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老區雜記

李漢軍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這張照片是我搬到新區新房后俯拍的照片。畫面里是401的南北區合影,山腳下那些建筑是北區,北區是工作區。南區是生活區,南區又分老區新區,畫面里不包括新區。畫面中間的樓房曾是我住過的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因喜歡上了篆刻,刻了一印,文字是〈401即原子能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401是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的代號,最早曾用601代號。當初為保密,涉密單位名稱大都是以數字代替。如今已解禁,網上就可查到401屬性。一般在本地區說到原子能院, 還都習慣稱401。以前,在閆村路口,就有這樣的告示牌,外國人未經許可不得前行。可見當初保密多么嚴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這是一枚〈家在401〉。1959年來到這里,那時雖小,對當初的老區還是有印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現在老區蓋了新樓,老區的變化很大,閑來無事,憑印象畫了張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老區示意圖。老區基本格局沒變,一條主路,一些建筑分列兩邊。有些生活設施,在這里能基本滿足日常生活所需。是一個相對比較獨立的小社會。在老區周圍過去有鐵絲網防護,小時出去玩,鉆鐵絲網也是常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老區記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在401長大,對這里的環境熟悉,記憶中不只是建筑格局,更多的是所聞所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這是老區主要道路,路的盡頭是曾經的蘇聯專家樓,現在是招待所。在這條主路上,人們有過各種形態演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最早在專家樓前,有一個下沉式圓形噴水池,里面還養過魚,沒水時,大點孩子們經常下去玩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說起這個專家樓,在我們401也算標志性建筑了。樓里布局不錯,有舞廳面包房,裝修在當時也算一流,熱水有專線供應。為外國專家配有西餐廚師。專家的家屬也都住在這里,見過蘇聯的婦女小孩,她們也到商店買東西。后來,突然那些人都不見了,聽說是坐飛船回國了。現在想來,可能是大人騙小孩玩呢。 專家走后,記得有段時間常去里面看電視,里面有臺黑白電視機,那時也算稀罕,小電影一樣。記得最清楚的‘奇襲’這部電影第一次看到是在那里看的。后來,專家樓成了單身宿舍,再后來變成了招待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這是專家樓的后樓,餐廳舞廳在后面。專家走后,這里也曾做過冰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401的標志性建筑,專家樓前,很多人都在這里有留影。這是父母和大姐一家70年照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這是小學三四年級時我們班在專家樓前的照片。第二排右2是本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我們上一屆校友去延安插隊前,在專家樓前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401主路兩旁,分別有食堂,商店,書店郵局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這是大食堂。曾記得,60年前后,全民吃食堂這股風也在401刮起,各家不做飯,都參加公共食堂。我和母親在家屬食堂吃飯,父親在職工食堂吃,哥姐在學校食堂吃。我記得那時吃飯在這個大食堂的后半部分。吃飯時圍著桌子都站著。吃食堂的時間好像不是很長,后來因對伙食不滿,陸續有人退食堂,當時好像退食堂還是落后表現吧。反正全民食堂不符合人們生活習慣,后來辦不下去也就散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說到吃飯,順便說下三年困難時期吃飯。那時人們普遍吃不飽營養不良,浮腫人很多。所里不少人都去農村菜地挖過白菜根,吃過,很難下咽。后來形勢緩解一些,上面還下發過黃豆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有關大食堂記憶深刻的事還有一件,就是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那天早上上學路過大食堂,看見大食堂門口墻上貼滿了慶祝標語大字報,還有報紙號外。號外這詞也是第一次聽說,當時還納悶什么叫號外呢?在學校聽同學說原子彈就是咱們所里研究的,小小的我居然有了點莫名的自豪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文革時期,這里的人們也瘋狂起來,食堂外墻上大字報很多,在食堂前批斗過很多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這是86年老伴和孩子在大食堂前的照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食堂對面,也就是4號樓和7號樓之間,是一片空地。那里有401最早的燈光球場。那時常有外單位球隊來比賽,圍觀的人很多。后來燈光球場移到了平房和23樓之間,再后來建在了小山坡那里。大食堂對面那片空地,后來成了兒童樂園,現在是文體中心小廣場。</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這是當初的國營商店,雖不大,維持著這里人們的基本需要。與商店有關的菜站煤站都在老區外面,很不方便。這里的人周末常騎車十來里地,去良鄉房山鎮上購買這里沒有的東西。記得小時為買個魚鉤,和小伙伴步行去良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商店對面是書店,這里也算中心了,過年過節時小小商店人滿為患。有過一次淘氣經歷說說,那時買東西捆扎都用紙繩,現在看不到了。和小伙伴用雙紙繩做了一個活套,一頭拴在柜臺腳上,活套放在人走路的地方。我們在旁邊看著,一會兒一個中年人腳被套住,走了兩步腿被繩拉住。他扭頭看我們在笑,立刻明白是我們惡作劇。怒發沖冠直沖我們過來,還好紙繩結實,拽住他的腳。我和小伙伴倉皇跑出商店,那人追出商店好幾十米,我們跑到消防隊才算放下心來。現在想想,孩提時代,是有不少讓人討厭的時候。</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這是我們這里唯一的書店,造型別致獨特。也不大,卻是人們最喜歡的地方。過年時的年畫,各類書籍都有。那里的小人書很招小朋友喜歡,不過一般家里不太給孩子買,終究受經濟條件所限。這里也不像市里有出租小人書的,小孩來書店也就過過眼癮。書店晚上也營業,每到晚上,書店里很多人拿書在看。找個地方都不容易,有的就蹲在地上看。那時娛樂少,到書店看書充實學習,很多人都這樣做。去過多次看些自己能看懂的讀物,常常關門了這些人才散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書店維持近60年,直到2016年才徹底停止營業。照片店門上的白紙寫的即是停業通知。現在這個書店已經拆了,一切只能留在印象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在現今多渠道可獲取知識的時代,小書店的作用減少了。不過讀者擠在書店里如饑似渴吸取知識的場景,讓我記憶猶深,覺得美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在書店旁邊,有四個王八馱石碑。現在知道,那不是王八,學名叫赑屃,傳說是龍的九子之一。它能負重,于是古人讓它馱石碑。小時在那邊玩常爬上爬下。現在想想,當初建設老區時這些古建筑能原封不動的保留下來,說明那時對古文物保護還是非常重視。石碑離書店很近,在11號樓后面也有石柱華表,要說蓋樓一定不便,但還是做到了安全保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這些石雕文物被毀是在文革初期,說是四舊,讓農民一個勒令,嚇得所里立刻用吊車將其放倒,有的碑成兩段,有的破損,實在是可惜。躺地下好多年后,80年代中期,幾個赑屃擺在兒童樂園供孩子玩。也就是到了近些年,重視文物保護,將這些殘破文物收集到一起,存在了一個角落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赑屃鎮守在兒童樂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在老區改造前,老樓端墻50年代的標語仍可朦朧顯示。這上面寫的是: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這個樓的標語,大概是:擁護周總理聲明,一定要解放臺灣…。因為76年地震,老房都進行過加固,標語的后半段看不到了。但我記得很清楚,后面還有金門、馬祖、大擔、二擔。后面三個地名都是從這標語里記住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六十多年,標語能留下殘跡也不容易了。文革時,那墻面上沒少刷大字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解放臺灣的口號從小看到大,但還沒實現,只希望不再拖,早點實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這是消防隊,小時常去玩的地方,因為旁邊小樹林里有些體育器械,單杠,爬桿等。那爬桿有大概十米高,消防隊員練臂力,兩腿筆直不動,引體向上全靠手臂力量,干拔幾秒就拔到頭。我們小孩也常練,最后也能拔到頭,不過動作難看,連蹬帶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消防隊員為我們展現過救災表演,出發、爬樓、速降等,還是挺有本領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這是同學鐘和平,張振東早期在大禮堂前的一張照片,可以看到大禮堂模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在消防隊后面,曾經有個露天劇場,舞臺部分都有,就是原來大禮堂的舞臺部分,舞臺前面用墻圍起來很大一片場地,有兩個大門。看電影看演出就在這場地露天觀看,趕上下雨,看電影很狼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小時看電影沒票時,曾翻墻或從墻洞鉆進去。實在進不去只好等演一半放人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后來將露天劇場改建成大禮堂,觀看條件好多了。那時的大禮堂可能在這一帶都算數的上的建筑,外邊一些大型會議都會租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文革中,也看到過鬧派性人群在禮堂爭斗,禮堂后面也成了造反司令部。那時的人也不知中什么邪了,挺好的同事鄰居不再和諧。401雖說遠離城里,相對封閉,可什么政治運動這里都會有所表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大禮堂用了很多年,為建設核科技館,將大禮堂和消防隊樓都拆了,感覺得有點可惜。不過細想,大禮堂的利用率現在已經很低了,除非有交響樂團演出,或其它專業演出團隊,那是個很好的演出場地。不過這種機會有數的幾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當初在消防隊對面,是四合院。最早部隊警衛營駐守在里面,后來警衛減少,四合院騰出來用于設置一些生活服務,比如:照相館,修鞋部,副食店,郵局等,菜站肉店也從外面移入四合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四合院也曾放過電影,做過文體活動站,在里面可看電視,打克朗棋,打羽毛球等。幾經變化,那里最后建成了商店超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這方印刻的是〈在401長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幾十年過去,兩三代人在這里長大,最忘不了的還是我們的學校。我們這屆學生,完整的上完小學,趕上文革沒再繼續讀書,晃蕩三年就開始了知青生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這里的學校是職工子弟學校,小學最早只有前后兩排房,隨著學生增多,又建了左右兩排形成了一個大四合院,中間當操場。我上過的學校,有了孩子還是在這里上學,變化都不是很大。有的老師教完我們這一撥,又教我們孩子,真是知根知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孩子上小學第一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這是小學校大門,對我們來說,真正的學生時代也就是在這里六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401封閉的環境里,這里的孩子與市里孩子相比,見識的少,比較單純。說是在北京,一年也進不了幾趟城。說話就是普通話,沒有什么京味。上學最高興的時候大概就是春游了。因為一到春游,我們會去市里公園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進城’一詞在我們這說來習以為常,但在知青時,身邊有很多其它城市知青,聽我們說起北京常說進城一詞,于是玩笑我們,你們不是城市青年啊。也確實,他們談論城市的車水馬龍,高樓大廈,大街小巷,名吃名店,景區景點,市井習俗我們都不太熟悉。但我們會這樣對他們說:我們在遠郊,因為我們那里是研究核武器,搞原子彈的。會有放射性污染,所以遠離城市,是為了北京安全,不在市里我們也是光榮的。有時也會把道聽途說的這樣一個故事告訴他們。我們那里高度保密,為了探測咱們國家核進展。外國人開車偷偷到距離我們十幾公里的地方,下車抓把土就跑。通過這把土,就能測出放射本底得高低。說的神秘感十足,也讓外地知青云里霧里。咳,扯遠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工作多年后,班里聚會地點還是選擇在小學校,這是在校門口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小學畢業時都沒有過合影,也沒有畢業證,因為文革開始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大概在九十年代初,在老區外蓋了小學新校園,老校區被棄置。趕上那時科研經費不足,各單位搞民品開發。我們的實驗燈廠設在小學后樓,那時小學校房子算是危房了。幾年后,整個小學校園及前面幼兒園拆除,蓋了居民樓。舊時的校園只能留在印象中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老區樓前小路,此時老樓已搬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老樓前的車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3號樓,曾經的家。住過多年,位置優越,離商店、糧站、澡堂菜站都近。也是新區老區之間的必經之路。樓房前后院樹很多,是夏天抓知了猴的好地方。樓后的小河更是有情趣,抽蜻蜓,撈小魚,抓蝌蚪,扎蛤蟆,逮泥鰍,回憶起來都是樂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老樓要拆之前,和同樓的發小同學志剛樓前留個紀念。可見我們都有老樓情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朱白兩印〈老樓情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在13號樓的磚沿上,有一段有缺口。看到這個,我就想起自己小時的不懂事。那些缺口是我用一個氣門桿敲的,覺得好玩。挺漂亮的磚墻敲的那么不整,大了以后深感愧疚。好在房子已經拆了,″痕跡‘’滅失,心情應該輕松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那一日,13號樓真的拆了。其實,老區老樓拆掉,那是拆掉了記憶的載體,沒有了原來的場景,隨著時間流逝,各種美好的或傷心的記憶都會淡忘。房子已經到了使用年限,拆了蓋新房,改善住房條件都是大家盼望的。雖難舍,拆也罷。401的住房欠賬太多,沒蓋新樓前,沒幾個人住房能達標。隨著原子城新房的建設,401一定會面貌一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這張照片可以看到,左上角是新區原新東路的新樓房,入住已有幾年。近處是老區正在拆的13號樓,中間的道路是曾經去新區的小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401原子城這幾年有了些變化,跟上時代變遷,會變得更好。〈舊城新顏〉讓我們拭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沒拆老區時,看北區一目了然。因為老樓都是三層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新樓起來了,北區被遮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但401的風景依然美麗。照片為那日雨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401也有云霧繚繞的時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照片左下角是核科技館,中間山下是快堆,右邊是老區在建樓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老區夜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關于老區,胡亂扯了一些,又貼了幾張現在照片,只是希望讓自己的家園能變得越來越好。如有記憶錯亂,望友指正。</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點補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此美篇被傳后,不少看者留言,讓我感覺到,401過去的點點滴滴,都會有融入大家的記憶。從老者的回憶中得知,當初南北區選址還是很有考慮的。南北區之間山崗是工作區與生活區的天然屏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很多孩子眼中的水塔山,就是這道山崗的最高處。早期的生活用水,都是利用水塔高度壓差提供,水塔也讓很多孩子好奇。水塔九十年代初已被拆除,原址上建起了住宅樓。水塔山是孩子們游玩的場所,昔日模樣已很難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沒想到,我們班同學忻燕文有一張水塔山的照片,水塔清晰可見。時間越久,照片越顯珍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不少孩子都爬過這個水塔,從下邊的門鉆進去后,里面墻上有梯子。其實上面也沒什么,爬個高,就是練練膽子。不過從水塔的涼臺上,曾有幾個孩子順著繩子滑下來過。說起來這幾個孩子算是經歷一險,繩子沒斷就是幸運,幾個孩子手心全被繩子磨破,紗布裹手療傷好些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水塔的下面有過挺大一片柏樹林,再下面就是最早的401醫院。小學第一次體檢就是在那里做的,也記住了血壓標準是70/110。</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醫院前面有一條小路,是去北區的近道。不少職工都走過,八十年代末,因蓋了住宅樓,那條小路被封閉。也因為有個自行車不用步行上班已不算什么事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2022.2.4</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州市| 关岭| 武隆县| 商丘市| 喀喇| 兰考县| 罗城| 富锦市| 潼南县| 白银市| 准格尔旗| 平顺县| 垦利县| 临邑县| 凤山县| 神农架林区| 金湖县| 苏州市| 和平区| 嘉峪关市| 元阳县| 白玉县| 永福县| 昭平县| 南康市| 平和县| 呼伦贝尔市| 伊宁市| 思茅市| 焦作市| 安图县| 合作市| 华蓥市| 万安县| 彩票| 宜昌市| 盖州市| 华池县| 孝昌县| 莫力| 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