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皮影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皮上鏤空留真容,燈光映射百戲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舞臺不大說念唱,弦音未落聽掌聲。</p> <p class="ql-block"> 現如今,大概很難觀賞到“原汁原味”的“皮影戲”了。不過在一些旅游景區和文創店面,以“皮影戲”為素材的工藝品,常常可以看到。在古城西安大雁塔東側的秦腔戲曲廣場,就佇立著一尊質感十足,金屬材質鑄刻的“皮影戲”雕塑。</p><p class="ql-block"> 盡管“皮影戲”距離人們的視線,越來越遠,但值得慶幸的是,早已被列入國家和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p> <p class="ql-block"> 辛丑年農歷冬月初的前幾天,趁著和風暖陽,趕赴了一場與“皮影戲”的“相會”。說是“相會”不如說是一場“準演出”的習拍活動。</p><p class="ql-block"> 演出地點在渭河以北,地處臺塬高坡地貌一家“地坑院”(下沉式窯洞)。此處屬于關中平原與陜北高原過渡地帶,黃土厚重,干旱少雨,非常適合“地坑院”的建造和穴居生活。</p> <p class="ql-block"> “地坑院”的主人年近八旬,中等偏瘦的身材,褐黑色的皮膚透著健康。盡管“地坑院”行將廢棄,已經多年不住人了,但我相信主人的大半生,是在“地坑院”渡過的,內心纏繞的情感不會輕易消散。</p><p class="ql-block"> 從地面下到“地坑”院內的“通道”,是進出必經的“大門”。斜坡上殘留的車轍和板結的裂塊,記錄著一家人生活勞作的日日夜夜,見證著那個年代和那一代人的酸甜苦辣。</p> <p class="ql-block"> 一提起“地坑院”,難免會讓人聯想到鄰省豫西地區的古村落。此地坑院規模雖大,但旅游商味過濃,相形之下我更偏愛這里的“地坑院”。</p><p class="ql-block"> 因為它不出名,才有了“原封未動”的模樣; 窯壁四周裸露的黃土,爬滿了一道又一道褶皺,就連院落覓食,體態“發福”,挪步如同企鵝般的蘆花雞,與黃土也有了十分近似的花色紋理;裂著指縫寬的窯門,依稀可見的“忠”字上方,一把生了銹的鐵鎖,卻始終擋不住光陰的流逝,這里的一切都已是過往的風霜雨雪……</p> <p class="ql-block"> 主人搬到地面平房生活,已經有些年頭了,“地坑院”年久失修,顯得有些破敗和零亂。現在住的房子就在村公路的旁邊,連接家家戶戶的電線桿,順著路的邊沿,一直向遠方延伸著。心里嘀咕著“地坑院”的主人,恐怕再也不用為點燈吃水,“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犯愁了。</p><p class="ql-block"> 此時,正坐在“幕前”長條椅的他,憨實的表情多少有些木訥,雙手對插在袖筒里,時而雙腳交叉,時而兩腳磕碰,也許暮色降臨,多年不住人的地坑有些寒氣。打量著老人的裝扮,似乎新的生活方式并沒有讓他改變多少,也許無法改變,也許他壓根不想改變……</p> <p class="ql-block"> 萬萬沒有想到的是, “皮影戲”和“地坑院”看似并不相搭的“二大門類”,此刻確有了互為添彩和古樸完美的融合。</p><p class="ql-block"> 天色麻麻黑,是觀看“皮影戲”最佳的時刻。從上俯看可見全貌,地坑好像拉起了一圈圍幕,大舞臺中套著小舞臺;坐在小板凳近瞧,目屏對視,你在看皮影,皮影在看你。環顧四周,寒涼的夜色,稀疏的樹枝;暖黃的燈束,隱約的洞口,整個院落彌漫著古樸原始的鄉土氣息,有一種久遠的滄桑和追憶的夢境。</p> <p class="ql-block"> 誰說不是呢,不管是“皮影戲”,還是“地坑院”,同樣具有久遠的歷史和衍生的文化背景。</p><p class="ql-block"> 一張動物皮草,竟能在匠人的手下,刻繪出肢體多部位靈活銜接,栩栩如生的“生旦凈丑”,又能在藝人們嫻熟的演奏中“說念唱打”。而“地坑院”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不就是“完整版”的“土建四合院”。下沉數尺,以窯為居,院正天圓,冬暖夏涼,晝可沐陽采光,夜可觀星暢想。</p> <p class="ql-block"> 從扮演 “皮影戲”兩位“主角”的神態看,應該和“地坑院”主人是同一年代的老人。穿著同樣的深色衣服,臉上布滿同樣的皺紋和膚色。現場間隙卻未想到向他們討教和打問,多少有些遺憾。</p><p class="ql-block"> 隨著社會物質和文化生活的日益豐富,些許“皮影戲”和“地坑院”會漸行漸遠,些許他們這一輩是最后的傳承人和守護者。但卻永遠無法抹去,在歷史的長河中,古老文化流淌的價值和積淀的精神財富。</p> <p class="ql-block"> 一個是精雕細琢,一個是粗中有細;一個是民間藝術,一個是民居奇觀;一個是寓教于樂,一個是安居樂業。“皮影,戲中之絕,地坑,屋中之妙”,無不凝結著一個古老民族的聰明與智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地坑沉穩有方正,皮影舞動唱人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華夏遺產多精粹,推陳出新揚國風。</p> <p class="ql-block"> 后記:不妨用幾句話,將本次“準演出”現場還原如下:</p><p class="ql-block"> 開箱搭臺,拉線布光,披掛待命,亮相登場,影前舞動,幕后繁忙,演了一場又一場……</p><p class="ql-block"> 文/圖:原創</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业县|
广德县|
白沙|
巍山|
明溪县|
永安市|
铁岭县|
文山县|
抚远县|
安乡县|
贵港市|
积石山|
句容市|
江陵县|
大邑县|
乐山市|
剑阁县|
靖西县|
新泰市|
凤阳县|
上饶市|
长沙市|
剑阁县|
来凤县|
娄底市|
靖安县|
荣成市|
保定市|
吐鲁番市|
柏乡县|
云和县|
嘉定区|
福清市|
板桥市|
法库县|
彭泽县|
如东县|
高清|
巴塘县|
长葛市|
柳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