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鄭大一附院院史辦</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巴丹弱水</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陳明望</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2021年12月25日</span></h1> <h1> 90余年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懷揣理想在求學路上,渴求知識,孜孜以求,強身健體,強國有我,合力繪就出一幅閃光的青春,奮斗的華章。今天,讓我們重新回到半個世紀前的河大校園,領略“鐵塔牌”河醫學子在運動場上英姿颯爽,神采飛揚。<br> 每一幅照片都如同一本真實的歷史書,翻閱它,那些歷久彌新的故事,便從這些紙頁中隱隱透出。感受故園舊貌那些歷史的沉淀,領略前輩們創造的璀璨歷史文化,體味時代的變遷和風物人情。<br> 每一幅照片又都敘說著一段歷史,我努力收集七零八亂的歷史片段,把前輩們零碎的回憶撿起,拼湊交織成一幅強國先強身,民族復興的畫卷,再現出鐵塔健兒逞英豪的場景。<br> 晚風還在,昔日那些馳騁賽場青春飛揚的人們,多半已經不在了。謹以此文,祭奠故人舊校。<br></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百年前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足球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百年前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足球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12年,河南大學醫科的前身——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成立。首任校長林伯襄深諳晚清時期鴉片對國人的毒害,國民身體孱弱。建校伊始即主張“明恥所以教戰,強身即以興邦”,在教育理念和辦學宗旨方面倡導新式教育,提倡國民體育,修建操場,組建校園田徑隊、足球隊和籃球隊。</span></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大學流亡嵩縣時期位于潭頭鎮</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關帝廟北的籃球場(1939~1944)</div> <h1> 1937年日本鬼子的鐵蹄踏入中原,河南大學被迫南遷。河南大學在顛沛流離最艱難的流亡時期,仍然把體育課列為必修課程,倡導“強國必先強種,強種必先強身”的精神。<br> 據時任河南大學體育教師劉立亭的次子劉泉生講述:“河南大學流亡嵩縣時,當時學生多,籃球場不夠用。父親就借用老鄉的打麥場,在麥場的兩頭栽上兩根廢棄的電線桿,再把籃圈按標準高度固定在桿子上,這樣,就可以進行籃球訓練了。<br> 父親練就了一手修補籃球的技術。那年頭,他深知添置個新球不容易,因此,平時球隊練球或課外活動時,只借舊球供其使用,惟有比賽時才用新球。” <br> 上圖那張河南大學流亡嵩縣時期的籃球場照片,是河南大學校本部所在地潭頭鎮的籃球場,并非河南大學醫學院。河南大學醫學院所在地嵩縣財神廟,距校本部潭頭鎮約60公里。校本部體育設施尚且如此簡陋,下屬醫學院窘境可想而知。<br> 據河南大學醫學院第15期學生李廣溥(1923.06~2012.03.15,安徽郵電職工醫院院長、主任醫師)講述:“1944年4月,醫學院舉行春季運動會,開展了爬山、跳遠和集體爬桿項目比賽。那時,體育教師均系從軍隊抽調的軍訓教官充任”。醫學院雖然條件艱苦,當時沒有運動場地,更缺乏體育器材,仍因地制宜地開展爬山等體育運動。<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國立河南大學醫學院16期排球隊(1948蘇州)</h3> <h1> 1905年,起源于美國的排球運動傳入中國。最初每隊參賽人數是16人制,后來又發展成12人制,到民國末期演變成9人制比賽。<br> 1948年政局動蕩,戰亂不已。河南大學南遷蘇州,寄籬在天賜莊的河南大學醫學院師生民不聊生。照片中 7名男生和2名女生組成的河南大學醫學院男女混合排球隊,是否因大量學生輟學,湊不齊清一色男隊不得而知。<br> 該照片持有人,原河南醫科大學副研究員郭駿明(1949年畢業于國立河南大學醫學院)已經去世,照片中蘊藏的史實便無從考證。雖然我們無法知道照片上他們每個人的名字,但是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河醫人。<br> 統一制式的運動服,彰顯著“國立”毋庸置疑的實力。運動衫上那耀眼的“醫”字,不僅是一種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種責任與擔當。他們手挽手肩并肩擰成一股繩,鑄起一堵醫者捍衛生命的城墻。他們眼神里充滿了堅毅與渴望,迎接新中國黎明的曙光。<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大學醫學院職工籃球隊(1950開封)</h3> <h1>前排左起:孔玉照、××、李世東(解剖學館助教)、杜百廉(解剖學館助教)、蘆鵬(解剖學館助教)、顏颙(干事)、吳國禎(籃球隊長、外科副教授)、××、劉鼎業(手術室助理護士)、李平(科員)、紀東江(外科助教)、蔣廣亮(外科醫師)<br>后排左起:齊志德(解剖學館助教)、張效房(眼科副主任)、段芳齡(內科住院醫師)、邢本敬(外科住院醫師)、王浩(注冊課副股長)、呂開顏(注冊課干事)、王金麟(醫助)、楊建生(解剖學館助教)、××、張古年(手術室助理護士)、李振三(內科住院醫師)、××、××、李黎(繪模室講師兼繪圖員)、××<br> 舊中國,戰亂頻仍,山河破碎,滿目瘡痍,中華民族積貧積弱。1949年,河南大學醫學院迎來新中國誕生的曙光。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從1950年起,學校先后成立了學生籃球隊、排球隊、乒乓球隊、體操和田徑運動隊,培養學生樹立強身健體的意識,鼓勵學生踴躍參加體育鍛煉,為民族復興厚植健康根基。<br> 同時廣泛開展群眾性職工體育運動,倡導職工健身,不斷提高職工身體素質。由時任河南大學醫學院國際和平醫院第一分院(即鄭大一附院前身)副院長杜葆林(1923~2003,河南醫學院黨委副書記兼河醫一附院首任黨委書記)主持發起并組建的河南大學醫學院醫工(教職工)籃球隊成立,由外科主任吳國禎副教授任籃球隊長。<br> 教職工籃球隊員大部分則由解放前的國立河南大學醫學院畢業生、中原大學醫學院畢業生和新中國誕生后河南大學醫學院第一屆本科畢業生組成。<br> 1951年2月26日,河南大學醫學院響應國家“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籃球隊長吳國禎揭榜掛帥,籃球隊員紀東江和劉鼎業參加了“河南省第一批抗美援朝志愿醫療手術隊”。<br> 4月20日,由吳國禎任隊長,紀東江任副隊長的抗美援朝醫療手術隊出征。1954年紀東江二次出征抗美援朝,任國際醫防服務隊第30隊隊長。<br> 這批籃球隊員,后來大部分成為河南醫學院發展壯大的骨干力量,成為各專業的創始人或奠基人、知名教授及行政領導干部。他們把人生最寶貴的財富和青春年華,都奉獻給了河醫這塊土地。<br><b>部分籃球隊員簡歷(按年齡排序):</b><br><ol><li>張效房(1920.10.26~):1945年畢業于國立河南大學醫學院。曾任河南大學醫學院眼科副主任、河醫一附院眼科主任、河南眼外傷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主任醫師、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br></li><li>吳國禎(1921.01.08~1997.09.18):1944年畢業于國防醫學院。曾任河南大學醫學院外科主任、河醫一附院大外科副主任、心血管外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我省心外科創始人和奠基人。<br></li><li>王浩(1922~)1948年3月參加革命工作,曾任河南醫學院馬列教研室主任、教授。<br></li><li>段芳齡(1924.08~):1950年畢業于河南大學醫學院。曾任河醫一附院大內科副主任兼大內科黨支部副書記,二附院消化內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鄭州大學消化疾病研究所長,享有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br></li><li>邢本敬(1925.02.18~2001.01.14):1952年畢業于河南大學醫學院。曾任河醫一附院體療科主任、放射治療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br></li><li>李世東(1925.04.20~):1948年6月參加革命,1949年畢業于中原大學醫學院。曾任河南醫科大學解剖教研室副主任、教授。<br></li><li>李振三(1926.10.19~2001.02.09):1952年畢業于河南大學醫學院。曾任河醫一附院神經內科主任、教授,是我院神經內科的創始人之一。<br></li><li>劉鼎業(1929.03.22~2019.01.11):1949年3月參加革命,1959年畢業于河南醫學院。曾任河南醫科大學副校長,兼任一附院黨委書記。<br></li><li>杜百廉(1929.04.06~2021.10.24):1951年畢業于河南大學醫學院。曾任河南醫學院解剖教研室主任、教授,基礎醫學部副主任、主任,醫學院院長、河南醫科大學校長。是我國著名的解剖學家、醫學教育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br></li><li>張古年(1930.08.16~):1948年10月參加革命工作。曾任河南醫學院組織部部長、河南醫科大學組織部部長。<br></li><li>呂開顏(1930.09~):1948年10月參加革命工作,1951年畢業于河南大學醫學院。曾任河南醫學院醫療系黨總支副書記,馬列教研室主任、教授,河南醫科大學社會科學部主任。<br></li></ol></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大學東十齋前排球比賽(1951開封)</h3> <h1> 1951年根據國際排球競賽規則,我國審定出版了第一部《六人排球競賽規則》,執行統一的國際排球規則。河南大學排球比賽也由9人制比賽改成6人制比賽,正式與國際排球運動接軌。<br> 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民體育的基礎。培養大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是我們學校一貫的辦學方針。新中國誕生后醫學院成立了體育教館,逐年添置體育器材。1950年以后陸續在開封舊校址建成了一個400米的田徑大操場,4個排球場,6個籃球場,1個40平方米體操場,一座席棚搭建的簡易室內活動場。<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醫學院女子排球隊(1952開封)</h3> <h1>左起:蘇克明(體育教館教師)、××、××、××、××、20期鄭淑勛、××、××、劉立亭(體育教館教師)</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醫學院與財經系排球隊合影(1952開封)</h3> <h1>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9月15日,河南大學醫學院獨立建院,更名為河南醫學院,河南大學財經系整體并入湖北財經學院(即現在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這是河南大學院系調整后,河南大學醫學院與河南大學財經系排球隊最后的合影。<br> 這一年,這所建筑在八朝古都開封府,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享譽國內外的河南大學被拆分成四分五裂,校本部更名為河南師范學院,此后河大再無昔日風光。<br> 當過往被定格成照片,歲月覆蓋了塵世所有的繁華。那年此際天空有些孤單,蕭瑟秋風吹的好凄涼,曾經名震天下的豪門學府,繁華落盡終成殤。從此以后,河大,河醫天各一方。<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醫學院田徑運動會(1953開封)</h3> <h1> 解放初期,盡管那時候國家很窮,醫學院大操場上連一個像樣的主席臺都沒有,是用稻草席和木棍搭起的簡易茅棚。貼在木桿上紅紙寫的“河南醫學院田徑運動大會”橫幅雖然簡陋,但是,抱著砸爛舊社會,人民得翻身,建立新中國的一群充滿活力、充滿熱血的青年學生,他們曾目睹舊中國戰火肆虐,荒蕪貧弱,人民深重苦難。憧憬著砸爛舊社會的鐐銬,勵志學醫,拯救蒼生,建立一個新中國。雖是寒冬臘月,呼嘯的寒風在操場上凜冽,仍然擋不住學生空前高漲的強身健國熱情。<br> 當時不僅只有醫學院大操場主席臺是茅棚搭建的,醫學院的禮堂、學生食堂、室內活動場,都是這種茅棚搭建的簡易草棚。<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醫學院田徑運動會(1953開封)</h3> <h1> 1952年6月20日,毛主席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成立大會題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為新中國的體育事業揭開了新的一頁。從此,校園里學生體育運動蓬勃發展,開展了田徑、球類、體操等項目。修德長智,強身健國,有效提高學生健康水平和精神面貌。</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醫學院田徑運動會(1953開封)</h3> <h1> 1952年第15屆奧運會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辦,這也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參加奧運會。此次奧運會高低杠被列入比賽項目,之后女子高低杠運動被迅速普及推廣。</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醫學院田徑運動會(1953開封)</h3> <h1> 雖然我不知道你的名字,但高低杠上她矯健的身姿輕盈曼妙,鞍馬上你轉體移位一氣呵成。剛柔并濟表演的淋漓盡致,彰顯了力量與柔美的完美結合。<br> 雖然我不知道你的名字,照片上“河南醫學院”凸凹的鋼印,是日月磨不掉的印記。你們的名字無人知曉,你們的功績鐫刻在河醫健體強國的基石上與日月同輝,與山川共存。<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醫女排隊員鄭淑勛(1953開封)</h3> <h1>鄭淑勛(1931.09.01~2010.09.01)<br>籍貫:四川省自貢市。1955年11月畢業于河南醫學院醫療系第20期,畢業后留校工作。歷任血液內科住院醫師、講師、副主任醫師、副教授,1991年9月退休。<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醫男排部分隊員(1954開封)</h3> <h1>左起:20期李家騊、22期謝志徵、23期孫炳烈、23期王新民、23期郭常太<br> 照片中那根高矗的木桿,上面綁著的排球網依稀可見。我近日采訪91歲高齡的謝志徵教授時他感慨道:他1952年入學時,醫學院的體育設施還很簡陋。當時只有一個400米的大操場和籃球場,沒有專門的排球場。劉立亭老師就因地制宜在籃球場中線兩邊場外埋兩根木桿,拉上不同高度的球網,就分別變成了排球場、羽毛球場和網球場。撤掉球網就又恢復成了籃球場,打球訓練不再受場地限制。<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院、校領導與醫學院排球隊員合影</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5開封)</h3> <h1>前排左起:董民生(五官科學系主任)、徐鶴皋(醫院副院長)、程躍吾(醫學院副院長)、張靜吾(醫院院長)、戴湯文(醫學院院長辦公室主任)、××<br>中排左起:蘇克明(體育教師)、22期謝志徵、25期趙杰、25期呂寶華、22期葉榮元、22期周宗魯、24期蔣漢亮、周淑麗(體育教師)<br>后排左起:劉立亭(體育教師)、23期王新民、23期孫炳烈、20期李家騊、25期李復興、22期江偉明<br> 1953年,醫學院幾個喜歡運動的學生組織了一場排球賽,其中有19期的買凱(河醫科研所所長、研究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期的黃河(河南省人民醫院內科主任醫師)、20期的李家騊(河醫法醫學教研室教授)、22期的謝志徵(河醫外科教授)、22期的葉榮元(焦作衛校)、22期的周宗魯(河醫內科醫師、1957年被錯劃成右派,平反后任羅山縣醫院院長)、22期的江偉明(河醫放射科醫師,1966年移居香港)等同學。<br> 他們發球、傳球、墊球、扣球和攔網技術雖不專業,但一招一式有模有樣。劉立亭老師處于職業敏感,萌發了組建排球隊的念頭。他組織班級排球比賽從中選拔尖子,又從籃球隊中選拔高個子隊員,從而組建了校男、女排球隊。學校軍體部長謝志徵,任男排隊長,他和李家騊兩個人是主攻手。<br> 1954年買凱、黃河畢業之后,陸續在低年級的學生中又選拔了23期孫炳烈(洛陽正骨醫院,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3期王新民(分配到河北省工作)、24期蔣漢亮(二傳手,湖南省人民醫院大外科主任、神經外科主任)、25期李復興(鎮平縣醫院主任醫師)、25期趙杰(新鄉市衛生局局長)、25期呂寶華(南陽地區人民醫院外科主任醫師、院長)等新隊員入隊。<br> 男排隊在劉立亭老師的言傳身教下團結拼搏,砥礪奮進,一路過關斬將脫穎而出。在開封戰無不勝,曾多次代表開封隊和省男排隊參加比賽,是當時河南省排壇的一支勁旅。<br> 1953年5月2日,全國籃球、排球、網球、羽毛球四項球類運動大會在天津民園體育場舉行,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全國性的比賽,李家騊、謝志徵代表河南男排參加了第一階段分組賽,因不是專業運動員未能出線。面對專業隊即便失敗,也雖敗猶榮。<br></h1> <h1><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醫學院女子排球隊(1956開封)</h3> <h1>左起:蘇克明(體育教師)、××、××、××、××、24期丁筱春(河醫寄生蟲教研室副教授)、24期陳陽春(河南省中醫中藥研究院研究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4期王韻珂(湖南省藥材公司衛生所)、××、24期柳燦云(上海中國船舶總公司708研究所衛生科副主任醫師)、24期于真玲(河醫二附院中醫科主任、教授)</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醫學院女子排球隊(1956開封)</h3> <h1> 左邊青磚瓦房是學生宿舍,右邊房頂凸出個天窗的房子是學生食堂。起初食堂是用蘆席、油毛氈搭起的大棚,刮風下雨時把飯桌堆到一邊,騰出的空地就變成了室內運動室。食堂旁邊有一口水井,食堂做飯、洗菜,學生洗碗、洗衣,給塵土飛揚的運動場地灑水,全靠這口老井。</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醫學院體操隊(1956開封)</h3> <h1>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百廢待興,新建不久的大操場遍地是瓦礫和土坷垃。開封緊挨黃河風沙很大,學校與鐵塔間的夯土墻沙丘依附蜿蜒,光禿禿的大操場,光禿禿的鐵塔周圍寸草不生。<br> 那年代物資匱乏人們普遍都很貧窮,學生們買不起體育服裝。運動員穿的運動衣、襪子和跑鞋都是比賽前學校發的,比賽結束后都還要上繳。<br> 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發育長身體的階段,加上打球運動,飯量都比較大。在吃飽飯都不易的年代,參加比賽不僅能填飽肚子,還能吃到平時在食堂想吃又舍不得買的葷菜和肉包子。<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醫女子藝術體操表演(1956開封)</h3> <h1>體操賽場顯矯健,恰似嫦娥舞翩躚;<br>彩圈當空驚鴻舞,群蝶共舞似天仙;<br>歲月已逝容顏改,笑傲年華換古今;<br>千年鐵塔今猶在,曲終弦斷余音繞。<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醫24期姜伏生、宮文魁、梅其達</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6開封)</h3> <h1> 一晃60多年過去了,那年時光匆匆,畢業后南飛伏生(長沙),北渡文魁(新鄉),獨梅一支留校園。不承想一聲再見,卻成了一輩子的再見。<br> 那坑洼的操場,那離去的腳步, 那漸行漸遠的路,熟悉的校園越來越模糊。多少個艷陽高照,多少季秋葉紛飛,鐵塔映照下的青澀少女,如今韶華已逝,容顏已老。惜歲月,葉枯秋未央;嘆流年,落盡已成霜。<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醫24期體操隊員梅其達(1956開封)</h3> <h1> 再次看到這熟悉的地方,不禁回憶起過去一樁樁、一件件往事。那一排排不起眼的青磚紅瓦斗篷式大屋頂的平房,它曾經是我們朝夕相處的宿舍。宿舍西面廣闊的操場上有籃球場、排球場、單杠、雙杠、吊環、鞍馬、平衡木,還有那口潺潺流水的自流井。</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醫24期體操隊員梅其達(1956開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醫24期體操隊員梅其達(1956開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醫24期體操隊員梅其達(1956開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醫24期體操隊員梅其達(1956開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醫24期體操隊員梅其達(1956開封)</h3> <h1> 高低杠上旋轉翻騰輕舞飛揚,平衡木上舞動精彩完美流暢。在這里,我們曾經揮灑汗水強體魄,馳騁賽場展英姿。在這里,不同的年齡同一個夢想,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青春。<br> 感恩歲月,這里有我們最美的時光,最美的年紀,最美的回憶,還有最美的初戀。有人說,最美的時光在路上,我卻說,最美的時光,一直在心上。<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醫24期體操隊員梅其達(1956開封)</h3> <h1>梅其達(1937.11.17~)<br>籍貫:湖南省常德市。1959年9月畢業于河南醫學院醫療系第24期,畢業后分配到河南省婦產科醫院任住院醫師。1973年調河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腫瘤科工作。<br>歷任講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副教授、主任醫師、教授、腫瘤科副主任,1997年11月退休。<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呂保華文體積極分子獎狀(1956開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丁涌海文體積極分子獎狀(1956開封)</h3> <h1>丁涌海(1928.05~2015.07.20)<br>籍貫:河南省杞縣。1948年11月在河南大學醫學院參加革命工作,歷任河醫一附院、河醫二附院供應室護士長,主管護師。<br>1956年3月20日評為“河南省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省勞模),1960年1月24日評為“鄭州市先進工作者”(市勞模)。<br>1990年2月離休,享受處級待遇。<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醫25期男子籃球冠軍隊(1956開封)</h3> <h1> 1957年,開封龍亭公園北門對面華北體育場,一場別開生面的排球比賽在這里交鋒。兩支足球勁旅一支來自河南醫學院的男排,代表開封隊出賽,一支來自霸氣十足的洛陽男排隊。<br> 洛陽隊的大部分隊員,來自全國各地選調齊聚到洛陽,支援洛陽重點工程項目最精良的人員,如中國一拖、洛陽銅加工廠等,并且是1955年10月在北京先農壇體育場參加過全國第一屆工人體育運動會的隊員,具有較豐富的賽場經驗。他們賽前趾高氣昂,根本沒把醫學院這群學生娃娃隊當回事。<br> 因當年爆發“亞洲流感”,醫學院張靜吾副院長指示:為防止流感傳染,比賽期間除男排外,其他學生一律不許離開校園,學校不組織拉拉隊。沒有拉拉隊的吶喊助威,就像一臺沒油趴窩的拖拉機。<br> 贏啦,贏啦!出人意料的驚天大逆轉,醫學院以3比2戰勝躊躇滿志,認為勝券在握的洛陽隊。只聽得鼓掌如山呼海嘯,人聲鼎沸。場外賣炒花生、賣綠豆糕的小商販也紛紛涌入體育場,一把一把食物手捧給醫學院隊員們吃,感謝醫學院的學生娃娃們,為實力懸殊的開封隊贏得榮譽。這就是排球,這就是醫學院男排的魅力。<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體育教師徐倬在開封龍亭湖面滑冰</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6開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4期田徑隊員陳陽春(右1)沖刺100米冠軍(1957開封)</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7年醫學院春季運動會,24期學生陳陽春在田徑女子短跑100米項目比賽中,一馬當先超越所有對手獲冠軍。成績13. 06秒,打破醫學院紀錄并數十年保持成績不變(期間因反右、大躍進、文革,運動會暫停),至河南醫科大學時期無人超越。</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醫第三屆田徑體操運動會獎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7.05.12)</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河南醫學院學生錢偉奇參加本院1957年第三屆田徑體操運動會,獲得男子組100米項目第二名,成績12.02秒。</span></p> <h1> 教育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大學生100米優秀成績15.05秒。河南省高考體育考試細則及評分標準(2020版),女子100米滿分成績(40分值)13.04秒。</h1><h1> 在學校田徑長跑比賽中,22期康廣田(河醫婦產科醫師,林縣醫院,60年代初病故),23期趙紫東(洛陽市計劃生育科研所生殖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一直名列前茅。</h1><h1> 從1953年開始,一直到1959年9月第一屆全運會止,河南省男排(編制)正式組建。之前的河南省男排隊及開封男排隊還不是正規的專業球隊,每次參賽基本上是以河醫男排隊為基礎臨時組隊出賽。</h1><h1> 在此以前,河醫男排隊一直代表河南省高校參加全國排球乙級聯賽,還參加過河南省舉行的5次大專院校男子排球聯賽,4次奪冠。</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醫學院田徑運動大會獲獎(1960.06.01)</h3> <h1>左起:29期張保吉、29期付保成(河醫放療科副教授)、××</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曹慧聲和她的女籃隊友合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2)</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右2河南醫學院27期畢業生曹慧聲,河醫麻醉科副教授。</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倬老師與醫學院運動員合影(1973)</h3> <h1> 1958年河南醫學院遷鄭后,男排曾多次代表鄭州市隊出場比賽。全省能和醫學院男排抗衡,勢均力敵的唯有鄭州火車頭隊。<br> 1959年,劉立亭、袁耀珍兩位老師參加河南省網球賽,分別獲得男、女單打冠軍。<br> 1960年,遭遇三年自然災害,河醫排球隊解散,1964年恢復重建。<br><br><b>早期體育教研室教師簡介:</b><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劉立亭(1905~1998.09)</h3> <h1> 籍貫:河南省郟縣。1928年畢業于上海東亞體育專科學校(即上海體育學院),畢業后到河南大學教體育。40年代初因戰亂離校一段時間,1943年返回河南大學繼續任教。</h1><h1> 1949年參加革命工作任講師,1956年9月7日任河南醫學院體育教研組副主任,1958年隨河南醫學院遷鄭,1986年晉升教授。</h1><h1> 兼任河南省首位全國排球協會會員、河南省排球協會副主席、河南省體育科協理事、河南省男排主教練等職,是河南排壇的泰斗。</h1><h1> 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也是大家熟悉并受人尊敬和愛戴的老師。他執教的排球隊多次取得全省排球聯賽冠軍,他把一生獻給了為之奮斗的體育教育事業。</h1> <h1> 楊秀英:劉立亭夫人,1913年生于浙江省象山縣。早年也畢業于上海東亞體育專科學校,他們夫唱婦隨,在河南醫學院體育教育的路上一路同行。</h1><h1> 建國初期在河南大學醫學院任體育講師,1952年醫學院獨立后留在河南大學任教,1958年醫學院遷鄭時留在開封。</h1><p class="ql-block"><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蘇克明</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19年2月生于北京市,畢業于北平市立高級師范藝術及市立體專,曾任中學美術、生理、體育教員。1948年2月參加革命工作,任開封靜宜女中體育教師。1949年1月任河南大學醫學院繪模室繪模員、模型組長,1952年10月至1958年4月任體育教館教師。</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獲河南醫學院三等模范,授予全國體委一級體操裁判,兼任河南省體委水上運動協會主席。</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8年4月被錯誤劃為“右派”,撤銷教學9級89元工資 ,降薪發45元。1958年至1971年貶到人體解剖教研室模型廠任技術員勞動改造。1971至1978年修配廠勞動改造,1979年予以平反。</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淑麗(1934~)</h3> <h1> 籍貫:河南省開封。1954年畢業于開封師范學校美術繪畫專業,畢業分配到河南醫學院體育教研組任體育教師。1956年調到河南日報社工作,曾任攝影記者、攝影處處長。兼任中國女攝影家協會理事,河南省婦女攝影學會會長。1994年退休。</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 倬(1933.10.28~1999.08.17)</h3> <h1> 籍貫:上海市。1955年7月畢業于中央體育學院,畢業分配到河南醫學院體育教研組任教。歷任助教、副教授,教授,體育教研室主任,1993年退休。</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袁耀珍(1934.05.14~2004.10.28)</h3> <h1> 籍貫:山東省榮成縣。1955年7月畢業于中央體育學院,畢業分配到河南醫學院體育教研組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1994年退休。</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欽德(1933~)</h3> <h1> 籍貫:河南省太康縣,1959年8月畢業于河南師范學院體育專業,畢業分配到河南醫學院體育教研組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1993年退休。</h1><h1> 2021年6月,榮獲“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宗智(1939.11.08~)</h3> <h1> 籍貫:河南省洛陽。1964年8月畢業于開封師范學院體育系,畢業分配到河南醫學院體育教研組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7年任體育教研室主任,1999年退休。</h1><h1> 2021年6月,榮獲“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田廣才(1930~)</h3> <h1> 籍貫:河南省開封。1948年參加工作,在河南醫學院體育教研組任體育器材保管員,1990年退休。</h1> <h1> 教育,乃立國之本 ,強國之基 。學生是祖國未來,民族的希望。運動場上老師們言傳身教率先垂范,教練我們強身健體筑強國,支撐起大醫精誠的脊梁。</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排球隊長謝志徵(2018.06.20)</h3> <h1>謝志徵(1930.11.20~)<br>籍貫:浙江省瑞安縣。1957年8月畢業于河南醫學院醫療系第22期,畢業后留校工作。歷任外科助教、主治醫師、講師、副主任醫師、副教授、主任醫師、教授,1995年7月退休。<br> 他50年代和60年代參加過多次下鄉醫療隊;70年代參加河南省首批援藏醫療隊,80年代和90年代參加過兩次援贊比亞醫療隊。可謂年輕時下鄉,中年時支邊,老年時援外。<br> 人到暮年,他對我說出藏在心里已久的一個心愿:想再回開封母校看看曾經生活和學習5年的教室、宿舍和操場。那里承載著他青春的夢想,那里留下他的足跡和他的信仰。<br> 2018年6月,我們一行來到闊別已久的河大,當他手抱排球再次踏上操場時,當年馳騁賽場青春飛揚的男排隊長,驚艷全場的主攻手,如今已是88歲的耄耋老人。<br> 謝教授說:我背后(東邊)鐵塔前曾經是我的宿舍、大操場和席棚搭建的食堂。南邊還有內科樓、外科樓、禮堂,老房子現在都蕩然無存。原先遍地“土坷垃”寸草不生的大操場,變成了綠色塑膠足球場。屋山頭井沿上架著轆轤的那口水井,已經不見了蹤影。昔日的校園如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此去經年,不復舊時模樣。<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鐵塔、宿舍和大操場(1957開封)</h3> <h1></h1><h1>左:22期王立興(河醫一附院傳染科主任醫師、教授)</h1><h1>右:22期劉益清(河醫二附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教授)</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2期同學在學生宿舍前留影(1957開封)</h3> <h1>左起:熊沐霖(河醫一附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江偉明(河醫一附院放射科醫師,移居香港)、劉益清(河醫二附院內科教授)、謝志徵(河醫一附院外科教授)、徐志林(河醫二附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教授)</h1> <h1> 走在往日再熟悉不過的校園里,一種陌生的感覺油然而生。我努力嘗試著尋找記憶中那熟悉的宿舍,可是我看到的全是新顏的建筑和陌生的面孔。就像一只沒有巢的鳥,望著沒有鳥的巢,靈魂的歸宿無處安放。鐵塔那是那座鐵塔,操場已變了模樣,地乃故地,而人已非故人。<br> 耳邊吹過陣陣微風,仿佛傳來課堂上我們朗朗的讀書聲。輕輕撫摸著排球網,昔日運動場上矯健的身影又在眼前浮現。雪紛飛淚低垂,多少個昔日在河大醫學院操場上摸爬滾打過的學長、學弟和學妹,都已駕鶴西去。嘆離別緣輪回,孤鸞寡鵠任憑眼淚在雨中紛飛。<br> 為前世留下的緣,為今生糾纏的戀,我燃盡今生煙火為你超度,盼來生還與你廝守相伴。忘不掉的鐵塔,是我們一生的眷戀。<br></h1> <h1>備注:因年代久遠照片上未標注的名字,若有本人、子女或認識者,請聯系作者補充:139 0384 4664</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指山市|
宜兰市|
南安市|
夏河县|
惠来县|
玉屏|
周宁县|
阿勒泰市|
三门县|
大新县|
石渠县|
潞城市|
惠州市|
南川市|
教育|
朝阳县|
来凤县|
宁明县|
江安县|
乐至县|
泊头市|
河西区|
武邑县|
阿图什市|
长治市|
定西市|
阿勒泰市|
隆德县|
噶尔县|
蓬安县|
醴陵市|
奉新县|
三门县|
东辽县|
繁峙县|
大城县|
剑阁县|
高密市|
太谷县|
大理市|
怀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