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追憶我們的父親:一名老共產黨員

葉霖峰

<p class="ql-block"><b>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紀念,也是我父親逝世30周年之際,我們無限懷念他老人家…………</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們的父親葉致春1920年4月7日生于河南省宜陽縣韓城鎮仁厚村。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風起云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在形成。<b>1937年4月剛滿17歲的他在家鄉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投身到革命的事業中去。</b>1937年8月中共豫西特委成立,河南省委委員吳芝圃兼任特委書記,父親就在其領導下從事黨的工作,后來無論在抗大四分校學習,還是在新四軍第四師及豫皖蘇軍區,吳芝圃都是父親的上級領導。1949年5月吳芝圃任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1955年2月任河南省省長、1958年8月任省委第一書記,是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1967年受到迫害致死 。1938年9月中共洛寧中心縣委成立,管轄洛寧、新安、宜陽、澠池四縣工作,洛寧中心縣委組織委員邵文杰兼任宜陽縣委書記,負責全縣黨的工作,他是父親的直接領導,從此中國共產黨就成為當地領導抗日救亡運動的骨干力量。解放后邵文杰曾任河南省副省長,文革期間被錯誤批判,停止工作期間曾攜夫人到重慶看望過父親。1979年邵文杰恢復工作,擔任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2004年8月在鄭州逝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抗戰初期宜陽縣委在邵文杰書記領導下積極宣傳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發展黨員、舉辦黨員培訓班 、開展對敵斗爭 …… 。 1939年冬到1940年春國民黨頑固派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加緊了防共、限共、反共的政策,我黨活動受到很大限制,許多共產黨員在組織的安排下進行撤退,分別去了延安、豫皖蘇、豫鄂陜。1939年3月縣委書記邵文杰安排父親去了洛陽八路軍辦事處,之后從洛八辦去了豫皖蘇邊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為提高抗日斗爭的軍政素質,更好開展對敵斗爭,1940年父親先后就讀抗日聯合中學,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分校學習。第四分校于1940 年3月在豫皖蘇邊區河南永城創建,校長彭雪楓,副校長吳芝圃。學校主張文武兼修、所設課程不僅有哲學、政治經濟學,社會發展史等基本理論課,還有游擊戰術、步兵戰術及射擊等軍事實踐課。學習革命理論,堅定政治方向,提高技術水平,加強抗戰力量成為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方向??勾笏姆中J强勾罂傂T谛滤能妱撧k最早,歷時最長的一所學校,堅持在平原游擊戰爭的艱苦條件下辦學,學員不僅有軍隊干部,還吸收了地方革命青年,成績顯著。直到抗戰勝利結束,抗大四分校共為新四軍和豫皖蘇邊區黨政機關培養近5000名干部,為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的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1940年秋抗大四分校第二期開學,父親從抗日聯合中學畢業后就直接進入四分校學習,當時抗日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在那最艱苦的歲月中學習環境是非常惡劣,生活物資和學習用品都很匱乏,由于敵人的封鎖,藥品更缺,盡管如此還是頑強地挺過來了…… 父親從抗大四分校畢業后來到了新四軍第四師,開啟了他的軍旅生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父親的軍旅生涯是從新四軍開始,他在部隊大多數時間都是從事政治工作。當時第四師師長是彭雪楓,政治委員是鄧子恢,政治部主任是吳芝圃。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反“掃蕩”、反“清鄉”、反蠶食”、反磨擦中父親經受住了嚴峻考驗,從戰爭中逐漸成熟起來,直至迎來抗日戰爭的勝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6年6月解放戰爭開始,12月12日豫皖蘇軍區成立,張國華任司令員,吳芝圃任政治委員,參謀長陳明義,隸屬晉冀魯豫軍區,父親隨原部隊來到了豫皖蘇軍區。1948年5月9日中原軍區成立,豫皖蘇軍區改屬中原軍區建制。11月司令員張國華率領部隊參加了淮海戰役,協助兄弟部隊先后完成了阻擊敵黃維兵團東援,劉汝明兵團北上等作戰任務。1949年2月淮海戰役結束后,2月18日在河南省鹿邑縣吳臺廟(現鄲縣吳臺鎮)按照中央軍委命令部隊與中原野戰軍第一縱隊第20旅合并,組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軍,軍長張國華,政治委員譚冠三,參謀長陳明義。18軍隸屬第二野戰軍第五兵團,是二野為數不多的原新四軍部隊。4月24日18軍作為 西突擊集團部隊在二野司令員劉伯承、副政治委員張際春、參謀長李達指揮下,從安慶東之棕陽鎮地區渡過長江,直搗浙贛線,隔斷了湯恩伯與白崇禧兩大集團的聯系。后配屬第4兵團歸第四野戰軍指揮參加了7月湘贛戰役,先后攻佔吉安、安福、永新、蓮花、茶陵縣城。9月從茶陵揮師南下,配屬第12兵團參加了衡寶戰役。18軍作為衡寶戰役中路軍的參戰部隊,在衡寶地區迎接白崇禧集團主力反擊…… 衡寶戰役取得了湘西的全部解放,也為第二野戰軍經湘西向西南進軍創造了有利條件。10月下旬18軍歸建,11月初奉命沿湘黔公路向大西南進軍,12月參加了成都戰役 。</p><p class="ql-block"> 1950年1月18軍奉命作進軍西藏的準備,10月發起了昌都戰役,為解放西藏創造了良好條件。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代表與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簽訂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十七條協議”,西藏和平解放。1952年2月10日西藏軍區成立,18軍撤編整建制轉為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政治委員譚冠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52年1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立即限期發動群眾開展“三反”斗爭的指示》,要求各單位立即按期發動群眾開展斗爭。在運動初期父親由于對個別戰士的過激行為沒有及時有效控制,給部隊的一些干部戰士帶來負面影響,為此受到錯誤處理,給予留黨察看2年,行政連降兩級成為政治助理員,留黨察看2年期滿后于1954年10月轉業并選擇到鐵路工作。 <b style="color:rgb(237, 35, 8);">↓</b></p> <p class="ql-block">  1951年1月18日原進藏支援司令部在川部隊、機關合并,組成了18軍后方部隊司令部,18軍參謀長陳明義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這張照片是后方部隊組建后第一屆勞模代表大會時的,第二排左一是父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勞模代表大會的召開是為了表彰進藏部隊指戰員克服重重困難,一邊筑路一邊進軍涌現的先進模范人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紀念,也是英勇的18軍進藏70周年紀念 ,雖然18軍已成歷史,但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過去那段光輝歷史……… <b style="color:rgb(237, 35, 8);">↓</b></p> <p class="ql-block">  這是父親解放初期穿過的軍裝,已經有70多年了,一直保存到現在,好有年代感!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p> <p class="ql-block"><b>  這些紀念章是1949年父親隨18軍一路向南向西,一直走向西藏的見證。 </b></p><p class="ql-block"><b>(文革期間家中不幸被抄,另有不同時期的紀念章獎章下落不明) </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p> <p class="ql-block"><b>解放華北紀念章 </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華北人民政府和華北軍區1950年頒發,表彰1949年5月6日前為解放華北地區參戰部隊和紀念華北解放所頒發的紀念章。18軍前身為豫皖蘇軍區,而豫皖蘇軍區隸屬于晉冀魯豫軍區,1948年5月晉察冀與晉冀魯豫兩邊區合并為華北行政區,因此18軍指戰員均得到頒發。</p><p class="ql-block"><b> 解放華北紀念章發行260萬枚 </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p> <p class="ql-block"><b>解放華中南紀念章 </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這枚紀念章是1950年由中南軍政委員會頒發,授予參加中南作戰的解放軍指戰員。18軍當時配屬二野第四兵團,由第四野戰軍指揮參加了湘贛戰役、衡寶戰役,作為參戰部隊得此紀念章 。 </p><p class="ql-block"><b> 解放華中南紀念章發行200萬枚 </b><b style="color:rgb(237, 35, 8);">↓</b></p> <p class="ql-block"><b>解放西南勝利紀念章</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西南軍區1949年11月1日~~12月27日制作,頒發給解放西南的參戰部隊 ,18軍作為其中的部隊得到頒發。</p><p class="ql-block"><b> 解放西南勝利紀念章發行70萬枚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西藏和平解放紀念章 </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52年8月1日為慶祝西藏解放,西南軍區特意制作并頒發了西藏和平解放紀念章,授予解放西藏和進軍藏區的全體參戰人員。</p><p class="ql-block"><b> 西藏和平解放紀念章發行4萬枚 </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p> <p class="ql-block"><b>全國人民慰問人民解放軍代表團贈紀念章 </b></p><p class="ql-block"> 1954年2月17日正值元宵佳節,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發出“歡迎人民慰問人民解放軍代表團”的指示,要求給每一位解放軍戰士頒發一枚紀念章。這是新中國成立后解放軍全建制頒發的第一枚紀念章,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的第一枚紀念章。 </p><p class="ql-block"><b> 全國人民慰問人民解放軍紀念章發行450萬枚 </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p> <p class="ql-block"><b>抗美援朝紀念章</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頒發的抗美援朝紀念章,是1951年10月19日紀念抗美援朝一周年之際頒發。父親作為進藏部隊一員,雖然沒有能參加抗美援朝,還是很榮幸得到頒發此紀念章。 </p><p class="ql-block"><b> 抗美援朝紀念章發行250萬枚 </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p> <p class="ql-block">  我母親王青1922年8月生于河南省宜陽縣三鄉水溝廟。母親是一個心靈手巧非常賢惠的人,針線活做得好,紡線織布做衣裳是一把好手。1939年春母親與父親成婚,剛結婚的父親在3月份就離開家鄉去了洛陽八路軍辦事處,父親這一走就一直沒有回過家。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父親與母親就此斷了聯系,盡管如此母親仍然堅信總有一天父親會回來,一個人守在家里,這一守就是10多年;她沒有父親的音訊,也不知道是死是活,直到解放了才知道父親在部隊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父親有了一個比較穩定的環境,才把母親從河南老家輾轉接到四川(那個時候四川沒有通往省外的鐵路,交通十分不便),從此在部隊父親有了屬于自己的家。1953年5月母親在四川大邑生下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父母終于有了自己的孩子,這一年父親已經33歲,母親也來到了31歲。這張照片是孩子出生后一家人的合照,母親抱著的就是我,父親站在母親的后面。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p> <p class="ql-block">  這是母親從老家來到部隊后與父親的合照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p> <p class="ql-block"><b>這張兒童保育證已經保存68年了!</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當年軍隊還是實行供給制,隨軍家屬和子女都是憑證按月領取生活食品。當時兒童保育證還是沿用18軍時期的,我的保育證編號是第109號,內頁已是西藏軍區駐川辦事處干部處印章了。當年父親因受處分影響,不知自己是否還能留在部隊,故給孩子取名為葉留君<b>(諧音: 留軍),</b>他是舍不得離開曾經戰斗生活10多年的部隊和戰友,更是不想離開軍隊。 1954年確定轉業到地方才把孩子名字改為<b>霖峰。</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保育證父親欄:<b>葉志春,</b>這是父親曾經的名字。因父親是出生于春天,后改名<b>葉致春,</b>意為新中國的誕生就猶如春暖花開,老百姓生活是芝麻開花節節高,故向春天致敬。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p> <p class="ql-block">  我小時候的照片,長的胖乎乎的,在父親的懷抱中好幸福!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p> <p class="ql-block">  1954年7月父母在四川南充再添一女,取名<b>霖海 。</b>照片上的父親左手抱一個娃、右手抱一個娃,瞧瞧這個高興勁………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 </b></p> <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間家中不幸被抄,父親的轉業證也不知去向。這是1972年補辦的轉業軍人證明書 ,從證明書上可以看出由于三反運動的錯誤處理, 此時他已經來到了位于南充的西南軍區訓練一團,應該就是等待轉業了吧?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p> <p class="ql-block">  1954年10月父親轉業來到了重慶鐵路管理局工程隊,我們的家也從南充遷到了重慶?!?957年5月重慶鐵路管理局遷往成都,并更名為成都鐵路管理局,1958年再次更名為成都鐵路局。我們的家又隨著父親工作位移遷到了成都,家就安在了人民北路鐵路局家屬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在那趕英超美的年代,父親的工作除了繁忙還是繁忙,沒有時間顧及家庭。就是在這個時候我們的母親懷上了老三,那一年我5歲不懂事,十分調皮搗蛋,妹妹也才4歲,媽媽帶我們真的不容易。媽媽那一年36歲,屬于高齡懷孕 ,在懷孕中后期腿也開始浮腫……。8月份媽媽在生老三不幸難產逝世,可憐的媽媽還沒有過上幾年好日子,就這樣丟下我們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親去逝后父親因為要工作而不能照顧我和妹妹,只能狠心把我們送到幼兒園住校。 好心的同事看見父親忙于工作不能照顧孩子和家庭,就紛紛撮合其組建新家庭。父親一個人獨撐這個家感到十分艱難,鑒于孩子需要一個媽媽,在母親去逝的第二年開啟了第二段婚姻,與繼母趙成英組成了新的家庭。繼母帶來一個姐姐,比我大一歲,改名為<b>霖琳。</b>1960年11月繼母生下幺妹,取名<b>霖園</b>。為什么取名霖園?這里還有一個小故事,其一哥哥名字有山、姐姐有水,山水添園才圓滿;二是聽繼母講1958年親媽生老三時就取名霖園,后因難產去世,老三也送了人 ,自己生了娃就該延續這個名字;三是“11.27”這一天幺妹在重慶出生,也是“11.27”烈士殉難紀念日,幺妹長大懂事時父親告訴她為緬懷革命先烈,取名霖園是有一定意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因繼母在重慶工作,父親與繼母結婚沒有幾年也就調回了重慶,服務于重慶車站,一直在重慶車站干到退休。我和姐姐也于1962年9月從成都轉學來到了重慶,一家六口人終于走到了一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50年代父親在鐵路工作時期的照片。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p> <p class="ql-block">  這照片應該是我7歲、姐8歲在成都的合影照。雖然我們不是一母所生,但是關系融洽,勝似親姐弟。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為落實中共中央八屆九中全會決議,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 , 決定在農村深入貫徹《十二條》 ,開展整風整社。這是1961年父親參加四川省委黨校雅安百丈整風整社工作組的照片,前排左三是我們的父親。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p> <p class="ql-block">這是我們父親的工作照。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p> <p class="ql-block">  1977年我和大妹探親從云南回重慶與家人的合影 。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前排左1是幺妹霖園、左二是大妹霖海、居中是媽媽、右二是爸爸、右1是姐姐霖琳,后排左1是姐夫、左二和右1是二姨家的兩個兒子,剩下的那位就是我了,我是咱家最丑的那位,也是最土的那位…… </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p> <p class="ql-block">  這張照片是1979年12月底父親和我在昆明筇竹寺的合影 ,也是我在昆明工作8年多和這座城市告別留下的痕跡。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p> <p class="ql-block"><b>  1980年1月父親退休了,1982年改按離職休養。</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父親晚年離休生活應該是幸福的。<b>原因一</b>是1984年成都軍區派兩位干部來到重慶,向父親宣布1952年因“三反”運動而受到的處分是錯誤的,現落實政策給予平反。父親等這一天等了32年,當組織問到還有什么要求可以提出時,父親只說已經32年了,黨和軍隊還沒有忘記自己,能給當年的錯誤處理給予糾正和平反已經足矣,從內心已經是十分感激黨組織和部隊了,沒有提出任何要求,可見一個老共產黨員的胸懷……… 。<b>原因二</b>是離休后生活上享受離休老紅軍待遇。因為父親入黨時間是在1937年4月,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參加革命的,因此享受老紅軍待遇。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p> <p class="ql-block">  1980年9月成都鐵路局老戰士協會成立,父親成為老戰士協會會員,會員都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及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革命的老同志,共計527人。部局相關部門對這些老革命都十分關心,定期組織他們進行健康體檢和療養,組織他們旅游觀光……。</p><p class="ql-block"> 這是在成都參加成立大會的老戰士集體合影照。前排右一是我們的父親。 <b> </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p> <p class="ql-block">  下面這張集體照第一排左16位是我們的父親。 </p><p class="ql-block"><b> 照片來自成都鐵路局老戰士協會成立20周年周年《金色歷程》畫冊 </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代表證至今還保存如新,只是他老人家已經離我們遠去………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p> <p class="ql-block">  老戰士協會的老戰士們浴血奮戰打江山,新中國成立后又投入到建設社會主義中去,是他們把熱血和汗水灑遍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和千里鐵道線,現在他們老了、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開始了自己的晚年生活……</p><p class="ql-block"> 老戰士協會1929年~~1937年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老同志照片都齊了,一共有58位老革命!</p><p class="ql-block"><b> 照片來自成都鐵路局老戰士協會成立20周年《金色歷程》畫冊 </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p> <p class="ql-block">最下面一排照片左一是我們的父親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p> <p class="ql-block">  我們從河南省宜陽縣革命史第二章抗日救亡運動得悉,1939年3月縣委書記邵文杰安排父親與水溝廟的李流水一道去的洛陽八路軍辦事處,從此離開了家鄉。</p><p class="ql-block"><b>該信息由河南省宜陽縣黨史辦提供 </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p> <p class="ql-block"><b>父親晚年時期戰友通訊錄 (抗日戰爭時期) </b></p><p class="ql-block"> 看來抗戰時期他還從事過印刷工作,小時候曾經聽父親說過在戰爭年代刻過蠟紙板搞過油印,現在想來不知是否就是拂曉報。</p><p class="ql-block"> 許多在原新四軍從事印刷印鈔戰線的戰友,建國后轉業到地方仍然在熟悉的業內工作。各省市印刷廠、省報、市報可以看見他們的蹤影,還有很多人到了國營542廠(上海印鈔廠),國營614廠(上海造幣廠 )繼續服務新中國建設。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p> <p class="ql-block"><b>老戰友情深意長:</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93年4月11日新四軍第四師老戰友李玉山還來信,問父親為什么沒有報名參加重慶新四軍歷史研究會。這個時候父親去世已經一年半了,父親去世的消息一直沒有告訴他,因此還來信詢問,可見戰友情、牽掛情………</p><p class="ql-block"> 李老轉業地方后在四川新華印刷廠工作(黨委書記兼廠長,1938年4月參加革命,1939年4月入黨,離休后享受副地廳級待遇)他的工作大概與當年在新四軍從事過相關職業有關系吧,李老2004年5月23日在成都逝世。<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p> <p class="ql-block">  以下這些照片記錄了父親離休生活………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p> <p class="ql-block">父親與幺妹在一起!幺妹依靠在父親身邊,瞧這父女倆是多么的幸福 。 時間:1980年 重慶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p> <p class="ql-block">  這是父親1981年抱著大妹霖海的孩子,不亦樂乎!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p> <p class="ql-block">父母的晚年生活……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p> <p class="ql-block">  1987年的全家福 !祖孫三代聚集一堂,瞧爸爸媽媽的高興勁………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p> <p class="ql-block">  爺爺奶奶和孫子輩,享天倫之樂、老年生活增添快樂。 (1987年重慶)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p> <p class="ql-block">  父親的老年生活還是挺豐富,參加了鐵路局老戰士協會門球隊,適量的體育活動讓人更加有活力。下圖是他老人家走后留下的門球和門球桿 。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p> <p class="ql-block">  1991年4月父親在健康體檢時發現肺癌,進一步檢查確診為晚期。父親的疾病是給兒女們心靈上沉重的一擊,為了父親在生命最后時候有一個較好的生活信心,沒有敢告訴他真實病情,而讓他開心地過好自己想過的日子。5月份鐵路局組織部份老同志進京看看首都的變化,父親再次來到北京, 登長城、上天安門城樓、游公園………</p><p class="ql-block"> 這是父親在長城上遙望祖國大好河山的照片 。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p> <p class="ql-block">  父親來到天安門登上了城樓,高高興興地拍個照留個影,這照片中間的就是我們的父親。 </p><p class="ql-block"><b>照片來自成都鐵路局老戰士協會成立20周年 《金色歷程》畫冊 </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p> <p class="ql-block">  鐵道部部長李森茂、副部長石希玉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時間看望老同志,前排左二是李森茂部長,右一是石希玉副部長,右二是我們的父親。</p><p class="ql-block"><b>照片來自成都鐵路局老戰士協會成立20周年《金色歷程》畫冊 </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p> <p class="ql-block">  從北京回重慶不久夏季來臨,7月份父親上南山療養院療養避暑,轉眼到了10月份,父親的病情加速惡化,無奈只能住進了重慶市第三人民醫院,在醫院老干病房巧遇當年抗大的戰友,雖然都因年老有病住進了醫院,但那久遠戰爭年代的戰友情誼讓他們難以忘懷……。11月24日是一個星期日,就是在這一天父親永遠離我們而去……… </p><p class="ql-block">敬愛的老父親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p> <p class="ql-block"><b>這是當年重慶日報發的訃告</b></p><p class="ql-block"><b>本報訊 </b> 重慶鐵路分局重慶車站原指導員 離休干部葉致春同志因病于1991年11月24日逝世,終年71歲。</p><p class="ql-block"> 葉致春同志是河南省宜陽縣人,1937年4月參加革命,1937年4月入黨。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p> <p class="ql-block">1991年12月4日重慶日報第二版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薪火相傳 生生不息</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37年當中華民族走向生死存亡之際,我們的父親毅然決然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那一年他17歲參加了革命,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他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后又隨18軍進藏……… </p><p class="ql-block"> 1954年10月父親離開了軍隊,轉業到了鐵路,為了鐵路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工作上盡職盡責、恪盡職守。雖然父親受當年在部隊的錯誤處分影響,一直在基層工作,但毫無怨氣,對黨忠誠,為了鐵路建設與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父親在生活上依然保持節儉風尚,艱苦奮斗本色不僅從自身做起,還教育我們兒女不要忘記過去的歷史,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我們敬愛的父親逝世30周年紀念,在這里可以告慰老父親在天之靈,您的兒女們都早已是中國共產黨員,現在我們都已步入退休生活,每一個家庭都充滿了和諧與幸福,你的孫字輩也有人加入了中國共產黨………</p><p class="ql-block"> 敬愛的父親您永遠活在我們心中!</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甸县| 凤冈县| 卓资县| 资阳市| 卢氏县| 南汇区| 仲巴县| 夏津县| 友谊县| 文山县| 江华| 门头沟区| 仙游县| 漯河市| 涪陵区| 称多县| 民和| 房山区| 平定县| 江北区| 科技| 张家界市| 大渡口区| 武冈市| 托克托县| 吉木萨尔县| 绥德县| 荔波县| 思南县| 龙口市| 巴彦淖尔市| 茶陵县| 滕州市| 乌鲁木齐县| 宣汉县| 永嘉县| 武强县| 区。| 宜章县| 青岛市| 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