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和記出洋傳奇

麗水詩協海外詩訊

<p class="ql-block">和記出洋記</p><p class="ql-block">(一)引子</p><p class="ql-block">文/林海</p><p class="ql-block"> 和記出洋記,一段舊知識分子棄學經商的歷史,一段青田人出國的歷史,一段鼓勵后人的歷史。</p><p class="ql-block"> 科舉,在中國歷史上起過非常積極的作用,從隋唐開始,為歷代政權貢獻出了具有高度知識的官僚和優秀人才,還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繁榮,推動了社會的進步,給中華民族帶來重視教育、崇文尚學的風氣。</p><p class="ql-block"> 阜山濟南郡破巖堂的私塾老師們,世代耕讀傳家,教私塾種田,歲月靜好。清朝人口大漲,田地貧瘠缺少,開始有人走向溫州教私塾,清未在西郊太師碼道和東門漲潮頭等青田人聚集的地方辦起了私塾,傳授先秦文化和詩詞文化。</p><p class="ql-block"> 從1853年開始了五子出洋的故事, 1905徹底廢除科舉,破巖堂的林子才,沒有書教,沒有田種,被迫出洋。五子分期分路出洋,是破巖堂文化走向滅亡的開始,一段漂洋的故事,他們約好在太師碼道重逢,回來的只有林子才,之前的五人成了悲慘的”五子出洋”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和記出洋記</p><p class="ql-block">(二)溫州東門外(上)</p><p class="ql-block"> 咸豐七年,在中國正在太平天國大亂,江西蝗災,入秋后,南昌、南康、九江、袁州四府災情加重,國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在西方,橫跨大西洋海底電報電纜告成。12月29日,英法聯軍攻陷廣州,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解往印度加爾各答。</p><p class="ql-block"> 咸豐七年,溫州。在溫州西郊太師碼道,在多年前已經是青田人走出大山,走向全球的據點,他們和衷共濟,以同鄉會形式辦了“和宜齋”(和記)。</p><p class="ql-block"> 另一個青田人的據點在溫州東門,溫州古城城墻外均有護城河,東城門外護城河的河水,繞積谷、華蓋、海壇諸山,從東陡門注入甌江。這一片區被稱為東門外,東城門也叫鎮海門,位于華蓋山北麓、康樂坊東端。出了城門,就是東門外。</p><p class="ql-block"> 甌江流淌在溫州北面,形成不少江浦。其中從漲潮頭到甌江交匯處一帶,被稱為東門浦。漲潮頭地處東城門外,當時甌江長中流如青田、龍泉等地匯集的船只均停泊于此。這些船上裝的大都是山貨,木炭、茶葉,木耳之類。山里人賣完山貨,再運回洋布、洋油等日用品。因此東門浦形成了一個經濟繁榮、有人間煙火味的所在。在西陡門頭,有一個回字形江浦,比東門浦要小一些,當時成了從大溪,小溪放下來的木材木排會集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沿著東門浦的兩岸建起房子,在明清時期形成了土產海產品交易集市。店鋪從浦邊碼頭一直到鎮海門外的漲潮頭,是當時浙南地區商貨集散中心之一。當年的溫州雖然沒有正式向西方開埠,但是茶葉,青瓷等等經廣州商團,已經走向了世界。</p><p class="ql-block"> 阜山濟南郡林懷魁在咸豐七年(1857年),詩寫漲潮頭: 貨通南北漲潮頭,茶葉青瓷到廣州。心系族公船遠渡,難尋蹤影淚無休。詩中提到的南北應該是漲潮頭南北貨行大倉庫,傳說1853廣州有位姓葉的商人采購了茶葉青瓷參加了倫敦世博會。而族公,應該是濟南郡林氏同年,但是大二輩,因為上房破巖堂在宗族中是長子長孫,所以輩分特別小。據說這位族公1853年隨著東印度公司和南北貨行,帶著茶葉和青瓷去了南洋和印度,一去音訊全無。</p> <p class="ql-block">和記出洋記</p><p class="ql-block">(三)溫州東門外(下)</p><p class="ql-block"> 溫州東門浦,咸豐七年(1857年)。</p><p class="ql-block">登上東門浦的上岸山,站在山巔,甌江潮汐盡在眼底,山上古跡頗多,有晉代“郭仙庵”、梁代“悟真道院”、唐代“嘉福寺”“海神廟”等等。山上有亭叫“上岸亭”,山下有街被叫做上岸街。上岸街護城河往南,就是的江西會館,會所位于華蓋山護城河東邊。</p><p class="ql-block"> 江西會館的來源,因為當時江西從到溫州販賣瓷器的商家很多,為方便這些出門在外的鄉親,江西商幫就在漲潮頭往南的地方,建起一座會館。在江西會館附近,有一個小小的私塾破巖堂,林懷魁的”殺雞”詩曰:一間陋室近江西,后院悠閑幾只雞。救濟蝗災生計策,我開殺戒湊錢齊。從這首小詩中可以得知: 一,當年在溫州東門江西會館附近的破巖堂規模很小,只有一間房,最多也只有十幾個學生,為了生計還養了雞。二,江西蝗災,賣雞湊錢救災,推測當年的學生有江西人。</p><p class="ql-block"> 林懷魁是來溫州接族公的班的,當年這個同齡人族公,還兼職在一大商佬家中教私塾,溫州人是一位航運商,生意做得很大,在上海、廣州等地都開有商行,經商的對象是洋人,1853年族公出洋之后,林懷魁接了班,也初次接觸了洋人。</p><p class="ql-block"> 咸豐七年中秋,從廣州來了一位意大利教父,一起來的還有廣東佛山蔣姓教父。這兩位教父在林懷魁、太師碼道和記茶行阜山陳宅人的陪同下,四人乘舴艋舟共游了鶴城鎮,在新碼道上岸,去了當年的和記分行,分行辦在新碼道和城隍廟之間。接著去了水南,拜訪了泥灣書院,秦少游鶯花亭,棲霞寺等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和記出洋記</p><p class="ql-block">(四)甌海洋關(上)</p><p class="ql-block">文/林海</p><p class="ql-block"> 同治十四年(1875年)2月21日,英國人馬嘉理在云南被當地人殺死,演變成外交事件。1876年8月21日北洋大臣李鴻章與英國公使威妥瑪在山東煙臺談判,</p><p class="ql-block"> 9月13日,雙方簽約,史稱中英煙臺條約。 條約主要內容共三則:第一則:清廷查明滇案,懲處失職人員,并向英國道歉、賠償。第二則:英國駐京公臣及領事官與清廷往來禮儀平等,這成為中國外交史上派出駐外長期代表的開始。第三則:清廷增加通商口岸,訂立通商章程,開放了宜昌﹑蕪湖﹑溫州﹑北海等通商口岸。</p><p class="ql-block"> 自此,溫州辟為了“通商口岸”,貿易的大門被打開,西風東漸。</p><p class="ql-block">1877年4月1日,甌海洋關在朔門大碼道邊上籌設,4月10日,第一艘外國商船“De Grasse"駛進甌江。緊接著,中國輪船招商局的永寧號客貨輪也首次開來溫州,中外商船開始在甌江上穿梭。</p><p class="ql-block"> 甌江上繁忙的景象,新式貿易市場,對走出青田大山的人,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和記的商業行目除了已經走向全球的茶葉,由于日本的明治維新,日本需要大量的木材和木炭,甌江上的木排更加興旺,龍泉木排,小溪木排,仁宮朱山木炭等等開始向日本出口,在青田鶴城西門外的夫人潭,木行也漸漸興隆了起來。</p> <p class="ql-block">和記出洋記</p><p class="ql-block">(五)甌海洋關(下)</p><p class="ql-block">文/林海</p><p class="ql-block"> 1877年,溫州。當時在溫州聚集的青田人據點在西郊太師碼頭、城中麻行碼頭和東郊漲潮頭。早在開埠之前青田學子商人成立了“和宜齋”(和記), 和: “衷共濟宜”,應當出自《尚書》: 同寅協恭和衷哉。以青田茶葉、木材,木耳,香菇等等特產對外貿易。一直到1962年在太師碼道還有阜山陳姓人居住,當年在太師碼道有青田人的木行,石雕行,茶葉行,私塾,在1914年還辦了錢莊。</p><p class="ql-block"> 青田大山里的人隨身帶上一根扁擔、一雙草鞋,邁上去溫州各碼道奮斗致富的人生之路。溫州開埠之后大量的貨物需要裝卸,對搬運“擔水客”人力的需求也就不斷增加。太師碼道青田人的和記隊伍也越來越壯大,很多人干起了這類“擔班”中“挑夫”的行當,憑著年輕力壯勤勞苦干,在溫州站住了腳。溫州對外開埠的商貿大潮,使青田人感受了許多新鮮事物。</p><p class="ql-block"> 在溫州打拚的青田人站住了腳跟之后,開始了安家樂業,他從苦力勞動轉行為“土特產”買賣,開始經商。他們大多沒有文化,在溫州太師碼通和東門的破巖堂林老師成了他們的文化頭腦和代表性的人物。其中太師碼道一條一百五十米的后門沿江,前門店鋪的小巷,全是青田人。</p><p class="ql-block"> 光緒十三年,臺灣正式建省,溫州與臺灣隔海相望,近在咫尺,即便是使用舊式的木帆船,來回一趟也只需兩個潮汐時間。傳說青田人的和記做起了南北貨航運貿易的生意,從臺灣帶回了“臺灣糖”等等。光緒十三年(1887年)至光緒三十年(1904年),和記出洋經商,破巖堂五位老師分批分路帶隊,五子出洋的具體路線,人數,已無法考證,只能從林子才1928寫的詩中得知: 誰懂天涯淚水咸,阜山五子遠洋帆。太師碼道參和記,石刻毛茶土布衫。 當時的和記,攜帶了石雕、土茶,布織品向歐美出發尋找市場,天涯的淚水,五子們約定再會太師碼道,結果無一人回歸,他們帶著和記和衷共濟的精神,在天涯留下了靈魂。</p> <p class="ql-block">和記出洋記</p><p class="ql-block">(六)科舉</p><p class="ql-block">文/林海</p><p class="ql-block"> 1895年,在維新派不斷地鼓動下,光緒皇帝諭示各項考試不得割裂經文命題。之后頒發了《自下科為始,鄉會試及生童歲科各試,向用四書文者,一律改試策論》的上諭。這可以算是改革科舉制度的第一步,也是自明代成化年間實行八股取士以來第二道廢止八股文的諭旨。</p><p class="ql-block"> 1898年,十三歲的林子才考上童生,與陳梓芳結伴離開阜山,陳梓芳去了日本明治大學,林子才因為肩負破巖堂先秦文化,去了鶴皋書院(地理位置泥灣嶼,也稱泥灣書院)繼續讀書,準備在1901年考秀才。</p><p class="ql-block">1901年1月29日,清廷在西安下詔變法,兩廣總督陶模奏折直接提出廢除科舉,然而,清廷卻無任何表態,科舉暫停。</p><p class="ql-block"> 1903年初,清廷下詔為慶祝1904年慈禧七十壽辰而籌備癸卯恩科鄉試與甲辰恩科會試,絲毫沒有廢除科舉的意思。 1903年3月13日,兩江總督張之洞,直隸總督袁世凱奏請變通科舉,明確指出科舉不廢,則人人有僥幸觀望之心,無人肯上新式學校學習。但對于實際操作,張、袁亦并不提議立即廢科舉,而是提出按年遞減科舉考試取中之額,并將所減之額移作學堂中當取之額的辦法。但是此折遞進后交政務處議奏,卻沒有下文。</p><p class="ql-block"> 1903年林子才開始在鶴皋書院教習,邊讀書邊教習,次年正好趕上思科,考上秀才。</p> <p class="ql-block">和記出洋記</p><p class="ql-block">(七)泥灣書院</p><p class="ql-block">文/林海</p><p class="ql-block"> 從1903年開始,在舉棋不定是否廢除科舉的時候,由于種種原因,不僅學堂沒有大量興辦起來,而且還造成教育之普及,較之科舉時代,乃反見其退步的后果。</p><p class="ql-block"> 由于準備不足,匆促辦新學,泥灣書院從傳統理學、先秦文化、詩詞文化轉形新學的過程中,在各個環節上均存在問題,難以起到應有的作用。舊式教育出身的老師大多不能完成知識結構的更新調整,新學知識少得可憐,于是鬧出了很多笑話:地理分不清東南西北,拿八卦圖辨正方位……</p><p class="ql-block"> 當時設置的課程表面上看起來豐富多樣,但實際上是中學壓倒西學,舊學多于新學,十分枯燥。使教育陷入尷尬的境地,在那一段時間里,泥灣書院基本上招不到學生。</p><p class="ql-block"> 1905年9月2日,直隸總督袁世凱會同盛京將軍趙爾巽、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周馥、兩廣總督岑春煊與湖南巡撫端方上折,請立停科舉,以廣學堂。</p><p class="ql-block"> 當時的清政府正面臨日俄戰爭的沖擊,立憲的呼聲到處可聞,在這些情況下,清廷不得不在一些非致命性的問題上作出讓步,于是公元1905年9月2日(光緒三十一年八月初四),清廷諭令立即停罷科舉,廢除了從隋代起綿延了一千三百年的科舉取士制度。</p><p class="ql-block"> 林子才開始教學的時代,正是中國從舊學到新學的時代。怎么辦?阜山老家田少,私塾也辦不下去了,生活還要繼續。已經出洋的五子是否能從海外回歸?相約共同著書寫破巖堂先秦文化能否實現?</p> <p class="ql-block">和記出洋記</p><p class="ql-block">(八)炮天塢盟言 </p><p class="ql-block">文/林海</p><p class="ql-block"> 當時在太師碼道,已經存在多年像今天同鄉會一樣的組織“和宜齋”,他們先開始經營茶葉,木才,后來加入了石雕,太師碼道成了青田人的大據點,也成了走向世界的窗口,傳說中的破巖堂老師隨著東印度洋公司去了南洋、印度。</p><p class="ql-block"> 林子才他們想起了石雕,想起了與山口林家的交情,從山口林伯光辦谷口書院就一直有來往。1905年正月初三,山口林氏祠堂對面的炮天塢,七位有可能是老友,有可能是同窗,林子才以秀才的身份,用詩歌的格式寫下了《炮天塢盟言》。</p><p class="ql-block"> 《炮天塢盟言》: 分析了當時的世界,分析了生存下去的計劃,可以充分利用和記前輩五子出洋已經打開的商路推銷石雕。最重要的是: 當年山口林家答應以賒的方式讓那些沒有錢出國的人先拿石雕再付錢!山口林家的后人一直到林笛秋先生,還堅守著盟言。</p><p class="ql-block"> 1905年,1908年,1910年,1913年,林子才以和記帶隊人的身份,沿著五子出洋的路線,攜帶了茶葉、石雕、土特產等等,到達意、法、比利時、荷蘭、德國等國展覽、經商,留下了一個個鼓勵后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和記出洋記</p><p class="ql-block">(九)木行和錢莊</p><p class="ql-block">文/林海</p><p class="ql-block"> 青田人從擔水客發跡到生意的成功,除了吃苦耐勞、勤儉簡約,其實仔細分析起來,與和記的和衷共濟精神和時代轉折所提供的機緣不無關系。在那個轉折的時期,破巖堂的老師們提倡了發展航運向歐美貿易。</p><p class="ql-block"> 在1911年前后的時間,溫州的錢莊業已經起步,而通過出洋經商,有積蓄的青田人開始了入股錢莊的新行業。1914年有青田人入股的錢莊有“鴻泰”、“聚泰”、等十幾家錢莊。特別是鴻泰,當時分行開在上海、廣州等地。“鴻泰”資力雄厚,信譽良好,雇員齊備,管理有方,業務飽滿,利潤可觀。鴻泰除了很多青田人入股,業務渠道也向青田人開通,幾乎網羅了當時甌江上游幾個木業大行的資金融通。</p><p class="ql-block"> 最早的股票出現時,和記購買了張謇發行的股票。可見,青田人的思想一直能跟上新潮流,支持了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辦。</p><p class="ql-block"> 1912年前后,林子才帶頭策劃籌辦”泰源”木行和青田人自己的錢莊,只等1913年最后一次出洋回國,結果在歐洲經商時間遇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差一點就像前輩五子回不了家鄉。一直到1921年離開太師碼道,1925年在西門外錦屏山辦了“泰源”木行,“泰源”錢莊就不了了之了。</p><p class="ql-block"> 青田人錢莊業的輝煌只能延續到抗戰前。1934年開始,國內外經濟風云變幻,溫州遇上了錢莊大倒閉風潮。原有六十幾家錢莊,因虧蝕閉歇了一大半。青田人所投資經營的錢莊此后大多退出了本行業。青田西門外的木行一直興隆到建國初。</p> <p class="ql-block">和記出洋記</p><p class="ql-block">(十)林子才簡史(上)赴洋</p><p class="ql-block">文/林海</p><p class="ql-block"> 林子才,乳名震泰,清光緒十一年(1885)生于阜山林宅岙口。家承耕讀,曾于清末(1904年)參加處州府秀才應試,題為《有私壟斷焉》,掛出第十八名書牌,然因泥灣書院(鶴皋書院,因地理位置在城南泥灣嶼,民間一直稱泥灣書院)同窗兼學生,妒告“丁憂”(戴孝)而未第。1903年/1904年在該書院教習(教書兼學習)</p><p class="ql-block"> 1905,廢除科舉,書院停辦。林子才和七位二都四都人在山口炮天塢執筆寫了《炮天塢盟言》開啟了攜帶石雕等等,沿著五子出洋的路,遠赴海外經商。林子才赴歐,經過法、德、意最后定居荷蘭。</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曾因推銷青田石雕,(和記舊址王宮對面的小巷)傳說誤入海牙宮奇遇荷蘭女王,禮遇甚厚,親付手令特優在海牙宮經銷,講解東方文化。并數度命衛士、宮女、翻譯乘御車親接宮中,因以財運亨通,情節奇離。《青田民間故事》、《山海經》等俱有傳奇記載。</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航路中斷,處處戒嚴,林子才等一群以販銷青田石雕為業的華僑,因貨源不繼而陷入困頓。有詩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居番邦經商無味詩(以青田方言押韻)</p><p class="ql-block"> 文/林子才</p><p class="ql-block"> 居番數載任蹉跎,未得文銀抱愧多。</p><p class="ql-block"> 作賈洋邦長太息,遠離故土嘆奔波。</p><p class="ql-block"> 時逢戎馬悲此日,困守倉惶可奈何。</p><p class="ql-block"> 意欲飛臨識荊面,欠人資本難回華。 </p><p class="ql-block">當時林子才奮其才智寫出反映歐戰時僑民生活的《鼓詞》。更作向荷蘭、德國、意大利、法國大使館致求救書函,撰寫《上大使書》、《上大總統書》,吁請祖國撤僑。此舉獲得重要回應,荷蘭等國囑托教會組織救助僑民,民國政府接濟部分僑民搭船回國,終于通過荷女王介紹得以如愿以償。今舊笈中留有林子才親書簿冊,因此,林子才被老一輩青田僑胞公認為華僑文人。</p><p class="ql-block">致荷使館書(林才子執筆)</p><p class="ql-block">憲尊大鑒:</p><p class="ql-block">執照賜下,均已妥收,照費款目理當從章。目下商等貨銀兩</p><p class="ql-block">困,饑寒交迫,一無生路。欲求食以街頭,不愿敗宗邦國恥;欲</p><p class="ql-block">挺身于落水,又不愿污尊憲大名。憲云無力救援,商等定一死而</p><p class="ql-block">無生。憲之欲民生乎?欲民死乎?請生死二字詳細教下商等,愿</p><p class="ql-block">遵君命。若不欲民死而欲民生,請告借金(荷蘭幣)30包與商等,</p><p class="ql-block">以作日下食用之需,······戴德無窮。</p><p class="ql-block">敬請尊安</p><p class="ql-block">旅和(荷)僑民</p> <p class="ql-block">和記出洋記</p><p class="ql-block">(十一)林子才簡史(下)回國</p><p class="ql-block">文/林海</p><p class="ql-block"> 1919年底,林子才最后一次出國。1921年回國后,林子才應傳承了破巖堂先秦文化和泥灣詩詞文化,一心辦學,欲將中華傳統文化傳下去。同年,離開溫州太師碼道,歷經四年的云游,到了臺州、溫州嘉興、長興、湖州、永康等地。在永康時,林子才應朱光奎縣長之邀,查察了縉云某一件“禁煙”大案,其以堪輿星相家裝扮,查清案情,深得好評。</p><p class="ql-block"> 1925年在西門外錦屏山麓,起建樓房五間兩廂(其中一廂私塾教先秦文化和泥灣詩詞,也是木業小學前身)。創辦泰源木行(木材行業),1938年又以木業公會為基礎創辦木業小學,學生一度達到350余人。該小學在新中國初期改制。1953年9月,林子才因病逝世,享年68歲。</p><p class="ql-block"> 林子才在歐洲代表僑民所撰信函,個人所記簿冊、所寫詩行,部分保留至今。這些“雜記”由林子才后人捐獻青田華僑博物館。</p><p class="ql-block">附林子才詩兩首:</p><p class="ql-block"> 一,【五律】阜山迎龍書院 </p><p class="ql-block"> 文/林子才</p><p class="ql-block"> 苦讀幾寒窗,書聲俚語腔。</p><p class="ql-block"> 育才期濟世,教史為安邦。</p><p class="ql-block"> 神往傳經地,文開涉大江。</p><p class="ql-block"> 吾今還入夢,依舊淚流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七絕】 避秦 </p><p class="ql-block"> 文/林子才</p><p class="ql-block">炮火連天鳥雀稀,斷垣殘影萬民饑。</p><p class="ql-block">沿途盡是凄涼調,似見沙場血染衣。</p><p class="ql-block">1945年,避日本人到阜山 </p> <p class="ql-block">和記出洋記</p><p class="ql-block">(十二)后記(一)</p><p class="ql-block">文/林海</p><p class="ql-block">和記</p><p class="ql-block">1876 年 9 月,英國政府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英煙臺條約》,溫州市對外開放。當時在溫州聚集的青田人據點在西郊太師碼頭,城中麻行碼頭和東郊從東門到今龍灣區。</p><p class="ql-block">早在開埠之前青田學子商人成立“和記”和宜齋:和,和衷共濟,宜,應當。出自《尚書》: 同寅協恭和衷哉。以青田茶葉、木材等土特產對外貿易。一直到1962年在太師碼道還有阜山陳姓人居位,當年在太師碼道有青田人的石雕行,茶葉行,甚至有私塾和銀行。</p><p class="ql-block">1905年,林子才第一次以“和記”青田土特產出國經商,游歷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諸國。在荷蘭海牙市,租用王宮對面一處小巷小鋪。他曾誤闖王宮,奇遇女王。女王禮遇甚厚,允許他在海牙宮經銷青田石雕,講解東方文化。1905至1913年間,林子才先后四次回到青田進購青田石雕貨源。</p> <p class="ql-block">和記出洋記</p><p class="ql-block">(十三)后記(二)</p><p class="ql-block">文/林海</p><p class="ql-block"> 濟南郡破巖堂,哪年辦的?在哪里辦的?已經無法考證,在阜山林宅有一座明初建的破巖橋,在林宅岙口有破巖堂遺址,保留了一段臺階和一個石砌的八卦圖。</p><p class="ql-block"> 1905年清政府終止科舉制度的行動,斬斷了兩千多年來社會制度的根基。破巖堂的先秦文化和詩詞文化何去何從?</p><p class="ql-block"> 總的來說,科舉制度的廢除對高等教育近代化產生了推動作用。新學制迅速推廣,高等教育培養目標和課程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1898年北京大學成立,1911年清華大學成立,破巖堂五子出洋加上曾祖林子才是六子,他們棄學經商,是不是有個先秦文化注入新知識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破巖堂先秦文化是傳不下去了,如今跨界了,我兒子經歷了牛津碩士,麻省理工博士博士后,如今是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數學教授。破巖堂文化跨界了,跨國境了,1995年Luxottica眼鏡廠準備在廣東東莞建廠,為了培養一批會中文的人,在Belluno 省和Nievo 中學的共同努力下,我登上了講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開始為老外學生講解先秦文化,Nievo 中文業余班至今還在。在東莞碰上老外會中文不奇怪,但是碰到講解周易,會吟標準平水韻古詩的,肯定是破巖堂的學生。</p><p class="ql-block"> 而傳統的破巖堂先秦文化呢?本人獨自在編書,因天生愚鈍,唯能以勤補拙,六歲開始吟詩,四十七年沒停過筆,盡平生所學將破巖堂文化編輯成書,不圖名利,只有一個愿望: 百年后有臉見祖宗。</p><p class="ql-block">寒舍無涯書齋</p><p class="ql-block">2021/12/13</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祁连县| 和田市| 喀什市| 原阳县| 郯城县| 洪雅县| 旌德县| 康乐县| 舒城县| 阿克陶县| 东莞市| 绵阳市| 和田县| 聂荣县| 礼泉县| 乌兰浩特市| 千阳县| 蓝田县| 镇巴县| 崇信县| 无极县| 朝阳县| 抚顺县| 定兴县| 永清县| 红桥区| 二连浩特市| 赤壁市| 济阳县| 霍邱县| 柏乡县| 彭水| 伊吾县| 札达县| 襄城县| 锡林浩特市| 格尔木市| 沙坪坝区| 石狮市| 谷城县| 铁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