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尋魂鳳山娓娓來

來吧朋友

<p class="ql-block">  余已躬睹南盤源,聞有西源更遠,直西南至石屏州,隨流考之。其水源發自石屏西四十里之關口,流為寶秀山巨塘,又東南下石屏,匯為異龍湖。湖有九曲三島,周一百五十里。島之最西邊近城者,曰大水城,頂有海潮寺;稍東島曰小水城。舟經大水城南隅,有芰荷百畝,巨朵錦邊,湖中植蓮,此為最盛。</p><p class="ql-block"> ——《徐霞客游記 · 盤江考》</p> <p class="ql-block">  早先知道鳳山村紫谷挺有名,后來鳳山村紫谷仍然挺有名。</p><p class="ql-block"> 早先并不知道鳳山村來由,后來知道鳳山村歷史不僅悠久,而且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長達六百余年。</p><p class="ql-block"> 鳳山之名謂首先就吸引人,既傳神又吉祥,它屬于哀牢山南延支系,位于石屏縣寶秀西北部,距離石屏縣城13公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一</span></p><p class="ql-block"> 估計鳳山村故事得先由王氏宗祠和許氏宗祠來作引子罷。</p><p class="ql-block"> 鳳山村西,王氏宗祠規模宏大,與村中第一姓氏王氏人數相配無差。其主體為明末清初建筑風格,簡潔,大方,空曠。依地勢三進三層呈梯度上升,顯示王姓家大業大,子孫昌盛,頗具不屈不撓,蓄勢上攀之理念。</p><p class="ql-block"> 鳳山王氏家譜資料顯示,原籍山西太原府原縣王家橋的一世祖王忠(字國華)于元朝至順元年(1330年)已隨元軍入云南,平定土酋禿堅之亂。</p><p class="ql-block"> 二世祖王智明繼續平定禿堅之亂,并于至正四年(1334年)進入石屏,時年24歲,奉調任石屏州守御千戶吏目,落跡石屏西山麓(現在異龍鎮大西山)。這算得上較早入籍石屏的漢姓了。</p><p class="ql-block"> 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號)時期是石屏歷史真正的重量符號。</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一聲號令,向元朝殘余勢力吹響號角。三十萬大軍入滇,軍勢摧枯拉朽。明太祖卯足了勁,下了血本,云南這個刺頭必須真正納入明朝麾下。這位農民出身的開國皇帝絕不開玩笑,將大賭注一古腦壓在他最器重的巨將沐英、蘭玉、傅友德身上。</p><p class="ql-block"> 明太祖贏了!三十萬大軍都不是孱頭。不足半年,云南終于納入中央政府管轄。</p><p class="ql-block"> 石屏王氏家族必須順應新王朝,與舊王朝徹底劃清界限。</p><p class="ql-block"> 樹大分丫,五世祖王紹字于洪武年間在僰古村(今鳳山)買得土地,從此鳳山王氏家族興旺發達,成為第一大姓。</p><p class="ql-block"> 鳳山許氏宗祠與王氏宗祠相比,內斂了許多,時代也較晚,照壁,青磚,典型的民國建筑,但凸顯精致厚重。作為鳳山第二大姓,許氏家族與王氏家族相比,就更顯得根正苗紅了。</p><p class="ql-block"> 因為石屏許氏宗族始于明朝,始祖許重流公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南京應天府老埂腳當兵,隨沐英入滇,落籍于石屏柳村,隨后人丁漸長,遂分遷于唐家邊。四世祖許培公移居鳳山。</p><p class="ql-block"> 鳳山王、許兩大姓之后,朱、普、白、張、蔡等姓氏皆有之,俱由明朝入籍石屏分家而來,人數也相對為少。然人數少有人數少的好處,各姓族長便于管理,遇事談不上也夠不上大規模興師動眾,一切由王大哥許二哥說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鳳山王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鳳山許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二</span></p><p class="ql-block"> 石屏各漢姓先祖入住石屏州時,石屏自西向東三個湖——寶秀湖、鑒湖、異龍湖,湖邊周圍早有原住民守護。茅草屋,土坯房漸次掩映于山麓水邊。</p><p class="ql-block"> 他們基本有一個共同稱謂:僰人,意為水邊生活的少數民族。</p><p class="ql-block"> 鳳凰山腳下就有一個村子,名為僰人村。僰人村即現在的柏仁村,也不知是誰改成現在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話說,僰人村背靠鳳凰山,面朝寶秀湖,風光無限,僰人怡然自樂,撈魚摸蝦,一切皆極為生態。</p><p class="ql-block"> 村前有一座天然山丘,面積為綠水環繞。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山丘注定擁有一個名號。寧州土舍祿祚響應國家號召,屯兵于此,取名為團山營。</p><p class="ql-block"> 其時,正是明朝軍屯民屯如火如荼時期,團山營的建設,令寶秀歷史新翻一頁。外來漢族開始與僰人雜居相處,或者聯姻,“農夫耕用兩牛,前挽后驅,胼手胝足,終歲勤勞不休。”而后,“環寶秀湖,或以佃、漁、藻、草入市謀生,自食其力與農牧等?!?《石屏州志》)</p><p class="ql-block"> 團山營水土滋養,一派生機。</p><p class="ql-block"> 這片眾人眼中的美好家園卻也受到賊匪覬覦,團山營經常受到賊匪劫掠。鳳凰山另一邊便是響當當的十老寨,也是人丁興旺之所。山梁子兩側俱為兩塊肥肉,在賊匪眼中,山梁子僅如一道藩籬而已,豈有放過之理?</p><p class="ql-block"> 清雍正十年(1732年),團山營筑一方圓五百米土城,設置巡檢司,駐兵百名,乾隆二十年(1755年),裁巡檢司,團山營就被稱舊城,后更名鳳山。</p><p class="ql-block"> 現在的團山營又名新城,原先辟有護城河,據說是明末龍在田抗擊蒙自土司沙定洲的一個扎營駐兵處,團山營向南的叫飲水塘,向北的水田叫洗馬塘。</p><p class="ql-block"> 土城修筑,護城河只防得了良善之輩,豈能拒擋賊跡于城墻之外?</p><p class="ql-block"> 事實上,包括寶秀營盤在內的整個石屏,在明清時期,就是一部賊匪劫掠歷史?!妒林葜尽贰ⅰ妒量h志》對賊匪肆虐著墨頗多,例如:</p><p class="ql-block"> “雍正十年(1732年),夷酋普業樂叛亂?!薄百\就寶秀各近寨大掠二日,八月二十三日,烏合至三四千眾,逼近黑龍坡,夜攻州城?!?《石屏州志 · 壬子石屏全城記》)</p><p class="ql-block"> “咸豐九年(1859年)二月,曲江回馬如龍、金亮采犯石屏,州陷。寶秀屯舉人衛榮熙、貢生楊粹死之?!薄榜R如龍等于二月甲寅先攻,寶秀屯有土城,生員劉桂芬,團長吳耀廷等帶隊迎剿,失利皆歿于陣。賊遂逼城下,城陷。賊據寶秀十日,焚掠西北各鄉幾遍?!?《石屏縣志》)</p><p class="ql-block"> 形勢逼人,鳳山村焉有獨善完卵之理?史載,團山營舊城村民逃至鳳凰山躲避,全村僅五家幸免,其余均化為灰燼。<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氏宗祠后面靠山路邊,至今還殘留昔年土城三截,卻湮沒于雜草枯藤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 一邊是賊匪妄為猖獗,一邊得討生為計,鳳山人必須忍痛,做出選擇,尋找活路,于是加入石屏人浩浩蕩蕩的走西頭之路。這段歷史不屈不撓,綿延數百年,直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乃至今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鳳山清朝時期的土墻殘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三</span></p><p class="ql-block"> 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七月中元節,一位中年男性游客風塵仆仆,從臨安隨瀘江河逆流到石屏。甫至石屏,他與州官署對接一會,稍事歇息,又迎烈日,馬不停蹄趕赴到寶秀鳳山??纯刺焐辉纾慰蜎Q定留宿鳳山。</p><p class="ql-block"> 游客面帶倦容,一直朝不遠處的寶秀關口方向張望,他一刻不耽擱,繼續溯河而上,到關口開展水源考察。</p><p class="ql-block"> 后來游客用日記體記錄道:“余已躬睹南盤源,聞有西源更遠,直西南至石屏州,隨流考之。其水源發自石屏西四十里之關口,流為寶秀山巨塘,又東南下石屏,匯為異龍湖。湖有九曲三島,周一百五十里。”</p><p class="ql-block"> 隨后,該中年游客也考察了鳳山生活狀況,風土人情,遂從行囊中取出日記,研磨墨汁,提筆寫上一行文字:“去歲在石屏,其俗猶知祭先,而此則寂然矣。”</p><p class="ql-block"> 此人名曰徐霞客。</p><p class="ql-block"> 以上文字是其《徐霞客游記 · 盤江考》中的一段記錄。地理學家徐霞客是有明一代四大科學巨匠之一,其余三位為醫藥學家李時珍,農學家徐光啟,工學家宋應星。</p><p class="ql-block"> 確切說,徐霞客的到來,令鳳山增輝無限。雖然在中元節,鳳山人“則寂然也”,卻并不影響徐霞客對石屏中原漢文化傳承的贊賞有加。石屏雖曾為蠻荒之地,經漢文化融入,也已經“彬彬然,儼中州焉”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四</span></p><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國初,石屏又興起一波文化熱潮,袁嘉谷(進士)、陳鶴亭(進士)、胡商彝(進士)、丁兆冠(舉人)、許蘭皋(舉人)等等倜儻青年,以時不我待奮發有為為己任,把控石屏人文龍頭。諸俊才人中龍鳳,告謝鄉梓,開始嶄露頭角,建功立業。</p><p class="ql-block"> 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十二日,鳳山舊城,一聲啼哭,一男嬰降生,父為其取名蘭皋。蘭皋之名本儒雅,原出自《楚辭·離騷》:“步余馬於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朱熹集注:“澤曲曰皋,其中有蘭,故曰蘭皋。”</p><p class="ql-block"> 人如其名,許蘭皋先生便是一道長蘭草之涯岸。蘭皋先生天資聰穎,自幼好學。父親精通醫術,學歷庠生,自認為,蘭皋不能溫室花朵,須領悟世間萬物,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遂帶其問疾民間,增長見識。</p><p class="ql-block"> 十九世紀末期,正逢國家里憂外患之時,百姓蹙眉艱食,無以為繼。蘭皋先生隨父游歷,出入鄉閭,見識漸長,已深知民間疾苦,實業強國之種子深埋于心。</p><p class="ql-block"> 光緒十八年(1892年),二十歲的許蘭皋先生進縣學為童生,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先生鄉試中舉。先生又繼續埋頭苦讀,兩度進京參與會試,惜命運不濟,先生皆落第。</p><p class="ql-block"> 能進京會試,已經實屬不易,朝廷還是給許蘭皋先生為國舉力機會:赴浙江杭州仕任候補鹽務官,負責場務、掣放、批引、征稅。然蘭皋先生對此并不專業,名頭好聽,卻是一顆燙手山芋。盡管只是一名候補,蘭皋先生也必須對鹽業生產、技術、管理、會計、法律等等熟悉才行,官職不大,事務卻頗令人頭大,心有余力不足。</p><p class="ql-block"> 其時,袁嘉谷先生已蟾宮折桂,摘得經濟特科狀元桂冠,并擔任浙江提學使兼布政使,正在籌建浙江圖書館,聽聞許蘭皋到杭州,大喜。</p><p class="ql-block"> 許、袁兩位老鄉見面,喜不自勝,二儒月夜泛舟西湖,把酒迎風,其喜洋洋者也,燈燭下,寄憶風華年少,喟嘆國計民生。</p><p class="ql-block"> 浙江圖書館之籌建,是嘉谷先生上任之初的重任,他需要一名得力助手幫襯。嘉谷先生看看昔日學友許蘭皋,已然英氣勃發,鹽務事業更使其老成持重了,心里自忖得力助手已然冥冥之中來到身邊了,遂問詢蘭皋先生既然發怵鹽務,能否來督工浙江圖書館建設?</p><p class="ql-block"> 面對自己敬重的學長,許蘭皋沉吟一陣,遂應。</p><p class="ql-block"> 1909年,浙江圖書館建成,后成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許蘭皋先生終于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時,先生也在心里謀劃家鄉石屏的教育前路。浙江歷來是中國文化的先驅大省,圖書館建設督工,令先生胸襟開闊,感悟頗深,他決心打造石屏新教育。</p><p class="ql-block"> 早在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蘭皋先生于寶秀籌辦“寶秀五鄉三寨公立高等小學堂”(五鄉:正街、前所、三甲、七甲、昌明;三寨:鄭營、張本寨、蘿卜地即今竹林村),即石屏二中前身。士紳公聘蘭皋先生為第一任堂長。辦學經費由各寨攤派,征收街捐,招建鋪面租金構成。</p><p class="ql-block"> 先生直抒胸臆,為學校親墨門聯:</p><p class="ql-block"> 法采泰西學宗東魯;</p><p class="ql-block"> 材空冀北教演南滇。</p><p class="ql-block">又:高材務循規勿稍躐等;</p><p class="ql-block"> 小學終大用急早升堂。</p><p class="ql-block">又:會心不遠將近事竭力討論;</p><p class="ql-block"> 客氣盡除愿來人罄吐襟懷。</p><p class="ql-block"> 先生辦學之舉,擎起石屏新時代教育大旗,卻在舊時代艱難跋涉。地方王姓,以學校占用王姓墳山為由而阻撓建校,雙方爭執,互不相讓。王姓勢力不許先生行走街上正道,先生只能從岔路繞大樣營再回鳳山家。然矛盾依然在逐漸升級,日蹙一日,王姓勢力甚至已向先生叫板,雇傭庸夫身藏匕首,公然潛至學校行刺蘭皋先生,足見事態已經惡劣到何種程度。</p><p class="ql-block"> 先生面對囂張局勢,冷靜勸慰感化庸夫而借機脫身,以后凡出入學校都萬分小心。此案相持數年,好端端的民間公益事業卻已經上升到必須由政府定奪之局面,連石屏政府也定不了,最后經臨安府判決,將其地斷定歸學校,風波遂告平息。</p><p class="ql-block"> 正所謂人間正道是滄桑,雖千萬人吾往矣。黎明的曙光終將閃現,蘭皋先生殫精竭慮,初心堅如磐石,明里宣傳教育,開啟民智,暗里竭力奔走,消除阻力。個碧石鐵路總經理陳鶴亭先生也來函支持蘭皋先生,為蘭皋先生助威增勢,并于1923年開始創辦石屏中學校,即后來的石屏縣第一中學。</p><p class="ql-block"> 許蘭皋先生義善之舉,令知州魏朝瑞深為感動,為其題書“苦心孤詣,獨任其艱”,以表其大愛。</p><p class="ql-block"> 石屏二中在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一度成為紅色革命根據地,進步青年紛紛涌現,投筆從戎,為紅色政權立下汗馬功勞。</p><p class="ql-block"> 辦學漸入正軌,1910年,蘭皋先生辭去校長職務,與陳鶴亭先生一道在個舊興辦礦業,任整理街道工程處常務委員、整理金融監察委員、地方代表、南防參議、商會會長、石屏同鄉會長、個碧石鐵路股東會長等職務。</p><p class="ql-block"> 天降大任于斯人,先生多項職務纏身,一直任勞任怨,開發個舊新大街,建新大橋,開辟大墳壩市場……造福社會,功在千秋。</p><p class="ql-block"> 蘭皋先生一生是大管家的一生,除了曾為浙江圖書館建設奉獻心力,又是陳鶴亭先生之得力助手。</p><p class="ql-block"> 個碧石鐵路是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是云南內地與世界接軌的一座里程碑,這是永久載入歷史的大事。作為個碧石鐵路總經理,陳鶴亭先生同樣也需要一個大管家。</p><p class="ql-block"> 許蘭皋先生已經有工程管理經驗,人才難得,而且許蘭皋先生與陳鶴亭先生本身也是至交。</p><p class="ql-block"> 1931年,陳鶴亭先生去世,許蘭皋先生仍擎天柱,繼任陳鶴亭先生之職,為公益事業嘔心瀝血。</p><p class="ql-block"> 兩位先賢巨擘心意相通,個碧石鐵路一定要建成功,但不建米軌,而建寸軌(60厘米),一來省力省工,二來防止法國人把個舊大錫外運滇越鐵路,形成國有資產損失。后來袁嘉谷先生在《許蘭皋先生墓志銘》中寫到:“排難解紛,坦率公正,凡有妨害假借者必摧抑之。歐人某欲以巨資買礦熔錫,君以主權所關,抗議而罷。平日關懷國事,一切民群運動無不參與。雖不官而責重于官,雖不職而績于職。”</p><p class="ql-block"> 蘭皋先生秉公辦事,公正廉潔之品格,在個舊工商界名望日高,卻為權勢者所忌恨,以除之而后快?!懊麧M一方,謗亦隨之。”</p><p class="ql-block">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一月十四日,天氣正寒,蘭皋先生欲視察綠春大橋工地,暴徒已經知曉先生行程安排,伏于個舊大墳壩枯草間窺視。</p><p class="ql-block"> 太陽升起,先生途經大墳壩之時,暴徒竄出枯草,先生歿,時年六十二歲。</p><p class="ql-block"> 正是:報國濟民君子心,龍虎榜上未題名。半生經綸工畫策,一生折磨為聰明。</p><p class="ql-block"> 時任云南圖書館館長的經濟特科狀元袁嘉谷聞訊噩耗,大驚大悲,顫抖執筆,為許蘭皋先生撰寫墓志銘,評其為人“自奉儉,律躬嚴,布衣蔬食,屏絕嗜好”。當時的軍政委員會主席盧漢題寫了挽聯:“德業嗣許魯齊名垂桑梓,艱屯比來君叔哀動鄉邦。”</p><p class="ql-block"> 1936年10月10日,個碧石鐵路全線通車。石屏歷史翻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許蘭皋先生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五</span></p><p class="ql-block"> 鳳山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鳳山人精心呵護他們的特產紫米。紫米紫得深沉,顆粒圓潤,世稱鳳紫。自明朝洪武年間始,屯田軍士帶來<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原文明,</span>帶來先進耕作技術,帶來紫米谷粒安家落戶。</p><p class="ql-block"> 鳳紫一直是鳳山人的驕傲,鳳紫特色在于米粒內外皆紫,韻味極具,殊于他處紫米,且馨香程度堪為一絕,具有補中益氣,烏發養顏之功效。據說鳳紫之獨特,得益于鳳山的三眼井水,泉水得天獨厚,常年不涸,泉水灌溉,鳳紫尤紫。</p><p class="ql-block"> 所以鳳山人幸福著他們的幸福,辦宴席的一缽鳳紫八寶飯,端午節的一簍鳳紫棱粽,冬至來臨的一碗鳳紫湯圓,過年時節的一塊鳳紫糍粑,顯示鳳山人粘而不膩的美好生活。</p><p class="ql-block"> 鳳紫曾于1959年、1964年、1970年作為我國優質特殊稻谷選送北京農業展覽館展出,鳳紫八寶飯令中外農業專家們贊不絕口。1979年,云南省農業廳批準石屏鳳山建立培育鳳紫生產基地一萬畝。</p><p class="ql-block"> 口味越來越刁的今天,鳳山紫米仍不離初心,以其獨有口味,自然生態管理方式,令人一直難以割舍飯碗盈香。</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 冬風已然微瀾,<span style="font-size:18px;">鳳山村依然綠意盎然,鳳山村頭古榕樹早已皸裂,鳳山小學竹葉青青,鳳山歷史鮮活再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走過王氏宗祠、許氏宗祠,佇留于昔日的殘垣斷墻,娓娓追尋先賢足塵,光陰的故事一陣陣回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透過白沙井的戰斗豐碑,天猴高速公路飛架而過,一路向西。鳳山田園一片豐腴,農人身影忙碌未酣,冬令蔬韭露珠未干,冬日陽光令初綻油菜花更顯金色。</span></p> <p class="ql-block">2021.12.10</p><p class="ql-block">1.史料來源:《秀嶺騰風》、《石屏州志》、《徐霞客游記》;</p><p class="ql-block">2.創作不易,若有引用,請注明出處。</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尼玛县| 鹰潭市| 治多县| 民县| 永和县| 凤冈县| 五莲县| 杭锦后旗| 伊宁县| 兴安县| 余姚市| 建水县| 阳泉市| 桑植县| 阿克苏市| 乌拉特后旗| 张北县| 阿拉善左旗| 北票市| 唐河县| 久治县| 饶阳县| 金湖县| 沅江市| 濮阳市| 万宁市| 威信县| 和田市| 门源| 大同市| 齐齐哈尔市| 新宁县| 乐山市| 牟定县| 固始县| 潜江市| 浦县| 临朐县| 来凤县| 长岭县| 彰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