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我的故鄉(xiāng)就是漢陽鸚鵡洲。鸚鵡洲對于我,是不平凡的存在,是心中璀璨的明珠,是記憶中的世外桃源,是刻骨銘心、揮之不去的永久懷念。總象有一根絲線,一頭系著我出生長大的故鄉(xiāng),一頭系在我的心頭,這種情感陪伴我度過漫漫歲月,成為我生命中最難忘的定格。雖然,有的專家說崔顥李白詠嘆的鸚鵡洲早已沉沒,現(xiàn)在的鸚鵡洲是后來淤起的,但即或如此,這又有什么關(guān)系?姐姐與妹妹,品性氣質(zhì)一脈相傳,文化的基因與意蘊(yùn),只會在傳承中日久彌新。</p><p class="ql-block">我在鸚鵡洲一處很有名的地方——三合堂出生,在那里度過童年;54年后又在鸚鵡洲楊泗正街度過了青少年,那時的家就在禰衡墓旁邊。禰衡是漢代一位秉性剛直、才華橫溢的名士,鸚鵡洲因?yàn)樗摹尔W鵡賦》而得名。我在鸚鵡洲的守護(hù)神楊泗廟和漢名士禰衡的墓邊長大,每天喝著長江水,望著黃鶴樓,赤腳在江灘上奔跑,任性地行走在鸚鵡街那條泛著青光的石板路上。我流連于那如小家碧玉般溫潤的古街小巷,也陶醉于洲旁那龜蛇大江的磅礴氣勢。鸚鵡十里長洲岸邊,一順溜的排滿了湖南湘資沅澧四水經(jīng)洞庭湖過來的木排竹筏;洲前洲后的渡口、湖泊、河道上,也有湖北、江西的船舶停靠。鸚鵡洲街兩邊酒肆茶樓,商店商會一個挨著一個擠在一起,街上人流如織,人聲鼎沸;每當(dāng)夜幕低垂,街上燈紅酒綠,遠(yuǎn)來的湘男楚女那如天籟般的美音隨著江風(fēng)飄蕩,那時我感覺到似乎每天都在溫馨地享受著漢風(fēng)唐歌的余韻……</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我退休定居在上海,高樓大廈,車水馬龍,家人團(tuán)聚,似乎有了另一種幸福;雖然他鄉(xiāng)也有愛,他鄉(xiāng)也有情,但稍有淡定的心情,鸚鵡洲,三合堂,那鄉(xiāng)關(guān)日暮,浩渺煙波,帆船鷗鷺,夕陽余輝,柳梢月色,荷塘幽香,鳥鳴蛙聲;繁花釀春,流螢染夏,稻陌拾秋,臘月踏雪,啊,一切都常在夢里,又常是歷歷眼前。</p><p class="ql-block">過去了多少年,我總想收集到鸚鵡洲老街的照片,更想獲得出生地三合堂的舊影,但一直沒有成功,鸚鵡洲老街和她的三合堂,也許只存在我的記憶和夢中。</p><p class="ql-block">我遺憾自己不會繪畫,不能把記憶中鸚鵡洲和她的三合堂畫出來。但每每看到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覺得畫里有鸚鵡洲的影子;每每看到丁觀鵬的《春市圖》,我就常常意識流地回溯到70年前的生活空間:鸚鵡洲三合堂。</p> <p class="ql-block"> 啊,鸚鵡洲三合堂</p><p class="ql-block">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的出生地懷有特殊的感情。我一直尋尋覓覓,總想找到我魂?duì)繅艨M的故鄉(xiāng)鸚鵡洲三合堂的蛛絲馬跡,真巧,在《人文武漢》的三篇文章里,發(fā)現(xiàn)了三幀漢陽的老地圖,不僅有鸚鵡洲,還有我的出生地三合堂!非常感謝《人文武漢》和文章的作者!</p><p class="ql-block">三合堂是鸚鵡洲上一處非常美也非常有特點(diǎn)的地方。記憶里,三合堂是東西向200米左右長、50米左右寬的條形高地,在鸚鵡洲街北面一百多米,與正街平行,總體比正街略低一點(diǎn)。在東頭,又有一條碎石鋪成的小路連接著鸚鵡長街,組成了一個三合堂灣。</p><p class="ql-block">三合堂這塊200米左右的長條高地上,住著30戶左右的人家。東西兩頭比中間又要高一點(diǎn)。住房按建筑材料可以分為五種,也是五種等級:磚瓦房、木瓦房、草頂木板房、草頂竹席房、蘆草棚子。三合堂中間住戶最多,沒有磚瓦房,我家和隔壁王家,那時都是草頂木板房。我家進(jìn)門堂屋,迎面是桌子和長案,案上供著"天地國親師″的牌位和香爐,一尊銅磬立在那里,另一旁還擺著一摞"余氏家譜″。祖父早逝。西廂房兩間,前房住著伯父母一家人,伯父在鸚鵡洲上當(dāng)碼頭搬運(yùn)工;后房住著我家人,父親在漢口璇宮飯店當(dāng)廚師。堂屋后還有兩小間,分別住著祖母及尚未出嫁的小姑,年齡尚小的三叔和小叔住一間,他倆常常在外面去做雜工賺點(diǎn)錢貼補(bǔ)家用。屋后向外延伸,還有一間廚房和搭棚,養(yǎng)著雞鴨,再后是土坡地,有一個不小的菜園,種著蠶豆、蘿卜、白菜、莧菜、南瓜,還有向日葵。一大家人,生活過得清苦而和睦。小叔聰明,會拉二胡和京胡,我爸爸會吹洞簫,三叔會唱幾句《空城計》,他們高興的時候,晚飯后就在屋前空地上,各表演他們的特長,我們兄弟姐妹和別家的孩子一起圍著聽,我們除了高興快樂,還多了一種自豪感。</p> <p class="ql-block">我家西邊與陳家相鄰,中間隔著兩米寬的南北向通道。陳家更苦,男主人沒有固定工作,他的妻子又多病,只有兩個女兒。大女兒比我大好幾歲,那時沒有出嫁,小女兒與我差不多大,叫娜娜,長得白凈秀氣。他們家就是住著蘆席棚子,大概也是三合堂上最窮困的人家。但大家卻很關(guān)心他家,比如幫他家挑水,送菜,哪家做了什么好吃的,也是忘不了他家的。其實(shí),三合堂中段的各家之間關(guān)系都非常好。端午節(jié)做的粽子鹽蛋,都是互相送,互相夸獎,往往說還是你家粽子包得好,鹽蛋也好吃。誰家缺了糧油,說想向別家借,幾家都同時說“到我家來”;誰家人出門有事,給隔壁鄰居打一聲招呼,真的是不用鎖門。</p><p class="ql-block">再過去兩家是韓家,男主人駕木船,不是每天回家,女主人很會持家,人也和善,家有四男兩女六個孩子。木柱木板樹皮屋頂房,比較大,屋前還搭建了一個比較大的涼棚,四周種著花草。他家有兩個兒子與我是小學(xué)同學(xué),一個叫韓世海,一個叫韓宏海,都是要好同學(xué)和朋友,玩也常在一起,所以我去他們家比較多。春夏,韓家屋前涼棚下常常有三合堂的老人聚集,乘涼聊天。還記得有一天一個福建的江湖郎中到三合堂行醫(yī),就在涼棚下給人拿脈望診,語言不通,他就唱著說話,終于讓人懂了許多,其情其境,記憶猶新。</p> <p class="ql-block">說到韓家,就不得不說他家的韓太婆。母親告訴我,為我接生的人就是三合堂的鄰居韓太婆。我出生時韓太婆當(dāng)時就是拿一把剪刀,把剪刀用火燙過,一剪,就讓我與這個世界接軌了。而且,三合堂(當(dāng)時只有三十戶左右人家)的孩子,至少在解放前,大多都是她接生的。</p><p class="ql-block">解放初年,我已經(jīng)五歲多,還記得韓太婆為鄰居產(chǎn)婦接生的事,甚至還記得當(dāng)時的情景,就是一把剪刀,一股洗干凈了的棉線,一個腰子型的腳盆,盛著一盆水。孩子呱呱墜盆,水一沖,就聽到韓太婆首先叫喊:“恭喜,是兒子”,或者“啊,是個姑娘”。然后,也沒有看見別人給錢她,只是不斷地向她道謝。</p><p class="ql-block">在我記憶里,韓太婆是一個熱心、開朗、快樂的老人,總穿著一身黑色的對襟服,走路風(fēng)風(fēng)火火,常常能夠聽到她的大嗓門與快樂的笑聲。我讀小學(xué)五年級時,是少先隊(duì)大隊(duì)委,胳膊上掛著三道杠回來,在祖母家,韓太婆不知道是從那里知道“三道杠”是個學(xué)生頭,是好學(xué)生,所以,她不止一次對我祖母說:“看,我接生的小孩就是聰明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們這丁、王、余,陳、曾、韓六家,相鄰相連地一字并排著,門前有片比較開闊的平地,有人叫這塊平地是“六家空地”,空地坡前種著楊柳。坡下就是那一大片綠地了。后坡是菜園、藕塘,一個很大的湖塘,清楚記得有人劃著小船撒網(wǎng)撲魚,還有那種更小的船,船頭立著兩個鷺鷥,用鷺鷥潛入水里叼魚。遠(yuǎn)處霧靄里掩映農(nóng)舍,有稻田菜圃。那里的狗吠雞鳴聲,在三合堂上也能隱隱約約地聽到。</p><p class="ql-block">來三合堂各種做小生意的也喜歡聚在我們屋前“六家平地”和韓家涼棚下歇息。有賣布染衣服的,張羅小孩子看西洋鏡、萬花筒的,有挑著擔(dān)子賣蒸糕的,挎著籃子賣油條、面窩、米粑粑的,做板糖的,捏面人的……做小生意的人都喜歡到這處相對寧靜的高地來。</p><p class="ql-block">記得有一個老太婆,每天都挎著一個籃子賣“落口消”,其實(shí)那就是現(xiàn)在的膨化米糕,她的叫賣聲很有特色,一口黃陂腔,有特別的韻律:“落口消~ ,落口消~,小伢吃了不長皰~;大人吃了開口笑~;姑娘吃了長得俏~;老頭吃了胡子翹~”。有的小孩還跟著她后面學(xué)唱。她與三合堂上的大人小孩的關(guān)系都很好。小本生意,不知道她每天能賺多少,但她常說,生意蠻好的,每天都賣完了。</p> <p class="ql-block">在“六家空地”上,每當(dāng)節(jié)日喜慶,較大型的文化文娛活動都在這里。如街上的龍燈隊(duì)走到三合堂,必定要在這里呼嘯奔跑、翻騰舞動一番,一時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塵煙裊裊。當(dāng)然,還有相對文氣精彩的歌舞,打蓮湘,劃彩蓮船,漁鼓道情等等。在春夏秋季,每天晚飯后,孩子們就互相高聲叫喚:“伢們額,出來玩勒,莫在屋里打疲寒(打罷子)額”。不一會,大小不一的孩子們都來了,三合堂上不分“西頭”、“東頭”,不分男孩女孩都在這里集合,一起玩“石頭剪刀布”,“單腿斗雞”,“牽羊子”(老鷹捉小雞),圍坐一圈玩著“丟手巾”,聚在一起”蒙眼抓瞎“,或者分成兩隊(duì),唱著“天上烏烏神喲,地下甩麻繩喲,麻繩打不開額,獨(dú)點(diǎn)?過來喲”,然后?就沖過來 ,失敗與成功,都會引起孩子們的一陣喧鬧與歡笑。此時,月光如水,如銀,如霜,涼風(fēng)徐徐吹拂,坡下蟲吟蛙鳴,坡后流螢飛光,從坡前坡后的田野荷塘,傳來陣陣淡淡的清香,真美啊,此情此境,不就是哲學(xué)家海德默爾說的“詩意的棲居”?</p> <p class="ql-block">在鄰居韓家后坡和“西頭”高坡的中間處,還有一座遺棄的水泥大碉堡(據(jù)說東頭坡邊也有一個比較小的,我沒有去過)。我見過不少碉堡,但很少見到有三合堂上這個大碉堡修得這么好。碉堡因?yàn)樵缂簭U棄沒有人管,我們小時侯常進(jìn)去玩,里面空間大,有兩層樓高,還有一個螺旋鐵架樓梯和圍架。碉堡頂上還有亮瓦,光線還蠻好。站在鐵圍架上可以在碉堡里走一圈,從碉堡眼向外看,居高臨下,視野開闊,真是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聽大人們說,碉堡是為了抗擊日本鬼子修的。當(dāng)年在鸚鵡洲三合堂有這么大的鋼筋混凝土大碉堡,可見三合堂當(dāng)時還是一處軍事要地。遺憾的是,這個碉堡50年代中就完全毀掉了。</p><p class="ql-block">三合堂西頭是上頭,高坡上住著七八戶人家,平時我們?nèi)サ幂^少。因?yàn)槭恰吧项^”,順風(fēng)順?biāo)?,地勢又最高,到上頭去還有七八級長石臺階。那幾戶多是磚瓦房,白墻黛瓦,有的家還有庭院圍墻,一棵大槐樹在高臺上佇立,樹冠很大,也顯得威嚴(yán)。那坡前坡后,還有桃李楊柳,喇叭花趴墻頭,蘭草花沿墻根。聽人說,西頭坡上住的從前是比較富的人家。西邊頂頭孫家,木結(jié)構(gòu)的屋,是兩層木瓦樓房,寬敞明亮,他家有一個孩子與我差不多大,我們是玩蟋蟀的朋友,去過他家——也只去過他家,還記得他家樓上那開闊的視野。臨窗望去,一片綠色的田園苗圃,湖塘濕地,鶯飛草長,鳥語花香,薄霧炊煙,錦鱗戲浪,惠風(fēng)徐來,布谷聲聲,也許這里,就是李白詩“煙開蘭葉香風(fēng)暖,岸夾桃花錦浪生”的意境吧。</p><p class="ql-block">東頭坡上大約五戶人家,坡前還有座小土地廟,神龕上供奉著土地公公,案上有一個陶香爐,一對瓦燭臺。敬土地公公的人好像不多,我和小朋友在那里躲過雨。東頭坡上最有名的是田家、王家,他們也是磚瓦房,但房子修得大而簡單。王家有個漂亮閨女叫王美玉,是我弟弟的同學(xué)。王田兩家合做打豆腐的生意。一個做一個賣,做的豆腐和湖南臭干子遠(yuǎn)近聞名,不僅鸚鵡洲的人都買他們家的,漢陽城里的人也常過來買他們做的臭豆腐。我們小時候常常去東頭王家田家買臭豆腐吃,不用油炸,生吃也是那么好吃,常常吃得滿口黑乎乎的,連嘴唇也都是黑乎乎的。</p> <p class="ql-block">老人們喜歡在臨晚時給小孩講故事,常見七、八上十個孩子圍坐一起,中間一個或者二個老頭喋喋不休地講他們的見聞,隔三差五,幾個老頭換著講,反反復(fù)復(fù)講,風(fēng)格不一樣,孩子們也喜歡聽。講的內(nèi)容五花八門,記得有:站在三合堂上看飛機(jī)打仗,大概就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1938年間的武漢大空戰(zhàn)吧;還有黃鶴樓怎么失火燒毀,三合堂也看得見;為了占碼頭灘地幫派之間打架;三合堂后面那條通漢陽城郊外的小路上遇到鬼,還編歌讓小孩唱:“三里坡,鬼又多,前面走,后面拖″,孩子們聽得毛骨悚然,日后大白天都不敢走后面那條小路。講得最多還是彌衡打鼓罵曹的故事,版本不一,大同小異。還有關(guān)于三合堂的來歷,也是各種版本不一,說什么三合就是天合、地合、人合(“合”應(yīng)該是“和”啊);還有講三合堂開始是東頭、中間、西頭分開的,后來大家齊心協(xié)力,一起挑土填地,把三處合起來了,所以叫三合堂;還有更玄的:三合,就是12地支三組生肖的吉配,風(fēng)水好,旺財?shù)兀孛秋L(fēng)水先生卜卦起的;還有一種無厘頭的說法:三合堂原來叫三槐堂,這個地方西頭、中間、東頭各長著一棵大槐樹,共有三棵大槐樹,后來死了兩棵,就只好把三槐堂改名叫三合堂。</p><p class="ql-block">以上莫衷一是,不知道誰說得對。我伯父也喜歡講,他講三合堂名稱的來由,是挑土填成了三合堂,“填土合成派”,我信我伯父的。</p> <p class="ql-block">三合堂的人要到鸚鵡洲街上去,大多走東邊的碎石路,那路兩邊也有人家,街上的人把他們稱三合堂人,他們自己則稱街上人,三合堂人又叫他們拐角上的人。這碎石小路中段有一家篾纜??鋪。湖南到鸚鵡洲上的木排竹伐要重新編排、錨碇,有時都要用到他家的篾纜,小碗口粗,結(jié)實(shí)得很。廠鋪就在小路邊坡上做篾纜,偶爾也看見他家做麻繩,每根都是二十米左右長,生意不錯。</p><p class="ql-block">的確,這條百多米長的碎石小路(三合堂人叫“沙石路”),連接三合堂的大半程鋪著碎石,走過蔑纜廠,連接鸚鵡街的那小半程就是石板路,兩邊還是高高的磚瓦房墻,形成小巷,在這里大聲說話還有回音。有時我們一到這巷子里,故意大喊幾聲,就想聽那回聲。</p><p class="ql-block">走出小巷就是鸚鵡洲楊泗正街了。迎面看到的是兩層樓的茶館,木瓦結(jié)構(gòu),粗柱厚板,都是上等杉木楠木,橫梁上還雕龍繪鳳,精致得很。茶館樓上樓下每天都坐滿了人,生意紅火,從早到晚,喧鬧不歇。三合堂上的男人也常去的,樓上還有說書的,唱楚劇的。父親帶我去過兩次,唱的是《葛麻》,還記得那道白:“葛麻″——“小婿在”——“狗奴才”。鸚鵡洲那些半大不小的孩子們在一起,常常會拿腔拿調(diào)地學(xué)這幾句對白,說著好玩。</p><p class="ql-block">出小巷右手邊街面,是個比較大的商店,售百貨。再過去兩家,是一家面館,門面不大,但他家牛肉面做得特別好吃,父親帶我去吃過紅燒牛肉面。老板實(shí)在,一角錢一大碗,那面條上滿滿疊加的大塊牛肉,紅油芝麻,色香味俱全。啊,讓我現(xiàn)在想起來就條件反射般的吞口水!</p> <p class="ql-block">還是再回到三合堂吧,站在我家大門口,居高臨下可以看到大片綠地及兩個湖塘,兩條小路,一條是剛才說的碎石路,另一條是通向瓜堤街的田塘間小路,走田塘間的小路完全是另一種景象。小路一半是沿著孫家氹子走,湖邊垂柳依依,身影幌然地投在清徹的湖水上,另一旁是花草繁茂,瓜秧豆苗,走著看田圃飛蝶,真是愜意!小路走到路盡頭爬上坡,就到鸚鵡洲瓜堤街。這里湖南人更多。磚瓦房,木板樹皮房,街道靠江那邊,還有湖南鳳凰城那樣的高腳屋。也是商店酒肆、木行商會,人流如織,熙熙攘攘。向上行不遠(yuǎn),就是長衡會館,后來改為了瓜堤中學(xué)。我在那里上了初中。</p><p class="ql-block">還是說三合堂前的孫家氹子,這個清水塘,因?yàn)?0年代那里的田地上辦了一個當(dāng)時頗有名氣的廠——大橋味精廠,工業(yè)廢水就肆意地排到湖塘里,這個多少人心目中的美麗湖塘后來就變成了惡氣熏天的臭水塘,而且泛著一種怪味,人們只好避而遠(yuǎn)之,實(shí)在要經(jīng)過此地,也是快步掩鼻而過。我后來曾幾次屏息經(jīng)過那里,聯(lián)想到過去的綠樹依岸立,湖水弄清影 ,頓時有一種痛徹心扉的傷痛感。</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三合堂被挖平了,人們用她的土把這個氹子也填平了,那里現(xiàn)在都是來自四面八方的住戶,嘈雜的人聲代替了魚游蛙鳴,那滿塘清澈的湖水,只在老鸚鵡洲三合堂人的心湖里回蕩著美麗的漣漪……</p> <p class="ql-block">82年我在《武漢晚報》發(fā)表的回憶文章。</p> <p class="ql-block">小叔與我(左)及堂弟(伯父的孩子)。攝于57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3年9月,我上了小學(xué)——漢陽五小,上學(xué)那天,母親給我換了一身她做的新衣服,早起還專給我攤了一個荷包蛋,說吃了會讀書聰明。是外婆牽著我去學(xué)校的。漢陽五小是鸚鵡洲楊泗街的寶慶會館改建的。長方形的會館,進(jìn)門后迎面是一排兩邊帶廊屏房,綺窗透亮,古色古香。走過通道,豁然開朗,一個大操場,三排木瓦平房組成一個倒U字形,兩側(cè)廂房都改成了教室,正中一排兩邊還是教室,只是正中兩間是老師的辦公室。開學(xué)第一天,天氣晴朗,新生都在操場集合排隊(duì),三條隊(duì)就是三個班,班主任蔡老師,是一個漂亮溫良的中年女教師;記得開始是身材高挑的中年女老師講話,文雅親切,是她要我站在排頭,說是我當(dāng)班長(那時叫班主席)——后來她還教過我們算術(shù)課,叫羅韻文,兼任學(xué)校的領(lǐng)導(dǎo)。</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教室與現(xiàn)在的教室大小也差不多。當(dāng)時還沒有五年級、六年級。一班三十多個學(xué)生,男孩女孩坐在一起,年齡大小不一,班上7歲的男孩居多,最大的女孩已經(jīng)十二歲了。下學(xué)期,學(xué)校組織我們看了一場電影,也是我們?nèi)松械谝淮慰措娪埃骸肚鹂撕蜕w克》,蘇聯(lián)的兒童故事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就在校門口旁邊,是約兩米高、方方正正的禰衡墓,墓上長著小草小花,墓兩邊掛滿了綠蘿;墓的正面對著街面,朝著滾滾東去的長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4年,武漢出現(xiàn)了百年罕見的特大洪水。這年汛期,雨季來得早,暴雨過程頻繁,持續(xù)時間長,降雨強(qiáng)度大,籠罩面積廣。該年6月26日,武漢關(guān)的水位已經(jīng)超過26.3米警戒線。大約7月初,鸚鵡洲上的人全部轉(zhuǎn)移到漢陽城里,三合堂人有緣被安排到歸元寺住,記得就是在放生池左側(cè)往前走,在方丈接待室那排房子的樓上。以戶為單位十平米左右地鋪,中間也沒有隔什么,都是親戚熟人,都是避難的人,也沒有什么講究的,大家還相互提醒,保持安靜,上下樓都靜悄悄地,說不要驚動菩薩,免得菩薩生氣。政府組織對我們還有生活照顧,三餐免費(fèi)。白天,小孩子還三五成群,到放生池看烏龜,到羅漢堂數(shù)羅漢,覺得很好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后,暴雨還是不斷,7月底,漢陽腰路堤、攔江大堤先后決口,鸚鵡洲、三合堂正在風(fēng)口浪尖上,翻滾的浪濤把三合堂草木房子沖得蕩然無存。后來歸元寺也進(jìn)水了,防汛指揮部又安排我們到武昌糧道街一個學(xué)校里住,三合堂的人又在一起。大人們憂心如焚,房子沒有了,擔(dān)心著將來怎么辦;小孩子不懂事,那管這些,只覺得每天都在一起,可以瘋玩,可以熱熱鬧鬧。天氣熱,幾個小孩還結(jié)伴而行,去附近那個蛇山洞的兩邊人行道上乘涼,玩糖紙、“洋畫”、煙盒紙。大膽一點(diǎn)的,還穿過蛇山洞,到首義路紅樓那里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概是54年9月初,我們家才從武昌乘“劃子”過江回來,在三合堂原地,在政府的幫助下,重新建了磚瓦平房,三叔早先結(jié)婚了,有了孩子,一家和祖母住在了那里。這時小姑媽出嫁,住漢陽南城巷。大伯有了國營工作單位,武漢儲運(yùn)公司,他家搬到了武昌都府堤。我小叔1950年參加街道工作,不久就到了武漢市委機(jī)關(guān)工作。他工作勤奮,學(xué)習(xí)努力;人長得帥氣,還有孝心,拿工資的第一天,給我們的祖母買了香云紗做衣服,買了白木耳冰糖熬羹給祖母吃。他剛工作的那幾年,總是把工資的一半交給祖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家也搬到鸚鵡洲楊泗正街姑太家,太姑父是鸚鵡洲上開藥房的,就在鸚鵡洲楊泗街(解放前叫財神街),很大的門面,門面后有一個不小的庭院。庭院后是帶天井廂房的大房子,橫梁上還雕刻著古代人物故事。太姑父去世早。姑太的獨(dú)子是中醫(yī),也去世早。只有兩個孫子,大孫子去了廣東,小孫子讀中學(xué),姑太把我爸爸叫來她家住,陪她并且?guī)兔φ乒芤恍┘覄?wù)。當(dāng)時那大房子還住著五六家租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家搬到街上來了,學(xué)校也開學(xué)了,改了地方,搬到了下面的潛龍正街。漢陽五小也改名叫鸚鵡洲小學(xué)。我開始讀二年級,班主任也換成了如母親般親切慈祥的林學(xué)儀老師。新環(huán)境,新朋友,我成了鸚鵡洲的街上人,開始了新的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年我8歲。</span></p> <p class="ql-block">1.三合堂家</p><p class="ql-block">2.三合堂西頭</p><p class="ql-block">3.三合堂東頭</p><p class="ql-block">4.碎石小路</p><p class="ql-block">5.篾纜廠</p><p class="ql-block">6.回音小巷</p><p class="ql-block">7.孫家氹子</p><p class="ql-block">8.前湖</p><p class="ql-block">9.綠地</p><p class="ql-block">10.湖邊小路和田間小路</p><p class="ql-block">11.碉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源县|
青龙|
安徽省|
屏边|
林芝县|
宝鸡市|
襄垣县|
旅游|
丹棱县|
罗江县|
永昌县|
甘孜县|
大渡口区|
萨迦县|
工布江达县|
怀来县|
金塔县|
梧州市|
梁山县|
新和县|
磐安县|
绵竹市|
焦作市|
团风县|
九龙坡区|
陇西县|
亳州市|
鹤山市|
军事|
清丰县|
大余县|
和静县|
林州市|
崇信县|
湘潭县|
晋州市|
修武县|
巴中市|
荃湾区|
库伦旗|
乐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