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張壁古堡位于介休市東南10公里處,背靠綿山,面對平原,充滿黃土高原質樸而又雄渾的色調。整座古堡呈長方形,周環堡墻,版筑夯實。古堡東西374 米,南北244 米,周長1300米,四周由近十米高的夯土墻環繞著。古堡之內,掩藏著張壁村。整座古堡雖然歷經1000多年風雨侵蝕,矗立在黃土高原上的墻堡早已滄桑斑駁,但它依然仿佛一副堅實的鎧甲,忠實地護衛著張壁村日漸羸弱的肌體。而歷經興衰的張壁村,就像一位疲憊失意卻仍然沒有泯滅希望的夕陽武士,始終不愿舍棄這件過時的甲胄。古堡與村落,就這樣相依相伴,閱盡滄桑。</p> <p class="ql-block">張壁古堡建有南北兩座堡門。古堡南堡門用石塊砌成,堡門上建門樓,上面有一座石雕龍頭,象征龍首;門外用 9條紅石鋪路,象征龍須;進入城堡,是一條連接南北兩個堡門的交通主干道,稱之為龍街,這條長約300米的街道以石板鋪地,象征龍身。清朝年間,堡中居民出于協調風水和興盛文運的考慮,由堡外花費人力、財力運入石材,將街道中央的青石板挖起,鋪設了3列平行的紅色長石條,一直從南堡門延伸到北堡門,用它來象征龍脊,街道兩側有典雅的店鋪和古樸的民居。據說,張壁古堡在興盛時也曾商賈云集,成為物資交流的中轉地。當年,街道兩側大多是各類商行和車馬店。如今,街道中心部位還保留著原來一家當鋪的痕跡。</p><p class="ql-block">行走在條石砌成的龍街上,仔細觀察會發現,這里的所有路口都是“丁”字形,沒有“十”字形。其主次街道分明,龍街與東邊三巷、西面四巷共同構架起“丁”字形交通網絡。東三巷為靳家巷、大東巷、小東巷,西四巷為西場巷、賈家巷、王家巷、戶家園。東三巷民居多為農家小院,西四巷建筑錯落遞次,街巷格局嚴整,過去多為富戶居住,門楣考究,磚、木、石雕精美。張壁民居通常由四合院和三合院組成,四合院以西場巷的賈田榮院為代表,三合院以賈家巷的“清寧堂”為代表。張壁最大院落是清代商人張禮維的宅院,坐落于賈家巷,由8個院落組成。張禮維當年號稱張壁首富,同時也是鄉土建設的積極組織者和參與者。張家大院所在賈家巷被整齊地鋪上了紅砂石板,巷口建起了全村獨一無二的永春樓。</p><p class="ql-block">沿著龍街一路走來,便來到了北堡門甕城二樓的平臺上。從這里向下俯視,左、中、右各有 1 條深溝向下延伸;堡南則有 3 條向外通道;堡西為窯灣溝,峭壁陡坡,深達數百米;堡東居高臨下,有溝塹阻隔,可謂“易守難攻,退進有路”。堡四周有高約10米的夯筑堡墻,雖經千年風雨滄桑,但巍然屹立,巋然不動。</p><p class="ql-block">張壁古堡雖然面積只有 1.2 萬 平方米, 但卻具有完整的城市形態,有軍事防御的甕城、小巧的鐘樓和鼓樓、完善的城市給水系統(堡內有 6 眼水井)、公共活動場所、政治文化中心(甕城邊的戲臺)、宗教活動場所等,而這些特征,使得張壁古堡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村堡,更像是一座小城。</p><p class="ql-block">在北堡門甕城二樓的平臺舉目眺望,整座古堡盡收眼底,極具晉中特色的各式建筑,猶如鑲嵌在黃土高原上的一顆顆閃亮明珠。其中最為醒目的,當屬遍布其間的宗廟祠堂。祠廟密集,是張壁古堡的一個顯著特點。一座200多戶人家的小村,在鼎盛時期竟然擁有20余座祠廟,保存至今的仍有16座之多,這樣的密度,在全國也屬少見。它們集中分布于南北兩個大門的內外,而且大多修建在堡墻之上,更增添了宗教建筑的氣勢。</p><p class="ql-block">建于明萬歷年間的空王佛行宮,建造在北門“丁”字門頂上,坐北向南,保存完好,氣勢恢宏,金碧輝煌,是張壁古堡內名氣最大的一座佛教殿堂。殿內供奉的是空王佛神像,造型逼真,工藝高超,是現存的明代彩塑珍品。空王佛是介休市的本地神,俗名田志超,成佛于綿山云峰寺,被尊為綿山山主,專司雨水,是周邊地區廣為尊崇的神佛之一。殿內東、北、西三面山墻描繪著空王佛從出家到修行成佛的故事壁畫,線條流暢,描繪細膩。張壁古堡距綿山不過10公里,這里出現他的佛殿也就不足為奇了。</p><p class="ql-block">空王殿與毗鄰的真武廟大殿上頂端,均裝飾著明代三彩琉璃,刀工細膩,燒制精致,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在陽光照射下,光芒耀目,引人入勝。珍貴的是在行宮前廊下,立有兩座稀世罕見的琉璃碑,碑身通體為琉璃燒制,孔雀藍底,黑釉書寫,碑額為青、黃、綠二龍戲珠,兩邊藍黑龍紋花卉裝飾圖案。東側記載著空王修煉成佛的艱苦歷程,西側則記載空王行宮修建緣起。據說,這兩座碑是我國目前絕無僅有的琉璃碑,堪稱琉璃藝術世界中的奇葩。</p><p class="ql-block">在古堡南門外,還建有一座彌補風水的關帝廟。關帝廟東院內原來供奉著 3座千手千眼觀音,曾經觀音像被毀后,有人在觀音像后發現一夾壁墻,內藏有一尊高約 1 米的泥塑像,似佛非佛,似道非道,從服飾和冠戴看,像是宋代以前的官員。后來人們從泥像腿部的破損處發現,這是一尊澆鑄的實心鐵像,表面加以泥塑。有關考古專家看后,認為這種鐵像加泥塑的制像法從未見過。至于為什么要如此制像,塑像為什么佛、道、儒三教集于一身,為什么藏于夾壁墻內,至今無人能夠解釋。</p><p class="ql-block">在南堡門廟宇群中,琉璃覆頂、金碧輝煌的可罕廟很是顯眼。可罕廟又稱可汗廟,建在張壁村東側黃土高臺上,它是南門寺廟群的主體,也是張壁最古老的寺廟。可罕廟南北長57米,東西寬28米,周邊有胸墻。南緣凸出堡墻之外,北緣臨大東巷,高都為8米,這里是張壁村的最高點,高墻垛口儼然堡中之堡。廟院分為3個高度,20多米見方,東西兩側是廂房,北面2米多高的月臺上是正殿和鐘鼓樓,正殿三開間,通面闊10米,直欞窗隔扇門,四檁三椽,無斗拱,硬山造頂。</p><p class="ql-block">正殿屋檐的部分“唇瓦”,經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張頷先生考證后,確認為宋代作品“一支眉”;古建筑學家羅哲文先生考證為宋遼時期的“花邊瓦”。屋頂琉璃脊筒在元代重建時更新為灰陶脊獸。正脊中央建制金黃色琉璃飾件,設置年代不詳,黃色為皇家專用顏色,登大殿又需登暗九級須彌臺階,可見大殿之“可罕”堪比帝王之尊。那么,這里供奉的是哪位可罕王呢?張壁人根據史料猜測,可汗廟祭祀的是劉武周,他身邊的這兩尊塑像,是他的部將宋金剛和尉遲恭。</p><p class="ql-block">緊依堡墻,有一座高聳的二郎廟, 正殿建在5 孔無梁窯的頂部,一座為改造風水而興建并在此后屢次改建的祠廟。奇異的是二郎神的塑像只有兩只眼,實在是聞所未聞。按照當地人解釋,這里供奉的并非二郎神,而是即位前的北漢皇帝劉崇。劉崇是后漢皇帝劉知遠的弟弟,又稱二郎,而介休也曾是北漢小王朝的領地,從這方面說,做出這一推測是有一定根據的,但是,為什么劉崇即位之后沒有提高這座生祠的規格并為祀主正名呢?這些自相矛盾的地方使得二郎廟的祀主變得撲朔迷離。</p><p class="ql-block">此外,古堡內目前仍保留著真武殿、興隆寺、地藏王菩薩殿、呂祖閣、三大士殿等古代宗教、民俗建筑。最令人稱奇的是,堡北街西興隆寺前有一棵根深葉茂的“槐抱柳”,據村里老人介紹,這本來是一棵槐樹,老了,樹干中空,從心里長出一顆柳樹。</p><p class="ql-block">而今的張壁古堡雖沒有了當年的輝煌,但古城堡氣勢宏偉的建筑規模、獨具特色的建筑布局、富有中國傳統民居建筑風格的歷史文化內涵還在,風骨還在,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瑰寶。古堡內每一個臨街的建筑,沒有一座是把大門開設在主街上的,只有幾條小巷在丁字巷口處設有唯一的出口。原來,這正是張壁古堡第二道軍事防御工事的巧妙設計。</p><p class="ql-block">“兵者,詭道也。”張壁古堡進可攻、退可守,攻守兼備,設計巧妙令人驚嘆。這樣堪稱典范的地面防御工事下,還隱著一道不為人知的防御軍事體系——地道。</p><p class="ql-block">據介紹,古堡地下遍布地道,四通八達。地道分為上、中、下3層,高層僅距地表1米左右,而最底層卻深達20米。地道形狀大體為半圓形,表面還分為土樣和磚樣,不論是哪種樣式,它的樣貌都整齊而威嚴。地道設施完備,有將軍窯、士兵窯及戰俘窯,更設置了存糧洞、伏擊窯、窺探孔和陷阱水井等這些軍需必備的裝置,還設置了馬廄等牲畜休息的地方。地道全長約3000米,目前已清理出來可供游客參觀的約1000米。地道洞壁上每隔一段有一小坑,距離不等,是放置油燈的地方,高層是喂養牲畜的土槽;中層洞壁下方每隔一段有一個可容二三人棲身的土洞,是地道的哨位;底層有寬2至3米、長4至5米的深洞,是存糧的洞穴。</p><p class="ql-block">而根據實際推算,地道最初的總長度應該在1萬米左右。這樣一套復雜的防御體系,它的出口卻相當隱蔽,張壁古堡的每條街巷都曾發現有地道口,堡內共有11口水井,至少有8口水井和地道相通,并有直井從底層直通頂層,通過井壁上開設的洞口即可進出地道。洞口設于井壁,進退攻防藏轉移為一體的軍事防御體系,地下作戰堡壘,如此龐大而復雜的地下工程,是軍事需要、對外保密的戰略設施。據歷史學家調查考證,張壁古堡的地道來源于隋唐時期,始建于公元619年,地下構筑了攻守兼備、可屯兵萬人的地道,距今已有1380余年歷史,是“明筑城堡、暗挖地道”時的遺物。</p><p class="ql-block">我們感嘆古人的鬼斧神工,塵封的歷史雖然遙遠,但依舊能感受到那時戰爭的壯烈,頗有“狼煙散盡雄魂在,金戈鐵馬似歸來”的意味。</p><p class="ql-block">“地上明堡,地下暗道”。張壁古堡是中國古代軍防和民防工程的經典之作,也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對于中國古代軍事防御理論和實踐的研究,張壁古堡提供了絕好的實物教材。</p><p class="ql-block">天上奎星,人間張壁。張壁古堡外形輪廓酷似天上的奎星,暗喻古堡曾為軍防重地的顯赫歷史。張壁古堡是古代先民按照星象學規劃建造的,南堡門對應28星宿中南方七宿之張宿,北堡門則對應著北方七宿之壁宿,張壁古堡也因此得名。一南一北,張宿與壁宿守望呼應,吉祥的星宿守護著這座古堡。</p><p class="ql-block">在古堡建成后的千年之中,當地人一直延續著古堡建造時的理念,做到了建筑與星象的完美對應。位于古堡內的星象展廳,更全面地向我們解釋了古堡與古代星象學對應的建筑奇觀。地上陰陽五行,地下六壬奇門,現已發現有堡墻、地道、廟宇、水井、古樹等30多處建筑與星座相對應,比如,龍神廟與角宿相對應,角宿即處女座。8口水井對應畢宿,畢宿意為守邊塞的軍隊在這里駐扎。這種特殊的建造型制讓人震撼,其規模之恢弘、保存之完整令人嘆為觀止。張壁古堡是國內目前僅存、世所罕見的古代星象學的民間絕版,被譽為“天下第一星象村”。</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古堡內的建設規劃無一不反映著中國古代天人合一、順應風水的思想。那么,這一思想在張壁古堡都有哪些具體體現呢?</p><p class="ql-block">張壁古堡,為子坐午向,南高北低,有悖于古代城市選址“子午”坐城須北高南低的規律,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張壁不遺余力地對北堡門和周邊祠廟進行了多次改造。他們在北堡墻上修建了二郎廟和真武廟。</p><p class="ql-block">張壁古堡的南堡門上鑲嵌著一座石雕龍頭,它象征著龍首;堡門外的9條鋪路紅石,象征龍須;進入城堡,名為龍街的南北主干道象征龍身,道路中央3列平行的紅色長石條象征龍脊;槐抱柳旁,曾有兩個澇池,象征著龍眼。堡墻、龍街加上兩個龍眼,又組成了一幅太極圖。龍脊的長度不過300米,卻被有意加上弧度,劃出一條優美的曲線穿城而過。因此,站在街道兩端,南北堡門是互不相見的,這樣的設計一是遵循古代軍事防御的原則,二是出于“風水不外流”的考慮。</p><p class="ql-block">北堡門為磚砌,筑有甕城。甕城城門面向正東偏北開設,與北堡門構成了兩道堡門。甕城城門幾百米外有一座七槐岡,岡下建有一座照壁,據說同樣隱藏著深刻的寓意。</p><p class="ql-block">對建筑寓意的信仰與改造,體現著那個時代人們對平安、幸福的希冀和長盛不衰的祈盼,這是一方百姓的精神寄托。而今,當地人一直延續下來的張壁村祭星儀式,更為古堡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p><p class="ql-block">返程已是夕陽西下,走至張壁村口,滿滿世事祥和之感。站在此處回首,看著被風雨剝蝕得蒼涼頹敗的堡墻,如同看一本厚重的史書,重葩累藻。 張壁古堡帶給世人的不單單是視覺上的沖擊,更是一種驚喜。這種驚喜是地上與地下、智慧與空間的融合,是光與影的撼動,是情與信的永恒。</p><p class="ql-block">這座千年古堡留給后人太多遐想和太多謎。千年之后的今天,這座古堡依舊散發著原有的魅力和神秘,也不難想象那充滿溫馨的煙火味,那里有祖輩的足跡,有厚重的民族生生不息的回眸,這個充滿人情、有著故事的地方,吸引著一波波游客前來探訪。</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乾安县|
化德县|
太仆寺旗|
弥勒县|
广平县|
浙江省|
南充市|
涪陵区|
全椒县|
德格县|
顺昌县|
德昌县|
隆尧县|
安福县|
秦安县|
阿拉善左旗|
大渡口区|
时尚|
绥江县|
宣武区|
乌鲁木齐县|
施甸县|
宜川县|
玉门市|
蒙自县|
奉节县|
东安县|
华容县|
广东省|
大渡口区|
竹山县|
新宁县|
马山县|
涡阳县|
平陆县|
闻喜县|
文安县|
陕西省|
江口县|
富阳市|
锦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