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蘿北軍官”是一個群體的代名詞,他們是革命戰爭年代征戰沙場的英雄前輩,他們是開墾北大荒的先遣軍,他們是為長嶺建設奉獻了青春、奉獻了一生、奉獻了子孫的外鄉人,他們是不該被長嶺人民忘記、不應被歷史長河淹沒的一個偉大、高尚的群體。</p><p class="ql-block"> “蘿北軍官”來自“五湖四海”。1958年1月,中央軍委決定,將當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所屬的10個陸軍預備師全部成建制轉業到“北大荒”和其他地方屯墾戍邊,開荒種地,解決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1958年4月,為滿足在黑龍江省蘿北縣創建兩個大型國營農場的需要,中國人民解放軍預一師、預七師、重慶北碚步校、河南信陽步校、四川瀘州干校的近5000名復轉軍人,分別從原駐地開赴黑龍江省蘿北縣投入一場新的戰役——開墾北大荒,建設北大荒,變北大荒為北大倉。他們途徑黑龍江省密山縣時,時任農墾部部長的王震將軍親臨密山縣火車站組織召開萬人歡迎會,并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對來自四面八方的農墾大軍表示慰問和歡迎,鼓勵他們克服困難,做出成績。</p><p class="ql-block">1958年的蘿北縣僅有1萬多人口,2個預備師、3所軍校的復轉軍人及其家屬到來后,人口驟然增加,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激增,給蘿北縣帶來諸多問題和困難。后來,經有關部門決定,將一部分軍轉干部及其家屬再行轉移。1959年,70多名轉業軍官及其家屬從黑龍江省蘿北縣南遷,支援、建設貧窮落后的吉林省長嶺縣,“蘿北軍官”一詞由此在長嶺縣誕生。</p><p class="ql-block"> “蘿北軍官”曾征戰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戰場上,也曾馳騁在廣袤的北大荒田野中。“苦戰沙場昔日友,馳騁田野今朝別”,是他們告別蘿北縣、告別戰友時照片上的題詞。“蘿北軍官”戰功赫赫,每個“蘿北軍官”的家中都珍藏著一枚或數枚軍功章,他們當中很多人受過嘉獎,榮立過一等功,有的人還獲得過國家金質獎章。</p><p class="ql-block"> “蘿北軍官”來到長嶺后,被安置在各個行業,工資每人低套2級,他們無怨無悔,依舊發揚當年能吃苦、會戰斗的光榮傳統,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長嶺建設的洪流之中,成為長嶺縣各個行業初創時期“開疆破土”的功勛元老。他們為長嶺縣各行各業建設和發展貢獻了畢生力量。</p><p class="ql-block"> 從70多名風華正茂的蘿北軍官初到長嶺時的1959年,到最后1名“蘿北軍官”悄然離世的2021年,60年一個甲子的歲月匆匆而過。如今,“蘿北軍官”(除個別返籍人員外)已經全部長眠于長嶺縣。長嶺縣對于“蘿北軍官”來說,是異域他鄉,也是歸宿。他們把根留在了長嶺縣,長嶺縣成為了他們子孫的故鄉。</p><p class="ql-block"> “蘿北軍官”是一個時代的符號。</p><p class="ql-block">(補記:本文最初是應《長嶺文史概覽》約稿而寫就,后被澎湃新聞客戶端于2023年4月18日轉載。)</p> <p class="ql-block">“蘿北軍官”楊洪德</p> <p class="ql-block">“蘿北軍官”唐殿文</p> <p class="ql-block">“蘿北軍官”的照片仍在搜集中,美篇會隨時更新。</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涿鹿县|
明溪县|
连州市|
连云港市|
沁源县|
和政县|
福清市|
中西区|
海丰县|
黄石市|
互助|
庄河市|
峡江县|
柳州市|
肃北|
新巴尔虎右旗|
竹北市|
磐安县|
深泽县|
青铜峡市|
富源县|
衡阳县|
琼海市|
兴业县|
钦州市|
梁平县|
定安县|
农安县|
叙永县|
镇平县|
彭泽县|
奈曼旗|
北辰区|
板桥市|
荆州市|
分宜县|
富源县|
徐水县|
余庆县|
中江县|
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