社會集資興建的學院。當時開設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班,由美國人任院長,90%的教師都精通英語,所以培養出一批學貫中西的人才。同文書院設立的大學部比廈門大學的創立還早三年。</p><p class="ql-block">老的同文書院大樓毀于何時,不得而知。解放后的1958年,在這個地址上成立了“思明中學”,后改稱“同文中學”,1964年演變為“廈門七中”,2008年又改為“廈門工商旅游學校”,如今這里是“廈門市社會科學院”。</p> <p class="ql-block">鷺江道的望高山,上有望高石,原是廈門人登高遠眺番舶和歸舟之地。</p> <p class="ql-block">同文書院成立,不久在望高山興建校舍。從此,望高山被人改稱“同文頂”。</p><p class="ql-block">站在同文頂,美麗的鼓浪嶼一覽無余。</p> <p class="ql-block">同文頂下的鷺江道。</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塘沽区|
大名县|
磐石市|
银川市|
来凤县|
辉县市|
衡阳市|
吉木萨尔县|
托克逊县|
缙云县|
互助|
奉贤区|
葵青区|
白水县|
阿拉善右旗|
富民县|
凯里市|
新平|
南投市|
姜堰市|
赫章县|
连江县|
施甸县|
仙桃市|
都昌县|
疏勒县|
满城县|
宕昌县|
西贡区|
梅州市|
时尚|
宜兰市|
香港|
洛浦县|
内江市|
喀什市|
辛集市|
云南省|
定襄县|
怀远县|
武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