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雙布鞋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文:李志祥</p><p class="ql-block">圖:部分來自網(wǎng)絡(luò)(鳴謝)</p><p class="ql-block"> 我的衣柜里有一雙珍藏三十多年的七層底布鞋,這雙布鞋是母親做的,那年我參軍去了部隊,母親在過年時就會和往年我在家時一樣,把布鞋擺放在床頭,這千層底布鞋啊,層層思念,針針凝情!</p> <p class="ql-block">每當聽到《中國娃》這首歌:“最愛穿的鞋是媽媽納的千層底,站得穩(wěn)走得正踏踏實實闖天下……”我就會想起母親做布鞋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孩提時,家里窮,別說商店里的鞋買不起,就是穿自制的布鞋,對于母親來說,也是件極不容易的事。那時,我們兄弟姐妹7個,父親和爺爺,每人一雙布鞋,就得11雙,記憶中,母親總是拼命地趕做我們這些孩子的鞋,那個時候農(nóng)村沒電燈,每個晚上,母親在昏暗的油燈下納鞋底、做鞋子。</p> <p class="ql-block">做鞋看似容易啊,但要做好一雙布鞋可并不容易,不僅工序復(fù)雜,而且耗時耗力。做鞋之前,用苧刀剝好苧麻,用水漂白曬干,搓好鞋索子,把零碎的布頭和一些不能再穿的舊衫褲洗凈晾干存好。打好布骨,天氣晴朗時,母親就用煮飯的粥湯熬成糊,拆下自家的門板,在門板上鋪開布頭、舊衣,刷一道粥湯糊,黏上一層布頭或舊衣;然后,母親把門板放在向陽的五尺橙上,讓太陽曬干,把鞋樣貼在布骨上剪裁好,在每層的鞋底邊包上白布,疊到五至七層,用米糊沾黏好,就成了鞋底的“初胚也叫七層底。還有一種用爛布疊起來的,叫爛布底,納好鞋底后,用鞋樣畫好邊,用切鞋刀切好,這種鞋底一般是做老人的布鞋,雖然不好看,但鞋底軟而且較保暖,母親用舊報紙剪了好多鞋樣。因我們長得快,母親只好拿我們的腳依葫蘆畫瓢。</p> <p class="ql-block">母親是生產(chǎn)隊做農(nóng)活的一把好手,白天,生產(chǎn)隊的許多農(nóng)活和家庭瑣事都離不開她,所以,母親只能在晚上納鞋底。油燈下,用錐子在鞋底鉆出孔眼,穿進搓好的麻線抽緊,再用鉆子(錐子)柄纏住麻線使勁拉,這樣,鞋底納得結(jié)實均勻。一天下來,拉得手酸痛酸痛。每鉆一針,母親都會把錐子放在頭發(fā)里摩擦兩下,說是頭發(fā)有油漬,摩擦后鉆子在鉆孔眼時更順滑省力。母親納的鞋底,孔距細密、勻稱,精致美觀。記得小的時候,半夜醒來,母親還在昏暗的油燈下納鞋底。我叫母親快點去睡覺,可母親總說,快了快了。母親一針一針地納著鞋底,好像要把對子女的愛都縫進這鞋底。母親端坐燈前鉆孔納線的身影,成為兒時的我最熟悉的一道風景,尤其是母親的手指不小心被鉆子扎破后,放在嘴里吮吸的情景,我更是難忘。</p> <p class="ql-block">鞋底納好,母親買來卡其布或燈芯絨布做鞋面,那時,可以選擇的顏色少,大多是藍色、黑色。母親把保存好的鞋面樣張拿出來,依葫蘆畫瓢,剪裁好鞋面,再與鞋底縫合。鞋面與鞋底縫合,雖然費時不多,但是技術(shù)要求高,假如技術(shù)不好,鞋面與鞋底縫合會產(chǎn)生偏差,不僅不好看,而且不好穿。母親縫合的鞋面與鞋底,總是嚴絲合縫,舒適合腳。縫合鞋面有順敞和反敞兩種做法,反敞是要翻鞋底的,翻鞋底是種既力氣事又是講技巧的事,有些不好翻的,母親會放到鍋里蒸幾分鐘,這也許是熱脹冷縮的厡理吧;母親為我們兄弟姐妹做了多少雙鞋,誰也記不清了,但是母親做的鞋,溫暖了我們的腳、溫暖了我們的心</p> <p class="ql-block">我都記得,我19歲參軍時,母親還特意趕做了一雙布鞋,讓我?guī)ゲ筷牎N艺f,部隊會發(fā)鞋子,但母親還是執(zhí)意把那雙布鞋塞進了我的挎包。我知道,這是母親濃濃的愛;所以我一直保存至今。這七層底布鞋啊,層層思念,針針凝情</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盖州市|
会宁县|
吴江市|
安新县|
富源县|
绥阳县|
石棉县|
新平|
中牟县|
顺平县|
河间市|
汪清县|
淮阳县|
万州区|
巫溪县|
石渠县|
玉溪市|
东源县|
嘉禾县|
永顺县|
柘城县|
内乡县|
绥芬河市|
灌云县|
SHOW|
富宁县|
九江县|
海城市|
泽州县|
凤庆县|
亳州市|
山阴县|
彭州市|
灵石县|
四川省|
宁安市|
德令哈市|
美姑县|
固阳县|
荔浦县|
濉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