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河醫大禮堂,記憶里抹不去的風景

巴丹弱水

<h1><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鄭大一附院院史辦</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巴丹弱水</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陳明望</span></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21年11月16日</span></p> <h3></h3><h1> 無論是河醫門診樓,還是大禮堂,每一座建筑都有一段說不盡、道不完的故事。每一張發黃的老照片,都是一抹舊時光的回憶。 </h1><h1> 一座建筑雖然消失了,但是它深厚的積淀猶在,不因時光流逝而褪去,不因歲月變遷而消失。回望歷史,“懷念過去,不是因為過去更好,而是因為那是過去”。 </h1><h1> 1952年9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復函,同意河南省省會由開封市遷移鄭州市。省會遷址的大事被確定后,緊接著河南醫學院遷鄭建校基建準備工作也緊鑼密鼓地展開了。</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醫學院擬遷鄭州基本建設輪廓計劃草案(1952.11)</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醫學院擬遷鄭州基本建設輪廓計劃草案(1952.11)</h3> <h1> 《河南醫學院擬遷鄭州基本建設輪廓計劃草案》第5條:“所計劃之房屋除前期各學系(包括教學實驗室等)、醫院病房、手術房、門診房等及圖書館、體育館、大禮堂采取較好建筑外,余皆以因陋就簡精神,采取普通平房建筑,各種建筑按建筑費標準,劃分下列等級:<br> 一~六、略<br>  七、200萬(注第一套人民幣)1平方公尺(平方米)者:大禮堂,二層樓房,鋼骨水泥架子,鋼梁,12吋磚墻,底面水泥地,二樓2吋厚地板。”<br>  換言之,當年大禮堂建設采用的是建筑費用200萬1平方米最高的標準等級,而普通住宅建筑費用則是60萬1平方米的標準。<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醫學院大禮堂(60年代)</h3> <h1> 1960年9月,建筑面積3488平方米的大禮堂竣工落成。大禮堂是醫學院最具標志性的建筑之一,是召開大型會議、舉辦大型文藝晚會和畢業典禮的場所。<br> 大禮堂高三層,主樓呈工字型,中間是大廳,兩邊副樓是教室。進了正門就是前廳,穿過前廳來到禮堂。<br> 沿八級臺階而上,迎面是五扇憨厚朱紅色實木門框的玻璃大門,六根門廳立柱上掛著復古宮燈式壁燈,典雅古樸。二、三樓大廳采用通透玻璃幕墻,使大廳采光充足。東、西副樓由大廳貫通一體,幾百平方米的大廳沒有一根立柱,視線不受任何阻擋,一走進大廳給人的感覺就是寬敞亮堂。<br> 副樓一至三層北面有五間房,大間是教室(兩個窗戶),小間是辦公室(一個窗戶)。南面是廁所,女廁所在東副樓,男廁所在西副樓,走廊盡頭是步梯。<br>  穿過大廳就是空間非常寬闊的大禮堂,在這個熟悉又陌生的空間里,總能喚起曾經那些美好的回憶。<br>  大禮堂縱向3列聯排座椅,共40排。橫向東、西兩邊每排15個坐位,中間一排20個坐位,每排50個坐位,共計2000個坐位。聯排座椅后面還有一片空曠的活動場地,約占大禮堂面積的1/4。<br> 大禮堂東、西兩側各有3個太平門,東、西前門不開放。東中門與學生一、二個食堂之間搭建有風雨連廊,西中門與西學生樓遙遙相對。偌大的禮堂只有中門到前門之間區域的天花板上懸掛有吊扇,沒有空調的夏天也不感覺炎熱。<br> 大禮堂地板是水磨石,墻壁由水泥漿拉毛處理后形成白色浪花造型,仿佛沸騰的大海。凸凹不平的墻壁能減弱聲波的反射,減小回聲。<br> 寬大的舞臺,三道對開式金絲絨幕布,大幕是栆紅色、二道幕是墨綠色,三道幕是淡青色。<br> 舞臺兩側,各有一個觀眾席通往舞臺上場門和下場門的步梯。大幕兩旁二樓的耳房,是人工手動拉動大幕繩索的地方。舞臺天頂上懸掛一排發出五顏六色光芒的聚光燈和追光燈。后臺東、西兩側,各有一扇供演員出入的小門。<br> 舞臺東邊有一架木扶梯通往舞臺下面的臺倉,臺倉靠南一面是一排門窗,原設計是道具間和舞臺設備間,后來與臺倉大廳一起當成堆放家具的儲藏室。<br> 上小學的時候,光滑的大禮堂水磨石地板,是我們滑旱冰的場地。攀爬舞臺墻壁上的鐵爬梯,爬到有二層樓高拉幕布的耳房,這里就成了我們捉迷藏的藏身處。舞臺上留下我們演唱樣板戲京劇《沙家浜》阿慶嫂智斗刁德一的風采,舞臺下面臺倉儲藏的鐵制烤火爐的生鐵爐條,都被我們拿去上交給班主任老師,支援國家大煉鋼鐵去了……記憶的閘門一旦打開,兒時的一幕幕如潮水般涌來。<br> 大禮堂承載了太多揮之不去的記憶,勾起不止一代人的共同回憶。它見證了時代發展和世事變遷,見證了一代又一代河醫人的成長,也見證了我們一路走來的喜怒哀樂。<br> 大禮堂是刻在河醫人心中的圖騰,童年在這里玩耍,青春在這里綻放,一年一季的畢業留念在這里定格,歲月在這里留下永恒。<br></h1> <h1><p>  </p></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醫大禮堂最初的模樣(1961冬)</h3> <h1>生物物理教研室講師<b>胡仲廉</b>(右),進修生魏祖安(左)<br> 一對石柱景觀燈,分別矗立在禮堂廣場兩側,形似天安門前的華表,十分氣派。這種景觀燈醫學院共有3對,另外兩對分別矗立在醫學院大門花壇兩側和河醫一附院門診樓前花壇兩側。<br> 不同的是大禮堂燈罩朝上,呈仰首望天狀。醫學院大門和門診樓燈罩朝下,呈倒掛金鐘狀。燈罩方向不同其中隱含寓意是什么,我不得而知。<br> 有些人,看似已經走遠,卻從未離開。一些建筑雖已不復存在,卻留下永恒,歷史從未走遠,仍在耳邊回蕩。“無論相隔多遙遠,仿佛你從未走遠,無論分別多少年,好像你一直在身邊”。<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回不去的從前(1961冬)</h3> <h1></h1><h1>左起:任知春(組織胚胎教研室技術員)、胡志軍(次子)、胡衛軍(長子)、<b>胡仲廉</b>(生物物理教研室講師)</h1><h1> 大禮堂西邊那棟四層的學生宿舍樓(西學生樓),就像一幅多姿多彩的圖畫,畫中有你的喜怒哀樂,也有我的酸甜苦辣。</h1><br><h1>備注:技術職稱均為時任職稱,下同。</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4期同學在大禮堂前留影(1961冬)</h3> <h1>  前排左2梅其達,時任河南省婦產科醫院放射科醫師,后調河醫一附院任腫瘤科教授。<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9期同學在大禮堂前留影(1961)</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9期付保成與同學在大禮堂前留影(1961)</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9期學生在大禮堂前滑旱冰(1961)</h3> <h1> 1959年到1961年,中國遭遇了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造成糧食的大幅度減產, 國民經濟陷入嚴重困境。因糧食極度短缺,在一些地區出現人口因饑餓、營養不良或浮腫病而死亡。<br>  在河南大饑荒那個連飯都吃不飽的“低標準”年代,竣工后的大禮堂周圍地坪硬化和環境綠化規劃化為泡影。就這樣,大禮堂環境建設就被擱置了。<br>  1961年冬季的大禮堂前的廣場上,仍然堆放著建筑垃圾和丟棄的電纜木線盤。<br></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口腔科歡送孫惠芝臨別留念(1962.04)</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病理解剖教研室合影(1963.10)</h3> <h1>前排左起:王化英(洛陽澗西醫院,河醫25期)、張××(許昌醫專)、×××、×××、于慰慈(安陽專區醫院)、竇桂榮(技術員)、韓花棠(技術員)、蒲明秋(技術員)、關惠蘭(助教)、張云漢(助教)<br><br>中排:黃孝立(助教)、李家騊(助教)、苗潤生(助教)、趙慶夏(講師)、祝慶蕃(講師)、王明波(教務處長)、沈瓊(講師)、周良樾(講師)、趙琳閣(講師)、裘宋良(講師)、吳慶成(技術員)</h1><h1><br>后排:×××、魏永奇(技術員)、李本然(助教,后調嵩縣醫院)、×××、任宏毅(河南地方病防治所)、趙鼎軒(鶴壁市醫院)、高延昭(助教)、陳振光(技術員)、鐘文泰(安鋼醫院,河醫26期)、張中昌(許昌衛校)<br><br>注有時任職稱者為教研室教學及教輔人員,注有單位者均為進修人員。<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組織胚胎教研室部分人員在大禮堂前留影(1963.12.20)</h3> <h1> 因為這張照片褪色和破損嚴重,我試圖在照片中的其他人物家中尋找可替換的原照,可惜未能如愿以償,只找到一張文革中被涂抹的照片。本打算把畫×的痕跡修復,最終還是放棄了修復,保留了歷史原貌。<br> 拋開政治層面,文革中照片被畫上×的人物,非為官宦,亦是高知,可謂高官顯貴。<br>  宋玉五教授1920年考入上海同濟大學醫科,早年曾任國民黨陸軍醫院院長、河南大學醫學院院長、解剖學館主任、河南醫學院組織胚胎學教研室主任等職務。<br>  鄭鎮惡講師1942年留學東洋,1948年畢業于燕京大學,在北京協和醫學院任教10年,系偽滿洲國國務總理大臣鄭孝胥長子嫡孫。<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組織胚胎教研室部分人員在大禮堂前留影(1963.12.20)</h3> <h1></h1><h1>前排左起:王瓊珊(助教)、何季芬(助教)</h1><h1>后排左起:<b>鄭鎮惡</b>(講師)、張林慶(技術員)、林繼海(助教)、<b>宋玉五</b>(教授)、蔡德華(助教)、<b>龐靜</b>(講師)、任知春(技術員)</h1><h1> 凝望這張發黃褪色的老照片,那年,那月,那情,那景,成了記憶中抹不去的痕跡。背后是歲月的沉淀、時代的縮影,充滿了濃厚的文革色彩。如今紅顏不再,青絲泛白,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往事已蒼老。前情舊事隨風散,相逢一笑泯恩仇。</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組織胚胎教研室部分人員在大禮堂前留影(1963.12.20)</h3> <h1>左起:<b>龐靜</b>(講師)、張林慶(技術員)、蔡德華(助教)、林繼海(助教)、王瓊珊(助教)、<b>宋玉五</b>(教授)、何季芬(助教)、<b>鄭鎮惡</b>(講師)、任知春(技術員)</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60年代初期解剖教研室團隊(1963夏)</h3> <h1>  1963年夏,廣場前的土路雖已平整,仍見土塊和瓦礫。新修建的花壇里面還空空如也,道路兩側的行道樹尚未成蔭。</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60年代初期解剖教研室團隊(1963夏)</h3> <h1>  轉眼春暖花開,度過三年自然災害困難后,國民經濟開始逐漸復蘇,人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在希望的田野上,人體解剖教研室主任李瑜如教授帶領60年代初的教研室教師,興高采烈地在大禮堂前,在八一樓前頻頻拍照留影,一幅振興河南醫學教育的壯美畫卷正在徐徐展開。</h1><h1><br>照片中講師:張奇(李世東)、<b>范天生</b>、<b>杜百廉</b><br>助教:<b>周祥庭</b>、<b>范章憲</b>、荊建英(女)、何國宏、梁聲瓊(女)、聶正明、湯善鈞、楚憲襄<br>技術員:<b>李德寶</b>、<b>蘇克明</b>、趙寶蘭(女)、劉清理、張建中<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30期甲2班在大禮堂前留影(1964.07.21)</h3> <h1> “大躍進”運動離我們已遠去,冬去春來萬物復蘇后的河醫校園,處處生機盎然,教室里書聲瑯瑯,弦歌不輟。大禮堂門前廣場綠草茵茵,垂柳依依,花壇里栽培的松柏樹苗經過修剪整枝已雛具造型。<br>  30期輔導員、河醫一附院老副院長張以哲(2排左6),是一位1946年6月參加革命的離休老干部,如今已經90歲高齡。老師最大的幸福莫過于能被自己輔導過的學生深深地記在心里,最大的欣慰是看著自己的學生一步步成長。<br>  眼看就要畢業了,將要告別一起走過的這段大學時光。每年的畢業季,畢業生都會不約而同在大禮堂前留下和母校最后的合影。昔日的歲月仿佛就在昨天,逝去的韶華已經太過遙遠,那些被流年封存的往事,點滴墨香祭奠逝去的青春。<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禮堂伴隨我成長(1965年夏)</h3> <h1>左起:崔強、崔鐘璽(一附院心電圖室副主任醫師)、崔世紅(三附院產科主任醫師、教授)<br></h1><h1> 從我出生到幼兒園、小學、中學、再到大學和工作,一生在河醫度過。感恩河醫,從我懂事起大禮堂就走進我的世界并一路相伴,是心中永遠的圖騰。</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暴風雨來臨前的寧靜(1966冬)</h3> <h1>前排:胡志軍(鄭大藥學院)<br>中排左起:胡衛軍、胡二健(胡仲廉侄子)<br>后排左起:<b>胡仲廉</b>(生物物理教研室講師)、任知春(組織胚胎教研室技術員)<br> 暴風雨來臨前的寧靜,或許是噩夢的開始。烏云壓城城欲摧,山雨欲來風滿樓。<br> 《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徹底打破了昔日寧靜的校園。使黨的各級領導干部普遍受到批斗和沖擊,知識分子成為專政對象,黨的各級組織陷于癱瘓,國家和人民遭受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把中華民族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醫東方紅民兵連在大禮堂前留影(1967.08.13)</h3> <h1> 河醫東方紅民兵連,由在校大學生組成。中排14名身穿軍裝的解放軍,是“支左”的“軍宣隊”員。<br> 前排是3挺日式“歪把子”6.5毫米輕機槍,男民兵手握的是仿蘇聯波波沙國產50式7.62毫米沖鋒槍,女民兵手握的是美式M1型7.62毫米卡賓槍。<br>  河醫武裝部竟擁有如此數量的槍支“硬核囤貨”家底可謂殷實,全憑1939年1月參加革命的抗戰老干部,時任武裝部副部長楊喜柱“見槍眼開”。也應了電視劇《亮劍》里面李云龍那句經典的臺詞:“你既然能當團長,就有能耐去搞槍,要不然你就回家抱孩子去!你別在這給我丟人顯眼!”<br>  1975年我們班百余人在大操場軍訓時,學院武裝部賈部長發給我們的是日式“三八大蓋”步槍,打靶訓練使用的是仿制蘇聯SKS國產56式7.62毫米半自動步槍。<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愛紅裝愛武裝(1967夏)</h3> <h1> 河醫東方紅民兵連33期學生和“軍宣隊”員在大禮堂廣場西北角席地而坐,手捧紅寶書,肩扛沖鋒槍,學習毛主席語錄。<br> 1967年1月,各造反派之間武斗成風、社會秩序混亂。為了穩定局勢,1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發出《關于人民解放軍堅決支持革命左派群眾的決定》。<br> 1967年2月,由鄭州警備司令部派出以王勝坤為隊長的《解放軍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即軍宣隊)進駐河南醫學院“支左”,成立民兵連開展大學生軍訓,對穩定社會秩序起了積極的作用。<br>  1967年3月19日,中央軍委發出《關于集中力量執行支左、支農、支工、軍管、軍訓任務的決定》(簡稱“三支兩軍”)。決定發布后,軍隊正式介入地方文化大革命。<br>  1967年10月25日,河南醫學院革命委員會成立,造反派學生領袖34期學生楊國雄任“革委會”主任。32期學生劉恒永,33期學生潘靜夫,原黨委副書記劉光,原黨委組織部長李錦章被“三結合”進“革委會”任副主任。<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33期學生與工宣隊在大禮堂前合影(1968.12,攝影張天濤)</h3> <h1>前排左起:<b>張華文</b>(工宣隊)、何玉珍(工宣隊)、陳幸運、張全錄<br>后排左起:燕川林、岳金志、<b>蘇海方</b>,李保生,<b>雷祖恩</b><br> 1968年8月22日,毛主席在審閱修改姚文元起草的《在工人階級的領導下,認真搞好斗、批、改》文章時,將文章題目改為《工人階級必須領導一切》。從此,全國掀起了《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即工宣隊)進駐大專院校的高潮。<br> 是年9月,鄭州國棉四廠100多名工人師傅組成的“工宣隊”進駐河南醫學院,馬振海任指揮長。工人階級占領上層建筑,領導全院搞“斗、批、改”運動。何玉珍,張華文即是駐33期7班的“工宣隊”員。<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33期學生與工宣隊在大禮堂前合影(1968.12,攝影張天濤)</h3> <h1>前排左起:<b>張華文</b>(工宣隊)、何玉珍(工宣隊),陳幸運<br>后排左起:燕川林、張全錄、李保生<br> </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33期學生與工宣隊在大禮堂前合影(1968.12攝影張天濤)</h3> <h1>前排左起:張華文(工宣隊),陳幸運,何玉珍(工宣隊)<br>后排左起:張全錄,李保生,楊振中(工宣隊)<br>  縱觀大禮堂這座宏偉的建筑,主樓中軸線的窗戶框上懸掛著毛主席身穿軍裝的巨幅畫像,樓頂屋檐下油漆刷寫著“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奮勇前進!”橫幅標語。副樓兩側外墻上刷寫著“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萬歲!”,偉大的領袖毛主席萬歲!” 豎幅標語交相輝映。六根立柱上分別是“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敢于革命,善于革命,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的大字。<br>  廣場上白色燈柱上,墨汁刷寫著打倒×××的標語隱約可見。60年代的大禮堂,處處留有鮮明的文革時代印記。<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33期學生陳景華(左)、張聰玉(右)在大禮堂前留影(1968.12,攝影張天濤)</h3> <h1>  花壇里的松柏經過7年的栽培和修枝剪葉蒼翠、挺拔,已具藝術造型。</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33期學生張聰玉在大禮堂前留影</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8.12,攝影張天濤)</h3> <h1>  文革時期河南醫學院造反派組織共分有兩大派,一派叫“河醫東方紅戰斗團”,另一派叫“河醫紅衛公社”,后來分別歸屬“二七公社”和“河造總”組織。<br>  河醫除“東方紅”和“紅衛公社”兩大派組織外,還有“狼牙山獨立縱隊”、“紅一方面軍”、“長征兵團”、“井岡山”等等若干小造反派組織。它們分別占據著大禮堂副樓里的教室和辦公室油印傳單,架設高音喇叭廣播站。基礎醫學部大門外路兩旁是張貼大字報的宣傳欄,大禮堂前的廣場自然就成了各路造反派大字報、大辯論的輿論陣地,更是派別武斗、奪權的陣地。<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醫東方紅宣言(1966.09.14)</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工宣隊員何玉珍在大禮堂前留影</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8.12,攝影張天濤)</h3> <h1> 老照片上仍然能清晰地看到大禮堂中間大門門楣上高懸的“紀念白求恩”牌匾。<br> 1966年10月28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把“老三篇”作為培養共產主義新人的必修課》。河南醫學院貫徹執行:要把“老三篇”(即毛主席寫下的《紀念白求恩》、《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三篇光輝著作)作為座右銘來學的指示,1968年利用大禮堂1至3樓寬闊的大廳,舉辦了紀念白求恩事跡繪畫圖片展覽。<br>  展覽生動展示了白求恩大夫作為一名國際共產主義者,為了幫助中國的抗日戰爭,不遠萬里、突破重重阻撓來到中國抗日前線,提供人道主義援助,最終將生命獻給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光輝事跡。<br>  該展覽由學院團委楊聯馥干事等擔任講解,展期長達4年,成就斐然。<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醫33期5班大禮堂前畢業留念</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8.12.05)</h3> <h1> 這是33期5班在大禮堂前的畢業照,她們從此告別母校,走向與工農兵相結合的道路。歷經千帆,洗盡鉛華,照片中當年的花季女生江河清(2排右1,感染科教授)、李白云(2排左2,消化內科教授),如今已白發遲暮,歲月吹逝了她們的秀發長辮。這張珍貴的老照片,讓世人能夠穿越時空,一睹她倆長辮子的倩影,窈窕麗質之芳容。<br>  33期在醫學院工作的還有2班的王智慧(消化內科副教授),張金嵩(眼科教授),王錦容(核醫學科教授);6班的李魯琴(腎內科副教授);8班的白悅心(內分泌科教授),曹木榮(眼科教授)。<br>  畢業時兩派陣營鬧得不可開交,文攻武衛越演越烈,那能坐在一起拍照全年級畢業合影。可惜33期輔導員王保聚(中排左5)英年早逝。<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們共同的童年(1974,攝影李東升)</h3> <h1>左起:馬躍杰,馬躍斌,馬躍東<br></h1><h1> 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提籠架鳥,種花養魚,被認為是腐朽的資產階級生活方式,是要受到批判的。花匠被迫改行,枝丫常年無人修剪養護,松柏參差不齊地瘋長,變成茂盛的“原始森林”。<br> 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生7.8級強烈地震。震后傷員緊急轉運至外地醫院救治。當時河醫一附院只有800張床位。為妥善安置傷員,拆除了大禮堂聯排座椅,騰空了部分教室,鋪草席打地鋪,設置臨時抗震病房,共收治傷員600余人。<br> 在那個沒有電視機,也沒有手機和電腦的年代,學生沒有寫不完的作業和課外輔導班,沒有更多的文化享受。每周昂首翹望的就是大禮堂或大操場哪天晚上能看上一場電影,這就是最美的精神食糧。<br> 一般規律是大禮堂上演新片多,大操場上演老片多。即便是看過無數遍的地道戰、地雷戰和南征北戰,仍然津津有味,百看不厭。<br> 凡是在河醫看露天電影長大的孩子們,幾乎沒有誰不知道楊保銀名字的,他就是傳說中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大叔。每當大禮堂演電影他把門驗票時,遇到沒票蒙混過關溜進禮堂的我們這幫孩子們,他都是高吼著“抓住那幾個沒票的”,光吼嚇而不抓,好多電影就是這樣溜進去看的。<br> 大禮堂因為面積太大,放映機鏡頭焦距有限,每次放電影時學院配電房的楊保銀、杜大年、王桂榮三位電工師傅,都要臨時安裝放映機設備。加之回音太大,70年代末,將大禮堂后半部攔腰筑起一道墻,隔出來一個大廳,2樓作為電影放映機房。<br> 1977年10月,全國恢復中斷11年的高考制度。因文革撤銷新重建的河醫衛校校舍有限,1978年春季入學的77級100名護士班尚能在衛校住宿,同年秋季入學的78級100名護士班,只能臨時屈身在大禮堂隔出來的大廳里住宿。<br> 在大禮堂原隔出來的大廳中間再隔斷,一邊一個班,每個班50名女生,各放置木質上下鋪雙層床25張,她們在這里度過了一個難以忘懷的學年。<br> 78級衛校學生搬走后,騰出來的大廳80年代初當作舞廳、乒乓球室、羽毛球室使用。副樓曾當作教室、工會、財務科、保衛科、科技開發公司等部門的辦公室。</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馬躍杰弟兄倆(1974,攝影李東升)</h3> <h1> 照片中大禮堂東邊那排平房是一排與大禮堂并排,南北長度相等的學生食堂。依大禮堂東中門為界,東中門北側的是學生一食堂,南側的是學生二食堂。<br>  由于攝影角度的問題,帶來視覺上的錯覺感。其實學生食堂與大禮堂之間并沒有緊挨著,之間還有留很寬的人行通道,方便大禮堂東部前中后三個門的出行。在學生食堂一側依墻而建的是一排露天水泥砌成的水槽結構洗碗池。<br>  面對擁擠不堪的食堂,打完飯菜后學生們都愿意到寬敞明亮的大禮堂去就餐,29期~35期學生應該深有體會。<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1期部分同學大禮堂前留影(1984.06.22)</h3> <h1>照片左起:付芳厚(麻醉科副教授)、王桂芬(皮膚科副教授)、鄭鏞<br>后排左起:張大器、蘇壽恒(外科副教授)、周祥庭(解剖教研室副教授)、馮祖蔭(大外科副主任)<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知道什么時候大禮堂前的花壇被夷為平地(1986)</h3> <h1>  照片中這個原汁原味的湘妹子魏紅(河醫衛校會計),襁褓中就跟隨父母(父:魏樹華,河醫一附院副院長;母:柳瑞呈,河醫一附院護理部副主任),放棄在湖南湘雅醫學院優越的物質和生活條件,支援河南醫學院建設。<br>  大禮堂于她是一種情結,觸景生情童年往事撲面而來。憶童年,“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90年代初的大禮堂</h3> <h1> 80年代學生數量擴招增多,遷鄭初期建筑的平房式學生食堂已經容納不下眾多學生就餐需求,在平房食堂的原址上翻蓋成兩層樓的學生食堂,又在金水河東岸新建了學生三食堂。<br> 照片中學生食堂東側低矮的平房是學生開水房,學生們在去上課的時候會把暖瓶提前放在開水房周圍,等下課返回宿舍時順路打開水帶回,這樣可以節省時間。琳瑯滿目的暖瓶擺在開水房四周,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br> 照片中學生食堂東側高聳的平房,是5教室的西山墻,這是學生上大課的大教室。每間教室橫向三排,中排是10人座,兩邊是5人座,共20個座位。隔幾排課桌椅向上遞升一個階梯高度,每間教室能容納百余人。<br> 1958年河南醫學院遷鄭時共建有8間大教室(1~8教室),兩間小教室(9~10教室)。其中1、2(階梯教室)3、4教室坐落在河醫一附院(現在2號病房樓位置)。5、6、7、8教室坐落在醫學院大禮堂東側(現在基礎醫學院圖書館東側停車場位置)。兩個教室為一排,5、6教室在北邊,7、8教室在南邊。<br> 9、10教室坐落在醫學院木工房大門東側與職工二食堂之間(現在思達超市位置),因學生有限(學制5年制,每年招收300人,在校學生1200人),9、10教室一直閑置,索性就把它當成了體育教研室的辦公室和放置體育用品及堆放桌椅板凳的倉庫。直到70年代末醫學院修建了游泳池,9、10教室改為男女更衣室使用。<br>  1980年針對本校職工子女高考落榜生的升學問題,開辦了5年制的醫療專業本科自費班,9、10教室才正式啟用。<br>  80年代中期在原址上建筑留學生、研究生公寓樓時,9、10教室被拆除。<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9期同學60周年校慶在大禮堂前留影(1988.05)</h3> <h1>29期黨支部書記<b>朱元俊</b>(前排左5)、29期輔導員白明遠(前排左6)、一附院泌尿外科副教授楊太森(后排左1)、原一附院骨科講師張鐵良(后排左5)、原一附院神經內科醫師張振宇(后排左6)、一附院中醫科副教授王興邦(后排右1)<br><br>備注:照片僅標注曾在河醫工作過的人員名字和時任職務,下同。<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9期同學60周年校慶在大禮堂前留影(1988.05)</h3> <h1>一附院中醫科副主任<b>王新華</b>(前排左2)、29期輔導員白明遠(前排左5)、29期黨支部書記<b>朱元俊</b>(前排左6)、三附院紀委書記<b>王守臣</b>(后排左5)</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9期同學60周年校慶在大禮堂前留影(1988.05)</h3> <h1>一附院麻醉科副教授孫瑞廣(前排左2)、29期黨支部書記<b>朱元俊</b>(前排左6)、29期輔導員白明遠(前排左7)、一附院婦產科副教授王福豐(前排右2)</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9期同學60周年校慶在大禮堂前留影(1988.05)</h3> <h1>原河醫大黨委書記史子彬(前排左4)、29期黨支部書記<b>朱元俊</b>(前排左5)、一附院小兒內科副教授劉松茂(前排右2)、原一附院內科主治醫師王漢卿(后排右2)、一附院婦產科副主任董長江(后排右3)</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9期同學60周年校慶在大禮堂前留影(1988.05)</h3> <h1>三附院小兒內科副教授張國珍(前排左1)、一附院門診部聶鴻梅(前排左3)、一附院婦產科副教授王福豐(前排左4)、原河醫大黨委書記史子彬(前排左5)、29期黨支部書記<b>朱元俊</b>(前排左6)、三附院紀委書記<b>王守臣</b>(后排左4)、三附院婦產科主任朱全道(后排左5)、一附院放療科副教授<b>付保成</b>(后排右1)</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9期同學60周年校慶在大禮堂前留影(1988.05)</h3> <h1>原河醫大黨委書記史子彬(前排左4)、29期黨支部書記<b>朱元俊</b>(前排左5)、一附院消化內科副教授劉國勇(后排左1)、原一附院神經內科醫師張振宇(后排左6)</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9期同學60周年校慶在大禮堂前留影(1988.05)</h3> <h1>原河醫大黨委書記史子彬(前排左4)、29期黨支部書記<b>朱元俊</b>(前排左5)、河醫二附院紀委書記余學端(后排右2)</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組胚教研室導師和她們的研究生(1988.06)</h3> <h1>左起:組織胚胎學教研室研究生高亞勝、柴信美教授、<b>龐靜</b>教授、研究生潘永琛</h1><h1> 大禮堂之美,美在形象,美在意境開闊,更美在內涵。意境之造,沉淀之美。</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職工運動會開幕式在大禮堂前舉行(1989)</h3> <h1>前排左起:俞月芳(收費處)、張愛蓮(營養食堂)、司曉敏(手術室)、趙玉秀(藥房)</h1><h1>后排左起:<b>鄧濟瑞</b>(血庫)、樊鏡珍(胃鏡室)、李光生(黨委副書記)、劉瑞云(院長)、<b>王貴吉</b>(工會副主席)、邵寶亭(婦產科)、牛春生(麻醉科)</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泌尿外科趙明堂教授與夫人血庫丁偉一家人在大禮堂前留影(1990夏)</h3> <h1>  人生彈指一揮間,匆匆而過幾十年,流水落花春去也,剎那芳華盡釋然。</h1><h1> 曾記否,當年容光煥發,英姿颯爽,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參加抗美援朝醫療隊,榮立志愿軍三等功。</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醫科大學迎新春年會(1998.01)</h3> <h1>前排左起:付明倜(外三病區)、陳鞠紅(整形外科)、張曉嵐(外西病區)、黃秋霞(胸外病區)、王玲(外三病區)、張衛紅(外東病區)<br>后排左起:外科聘請的舞蹈教練、祝敏華(地段保健)<br>  1997年7月,河醫一附院工會舉辦慶祝香港回歸文藝演出活動,由外科參賽的節目舞蹈《歡騰的大地上》脫穎而出,被送選參加1998年河南醫科大學迎新春年會演出,這是演出結束后部分演員在基礎部樓前留影。<br>  背景中氣勢恢宏的大禮堂掩映在高大蒼翠挺拔的雪松叢中,簡約雋永的中式風格,更顯典雅莊重。<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醫科大學迎新春年會(1998.01)</h3> <h1>左:趙永福(肝膽胰外科),右:劉璐(婦產科)<br>  一襲紅裙,輕唱淺笑,訴說絕世風雅。青衣短卦,青澀書生,染就一樹芳華。演繹千種風情,萬種妖嬈,驚艷了時光,溫柔了歲月。當時光荏苒,驀然回首,往事依稀,都隨風雨到心頭。吾輩流年無恙,淺品歲月靜好。<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醫科大學迎新春年會(1998. 01)</h3> <h1>左:陳鞠紅(整形外科),右:趙春臨(胃腸外科)</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醫科大學迎新春年會(1998. 01)</h3> <h1>左:陳鞠紅(整形外科),右:張衛紅(外東病區)</h1><h1> 一抹紅艷青壟上,滿面桃花笑春風;秀發長辮東方韻,紅裝素裹舞飛揚。</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醫科大學迎新春年會(1998. 01)</h3> <h1>左:張曉嵐(原外西病區主管護師,出國),右:外科聘請的舞蹈教練</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4期同學70周年校慶在大禮堂前留影(1998.09.26)</h3> <h1>  總有一段時光,刻骨銘心難忘;</h1><h1> 總有一段情感,靜靜珍藏心房;<br> 總有一種思念,讓我念之又念;</h1><h1> 總有一個地方,久久縈繞時光。<br>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百廢待興,急需發展教育,培養建設新中國的各類人才。河醫24期的生源分別來自河南考區、湖南考區及保送的“調干生”,日后他們成為河南醫學領域承上啟下的中流砥柱。<br> 24期涌現出楊龍鶴(原省衛生廳長)、劉鼎業(原河醫一附院黨委書記、河醫大副校長)、王瑞林(原河醫一附院黨委書記)、晏國勛(原河醫二附院院長、校長助理)、楊文獻(原省防癌協會理事長)、朱金鳳(原省醫科所黨總支書記)等一批黨政領導干部。<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35期同學參加70周年校慶在大禮堂留影(1998.09.26)</h3> <h1>  1966年文革爆發,廢除了全國統一高考制度,高校停止招生。1965年入校的大學生,成為文革前最后一屆大學生。</h1><h1> “大江東去,浪淘盡”,脫胎于民國時期舊學制,河醫延用了37年的學“期”從此終結。35期就此別過,河醫再無“期”。</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鄭州大學醫學院圖書館(2016.10.30)</h3> <h1> 2000年7月,河南醫科大學、鄭州工業大學與鄭州大學三校合并組建新的鄭州大學。隨后,曾與之朝夕相處結下四十余載深厚情誼的河醫大禮堂壽終正寢被拆除。<br> 2001年10月1日在原址上開工建設,修建了一座設施比過去更加先進,功能更加齊全,布局更加合理的圖書館。不經意間,曾經熟悉的大禮堂這一幅幅老照片已經成了絕版。<br> 一座建筑收藏了記憶,光陰荏苒斗轉星移,原以為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遠去的那座大禮堂會慢慢的被人淡忘。其實不然,那座沉淀后凝固在腦海里的建筑,承載著幾代河醫人的青春與回憶,成為一道永遠抹之不去的風景,揮之不去的情懷。<br>  月亦舊,人如流,天荒穢,地衰老。遇見是最美的意外,一張張讓人潸然淚下的照片,又見大禮堂前昔日年輕的自己,又見遠在天邊的父母,萬千思緒涌心頭,那一瞬,地老天荒。如今的你我已不復當年的模樣,觸動心扉止不住我淚流滿面。<br>  有一種思念不言不語卻刻在心里,有一種記憶永遠抹不去。大禮堂是我們共同的從前,那一段是我們共同的懷念。讓記憶張望從前,大禮堂你從未走遠。<br></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巨鹿县| 靖远县| 同仁县| 铜川市| 新疆| 垫江县| 绥阳县| 常山县| 营口市| 新昌县| 东乌珠穆沁旗| 保山市| 威宁| 青海省| 延长县| 南木林县| 攀枝花市| 右玉县| 客服| 忻州市| 游戏| 临泽县| 新建县| 乡宁县| 陕西省| 北安市| 正宁县| 济源市| 东至县| 西贡区| 浠水县| 故城县| 新田县| 大洼县| 樟树市| 如皋市| 栖霞市| 乌海市| 红原县| 张家口市| 松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