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2日,資中文物保護志愿者服務隊組織《唐明渡一日游》,自費考察資中唐明渡沱江兩岸古渡遺跡、省級文物蒼頡塔和三元塔。考察發現蒼頡塔可能是因受雷擊塔身受損非常的嚴重,每層地面許多磚塊碎片和石灰,期待引起高度重視,及時維修。</p> <p class="ql-block"> 參加活動的有隊員岳瓊、陳祖明、蔡鑒鑄、劉傳真、李世元、楊志光、樊英、段光輝、劉鳳輝、李俊洪、李玉英、宋國英和船城志愿者協會等團隊的黃玉林、雷先勝、許檸、劉紅軍、劉瓊力一行十七人。當天,志愿者們詳細地測量了蒼頡塔塔身和各部位的尺寸,為今后的維修和利用提供準確數據。志愿者們為了古塔的安全和方便游客參觀,還清除了塔周圍的樹枝、雜草和垃圾。為志愿者們點贊!</p> <p class="ql-block"> 這次活動重點考察了景區里的旅游資源和文物古跡,主要包括:1.城南沱江南岸蒼頡塔及周邊文物古跡;2.唐明古渡兩岸的文物古跡,如漢墓群、古驛道、古寺廟、古牌坊及古代摩崖石刻造像;3.城北沱江北岸高山觀三元塔及周邊文物古跡;4.觀賞“雙塔鎖江”(兩座古塔都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資州八景之一的“古渡春波”(張大千曾于1956年繪制,并多次在海內外展示)景觀。</p> <p class="ql-block"> 【特別提醒】:本篇屬資料型美篇,包括介紹唐明渡的來歷、傳說和唐明渡風景名勝區的重要歷史文化遺跡以及這次活動的目的、意義。還包括活動所有行程的圖片和視頻,發現的問題和隊員的建議等等,如果將視頻閱讀完,預計時間需要一小時以上。視頻主要是作為珍貴的影像資料,建議為了節約時間可以暫時忽略。</p><p class="ql-block"> 這幾天除了將這次考察活動情況分類做幾個彩視外,空余時間都用在這個美篇里面了,自認為不論質量好壞,但確實是筆者又一篇心血之作。</p> <p class="ql-block">風景如畫的唐明渡:</p> <p class="ql-block">唐明渡曾經的重要古跡:</p><p class="ql-block"> 資州太守鄭鋼(唐代著名女詩人薛濤之夫)的摩崖詩、漢墓群、川主廟、“五世同堂”坊(為黃皓明建),渡口處“唐明渡”牌樓。古渡北岸高山觀及三元塔、“狀元故里坊”(在高山觀,祀南宋狀元邑人趙逵)、“孝子坊”(在高山觀,為宋孝子龍海孫建);古渡南岸有蒼頡塔及牌坊、寺廟、摩崖石刻。唐明渡曾為成渝“東大路”珠江驛站的一個輔,有很長的古驛道。</p> <p class="ql-block"> 現存沱江北岸三元塔和沱江南岸蒼頡塔,一方一圓,一黑一白,高聳入云,隔江對峙,緊鎖江心,交相輝映,蔚為壯觀,很早就有“雙塔鎖江”之稱。是資州先輩“倡文尚教”的“文風”之塔,是資中重要的歷史人文古跡,資中歷史文化名城深厚文化底蘊的實物見證,2007年6月經四川省政府公布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站考察唐明渡沱江南岸的蒼頡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一行17人乘坐四輛小車,早上八點準時從縣城出發,約30分鐘到了明心寺鎮原四川省硫酸廠,下車后很快到了蒼頡塔所在的白塔山(又稱圓塔山)山腳,大家順著雜草叢生的小道登上山頂。因古塔旋轉樓梯不能同時上去很多人,于是一些人在外面觀賞四周風景,一些人登塔考察。</p> <p class="ql-block"> “蒼頡塔”位于唐明渡南岸,與對岸“三元塔”對應,建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系清代狀元駱成驤之父駱文廷為紀念其子中狀元出資修建。以傳說中的“造字圣人”蒼頡為塔名,顯示資中人杰地靈,文風鼎盛。此塔身為圓形,珠寶頂,磚石結構,共五層,高20余米,塔中心從底至頂部有一中心柱。因其表面呈白色,故又稱“白塔”。塔上有清末著名書法家、川南“字妖”、資州直隸州學正(相當于今省轄市的教育局長)包汝諧題字。1982年雙塔公布為縣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6月被四川省政府公布為省級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登蒼頡塔考察并觀景:</p> <p class="ql-block">塔的每層四周都有小窗,透過窗口可觀欣風景如畫的山川景物。</p> <p class="ql-block"> 當天,隊員們對蒼頡塔進行了詳細的測量,為今后的維修和利用提供準確數據。得到的詳實可靠數據如下:</p><p class="ql-block"> 塔呈白色園錐形,層層有小洞,體積小于對岸的高山觀三元塔,共5 層、磚砌,塔高20米。塔腳直徑6米,周長18.2米,塔墻厚1米,面江開門園拱形,座南朝北。門高2.4米,寬1.36米。塔磚長36公分,寬30公分,厚7.4公分。塔內中柱園形、底部周長4.5米。1—3層梯數13梯;4—5層11梯。梯步角度大概為70度,非常險要,可以登上塔頂第五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測量古塔塔身及各部位尺寸的視頻:</p> <p class="ql-block"> 這次旅游考察還了解到蒼頡塔古時就有木質螺旋形樓梯上去,大約毀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后來(大約是2005年5月)換成水泥板梯步。《資中縣志》(1997年10月出版)記載:“中空……人不能入”有誤。縣志記載:“北岸為倉頡塔”也有誤,蒼頡塔是位于沱江的南岸,“倉”字應該是“蒼”字。“蒼頡塔”三字系清代資州直隸州學正、被慈禧太后呼之為“字妖”的包弼臣(宜賓市南溪人,又名包汝諧)所提寫的。</p> <p class="ql-block">游覽考察蒼頡塔實況錄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站考察沱江南岸<span style="font-size: 18px;">唐明渡碼頭遺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們參觀考察蒼頡塔后,從山頂慢慢的下去,乘小車不到十分鐘到了古渡岸邊坡上,然后大家沿著兩邊種滿竹子、芭蕉樹的古道,不一會兒就到了沱江邊。</span></p> <p class="ql-block"> 唐明渡名稱的由來:顧名思義,唐明渡與唐明皇有關的了。《中國古代地名大詞典》記載:“唐明渡在四川資中縣東十里,相傳唐明皇幸蜀憩此,故名。”《資中縣續修資州志》載:“唐明渡在縣東十里,相傳唐明皇幸蜀憩此,舊系官渡……”。</p><p class="ql-block"> 史載,唐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唐玄宗李隆基避“安史之亂”逃往蜀地。唐明皇因安史之亂入川,避禍蜀中,途經此地,看到岸邊風景如畫,便上岸小憩,并欣賞美景。張大千先生在其早期思鄉代表作《四川資中八勝圖》(繪于1956年)的“古渡春波”畫中跋語亦稱:“俗稱唐明渡,相傳明皇入蜀嘗過此也,在郡城東南十里,為成渝孔道。”</p> <p class="ql-block"> 唐明古渡是成都與重慶之間的水上交通要道(“東大路”)中的一個重要渡口,是西上成都或東下重慶的必經之地。舊時古渡來往客人甚多,巖坡上逐漸形成一小鎮,鎮上設旅棧、飯館、茶園、酒肆、雜貨店,還有川主廟等寺廟,渡口有“唐明渡”牌樓,碼頭異常繁華,十分熱鬧。</p><p class="ql-block"> “古渡春波”為古資州八景之一,其景致是:每當春天來臨,這一帶春光融融,江水如練,江面波光粼粼,風帆點點。兩岸青山綠樹,彩霞浮云,山光塔影,風景如畫,景色奇妙。若駕一葉輕舟在此野渡,如臨蓬萊仙境。</p> <p class="ql-block"> 文物保護志愿者服務隊副隊長67歲的陳祖明先生為大家詳細介紹了唐明渡的來歷和周邊的文物古跡。</p> <p class="ql-block">游覽考察唐明渡南岸遺跡實況錄像:</p> <p class="ql-block"> 1986年12月編輯的《資中縣民間文學集成》也收集了一個唐明渡的傳說:</p><p class="ql-block"> 距資中城東門外五里路,有一個渡口,叫唐明渡。據說古時候這個渡口,人們喊它是害民渡,為啥子又改叫唐明渡呢?這中間有個龍門陣。</p><p class="ql-block"> 唐朝以前,害民渡這個地方沒得中壩(沙洲),那時河面很寬,水面都有百把丈。這里是上至成都,下到重慶的必經要道,過往客商和行人都很多。可是,大家卻害怕在這個渡口過河,怕啥子喃?怕船霸龍錢這個害人精。他伙同地痞流氓,霸占渡口,借擺渡敲詐勒索,猛發橫財。龍錢這家伙收渡船費與眾不同,你上船他不收錢,等到把船撐到河中間,他就來收錢了。他叫你拿好多錢,你就得拿好多錢,不拿就一篙竿把你打下河去。龍錢又會用錢買通官府,百姓們告狀也扳不翻他。因此,大家都把這個渡口喊做害民渡。</p><p class="ql-block"> 后來,唐朝有個皇帝南下路過這里,當他還在縣城里頭的時候,黎民百姓就紛紛前來告御狀。這皇帝老官便化裝成老百姓,帶著隨從人員來到害民渡坐船過河去。龍錢叫同伙將船撐到河心,他又來高價收船錢。皇帝老官和他的隨從人員都穩起不開腔。當龍錢用篙竿來打人時,皇帝喊一聲“拿下”,隨從人員就把龍錢和他的同伙按倒捆綁起來。唐王命人宣讀了龍錢的罪狀,然后砍了他們的腦殼,并將尸首推下河去。接著,這位皇上又取出他坐騎的金馬掌,壓在龍錢的腦殼上頭。說來真稀奇,在害民渡水面寬廣、水流湍急的河面上,馬上冒出一個長約五里,寬約五十丈的沙壩子,頓時河面變窄了,水流平穩了。唐王處死了惡棍,改變了河道,方便了過往行人,隨后又懲辦了貪官。真是替百姓辦了一件大好事。為了感謝唐王的恩德,人們就把害民渡改名叫唐明渡了。(講述人:廖余氏,女,76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站考察沱江北岸三元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家考察完蒼頡塔和唐明渡沱江南岸碼頭遺址,已經是下午一點鐘,由于現在渡口沒有客船過渡了,于是只好返回明心寺鎮,在荷花苑吃午飯。飯后馬上返城,大家坐車直接到了三元塔,下車后馬上考察三元塔。由于塔底層大門緊鎖著,我們沒能登塔考察,只好對外觀作一些考察。</p> <p class="ql-block"> 江北岸的“三元塔”,因位于高山觀寺院,故也稱“高山觀塔”,建于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塔高31米,下寬6.2米,呈四方形,四角攢尖頂,共七層,面江置門。門高2.05米、寬1.03米,由此入內沿中心柱回旋而上,每層可四周眺望。沿59級踏道至頂,舉目遠眺,水色云天,綠樹青山,古寺古佛古牌坊,盡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資中籍狀元駱成驤青年時代常登臨塔頂看書學習,欣賞古渡風光,并賦詩贊譽這里的美景。塔身由青磚砌成,塔磚厚實,長35公分,寬21公分,磚上燒刻有“聯捷三元”字樣,寓意此塔建后,資中便能出一個連中三元的人物,后來駱成驤果然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成了清王朝267年中唯一的四川籍狀元。</p><p class="ql-block"> 《資中縣志》(1997年10月出版)記載:北岸為高山觀塔,建于清嘉慶二十年(1816),…每磚皆刻有“聯捷三元”文字。敘述有誤。高山觀塔位置并非北岸而是南岸、嘉慶二十年應該是公元1815年而不是1816年;也并非每塊磚都刻有<span style="font-size: 18px;">“聯捷三元”文字,考察發現部分磚塊才刻有字。</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站唐明渡沱江北岸碼頭遺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為三元塔大門緊鎖不能上去,于是我們很快進行最后一站的考察。大家順著塔前面的古道(現已改變原貌)<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去江邊唐明渡尋找碼頭遺址并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們在考察唐明渡南岸碼頭遺址時,縣文物保護志愿者服務隊副隊長陳祖明先生為大家詳細講述了唐明皇在此小憇觀景時拋出金馬蹄,使此處寬闊的沱江河心形成中壩變為綠洲,縮小河面減少渡船危險的民間傳說。</p><p class="ql-block"> 1986年12月出版的《資中縣民間文學集成》又收集到清代朝廷大臣端方在唐明渡南岸過河的史實傳說:</p><p class="ql-block"> 清末,辛亥年冬月間,有一天,資州(資中古稱“資州”)東門外頭的唐明渡口,兩邊扎起彩棚,吹吹打打的,熱鬧得很。渡口南頭(靠資州古城一方)停靠有一架躉船,又有十多架大船,象眾星捧月,一字排開,靠在躉船兩邊。哎喲,滿城的文武官員,頭面士紳,盡都來羅,一窩蜂的等到,說是迎接欽差大臣端方過河進城噠。</p><p class="ql-block"> 躉船上,有個十三、四歲的娃兒,叫周大鵬,是跟到父親撐渡船的。他呀,聽說今天是接欽差大臣,很稀奇,要好生看下子,就一直盯到東大路不轉眼。一下兒,人聲嘈雜,一頂八抬綠呢大轎來了,前頭有八個清兵保鏢,后頭有四個武弁扶轎,前呼后擁,上了躉船,停穩轎子。</p><p class="ql-block"> 這時,船夫們跪在船頭,說聲:“小的撐船的,叩見大人。”邊說邊磕頭。唯有這周大鵬,一心想看欽差大人是啥樣子,兩眼直愣愣的盯到轎子,只見轎簾一動,露出一個老殼來。“呀!啷門端大人是豬腦殼哩!”原來端方很胖,肥頭大耳,又留起長胡子,小娃兒看到活象個豬腦殼。他只顧看“豬腦殼”,忘了磕頭。他只顧看“豬腦殼”,忘了磕頭。站在轎前的清兵,見他莽撞失禮,就“呼呀”的一聲吼,周大爺嚇壞了,趕忙小聲招呼兒子:“大鵬,快磕頭呀!”這才提醒他,端正正的磕了幾個響頭。</p><p class="ql-block"> “福安,賞錢二十兩。”端方說了,給船夫賞錢。周大爺接過銀子,道了聲;“謝大人賞賜。”便把銀子揣進荷包,解纜開船。送走端方,船夫們回到周大爺家,拿出賞銀一看,卻只有十兩。那十兩呢?原來是遭端方的跟班扣了。</p><p class="ql-block">(講述人:周大鵬、男、老船工、89歲。附記:周大鵬老人是當年撐渡端方過河的船工,1981年他親口講述了這件事)</p><p class="ql-block"> 備注:端方,滿族正白旗人。四川保路事起,端以粵漢、川漢鐵路督辦大臣身份,由湖北武漢帶兵入川,鎮壓保路運動,在前往成都途中,迫于革命形勢急劇變化,只得暫住資州,伺機而動。因而有從資州唐明渡過河進城之事。端方兄弟倆于1911年11月27日,在資州城大東街天上宮被鄂軍發動的“資州起義”誅殺。</p> <p class="ql-block">游覽考察唐明渡北岸遺跡實況錄像:</p> <p class="ql-block"> 在考察古渡北岸文物古跡時,泥巴灣村村民69歲劉仁生告訴我們:“這一路巖坡上有大小不等的兵洞十多個,據說是民國時期村民躲避軍閥混戰修建的,兵洞外面都修了門,他還領著我們去參觀了他房子后面一個兵洞。另外,三元塔至古渡口巖坡上,有十多個古墓,他記得小的時候看見里面的棺材,有一個墓里有三個石棺(是不是史料記載的資中縣城郊東巖、西巖附近的漢墓群?有待文物主管部門組織考證)這一帶還有不少巖洞,有的洞里面六七米寬,有的離地面較深,要用木梯下去。有的里面還有石桌子、石缸子、罐罐,石床。因為巖洞都是位于沱江巖邊,年代久了都已被洪水沖擊上來的泥巴填埋。”</p> <p class="ql-block">這是沿途巖坡上的兵洞:</p> <p class="ql-block"> 距離唐明渡不遠有“羅漢洞”。“羅漢洞”即資州古四巖之一的“古東巖”。洞里昔有500羅漢塑像。其巖壁鑿滿了唐宋摩崖造像,其中北宋的釋迦講法圖即“釋迦拈花微笑像”,獨具匠心,別拘一格,《四川日報》曾介紹為國內少見,四川僅資中發現。像旁有從湖南浯溪翻刻來的唐代書法大師顏真卿所書的《大唐中興頌》石刻。現湖南浯溪原刻已毀,四川僅資中、劍閣二地有,是極為難得的書法藝術珍品。古東巖風景秀麗,石刻精美,古時曾留下無數騷人墨客的足蹤,早在1981年已列入國家文物局主編的《中國名勝詞典》,成為了全國游覽勝地。期待早日申報列為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唐明渡周圍自古山清水秀,風景如畫,古跡眾多,自唐宋以來就是蜀中著名風景名勝區,留下不少騷人墨客的足跡和頌揚之詩。古時還有老君廟和觀音閣。清朝年間,資中巨商廖氏族人在羅漢洞建廖家祠堂,包括關羽殿、花萼堂、妙香閣、過泉亭、醉竹軒等等。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古樹名木,名勝古跡,使這一帶風景異常美麗,更成為資州達官貴人休息娛樂勝地。道光甲辰歲,巨商廖曉嵐等又重塑羅漢洞里面的五百羅漢。民國時期,不少富貴人家又在這一帶建起了豪華別墅、私家花園,如陳家花園、廖家洋樓(當地人稱“洋房子”)等等,均被毀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p><p class="ql-block"> 資中縣城東門外至唐明渡五公里有珍貴的古東巖摩崖石刻造像、唐明渡雙塔,唐代書法大師顏真卿書法石刻、唐代著名女詩人薛濤的丈夫、資州太守鄭鋼的摩崖詩(已風化)和清末著名書法家“字妖”包汝諧題字,以及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彩筆下的資州八景之一“古渡春波”,這些豐富的人文與自然景觀,是資中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期待受到很好的保護和利用。</p><p class="ql-block"> 2015年8月19日筆者參加資中古城保護與開發研討會提出過《開發古城東郊風景區的建議》,建議修復唐明渡北岸昔日的高山觀寺院,“狀元故里坊”等九個石牌坊,恢復羅漢洞500羅漢塑像和唐明渡小鎮上的川主廟、渡口的“唐明渡”古牌坊,使得東門外至唐明渡重新成為人們休閑、旅游的勝地。此建議也是在資中縣政協第十三屆五次會議的提案。</p> <p class="ql-block"> 這次考察,時間太緊,但收獲滿滿。大家更了解唐明渡風景名勝區的人文歷史,為自己作為大資州兒女感到驕傲和自豪。經過采訪還了解到唐明渡附近不僅僅有體現資中自古文化發達、文風鼎盛的三元塔和蒼頡塔,過去古渡兩岸還形成了繁華的小集鎮,建有不少古寺古廟古牌坊。 </p><p class="ql-block"> 根據史料記載和這次走訪當地的老人,僅就牌坊而言,舊時古渡北岸至資州古城大東門就有九個不同風格、不同種類的牌坊,古渡南岸周圍有七個古牌坊。有隊員說如果能恢復這些牌坊和古寺,加上這里的“古渡春波”(古資州八景之一)、“雙塔鎖江”的秀麗景觀,肯定能吸引更多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 當天,志愿者們為了古塔的安全和方便游客參觀,還用帶來的工具全部清除了塔周圍的樹枝、雜草和垃圾。</p><p class="ql-block"> 盡管是寒冷的冬天,大家除了坐車,為考察幾處文物古跡,翻山越嶺,徒步約十公里,又為清除塔周圍雜草、樹枝和垃圾和測量古塔的尺寸,個個都汗流浹背,不少人腰酸腿疼。</p> <p class="ql-block">隊員清除塔周圍雜草、樹枝和垃圾,并將垃圾帶下山。</p> <p class="ql-block">清除塔周圍雜草、樹枝和垃圾視頻:</p> <p class="ql-block"> 77歲老共產黨員、文物保護志愿者蔡鑒鑄,每次參加野外考察,他不顧年老,總是吃苦在前,從來不怕苦和累。這次他又是沖在前面,測量古塔各部位尺寸、除掉塔周圍樹枝和雜草,汗得滿頭大汗,下山時他不慎把腿摔傷了。</p> <p class="ql-block">這次活動發現的問題:</p><p class="ql-block"> 三元塔、蒼頡塔的塔身風化嚴重,尤其是蒼頡塔受損非常嚴重,每層地面掉了許多的石灰、磚頭碎片。蒼頡塔的上面兩三層外面有雷擊脫落的現象。</p> <p class="ql-block">三元塔風化嚴重的外墻磚:</p> <p class="ql-block">蒼頡塔受損異常嚴重的內墻:</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24日,習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上的講話時指出:“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高文物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水平,讓文物真正活起來,成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成為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名片。” </p><p class="ql-block"> 這次會議指出:“要加強文物保護總體規劃,統籌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本體保護和周邊保護、單點保護和集群保護,維護文物資源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文化延續性,筑牢文物安全底線。要準確提煉并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更好體現文物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時代價值。”</p> <p class="ql-block"> 建議縣上對唐明渡雙塔進行一次全面的安全檢查,及時維修加固塔身,并增加避雷裝置,保全古塔免遭雷擊。</p> <p class="ql-block"> 船城志愿者團隊的隊員許檸<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參加這次旅游考察活動后感慨萬千,她在微信群里留言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參加</span>考察雙塔的活動,對我來說非常非常的有意義,一生難忘。無論是在蒼頡塔最高處還是在三元塔的塔底遠眺我們的大資中,無以言表的美景盡收眼底,不由自主地感嘆:我們的資中真的好美。歷史上有唐明皇途經資中后的雙塔鎖江,后有層出不窮的各代歷史名人,愿今后有更多的名人在我們資中涌現。呼吁更多的各界人士來保護文物,宣傳資中。感謝各位資深文物專家以及辛苦為我們拍攝照片的老師們朋友們[玫瑰][玫瑰][玫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同時她還在朋友圈里發出了呼吁:“</span>文物,既是歷史的沉淀也是歷史發展的見證,是國之瑰寶,希望大家都有保護意識!保護文物,人人有責!”是啊!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是先輩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也是今天珍貴的文化旅游資源,全民都應樹立保護意識,自覺愛護文物,爭當文物保護志愿者。</p> <p class="ql-block"> 資中縣文物保護志愿者服務隊是經網上正式注冊、由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主管的志愿服務組織,團隊隊員有從領導崗位退休的,如副隊長67歲的陳祖明退休前任水南鎮副鎮長,隊員中有縣政協常委、企業老總、高級農藝師、高級建筑工程師、畫家、作協會員、市<span style="font-size: 18px;">收藏協會副會長、</span>縣收藏協會副會長、《全國網絡歌唱大賽》前十強歌手、船城志愿者團隊負責人、沱江衛士團隊負責人、個體老板、退休教師、公務員等等;從年齡來看,最大年齡77歲,最小年齡23歲(小雷)。他們都十分熱愛優秀的文化遺產、熱愛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都有一種無私奉獻和樂于吃苦的精神,積極參加義務考察活動,并且積極宣傳,提高公民文物保護的意識。<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團隊還有五名攝影師,專門為每次的考察活動拍照、錄視頻。</span></p> <p class="ql-block"> 團隊每次的考察活動也受到了當地民眾的擁護和支持,他們不僅主動向大家介紹情況,主動指路或作向導,不少村民還請隊員們喝茶、吃水果。</p> <p class="ql-block">一個《文物保護志愿者》的公開信</p><p class="ql-block">岳瓊、宋國英、陳祖明、李世元四隊長 您們好、辛苦了!</p><p class="ql-block"> 《資中文物保護志愿服務隊》通過幾年的醞釀籌備,自今年三月正式成立已近一歲,在你們帶領下有目共睹的作了大量工作。通過數十處文物參觀考察我初步了解到資中確實是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的文化文物大縣。值得資中人驕傲,值得我們保護開發利用。我認為只要是文物,不管是否掛上被政府保護都是“金子”!只要是金子存在總會有放光的時候…!。</p><p class="ql-block"> 我縣文物確實不容樂觀(如資中的:‘東南西北’四巖)的東巖羅漢洞見不到羅漢了…、陳家場南巖在雞舍之中無法進入,石刻脫落嚴重…;西巖御河溝危巖打垮了房屋傷及摩巖石刻……,文物在呻吟,在期待我們去拯救…。 </p><p class="ql-block"> 近年來資中縣委政府對境內歷史價值高、影響力強的古廟、古鎮、古塔、石刻等還是作了大量工作、花了不少資金進行維護修繕(如:羅泉古鎮、永慶寺、寧國寺、文廟、武廟、西巖御河溝、蒼頡塔等)。所到之處還有些未列入保護的“文物”、或保護不到位的地方,作為志愿者的我認為:“文物保護主要還得靠國家、各級政府的業務主管部門”。但不斷提高每個市民、村民對保護利用文物的意識也應及時跟上……,作為志愿者的我們所到之處應加強宣傳,做些有益實在工作。</p><p class="ql-block"> 關于有些“文物”史料記載不一致(如:“蒼頡塔”1997年10月出版的縣志614頁第八行起描述的<唐明渡·雙塔>…“北岸為倉頡塔”)六個字就兩處錯:“倉—蒼、北岸—南岸”,這就很容易被誤導誤傳。我認為我隊文史專家宋國英發出的對某一“文物”圖文并茂的“美篇”、“視頻”的文字介紹資料是完整值得信賴可利用的,我們隊應充分發揮“專家” 作用,宣傳統一口徑并應多渠道進行。</p><p class="ql-block"> 這里有段小插曲:本月12月2日17人去蒼頡塔考察在隊員群里議論怎么去及去的路線意見不一致,我提前兩天去蒼頡塔打探路線時,偶遇一男四女也到蒼頡塔游玩,其中二人見我背著長槍短炮、頭發花白以為我很有見識,馬上走近我請問老師:“這個塔是哪個建的、好久修建的?建這個塔有啥子含義等等”,我只好失望的回答他們“我也不清楚?”又問塔內掛有文字介紹沒得…?</p><p class="ql-block"> 離開他們后我一路在想:幸好我沒穿“志愿者”黃馬卦…。看來宣傳工作單憑網絡平臺還是不夠的……。應在文物旁立碑或掛牌作介紹,這也是慣例作法。《三元塔》原來掛有木板刻字介紹但字已斑駁脫落看不清幾個字了;《蒼頡塔》好像以前和現在都沒有。這“雙塔”都是省級保護單位,是資中標志性古建筑,應該好好保護,正確宣傳才對。</p><p class="ql-block"> 這里我建議:我們“縣文物保護志愿者服務隊”來辦這件事,做一塊介紹蒼頡塔的牌子。由文史專家宋國英執筆先對“唐明渡、雙塔(三元塔、蒼頡塔)”作引經據典、完整的文字介紹,完后選用幾句保護文物的標語口號警示游客。最后落款:資中文物保護服務 宣。</p><p class="ql-block"> 資金來源在隊里發起“倡議”,大家捐獻這事就辦成了…,此建議(倡議)供隊長及隊員參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隊員:(觸景生擒)劉傳真</p><p class="ql-block"> 2021.12.7</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備注:劉傳真,現年74歲,退休前系資中縣種子公司經理,高級農藝師,曾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內江市黨代表、資中縣人大代表。一直酷愛優秀文化遺產、文物古跡。凡得知哪里有文物,他常常一個人背著一大一小相機乘坐鄉村客車,或搭乘摩托車前去考察拍照、錄視頻,為我縣留下許多珍貴的文物影像資料。他積極參加團隊的野外考察活動,每次活動中不顧年齡大,總是沖在前面,比其他隊員更能吃苦。同時,為保護我縣眾多珍貴的文物,提出來了不少好的建議)</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鞍山市|
武川县|
当阳市|
宁波市|
蚌埠市|
武强县|
建水县|
乌鲁木齐市|
华亭县|
宁陵县|
泾阳县|
潮州市|
将乐县|
永靖县|
永顺县|
陵水|
抚远县|
修文县|
七台河市|
江油市|
盐山县|
都兰县|
古交市|
灌南县|
东莞市|
德江县|
衡东县|
水城县|
三原县|
彰化县|
铜川市|
南涧|
昌黎县|
洛南县|
蓬溪县|
资兴市|
临邑县|
习水县|
德兴市|
杭州市|
达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