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湖南省第一紡織廠民國時期的經營管理</p><p class="ql-block">第一節華實公司的經營</p><p class="ql-block">華實公司于1921年2月16日接收紗廠后,由于勞工會黃愛、龐人銓發動工人爭取公辦運動,沒有開工。風潮結束后,才于3月31日正式開工生產。這時因技術力量薄弱,熟練工人太少,只有藝徒110名,與湖南工人500余名,分段工作。唯藝徒尚多生手,難以獨立,兼之外面風潮未定,各監工稽查無心盡職,這樣只開出一萬紗錠,每日僅出紗800余小包。后來,南北工人混合工作,才開出兩萬紗錠,以后逐漸開齊。當時以紡10支、16支紗為主,后來又紡出了32支細紗,由于機器尚新,紗支較為優良。</p><p class="ql-block">華實公司的初期營業,自產自銷,就地經營,免了運輸費用及運途的苛捐雜稅,這樣價格便宜。如在1921年4月份,銷售了70余包棉紗。每包紗價201元銀幣,比美國球牌紗尚便宜19元。因此長沙城各油鹽店及湘潭、常德等處莊客,聞此消息坐在華實爭買。由于花價便宜,紗價較貴,華實開工一年,就盈利16·2萬余元。但是好景不長,歐戰后,日本經濟侵略的魔爪,伸向我國。日本當時產棉最少,原料以印度為多。1922年印度水患歉收,就靠我國供給。因此我國棉花輸出日本達十分之四、五,造成了棉價暴漲。加之日本想在我國占領經濟地盤,對于紗業,不惜竭力提倡,每歲有二千萬元的獎勵,故日本紗價極廉,輸入我國達十之七、八。這樣一來,紗價下落,棉價日漸增高。如1921年,每百斤原料為33·4元,而紗價每件落到270~260元。至1922年原料每百斤增至40元·而紗價每件反落至220-200元。其營業狀況,遷動無常,盈虧不一,使華實越來越</p><p class="ql-block">=41=</p><p class="ql-block">不景氣。加之管理不善,廠房又無空調設備,寒冬盛暑,放假停產,盈利亦因此受損。到了1926年7月,北伐戰爭發生,華實便宣告停辦,紗廠收歸公有,更名“湖南第一紡紗廠”。</p><p class="ql-block">第二節1928~1932年的經營銷售</p><p class="ql-block">1926年初,因時局動蕩,資金不足,紗廠遲遲未能開工。直到1926年冬天,在工人的強烈要求下,才開工生產,但盈利甚微。至1927年5月,長沙發生“馬日事變”,白色恐怖籠罩全廠,不少工人被迫離廠,在廠工人情緒低落,致使生產銳減,廠方損失很大,不能繼續支持,不久宣告停工。</p><p class="ql-block">1928年5月·省建設廳撥款20萬元,任彭斟雉為廠長,繼續辦廠。彭任職后,聘請任理卿為工程師,招集走散的技術工人,選用技術人員,檢修機器,采購原料,待籌備完善,便于這年9月1日正式復工生產。</p><p class="ql-block">當時全廠技工合計2300多人,男工占十分之七,女工占十分之三,多數是青壯年。由于機件新修,生產效率較高,這年生產16支紗達21681件。適時抵制日貨的愛國運動高漲,地方平靜,人民購買力也有增強,棉紗暢銷。且湖南省政府禁止土貨出口,市面原料充斥,平均花價每百斤39元,而紗價每件248元?;ㄙv紗貴,金價平和,每件扯用五金燃料事物各費約50元,每件獲利30~40元左右。因此只一年零八個月的生產,盈余達103萬余元·為建廠以來的最高水平。</p><p class="ql-block">1930年春,何健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為了控制紗廠的財權,便任命其叔父何元文擔任廠長,排擠了彭斟雉。</p><p class="ql-block">何元文任職后,時局不穩,既有桂軍陷境,又有紅軍進城,使營業受到影響。在棉花原料方面,因氣候潮濕,花質不良,也造成損失。</p><p class="ql-block">=42=</p><p class="ql-block">棉花的價格每百斤增漲了三元。當時國民黨政府不顧農民利益,將花價壓低兩次,每百斤只36元。廠方趁機收購了3萬擔棉花,但五金材料漲價一倍,遂使盈利大減,這年僅收盈利33萬余元。</p><p class="ql-block">到了1931年初,行情陡變,花價暴漲,平均每百斤44元左右,比以往增加8元。幸遇2月底紗價暴漲,廠方便乘機一盤拋出1600余件,每件價264元,故這四個月尚盈余十余萬元。5月以后,紗價一蹶不振,每件跌至246元,而花價繼漲,每百斤48元,每件紗需花400斤,其成本為193元,加以事務費用每件達到60元。政府征收統稅每件紗8元8角7分,合計成本每件紗共260元,而每件紗銷售價只246·5元,不但不能獲得利益,反而虧本14元以上。在何元文經營的年多時間,營業虧損,加上桂軍勒提款13萬余元和省府的經常提款達63萬余元,使資金日絀,何元文實難維持下去,不得不于1931年7月以“身體素弱”“舊疾復發”“廠務重大,不堪負荷”(注)為詞,向省府呈請辭職了。</p><p class="ql-block">何元文辭職后,建設廳復任彭斟雄再肩廠務。彭遂于該年8月到職,因紗布機械廠房擴建基本完成,經建設廳更名為“湖南第一紡織廠”。彭任職后,雖苦心經營,多方籌措,時過境遷,今非昔比,出效甚微。其原因略述如下:</p><p class="ql-block">一、企業基金虧虛過大。在何元文任職時期內,省政府為濟軍費和修公路辦棉場共提款63·2萬余元,桂軍勒提損失13萬余元。擴建紗錠布機原預算為90萬元,實際支付了110萬余元。收支兩抵,企業實存7萬余元。舊有基金,折耗殆盡。所以在彭接任的時候,建設廳只好再撥款15萬元,紗廠才有資金周轉。</p><p class="ql-block">二、原料缺乏,息稅過高。1931年濱湖一帶產棉區,洪水為災棉收奇歉,價極昂貴。長沙已無棉市,漢市存花,量少質劣。這樣只好</p><p class="ql-block">=43=</p><p class="ql-block">派員赴上海采購美國棉花。但資金缺乏,便向銀行借款,銀行因政局不穩而停止交易,又只好向錢號借款,以資周轉。雖然隨借隨還,其款常達百余萬元,債多息高,故付出息金比往年格外增多,加上買美國棉需要現金出省,而省政府又加限制,這樣匯水損失達10萬元以上。省政府還從1930年開始增加統稅,每件達8·8元。按一年計算,不下30余萬元。后經建設廳照準,暫緩繳納。1932年省政府又規定產銷稅,每件紗達2·4元,全年需繳7萬余元,這樣給廠里又加重了負擔。</p><p class="ql-block">三、生產費用增加。每件紗平均生產費用:1929為為60·1元;1930年為66·37元;1931年為76·46元。因而在1931年僅純益25.5萬余元。</p><p class="ql-block">到了1932年,織布機陸續開至120臺,織有11磅、13磅半、16磅細平紋及細斜紋布,擴建一萬新錠也已投產。由于紗價低落,改紡20支、22支、24支細紗,生產數量雖然增加,但因花貴紗賤,營業淡薄,故只能獲得純益7萬余元。</p><p class="ql-block">棉紗銷售方面。本省需用棉紗年約8萬余件,本廠出紗不過三分之一。歷年多在長沙銷售,尚有供不應求之勢。自日本棉紗傾銷我國以來,上海、武漢紗廠銷售的市場均被侵占,於是轉向我省,廉價競銷,以致本廠棉紗銷售疲滯。為改交這種局面,經呈準派員赴常徳、寶慶、衡陽設銷售處,打開銷路,擴大經營。</p><p class="ql-block">注:實業雜志第163號</p><p class="ql-block">第三節范新度的經營管理</p><p class="ql-block">1933年春,彭斟雉病故,建設廳派章克恭接任廠長,時因紡織工業趨向衰落,章又無能,經營兩年,每況愈下。雖然延長職工每日一個半小時的勞動,也挽救不了虧損,於是于1935年4月去職,9由范新度接任。</p><p class="ql-block">=44=</p><p class="ql-block">范新度接任后,他經歷了兩個月的考察,認為紗廠的虧本原因是“機械設備之落伍,工人技術之低劣,紗支成本之高昂,生產能力之薄弱”(注)所造成的,于是便采取了相應的措施:</p><p class="ql-block">一、廢除《工廠法》,實行《職工待遇暫行章程》(又稱“緊縮方案”)。范新度一上任,就把原來實行的《工廠法》全部廢除,向省府呈明緊縮原則,便訂了一個《職工待遇暫行章程》。這個章程規定,實行6天7晚制,每日工作為11小時半,裁減工人30%,(其中技工占10%,學徒占50%)約500人;提高看臺看錠,將細紗工人三人看一檔,改為兩人看一檔;搖紗女工全部斢為男工,減低工資一半以上,即每人每日工資平均為6角,搖紗部每車紗由二分六降為二分;大力招收不合法定年齡的童工,發展幫工。工人可以帶學徒入廠,但吃自己的飯,對工人的福利事業進行緊縮,如工余學校、俱樂部、女工哺乳室等均予停辦。這樣一緊縮,每月節省餉薪800多元,使每件紗的工費成本由20元降至11元左右。由于這些措施造成了工人的失業和生活貧困,致使民怨沸騰,激起了工人的強烈反抗,釀成了“驅范罷工”工潮。</p><p class="ql-block">二、補充機械,改造設備和提高工人操作技術。本廠原有5萬紗錠,而鋼絲併棉機僅165部,每逢潮濕或干燥季節,就產生半成品供不應求,造成細紗減產。為此加購鋼絲機33臺,併條機2部,和花機1部,使前紡供給充足,細紗產量便逐漸增高。</p><p class="ql-block">原來的清花機結構簡單,遇雜質較多的棉花就除不干凈,這樣又加購庫來敦清花機5部,威羅機2部,提高了半成品的質量,又促進了細紗的產質量。</p><p class="ql-block">為了增進鋼絲機的效能,補充了一部磨光皮輥機,一部刺毛輥,兩部磨蓋條機。</p><p class="ql-block">前紡的設備補充后,又對后紡和織布的設備進行了改造。原來4萬</p><p class="ql-block">45=</p><p class="ql-block">錠老細紗機的軸承都是生鐵的,現改為滾珠軸承。車上的滾筒也進行了整新。搖紗機加裝了搭頭,織布機加裝了經紗停止裝置,這些技術措施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p><p class="ql-block">在改造補充設備的同時,又注意提高工人的操作技術水平。如推廣工人和花法,併條分段換桶工作法,細紗檢頭工作法,搖紗工作法,各部工作法改進和推廣后,產質量也隨著提高。因此,細紗產量由每天生產100余件,提高到140余件;織布日產量達300余疋,總產量增加30%·</p><p class="ql-block">三.選購原料,購置堆棧。棉花原料的配花級別,是與成本質量關系甚大。當時配花的方針是六成細絨,四成粗絨,因此除了采辦本省的棉花外,并從漢口買了一些細絨,又在津市收購農場改良的美種籽花,故每件棉紗所用原棉量較往年減少3—6%。</p><p class="ql-block">為了減少開支,廠方在新河購置堆棧一所,可容棉花萬余擔,減少了棧租的負擔。</p><p class="ql-block">四、營業方面,當時紗布價漲,銷場暢旺,省政府為了限制外省同類紗支進口,又設立了棉紗管理所,所以本廠的紗支銷售更加暢通,營業興旺,盈利頗多。1936年獲得盈利140余萬元,成了紗廠開辦以來的“全盛時期”。</p><p class="ql-block">注:1937年6月《大公報》</p> <p class="ql-block">第四節遷建安江后的經營銷售</p><p class="ql-block">紗廠遷至安江復工以后,設備不斷擴充,生產日益增加,至建國前夕,已具有26400紗錠,248臺布機,1650瓩的發電設備,月產50000疋色布的印染設備能力和較完善的機械制造設備。月產棉紗最低900件,最高1500件;月產棉布最低9000疋。最多1.4萬疋。</p><p class="ql-block">=46=</p><p class="ql-block">在復工初期,產品尚未打開銷路,紗布營業停滯。開工月余,存紗達200余件,無人問津。后來,因沿海淪陷,漢滬紗布不能進口,湖南唯此紡織企業,軍用民用均為急迫,紗價漸漲,銷售漸旺,商人紛至沓來,供不應求。當時規定申請登記者分甲、乙、丙三等,經廠方審查合格,方準登記,并根據各地行情議定價格出售。</p><p class="ql-block">1942年廠務報告略謂:“安江市場狹小,紗布推銷當以外埠為大宗,采承銷制推銷,”訂定了“紗布推銷暫行辦法”,規定凡購本廠“紗布者,除軍用外,屬于民用方面,須先申請登記,簽訂合約,繳納保證金,取得承銷權者,始得承銷,如有不按時繳款提貨者,取消其承銷權。不久,省政府令本廠產品實行“配銷紗布辦法”,由國民黨軍政部第二被服廠及湖南銀行承購,按軍六民四原則配銷。廢除了承銷辦法。但這個辦法實行后,都不按時繳款提貨,造成了紗布堆積,資金周轉不靈,只得向銀行透支去采購棉花。</p><p class="ql-block">1945年11月,廠方呈準建設廳改行“紗布推銷暫行辦法”,以70%作商戶承銷,30%為軍政機關工廠學校社團配銷,每次出售紗布,各承銷商戶限五日內繳清價款,如不繳清,就停止其承銷權一次,沒收其保證金十分之二。加達三次者取消其承銷權,沒收全部保證金。各配購單位,除工廠配售紗支外,其余軍政機關等只能配布,于每月15日以前來廠取承銷單,定期繳款提貨。否則沒收押金,取消其批準的紗布。</p><p class="ql-block">1946年因重慶紗布傾銷貴州及本省各地,價值較本廠低廉。為了爭取市場,遂于2月1日起,本廠將紗布加重加長,每件20磅,并大登廣告,招徠顧客。是年11月,物價高漲,為適應環境,將承銷改為批銷辦法,每月開盤不限次數,商戶無一定承銷權,廠價標準視市價起伏,隨時調整,成交先付定金二成,簽立訂購單,限期繳款提貨,否則所訂紗有無效,定金作為罰款。</p><p class="ql-block">=47=</p><p class="ql-block">1947年2月,由于國民黨發動內戰,貨幣貶值,物價波動甚劇,棉價扶搖直上。較之往年,平均增加4倍,而紗價又不能按此比例上漲,加之人民購買力減低,運輸工具缺乏,運費及其他五金材料費用也隨之上漲,使營業異常困難,如14支紗1月份可換棉1100斤上下,至11月份只能換棉600斤上下。為應付這種局面采取兩種措施:一、停止產品批銷辦法,改訂“出售產品臨時辦法”。開盤當天,收繳價款二成,其余限四天繳清;二、利用商戶資本,采購棉花到廠交貨,以紗易棉,既可減少自運途耗,又可不受幣值貶價影響。</p><p class="ql-block">1948年1至6月份,14支紗貴陽行情每件由3070萬元漲至四億三千萬元(國幣),計漲13倍,津市棉花每擔344萬元漲至6300萬元,計漲19倍。自8月份起,國民黨政府發行金元券,貴陽14支紗每件由516元漲至6400元;津市棉每擔由77元漲至580元。如此貨幣貶值,物價波動,工商業者提心吊膽,稍有不慎,便遭破產。廠方仍采以物易物辦法,掌握實物,少受物價波動之害,并采取四項措施:一、出售產品,一律收現;二、原有配售紗布成案,一律取消;三、清理全省保警撥布欠款;四、裁減人員。</p><p class="ql-block">本廠經營除受貨幣貶值,物價波動的影響外,還有下列原因影響:一、課稅太重。據1947年下期廠務報告稱:“五個月內已負擔棉紗統稅二十二億二千二百余萬元,印花稅一億二百八十余萬元,致減少盈余六分之二?!?4支紗每件課稅率由135萬元增至1021萬元,每月統稅達160億元之巨。二、保警撥布,共提紗1170余件,欠款達400余億,均不償還。三、提撥巨款。1945年省政府薛岳下臺之際,廠長雷澤榴憑省府秘書處條子,私自提去關金1000萬元。后省府吳奇偉來安江,又提去2000多萬元。因此廠方經營慘淡,以至連修葺廠房,添購機器配件,都感到資金困難。</p><p class="ql-block">=48=</p><p class="ql-block">1949年,湘西土匪猖獗。“湘西事變”發生后,本廠女工擔心受害,走散500余人,生產大減。1949年廠務報告中稱:“……湘西事變,不一月,而本廠棉花短少,煙煤缺乏,本年4月2日將經緯兩班工人合為一班,日間停止工作,專做夜工,時間縮為8小時,生產減少,5月份生產棉紗259件,且開支浩大,無法應付,一度將分廠全部停工……。”可見當時的生產經營已臨絕境了。</p><p class="ql-block">第五節 行政機構的設置及管理工作</p><p class="ql-block">一、行政組織機構及其職貴范圍</p><p class="ql-block">本廠隸屬于湖南建設廳經營紡紗織布企業,其資本由省庫供給,本廠采會計獨立制,設廠長1人,會計主任1人,除關于會計部分事務由會計主任負責辦理外,全廠廠務概由廠長綜理,廠長及會計主任均受建設廳指揮。</p><p class="ql-block">廠長下設總務、工務、人事、營業4課。</p><p class="ql-block">總務課設課長1人,下設文書、庶務、倉庫、警衛4股,分別辦理文書、庶務、管理倉庫警衛及其他不屬于他課的一切事項。</p><p class="ql-block">工務課設課長1人,紡紗技師、織布技師、原動技師各1人,課長由紡紗技師兼任,下設技術、考工兩股,分別辦理紡紗、織布、原動、修機各部及工場場內一切事項。人事課設課長1人,下設工帳教育、衛生、稽查四股,分別辦理工帳稽查及技工教育衛生等事項。1930年以后人事課合并于工務課。</p><p class="ql-block">營業課設課長1人,下設花紗布、物料二股,分別辦理花紗布疋,物料購買、銷售及各項市價調查等事項。</p><p class="ql-block">會計主任下設出納、計算、統計、稽核四課,分別管理出納決算統計等事項。</p><p class="ql-block">二、工廠規章制度的制定情況:</p><p class="ql-block">=49=</p><p class="ql-block">本廠開工以后,廠內的各項規章制度,大多是仿照滬漢紗廠的,不夠完整。1928年彭斟雉任職后,很注重企業管理工作。他根據建廠歷年以來的各種單行規程,匯編成冊,于1932年9月編了一本《湖南第一紡織廠規程》,他在開言中寫道:“古人治人,尤重治法?!薄叭温氈畽嘞?,辦事之條理,尤賴治法。”規程編印后,“人手一冊,以作準繩”。這本規程是本廠“第一部完整的規章制度,規程中編有政府法令9則;本廠規章8則;其他21則。在本廠規章中,有“辦事細則”,內有8章120條,包括了從廠長到職員和各課股的職責范圍?!稌嬏庌k事細則》25條,《職員請假細則》11條,《廠務會議規則》20條,實施《工廠法》24條,《監工服務公約》16章507條,《工廠管理細則》18章408條。這個管理規則包括了前、后、布、機、動、保全等車間的操作規程和安全紀律方面的規定。在這些制度中還規定了賞例12條,普通罰例51條,其他賞例8條,罰例130條。</p><p class="ql-block">在規程中除生產管理外,還有工人的生活待遇,工房管理,學校、圖書、消防、警衛方面的規則21項380條。這些制度是為官僚資產階級服務的,其中有些制度對工人苛刻,輕則罰款,重則開除。</p><p class="ql-block">1931年2月,國民黨政府在各地工人罷工斗爭的強大壓力下,被迫頒布了一項對工人的要求稍有讓步的《工廠法》,建設廳命彭斟雉執行。這個辦法規定:各廠工人,除童工外,每日工作時間以十小時為限,每月休息四個星期天,工人工資每日所得為一元至一元二角,廠方增加生產,工人尚可獲得紅利。國民黨政府頒布這個《工廠法》的目的,并不是從關心工人利益出發,而是為了“消滅工潮,安定社會,為現時剿匪最為切要之圖”(注)。但是執行的時間不久,1934年以后便逐漸廢除了。</p><p class="ql-block">1935年,廠方制訂了《湖南第一紡織廠暫行職工待遇條例》,共計36條,有關工人工資醫療獎勵請假的規定。1941年6月,廠方根</p><p class="ql-block">=50=</p><p class="ql-block">據《湖南第一紡織廠組織規程》第12條的規定,制定了《湖南省第一紡織廠辦事細則》,共計6章92條,總則2條,通則12條,其余條例分別規定了廠長、副廠長、總務課、工務課、營業課的職資范圍,管理事項。此外還制定了《工丁小工管理規則》共7章103條。</p><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廠方又制定了《湖南省第一紡織廠工場管理公約》,規定了一些獎罰條例。</p><p class="ql-block">三、工務管理</p><p class="ql-block">工務較繁,管理不易,故有工務行政及工務技術之分。關于工務行政方面,設課長一人總理全部事宜,下設考工、工賬、教育、稽查四股,每股設主任一人,主持該股事宜,下設辦事員協助主任工作。工務技術方面,分原動、紡紗、織布三部,每部設技師一人,總理各部技術事宜。技師之下設技士,幫助技師辦理各項技術事宜。技士之下設監工,按工種配備,辦理各部工務事宜。</p><p class="ql-block">工人方面,各部設有工頭,指導各部工人工作。工頭之下設有領組,幫助工頭指導工作。工人有技工、替工、藝徒及臨時替工之別。技工多為老工人,如各部之工目、領組總目、機目。值班加油工、帶線工、做紗工、擺管工、掃地工統屬之。</p><p class="ql-block">=51=</p> <p class="ql-block">本文自《湖南安江紡織印染廠廠志》(1982年版)</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丁青县|
连平县|
南召县|
平泉县|
芮城县|
施秉县|
莱阳市|
郑州市|
和政县|
鞍山市|
桃源县|
江源县|
峡江县|
南雄市|
云浮市|
县级市|
巧家县|
伽师县|
天气|
鄂尔多斯市|
历史|
华亭县|
乌鲁木齐县|
枞阳县|
登封市|
二连浩特市|
朝阳区|
阿合奇县|
苗栗县|
红原县|
田阳县|
湘西|
墨竹工卡县|
华池县|
叙永县|
获嘉县|
肥西县|
北海市|
白城市|
班戈县|
荆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