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八一.一校大門 <p class="ql-block">▲沈陽八一.二校大門</p> 我退休多年,人老了,近期的事情記不住,過去的事情印象深。沒有了工作干,卻有了大量的時間回憶過去的事情。我們這些新中國的第一代人,經歷了許多的政治運動,真可以說是在各種斗爭中成長起來的一代。政治運動對國家的經濟有很大沖擊,不過對我個人來說,影響最大的卻是學業,我們最好的學習知識的年華,是在動亂中渡過的,大好時光在各種運動中荒廢掉,以致后來出現了我們一代人不尋常的學習經歷。 ▲沈陽八一學校印章 ▲彭德懷元帥來到沈陽八一學校 <p class="ql-block">我今天說的憶八一,不是說建軍節,也不是談南昌起義,而是回憶與軍隊有關的軍人子弟學校,這就是我就讀過的學校——八一學校,這里我夢想騰飛的起點,也是塑造我人生品格的地方。由于我的父親是軍人,我個人1961年9月從沈陽軍區政治部第二幼兒園進入沈陽軍區八一學校上小學,有許多同學都是幼兒園的園友。由于學校規定是七歲上學,所以我們這年級的同學大部分是1954年出生,屬馬的為多。屬馬的人富有自信、待人和善,思維邏輯強,做事踏實穩重,給人有一種可靠的感覺。</p> ▲沈陽八一學校的文藝會演 ▲沈陽八一學校初中畢業生 <p class="ql-block">沈陽軍區八一學校是1953年成立的東北軍區子弟學校,主要接收軍內的干部和烈士子女的寄宿式學校,由沈陽軍區干部部管理,八一學校以小學為主,曾經一度有過中學部。1964年分為一校、二校,一校在南十馬路,二校在三經街。之后,部隊停辦子弟學校,學校交給遼寧省教育廳管理,逐步取消了住宿制,學生開始走讀。1970年八一.一校改為沈陽市124中學,八一.二校改為沈陽市126中學。</p> <p class="ql-block">▲我母親(右二)與八一學校衛生所的同事們</p> ▲我在沈陽八一學校 <p class="ql-block">我們一入校時,61級五個班級,我在三班。1964年八一學校一分為二,二、四班分到一校,稱八一.一校一班、二班;一、三班留在二校,稱八一. 二校一班、二班;由遼寧八一轉入二校三班;五班同學拆分到各班。由于我家當時住在南五馬路,距離南十馬路的八一.一校近, 我就離開了原來的班級調整到一校的二班,這個二班就是原來年級的四班。我在八一.一校61.2班時的班主任老師是房洗塵,語文老師是李犁、算術老師是宋捷,他們倆是沈陽市第一師范學校的優等生,生活老師彭永春和藹可親,深受同學們的愛戴。</p> ▲校友、鄰居、戰友 ▲校友、鄰居、戰友 八一學校實行半軍事化的封閉管理,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樹立永遠跟黨走的理想信念;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強調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政治觀念;系統的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注意鍛煉身體,增加體質;培養高尚情操、文明素質和勞動觀念。高年級學生還組織勤工儉學和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基礎。 ▲沈陽八一學校建校四十周年 <p class="ql-block">▲建校四十周年61級部分同學</p> 八一學校在注重學生的全面培養的同時,注重思想教育,毛主席的好戰士雷鋒、大慶鐵人王進喜、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份子廖初江等英雄模范人物都曾經來學校與師生會面,并做事跡報告。除了文化知識的學習和政治教育之外,學校還舉辦了許多課外小組,比如說:唱歌、舞蹈、圖畫、無線電、航模、木工、體育等,讓學生們根據自身的愛好及特點去發展。 <p class="ql-block">▲建校四十周年61級部分同學</p> <p class="ql-block">▲建校四十周年61級部分同學</p> <p class="ql-block">▲居住在哈爾濱的61級部分同學</p> 每到周六,各單位的車等候在學校門口,廣播中通知各單位的子女有序出門上車,學生們歡歡喜喜回家與家人團聚,我與同班住在一個住宅區的王廣權和劉凡是一個學習小組,寒暑假時在一塊做作業、一起玩耍。只有外地部隊的幾十個孩子和烈士子女仍然留在學校過節假日,有校領導、老師和阿姨值班照顧他們。每逢清明節,學校都組織學生來到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向烈士們致敬,共同為同學中烈士子女的父親掃墓。 ▲八一同學來哈爾濱 ▲八一同學來哈爾濱 <p class="ql-block">1966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國,文化教育界是重災區。這時我剛剛升入小學六年級,市面上武斗不斷,學校停課鬧革命,學生們只能是回家中斷學業。在八一學校學習了五年多一點,我們沒有像往屆學生那樣頒發畢業證,更沒有畢業照,默默的離開了學校,成為肄業的學生。由于社會動蕩的原因,沒有按部就班的學習,形成了我小學沒畢業,中學念一年,三十歲才上大學的奇特學歷。</p> ▲同屆八一同學共同慶祝60歲 <p class="ql-block">▲建校五十周年61級部分同學</p> <p class="ql-block">過后多年,我在外地工作,經常到沈陽出差,只要有閑暇,我就會順著沈陽軍區聯勤部機關的南十馬路向東走,因為那里有我的母校―――沈陽八一小學的舊址,這是我認知社會開始的地方,也是我沒有畢業的學校。望著學校大門上方的124中學的校徽,綠葉中襯托的紅色五星,有著美好的回憶,有無盡的思念、特殊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建校五十周年61級部分同學</p> <p class="ql-block">▲建校五十周年61級部分同學</p> 一家的八一人。1956年我父親調入沈陽軍區工作,我的母親隨之被分配到沈陽八一學校的衛生所工作 ,先是當醫生,后來做衛生所長,為八一師生服務了十五年,我的家也曾經在三經街八一小學的家屬院生活過三年的時間。我們家的三個孩子也陸續進入了八一小學讀書。 可以說我們即是八一小學的校友,也是八一小學的家屬,更是這個紅色搖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 ▲建校六十周年時的發小、校友 <p class="ql-block">▲建校六十周年61級部分同學</p> 一路的八一情。在這個大家庭中,許多同學的父輩是戰友、回家是鄰居、在校是同學,在共同學習、共同生活、共同成長的六年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走入社會后,我的人生旅途中經常出現八一同學的身影,順利時有他們的提醒,挫折時有他們的鼓勵,工作上有他們的幫助,情感上有他們的撫慰。許多同學成了我多年的伙伴、長期的朋友、一生的至愛親朋。八一同學友情在,真摯感情代代傳。 <p class="ql-block">▲建校六十周年61級部分同學</p> ▲一個幼兒園的校友 <p class="ql-block">▲父親是一個單位的同學</p> ▲建校六十周年的會場 ▲在母校門前留影 一身的八一神。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志愿軍的許多精銳部隊、精英人才都留在了東北。傳承紅色基因的下一代,沐浴著社會主義的陽光在八一學校這個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環境中受到科學的啟蒙和正規的教育,樹立了正統的世界觀和良好的價值觀,培養出信仰堅定、事業爭先、作風嚴謹、品味高雅的八一學校的精神、氣質和品格,這個無形財富,鼓勵我從軍四十五年,把一生的精力奉獻給國防事業,努力為校徽上的紅五星增光添彩。 ▲八一同學在海南 ▲八一同學在海南 ▲八一同學在海南 ▲八一同學在海南 ▲八一同學在海南 ▲八一同學在海南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隨著社會的發展,八一學校歷史,這種軍隊管理的全封閉、全日制、半軍事化的寄宿學校,從前沒有、今后也不會再有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中,特殊群體的學生生活是不可復制的,在這充滿陽光、團結友愛的校園里,我們渡過了金色的童年,我們是倍加珍惜六年八一學校的時光,同時更加珍視同學之間的感情。 ▲單惠民將軍 ▲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軍旅作家馬曉麗 ▲正大集團高管王廣權 ▲畫家田英 <p class="ql-block">時光荏苒、歲月無情,我們已穿越青年時代年近古稀,基本上都從崗位上退了下來。自豪的是,我們的學校培養出很多優秀學生,許多同學工作時都是各條戰線上的中堅力量,不但是事業有成,有的還是成就非凡,令人矚目。我們班級中就有將軍單惠民、軍旅作家馬小麗、企業家王廣權、畫家田英等。每當校慶和同學聚會,同學們從全國各地來到沈陽,歡聚在一起,許多同學幾十年沒有見面了,當年的少年兒童,如今已經兩鬢斑白,大家高興、激動、雀躍、大聲的交流,共同回憶過去的時光。回想起八一母校的日日夜夜、點點滴滴、恍如昨日。往事歷歷在目、事事在心、令人難忘。</p> ▲沈陽八一學校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p><p class="ql-block">楊星明,沈陽八一小學6 1級學生,1969年12月入伍,原駐哈爾濱鐵路局軍代處高級工程師,專業技術四級,大校軍銜,2014年12月退休。曾榮立三等功5次;獲軍隊科技進步獎5項;榮獲國防服役金質紀念章。</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会市|
集安市|
湖南省|
晋宁县|
西昌市|
石林|
澜沧|
邵武市|
汝南县|
宜都市|
什邡市|
牟定县|
晋州市|
东乌|
东丽区|
潞城市|
英吉沙县|
沅江市|
天等县|
乐昌市|
郑州市|
龙海市|
饶河县|
承德市|
新源县|
色达县|
河源市|
蒙城县|
苏尼特右旗|
黑龙江省|
酉阳|
金沙县|
郸城县|
沈阳市|
合山市|
垣曲县|
凤翔县|
电白县|
永济市|
眉山市|
衢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