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礦師情緣

沖天一鶴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為紀念《校友錄》出版一周年而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鶴崗礦師,我的母校我的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講述我的求學之路和跟礦師相關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 歲月的風吹不散記憶的浮云,那是因為時代的刻刀把她篆刻在腦海的石碑之上了。跟鶴崗礦師結緣已經四十多年,四十多年來跟礦師人交往的許多往事清晰如昨,記憶猶新。</p> <p class="ql-block"> 要想了解我對礦師的感情,還得從我的中學時代說起。</p><p class="ql-block"> 我的中學時代是在黑龍江省邊陲小城度過的。都說“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我在家鄉小城求學的故事卻有許多的酸甜苦辣咸,單是我參加高考的事就值得一說。</p><p class="ql-block"> 1978年是恢復高考的第二年,那一年,改革的春風剛剛刮起,人們的思想像一池春水被掀起層層波瀾。我們中學生也被時代大潮推動著,在高考的大河里掙扎浮沉。那一年,參加高考的大部分考生是“老三屆”的知青和社會青年,我們縣城里四所中學的400多名應屆畢業生中,只有30多人報名參加了高考。經過初試,復試兩輪激烈的“角逐”,應屆生有16人考上了大學。剩下的百分之九十多的應屆畢業生連高考考場的大門都沒進,就被淘汰了,我也是這百分之九十中的一員。可見,我當年的學習成績是多么的“水”。</p><p class="ql-block"> 然而,我是幸運的。1978年暑假之后,我們縣一中辦起了十年級實驗班。實驗班的學生由應屆的九年級高中畢業生志愿報名,經過考試擇優錄取。在當時,干部和知識分子家庭能意識到考學的重要性,而一般工人家庭并不把子女的考學太當回事,甚至還希望孩子不要考學,早點下來上班掙錢貼補家用呢,同學中也彌漫著“厭學”的情緒,報考十年級實驗班的同學并不多。我的想法也是不想再上學了,因為我是在縣里的二中念完九年級高中的,如果到一中念書每天我要走半個來小時的路到學校,所以,我對家里隱瞞了可以報考十年級實驗班的消息。班主任趙光宇老師到我家里做動員工作,在父親的催促和鼓勵下,我才“勉為其難”地去參加了考試,并被錄取到文科班。我的命運也由此改變。</p><p class="ql-block"> 經過一年的突擊學習,1979年7月,我們參加了高考。我們這個文科班共有同學六七十人,最終考上大中專的有八九個人。從我們班的情況看,考上的人數還是比較多的。可是,如果放到全縣的考生角度,那可就是“鳳毛麟角”了。那一年被錄取的高考新生中,知青和社會青年占有的比例依然很高。</p><p class="ql-block"> 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激烈競爭中,我再次被幸運之神垂青,被錄取到鶴崗礦務局師范學校中文大專班,成為“天之驕子”中的一員。</p> <p class="ql-block">鶴崗礦師南大營校區教學樓</p> <p class="ql-block">  秋風起,雁南飛。我在這個秋天背著行囊逆風而行踏上了北上求學的路程。1979年10月10號早上,我懷著忐忑而激動的心情來到鶴崗礦師報到。看到高大氣派的紅磚教學樓,嶄新明亮的宿舍黃樓,心里別提多高興了。哈哈,這就是我要讀書的大學校園了。這城里的大學就是不同于小縣城的中學,這里是暖氣房,樓里有上下水,有室內廁所。我們中學的校舍可都是燒爐子的平房啊!鶴崗礦師在我眼里就是最理想的學校了。也許有人要說我是“井底之蛙”了,可實際上,我們小縣城的中學的教學環境跟礦師的教學環境有著“天壤之別”,是無法“同日而語”的。</p><p class="ql-block"> 事實上,鶴崗礦務局師范學校的設施也很簡陋,但是她能在“十年動亂”還沒有結束之時,建立這樣一所培養中小學教師的學校實屬不易了。學校在有限的條件下,因陋就簡,開班授課,為礦務局中小學輸送了大批急需的師資力量,為我們搭建了一個人生起步的高起點的“助力”平臺。這是多么有魄力,有遠見的決策啊!</p><p class="ql-block"> 校園里的古樹綠了又黃,黃了又綠,樹木的年輪在逐年增長,她也見證著學校的變化成長。學校的生活環境在日月輪回中悄然地改變著,原先的食堂是利用破舊的大禮堂作為師生就餐的食堂,那里陰冷潮濕,沒有幾個餐桌坐凳,大多數學生都是站著吃飯。后來,新建了寬敞明亮的食堂,配備了齊全的桌凳。原先學校也沒有浴池,學生一學期難得洗一次澡(到市里的公共浴池)。后來,學校建起了浴池,每個月都能洗上澡了。學校的面貌在改變,學校的教學質量在提升。這些都讓我們感到舒心和安慰。</p><p class="ql-block"> 來到新的學校一切都感到新奇。開學第一天,一到教室,就有兩位大個子青年(同學崔建國和黃啟發)協助老師給我們發書。我誤以為他們是學校的老師,看他們年輕帥氣,溫文爾雅的儀態,對他們充滿了羨慕。這里的老師這么年輕有為,一表人才啊!隨即,知道他們是我的新同學,自己倒覺得挺榮幸的,能跟這么有氣質的“俊男”處同學,挺好!他倆一下子給我們發了29本書。哇!好震撼啊!這大學的課程跟中學就是不一樣,這一下子要學這么多的課程啊!后來才知道,有些書并不是教材,幾乎用不上,這其中的滋味就不必言說了。</p><p class="ql-block"> 我的大學生活就這樣開始了。在礦師,我獲得了前所未遇的人生體驗和知識積累。</p> <p class="ql-block">尊敬的班主任冷國儉老師2006年9月在沈陽市留影</p> <p class="ql-block">  礦師的中文大專班把中學的語文科目化分成六七個科目來學,讓我們大開了眼界。兩年的時間里,我們系統地學習了中國文學和漢語的基礎知識等內容。 給我們擔任課程的老師有:古典文學和古代漢語冷國儉老師(班主任),現代漢語洪均老師和邱平壤老師,現代文學呂敬源老師和夏放老師,寫作張鐵麗老師,語文教學法孟坤老師(教務科長兼),邏輯學郝善志(礦師校長兼),政治趙貴友老師和付麗華老師,教育學和心理學史華順老師,體育周炳徳老師。其他科目聘請了鶴崗礦務局教育處的老師來兼任。這應當是當時礦師給我們大專班配備的最強的教師陣容了。</p> <p class="ql-block">深情桃花水 礦師老師歡送冷國儉老師榮轉1983.11.14.</p><p class="ql-block"> 1983年11月,我們的班主任冷國儉老師榮轉到鶴崗市委黨校。礦師的老師合影留念。前排左起:楊濟國老師、孟坤老師、冷國儉老師、洪均老師,第二排右二張鐵麗老師,第三排左起:呂敬源老師、孫景榮老師、邱平壤老師、張樂清老師(同班同學,礦師畢業留校)。本照片由冷國儉老師提供,在此,特別感謝!</p> <p class="ql-block">  我們的老師各有風采。班主任冷國儉老師一人兼任兩門主科課,可見其教學能力之強。郝善志校長講課幽默詼諧,充滿智慧。洪均老師見多識廣,充滿人生感悟和經驗,洪均老師還是鶴崗書法界知名書法家(可惜,當年我們班沒有開設書法課,這是終身遺憾的事)。邱平壤老師每次上課在講新課之前,都出幾個小題目,進行一下小測驗,把上一節課的內容用這種形式復習一下。邱老師寫的板書總是那樣工整:一筆一劃,一絲不亂。他還教我們快速查字典的方法,就是在字典的書脊上用字母標注一下,便于翻檢。呂敬源老師的板書很漂亮,講課總是精神飽滿,充滿激情。他在給我們教學聞一多的《最后的一次演講》一課時,呂老師那慷慨激昂的神情,鏗鏘有力的聲音至今回想起來還縈繞在腦海。他教育我們平時注意語文詞匯的積累,教育我們隨時隨地注意觀察,勤做筆記。張鐵麗老師素有“才女”之稱,她從不因為我們的作文寫的“很爛”而嫌棄厭煩,總能在學生的習作中找出“亮點”來鼓勵我們。史華順老師也是身兼教育學和心理學兩門課程,他不茍言笑,總是認真地給我們抄筆記……后來才知道,在這些任課的老師中,除了冷國儉老師是六十年代初哈師院的本科畢業生外,其他任課教師的學歷都不高。但在我的心目中,雖然他們學識不是最淵博的,學歷不是最高的,他們卻都是最好的老師。他們傾盡全力,用最貼心的真誠把自己的平生所學,把最寶貴的最實用的教學內容和技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我們,使我們在從教之后能夠從容不迫,應付自如。</p><p class="ql-block"> 鶴崗礦師作為1972年才成立的新學校,沒有厚重的文化底蘊,也沒有雄厚的師資隊伍,但是,我們的老師毅然撐起了鶴崗礦師這座“教師搖籃”的一片天。當年的礦師,年輕的幾位老師都是我們的校友、學長。邱平壤老師、呂敬源老師、史華順老師、張鐵麗老師、周炳徳老師、付麗華老師都曾經是出類拔萃的“人中龍鳳”,他們當年都有過自己還沒有在礦師畢業,就被安排到其他班給同學講課的經歷。他們在留校任教之后,更是不斷地努力學習,不斷地進步。除了參加學校安排的進修學習,還積極參加函授、自考等課程的學習。最終,他們都成為學校的骨干中堅力量,或者在其他領域“挑大梁”。</p><p class="ql-block"> 我們在礦師,感受最深的是我們的老師上課講授的學習內容特別扎實,每一節課,都能學到新的知識和技能。</p><p class="ql-block"> 在中學的時候,學生上文化課的時間沒有保證,在校時間有三分之一以上被勞動和其他活動占用,即使上課的時間,也被許多“無聊”的事情沖擊了,而且,受社會大氣候的影響,在我們學生中,存在著重視勞動(我這里沒有說勞動不好的意思),輕視文化的現象。我的中學老師雖然都是很優秀的老師,但大環境束縛了他們的手腳,禁錮了他們的思想,用“帶著鐐銬的舞者”形容他們一點都不為過。在學生的眼里,他們是“被改造的對象”,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在課堂上學生可以為所欲為。俗話說“種什么瓜,結什么果”,沒有付出怎么會有收獲,我們中學時太幼稚,沉溺于嬉戲玩樂,學到的知識實在是少得可憐。</p><p class="ql-block"> 1979年的高考,文科考了五門課程:語文,數學,政治,歷史和地理。那年,也有一門外語,不算正式科目,成績是折算計入總分的。那時,是百分制。五科滿分500分,那一年文科的錄取分數線只有270分。但是,就是這樣的分數也是大多數考生“可望而不可及”的,而由于國家的整個教育剛從“動亂”中恢復過來,可供文科生報考的學校也很少,能夠招收學生的學校的容納能力也有限。因此,大部分同學被拒之高考大門之外也就不足為奇了。</p><p class="ql-block"> 說起來大家也許不信。我曾經鬧過這樣的笑話,在高考報志愿的時候,我以為大專院校中,大專是最好的學校了。因為大專專門學一門課程,其他的學科都不用學。在上了礦師之后才知道,大專是大學里最低一級的學歷了。</p><p class="ql-block"> 為了彌補學歷上的不足,1983年6月,我和我班的同學抓住機會報考了哈師大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本科函授,趕巧的是我們的老師邱平壤、呂敬源、張鐵麗等老師也報考了這一期的哈師大漢語言文學的本科函授。在三年多的函授學習中,我們跟老師有了更多的接觸,關系更加親密。最終我們都取得了本科文憑。老師們堅韌刻苦的毅力和精神讓我敬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特別感恩我的母校——鶴崗礦師,感恩教過我的老師們,如果沒有礦師,我們將“無學可上”、“無師可求”,我們的班級也將“不復存在”。礦師的兩年學習,使我們獲得了最初的最基本的知識儲備,使自己有了“安身立命”的根本保障。我也要感謝我的同學,是他們的純樸和善良,關愛和包容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許多彎路。</p><p class="ql-block"> 到鶴崗礦師念書,是我第一次獨自離開家鄉出遠門。在鶴崗火車站下了車,面對陌生的城市,我茫然無措,心懷忐忑地按照《入學須知》的提示,拎著一個簡易的“網兜”坐公交車找到了學校,宿管孫斌老師把我分到了102號房間。我的社會人生由此開始。</p> <p class="ql-block">鶴崗礦師七九中文大專班畢業照1981.7.21.</p> <p class="ql-block">  我們班級30名同學:20名男生,10名女生。大的二十五六,小的只有十七八。同學年齡差異很大,又來自不同地區,有著各不相同的人生經歷。社會經歷,閱歷都不在一個層次上,但同學們都本性善良,感情純樸,互相充滿關愛,彼此尊重。特別是有十幾位同學屬于上山下鄉的知青,他們有著很豐富的社會經驗和生活能力,對我的幫助更大。</p> <p class="ql-block">  在學校生活的兩年里,有無數讓我感動的事。</p><p class="ql-block"> 天涯游子,茫然無助,誰是那個扶我一把的人?報到的第一天早上,我人到了學校,可是,行李還在火車站沒有取出來。我心里急得不得了,不知道該怎么辦才能取出行李。是同寢室的老大哥朱覺智同學自告奮勇帶我到火車站辦理了手續取回了行李。</p><p class="ql-block"> 春潮起,萬物生。渴求知識的心田像春草一樣萌動。1980年2月末,我度過了第一個寒假。我特別想念我的同學們,歸校心切,我就在學校通知上課的頭一天回到了學校。出乎我的意料,校園里靜悄悄的,看不到一個人影。我竟然沒有宿舍的鑰匙,進不了屋。我吃了一個“閉門羹”,一下子慌了神,那個年代,鶴崗市里根本沒有私人旅館,如果到正規的旅館住宿,需要有介紹信,而我上哪弄什么介紹信啊。在這個城市里,我是舉目無親,本市的同學家住何處我根本不知道。天寒地凍,求告無門,正在我萬分沮喪,孤立無助的時候,家住本地的老大哥沈秀同學出現在了我的面前,那一刻,我的心里充滿了難以言表的感激。他把我領到他家度過了終生難忘的一個夜晚。</p> <p class="ql-block">2017年6月23日,我跟班長翟文龍(左)到朗鄉探望患病的王佰軍同學(中)合影。</p> <p class="ql-block">  夏日炎炎,火熱的天氣,更有火熱的心。在礦師念了一年了,我跟高鵬同學都沒有裝衣服和雜物的箱子,只有一個當年常用的旅行袋裝東西。跟同學相處久了,逐漸建立了感情。同一個寢室來自伊春林區的好兄弟王佰軍同學主動跟我倆說,暑假回來,我送你倆一人一口木頭箱子,返校那天中午,你倆到火車站接我一下。我倆半信半疑,未置可否。在我看來,再簡陋的木頭箱子那也是奇缺的物件啊。我倆不敢想象他會真的送給我們木頭箱子。新學期開學了,我跟高鵬同學先到校,我倆心里犯起了嘀咕,要不要上火車站去接王佰軍呢?如果他帶了箱子還好,如果沒帶,那我倆到車站接他,他該多尷尬啊!我倆一合計,還是不去火車站了吧。結果,中午過后,佰軍竟然真的把他自己制作的兩口木頭箱子背到了學校。看他累得滿頭大汗的樣子。我真的是又吃驚又羞愧啊,不知道該怎么感謝他好了。四十多年過去了,我家的家具物件換了幾茬了,但這口木頭箱子我卻一直保存著。</p><p class="ql-block"> 佰軍兄弟是一位特別重情重義的同學,畢業后沒幾年,他就調回到老家——朗鄉工作了,但他一直記掛著同學。2007年7月,在他的極力邀請下,我們同學組團到朗鄉游玩了三天,全程費用都是他一人承擔。如今,佰軍兄弟已經不在了,每每我們同學聚會,都會想到佰軍的“好”,為他的英年早逝扼腕嘆息!佰軍,我的好兄弟,我們永遠都會記著你!</p> <p class="ql-block">到朗鄉聚會的部分同學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這次聚會,居住在上海,深圳,牡丹江,佳木斯,鶴崗和伊春的同學紛紛趕過來,還有79數專班的兩位同學也參加了我們的聚會。我們一起漂流,一起登石林,一起逛街景……</p> <p class="ql-block"> 同學的感情最純真,同學無私互助的好事說不完。每當節假日,年齡小的男同學拆洗了被子不會縫,在女同學中排行三姐四姐的馬彥梅刁麗萍等人就主動找上門來幫助縫被子。當年鶴崗理發店很少,同學剃頭困難,我班學習最用功的樂清兄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犧牲了自己的學習時間,擠出時間給同學理發。每當假期歸來,我們同寢室的同學總要帶點家鄉的好“嚼咕”給大家分享:天鐸同學的肉炸咸菜,高鵬同學的大馬哈魚籽醬,佰軍同學的炒松籽,培義同學的炒面和蠶蛹……</p><p class="ql-block"> 兩年的礦師生活雖然短暫,但同學之間結下的情誼卻深厚綿長。感謝我的同學們,是他們教會我基本的生活能力,教導我基本的為人處世之道,是他們給我上了走向社會的人生第一課。</p> <p class="ql-block">  花開花落兩春秋,碩果累累滿枝頭。那一年的七月,我們結束了在礦師兩年的學習生活,當同學們打起背包揮手告別奔赴各自的生活樂園的時候,我跟礦師同學,礦師校友的友情非但沒有因為分離而衰減,反而愈加的增長擴大。</p><p class="ql-block"> 我畢業分配到了峻徳礦中學,在這里,我接觸到的同事,大多數都是礦師畢業的師哥師弟們。我們同吃同住,共同面對生活的困境和難題,他們給了我更多的溫暖和幫助。峻徳中學是我們一手建設起來的新學校,沒有原始教學、教參資料的積累,也沒有老教師的指導。我們就這樣白手起家,開始了艱難的教學生涯。有時候新學期開學,學校連一本《教學參考書》都沒有,我只能到其他礦的中學找同學們借用。有時,遇不到本班同學,其他校友就給予熱情的接待,幫助解決問題。</p><p class="ql-block"> 隨著教學年頭的增加,我的交往范圍也逐漸擴大。在礦區教育處組織的教學交流活動中,我也時時地得到校友和其他老師的鼓勵和幫助。由此,我結識了更多的校友,也對礦師的感情更加深了一步。</p><p class="ql-block"> 礦師校園里的古樹,葉子落了一茬又一茬,校園里的學生走了一批又一批,時代在變遷,社會在進步。1986年,礦師搬遷到了梧桐河,從此,有了更大的發展和進步。2000年以后,礦師又融入到鶴崗師專的大家庭,由“丑小鴨”變成了“白天鵝”。南大營校園的紅磚小樓已不復存在,參天的大樹也蕩然無存。但礦師給人的溫暖和關愛卻一直感染著我,使我萌發了要編寫《鶴崗礦師校友錄》的念頭。我的想法也得到了眾多校友的贊同,在采編《校友錄》的過程中,我的老師和同學,我的校友、母校的老師和熱心的朋友,相識的、不相識的都拿出最大的熱情和誠意參與《校友錄》信息的采集,不遺余力地提供資料和線索。在編寫《校友錄》的過程中,老師和校友們凝成一個無私忘我的集體,為此大家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智慧。如今,我們的愿望實現了,《校友錄》已經呈現在校友們的眼前,并永久地珍藏在鶴崗師專檔案室,鶴崗礦務局檔案館和鶴崗市檔案局。《校友錄》是礦師歷屆校友的大集合,算是我們對礦師母校做的一次匯報,也算是我們的校友對母校恩情最好的紀念吧!</p> <p class="ql-block">師恩難忘。雖然畢業多年,我們跟老師一直保持著緊密的聯系。</p><p class="ql-block">這張照片是我們的寫作老師張鐵麗老師2015年前后在杭州留影。</p> <p class="ql-block">  說起《校友錄》,就不能不提一下我的礦師恩師冷國儉老師和張鐵麗老師,他們是為“校友錄”提供資料最多的人。而讓我更加敬佩的是他們在學識上取得的成就。我們的班主任冷國儉老師,后來擔任鶴崗市委黨校教研室主任,退休后,仍然筆耕不輟,勤于鉆研,在八十多歲的高齡時,完成了《論語譯釋》和《大學中庸譯釋》,并由國家正規出版社出版,《大學中庸譯釋》還被選為大學的選修教材。冷國儉老師作為鶴崗教育界的名人,他的數百萬字的教學筆記,論文手稿等原始材料都被鶴崗市檔案館征集收藏,成為鶴崗市檔案館永久珍藏的資料。老師在學術上取得的成就我輩無出其右。張鐵麗老師后來擔任鶴崗礦工報社總編,在文學創作上,張老師激情勃發,妙語連珠,先后出版了《落英拾零》、《歲月斷章》和《滿簾風動》三本詩文作品集,而且也都是由國家正規出版社出版的。鐵麗老師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就我輩無人能及。老師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楷模。</p> <p class="ql-block">  同樣的生活環境,同樣的生活條件,因為每個人的出身不同,生活經歷不同,見識不一樣,對同樣的事情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對鶴崗礦師,每個人也會有自己的理解和認識,但這不妨礙我對鶴崗礦師的尊重和熱愛,如果我還能為鶴崗礦師做點什么的話,我將不遺余力!</p><p class="ql-block"> 鶴崗礦師,我的母校,我的所愛!</p><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19日初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兩年的礦師生活雖然短暫,但我們同學之間卻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畢業后,除了平時的小聚會,每逢“十”的年份,我們都要舉行大聚會, 下面的照片反映了我們同學之間的真摯友情,讓我們共同欣賞一下我們走過的歷程吧!</p> <p class="ql-block">1980年6月1日,是礦師七九中文班同學最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是班級同學第一次集體出游,坐著礦區特有的小火車到青石山阿凌達湖野游。</p> <p class="ql-block">1980年6月1日六一國際兒童節,我們像兒童一樣,在將軍石上放歌,在阿凌達湖戲水,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快樂的節日。</p> <p class="ql-block">1985年7月,七九中文班同學和校友游名山島。</p> <p class="ql-block">1989年7月21日,七九中文班同學紀念入校十周年,在鶴崗礦師南大營校區教學樓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1989年7月22日,在鶴崗礦師梧桐河校區教學樓召開座談會。</p> <p class="ql-block">1989年7月,七九中文班同學入校十周年聚會,在梧桐河校區教學樓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1989年7月,七九中文班入校十周年聚會游尚志公園。</p> <p class="ql-block">1998年7月,鶴崗同學到佳木斯火車站為榮轉到無錫的孫寶華刁麗萍同學夫婦送行。</p> <p class="ql-block">1999年8月15日晚,參加“二十年慶典”聚會的同學游覽鶴崗夜景,在鶴崗“文化廣場”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1999年8月16日,參加“入校二十年慶典”聚會的部分同學游“鶴翔公園”(現在的“天水湖公園”)</p> <p class="ql-block">2009年7月,紀念入校三十周年七九中文班、政專班(簡稱:中政班)聯合聚會合影。</p><p class="ql-block">前排:政專班班主任劉靖華老師(左一)、中文班班主任冷國儉老師(中)、寫作張鐵麗老師(右一)</p> <p class="ql-block">2009年7月,參加入校三十年的中文班部分同學游“松鶴西湖公園”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2011年8月,七九中文班畢業三十周年聚會在秦皇島留影。</p> <p class="ql-block">2019年8月,七九中文班入校四十周年聚會在牡丹江市鏡泊湖留影。</p> <p class="ql-block">2019年8月,鶴崗礦師七九級中文班入校四十周年紀念活動留影</p> <p class="ql-block">2019年8月,七九中文班同學在牡丹江市聚會沒有盡興,又轉輾到鶴崗,伊春,哈爾濱等地聚會。這張照片是部分同學在鶴崗鶴立湖畔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2021年8月,七九中文班畢業四十周年聚會同學在鶴崗“革命老區紀念館”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2021年8月,七九中文班畢業四十周年,部分同學來到梧桐河鶴崗師專校區留影。</p><p class="ql-block"> “七九中文”這面旗幟見證了鶴崗礦師七九中文班同學的深厚友情。她從2011年秦皇島聚會開始,伴隨著我們走過牡丹江,走過鶴崗,她將一直伴隨著我們走向未來!</p> <p class="ql-block">2021年8月,紀念礦師畢業四十周年中文班政專班同學聚會合影。</p> <p class="ql-block">2021年8月,紀念礦師畢業四十周年七九中文班同學跟張鐵麗老師(左四)以及音樂班石慧晶同學(左五)、政專班鄭喜義同學(左六)合影。</p> <p class="ql-block">2020年12月20日《鶴崗礦師校友錄》在鶴崗日報社正式發行。</p> <p class="ql-block">2020年11月,張培義在退休前參加學校黨支部黨員大會留念</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荫县| 和顺县| 玉门市| 临泽县| 南安市| 巴林左旗| 沛县| 宁乡县| 襄樊市| 茌平县| 安阳市| 岑溪市| 宝兴县| 阳原县| 齐河县| 永安市| 寿光市| 娄烦县| 高台县| 平江县| 灯塔市| 峨眉山市| 什邡市| 申扎县| 古蔺县| 兴隆县| 靖远县| 长白| 定州市| 水富县| 莱西市| 页游| 云龙县| 瑞安市| 哈巴河县| 白山市| 乳山市| 富锦市| 九龙坡区| 马公市| 泰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