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8家遷明企業是這塊土地上繼30年代那一代鄉紳、40年代末那一代南下服務團之后的第三撥“滬明情深”故事。在這一撥“滬明情深”的故事中,遷明企業是主角,也是配角,是演員,也是觀眾,除了給這座城市的工業體系做配套以外,還親身參與、促進和見證著各個年代的城市變遷……<br> 在遷明企業中先后有兩對姐妹廠,第一批是位于城關的皮鞋廠和服裝廠,第二批是在位于列東的印染廠和紡織廠;而福建省三明紡織廠,無疑是這四朵“姐妹花”中最年輕、最漂亮的那一朵!她和其他姐妹花乃至所有的兄弟般的遷明企業一起,用自己和后代至少兩代人的青春,縱橫經緯地編織出三明五六十載的小城春秋……<br>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國營上海第二十六棉紡織印染廠遷明歷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以前一直以為紡織廠是先遷來的,印染廠才是后遷來的,想不到實際情況是相反。為什么紡織廠會比印染廠遲了四年,到1970年底才遷來?</p><p class="ql-block"> 三明紡織廠的歷史可追溯到成立于1920年的無錫慶豐紗廠,后于1937年8月在上海籌建新廠――上海保豐廠,1948年更名為“保豐紡織印染整理廠”,解放后1950年5月定名為“慶豐棉紡織印染第二廠”, 1955年9月變更為公私合營上海慶豐棉紡織印染廠,1960年6月1日慶豐與達豐二廠合并為“公私合營靜安棉紡織印染廠”。[1]</p><p class="ql-block"> 這樣,60年代,在上海繁華的商業區一一靜安區的西北角,有一條不到一公里的小馬路延平路。上海市靜安棉紡織印染廠就坐落在延平路的盡頭123號。這個廠在當時上海紡織系統里是兩個擁有整套紡、織、印、染設備的全能廠之一。1965年底,根據發展國民經濟“三五”計劃精神和毛主席的“備戰、備荒、為人民”七字方針,合理布局全國工業,上海陸續有一批工廠搬遷到全國各地工業欠發達的省。應福建省的要求,上海市紡織工業局選定靜安棉紡織印染廠等6家紡織企業支援福建建設,初步的遷廠時間確定為1966年。靜安棉紡織印染廠的紡、織兩部分和相應配套的機構共約1700多人,遷往福建省三明市。[2]</p><p class="ql-block"> 從1966年起,遷廠籌建工作就被列入上海和福建的經濟計劃之內。1965年5月,福建省輕工廳組建了工廠籌備組,任命任殿奇、張東群等負責;上海紡織工業局選派靜安棉紡織印染廠的領導蘇華民率領葛幼喬、沈森林等技術人員赴三明市進行實地考察,主要是關于工廠的選址、設計和基建。[3]</p><p class="ql-block"> 三明紡織廠從1966年起開始建設,總投資1382萬元。1965年已安排255萬元,1966年計劃安排1127萬元。[4]</p> <p class="ql-block"> 上海、福建兩方都對遷廠工作非常重視,不僅連續下文指導原則性大事,就連一些生活瑣事也作了精心指示。在雙方高層領導和有關部門指揮下,截至1966年8月,由福建省建一公司承建的三明紡織廠的土建工程部分完成。</p><p class="ql-block"> 然而,由于1966年我國開始了“文化大革命”運動,打亂了正常的經濟建設部署,原先制訂的有關三明紡織廠的遷廠計劃全部擱淺,上海靜安棉紡織印染廠暫時停遷,其余的五個印染、色織、被單和針織企業,則按計劃于1966年遷入了福建龍巖、三明、邵武和南平。[5]</p><p class="ql-block"> 原來如此!印染廠是按原計劃遷來的,而紡織廠的搬遷計劃則因文革擱淺,所以時間推后了。</p><p class="ql-block"> 1968年7月,經上海市棉紡公司批準,“靜安棉紡織印染廠”更名為“國營上海第26棉紡織印染廠”。</p><p class="ql-block"> 1968年4月,福建省軍管會生產指揮部下文:原省人委1967年2月文件通知“原定上海遷廠的搬遷工作均在運動后期進行”,現為了更好地貫徹“七字方針”,搬遷工作立即著手準備,條件成熟,即進行搬遷。這就意味著福建省并未放棄原定的計劃,只是因為“文革”暫時擱淺,一旦條件成熟仍然實施原定的搬遷工作。</p><p class="ql-block"> 1970年1月,國棉26廠調整革委會領導,新黨委成立,姚瑜被任命為黨委書記、革委會主任,蘇華民為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就在這一年的夏天,上海市革委會和紡織局黨委正式批準國棉26廠搬遷。搬遷的向題早幾年都已家喻戶曉,市委文件一下達,企業內部并沒有出現意外的震蕩。這年國慶節剛過,廠里就陸續舉辦了各種學習班,進行全面的思想動員和組織準備。11月19日,全廠在上海天蟾舞臺召開遷廠誓師大會,就此遷廠工作正式開始實施。</p><p class="ql-block"> 上海國棉26廠的遷廠規模在當時是數一數二的。上海市和福建省為此組織了有35個單位參加的搬遷工作大會戰。上海鐵路部門還專門成立了“聯運指揮部”。預計設備的搬遷運輸量達5千多噸,職工和家屬的行李達1萬多件。在“邊基建、邊搬遷、邊安裝、邊生產”的原則下,上海紡織局組成15個單位、10多支安裝隊、60多名工人趕赴三明支援設備安裝。</p><p class="ql-block"> 與此同時,為保證整個搬遷工廠順利進行,廠內建立了宣傳、組織、后勤、運輸等工作小組,開始了大規模的拆遷搬廠。</p><p class="ql-block"> 1970年10月,廠內首批安裝隊赴三明。11月28日,先遣隊赴三明。12月9日和26日,第一、二批職工及其家屬內遷三明。1971年1月7日,第三批職工及家屬內遷三明。截至1971年3月,整個搬遷工作基本結束。</p><p class="ql-block"> 新建立的福建三明紡織廠位于三明市列東,廠區占地面積42004平方米,建筑面積25755平方米,主廠房面積17362平方米,基建投資373萬元。搬遷過程中,共安裝機臺951臺,總運輸量5千多噸,行李1萬多件,來閩職工1362人,加上隨遷的家屬共約3千多人。[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遷明后的三明紡織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明一河兩岸的地形因建置的不同,不像沙縣是個千年古縣,而是千年古鎮。從遺留下來的城墻就能看到這種差別,沙縣攝影家周正東所拍攝的沙縣古城墻透出了一種古縣城的氣派,而列西建于太平天國時能較多保留下來的城墻古樸壯美,但其格局只在古鎮水平,離古縣還差一截;而列東和城關連城墻都幾乎沒留下來,只存在于個別殘垣斷壁和老輩人的口耳相傳中。</p><p class="ql-block"> 像達布佩斯一樣一河兩岸的地方,橋是衡量其發展程度的標尺。三明在以前是靠渡船過河,到抗日戰爭時期才有列西浮橋,在50年代末的大建設時期才有列東大橋。三明列東的開始繁榮,就是從大橋通車那天開始;</p><p class="ql-block">(1958年,正在建設的列東大橋)</p> <p class="ql-block">列東地段的繁華,起點就是三只仙鶴起飛的那個橋頭金三角的尖角。</p> 據悉,三鋼想弄個三明城市雛形的沙盤,時間點選在60年代初,在四處搜尋老照片。據我所知,這個時間點是老照片最少的時候。1958年的大建設時期,有很多老照片,市政協出版的那本老照片書上就有很多,而60年代初因是困難時期,且有些單位還在下馬階段,故老照片特別少。一直到了60年代中后期,第二批遷明企業來三明時,才看到有幾張城關和白沙的老照片,列東的還不多見。因此,印染廠和紡織廠的遷一代和遷二代們如能提供一些在上海遷明前和遷明后在三明這一時期的老照片,是能填補空白的。<br> 所以,紡織廠搬遷到三明列東時,不像十年前長寧印刷廠的女職工一個人都不敢過城關浮橋要眾人手拉著手才敢走,而是能于1971年2月18日,全廠在離金三角不遠處全三明最大的工農兵影劇院召開“慶祝三明紡織廠全面投產大會”。 1970年12月15日,就在第一批職工到達三明不久,紡織廠第一條生產線順利開工,三明從此開始擁有第一家紡織廠,三明紡織企業也開始走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道路。可以這樣說,三明紡織廠正式投產,為三明的紡織業乃至全省紡織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br> 緊接著第一條生產線的投產,第二、第三條生產線投產直至全廠生產走上正軌。[7]<br> 1971年2月21日,“福建省三明紡織廠”的新廠名和新公章正式啟用。同年2月24日,成立三明紡織廠革委會,由姚瑜、蘇華民、李延喜等15人組成。姚瑜任革委會主任,蘇華民任副主任。<br> 同時成立了三明紡織廠黨委,由姚瑜等8人組成,姚瑜任三明紡織廠第一任黨委書記。1971年8月26日,三明地區革委會生產指揮處輕工業局黨委下文:同意撤銷三明紡織廠籌建處,其他收尾工作由三明紡織廠黨委領導。[8]<div> 就這樣,紡織廠加入了三明城市變遷的行列,在1979年馬耳從麒麟山的角度往下拍攝的三明市區全景老照片中,紡織廠是當年城關列東那兩大片矮房子中右側最邊沿處;<br></div> 到了80年代是林年華還是哪位攝影家從三鋼小山頭拍列東的那張老照片中,紡織廠是正前方遠處的低矮廠房…… 1980年12月,第二紡紗車間建成投產。 1990年第二織布車間竣工投產。1994年8月,年產800萬米牛仔布生產線正式投產。[9]三明紡織廠生產的“金雀”牌紗線、“奔鹿”牌牛仔布被評為福建省名牌產品,“奔鹿”商標還被認定為福建省著名商標。 <p class="ql-block"> 1996年5月28日,習近平(時任福建省省委副書記)蒞臨三明紡織廠視察,市委書記黃賢模陪同。彭木桂廠長陪同察看牛仔布片梭織機。[10]</p><p class="ql-block"> 2000年1月3日,習近平(時任福建省省長)蒞臨三明紡織廠調研,座談會上同意支持三明紡織廠100萬元解困資金,專項用于三明紡織廠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解除職工勞動關系支付的經濟補償金。后來為了支持三明紡織廠改制,又專門從省再就業基金中再撥付500萬元專項用于三明紡織廠依法解除下崗職工勞動關系支付的經濟補償金。[11]</p><p class="ql-block"> 2000年初,三明紡織廠以國有資產全部退出、全員持股的方式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p> 2010年11月由福建省閩申實業有限公司整體收購的形式實現股權集中,2013年6月企業為謀求更大發展,按現代化經營模式要求,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br> 公司生產的“金雀”牌紗線、“奔鹿”牌牛仔布被評為“福建名牌產品”,“金雀”牌紗線還獲得過國家銀質獎章。公司是福建省第十屆至十三屆連續四屆省級文明單位,福建省紡織工業先進集體,省誠信經營先進單位,全國紡織行業納稅百強企業,全國模范勞動關系和諧企業,2008年4月被授予“全國模范職工之家”,2009年4月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br> 根據三明市委、市政府關于市區企業“退城入園”、美化中心城市的決策部署,于2013年啟動整體裂變搬遷改擴建工程,將企業一部分搬遷至陳大翁墩物流園,一部分搬遷至寧化城南工業園。<div>(以下照片由陳豐寧提供,如需使用,請征得作者同意授權)</div> 陳豐寧供圖 陳豐寧供圖 陳豐寧供圖 陳豐寧供圖 陳豐寧供圖 陳豐寧供圖 陳豐寧供圖 陳豐寧供圖 陳豐寧供圖 陳豐寧供圖 陳豐寧供圖 陳豐寧供圖 陳豐寧供圖 陳豐寧供圖 陳豐寧供圖 陳豐寧供圖 陳豐寧供圖 陳豐寧供圖 陳豐寧供圖 陳豐寧供圖 陳豐寧供圖 陳豐寧供圖 陳豐寧供圖 陳豐寧供圖 陳豐寧供圖 陳豐寧供圖 陳豐寧供圖 陳豐寧供圖 陳豐寧供圖 陳豐寧供圖 陳豐寧供圖 陳豐寧供圖 陳豐寧供圖 陳豐寧供圖 陳豐寧供圖 企業以退城入園為契機,引進新型先進紡紗設備,加速推進企業升級換代和產品結構調整步伐,提升企業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水平,采用具有國際先進或領先水平的清梳聯、全自動絡筒機,并配套相應的可紡制特殊結構的如竹節紗、包芯紗、緊密賽絡紡等裝置。在寧化投資興建的“福建省奔鹿紡織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4月投產;三紡也于2020年4月全部搬遷至陳大翁墩物流園。[12] <br> 三紡地塊的遷與建<br><br> 因我一直關注著土地變遷,在2019年初寫三標廠時紅磚房給了我“如能建個遷明企業紀念館多好”的念頭,于是更注意著紡織廠“退城入園”后其地塊的后續情況。<br> 有媒體報道:2016年3月,三明市城鄉規劃局發布了三明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異地搬遷暨改擴建項目設計方案規劃公示,包括區位圖、變更前效果圖、變更后效果圖、變更前總平面圖、變更后總平面圖。三明紡織廠搬遷上了日程!<br> 三明紡織廠地塊是市中心十年難遇的黃金稀缺土地資源,附近有三明二中,大潤發、原印染廠地塊、陽光城等,12萬平方米的面積規模,住宅、配建公立學校和1958文化創意園,吸引了眾多房地產公司來此考察項目。[13]<br> 隨后,三明紡織廠部分地塊開始拆除,準備建設滬明小學。<br> 2019年底,滬明小學開始動工建設。<br> 2020年3月,三紡廠周邊地塊確定在這年土拍計劃之內,根據城市規劃,紡織廠地塊規劃有12班的幼兒園,全新教育配套,商業資源豐富、交通便利。<br> 2020年4月9日,三明市自然資源局發布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公告。<br> 截至4月28日,滬明小學項目1、2號教學樓完成主體封頂,整體裝修完成40%,3、4號主體封頂。<br> 終于,三紡廠地塊名花有主。2020年4月30日上午10點,在三明市公共資源第一交易廳,上演了一場“搶拍”大戰。350402-01-H-02地塊,出讓面積35292.47㎡,起拍價6.7億。網傳有5家房企經過兩百多輪的激烈競拍,最終拍出10.21億!由8號(福建一建)競得該地塊,加價3.51億,溢價率52.4%[14]<br> 滬明地塊在完成滬明小學、滬明地塊周邊道路(一期)工程后,根據市里安排,以三紡工業記憶為主題,將原紡織廠煙囪拆除遺留基座進行改造,保留基座,設立說明牌,設計中加入工業記憶元素,留下三明建設歷史,展現三明工業文明風采。[15] 同年8月23日,梅列區滬明小學舉行校舍啟用儀式。滬明小學,用地面積約50畝,建筑面積約30299平方米,設置48個教學班,新增學位2160個。建設綜合樓、教學樓、管理用房、設備用房、配套用房等,建設五人制足球場、250米跑道田徑場、室外籃球場等附屬項目。[16]<br> 在滬明小學周邊,同樣受到關注的還有正在建設的新樓盤,福建一建錦繡家園戶型圖即將出爐,被華閩拍下地塊當前還未被命名,地塊已經平整;而滬明幼兒園也已經提上建設日程,根據規劃,項目總用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新建總建筑面積約6000平方米,建設一棟 4 層鋼筋砼框架結構幼兒園。[17]<br> 2021年11月26日,三元區滬明幼兒園舉行揭牌儀式。目前幼兒園開設教學班8個,招收265名幼兒入學,為三明市區再添一座功能齊全的幼兒園。<br> 作為市區教育補短板應急項目,市城發集團發揚“沖沖沖”的工作作風,落實“項目工作法”“腳底板工作法”,緊抓項目建設關鍵環節和重要節點,與各參建單位密切配合、加班加點、真抓實干,統籌協調各方資源,推動項目大干快上,于2021年8月順利竣工。<br> 滬明幼兒園位于三元區東新五路玫瑰新村片區,項目用地面積5942平方米,總建筑面積7472平方米,建設一棟框架結構幼兒園,其中地上四層為幼兒教學配套用房,地下一層為設備用房和停車庫。項目規劃15個教學班,可提供450個學位,進一步滿足周邊附近新增幼兒教育學位的剛性需求,讓更多學齡幼兒“好入園”“入好園”。[18]<br> 至此,新一輪城市變遷的雛形已大致出來了,工業退城入園,市區以文化教育拉動房地產;上一輪從工業興市開始的城市變遷,就只能作為城市記憶保存在某個地方了。紡織廠的舊煙囪遺址不夠大,承載不了那許多,這任務就歷史性地落在了河對岸工業區上的三鋼1958工業記憶館的肩上了。<br> 或許,這也是上蒼冥冥之中安排的,三鋼與這座城市的因緣之深,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可以比肩!這座城市本來就是因三化和三鋼選址在三明而以廠帶市才建立起來的,再加上兩廠需要機修廠又多了個化機廠,再擺上重機廠,重工業基地的框架都出來了,其余的輕紡工業全是來配套的。三明這座城市如果是座房子,那三鋼就是支撐這房子的支柱中的鋼筋!而且幾十年都沒有改變過。這個不老男神幾十年都硬朗得很,一河兩岸多少來配戲的女神(像印染廠和紡織廠還留下“牛郎織女”的“城市佳話”),盡管美女遲暮,但也都先后退場了,就他還在市區的舞臺上高歌勁舞!既然還是這座城市市區里的企業守望者,自然這下要珍藏著土地變遷中的城市記憶了。<br>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人生長路上難以磨滅的三明紡織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按說,這篇以城市變遷為框架寫三紡廠的文章至此可以結束了,但那種言猶未盡的感覺又讓我續寫下去。</p><p class="ql-block"> 大時代的城市變遷不是我們普通市民可以左右的,我們只能在被不斷地重新組合的遠近親疏中互相攜手,共赴人生長路。三紡作為老城區的老廠會在新城區中搬遷和消失,但那些在過去的歲月中已經跟我們的生命長在一起的人和事,卻會永遠鐫刻在我們的城市記憶中,溫暖著我們的余生。</p><p class="ql-block"> 我既然要寫三明紡織廠,有幾個人我不能不寫。</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張愛菊阿姨。我喜歡遷明企業的題目,源于當年在三標廠安身立命。三標廠讓我認識了兩個阿姨,一個是徐銀珍阿姨,一個就是張愛菊阿姨。這兩個阿姨待我像親阿姨一樣,我此前多次寫過,這里不再多言。張愛菊阿姨后面從三標廠調出來,輾轉幾家后調到三明紡織廠財務科工作,在那退休的,她是上一輩知識分子最典型的代表,在我的生命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老魯和小魯三兄弟父子兩代人。1988年,我從三標廠跑出來開書店賣書為生,第一個聞訊跑到城關鳳崗里找我們批書的就是在列東擺書攤的老魯。老魯是紡織廠的遷一代,帶著上海市民階層天然海派敏銳的文化與商業嗅覺,一邊在工廠上班,一邊在列東街頭擺書攤,是三明第一號書攤主。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雖然已處紙質閱讀大潮汐之尾,但與后面全社會熱衷于電腦閱讀和手機閱讀相比,書店與書攤還是城市的文化風景線。遷一代老魯的書攤后面傳給遷二代,大小魯、二小魯和三小魯都先后參與進來。用大小魯的話說,當時我們在引領著三明的書刊潮流。他們的書攤一直擺到列東街不讓擺攤為止,我的書店則開到2010年初。這期間,遷一代老魯在三明過世了,后來二小魯也不幸在三明去世,我都還特地去送他。大小魯在買斷后回上海去了,做保安,搞收藏。他有把母親帶回上海。記得他老母親是前兩年才在上海過世的。至于魯家的第三代,應該是讀了大學后想辦法留在上海。兜了一大圈,又回到上海!只是這過程中的千辛萬苦,又誰人能知?!他們一家的經歷,是三紡遷明職工的一個縮影。如今,我和大小魯是微信上感覺相近、心意相通的老友;三紡廠的城市變遷和紙質閱讀的盛衰榮辱都不由我們作主,我們能做的是珍惜這幾十年一路攜手走來的交情,互道珍重!</p><p class="ql-block"> 再就是作家小妹楊麗。就像三標廠的張愛菊阿姨會調進紡織廠,就像我賣書時的第一知音魯家父子來自紡織廠,我寫書時的第一知音也來自紡織廠,還居然同是財務科的。楊麗在我開書店那一年跟隨丈夫調進三明,在紡織廠工作。我此前寫過楊麗,此處不再多言。我是本土草根學人,中楊羅李朱文化傳統的“毒”很深。我前面賣書,后面寫書,在三明認識很多人,比我年輕的人中交情最好的一個是童大煥,一個是楊麗;一個像弟弟,一個像妹妹。在此前總工會請我幫忙的節點上,我正在為《這塊土地的靈魂――陳景潤與三明(1-3)》籌劃著,請童大煥和楊麗為我寫跋一跋二。楊麗很快就寫來《跋涉者》,讓我讀后熱淚盈眶。她是我寫書時的知音,三言兩語就點中我的要害。她說我的書寫,“是一種白描式的記載,對話式的旁白”,這是只有她才能描述出來的我的特點。我在開始寫最近這批遷明企業之前,是將她和童大煥這兩篇跋放上美篇后才又開始咬著牙關往下奮斗的。就在寫到這篇紡織廠的時候,楊麗那篇跋被美篇看中加上“美友喜歡”放上首頁推薦,一兩天里全國性讀者的點擊率就超過三明好久的量!在三明的文脈相傳中,七、八十年代的工廠文化是一股浪潮,就連電影《周漁的火車》都寫到過這點。我和楊麗都是三明遷明企業的文化余脈,遷明企業會有時效的限制,而文化傳承的生命力更強,未有窮期……</p> <br> 二0二一年十二月二日至十二月六日<br><br>注釋<br>[1][9][12]市工信局提供的福建省三明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簡介。<br>[2][3][4][5][6][7][8]秦禮明(原三明紡織廠退管辦主任):《三明紡織廠的遷廠及建設》,市政協編輯出版《崛起在沙溪河畔――憶三明建市初期遷明企業》,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152-155頁。<br>[10][11]市工信局提供的三紡資料上“領導關懷”的《照片說明》。<br>[13]《城市故事:三明紡織廠!一代人的青春記憶……》,新浪網三明站 最三明 2019-07-20 12:31<br>[14]《重磅!福建一建10.21億元拿下梅列三紡02地塊!》,新浪網三明站 最三明 2020-04-30 12:50<br>[15]青梅綜合三明阿兵編輯:《三明新增一處“地標”,藏著一代人的青春記憶》,新浪網三明站 最三明 2021-01-21 13:04<br>[16][17]《高空見證三明市中心地塊發展!小學、幼兒園、新樓盤...未來可期!》新浪網三明站 最三明 2020-08-27 11:59<br>[18]《三元區滬明幼兒園正式揭牌》,三明市國資委網站,2021-11-26 11:21 <br>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灯塔市|
兴海县|
广西|
木兰县|
乃东县|
芦山县|
武定县|
革吉县|
景东|
台北县|
兰坪|
荔波县|
德钦县|
五指山市|
焉耆|
昔阳县|
任丘市|
延川县|
醴陵市|
磴口县|
长顺县|
杭锦旗|
大竹县|
浙江省|
临海市|
屯昌县|
潞西市|
台中市|
琼中|
蕲春县|
上高县|
玉林市|
大化|
安远县|
堆龙德庆县|
黄龙县|
广平县|
开原市|
凌海市|
万年县|
华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