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父親誕辰百年,后人紀念銘志。今年是父親誕辰一百周年,有幸恰逢與建黨百年同年紀念,意義就更顯不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紅色的家庭、紅色的紀念 、紅色的追思 、紅色的傳承 、紅色的氛圍…</p> <p class="ql-block"> 12月12日上午11:00,紀念儀式開始前,先拍個全家集體合影(有點小缺憾——女婿王涌潔要看護突然患病的小外孫王允顥,過不來了)。</p><p class="ql-block"> 儀式簡單,莊重,肅穆,溫情。以老母親講話開始,然后我作父親追思陳述,最后姐姐作補充、歸納…結束。</p> <p class="ql-block">父親 王德祿</p> <p class="ql-block"> 父親 王德祿生平簡介</p><p class="ql-block"> 王德祿,山西省大寧縣昕水鎮安古村人,1921年12月出生,1937年參加犧盟會,1939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9月入伍。</p><p class="ql-block"> 1939—1949年,歷任山西孝義陳支隊學員隊隊員、山西晉西分區三分隊通訊班長、魯西三分區供給會計、冀魯豫七分區供給處財政股長、遼西鐵嶺保安司令部副處長、東北遼吉第一軍分區十三團供給處處長、東北獨立第10師28團供給處處長、38軍151師451團供給處處長。在晉魯豫戰役中,曾負重傷。</p><p class="ql-block"> 1950—1981年,歷任38軍151師供給部副部長、海軍航五師土城子場站站長、海軍北海艦隊航空兵后勤部副部長、部長、海軍北海艦隊后勤部副部長兼司令部參謀長、艦后顧問,1978年11月任海軍北海艦隊航空兵后勤部部長。1983年離休。正師職,行政12級。曾榮獲三級獨立勛章、三級解放勛章、<span style="font-size:18px;">解放東北紀念章,解放華東紀念章,解</span>放華中南紀念章、解放西南勝利紀念章。</p><p class="ql-block"> 1986年8月13日病故于青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父親榮獲的勛章和紀念章</p> <p class="ql-block">三級獨立自由勛章</p> <p class="ql-block">三級解放勛章</p> <p class="ql-block">解放東北紀念章</p> <p class="ql-block">華北解放紀念章</p> <p class="ql-block">解放華中南紀念章</p> <p class="ql-block">解放西南勝利紀念章</p> <p class="ql-block">父親的佩槍</p> <p class="ql-block">家族簡史~父親的童年</p><p class="ql-block"> 老爺爺弟兄六人。爺爺兄弟姐妹七人(五男二女),爺爺是老四。爺爺奶奶育有三男三女,父親是老小。1927年奶奶生完第七個孩子去世了,當時只有三十八歲,大伯只有十八歲,父親還不到六歲。第七個孩子夭折了。離奶奶過世不到十年,1936年爺爺也去世了,時年只有四十八歲,父親不到十五歲。父母雙亡,可憐的父親跟著大伯、伯母生活,直到離家入伍。</p><p class="ql-block"> 父親小時候睿智聰穎,爺爺格外喜歡。雖家境清貧,但爺爺還是勒緊褲帶供父親上了四年學。父親深知爺爺不易,好學苦讀,成績優秀,寫得一手清秀好字,算盤尤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父親與大伯合影照(1971年2月在青島拍攝)。</p><p class="ql-block"> 大伯比父親年長12歲,對年少時父親的關照、呵護有加,親如父子,情同手足。</p> <p class="ql-block"> 父親于1937年“七.七事變”后參加了犧盟會,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抗日救國運動,期間,思想覺悟不斷提高,革命信念更加堅定,1939年初在祖籍安古村入了黨。經組織安排,父親等4人幾經輾轉,途經山西洪洞附近時遭遇日偽軍追擊,最后父親等3人拼死擺脫到達解放區,轉入八路軍。</p> <p class="ql-block">抗戰時期,父親(右二)和他的戰友們合影</p> <p class="ql-block">抗日戰爭中故事</p><p class="ql-block"> 父親為人謙遜、低調 ,對他那段戰火硝煙的過往,對我們很少提及,就連晉中南“負過重傷”一事,對母親他也三緘其口(我們近期從有關檔案記載中才得知)。母親掛在嘴邊叨念有關父親的兩件事:</p><p class="ql-block">其一:父親曾販賣過大煙。在抗戰最艱難時期,日軍對解放區進行了殘酷瘋狂的掃蕩和封鎖,蔣介石對八路軍采取消極抵觸政策,加之閻錫山的層層盤扣,八路軍遇到了極大的困難。為解部隊經費燃眉之急,父親不懼危險,喬裝商販,腰纏布帶,貨袋搭肩,反復進入日偽區走街串巷販賣鴉片,賺得金條,倒買倒賣,最后兌成銀元…</p><p class="ql-block">其二,事發冀魯豫地區,時逢大年三十過年,父親遭到日偽軍的連續追擊,一天換了七個地方也沒能擺脫,在這危機時刻,父親敲開了一個河南老漢的家門,當得知他是八路軍時,老漢二話沒說,一把將父親拉進家中,隨手關上門,并迅速打開他家后門,指路并目送父親消失在夜色中…此事令父親終身難忘,“這命是人民撿回來的,這恩必須用勝利來回報!”這是父親的心聲,也是激勵父親勇敢、堅定前行的信念支撐。</p> <p class="ql-block">當年“土八路”的父親(右一)</p> <p class="ql-block"> 東北民主聯軍遼吉軍區第一軍分區十三團(1946.2—1948.2)是東北軍區獨立第10師28團(1948.2—1948.11)和第四野戰軍38軍151師451團(1948.11—1951.3)的前身。它是一支英勇善戰,戰功顯赫的部隊,曾在遼西參加土改,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解放戰爭中,參加過金山堡、法庫、康平、后心秋、滿都戶、剿滅蒙騎叛匪、解放東北、華北、華中南、西南許多著名戰斗。時任團長段志清和政委杜西書都是老紅軍,能征善戰,戰術靈活,功勛卓著。父親在該團任供給處處長。將士們在前線沖鋒陷陣,勇猛殺敵,奪城拔寨,屢建戰功無數。在其身后,必有一支打不垮,拖不爛,堅強有力的后勤保障戰隊作支撐?!败姽φ掠心囊话搿薄芄鈽s、很榮耀,父親就是這支戰隊中中堅一員,為戰斗的勝利,乃至全國解放做出了自己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8年2月23日,獨立第十師在昌北八面城組建。隨后,在師長趙東寰的帶領下北上圍困長春,參加遼沈戰役、攻克撫順,以敢于沖鋒陷陣、敢打硬仗、勝仗著稱,僅1948年一年間就先后3次受到東北野戰軍總部表彰、嘉獎:1948 年 5 月 24 日在攻占長春最大的飛機場(北郊大房身機場)的戰斗中,獨立十師作戰勇敢,完成任務突出,成為我軍第一個突破國民黨軍飛機場防線的野戰師,受到東北野戰軍總部的通報表揚;1948 年 10 月 7 日至 9 日在阻擊國民黨軍新編第七軍之新編第 38 師王牌師突圍的戰斗中,戰果突出,受到林彪、羅榮桓首長的通令表揚;1948 年 10 月 31 日,該師<span style="font-size:18px;">靈活機動,主動攻城,</span>攻占撫順,<span style="font-size:18px;">促進遼沈戰役的最后勝利,立了大功。</span>受到東北野戰軍總部和第一兵團首長的通令嘉獎。</p><p class="ql-block"> 父親時任該師28團供給處處長。</p> <p class="ql-block">撫順解放紀念碑——獨立十師在撫順人民心中筑起的歷史豐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8年11月13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獨立十師改建歸屬為38軍151師。11月下旬,東北野戰軍奉命入關。1948年12月30日,</span> 38 軍接受了主攻天津的光榮任務。<span style="font-size:18px;">1月14日上午10時總攻發起,</span> 第151 師為軍輔助方向的突擊部隊,并負責軍主攻部隊第 112 師的右翼安全,全師將士英勇善戰,不怕犧牲,前赴后繼,勇往直前…經過29小時浴血奮戰,為全殲守敵、解放天津做出了突出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親(二排中)與451團供給處全體干部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49年11月8日,38軍151師作為進軍廣西的西路大軍的先頭師,從湘西洪江整裝出發了——解放廣西的帷幕就此拉開。按照部署,451團擔任前衛團,率打頭陣,時任段志清副師長、杜西書副政委隨團陣前指揮,部隊士氣高漲…為搶時間,一上來就是兩日急行軍,戰士們不懼山高路險,小路崎嶇 ,快速疾進,克靖縣,進黔東南,克隆平,占領榕江,忍受極大的疲勞,翻越苗嶺,進入廣西。21日至宜北,24日占領思恩,25日451團攻占了金城江車站,並在這里截獲了敵由柳州開來的火車一列,全殲押運火車的敵人約一個營的兵力,俘敵500余,繳獲了大批的軍用物資…12月1日占領田東,12月5日16時占領百色,國民黨17軍殘部向西南逃竄。二十幾天,一路<span style="font-size:18px;">窮追猛打,連續幾百里路,</span>殲敵103軍軍直大部、347師全部、234師大部,殲敵共計7300余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至此,西路大軍151師進軍廣西的任務勝利結束。與此同</span>時,東路大軍四野38軍114師與二野四兵團進行的粵桂邊圍殲戰于12月9日勝利收官,廣西解放勝利凱歌奏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入滇作戰,追殲國民黨第二十六軍。1949年12月31,按四野的進軍云南的“電報命令”,38軍114師、151師先頭入滇,任務是直插河屏邊,堵敵逃路,而后協同二野兵力聚殲之。這是一場“關鍵要靠兩條腿,追上就是勝利”的“追殲戰”。<span style="font-size:18px;">經兩天日行百里的急行軍,之后又翻越高山峻嶺…部隊一路上主動尋機作戰,斷機揮師北上蒙自,追上逃敵,勇奪紅河浮橋,殲敵2000余人…1月20日,滇南之戰勝利結束,殲敵26軍大部,共計4000余人…</span>過后,151師在返桂途中又打一仗:451團1、3營在西隆經過一場激烈的戰斗,全殲偽總統府李、白的警備總隊880余人。</p><p class="ql-block"> 滇南之戰為151師光榮戰冊又增添了輝煌的一頁,同時,也是與38軍在編制上告別的一次獻禮。</p><p class="ql-block"> 父親時任師供給部副部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上素材取自《軍史旁編續編》(三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50年3月父親所在151師奉命脫離38軍,歸廣西軍區領導,執行龍州分區和百色分區任務——清剿廣西國民黨殘匪。</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1年3月,所部歸建48軍易名142師,由南寧抵達粵北樂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2年4月,所部在樂昌奉命改編為公安第十一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5年4月,師直機關組建航五師。</p> <p class="ql-block"> 父親(前排左二)于1951年3月31日在廣西南寧(邕江)送別戰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父親(左)與戰友“正在研究剿匪作戰部署”場景再現</p> <p class="ql-block">旅順接管蘇軍</p><p class="ql-block"> 1955年,部隊換防,成立海軍旅順基地,接管蘇軍旅順土城子伊尓28轟炸機機場,成立海軍航空兵第五師,父親由陸軍轉海軍,任航五師場站站長。</p><p class="ql-block"> 在這個崗位上,父親干了整整十年,期間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淡泊名利,盡職盡責,陪走了四任政委,直至1965調任青島。</p> <p class="ql-block">1955年,父親與老領導、老戰友劉俊嶺由陸軍剛轉海軍時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鎮家之寶”——一只蘇聯造電熨斗(制造年限不詳)“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在1955年中蘇旅順交接時,父親從準備返回蘇聯的蘇軍人員手中買到的物品,是我們家最早的一件“家用電器”,比我還年長。該熨斗堅固耐用,用料實在(除手柄外,清一色不銹鋼材料),至今完好可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它是中蘇友好歷史的實物見證,父親很愛惜它,我們也會的…</span></p> <p class="ql-block">父親的海軍冬裝照</p> <p class="ql-block"> 1975年春節期間,我和13歲的弟弟有幸跟隨父母回過一次山西老家。這是父親離別36年后第一次回老家,據父親講老家變化很大,但對我來說,人生第一次出遠門,第一次回老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所見,所聞</span>…一切都是第一次,即陌生,又新鮮,即興奮,又感慨…</p><p class="ql-block"> 二十幾天的往返行程(太原—臨汾—大寧—大寨—北京),由父親策劃,安排得很周密、高效,體現了父親的處事作風。一路上,從太原到臨汾,從山村到縣里、以及后續的昔陽縣大寨、北京等行程,離別多年的戰友、鄉親、犧盟會老友、同學能再次相見相聚,父親十分高興,有說不完的話,根本就收不住,故友思念之情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 歷史上,山西的名酒享譽于世,山西的“酒文化”那也了得,在老家半個月可窺見一斑:<span style="font-size:18px;">串門或走親戚要喝酒;迎來送往、朋友聚散要喝酒…就連大年初一早上拜年也要喝酒,而且一喝就是兩杯,這叫“喜事成雙”。父親很棒,在老家安古村大年初一挨家挨戶去拜年,一家兩杯,一連20多戶,仰脖下肚,面不改色…當時我在一旁都看傻了。俗話說“酒品看人品”,看來父親的實在、熱情、直爽的品性,似乎找到點“出處”了。</span></p> <p class="ql-block">父母與大伯(前右二)、伯母(前左二)、二姑(前右一)三姑(前左一)合影</p> <p class="ql-block">父母、我哥倆與伯父、伯母、二姐瑞珍全家及四姐淑珍在安古村大伯父家窰洞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王家”哥仨合影(右一:大伯父“倒插門”女婿、二姐夫賀七恩)</p> <p class="ql-block">父親與大寧縣相關領導合影</p> <p class="ql-block">父母與當年的犧盟會部分會友和老同學合影</p> <p class="ql-block">1939年2月,父親就是在老家安古村溝底這孔窯洞里入的黨。36年后,故地留影紀念,感慨萬千…此片拍攝于1975.2.14(正月初四上午)</p> <p class="ql-block">途經北京,父母參觀頤和園</p> <p class="ql-block">父母在天安門廣場留影</p> <p class="ql-block">“不到長城非好漢”——父親在北京八達嶺留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以上照片均由我拍攝)</p> <p class="ql-block"> 父親在部隊工作方面的情況,我等知之甚少。但對涉及到部隊家屬利益以及大院明面上的事,還是略知一二的。</p><p class="ql-block"> 心中有群眾,工作有方向。在69年下半年,北航后勤部根據當時國家有關規定,結合市場需求和部隊實際,不失時機,成立了北航制藥廠,即“4100部隊藥廠”(大集體企業)。父親時任部長,在他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企業得到了健康穩步的發展,解決了200多名部隊家屬和子女的就業問題。此舉也為該企業后期轉并改制提供了必要條件。得到了廣泛認可和好評。(2007年該企業被海爾集團兼并更名為海爾藥業有限公司)</p> <p class="ql-block"> 1971年1月,“4100藥廠”部分人員合影。“為工作不顧家”的母親(前排右一)時任二排排長——車間主任 (分管八個班組,兩班作業)</p> <p class="ql-block"> 父親工作中認真負責,不怕吃苦 ,聯系群眾 ,和藹待人。1965年全國開展"四清”社教運動,父親做為軍隊代表參加地方四清工作隊并擔任負責人,他一心撲在工作上,在城陽紅島鎮西大洋大隊的老漁民家居住了一年,與這位老漁民房東結下了深厚的友情。老房東家境貧寒靠打漁為生,在經濟困難物資匱乏的年代,父親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經常接濟老房東一家,這種友情勝過財富。父親還多次帶我們下去體驗生活,使這種情感代代相傳,至今保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母親(著紅衣)及家人與吳叔叔(亞非妹的公公 前排左一)一起去西大洋老房東家串門,與老房東老伴及女兒一家三口合影(拍攝于2007年)</p> <p class="ql-block"> 父親革命生涯歷經坎坷,一紙“平反通知”最終還他清白!</p> <p class="ql-block"> 父親在部隊曾干過會計、財政干部,后又干后勤,可以說與錢和物打了一輩子交道,能做到廉潔奉公、大公無私、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實屬不易,是父親堅強黨性和嚴格自律使然。他對待工作如此,而對待親戚和家人,更是嚴格到了“極盡無情”。母親有一事常叨念在嘴邊:這事與老家大姐(伯父長女)七十年代寄來的一封家書有關。當時大姐育有七個孩子(4男3女),一家人只有姐夫在小學任教,家庭負擔很重,于是就寫信想讓父親幫個忙(把孩子接出來,在青島找個事做)。在她看來,憑著她叔叔當時的人脈關系,應該不是什么大問題??墒歉赣H看到信后,二話沒說,以后便沒有下文了(連信都沒回)。母親實在看不下去,但不敢說,因為她太了解父親了:一,沒用;二,必挨批。</p><p class="ql-block">還有一事,母親也記憶猶新:在家住北航大院小平房時,離大院小賣部僅幾步之遙,小賣部經常低價處理庫存一些積壓貨品。對此,父親嚴肅對母親說:“離小賣部越遠越好,不準買這些東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單位,父親是領導;在家人心中,他就是一個高高矗立的榜樣!</p> <p class="ql-block"> 父親在生活上很儉樸,時常寄錢給老家親友,資助孩子完成學業或貼補家用困難;父親安于粗茶淡飯,喜歡吃面,特別是喜歡吃面條。父親在自己搟面條和鼓動我搟面條方面都是好手,他常用一句“我最喜歡吃東生搟的面條了”就能把我弄得“點石成金”。連母親這個南方人(廣西那坡“黑衣壯”)在主食方面也發生了“顛覆性”改變——吃面條成為“最愛”。</p> <p class="ql-block">家中一閑拍,難得?。?980年拍攝于包頭路29號)</p> <p class="ql-block"> 父親是一個性格開朗,心胸豁達;是非分明,原則性強;和藹熱情,誠實待人之人。在幾十年的革命歷程中,無論是何時何地何事,無論是對戰友、朋友還是他人,他都始終如一。隨著時間推移,工作變動,南走北調,老戰友們人各一方,但彼此之間的往來書信將他們的心緊緊相連。家里現還保存著一些老書信,從書信的字里行間,浸透著深厚、真摯的友誼和思念情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故人一紙書信留,深情厚誼在里頭…這些幾十年前書信,已成永遠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 在家里那本厚厚的老相冊中,張張泛了黃的黑白老相片,定格和展示了當年的難忘時光…</p> <p class="ql-block">父親與老戰友王常安(姐夫王曉明的父親)佩戴勛章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原151師副師長段志清家照</p> <p class="ql-block">航五師第一任師長劉俊嶺家照</p> <p class="ql-block">航五師政委杜西書家照</p> <p class="ql-block">老戰友離別留念(父親前排右一,王常安前排中… )</p> <p class="ql-block">老戰友李三祿叔叔全家照(1975.12.21拍攝于上海)</p> <p class="ql-block">航五師政治部主任王常安一家合影(1976年拍攝于蕪湖)</p> <p class="ql-block">“一家人”合影(缺姐王亞平)1963.9.27拍攝于旅順口</p><p class="ql-block">父親說,“我們兩家是不拆墻的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父母與親家—王英阿姨(前排中 )1980年8月青島合影</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親由陸軍到海軍,就和大海有了不解之緣。父親愛大海,更愛游泳。</p> <p class="ql-block">夏去海邊,冬進泳館。父親與艦后“泳友”1977年在第一海水浴場合影。</p> <p class="ql-block">父親在海里暢游,如魚得水。</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父母先后離、退休后,1983年回了趟廣西,來了個鄉情滿滿壯鄉行。廣西百色是毌親的老家,151師當年參加解放廣西并留在廣西剿匪,母親1951年初抗美援朝時參軍,在衛校學習后分到野戰醫院,之后與父親相識…時隔32年后,這次父親是以廣西女婿和當年解放軍廣西剿匪部隊一員的雙重身份再次踏上八桂鄉土,此時,思鄉別戀之情,更是難抑難表…</p> <p class="ql-block"> 父親與151師留桂老戰友石勇(左一)在廣西南寧合影。</p> <p class="ql-block">父母與小姨及小女兒合影。1983年拍攝于廣西靖西</p> <p class="ql-block">父母與151師廣西籍戰友梁杰(右二)、趙民張(左一)合影于那坡縣</p> <p class="ql-block">父母與親朋、戰友一同瞻仰廣西剿匪英雄烈士墓</p> <p class="ql-block">“這邊風光獨好!”父母在靖西公園游玩并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父母游覽武漢長江大橋并留影</p> <p class="ql-block"> 父親對家人飽含深情,寸草春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85年,在舟山當兵的弟弟東方(左一)回家探親,父親為他準備了一頓溫馨的家宴(拍攝于福山路18號)</p> <p class="ql-block">抱著外孫女(王玉)曬太陽的感覺真好!1981年拍攝于福山路</p> <p class="ql-block">父母與外孫女王玉、孫女王茜姐妹照 1984年拍攝于福山路18號</p> <p class="ql-block">姥爺、爺爺一肩挑</p> <p class="ql-block">孫女王茜一歲照</p> <p class="ql-block"> 父親出差杭州,在岳飛墓前留影——這是我們見到的父親唯一一張個人旅游景點照片</p> <p class="ql-block">祖孫“四朵花”(拍攝于1998年春節)</p> <p class="ql-block"> 父親與母親張靜德于1953年11月3日在廣東汕頭結婚照</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父親生前雖未曾留下財產,但卻用對黨的忠貞不渝,堅定信念,無私奉獻給我們后人留下了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今</span>天我們在此紀念父親誕辰100周年,就是要更好地傳承和發揚這種精神,高舉先輩旗幟,牢記使命,奮勇前行!</p><p class="ql-block"> 放心吧,敬愛的父親!您的第二代、第三代家人都是黨員…第四代健康、聰明、品學兼優…他們是不會讓您失望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兒子 王東生敬上</p><p class="ql-block"> ( 瑞珍姐、杜鵑姐等提供資料幫助,一并致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12.13</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本溪市|
兰溪市|
巴东县|
宜良县|
延吉市|
淄博市|
河东区|
平度市|
陇川县|
罗甸县|
科尔|
崇左市|
搜索|
杭锦后旗|
遂昌县|
郴州市|
宣汉县|
锡林浩特市|
出国|
和静县|
洛浦县|
白河县|
彰化市|
横山县|
冕宁县|
广州市|
梅州市|
云梦县|
汕头市|
含山县|
浮山县|
滦南县|
甘泉县|
禄丰县|
正安县|
磐安县|
呼图壁县|
剑川县|
通海县|
凤庆县|
建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