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作為一個杭州人,說真的并不知道什么先照寺,你說靈隱寺,凈寺,天竺三寺,我知道,也能說出一二。因為朋友圈里看到青華同學發的先照寺俯瞰湘湖的美照,才知道有這么個先照寺,于是萌發了一探究竟的念頭。<br></h3> <h3>20日天氣不錯,決定出發去先照寺一探究竟。<br><br>網上搜得路線為:<br>地鐵湘湖站C出口,即是775路公交,“地鐵湘湖站西”至“青浦問莼”站下車,往回走約3分鐘,可看到去先照禪寺的指路牌,到先照寺約2.3公里。<br>走了不少路才知道,其實是多坐了一站,只要在“湖山廣場”下車,穿過馬路就可看到去先照禪寺指路牌。</h3> <h3>“青浦問莼”車站,很有特色吧!也許設計者要的就是《兩漢·漢樂府》所描述的意境吧:<br><br>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br>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br><br>是啊,江南又到了適宜采蓮的季節了,蓮葉浮出水面,挨挨擠擠,重重疊疊,迎風招展。在茂密如蓋的荷葉下面,歡快的魚兒在不停地嬉戲玩耍。<br><br>一會兒在這兒,一會兒又忽然游到了那兒,說不清究竟是在東邊,還是在西邊,還是在南邊,還是在北邊。<br><br>江南水上可以采蓮,蓮葉多么茂盛,魚兒在蓮葉間嬉戲。魚在蓮葉的東邊游戲,魚在蓮葉的西邊游戲,魚在蓮葉的的南邊游戲,魚在蓮葉的北邊游戲。(文字來自網絡)</h3> <h3>先照禪寺路口的指示牌旁這片銀杏很美。</h3> <h3>第一次去先照禪寺,實際摸索前往,還是費了一番周折。主要是路上行人很少,環衛工人和保安多為外地打工者,除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其他一概不知,游客一般也不知道這個禪寺,還是要找蕭山口音的當地人打聽。</h3> <h3>看到指路牌,去“先照禪寺”就有了方向。</h3> <h3>路面雖有坡度,但還平坦,走走停停也還可以。<br><br>【注】據介紹,沿盤山公路徒步上山路途不遠,在1000米左右,另一側還有西山游步道可以上山。</h3> <h3>酒醉軒門口的醬鴨成了一道風景,說是酒店用不了就對外供應。</h3> <h3>一路因為有初冬小景伴隨,給枯燥的行走帶來了不少樂趣。</h3> <h3>小車不斷地從身邊疾馳而上,夫人又怪我沒去學車,一個隨時都繞不開的話題。人生有些事錯過了也就永遠錯過了,機會有時候就是稍縱即逝的,抓住了也就屬于自己的了。<br><br>【注】:中間照片拉小車的一對老人是路上碰到,他告訴我屬狗,哦比我還大,堅持徒步上山,精神可嘉。生命在于運動啊!</h3> <h3>野花也有“春”,小草也爭寵。</h3> <h3>先照禪寺牌坊<br><br>遠離諸妄想,隨順于眾生;<br>為發大悲意,勤求無上道。</h3> <h3>累了,休息一會,喝口水。</h3> <h3>眼前“先照禪寺”露出了崢嶸,終于到了,我都懷疑這1000米的出處。<br><br>從指路牌到先照禪寺近在眼前,走了近一個小時,如果開車的話就幾分鐘而已。</h3> <h3>下山的游客迎面而來,年青人腳步富有彈性,呼呼生風。想當年帶學生登玉皇山,下山時何嘗不是這樣!一晃“廉頗老矣”……哦,好漢也讓提當年勇,請允許權作自我安慰。</h3> <h3>這個亭其實應該上去看看,因為有人在臺階上拍照,便擦身而過,繼續沿著大路向上。希望有朋友有去先照寺時,別忘了告訴我,此為何亭?估計亭前應該有路通往禪寺。<br><br>管理者如能在此處豎個指路牌就好了。讓徒步者去禪寺就多了一種選擇,何樂不為?</h3> <h3>金西亭(猜金西亭因在金剛塔西,故名)<br>亭中鏡,鏡中亭,晶瑩相契;<br>塔上霞,霞上塔,感應通禪。</h3> <h3>一個多小時的登山,有點累了,在金西亭里稍作休憩,補充點能量再說。<br><br>【注】開車者可以在金西亭邊停車場停車(不收費)。</h3> <h3>據說,從金西亭往下望,可看到湘湖二期全貌,遠處還可見到三江匯流的景象。因到金西亭時霧氣尚未散盡,俯瞰湘湖并不清晰。</h3> <h3>與金四亭邊的金剛寶塔合影。<br><br>據介紹,先照禪寺金剛寶塔,當地稱蕭山第一塔,位于杭州市蕭山區蜀山街道,坐落在石巖山上。當代仿古建筑。<br><br>塔建于1999年至2000年,八角七層樓閣式,高二十八米。兩道水泥臺階可到達七層之塔頂。每一角上都裝有風銅鈴,每一面都有佛像,琉璃瓦頂頗為氣派。一樓塔內有外八柱和內八柱,內供奉著觀音像,高約二米,可從三個小門進入。塔的底層仿照宋塔,設副階,登塔由副階外置臺階經暗層直上二層,塔身每面單間,轉角柱和檐下枋飾以紅漆,粉壁或窗洞或佛龕,檐下置斗拱承托塔檐,檐角起翹,每層用磚砌出平座線腳,富有裝飾性。此塔于2000年3月竣工。</h3> <h3>從金西亭到先照禪寺路上路邊的扁頭花迎風盛開。人曰:秋風拂滿扁豆花,撩撥人意滿架果。<br><br>詠扁豆羹<br>明代·王穉登<br>庭下秋風草欲平,年饑種豆綠陰成。<br>白花青蔓高于屋,夜夜寒蟲金石聲。<br><br>【注】扁豆彎彎,兩角成牙,因此扁豆也叫月牙菜。</h3> <h3>先照禪寺一角雄姿。<br><br>【注】進禪寺免費。</h3> <h3>先照禪寺<br><br>先照寺,位于蕭山區蜀山街道石巖山巔,始建于南宋紹興年間(1131一1162),取“旭日之光先照此寺”之意,故名。幾經毀建,清光緒年間(1875—1908)僧福云重修,1966年夷為平地。20世紀80年代末起,民間募資陸續重建擴建,現有大雄寶殿、天王殿、鐘鼓樓、臥佛殿、藥師殿、圓通寶殿、齋房、客房等,各種建筑55間3000多平米。 新建金剛寶塔1座,七層八角,高28.85米。現任主持思見法師。</h3> <h3>石巖山頂可一覽蕭山南臥城,湘湖及三江口景色。<br><br>【注】<br>當地人因石巖山巖石裸露,山勢險峻,狀如獅子,稱其為“獅子峰”。</h3> <h3>天王殿前平臺上觀湘湖美景。</h3> <h3>俯瞰湘湖貌</h3> <h3>天王殿,又稱彌勒殿,是佛教寺院內的第一重殿,殿內正中供奉著彌勒塑像,左右供奉著四大天王塑像,背面供奉韋馱天尊塑像,因此得名。</h3> <h3>山門冷煙,總見他歡天喜地;<br>布袋空攜,卻剩得大肚寬腸。<br><br>彌勒佛(即彌勒菩薩,或未來佛)寺院里,常見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br><br>在寺院的山門口我們總能看到這樣一幅偈子: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我們愿意親近和供奉彌勒佛,因為他的樂觀、慈悲、隨和,與任何人都沒有距離感。<br><br>布袋和尚外出行腳化緣,雖然常常受到他人的冷眼和嘲諷,但他卻用行動向世人演示:忍辱波羅蜜,便是妙中寶。布袋和尚總是笑口常開,以天為蓋、以地為席,四海為家、無牽無掛。<br><br>布袋和尚曾有真命格言,“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br><br>佛曰:如何向上,唯有放下。世間萬物都有一個容量,當它太滿了再好的東西也裝不進去,當你拿出一部分出來,才可以放進去你想要的東西,放下,一方面是失去,另一方面,是得到。<br><br>唯有放下那個布袋,我們才能找回曾經的最樸素最誠摯的自我。有人說,松花釀酒,春水煎茶。心無掛礙的時光,才是人生里最珍貴的日子。</h3> <h3>四大天王鎮守四洲<br><br>我國的寺廟中,四天王手中分別持劍、琵琶(或阮琴)、傘、龍(或蛇)等物象征風、調、雨、順。<br><br>南方天王(意為增長天王,能使他人善根增長),手中持劍,護南洲人民——司“風”。(增長天王手握寶劍,而寶劍無鞘,如果寶劍入鞘就會執法不嚴,盜賊四起,即財物丟失。)<br><br>東方天王(意為持國天王——即能護持國土,是帝釋天的主樂神),手持琵琶(或阮琴),護東方洲人民——司“調”。(持國天王,手持琵琶,而琵琶無弦,如果琵琶有弦就能彈響,法器一響就會地動山搖,即地震。)</h3> <h3>北方天王(意為多聞天王,有大福德,護持人民財富),右手持傘,護北洲人民——司“雨”。(多聞天王,手持寶傘,而寶傘無骨,如果寶傘有骨就會撐開,就會遮云蓋日,即極端氣候。)<br><br>西方天王(意為廣目天王,能以凈眼觀察護持人民),手中纏繞一龍(或蛇),護西洲人民——司“順”。(廣目天王,手纏赤龍,而赤龍無足,如果龍有足就會騰空而起,翻云覆雨,即洪澇災害。)<br><br>四大天王手中所持的兵器,其作用和意義合并起來為“風調雨順”。這表示著佛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偉大情懷和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慈悲心愿。<br><br>【注】世俗稱“四大天王”為“四大金剛”,其實并無此說法。金剛,天王不可混淆。?<br><br>四大金剛實指:<br>五臺山秘魔巖神通廣大潑法金剛;峨眉山淸涼洞法力無量勝至金剛;須彌山摩耳崖毗盧沙門大力金剛;昆侖山金雫嶺不壞尊王永住金剛。</h3> <h3>韋馱是佛教中的神行太保,以善走如飛著稱。在中國供奉韋馱,是立于天王殿彌勒佛的背后,面對大雄寶殿,兩眼注視著大雄寶殿前面的靈塔,守護塔內的佛骨與舍利子,以防邪魔前來偷盜。 另外也保護在寺內的出家人,以護持佛法。<br><br>韋馱菩薩是佛教的護法神,自古以來,佛寺建立后,一定要安奉韋馱尊者以鎮守道場。韋馱的佛像造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雙手和掌,兩手同握金剛杵,另一種是單手握金剛杵立地,兩種造型的韋馱佛像各有不同含意,雙手握杵者表示該寺歡迎四方游僧前來借宿,單手持杵者表示本寺不接待外來和尚,游僧只要看一看佛殿中的韋馱造型就知道自己受不受歡迎。</h3> <h3>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寶殿即正殿,也稱大殿。大雄寶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眾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br><br>大雄釋義<br>大雄寶殿里,一般供奉釋迦牟尼,而釋迦牟尼的德號叫“大雄”,所以叫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是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的正殿。“大雄”為佛的德號,為什么德號叫大雄?是因為佛具足大力,能降伏四魔,因此,凡是寺院中之大雄寶殿,所供奉之主尊必定是佛像,而非菩薩或護法像。<br><br>釋迦牟尼像<br>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35歲覺悟真諦后,他四處向大眾傳播佛法,到了80歲涅盤。大乘佛教認為,佛入涅盤,擺脫生死輪回以后,但仍不脫離世間,以弘揚教旨真理,普度眾生。<br><br>相關傳說<br>相傳有四個人碰在一起正說大話,而如來佛經過時聽到。<br><br>一個叫腰別樹的說“天熱我不怕,三伏天熱狠了我拔一棵樹別在腰里,就可以乘涼了”;捶打井說“渴了不要緊,我一拳打下去,把地下打個井就能飲水解渴了”;路扯直說“走路彎遠了不怕,兩只手可以扯住兩頭,把路扯直就可以抄近路走了”;扒山轉說“走路不需要把它扯直,能把山扒轉一圈”。<br><br>他們各自正吹大勁時,如來佛變成一老者說:“你們這么大的勁,能抬起一老頭才算你們行。”這四大勁不服。等老翁坐好后,四大勁就來抬,老翁坐在那里動也不動,他們使了很大的勁也抬不起。并給他們個個壓的彎腰搭背、眼泛白珠。從古到今,如來佛就把他們壓在大雄寶座臺下面,供游覽旅客朝拜。</h3> <h3>十八羅漢是指佛教傳說中十八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阿羅漢,由十六羅漢加二尊者而來。他們都是歷史人物,均為釋迦牟尼的弟子。</h3> <h3>大雄寶殿前,有古井一口,大殿右后側巖壁下有香泉一泓,據載均為明代遺跡。<br><br>周易藻《蕭山湘湖志》有香泉的記載,上面如此介紹:井呈多邊形,方四尺,深丈許,終年不涸,水質甘冽清香。明嘉靖中,郡守洪珠書“香泉”兩字鐫于池畔石上。<br><br>香泉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湘湖傳說》記載,這里是天上的仙女為了自己人間的孩子留下的,仙女在即將被天兵天將帶走時,用自己的鮮血化作了這一汪泉水,囑咐丈夫用這里的泉水替代母乳喂養孩子,泉水喝入口中就有母乳的香氣,之后她的孩子喝著這里的泉水健康長大了,所以這汪泉水又稱為香乳泉。<br></h3> <h3>《宿石巖先照寺》<br>——清·湯金釗<br><br>湖外長江江外山,湖中幾點碧煙鬟。<br>筼筜萬個松三徑,禾罷千畦水一彎。<br>巖下僧歸云乍截,樓頭鐘動日線殷。<br>幽尋一覽亭何處,剩下香泉浸蘚斑。</h3> <h3>歷史上先照寺香火旺盛,也是文人雅士向往的地方,留下大量史跡和歌詠。<br><br>湯金創年輕時曾在此寺苦讀,后得中進士,累官清五部尚書,他不忘先照寺,特地重游并夜宿寺中,寫下《宿石巖先照寺》七律一首。<br><br>今大雄寶殿前有古井,后有香泉,均為明代遺存,明嘉靖年間紹興太守洪珠曾手書“香泉”二宇。寺東南一覽亭,始建于明代,為“湘湖八景”之一,毀于抗日戰爭時期,今重建六角石亭l座,三江景色一覽無余。</h3> <h3>虔誠的香客。</h3> <h3>先照寺的相關傳說<br><br>(1)呂洞賓山中采藥說<br>相傳,很久以前,江南一帶久旱無雨,瘟疫流行,八仙中的呂洞賓為了普救凡民眾生,受太白金星之托,下凡來普救眾生,他路過下孫村,準備乘船前往臨安,突聽湘湖邊一帶有一村,一家里七口人,都得了一種怪病,經多方醫治無效,全家人奄奄一息……呂洞賓得知后,親自到石巖山的巖壁上采草藥,煎熬后還親自進行喂藥,經過二天的的施藥,病患者一家人痊愈。為了感謝救命之恩,第三天患者一家趕去他下榻的地方道謝。當他們一字型跪下時,只聽到“天之命,呂……”,當他們抬起頭來,隨著聲音方向望去,只看到看病先生駕霧向臨安方向飛去,為此,人們都認為在石巖山的巖壁上采藥者為“呂洞賓”。<br><br>(2)“七星仙石”的來歷說<br>相傳先照寺下山腰處有仙石七塊,俗稱“七星仙石”。在古時候山下有一錢姓的村民上山砍柴,路見兩人下棋對弈,便坐下觀棋,許久兩人拿出桃子來吃,也賞了一顆給錢姓吃。后兩人上山而去,錢亦起身回家,但見身上掛的柴刀已銹爛,回家后也不識房屋和家人,只識自家一石搗臼。原來,他所碰到乃是蕭山修道成仙的葛洪與許詢,對弈時給他吃的是仙桃,于是得以長命。為此,錢姓當天所見下棋的七塊石頭被俗稱為“七星仙石”。</h3> <h3>先照寺旁的“一覽亭”。<br><br>位于先照寺東南一覽亭,始建于明代,為“湘湖八景”之一,毀于抗日戰爭時期,今重建六角石亭一座,三江景色一覽無余。<br><br>該亭位于石巖山巔,取“湖光山色一覽無余”之意,為觀賞古湘湖八景之一的“覽亭遠眺”景點。在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由紹興郡守洪珠所建,并親自提額,為后來的文人墨客,登山攬勝,作畫詠詩,提供絕佳場所,據傳在此亭創作了大量詩文。</h3> <h3>一覽亭遺址是蕭山名勝,現為杭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一覽亭取“湖光山色一覽無余”之意,遠可眺望三江匯流處 (錢塘江、富春江、浦陽江)盡覽一湖 (湘湖)。這里曾是一個六角石涼亭,現只存五根亭柱及亭基,亭柱上刻一對聯:“立定腳跟,不怕石頭路滑;放開眼界,飽看江上峰青。”為清王宗炎所題。</h3> <h3>先照寺邊的“金剛寶塔”<br><br>金剛寶塔,在先照寺一墻之隔的東南方向,與“一覽亭相距約三十多米,它與“一覽亭”、“先照寺”均為“湘湖八景之一。<br><br>該塔由剎、身、座、基組成整體結構為七層八面樓閣式,高28.85米。它的落成時為蕭山第一塔,為“湘湖八景”,增添了新的人文景觀。</h3> <h3>大圓通殿<br><br>大圓通殿即觀音菩薩正殿,因觀音菩薩從返聞自性證真圓通,得不可思議神通妙法,故稱“圓通殿”。“圓通”是觀音的代名詞,其意是“不偏倚,無阻礙”,圓滿通達。在佛教經典中,觀音是耳根通(一根通)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通。觀音菩薩能聽到苦難的呼救聲,便能眼觀,故名觀音。<br><br></h3> <h3>千手觀音說<br><br>相傳先照寺圓通寶殿千手觀音是來自石巖山下一民家女子的化身。據說在很久以前,石巖山鄉有一老翁,年老得女,妻子早逝,家中三女由老翁一人撫養。一日老翁病重,經神仙指點需一女之手方可醫治。大女、二女均找理由推辭,而三女兒愿意將手獻出,老翁經過三女兒的手指同藥煎后服后,病果真好了。天庭中的王母聽到灶神上報后,頗為感動,即命天神為這一“千金”重生一只手,而天神聽錯后,就忽忽趕來為該女重生千只手,后王母知道后,為了維護天庭的尊嚴,便賜封該女為“千手觀音”。</h3> <h3>香客在做功課。</h3> <h3>廣照大殿,供奉觀世音菩薩。<br><br>觀世音菩薩,佛教菩薩名,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西方三圣”之一。<br><br>佛教認為觀世音菩薩為大慈大悲的菩薩,遇難眾生只要誦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解脫,故名。曾因唐代避諱太宗李世民名,去“世”字,略稱“觀音”。<br><br>觀音菩薩從如來開展取經這項活動,到最后一秒都不曾松懈,為何最后她沒被封佛依舊還是菩薩呢?實際上,是觀音自己不屑于什么身份不身份的,她在西天的一個身份是菩薩,而另一個身份,恐怕鮮有人知。<br><br>觀音在人間已經威望極高,信徒眾多,而且她還擔任著送子的職責,受了很多家庭的香火。相傳觀音是有機會成為佛祖的,但接到這個封賞的時候正要去如來面前復命,半路上遇到了個快被老虎吃掉的老太太。若救,就來不及去西天復命了,意味著可能會失去成佛的機會;若不救,也說不過去吧?觀音毅然決然選擇了前者,救人后她突然頓悟,立下宏愿:這世上只要還有一個人在受苦,一個人需要被拯救,那就是我的事情,做不完絕不成佛!因此觀音是心懷大愛的,她不是不能成佛,而是不愿成佛。</h3> <h3>千手觀音又稱千手千眼觀世音、千眼千臂觀世音等,是我國民間信仰的四大菩薩之一。千手觀音是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與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的右脅侍)合稱為“西方三圣”。<br><br>千手觀音是大慈悲的象征,她能夠默默的保佑您度過各種難關、消除各種病痛,當您運氣旺時,能使您更加輝煌,當運氣低落時,能夠消除各種障礙,化解各種災難,使您順利度過關口,達到一生幸福、平安吉祥。<br><br>“千”為無量及圓滿之義,以“千手”表示大慈悲的無量廣大,以“千眼”代表智慧的圓滿無礙。<br><br>【注】<br>佛教中四大菩薩,指的是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等四位法力高深的菩薩。<br><br>1、文殊菩薩,又稱法王子,是大智慧的象征。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項,右手持金剛寶劍(表示智能之利),能斬群魔,斷一切煩惱,左手持青蓮花,花上有金剛般若經卷寶,象征所具無上智慧,坐騎為一獅子(表示智能威猛)。<br><br>2、觀音菩薩,又稱觀世音,是大慈悲的象征。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br><br>3、普賢菩薩,象征著理德、行德,與象征著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薩相對應,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此外,毗盧遮那如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被尊稱為華嚴三圣。<br><br>4、地藏菩薩,以大孝和大愿的德業被佛教廣為弘傳。也因此被普遍尊稱為大愿地藏王菩薩,地藏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并在久遠劫以來就不斷發愿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br><br>大菩薩含義智、悲、行、愿。<br><br>四大菩薩坐騎:<br>文殊菩薩的坐騎是青獅——虬首仙<br><br>觀音菩薩坐騎的是金毛犼(犼[hǒu],古書上說的一種吃人的野獸,形狀像狗。)——金光仙<br><br>普賢菩薩的坐騎是六牙白象——靈牙仙<br><br>地藏菩薩,像以一頭形似獅子的怪獸為坐騎的,名號曰:諦聽。</h3> <h3>漢地的佛教寺廟,臥佛并不是很常見,而民間卻以訛傳訛,流傳一種說法——臥佛是不能拜的,拜了不“吉利”。<br><br>臥佛其實是佛陀取涅槃時的法相。<br>佛陀一生的四個時刻最重要——降生、出家、悟道、涅槃。臥佛的形象,代表著佛陀一生最后一個重要時刻——涅槃。<br><br>涅槃,象征著佛陀的修行圓滿、果報已盡,將進入無生無滅、自在無礙的境界之中。在漢地,涅槃又被稱作“圓寂”,指的就是高僧修行圓滿而常住無礙寂靜之境。<br><br>臥佛本身代表著一位德高望重的、修行的前輩,這位前輩先知取得了真正覺悟的成果,對于人生、對于世界,這樣一位先覺悟的前輩,咱們拜他一拜,既是對他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勉勵。</h3> <h3>藥師殿也稱藥王殿,供奉"東方三圣"。主供東方凈琉璃世界藥師佛,左右脅侍為日光、月光兩菩薩。</h3> <h3>佛教寺院東鐘西鼓,多放在寺院前部,鐘和鼓在寺院不僅用于報時,也具有宗教宣傳作用,《增一阿含經》說:“洪鐘震響覺群生”,“晝夜聞鐘開覺悟”。清鐘夜響,發人思緒,無怪唐代詩人張繼寫下“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佳句,使得蘇州寒山寺一舉聞名。清光緒年間重修寒山寺,在大殿后左廊建鐘樓,內藏清鑄大鐘,至今每逢除夕午夜,不少中外游人還要專程到寒山寺聽鐘。</h3> <h3>云版是禪林中為眾僧報粥飯時間所擊打之器具。以其鑄為云形,或于平版上鏤刻云形花紋,故稱為云版,又稱作云板或大版。<br><br>木魚之名稱由來,蓋取“魚日夜不合目”,故刻木象魚,擊之以警戒僧眾應晝夜思道。于誦經禮懺時,與銅磬相互配合,用以節制經頌。<br><br>佛、道通用之木魚,與銅磬為一對不可分離之通神樂器,皆系儀案上必備之法器。其大小、形式、材質不一,唯須與銅磬大小相稱。<br></h3> <h3>正在新修的殿堂。</h3> <h3>據說書院前面平臺可俯瞰湘湖三期,可惜我方向感較差,當時也未加留意,錯過了觀看。</h3> <h3>下山去湘湖金融小鎮走走。</h3> <h3>倒掛金鐘</h3> <h3>說是年輕人下山20分鐘,我們得倍一下吧。一路玩下去,不急的。</h3> <h3>石巖望秋<br><br>石巖山<br>石巖山位于湘湖東南岸,與碑牌嶺山一脈相連,海拔213米。因其豐富的石英砂礦產而聞名。當地人因石巖山巖石裸露,山勢險峻,狀如獅子,稱其為“獅子峰”。<br><br>登臨山頂,可“東望越山之秀,西瞰錢江之流,俯視湘湖澄清如鏡”。尤其是秋天,層林盡染,是觀賞秋景的好地方,因而“石巖望秋”被列為蕭山八景之一。<br><br>山頂有先照寺、一覽亭,近年又增建了七層八角的金剛塔。登臨石巖山,既可沿古道石階拾級約1300步盤旋而上,也可從北麓新辟的盤山公路開車直達。</h3> <h3>如果你從金融小鎮上山去先照禪寺,此處為“登峰第一亭”。<br><br>登峰第一亭<br>宛若凌虛上瞻明亭宋寺<br>欣然造極盡收越水吳山</h3> <h3>金融入時光 慢才是生活</h3> <h3>第一次踏入金融小鎮,既然倡導慢生活,就慢慢走吧。<br><br>湘湖金融小鎮,坐落于風景秀麗的杭州市蕭山區湘湖國家旅游度假區,背山面水,藏風聚氣,正是傳統文化中的風水寶地。<br>金融小鎮規劃區域3.3平方公里,將以國家旅游度假區和5A景區建設為契機,充分發揮人文環境優勢,吸引私募基金、企業直投機構、金融投資公司等機構,重點發展私募金融,集聚股權投資、風險投資、天使投資、上市企業投融資總部等業態,建設中國版“蘇黎世湖區”。</h3> <h3>湘湖金融小鎮慢生活街區在2019年7月14日正式開街。</h3> <h3>明月何時照我還。(宋·王安石)</h3> <h3>漁家住處暫維舟。(唐·崔櫓)</h3> <h3>元寶橋上</h3> <h3>學生青華攝</h3> <h3>現在時間3:28,準備回家。</h3> <h3>離開金融小鎮,不遠就是公交站(金沙戲水站),坐707到“跨湖橋”或“跨湖橋遺址博物館”或“湖山廣場”,換775路公交至“地鐵湘湖站西”,爾后進1號線C出口,坐地鐵回家。<br><br>【注】<br>1 徒步上山后可去湘湖金融小鎮回,也可走西山下(路較遠,要考慮體力)。<br>2 開車可直達金西亭,玩先照禪寺后原路返回,不過開車新手,建議千萬謹慎,據說途中有18個彎,上下山有點危險。</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陆丰市|
和平县|
千阳县|
宿迁市|
金乡县|
延庆县|
积石山|
益阳市|
本溪|
镇远县|
吴江市|
阳江市|
共和县|
宝山区|
广水市|
凤庆县|
北京市|
溧水县|
巴彦淖尔市|
佛坪县|
杭锦后旗|
黄梅县|
江油市|
浪卡子县|
平乡县|
宣城市|
长垣县|
宜章县|
利津县|
长治县|
姜堰市|
奉化市|
西畴县|
林甸县|
阜宁县|
武安市|
曲水县|
卫辉市|
油尖旺区|
荥经县|
新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