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半淞園路和半淞園路旁的故事

世上和平

<p class="ql-block">半淞園路因半淞園而得名。創建新中國的兩位最偉大的領袖人物在這條路上留下了革命活動的足跡。這條路串起了近代上海兩處重要的工業和軍事基地:制造局和滬軍營。</p> <p class="ql-block">半淞園只存在了20年,然而半淞園路連接著一座400年歷史的橋,和一個1200歷史的鄉。它的履歷比上海城還要早50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直以來,為了追尋革命先輩的足跡,我們都是遠涉千山萬水前往。其實,先輩的足跡就在我們老宅的近旁。</p><p class="ql-block">1919年開始,中國掀起了一股赴歐留學尋求救國道路的潮流,主要的留學目的地是法國。湖南的新民學會積極倡導會員赴法勤工儉學追求真理。毛澤東作為學會的干事,是此事的組織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1920年的5月8日,青年毛澤東在半淞園代表新民學會送別學會會員赴法求學,他們以聚會、游園之名,對新民學會的后續工作和形勢判斷等展開討論。“送別會完全變成了一個討論會了。天晚,繼之以燈。但各人還覺得有許多話沒有說完”(毛澤東《新民學會會務報告》)。送別聚會變成了“半淞園會議”。</p> <p class="ql-block">一批優秀人物,選擇了黃浦江邊一個小橋流水、花香鳥語的小花園淳淳話別,并且把送別聚會搞成了“討論會”,直至“天晚”了還“繼之以燈”,意猶未盡。怎不是半淞園路的緣分,是半淞園20年生命中之大幸。</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感覺,這些中國革命探索者的腳步距離我們這么近,就在自己曾經每天早晨上幼兒園去的那條路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半淞園已經毀滅了,留下的只有一條半淞園路。</p><p class="ql-block">半淞園只存在了20年。早年半淞園區域是個桃花盛開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半淞園所在的區域在1880年代時,是一吳姓人家的桃園,夏季盛產水蜜桃,故稱為吳家桃園。</p><p class="ql-block">1909年,隨著吳家的衰落,上海士紳、沙遜洋行買辦沈志賢購入其部分土地,營造了私家園林,名叫沈園,也叫沈家花園。</p><p class="ql-block">1916年,著名書畫家邑紳姚伯鴻向親家沈志賢租借土地,在沈家花園北面興建半淞園。</p> <p class="ql-block">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半淞園地區標注為“吳家桃園”</p> <p class="ql-block">最早的半淞園還是“沈家花園”北面的一小塊區域</p> <p class="ql-block">1917年2月,半淞園開始擴建,到翌年(1918年)完工。擴建過程中將黃浦江水引入園中,使園內水域面積占總面積的將近一半,故取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詩中的名句“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將此園命名為半淞園。半淞園最大時達到望達港(望道港)與陳家港之間的范圍。</p><p class="ql-block">園中有一大湖,湖中堆壘人工島,島上有荷花池、群芳圃、江上草堂、聽潮樓、留月臺、鑒影亭、迎帆閣、又一村、水風亭等景致。又有長廊曲折環水,頂部有紫藤,四壁遍嵌玻璃板所印之《快雪堂書帖》。亭臺精巧雅致,花草恬靜宜人,既蘊涵了中國園林傳統特點,也融入了西洋園林的元素,雅俗共賞。</p> <p class="ql-block">半淞園內景</p> <p class="ql-block">每年,半淞園舉辦3次花展:農歷正月梅展、二三月間蘭展、九十月間菊展。每逢五月端午,還住址龍舟競賽,叫“端陽競渡”,引來游人如織。</p><p class="ql-block">半淞園正門前是寬闊的半淞園路,有1路和4路電車通行。并且園址又毗鄰滬杭甬鐵路上海站(南火車站),為其他區域的游客前來游玩提供交通便利。</p><p class="ql-block">沈雁冰、郭沫若、田漢、沈澤民、鄭振鐸、葉圣陶等名人名士都曾在半淞園留下佳話。</p> <p class="ql-block">沈雁冰(茅盾)、鄭振鐸、郭沫若、柯一岑在半淞園</p> <p class="ql-block">1921年,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取得農商部頒發的執照,股票商們在園中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p><p class="ql-block">1928年3月12日,為了紀念孫中山逝世三周年,此日被定為植樹節,就是在這里舉行首屆儀式。</p> <p class="ql-block">總之,那時的半淞園是申城的一座名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好景不長。數年后,半淞園的西部被自來水公司購去,成為內地自來水廠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1932年的地圖顯示的半淞園,內地自來水廠還在望達港西面</p> <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淞滬抗戰爆發,日軍飛機對上海南站和高昌廟一帶狂轟濫炸,半淞園與南火車站一起毀于戰火。11月初,中國軍隊在撤離上海前,在半淞園湖畔進行了最后的抵抗。日軍占領南市后,把半淞園殘存的文物洗劫一空,一代名園從此湮滅,成為一片廢墟。惜哉。</p><p class="ql-block">半淞園被毀后,原址一帶陸續興建擴建了南市發電廠(華商電氣公司發電廠)、南市自來水廠(內地自來水廠)、建設機器廠等工廠。</p> <p class="ql-block">內地自來水廠</p> <p class="ql-block">后來的南市自來水廠</p> <p class="ql-block">2010年世界博覽會申辦成功后,半淞園原址被規劃進世博園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年在半淞園路上一處小巷的深處,還座落著一座三山會館。這個會館和創建新中國的另一位偉人周恩來有過一段交集。三山會館現在面朝大路,隨時歡迎民眾進入參觀。但是當年,三山會館卻隱藏在深巷民居中,位置在半淞園路239弄內的引安弄15號。</p><p class="ql-block">三山會館由旅滬的福建水果商于1909年建造的,占地3畝,1914年竣工。因福州城內有三座山,于山、烏石山、越王山而得名。會館由殿堂、東西看臺、戲臺等構成,雕梁畫棟,供奉著福建沿海崇祀的航運守護神天后,所以又叫“天后宮”。</p> <p class="ql-block">舊時三山會館</p> <p class="ql-block">本來,三山會館和周邊其他如湖北會館、湖南會館、常州會館、四明公所一樣,隨著地域文化的淡化,不免逐漸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但是三山會館因其地處轉彎拐角的弄堂深處,十分隱蔽。在上海工人舉行三次武裝起義的過程中,這里被選作了指揮部的地點。周恩來等領導人曾經在這里留下了革命活動的身影。</p><p class="ql-block">1927年3月21日,為配合北伐軍進攻上海,由華商電氣公司、江南造船所工人等組成的滬南工人糾察隊,在王若飛等領導下,向南市警察署、高昌廟兵工廠、五省聯軍駐滬司令部等地發起進攻,取得了南市起義的勝利。這就是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當時滬南工人糾察隊總指揮部就設在三山會館,周恩來參加了總指揮部的成立大會。現在三山會館中的展覽對這段歷史有詳細介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后,三山會館曾用作半淞園路第一小學的大禮堂。</p><p class="ql-block">1986年,因半淞園路拓寬及配合南浦大橋建造,影響到三山會館原址。為保留這座具有革命歷史紀念意義的優秀建筑,將會館建筑部件拆下編號后南移30米重建。1989年移建工程竣工。新址位于中山南路1551號。這一次,開門朝向了大馬路。</p> <p class="ql-block">遷址后的三山會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連起這些革命舊址遺跡的,是半淞園路。</p><p class="ql-block">半淞園路還貫穿著跨越明清兩代的陳家橋,串起了連接唐朝和民國的千年古鄉高昌廟。今天,它又傍著世博園區,見證著這個地區浦江兩岸新的建設成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半淞園路道路的筑路時間,百度百科說是“民國七年(1918年)后筑”,因新修的半淞園而得名。</p><p class="ql-block">然而,在半淞園路筑為“馬路”之前,從滬軍營到高昌廟的道路(可能是土路)早就存在了。它是從上海城大南門到高昌廟道路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上海開埠之前,從上海縣城到高昌廟鎮的交通除了黃浦江水路,陸路則從大南門出發,沿著黃浦江的走向筑路。上海城有多久遠,高昌廟有多久遠,這條道路就應該有多久遠。只是那時道路的路況和后來能開有軌電車的大馬路不可同日而語。那時還沒有半淞園,自然也不可能叫半淞園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1918年筑成馬路后,半淞園路的走向在接下來幾十年間一直沒變。東端從滬軍營路起,西端終于高雄路。</p><p class="ql-block">1991年12月南浦大橋建成,1994年10月又建成了內環高架。過程中,滬軍營路部分路段和車站前路被用作大橋的引橋及高架道路,半淞園路的東端也同時被截斷縮短。從此半淞園路不再和滬軍營路相接。</p><p class="ql-block">此后半淞園路的其余路段也逐步進行了拓寬改造,路兩邊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p><p class="ql-block">接著,在為2010世博園區籌建期間,半淞園地區整個納入了世博園區的范圍。這一次,半淞園路的東端延長了,方向朝是向東南,延伸到了外馬路和陸家浜路。</p> <p class="ql-block">世博前2000年半淞園路走向</p> <p class="ql-block">世博后2021年半淞園路走向</p> <p class="ql-block">半淞園路的西端,因高雄路的一部分拓寬改造為西藏南路和西藏南路過江隧道,半淞園路不再與高雄路相連接,而是止于西藏南路干道的末端。</p> <p class="ql-block">半淞園路東端終于南浦大橋公交樞紐站</p> <p class="ql-block">半淞園路西端終于西藏南路,紅綠燈處遠端便是今天的半淞園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半淞園路的東段和西段,各有一個古老的地名。它的東段是陳家橋,西端叫高昌廟。</p><p class="ql-block">高昌廟是一座廟,地方志上有記載。而這陳家橋是人們傳下來的習慣地名稱呼,古老到現在已經找不到它的出處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據明朝萬歷年間的《上海縣志》記載:“新高昌廟,在城南陳家橋”。所以,最晚在明朝萬歷的時候,陳家橋就是這里的一個標志性的地名了。民眾對它的認知足以讓它用來標注新高昌廟的位置。</p><p class="ql-block">萬歷是明神宗的年號,1573-1620年在位。故陳家橋的名字到現在有400年以上了。</p><p class="ql-block">早期,半淞園路在南車站路以東的一段,曾經是叫“陳家橋路”的。大約就是在1918年半淞園路“筑”成馬路的時候,順便改名叫了半淞園路。</p><p class="ql-block">當年半淞園的東界,是一條小港,名字就叫“陳家港”。“陳家橋”是不是陳家橋路上跨陳家港的橋,不得而知。然而早年上海城南一片農田,只有大南門到高昌廟鎮兩處市鎮之間一條“交通要道”,就是后來叫陳家橋路和半淞園路的那條,路經陳家港時上面造了一座橋,命名為“陳家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標有“陳家橋路”、“陳家港”和“陳家橋”的老地圖</p> <p class="ql-block">陳家港在上海開埠前曾通陸家浜和肇嘉浜。那時候,陸家浜從迎勛路到斜橋一段河道是沒有的。陸家浜從迎勛路位置南拐,到徽寧路向西,至新肇州路處(現西藏南路)。陳家港則穿越后來的半淞園路(陳家橋路)、車站前路、南火車站站區、南車站路,順著瞿溪路的走向至新肇州路處。陳家港和陸家浜匯合后向北向西,在斜橋連接到肇嘉浜。那時的肇嘉浜是上海通往“上匝角”松江的水路交通干道。陳家港、陸家浜、徽寧浜幾條河港這樣就傍上“大款”、通向“大道”了。</p> <p class="ql-block">陳家港和、陸家浜、徽寧浜</p> <p class="ql-block">陳家港最晚在民國初年就已經只剩下很短的一段河道了。通往肇嘉浜的陳家港河道是什么時候被填掉的,需要聯想到修筑滬杭鐵路的時代,甚至更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陳家橋曾長期作為一個地段、街道的名稱。解放后,陳家橋街道是南市區(蓬萊區)在該地區派出的辦事機構。從1950年成立到1993年合并到董家渡街道,陳家橋街道前后存續了43年。南市的地方志介紹陳家橋街道的命名,即稱其“以習稱地名陳家橋命名”。</p> <p class="ql-block">陳家橋街道轄區</p> <p class="ql-block">1949年建國初期,半淞園路地區曾一度歸屬陳家橋“派出人員辦事處”管轄。</p> <p class="ql-block">南市的地方志關于陳家橋街道海潮居委會的條目</p> <p class="ql-block">陳家橋街道辦事處設在半淞園路165號。下置10個居委會,分別是:車中、花園港、苗江、南碼頭、南京街、草鞋灣、益元、海西、海潮、新村居委。</p><p class="ql-block">陳家橋派出所設在半淞園路,毗鄰街道辦事處。陳家橋街道設地段醫院一所,先是在中山南路近外馬路口,后移至瞿溪路南車站路口的瞿溪路139號。</p><p class="ql-block">后來在1988年前后,斜橋街道被陳家橋街道和半淞園街道瓜分,原斜橋街道的迎勛路、普西、普益3個居委會加入了陳家橋街道。</p><p class="ql-block">1993年7月,陳家橋街道和原董家渡街道撤銷,組建新的董家渡街道。從此陳家橋街道走進歷史。</p><p class="ql-block">2007年董家渡街道也被撤銷,并入半淞園路街道。董家渡街道成為歷史,陳家橋這個地名便成了歷史中的歷史,從此銷聲匿跡。</p> <p class="ql-block">斜橋街道的三個居委會并入陳家橋街道轄區</p> <p class="ql-block">陳家橋街道并入董家渡街道</p> <p class="ql-block">現在,試圖從百度上尋找陳家橋的信息,無疑將很失望。全國叫“陳家橋”的地方很多,但就是查不到上海那個我們熟悉的南市陳家橋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半淞園路東段的陳家橋可追溯到明朝,有至少400年的歷史。但是和西頭的高昌廟比起來,便顯得小巫見大巫了。</p><p class="ql-block">高昌廟這個地名,現在很少被人提起。然而這個地名可是十分古老,能追溯到唐朝,比上海本身還要老資格,它至少已經1200歲了。</p><p class="ql-block">論上海老資格,高昌鄉還有兩個競爭者:龍華塔和靜安寺。</p><p class="ql-block">龍華塔,相傳始建于三國吳赤烏十年(247年),后毀于兵燹。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吳越王錢弘俶重建。注意:傳說它建于247年,確切的重建時間是977年。</p> <p class="ql-block">龍華古塔</p> <p class="ql-block">靜安寺也是一樣,其歷史相傳可追溯至三國孫吳赤烏十年(247年)。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更名靜安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從吳淞江畔遷至今址。嗯,它起先的歷史也是傳說,搬到現在地方的年代是1216年。</p> <p class="ql-block">靜安寺</p> <p class="ql-block">如果傳說的和出土的都不算,那么高昌鄉就坐實是第一了:它在唐朝時的751年華亭建縣時就已經存在的。到今天127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玄宗天寶十年(公元751年)設置華亭縣的時候,高昌鄉就存在了,當時它就是華亭縣的轄區。那年代,安史之亂還沒有發生,唐明皇和楊貴妃還在華清池恩恩愛愛著呢。</p> <p class="ql-block">高昌鄉設置時的華清池</p> <p class="ql-block">華亭縣的縣治就設在后來的松江縣縣城。華亭縣的轄區范圍以松江(吳淞江)為界,松南屬華亭縣,松北屬昆山縣。</p><p class="ql-block">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設置上海鎮。從此上海作為一個行政區劃的名稱出現。上海鎮設置的時候,歸屬華亭縣。還有資料說,更早在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設立過一個“上海務”。</p><p class="ql-block">到了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四年(1277年),華亭縣升格為華亭府。下面設著華亭縣,歸華亭府管轄。第二年(1278年),華亭府改名叫松江府。更名后,松江正式更名為吳淞江(一說松江古名就叫吳淞江或吳松江)。</p><p class="ql-block">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朝廷批準設立上海縣,隸屬松江府,縣治就設在上海鎮。到籌備工作完成,縣令到任,已經是第二年1292年了。所以也有資料稱上海設縣在元朝至元二十九年的。</p><p class="ql-block">上海縣設縣時,華亭縣把13個鄉50個保1434個圖中析出5個鄉26個保614個圖給了上海縣。析置上海縣時的5個鄉中就有高昌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海原來只是一個小地名。古時太湖以東地區有三條大河泄太湖水入海:東江、松江、婁江。到唐朝初期(公元7世紀左右),東江、婁江已經淤塞,太湖泄洪只剩下了松江(也叫吳淞江、滬瀆)。然而,松江也為上海帶來了發展貿易的機會。</p> <p class="ql-block">唐朝時上海附近的地貌</p> <p class="ql-block">松江下游眾多的河湖港汊中,南岸有十八大浦,其中有一條叫上海浦,還有一條下海浦。那時的松江河道在現在閘北虹口一帶的虬江路位置,穿過現在復興島附近位置向東入海。唐朝時的松江出海口是非常寬闊的,有20里寬。</p><p class="ql-block">下海浦在清朝同治年間被填沒,現在提籃橋附近還留下有一個下海廟。且按下不表。</p> <p class="ql-block">下海廟</p> <p class="ql-block">關于上海浦在哪里。有資料說其位置在現在黃浦江的河床上,大致在今天十六鋪、外灘一段。有資料說現在黃浦江北岸的虹口港曾是上海浦古河道的一部分,在現在嘉興路一帶匯入當時的松江。古地圖上也有繪在黃浦江東岸現在東方明珠電視塔附近虹口港延長線的位置。把幾個信息合成起來,上海浦的位置大概就是這個樣子。</p> <p class="ql-block">綜合幾種說法后,想象中的上海浦位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海鎮是上海浦邊上的一個小聚落。</p><p class="ql-block">上海地區早期的發展,吳越國統治時期有一份功勞。唐朝末期藩鎮割據,政局混亂。上海地區從唐昭宗乾寧四年(897年)開始被當時的割據政權吳越國占領,一直到宋太祖趙匡胤的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吳越國最后一位國王錢弘俶納土歸宋,期間任憑天下各路諸侯逐鹿中原,吳越國始終不去爭霸,沒有經歷什么戰亂。到宋朝時就有了一個比較好的經濟發展基礎。</p><p class="ql-block">為了紀念這位為百姓免于戰亂自愿放棄王位的錢弘俶,當地的百姓在杭州孤山上建了一個保俶塔。塔建在杭州,其實上海也是得益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保俶塔</p> <p class="ql-block">宋朝時的上海,貿易繁忙。那時的松江直通大海,但長江帶來的泥沙使上海的海岸線不斷東移,松江出海口也因此不斷淤窄。到宋朝時,原來20里寬的出海口縮小到9里左右。但還是很寬的,海船停泊的港口設在青浦(像不像現在的杭州灣)。朝廷要收貿易稅,就在青浦的青龍鎮(現舊青浦)設置了市舶提舉司(官方管理貿易征稅的機構)。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置監鎮理財官于青龍,治水利兼領市舶”。</p><p class="ql-block">后來松江的航道進一步淤塞變窄,到元代只剩下2里寬。海船開不進青浦,只能停靠在距離出海口更近的上海浦附近,上海鎮因此熱鬧了起來。</p> <p class="ql-block">上海鎮地圖</p> <p class="ql-block">圖中文字:1宋上海鎮市泊提舉司,2宋熙寧七年置鎮紹興二十九年罷市囗元至元二十九年分華亭五鄉立縣,3烏泥涇鎮古圣賢里今舊址在華涇北,4高昌鄉,5龍華村古塔,6永泉村即涌泉(是不是靜安寺遷到現址前在吳淞江畔的舊址,未有確切資料),7蟠龍里,8橫塘里,9三林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稅官跟著做生意的人走。到南宋度宗的咸淳三年(1267年),市舶司從青龍鎮搬到了上海鎮。那一年,正是關乎宋朝生死存亡的宋元襄陽之戰拉開帷幕的時候,南宋進入了末年。</p> <p class="ql-block">再后來,長江的泥沙繼續堆積,上海的海岸線繼續東移,松江的出海河道繼續淤塞,海船連上海浦也無法進入了。于是,跑貿易的海船逐漸把停泊港改到了四明(寧波)。</p><p class="ql-block">這事對上海本來是利空的,不過也帶來了一個意外好處。上海剛建縣時,知縣辦公的地方一下子沒處落實,將就設在一個叫舊榷場(鄰國互市的堆棧、交易場所,元朝時鼓勵對外貿易)的地方。這地方本來已經有其他的機構在那里辦公了,縣衙再設在這個地方,顯得十分擁擠。這個“榷場”的具體位置已不可考,大概是在大東門外近黃浦江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上海最初的縣衙在這里度過了7年時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過了幾年,海上貿易的船只很多去了四明的新港,上海吳淞江上的貿易量急劇減少,上海的“市舶司”被朝廷裁撤掉,尾隨物流貿易市場轉移到四明去了。這樣,原來市舶司的衙門就空出來了。于是在大德三年(1299年),上海縣就把縣衙搬到了市舶司的衙門,地方比原來大了一倍(較舊衙門倍寬)。</p> <p class="ql-block">這個衙門在曲家灣,就是現在的光啟路縣左街區域。后來把正對著衙門的道路叫做縣前街,現在的光啟路。衙門前東西向的道路叫縣東街、縣西街、學前街,現在整條路全都叫了學院路。</p> <p class="ql-block">曲家灣上海縣衙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從1299年開始,上海縣的縣衙門在曲家灣待了616年,元到明,明到清,清到民國,三次改朝換代,都沒有挪地方。直待到民國四年(1915年)上海縣政府才又再遷新址。六百多年中,高昌鄉跟著上海縣,像縣衙門的位置一樣堅定不移。</p> <p class="ql-block">明弘治時上海縣衙</p> <p class="ql-block">清同治時上海縣衙</p> <p class="ql-block">學院路,以前的縣西街、縣東街和學院街</p> <p class="ql-block">縣左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朝初年,上海經歷了一個影響此后幾百年發展的大事。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誕生了。</p><p class="ql-block">元朝的時候,吳淞江進一步淤塞,不僅影響了上海的海上貿易通道,還造成了水患。每次太湖泄洪,由于下游河道行洪不暢,使上游洪水泛濫。元末時一次大水,蘇州、常州、湖州、秀州(嘉興)四個州“盡成澤國”。</p><p class="ql-block">那年,明成祖朱棣剛通過“靖難之役”奪得了侄子的皇位(永樂元年,1403年),馬上派了戶部左侍郎夏原吉(也有人寫成夏元吉)前來上海治水。夏原吉親歷親為,并且聽取了上海地方上“諸生”(反正是一個理工科比較強的知識分子)葉宗行的建議,征發十多萬民夫(一說二十萬)開挖范家浜,疏通大黃浦。開挖疏浚的河道計有12000丈(40公里),河面闊30丈(100米)。</p><p class="ql-block">這條范家浜,有資料說是現在黃浦江從陸家嘴到復興島的一段。但是從當年的地圖上看,范家浜是一條從西南到東北方向、自現在閘港附近到復興島位置的河流。現在龍華附近、南浦大橋附近和陸家嘴附近等幾個黃浦江大拐彎是后來形成的。不管怎樣,當時開挖疏浚的結果形成了“大黃浦-范家浜-松江下游河道”的新水系、新格局。自此之后,淀山湖的水流轉而通過新開挖的大黃浦河道入海,吳淞江下游來水倍增,河道得到了自然水流的沖擊浚深,水患得到了緩解。</p> <p class="ql-block">明代太湖下游水系</p> <p class="ql-block">后來的幾件事就是順勢而為了。</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比較大的動作是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杭州灣(包括今天上海的奉賢、金山一帶)為杜絕海水入侵內地而筑起了海塘,原先流入海灣的內河河流被堵住。被堵的河水無法流向杭州灣出海,只能轉頭從大黃浦走。這樣一來,“黃浦江”不僅有太湖、淀山湖等水源流入,又加入了杭嘉湖平原的水源,促進了它的進一步發育,不浚自深,江流擴大。</p><p class="ql-block">第二次是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巡撫都御史李允嗣主持疏浚吳淞江,吸取以往教訓,放棄無藥可治的吳淞江下游淤塞河道(今虬江路一線),另辟新渠,形成了今天蘇州河下游的河道,令吳淞江在今天陸家嘴附近與黃浦合流。下海浦、上海浦北段和其他原來在吳淞江右岸的河道變成了大黃浦左岸的支流。大約這個時候開始,上海浦北段便叫成了虹口港。上海浦南段在一系列河道移動過程中不知什么時候消失了。吳淞江和大黃浦合流,歷史上稱為“江浦合流”。兩股水合力沖刷后的大黃浦水道愈發東拐,形成了現在的陸家嘴、楊浦大橋處的大拐彎。</p> <p class="ql-block">同治年繪制的上海早年水系圖,時在吳淞江改道后</p> <p class="ql-block">第三次是明穆宗隆慶三年(1569年),海瑞主持在今金匯港東側修壩建閘港,使原來向東直接流向東海的來水受控制北折,改走黃浦以幫助沖刷吳淞江下游河床,這一招使吳淞江的淤積問題得到徹底解決。作為代價,原來過閘港直接入海的舊河道逐漸淤積堵塞。后來這段淤塞的河道經整治修成了大治河。這個建閘的地方就稱閘港。</p><p class="ql-block">黃浦河道的水流猛增,江面不斷沖刷變寬,河道也在沖刷中多了幾個拐。大黃浦變成了黃浦江。好在,高昌鄉始終在黃浦江的左岸,河道的變化終究沒有對它帶來太多的麻煩。</p> <p class="ql-block">高昌鄉始終在黃浦的西北岸</p> <p class="ql-block">黃浦江水流大增,江面不斷加闊,逐漸達到了“橫闊頭二里余”(1000米寬),成了主流,而吳淞江則成了支流。</p><p class="ql-block">再后來,在吳淞江的下游入海河道,發生了最后一次改道。當時長江泥沙淤積產生的灘涂,在吳淞江口形成了一個高橋島(歸寶山縣,跟現在的橫沙島類似)。高橋島的左邊是大蹌浦,河道小一點,流向長江。右邊叫南蹌浦,河道大一點。南蹌浦作為當年夏原吉疏浚大黃埔時的吳淞江末段,直接入東海。但是在黃浦江幾股水合流的沖擊下,終于有一天高橋島對岸的南蹌浦駁岸被沖毀,水流沖向了吳淞江故道大蹌浦。于是大蹌浦口再次被作為吳淞江的出口,并且也就是黃浦江的出口。雖然在早前吳淞江已經成為了黃浦江的支流,但因為吳淞江故道有吳淞口的老名字在那里,吳淞口就被叫到現在。這一次下游改道,被叫做“龍頭向北搖”。(“龍頭向北搖”這件事發生在哪一年,沒有查到資料)</p> <p class="ql-block">高橋島和南蹌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此,“黃浦奪淞”的大戲落幕,今日的黃浦江水系基本形成。</p><p class="ql-block">后來南蹌浦淤塞成陸,寶山縣的高橋和川沙縣的高行最終接壤了。</p><p class="ql-block">啰里啰嗦這么多,歸納起來其實只有兩句話:一、上海浦到黃浦江河床上去了;二、黃浦江河道變寬變拐,但高昌鄉位置沒有太大影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此,黃浦江新河道形成,江面加深加闊。并且河道出口通向了長江,使內河受到海潮侵襲的威脅降低。結果令人振奮:商船又回來了!以上海縣城東門外黃浦江十六鋪一帶為中心,上下游幾十里岸線,又成了停泊商船的良港。</p> <p class="ql-block">1870年的黃浦江蘇州河口</p> <p class="ql-block">1843年英國人根據《南京條約》要求五口通商,選擇了上海港。1865年李鴻章設置江南制造局,選址也在黃浦江畔。近代以來上海有機會騰飛,和1404年黃浦江這位“母親”的誕生有著莫大的關系。上海明朝時的“理工男”葉宗行的科學建議,上海十幾萬民夫開挖疏浚范家浜的辛勤付出,成就了今天上海黃浦江兩岸繁榮的基礎。當然還有從善如流的永樂年間戶部左侍郎夏原吉,他在上海治水成功后不久便官升戶部尚書、少保兼太子少傅。好人得好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百多年間,上海縣衙遭受過三次兵災。兵災促成了上海城池的修筑。</p><p class="ql-block">在1553年之前,上海是沒有城墻的。</p> <p class="ql-block">三次兵災的第一次發生在明朝的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閏三月開始兩個月間,倭寇戰船百余艘,在臺州到淮北沿海一帶大肆劫掠財物,殘殺居民。四月倭寇進犯上海,縣衙毀于倭患,“廳宇悉燼”。</p><p class="ql-block">倭寇退去后,上海人痛定思痛,開始筑城。朝廷同意筑城,但是沒有撥款。于是上海吏民紛紛出工捐資,支持筑城工程。僅用3個月時間,便趕筑了一座周長9華里,高2.4丈的城墻。城墻外面筑有闊6丈、深1.7丈、周長1500余丈的城壕。</p> <p class="ql-block">萬歷十六年(1588年)上海縣城,圖中三牌樓、四牌樓都已有了,兩條路名現在仍保留著</p> <p class="ql-block">四牌樓,明朝到現在一直是這個名字</p> <p class="ql-block">三牌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縣衙第二次被毀是清朝的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侵略軍一度進占上海縣城。</p><p class="ql-block">1842年5月,英國侵略軍為逼迫清政府開放通商口岸,欲逆長江而上切斷京杭運河,6月16日發起吳淞之戰。守衛吳淞西炮臺的江南水師提督陳化成戰死。英軍占領寶山,上海門戶洞開。6月19日英軍進抵上海,輕松占領縣城。蘇松太道道臺衙門和上海縣衙門因此“半遭毀壞”。</p><p class="ql-block">其實這一次,英軍的行動目標主要是鎮江和南京。進入長江的航路打通后,6月23日英軍便撤出上海、寶山兩縣。英軍占領上海縣城前后共5天。</p> <p class="ql-block">英國軍艦開進黃浦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次縣衙遭難是咸豐三年(1853年)八月小刀會起義。</p><p class="ql-block">那年八月初五,劉麗川小刀會占領了上海縣城,上海知縣袁祖德被殺,蘇松太道道臺吳健彰被捉。</p><p class="ql-block">起義軍一度還占領了寶山、南匯、川沙、青浦等縣城。八月底,四郊各縣相繼被清軍奪回,但上海城直至咸豐五年(1855年)正月才被清軍攻克。這一次,上海縣城被占一共達17個月之久,“縣署及僚佐署俱被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問上海縣衙究竟長什么樣?有一張上海縣衙的老照片,是網友從日本的資料上找來的,經與清末畫報上的手繪圖比對,確認是上海縣衙。</p> <p class="ql-block">清朝末年的上海縣縣衙</p> <p class="ql-block">清末畫報上的上海縣縣衙</p> <p class="ql-block">上海城門(可能是小北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民國四年(1915年),曲家灣的上海縣衙(上海縣政府)終于不敷使用,告別了616年高齡的老衙門,從曲家灣遷至楊家橋的南市蓬萊路171號(這地方后來曾為南市公安分局大院)辦公。</p> <p class="ql-block">蓬萊路171號外景</p> <p class="ql-block">蓬萊路171號內景</p> <p class="ql-block">1927年上海特別市成立,高昌鄉的主體與老城廂一起,脫離了上海縣,成為新上海的一部分。高昌鄉忠心耿耿,隸屬上海縣636年。在新的行政格局下,繼續隸屬于上海市。</p> <p class="ql-block">民國初年的上海縣區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元明清時期,朝廷派出的官員到縣一級。下面的鄉以下都是鄉紳自治的,老百姓只要不犯“王法”,足額交稅(國課早完),盡管關起門來過小日子。最初華亭縣的官府把田地劃分為“鄉”,鄉下面分成“保”,保下面還有“區”和“啚”。這個“啚”字現在寫成了“圖”。后來的官員只管按照面積和田地的肥瘠收稅,對于這田地叫第幾“保”第幾“圖”,一直沒有產生過想去改變的沖動,始終沿用著華亭縣在唐朝時的劃分和編號,到清末民初還在這么叫。</p><p class="ql-block">這種“鄉”、“保”、“圖”的劃分法并不是全國統一的,松江對面的昆山縣就有不完全一樣的劃分規定和叫法。</p><p class="ql-block">華亭建縣時對50個保編的序號,在析置上海縣時分給上海的5個鄉26個保仍繼續沿用,留在華亭縣的8個鄉24個保也沿用原來的編號。</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年間析置青浦縣前上海縣境內的5個鄉26個保</p> <p class="ql-block">這種劃分和編號一直使用到民國初年,沿用了一千多年。在古往今來喜歡用改地名來彰示政績的官場氛圍下,這是一個很難得的個案。</p><p class="ql-block">上海建縣時隸轄的5個鄉,長人鄉:十六保至二十一保;高昌鄉:二十二保至三十保;北亭鄉:三十一保至三十四保;新江鄉:四十四保至四十六保;海隅鄉:四十七保至五十保。另外的一保到十五保、三十五保到四十三保這24個保仍屬于華亭縣的轄區范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海縣初置時的26個保,在后來的六百多年中被多次析出。</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上海縣析出北亭、海隅、新江三個鄉11個保,加上華亭縣的一部分,置青浦縣。</p><p class="ql-block">清雍正四年(1726年),上海縣析出長人鄉三個保的全部(十七保、十九保、二十保)和二個保的一半(十六保、二十一保),置南匯縣。</p><p class="ql-block">嘉慶十年(1805年),上海縣劃出高昌鄉濱海的土地,和南匯縣長人鄉北部一些土地,設置了川沙撫民廳。到嘉慶十五年劃界,正式分設川沙縣。</p><p class="ql-block">嘉慶十一年(1806年),上海縣再分出高昌鄉的半個保(二十二保)給了川沙縣。</p><p class="ql-block">民國元年(1912年)11月,上海縣把高昌鄉的北部區域(二十二保余部)劃出,單獨建立了高行鄉。</p><p class="ql-block">這樣,上海縣在六百多年中,析分成了四個縣。到民國初年,上海縣剩下的轄區只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昌鄉的二十三至三十保全部,加上</span>長人鄉完整的一個保十八保,和十六保、二十一保各一半,地域面積只有初設時的30%左右。但是,但是高昌鄉主體部分還在上海縣,亦步亦趨,別無二心。</p><p class="ql-block">這種對所屬土地稱幾保幾圖的叫法直到現在還偶爾有人用之。2010年上海舉辦世界博覽會,有介紹世博園區范圍的文章曾稱:“主體部分在二十五保,一小部分在二十四保”。</p> <p class="ql-block">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會徽</p> <p class="ql-block">介紹世博城市最佳實驗區的文章截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國元年(1912年),高昌鄉撤銷。高昌鄉共存續了超過1100年。</p> <p class="ql-block">高昌鄉沒了,高昌廟鎮還在。《松江府鎮市鄉保目錄》記載,“高昌鄉舊里四:高昌、盤龍、橫塘、三林”。盤龍鎮又叫蟠龍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開埠之前,上海縣不溫不火,高昌鄉也沒有什么值得大書特書的事跡。</p><p class="ql-block">開埠以后,高昌廟鎮地區進入發展的快車道,尤其是在江南制造局落戶高昌鎮地區以后,發展更是日新月異。</p><p class="ql-block">同治六年(1867年),江南制造局從虹口遷至上海縣城南面黃浦江邊的高昌廟鎮西堍。由此推動了高昌廟地區的快速發展。</p> <p class="ql-block">江南制造局記</p> <p class="ql-block">高昌廟鎮的繁榮,促進了周邊道路網的完善。同治六年(1867年)筑高昌廟街。光緒十七年(1891年),從斜橋通往高昌廟鎮的斜橋南路(后改名高昌路,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改稱制造局路)開通。同年,從高昌廟鎮通往龍華的龍華路(1960年改稱龍華東路)開通。</p><p class="ql-block">1870~1880年代,憑借著江南制造局,高昌廟成為滬南地區的繁華之地。高昌廟鎮的街市“店肆不下數百”,銀號、酒樓、醬園、布莊、南貨店、照相館等鱗次櫛比,各地客商熙熙攘攘,絡繹不絕。</p> <p class="ql-block">舊時《上海報》對高昌廟的描寫</p> <p class="ql-block">制造局入駐后,在黃浦江邊的高昌渡設施改善,方便行人過江到浦東。高昌渡這地方在明代已經建有渡口,嘉靖二年(1523年)改設為官渡,清代又稱“姜家渡”。</p><p class="ql-block">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鋪成江邊路,連通了從高昌廟鎮街市通往高昌渡(江邊碼頭)的馬路。后來,江邊碼頭被用作正式的名稱,高昌渡的名字逐漸被淡忘了。</p> <p class="ql-block">高昌廟江邊碼頭、江邊路</p> <p class="ql-block">民國三年(1914年)高昌廟街拓寬后改稱高昌廟路,又叫兵工廠路。1946年改稱制造局路(延伸段),1964年改稱高雄路。1946年又在制造局路西面和南面稍遠處筑了局門路、瞿真人路(今瞿溪路),逐漸組成了以制造局為中心的道路交通網。</p><p class="ql-block">制造局里西側的局門路,因為江南制造局兩層樓大門的所在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江南制造局西側的這座兩層大門門樓,正對著局門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7年7月7日,上海縣析地設置上海特別市(上海特別市還包括了從寶山縣析出的閘北、江灣、殷行、高橋等地區)。上海縣縣治所在的城廂和城南“華界”劃歸了上海特別市。特別市成立后,上海縣的剩余地域縮減到立縣時的7.6%。上海縣的政府機關辦事地點也析出給了特別市。</p> <p class="ql-block">上海特別市政府大樓,現楊浦區上海體育學院內</p> <p class="ql-block">析市之初,上海縣的縣治沒有立即遷走,而是寄居在上海南市一段時間,直到1933年,縣治遷至北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時高昌廟鎮劃歸了特別市轄下的滬南區,于是在高昌鄉沒了、高昌渡沒了之后,高昌廟鎮也沒了。</p><p class="ql-block">1270年前,高昌鄉就是華亭縣的轄區。上海1277年開始設縣,高昌鄉跟著上海,不離不棄,榮辱與共650年,沒有功勞有苦勞。可惜上海卻沒太把它當回事,這個“千年古鄉”的名字最終沒有被保留下來。</p><p class="ql-block">不過那時還留下了一個高昌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昌廟真的有廟。高昌廟地區很早就出現稱作為“高昌廟”的鄉廟。</p><p class="ql-block">高昌廟原是個土地廟,據邑志記載:“神姓石,諱惠玉,宋進士,官云間滬瀆鎮。滬瀆,即今上海也。有德政于地方,以積勞歿于任,士民感戴呈請層憲,奏請敕封為神,加封永寧侯,敕任高昌鄉土地,建廟于城南”。</p><p class="ql-block">明朝萬歷年間的《上海縣志》中記載:“高昌廟,新舊兩所,新在城南陳家橋,舊在新廟南二里,皆濱浦。”</p><p class="ql-block">清代嘉慶《上海縣志》記載:“高昌廟向在南門外,黃浦濱,俗稱老廟,后毀。移神像于立雪庵,為新廟。”</p><p class="ql-block">可見高昌廟的老廟和新廟不斷在更新中。老廟毀了,再立新廟,新廟久了,又成老廟。反正在縣城南門外二里的黃浦江邊上,曾經有過一個高昌廟的。最后一次在城南二里處建的廟叫迎春廟,位置在后來滬軍營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江南制造局入駐該地區前的高昌廟</p> <p class="ql-block">1866年,在老高昌廟所在位置,女尼順賢新建一座臨濟宗寺廟,仍以高昌廟為名。1879年,因制造局局址擴充,制造局總辦把高昌廟遷到制造局的西北重建。</p><p class="ql-block">1889年,女尼另于制造局遷建的廟對面再建一廟,自稱“老高昌廟”。位置在制造局路749號。制造局修建的廟便稱為“新高昌廟”。新高昌廟于1909年劃歸制造局管理。</p><p class="ql-block">兩廟皆位于后來的制造局路、龍華東路、高雄路交匯處。</p> <p class="ql-block">新高昌廟</p> <p class="ql-block">“新高昌廟”于辛亥革命時毀于戰火。女尼們的“老高昌廟”則得以幸存。</p> <p class="ql-block">老高昌廟</p> <p class="ql-block">民國時,高昌廟的名氣還是響當當的,作為周邊一帶的地域的統稱,也被作為電車站的名字。</p><p class="ql-block">解放后,老高昌廟因年久失修、女尼離散。老高昌廟改為公益塑料廠。</p><p class="ql-block">隨著廟的消失,“高昌廟”這一地名漸漸被人遺忘。高昌鄉、高昌廟鎮、高昌渡、高昌廟,全都沒了。現在要找高昌,導航一定會把你導到新疆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個高昌廟地區,成也制造局,敗也制造局。因為制造局的庫存軍械和占領制造局的象征意義,上海幾次戰火,都以制造局為焦點。辛亥的戰斗、1913年二次革命、及至八一三抗戰,制造局都是主要被攻擊對象。一旁的高昌廟市鎮也受到波及,損失頗巨。八一三一戰,更是被炸成一片廢墟。這也是高昌廟地區一蹶不振、難以恢復繁榮景象的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2010年,昔日的高昌廟地區全部被劃入世博園區范圍。地區的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成了現代化的都市。那個高昌廟,那個高昌廟地區,再也找不回來了。只有在提及世博園區中二十五保、二十四保的時候,人們還會聯想到那曾是當年高昌鄉一千多年來的轄地稱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所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千年古鎮守清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閑處索居黃浦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偶看西京安史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數聞北虜馬蹄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半淞有幸新民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老廟無辜戰火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日歸來逢盛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飛身化蝶合天人。</b></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昌市| 杭锦旗| 兖州市| 广东省| 正定县| 阳江市| 永宁县| 永寿县| 墨玉县| 武川县| 大田县| 平舆县| 凯里市| 和田市| 宝鸡市| 图木舒克市| 吐鲁番市| 木兰县| 长治市| 汾阳市| 手游| 凌海市| 连山| 永顺县| 青河县| 常宁市| 兴仁县| 枣庄市| 道孚县| 年辖:市辖区| 海晏县| 卫辉市| 桐柏县| 扬州市| 和龙市| 乌兰察布市| 郴州市| 朝阳市| 吴旗县| 都昌县| 遂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