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京,是我攝影生涯的啟蒙地,北京古建,是我學習拍照的最初題材。1984年,我和老伴兒結婚旅行的第一站就是北京,帶著一架牡丹牌120相機和由幾位同學及鄰居大哥臨時培訓的拍照常識,來到祖國的首都,從拍照到攝影的學習過程伴隨著我的新婚之旅由此開始。那時的膠片基本都是以古建為背景的留念照。后來又多次來北京,每次都會以天安門、故宮、北海等古建筑作為留念地,一種拍不夠的感覺。2000年前后,我在北師大進修,在北京前前后后駐留了半年多,把京城有名的古跡差不多都逛了,可是從那以后一晃兒二十多年,才得以故地重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正是這二十多年,自我感覺手舉相機由拍照向攝影緩慢進步了。老北京的故事講不完,老北京的古建筑拍不完。二十年后拍北京古建的故事就從天安門說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安門,坐落在古城北京城市中心,也是明清北京皇城的正門,始建于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為“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設計者為明代御用建筑師蒯祥。清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整個建筑由城臺和城樓兩部分組成,有漢白玉石的須彌座,總高34.7米,城樓長66米,寬37米。城臺下有券門五闕,中間門最大,位于皇城中軸線上,明清兩代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現在的天安門,面朝天安門廣場,與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博物館等建筑隔長安街相望,構成祖國首都最為壯觀的建筑群。天安門以杰出的建筑藝術和特殊的政治地位為世人所矚目,成為全國人民向往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午門,是故宮紫禁城的正門,也是現在故宮博物院的入口。平面呈“凹”字型,位于紫禁城南北軸線上,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嘉慶六年(1801年)再修。午門居中向陽,故名午門,在明代午門又稱“五鳳樓”。午門東西北三面城臺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午門除了作為皇帝臣子的出入口外,還是皇帝頒發詔書的地方,立春日皇帝在此賜春餅,端午日賜涼糕,農歷十月初一頒發次年歷書,遇有重大戰爭,大軍凱旋,朝廷要在午門舉行向皇帝的“獻俘禮”。午門的另一個重要用途就是刑罰,明代正德十四年(1519年),皇帝朱厚照要到江南選美女,群臣上諫勸阻,皇帝大怒,對勸阻的大臣施以廷杖,共有130多人,有11人被當場打死。明嘉靖皇帝朱厚熜繼位后,欲追封其父為獻帝,遭眾多大臣抵制,100多人哭諫于左順門,皇帝下令廷杖懲罰,當場斃命17人,故有民間相傳“推出午門問斬”之說。其實,明清皇宮門前極為森嚴,處決犯人決不會在此地,而是會將犯人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今菜市口)等地處決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太和門。紫禁城內最大的一座宮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明故宮奉天門形制,亦稱奉天門。清光緒十四年被焚毀,次年重建。面闊九間,進深四間,建筑面積1300平方米,上覆重檐歇山頂,梁枋構件施以和璽彩畫。門前列銅獅一對,銅鼎四只,為明代鑄造。太和門在明代是“御門聽政”之處,皇帝在此接受臣下朝拜和上奏,頒發詔令和處理政事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是太和門背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太和殿及廣場。太和殿因殿內金磚墁地而俗稱金鑾殿,是故宮三大殿中第一大殿,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位于故宮南北中軸線最顯要位置,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明故宮奉天殿形制,亦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稱太和殿。太和殿曾屢遭焚毀,多次重建,現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上承重檐廡殿頂,下坐三層漢白玉臺階,采用金龍和璽彩畫,屋頂仙人神獸多達11件,均采用最高形制。大殿長約62.6米,寬約37米,高26.92米,連同臺基通高36.05米。總體建筑面積2377平方米。太和殿是舉行盛大典禮的地方,明清兩代皇帝無論是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還是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等,都在此接受百官朝賀及賜宴。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科進士的殿試,直到乾隆十五年才改在保和殿舉行。太和殿前面寬闊的廣場就是太和殿廣場,總面積達到3萬平方米,盡顯皇家宮殿的恢宏氣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層層疊疊殿宇臺階和漢白玉欄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層層疊疊的宮殿屋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太和殿屋脊神獸。騎鳳仙人在前,后面依次為龍、鳳、獅子、海馬、天馬、押魚、狻猊、獬豸、斗牛和行什。這是皇家宮殿屋脊神獸最高等級的設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和殿,三大殿之中間位置殿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稱華蓋殿,嘉靖年間遭遇火災,重建后改稱“中極殿”。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住紫禁城,次年改中極殿為“中和殿”。“中和”二字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三大殿中,唯有這間房子可供皇帝一人靜靜的思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保和殿(左側),三大殿之最后一個。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也曾幾經焚毀重建。明初名為謹身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改為“保和殿”。“保和”二字出自《易經》“志不外馳,怡神守志”,意為神志專一,保持宇宙間萬物和諧。明朝大典前皇帝在此更衣,冊立皇后、太子時,皇帝在此接受朝賀。清朝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賜宴外蕃、王公及一二品大臣,賜額駙之父,有官職家屬宴及每科殿試等都在此舉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保和殿大石雕,是故宮里最大的一塊石雕。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工匠鑿去舊有花紋,重新雕造而成。石雕長16.57米,寬3.17米,厚1.7米,重量近250噸。據記載,該石雕的石材采自房山,運 輸要安排在冬季,在運輸途中,每隔一里就要挖井一口,汲水潑成冰道,用旱船托運,一石采運即需萬人之眾。這塊石雕四周刻有蓮花紋,下部為海水江牙,中間雕刻流云襯托九條蟠龍和五座浮山,象征著帝王的“九五之尊”。云龍雕刻精細,形象生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壯觀的三大殿三層須彌座及漢白玉欄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螭首。三大殿三層臺階上共有1142個螭首用于排水,每遇暴雨就會呈現出“千龍吐水”的奇觀。螭,傳說中的一種山中神獸,并不是龍族,因頭部似龍,故以龍喻之。此螭首系引用網絡圖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乾清宮,內廷后三宮之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清兩朝曾數次遭焚毀重建,現有建筑為清嘉慶三年(1798年)所建,建筑面積約1400平方米。乾清宮為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座落在單層漢白玉臺基之上,連廊面闊9間,進深5間,自臺面至正脊高20余米,殿內明間東西次間相通。后檐兩金柱間設屏,屏前設主座,寶座上方懸掛“正大光明”匾。明至清初,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清康熙崩逝后,梓宮奉安放乾清宮,雍正即位后便移居養心殿,乾清宮成為皇帝召見和選派官吏、批閱奏報、處理日常政務和舉行重大賜宴活動的場所。其后每年元旦、萬壽節等節日都要在乾清宮舉行賜宴活動,以千叟宴規模最大,場面最盛。康熙六十一年春曾召集老叟千余人,設宴于乾清宮前,賦詩并賜眾叟壽杖。乾隆五十年正月,為慶祝國家殷實富足,在乾清宮舉行的千叟宴有三千老者入宴,“入宴者賜如意、壽杖、朝珠、綢緞等物,盛況非凡,禮節繁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交泰殿,后三宮居中位置。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十八年(1669年)重修。嘉慶二年(1797年)乾清宮失火殃及此殿,再次重建。殿名取自《易經》“天地交合,康泰美滿”之意。交泰殿平面為正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鎏金寶頂,小于前三殿中的中和殿。凡遇元旦、千秋(皇后生日)等重大節日,帝后在此接受朝賀。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將象征皇權的二十五璽收存于此,遂成儲印場所。中有寶座,上方懸“無為”匾,寶座后立四扇屏風,上有乾隆御筆《交泰殿銘》。殿內西次間有一座自鳴鐘,嘉慶年間制造,高約6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座鐘。皇宮時間以此鐘為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坤寧宮,后三宮之最后一宮。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兩次遭焚毀,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清沿明制,順治二年(1645年)重修,順治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故宮清寧宮再次重修。嘉慶二年(1791年)再次因失火重修。坤寧宮名字出自《道德經》“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在古代皇后地位與皇帝相對,是天下女性最尊貴的。皇帝是天,為乾,皇后是地,為坤,皇后亦為天地間之唯一,故皇后寢宮取名坤寧宮,皇帝寢宮取名乾清宮。此圖為網絡下載圖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神武門,紫禁城北門。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玄武門,取古代“四神”之玄武,代表北方之意,后因避康熙皇帝玄燁名諱改為神武門。神武門內設鐘鼓,與遠處的鐘鼓樓相呼應,用于起更報時,但皇帝居宮中時神武門上鐘則不鳴。城臺開有三門,皇帝走中間正門,嬪妃官吏、侍衛、太監及工匠等皆由兩側門出入。清代選秀女,將嬪妃迎入宮中也走此門。1921年,清遜帝溥儀被驅逐出宮即從此門離去。門外上方匾額“故宮博物院”為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于1971年題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故宮角樓。紫禁城整體呈長方形,占地72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間。周圍環繞10多米高的城墻和50多米寬的護城河。城墻四角上,各有一個角樓。角樓與故宮整體同時建造。角樓平面布局為兩個十字相疊的曲尺形四周環繞漢白玉石柱桿基座重檐為面體形多角交錯,上層檐由四角攢尖和歇山頂組成,四面亮山,正脊縱橫交叉,中安銅鎏寶頂,比例和諧,玲瓏別致,成為紫禁城標志性建筑。故宮角樓也是眾多攝影愛好者重要的攝影題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景山公園觀妙亭。景山公園坐落在明清北京城中軸線上,西臨北海,南與故宮神武門隔街相望,為明清兩代御苑。景山為堆土而成,曾是北京全城制高點。元世祖、明洪武兩朝都對景山及周邊進行大規模營建,并把挖掘故宮筒子河、太液池及南海等泥土堆積起來,形成五座山峰,稱“萬歲山”,明初又因朝廷曾在此堆放煤炭而稱“煤山”。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清順治八年(1651年)萬歲山改稱景山。乾隆年間在山前修建了綺望樓,在山上依山就勢修建了五個亭子,中為萬春亭,東側為觀妙亭和周賞亭,西側為輯芳亭和富覽亭。由于景山園林自元代四即劃為皇宮組成部分,故所有建筑均按皇宮規制建造,其等級之高、形態之異,保存之完整,均極為珍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萬春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景山公園萬春亭上俯瞰紫禁城全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萬春亭北面向北看北京中軸線上的建筑及風景。如果天氣晴好,可以看到鐘鼓樓以北的鳥巢、水立方或者更遠的奧森公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海公園,東臨景山公園,南瀕中南海,北連什剎海。全園以北海為中心,占地面積68萬多平方米,曾是遼、金、元朝離宮,明清辟為皇家御苑,1925年開放為公園。那首著名的少兒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槳》,即創作于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承光殿,北海公園團城的主要建筑,元代稱儀天殿。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建,改稱承光殿。大殿呈方形重檐歇山頂,四面各推出單檐卷朋式抱廈一間,建筑結構別致精巧,是北京宮殿中少有的形制。殿內供奉一尊嘉慶時西藏進貢的玉佛,高1.5米,為一整塊玉石雕刻而成,全身潔白光潤,袈裟及頂冠上鑲以寶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靜心齋,北海公園里最精巧的一處園中之園。原為明代普通官房,清乾隆二十四年(1757年)在擴建“西天梵境”時修建了靜心齋,當時叫鏡清齋,為稱乾隆小花園。園內主要建筑有鏡清齋、抱素書屋、韻琴齋、碧鮮亭及沁泉廊等。園內亭榭狼軒、石橋、水池、疊石假山及樓臺,殿閣建筑等形式不失北方園林宏偉壯麗的氣魄,又有江南園林小巧玲瓏的情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園內小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天梵境。又名大西天,坐落于北海北岸,東臨靜心齋,西與大圓鏡智寶殿相依,南無瓊華島隔海貫成一線。這里是北海公園最負盛名的景區之一。明代為經廠,又為西天禪林喇嘛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擴建后改為西天梵境。1980年重修后對外開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從西天梵境里面看瓊華島及白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九龍壁。北海公園九龍壁是原大圓鏡智寶殿前的影壁,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壁高5.96米,厚1.6米,長25.52米。壁的兩面用七色琉璃瓦鑲砌而成。兩面各有九條彩色大蟠龍,飛騰戲珠于波濤云際之中,甚為壯觀。壁上共有大小蟠龍635條,形象細膩生動。北海公園九龍壁是國內現存三座九龍壁中唯一一座雙面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頤和園。清朝皇家園林,總面積3.009平方公里,水面約占四分之三。頤和園與圓明園毗鄰,它是以昆明湖和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1961年被確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為孝敬其母崇慶皇太后,花448兩白銀在北京西郊改建清漪園,形成了從現在的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里的皇家園林區。清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年至二十一年(1884至1895年)慈禧太后為退居休養,以光緒帝名義下令重修清漪園,由于經費不足只修復了前山建筑群,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圍墻,改名“頤和園”,成為離宮。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破壞,園內珍寶被劫掠一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仁壽殿,清漪園時稱為勤政殿。清乾隆與光緒兩個時期均為皇帝臨朝理政之所,其陳設主體大致相同,現在的陳設基本為光緒朝原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邀月門,穿過這道門就進入長廊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長廊,位于萬壽山南麓,面向昆明湖,東起邀月門,西止石丈亭,全長728米,共273間,是中國園林中最長的長廊,1992年又被認定為世界上最長的長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廊上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繪,共有圖畫1.4萬余幅。內容包括山水風光、花鳥魚蟲、人物典故等,畫中人物畫均取材于中國古典名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長廊里一個亭子間及內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佛香閣,位于萬壽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個高21米的方形臺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層四重檐的建筑,閣高41米,閣每有八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構復雜,為古典建筑精品。原閣在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后,光緒十七年(1891年)花78萬兩白銀重建,光緒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頤和園里最大的工程。閣內供奉著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燒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排云殿(下半部分殿宇),在萬壽山前建筑中心部位,原本是乾隆為其母60壽辰而建的大報恩延壽寺,慈禧重建時改為排云殿,是慈禧在園內居住和過生日時接受朝賀的地方。“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詩“神仙排云出,但見金銀臺”,比喻似在云霧繚繞的仙山瓊閣中,神仙即將露面。從遠處望去,排云殿與牌樓、排云門、金水橋等連成層層疊疊升高的一條直線。排云殿這組建筑是頤和園最為壯觀的建筑群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從側面仰望佛香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從正面仰望佛香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佛香閣內擎天柱及接引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佛香閣臺基上俯瞰昆明湖全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眾香界。在佛香閣北面山坡上,是一座磚筑琉璃貼面裝飾的牌坊。建于清乾隆(1736-1795年)年間,眾香界是佛國地名。眾香界北面的一組建筑稱為智慧海。眾香界和智慧海前后石額上刻有“眾香界,祗樹林;智慧海,吉祥云”,意為此處乃佛門福地。這里是萬壽山的制高點,從佛香閣登此,無平整臺階,較為吃力,以考驗朝拜者的虔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是很多攝影人選擇的拍攝角度,更顯出佛香閣的雄偉壯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云輝玉宇牌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石舫,本名清晏舫。位于長廊西端湖邊,是一條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也是頤和園里唯一帶有西洋風格的建筑,其前身為明朝圓靜寺的放生臺,乾隆修清漪園時改臺為船,更名“石舫”。石舫長36米,為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船身上有兩層船樓,船底花磚鋪地,窗戶為彩色玻璃,頂部磚雕裝飾。下雨時,落在船頂的雨水通過四角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個龍頭排入湖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均重修改建過。天壇是明清兩代是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豐登之場所。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墻兩層,形成內外壇。壇墻南方北圓,象征天圓地方。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在同一條南北中軸線上,中間有墻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筑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祈谷壇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祈年殿,由28根金絲楠木大柱支撐,柱子環狀排列,中間里層4根龍井柱,高19.2米,直徑1.2米,支撐上層屋檐;中間12根金柱支撐第二層屋檐;外圍12根檐柱支撐第三層屋檐。相應設置三層天花,中間為龍鳳藻井,殿內梁枋施以龍鳳和璽彩畫。中間4根“龍井住”象征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中層12根柱比龍井柱略細,名為金柱,象征一年12個月,外層12根柱子叫檐柱,象征一天12個時辰,中外兩層柱子24根,象征一年24個節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祈年殿內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圜丘壇,是舉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場所,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廚、三庫及宰牲亭等,附屬建筑有具服臺、望燈等。圜丘明朝時為三層藍色琉璃圓壇,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擴建并改藍色琉璃為艾青石臺面,漢白玉柱、欄。圜丘形圓象天,三層壇制,高5.7米,下層直徑54.92米,上層直徑23.65米,每層四面出臺階,各九級。上層中心為一塊圓石,外鋪扇面形石塊九圈,內圈九圈,以九的倍數向外延展,欄板、望柱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數,象征天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是站在圜丘壇上向北看皇穹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南中軸線上看圜丘南側的琉璃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皇穹宇。位于圜丘壇外墻北側,坐北朝南,圓形圍墻,南面設三座琉璃門,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東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皇穹宇由環轉16根柱子支撐,外層8根檐柱,中間8根金柱。兩層柱子上設共同的鎏金斗拱,以支撐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內施以龍鳳和璽彩畫,天花圖案為貼金二龍戲珠,藻井為金龍藻井。皇穹宇殿內斗拱和藻井跨度在中國古建筑是獨一無二的。皇穹宇前甬路從北面數,前三塊石板即為“三音石”,當站在第一塊石板上擊一下掌,只能聽到一聲回音;當站在第二塊石板上擊一下掌,就可以聽到兩聲回音;當站在第三塊石板上擊一下掌,則可以聽到連續不斷的三聲回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是走出皇穹宇,從北面看它的院落。該院落呈圓形,墻高3.72米,厚0.9米,墻身用山東臨清磚磨對縫,藍琉璃筒瓦覆頂,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在院子里,人們可以分別在東西配殿的后面靠近墻壁講話,雖然兩邊相隔60多米,但是仍能聽到對方講話的聲音。其原理,是圓形墻面十分光滑,使聲波形成了折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過了皇穹宇,向北,透過成貞門遠望祈年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丹陛橋,是連接祈谷壇南磚門極其南天門(成貞門)的通道,也是連接祈谷和圜丘兩壇的中軸線,長360米,寬30米。上有三條石道,中為神道,東御道,西王道,北高南低,北端高4米,南端高1米,北行令人步步登高,如臨天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七十二連房。在祈年殿東邊內墻外,為連廊通脊式一面暖房,北面砌磚,南面安設大窗門。長廊中部偏北有無間“神庫”,是收藏祭祀用品的庫房。神庫西部是神廚,祭天時在這里制作供品。祈谷壇神廚、神庫和宰牲亭與祈谷壇之間由長廊連接。長廊由東磚門至東北方宰牲亭呈曲尺形,共72間,與祈年殿大小36根柱子相對應,象征七十二地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京孔廟大成門。北京孔廟又名“先師廟”,國內最著名的孔廟之一。為中國古代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場所。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占地面積2.2萬平方米,明永樂九年(1411年)重建。坐北朝南,古建筑面積約7400平方米。主體建筑沿中軸線分布,左右對稱的中國傳統建筑布局,三進院落,從南向北依次為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圣門及崇圣祠。主體建筑都覆以黃色琉璃瓦。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北京孔廟進行了大規模修繕,至民國十年(1916年)竣工,至此形成現有規模和布局。此圖即為大成門,孔廟第二道門,面闊五間,進深九檁,單檐歇山頂,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的磚石臺基上,院內青磚鋪地,蒼松翠柏,古樹參天,中間一條筆直甬道,通向大成殿,甬道兩旁為十一座清代碑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遠觀大成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筑祭孔典禮時皇帝行禮的地方。大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雙層飛檐,四坡五脊,通高33米,黃色琉璃瓦,頂部正脊兩端的裝飾龍形鴟。月臺高地面2米,月臺由漢白玉雕云頭石欄三面環繞,東西兩端各有16級臺階,前級正中嵌有一塊7米長、2米寬的大青石浮雕,石面上雕有二龍戲珠,中間蟠龍吞云吐霧。前檐裝修為菱花隔扇門窗,磚石臺基四周出石護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成殿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后毀于戰火。明永樂九年(1411年)重建,清乾隆二年(1737年)將主殿殿頂改用黃色琉璃瓦。清光緒三十二年(1902年)將殿由七間三進改為九間五進。殿內金磚鋪地,內頂施團龍井口天花。殿中供奉孔子“大圣文宣王”木牌位,龕兩邊的楠木大柱上為乾隆御筆對聯“齊家治國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門者,辟之宮墻”。主位兩側分立有顏回、孔伋、曾參、孟軻四大弟子的配享牌位。此外于東西兩邊還置有仲田、朱熹等十二哲的牌位。神位前置祭案,上設祭器。大殿內原來掛有清朝歷代皇帝的御題大匾,但至民國五年(1916年)均被教育總長范源濂取下,改掛上黎元洪大總統手書“道洽大同”之匾。清代時,每年仲春和仲秋兩次祭孔活動,均在此殿舉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成殿內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御制記功碑亭。分別位于大成門院內兩側。大成門外3座,門內11座。碑亭內豎立的為清朝帝王的記事碑,如雍正三年(1725年)平定青海告成太學御制文碑等,以記述歷史事件及所取得的成績。</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 碑亭里邊的樣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國子監,與孔廟相鄰,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明朝時,在南京和北京分別都設有國子監。北京國子監又稱為“北監”或“北雍”。北京國子監是中國古代元明清三代國家最高學府(太學)和管理教育的行政機構,也是中國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學府校址。整體建筑坐北朝南,為三進院落,占地面積超過2.7萬平方米,中軸線線上依次排列著集賢門、太學門、琉璃牌坊、辟雍殿、彝倫堂、敬一亭。此為太學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琉璃牌坊。三門四柱七座,位于辟雍殿前,是北京唯一一座專為教育設立的琉璃牌坊。牌坊正中正背兩面有“圜橋教澤”和“學海節觀”,為乾隆御筆。牌坊上覆黃色琉璃瓦,以示皇家向學重教的傳統。坊內左右黃色琉璃瓦重檐碑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辟雍殿。處于國子監中心位置。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下詔,寧大學士兼國子監事務劉墉主持修建,乾隆五十年(1785年)竣工。辟雍殿是中國現存唯一的古代學堂,是古代皇帝臨雍講學的場所。平面呈正方形,深廣各17米,每邊三間面闊,三三得九,意為九州,均為大紅木質門窗。四角重檐攢尖頂。四面辟門,四周環以回廊和水池,池周為漢白玉雕護欄,池水四壁有噴水龍頭。壁池的水,是在外院東西各挖一眼水井,并覆以“水亭”,水井挖有暗溝,分別通往院里的東西三堂后引入壁池。池上架有四周石橋,通向辟雍的四個門,構成周代“辟雍泮水”之制,以喻天地方圓,傳統教化之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辟雍殿內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外部一側水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雍和宮。最早為清世宗胤禛做貝勒和秦王時的府邸,清高宗弘歷出生在此,故這里被譽為雍正、乾隆兩朝帝王的“龍潛福地”。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賜予四子雍親王,稱雍親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為行宮,稱雍和宮。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宮改為喇嘛廟,特派總理事務大臣管理其事務,并成為清政府掌管全國藏傳佛教事務的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雍和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仰視雍和宮大殿。雍和宮大殿正中金漆雕龍寶座上,坐著笑容可掬、袒胸露腹的彌勒菩薩塑像。大殿兩側東西相對而立的是泥塑全彩四大天王,天王腳踏鬼怪,表明天王鎮壓邪魔,慈護天下的職責和功德。彌勒像后是腳踩浮云,戴盔披甲的護法神將韋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銅鑄須彌山。雍和宮諸多瑰寶之一,在雍和宮大殿前庭院里。須彌山是梵文,意為美妙,是古代印度神話中的神山,傳說為世界中心。佛教認為,世界最底層是風輪,其上是水輪,再上是地輪,地輪上有九山八海,而須彌山就在這山海之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法輪殿,是漢藏文化交融的體現。殿內正中巨大蓮花臺上端坐一尊高達6.1米的銅制佛像,面帶微笑,是藏傳佛教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這尊銅像塑于1924年,耗資二十萬銀元,歷時兩年完成。宗喀巴背后是雍和宮木雕三絕之一的五百羅漢山,高近5米,長3.5米,厚30厘米,全部由紫檀木精雕細琢而成。五百羅漢山前有一個金絲楠木雕成的木盆,據說乾隆皇帝剩生下第三天,曾用此盆洗澡,俗稱“洗三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乾隆御碑亭,又名四體碑亭。黃色琉璃瓦重檐四角攢尖亭,上檐為重昂五踩斗拱,下檐為單翹單昂五彩鎏金斗拱,和璽彩畫。亭內有一四方碑,上以滿漢蒙藏四種文字刻寫乾隆所撰《喇嘛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親愛的各位美友和攝影愛好者,我的再拍北京古建的美文到這里就結束了。我喜歡北京的古建筑,更喜歡祖國首都北京這座城市。北京的古建筑太多太多,作為一個攝影愛好者僅僅用幾天時間,只能把最著名古建的精彩部分和最期望留在記憶中的影像記錄下來,并與大家分享。由于今年暑期的北京之行,酷熱與雷雨天交織,再加上與老伴兒拉著六歲多的外孫在洶涌的人潮里穿梭,故好多照片僅為匆忙而作。好在北京古建集中國古典建筑之大成,氣勢恢弘,內涵豐富,享譽海內外,跟我一樣喜歡的朋友眾多,所以也會感覺到不虛此行,絕對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謝謝朋友們分享。</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蔺县|
邵武市|
盘锦市|
垣曲县|
商都县|
宁国市|
大埔县|
白朗县|
寿宁县|
罗江县|
宁明县|
永宁县|
乌兰浩特市|
临泽县|
迁安市|
静安区|
恩施市|
马尔康县|
外汇|
大庆市|
太湖县|
垦利县|
东乡县|
永城市|
赫章县|
周至县|
策勒县|
华亭县|
石狮市|
嘉定区|
申扎县|
砚山县|
清远市|
博兴县|
青田县|
辽阳县|
长宁县|
从化市|
定远县|
临潭县|
沅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