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北京故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第180集)</span></p> 紫禁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攝影:曹國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后期:曹國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器材:X1D哈蘇21.30.65.90.135定焦頭</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5, 138, 0);">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占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間。北京故宮于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為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開幕。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墻,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南面為午門,北面為神武門,東面為東華門,西面為西華門。城墻的四角,各有一座風姿綽約的角樓,民間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說,形容其結構的復雜。 北京故宮內的建筑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左右兩翼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組建筑。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后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其后為御花園。后三宮兩側排列著東、西六宮,是后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東六宮東側是天穹寶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宮西側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內廷之外還有外東路、外西路兩部分建筑。 北京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筑之一,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故宮又稱紫禁城。 中國古代講究“天人合一”的規劃理念,用天上的星辰與都城規劃相對應,以突出政權的合法性和皇權的至高性。天帝居住在紫微宮,而人間皇帝自詡為受命于天的“天子”,其居所應象征紫微宮以與天帝對應,《后漢書》載“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宮,象而為之”。 紫微、紫垣、紫宮等便成了帝王宮殿的代稱。由于封建皇宮在古代屬于禁地,常人不能進入,故稱為“紫禁”。明朝初期同外禁垣一起統稱“皇城”,大約明朝中晚期,與外禁垣區分開來,即宮城叫“紫禁城”,外禁垣為“皇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名稱考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故宮又稱紫禁城。中國古代講究“天人合一”的規劃理念,用天上的星辰與都城規劃相對應,以突出政權的合法性和皇權的至高性。天帝居住在紫微宮,而人間皇帝自詡為受命于天的“天子”,其居所應象征紫微宮以與天帝對應,《后漢書》載“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宮,象而為之”。 紫微、紫垣、紫宮等便成了帝王宮殿的代稱。由于封建皇宮在古代屬于禁地,常人不能進入,故稱為“紫禁”。明朝初期同外禁垣一起統稱“皇城”,大約明朝中晚期,與外禁垣區分開來,即宮城叫“紫禁城”,外禁垣為“皇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歷史沿革</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考工記中對宮殿的要求,故宮嚴格地按《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整個故宮,在建筑布置上,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組合成一個整體,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同時達到左右均衡和形體變化的藝術效果。中國建筑的屋頂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在故宮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頂就有10種以上。以三大殿為例,屋頂各不相同。故宮建筑屋頂滿鋪各色琉璃瓦件。 主要殿座以黃色為主。綠色用于皇子居住區的建筑。其它藍、紫、黑、翠以及孔雀綠、寶石藍等五色繽紛的琉璃,多用在花園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頂當中正脊的兩端各有琉璃吻獸,穩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獸造型優美,是構件又是裝飾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龍鳳、獅子、海馬等立體動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嚴,這些構件在建筑上起了裝飾作用。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建造過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北京原本是燕王朱棣的封地。靖難之役以后,永樂元年(1403年),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稱,燕京北平是皇帝“龍興之地”,應當效仿明太祖對鳳陽的做法,立為陪都。明成祖于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稱為“行在” 。同時開始遷發人民以充實北京;被強令遷入北京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戶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祖下詔以南京皇宮(南京故宮)為藍本,興建北京皇宮和城垣。朱棣先派出人員,奔赴全國各地去開采名貴的木材和石料,然后運送到北京。光是準備工作,就持續了11年。珍貴的楠木多生長在崇山峻嶺里,百姓冒險進山采木,很多人為此丶丟了性命,后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來形容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價。開采修建宮殿的石料,同樣很艱辛。保和殿后那塊最大的丹陛石,開采于北京西南的房山。史書記載了運送它時的情景:數萬名勞工在道路兩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臘月氣溫足夠低時,就從井里汲水潑成冰道,用了28天的時間,才送到了宮里。此外,還要在蘇州燒制專供皇家建筑使用的方磚——金磚,山東臨清也要向北京運送貢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以北京為基地進行北征,同時開始在北京附近的昌平修建長陵。 將自己的陵墓修在北京而不是南京,證明明成祖已經下定決心要遷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永樂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召集群臣,正式商議遷都北京的事宜。對于提出反對意見的臣工,明成祖一一革職或嚴懲,從此無人再敢反對遷都。 次年,以南京紫禁城為模板的北京紫禁城正式動工。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宮和北京城建成。北京皇宮以南京皇宮為藍本,規模稍大。新修的北京城周長四十五里,呈規則的方形,符合《周禮·考工記》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明成祖下詔正式遷都,改金陵應天府為南京,改北京順天府為京師,但在南京仍設六部等中央機構,稱南京某部,以南京為留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明朝時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紫禁城建成后,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后活動,等級制度、權力斗爭、宗教祭祀等。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宮殿竣工。次年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正統五年(1440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天順三年(1459年),營建西苑。經歷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代,整20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嘉靖四十年(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嘉靖時期,故宮三大殿名稱改為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后三宮。復建工程直至天啟七年(1627年)方完工。 在明朝,乾清宮是皇帝的主要寢宮,也是主要政治活動場所。自永樂皇帝朱棣至崇禎皇帝朱由檢,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由于宮殿高大,空間過敞,皇帝在此居住時曾分隔成數室。據記載,明代乾清宮有暖閣9間,分上下兩層,共置床27張,后妃們得以進御。由于室多床多,皇帝每晚就寢之處很少有人知道,以防不測。皇帝雖然居住在迷樓式的宮殿內,且防范森嚴,但仍不能高枕無憂。據記載,嘉靖年間發生“壬寅宮變”后,世宗移居西苑,不敢回乾清宮居住。萬歷帝的鄭貴妃為爭皇太后鬧出的“紅丸案”、泰昌妃李選侍爭做皇后而移居仁壽殿的“移宮案”,都發生在乾清宮。明代乾清宮也曾作為皇帝守喪之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清朝時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但李自成很快被清軍在山海關擊敗。李自成向陜西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毀。五月初二,清軍進入北京,紫禁城被清軍接管。 同年十月,清世祖順治帝遷都北京。十月初一,順治帝在太和門向全國頒布登基詔書,清王朝正式定都北京。此后歷時14年,將中路建筑基本修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毀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基本完工。 清朝入關之后,依照明朝的舊例,順治帝和康熙帝都將乾清宮作為居住和處理朝政的主要場地。雍正帝即位之后,開始移居養心殿。養心殿位于紫禁城內廷、乾清宮西側,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起初,它并不是皇帝的寢宮。清康熙時期,內務府在此設置專為皇室造辦宮廷活計的諸多作坊,稱“養心殿造辦處”。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后,即位的雍正皇帝并沒有搬到乃父的寢宮乾清宮去住,而是將西側遵義門內暫時用作為父守孝之“苫次”的養心殿辟為皇帝寢宮。 從此,養心殿開始成為皇帝居住和清朝朝政的主要處理地點,此后軍機處設立之后辦公地點也在養心殿附近。乾隆帝即位之后,對養心殿殿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和改建,逐漸形成了一定的規制。從雍正帝之后,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八位皇帝都在此居住。一直到宣統帝被趕出紫禁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咸豐帝在位時期,也曾把長春宮與前面的啟祥宮(即現在的太極殿)打通,連為一體,咸豐去世后,慈禧也曾在這里居住,一人獨享兩宮。西六宮到了晚清的時候,慈禧開始改造某些宮殿。因此,西六宮中有四個宮都留下了慈禧的足跡。咸豐帝死后,慈安和慈禧早期垂簾聽政時,都曾居住在長春宮,同治十年(1871年),慈安從長春宮搬回鐘粹宮居住,長春宮便成為慈禧太后一人獨享的宮院。太極殿原來也只是二進院落,咸豐改修長春宮時,將太極殿后殿辟為穿堂殿,使太極殿與長春宮連接成相互貫通的四進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民國時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紫禁城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按照那時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遜帝愛新覺羅·溥儀被允許“暫居宮禁”,即“后寢”部分。侍衛人等照常留用;王公世爵仍其舊”等條款。所以依據《清室優待條件》部分條款,加之袁世凱感念舊主恩德,積極扶持,溥儀退位后,帝制雖然被廢除,但皇帝溥儀以及原來的皇室大臣等卻仍然安然無恙地居住在皇宮里。在皇宮紫禁城內生活期間,溥儀仍舊發布“上諭”,仍用宣統年號紀年,遺老遺少仍行跪拜大禮。宮內依然還保有內務府、宗人府和慎刑司等機構,故臣贈謚,不改衣冠,觸犯王法者由慎刑司處治。遂使當時的紫禁城儼然成為“國中之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1917年7月1日,徐州軍閥張勛擁立清遜帝溥儀復辟。為了讓張勛投降,段祺瑞發動了一切可以發動的力量,其中包括命令北京南苑航空學校的師生加入戰斗,用飛機轟炸紫禁城。在紫禁城內投下三枚小炸彈,以示警告 。飛機距紫禁城的高度只有300米,超低空飛行。 炸到了紫禁城東六宮當中的延禧宮,使當時的建筑輕度損壞。這被認為是東亞第一次空襲轟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逐出宮禁,同時成立“清室善后委員會”,接管了故宮。于1925年10月10日宣布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對外開放。1925年以后紫禁城才被稱為“故宮”。隨著清王朝的沒落,特別是1949年前的38年中,故宮建筑日漸破敗,有多處宮殿群倒塌,垃圾成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夕,1933年,故宮博物院為保護其文物安全,不至遭戰火毀滅或被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決定采取文物避敵南遷之策,并在南京建立文物庫房,成立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從1933年2月至5月,先后檢選出文物、圖書、檔案13427箱又64包,分五批先運抵上海,后又運至南京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 現代狀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對故宮建筑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同時整理出大量的文物。1961年國務院頒布故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宮博物院現存文物1862690件/套(截至2019年8 月1日) 。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辟為“故宮博物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21世紀以來,故宮博物院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觀眾600—800萬人次。隨著旅游事業的發展,觀眾的人數有增無減,可見人們對紫禁城的興趣長盛不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2013年8月15日,壽康宮在進行原狀陳列后,也正式展出。而位于慈寧宮的雕塑館在2015年5月31日開館。而按照2015年規模,到2020年故宮的開放面積將達76%。紫禁城正在進行文物古跡修繕、環境整治、擴大陳列展覽的開放區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2014年11月23日,北京故宮吉祥物首度對外亮相,該吉祥物源自中國傳統的吉祥龍鳳形象,分別為龍“壯壯”和鳳“美美”。2015年10月11日,故宮博物院正式對觀眾開放慈寧宮區域、午門雁翅樓區域、東華門等新的區域,使故宮的開放面積由目前的52%增加至65%。</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2016年2月25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由故宮博物院主辦“太璞如琢——崔如琢藝術故宮大展”。2016年4月12日,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介紹,故宮的開放面積再增11%,達76%,并開放多種形式的新展覽。同時,“洛陽牡丹與故宮博物院牡丹題材文物聯展”在故宮開幕。有1.2萬盆從洛陽抵京的牡丹被分散布置于慈寧宮花園、乾清門廣場、慈寧宮、壽康宮、永康左門—右門、隆宗門外等區域,重現了清代紫禁城牡丹花開盛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2018年5月24日,故宮博物院決定自2018年6月開始實行周一全天閉館,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 此外,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故宮累計接待觀眾達到1億次,2019年起,故宮試行分時段售票 。2018年9月3日,故宮養心殿正式進入古建筑研究性保護修繕工作的實施階段。2019年3月4日,故宮公布了2019年下半年展覽計劃; 2019年9月21日至10月1日,據故宮博物院消息,根據工作需要和安排,故宮博物院暫停對社會開放;2019年10月2日,故宮“休整”11天后開門迎客,3日至5日門票售罄;2021年11月1日起,故宮博物院門票預售期由10天調整為7天,其他購票規則不變。廣大觀眾可通過故宮博物院售票網站、“故宮博物院觀眾服務”微信公眾號,使用第二代身份證或護照等實名預約購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館藏文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 總體館藏。北京故宮藏有大量珍貴文物,據統計總共達1862690件之多 ,統稱有文物100萬件,占中國全國文物總數的1/6。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國文物系統文物收藏單位館藏一級文物的總數已達109197件,現已全部在國家文物局建檔備案。在全國保存一級文物的1330個收藏單位中,故宮博物院以8273件(套)高居榜首,并收有很多絕無僅有的國寶。故宮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歷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玩物館、珍寶館、鐘表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藝術珍品,是中國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在1949年以后進一步豐富了館藏,截至到2017年,文物總數達到1862690件 ,其中珍貴文物1684490件、一般文物115491件、標本7577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曹國才1954年生 。中國老攝影家 協會會員 ,河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 ,中攝協首屆函授學員,國家一級攝影師 。72年入伍 ,在部隊擔任放映組長 、文化干事等職務。81年《蜂戀》獲青海省青年攝影比賽二等獎;83年在部隊組織(主講)了首屆攝影培訓班;89年拍攝 、導演 了 《永清在騰飛 》宣傳片;91年導演、拍攝醫學科普片《學按摩 》六集。由中華醫學出版社發行,并發行到香港、臺灣 。四十多年來 攝影作品在省、地報紙、雜志等刊物上多次發表 。是攝影奠定了我的人生 。退休后行攝祖國大江南北,投入風光、風景攝影。</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南县|
明光市|
祁门县|
开阳县|
铜梁县|
钟山县|
茂名市|
余江县|
宝兴县|
贞丰县|
启东市|
赤水市|
岑巩县|
平泉县|
岳阳市|
九龙城区|
申扎县|
噶尔县|
龙里县|
仪陇县|
额敏县|
彰武县|
新郑市|
道孚县|
仙居县|
霍山县|
鄱阳县|
定陶县|
屯昌县|
仁怀市|
淄博市|
萝北县|
和顺县|
乾安县|
佳木斯市|
大洼县|
那曲县|
潜山县|
河东区|
离岛区|
门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