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圖文:張小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17年8-9月</b></p><p class="ql-block"><br></p> <h1><b> 這是《國家公園&公園國家》專題系列的最后一期了。如同這個系列的第一期一樣,有一些不得不說、不吐不快的話要表達。</b></h1><h1><br></h1><h1><b> 我所走到的這24個美國國家公園及其他國家公園,大多是北美土著印第安人世世代代稱之為家的地方。歐洲人的到來,不僅僅帶來了強烈的</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征服欲、占有欲</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和肆無忌憚的</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掠奪</b><b>,同時也帶來了</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敬畏自然”“保護荒野”</b><b>的文明理念。他們以或驅趕或購買或置換的方式,將印第安人曾經的家園,變成了</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所有人的樂園</b><b>;將北美土著世代擁有的山川河流荒原森林,變成了歸一個新興國家所有的</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國家財富</b><b>,供</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全民共享</b><b>。其過程不乏弱肉強食,頑強抗爭,甚至辛酸血淚。所幸的是,最終以近乎完美的</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國家公園制度體系</b><b>,以西奧多</b><b style="color: inherit;">·羅斯福總統</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讓它保持原樣”</b><b style="color: inherit;">的經典論述為準則,將包括他們祖先家園在內的更加廣闊的山林荒野,完整而又完美的永久保護了起來。如此這般的善治,極大地安撫了印第安人曾經流血的心,也</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為全人類及其子孫后代保留下了原汁原味、廣闊壯麗的自然奇觀</b><b style="color: inherit;">。</b></h1><h1><br></h1><h1><b> 我非常贊賞加拿大自然攝影師高里·考伯特(Gregory Colbert)說過的一句話:</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你不需要對大自然做任何美化,這世界已存在了幾十億年,而</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人類只是初來乍到。”</b><b style="color: inherit;">我們今天盡情享受的國家公園,</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起源于</b><b style="color: inherit;">一百八十九年前喬治·卡特林的</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美好設想</b><b>;</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得益于</b><b style="color: inherit;">一百四十多年前以約翰·繆爾為首的有識之士們的</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不懈奮斗;</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受惠于</b><b style="color: inherit;">西奧多·羅斯福“讓它保持原樣。人類不會使它更美,只會損毀它。為了子孫后代,保護好它”的環保核心理念;</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成就于</b><b style="color: inherit;">1916年8月25日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的成立,并不斷</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完善于</b><b style="color: inherit;">以首任局長斯蒂芬·馬瑟為靈魂人物的歷任國家公園管理團隊。</b></h1><h1><br></h1><h1><b> 如果說蘇格蘭人約翰·繆爾鞠躬盡瘁的努力促成了美國國家公園制度的建立,那么國家公園管理局首任局長斯蒂芬·馬瑟的慷慨無私與使命擔當,將國家公園制度提升到國家生命與國家健康的高度。他說:</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國家公園不斷地擴展和豐富著我們國家的生命,因為沒有任何國家機構,能像國家公園那樣平息這個國家的躁動不安。它們是國家性格和健康的修復者。它們給這個國家里每一個理性的生命以新的動力。”</b></h1><h1><br></h1><h1><b> 關于國家公園,讓我們</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永遠記住并感謝</b><b>以下四位至關重要的人:</b></h1><h1><b> 1、1832年首次提出設立“能夠展現原始自然之美的國家公園”設想的美國畫家</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喬治·卡特琳</b><b style="color: inherit;">。</b></h1><h1><b> 2、1868年起為保護荒野身體力行奮斗終生的“環保教父”、“國家公園之父”蘇格蘭人</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約翰·繆爾</b><b>。</b></h1><h1><b> 3、1901年美國第26任總統、深受</b><b style="color: inherit;">約翰·繆爾影響的</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西奧多·羅斯福</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b><b>本期羅斯福國家公園一節詳述)。</b></h1><h1><b> 4、1916年將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制度體系錨定在國家制度層面的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首任局長</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斯蒂芬·馬瑟</b><b>(Stephen Mather)。(本期洛磯山國家公園一節簡介)</b><b style="color: inherit;"> </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本期將與朋友們分享我“北美任性游”所抵達的24座美國國家公園中最后五座:</b></h1><h1><b> 20、南達科他州的</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惡地</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國家公園</b><b>。</b></h1><h1><b> 21、北達科他州的</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西奧多·羅斯福</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國家公園</b><b>。</b></h1><h1><b> 22、科羅拉多州的</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洛磯山</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國家公園</b><b>。</b></h1><h1><b> 23、新墨西哥州的</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卡爾斯巴德洞穴</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國家公園</b><b>。</b></h1><h1><b> 24、佛羅里達州的</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大沼澤地</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國家公園</b><b>。</b></h1><h1><br></h1><h1><b> 此次“北美任性游”的大目標是游遍美國的每一個州,而進入每個州都會有具體的小目標。進南達科他州的主要目的地有二,一是拉什莫爾山,也叫總統山(關于它將在后續相應專題中詳述,歡迎關注);二是惡地國家公園(Badlands National Park)。“惡地”顧名思義,惡劣蠻荒的土地。我被它的“惡”名所吸引,任性的想要親睹其“惡”</b>。</h1><h1><br></h1><h1> <b>游罷總統山,向東車行一小時二十分鐘,從沃爾(Wall)小鎮進入240號公路,開始了我們第20個美國國家公園的游覽。</b></h1><h1><br></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惡地國家公園(Badlands National Park)位于南達科他州,1978年11月10日成立,面積982.4平方公里,是美國第三十八個國家公園。</b> </h1><h1><br></h1><h1><b>美國國家旅游網站(USAtour.com.cn)介紹惡地公園的必去理由是“美國</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最荒涼</b><b>的國家公園之一”。整個公園分南北兩個區域,玩兒法有較大區別。南達科他州是</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印第安人蘇族部落</b><b>的故鄉,公園的南區屬于印第安人保護區,大部分地方沒有道路,</b><b style="color: inherit;">只能徒步游覽,北區則有公路可以自駕車游。我們正是沿著貫穿公園北部各個景點的240號公路游覽。</b></h1> <h1><br></h1><h1><b>??觀景點一:</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頂峰俯瞰</b><b>(Pinnacles Overlook)。</b></h1> <h1><b><br></b></h1><h1><b>??這第一眼就讓我領略了它的“最荒涼”!</b></h1> <div><br></div><h1>??<b>若不是有游人,真像是到了月球火星一類的外星球,見識了惡地之惡。</b></h1> <h1><div><br></div><b>?? 整個園區除了有數不清的地垛、尖塔、巖垣、土塚之外,還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font color="#ed2308">漸新世化石層</font><font color="#333333">。</font></b></h1> <h1><br></h1><h1>??<b>我們走的<font color="#ed2308">240號公路</font>,是</b><b style="color: inherit;">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命名的5條“</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世界上最難以忘懷的景觀公路</b><b style="color: inherit;">”</b><b style="color: rgb(1, 1, 1);">之一</b><b style="color: inherit;">。</b><br></h1> <h1><br></h1><h1><b><span class="ql-cursor">?</span>??一路觀賞著大自然以其神奇偉力創造的一處處超現實的、極具視覺沖擊力的作品。</b></h1> <h1><div><br></div><b>??宛如核爆現場。</b></h1> <h1><b><br></b></h1><h1><b>??火星般的地表,竟有一絲溪水在流淌。</b></h1> <h1><div><br></div><b>??溝壑縱橫。</b></h1> <h1><b><br></b></h1><h1><b>??廣袤天地一線間。</b></h1> <h1><div><br></div><b>??惡地生機。</b></h1> <h1><b>??徒步旅人頂天立地。</b></h1> <h1><b><br></b></h1><h1><b>??夕陽把我們的車影拉得老長。</b></h1> <div><br></div><h1><b>??觀景點二:<font color="#ed2308">黃丘</font>(Yellow Mounds Overlook)。有的翻譯成金土堆,似乎更有趣味。</b></h1> <h1><b style="color: inherit;"><br></b></h1><h1><b style="color: inherit;">??給點兒陽光就燦爛!夕陽下的黃丘,的確更像金土堆。</b></h1> <h1><b><br></b></h1><h1><b>??背光時依然是低調的黃丘。</b></h1> <h1><b><br></b></h1><h1><b>??黃丘觀景點全景。(橫屏)</b></h1> <h1><b><br></b></h1><h1><b>??兩種不同的地質沉積相,同框展示著風格各異的“藝術氣質”。</b></h1> <h1><div><br></div><b>??我與金土堆合個“影”。</b></h1> <h1><div><br></div><b>??觀景點三:<font color="#ed2308">家園</font>(Homestead Overlook)。</b></h1> <h1><div><br></div><b>??在家園觀景點遇見了一群北美大角羊,平添些許家園的感覺。</b></h1> <h1><div><br></div><b>??曠野就是它們的家園。</b></h1> <h1><div><br></div><b>??稍年長一點兒的羊,盡管標志性的大角還沒長到最大,卻很有擔當的不時瞭望,其他羊則專心吃草。</b></h1> <h1><div><br></div><b>??公路上隨意溜達。</b></h1> <h1><div><br></div><b>??人類的公路進了它們的家園,雖閑庭略顯不閑,但它們仍可信步其間。</b></h1> <h1><div><br></div><b>??它脖子上的衛星跟蹤項圈,表明自由自在的它們正受到人類管理者默默的保護。</b></h1> <h1><div><br></div><b>??觀景點四:<font color="#ed2308">燒傷盆</font>(Burns Basin Overlook)。</b></h1> <h1><br></h1><h1><b> 遠古時期這里曾經是一片海洋。海水退去后,海底多年的沉積物抬升形成陸地,呈現出了奇幻多姿如迷宮般的地貌。清晰多彩的巖層,孤寂荒涼的地表,給人一種隔世之感。</b></h1><p class="ql-block"><br></p><h1><b>??觀景點五:</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全景點</b><b>(Panorama Point)。(橫屏)</b></h1> <h1><div><br></div><b>??這些石灰巖尖峰、孤山和溝壑上清晰的水平巖紋,就像是</b><b style="color: inherit;">千百萬年來風雨侵蝕給大地留下的年輪,讓時間可見。</b></h1> <h1><div><br></div><b>??獨有的荒涼空曠、孤寂和野性,惡地成了美國著名西部片《與狼共舞》外景地的不二之選。</b></h1> <h1><div><br></div><b>??盡管一路看了太多的荒涼、孤寂、貧瘠、險惡和凌亂,但當夕陽輝映大地時,惡地也會呈現出一派溫暖與柔和。</b></h1> <h1><div><br></div><b>??夕陽下的<font color="#ed2308">草原狗</font>(Cynomys</b><b style="color: inherit;">)忙不迭地吃草、打洞,憨態可掬。它的學名叫草原犬鼠,俗稱土撥鼠,這北美大草原就是它的原產地。</b></h1> <h1><div><br></div><b>??已近黃昏,沒有停車細拍。就用我在附近草原上拍到的圖片,請大家看看萌萌可愛的草原狗。</b></h1> <h1><div><br></div><b>??這頭孤獨的大角羊與我們并行在歸途。</b></h1> <h1><div><br></div><b>??我們放慢車速,盡可能不驚擾它。</b></h1> <h1><div><br></div><b>??它懂了人類的善意,從容的從我們車前走過。</b></h1> <h1><div><br></div></h1><h1><b>??離開公路,走進屬于它們的小徑。夕陽下的這一幕,讓我心生暖意。</b></h1> <h1><b><br></b></h1><h1><b>??夕照無限好,惡地善終歸!</b></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h1><div><br></div><b>??再見!印象深刻的惡地國家公園!</b></h1> <h1><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b></h1><h1><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離開惡地公園,向東北行進50余公里,入住菲利普鎮的一家路邊汽車旅館而非專業房車營地,所幸僅有的兩個夠房車長度的泊位還剩一個可供我們使用。一路上此類幸運的事屢屢發生。</b></h1><h1><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b></h1><h1><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第二天,我們向北邊走邊玩兒進入北達科他州,唯一的目的地是以美國第26任總統</b><b>西奧多·羅斯福(老羅斯福)名字命名的“西奧多·羅斯福國家公園”。</b></h1> <h1><br></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1、 西奧多·羅斯福國家公園(Theodore Roosevelt National Park)位于北達科他州,1978年11月10日成立,面積285.1平方公里,是美國第三十九個國家公園。</b></h1><h1><br></h1><h1><b> 早先,這一帶因有北美野牛、叉角羚、大角羊、野馬、草原狗、野生火雞、金雕等在此生活而被劃為<font color="#ed2308">野生動物保留區</font></b><b style="color: inherit;">。后來曾改為</b><b style=""><font color="#ed2308">國家紀念公園</font></b><b style="color: inherit;">,最終在1978年成立</b><b style=""><font color="#ed2308">國家公園</font></b><b style="color: inherit;">。</b></h1><h1><br></h1><h1>??<b>昨天(8月19日)在南達科他州的拉什莫爾山看四位總統(美建國150年間貢獻卓絕)巨大巖石雕像時,想著今天要來羅斯福國家公園,特意拍下了西奧多·</b><b style="color: inherit;">羅斯福總統雕像的特寫。</b></h1> <h1><div><br></div><b> ??美國第26任(1901-1909)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老羅斯福)。(借用網圖) </b></h1> <h1><b style="color: inherit;"> 他的形象為什么可以被刻在總統山上?</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這座國家公園為什么要以他的名字命名?</b></p><h1><br></h1><h1><b> 西奧多·羅斯福總統任內對美國內政、外交、軍事、政治等方面都有巨大貢獻,他不僅是第一個出國訪問的美國總統,也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美國總統。他作為一個具有開創性的“進步主義者”,被后世譽為</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一位現代意義上的美國總統”</b><b>。</b></h1><h1><br></h1><h1> <b>然而我對老羅斯福特別感興趣的是他對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及國家公園發展的巨大貢獻,以及他在這方面的鐵腕政策和行動力。他在兩屆不足八年的任期內,依法依規用足了總統的權力,在他的任內共建立了</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50個國家森林,51個鳥類保護區、4個野生動物保護區、5個國家公園</b><b>(含上一期的火山口湖國家公園)。尤其是1906年他推動國會制定了文物保護法,從此總統有權直接以行政命令設立國家紀念園區而不必通過國會立法。這時距離他卸任還有兩年時間,他大刀闊斧果斷行事,任期內又建立了</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8個國家紀念園區</b><b>。</b></h1><h1><br></h1><h1><b style="color: inherit;"> 西奧多·羅斯福是紐約一位富商的兒子,一直酷愛打獵,尤其是獵殺四足動物,令他頗感榮耀和滿足。1883年他24歲那年,因讀到北美野牛大量死亡的報道而憂心忡忡。為了在北美野牛消失前再過一把獵殺大型動物的癮,也是為了紓解第一任妻子因生產而去世的痛苦,他匆匆登上北太平洋鐵路公司西行的列車,來到了蠻荒的北達科他地區圍獵野牛。第一次從紐約來到這里的青年西奧多·羅斯福,瞬間就被這里“極其自由”的氛圍所感染,抑制不住的愛上了這片土地,之后經常來此小住。他在日記中寫道</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這段時日是影響他日后成為總統的重要歷練</b><b style="color: inherit;">。然而更重要的影響,是來自他任總統后,與“國家公園之父”約翰·繆爾的相識相交。</b></h1><h1><br></h1><h1><b> 那時的約翰·繆爾已經是很有影響力的知名環保義士了。恰好在西奧多·羅斯福接任總統的1901年,繆爾出版了《我們的國家公園》一書。這本書再次為約翰·繆爾贏得巨大榮譽。他的作品成為</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感動過一個國家的文字”</b><b>,也因此,他擁有了“國家公園之父”的桂冠。繆爾的文章和作為同樣深深感染了老羅斯福。</b></h1><h1><br></h1><h1><b> 1903年春天,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在西部巡游時,特意邀請已65歲的約翰·繆爾與他同行了四天。在約塞米蒂山谷,他倆在露營帳篷里度過了促膝長談的一個夜晚。約翰·繆爾保護荒野、敬重自然的思想,以及</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后代人的權利,遠比當代人的欲望更重要。”“在文明的沙漠中,保留一小片荒野的綠洲。”</b><b>等理念深深打動了他。他對約翰·繆爾說:“我們建設自己的國家,不是為了一時,而是</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為了長遠</b><b>。作為一個國家,我們不但要想到目前享受極大的繁榮,同時要考慮到這種繁榮是否建立在合理運用的基礎上,以保證未來的更大成功。”</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正是這次旅行,改變了美國很多山林原野以及歷史古跡的命運</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b><b>也是這次西部巡游當老羅斯福走到黃石國家公園時,他為年滿三十歲的第一個國家公園,也是為所有國家公園題詞:</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為了人民的利益和快樂”</b><b>,再次闡明建立國家公園的根本目的。今天美國自然資源及人文歷史的保護讓全世界的人羨慕贊嘆,應感謝老羅斯福總統為此確立的</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管理理念</b><b>,為此</b><b style="color: inherit;">奠定了良好的</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制度基礎</b><b style="color: inherit;">。</b></h1><h1><br></h1><h1><b> 因此,老羅斯福被刻在總統山上</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無人非議</b><b>;“西奧多·羅斯福國家公園”以他的名字命名,非但因他對國家公園的貢獻而非常</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合理</b><b>,更因年輕時的他在這里生活過而非常</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合情</b><b>。</b></h1> <h1><br></h1><h1><b>??1903年春,西奧多·羅斯福總統與約翰·</b><b style="color: inherit;">繆爾在約塞米蒂山谷。(借用網圖)</b></h1> <h1><div><br></div><b>??從94號公路經梅多拉鎮(Medora)到公園南入口。</b></h1> <h1> <b> </b></h1><h1><b> 青年羅斯福在北達科他小密蘇里河畔買下了兩個農場,一個叫馬耳他十字農場,</b><b style="color: inherit;">另一個叫埃爾克霍恩農場。在這里度過了對他一生都至關重要又美好的一段時光。如今這兩處小木屋成了公園最受歡迎的兩個景點。</b></h1><h1><br></h1><h1><b>??進公園南門的左邊就是</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馬爾他十字小木屋</b><b>(Maltese Cross Cabin)。</b></h1> <h1><div><br></div><b>??馬耳他十字小屋是青年老羅斯福在北達科他<font color="#ed2308">最初的家</font>。他經常深情地向別人講述這里的美麗與遼闊,回憶在這里度假時感受到的祥和與寧靜。</b></h1> <h1><div><br></div>??<b>從門頭上和桌面上放置的鹿角可以看出主人對打獵情有獨鐘。</b></h1> <h1><b><br></b></h1><h1><b>??公園內的東河路(East River Rd),東河就是小密蘇里河。</b></h1> <h1><b><br></b></h1><h1><b>??北達科他廣袤多彩的荒野,以原始的風景而聞名。</b></h1> <div><br></div><h1><b>??這些形態各異的巖石、峽谷以及廣袤的平原,歷經<font color="#ed2308">6500萬年</font>的地質變動而形成。</b></h1> <h1><b><br></b></h1><h1><b>??柔和起伏的山丘與惡地上蒼翠的樹木,融合成充滿活力的曠野。</b></h1> <h1><br></h1><h1><b>??盡管這里與惡地國家公園的地貌類型都是草原和惡地(Badlands),但這里與惡地公園</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最大的區別</b><b>是,山頭巖錐不是嶙峋的尖塔狀,而是敦厚柔和的</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圓頭山</b><b>,而且有許多</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植物</b><b>生長其間,感覺這兒的惡地不那么惡。</b></h1> <h1><div><br></div><b>??<font color="#ed2308">惡地觀景點</font>(Badlands Overlook)。</b></h1> <h1><b><br></b></h1><h1><b>??這里是除了黃石公園外最容易遇見北美野牛的國家公園。</b></h1> <h1><b><br></b></h1><h1><b>??因為人們瘋狂的獵殺,19世紀末期北美野牛一度在北達科他地區徹底消失。直至20世紀50年代才重新引進,保護、繁衍,到現在已有500多頭野牛在這里生息。</b></h1> <h1><div><br></div><b>??幸福溫馨的一家三口。</b></h1> <h1><b><br></b></h1><h1><b>??有綿延的草場,繁茂的植被,更要有人類的覺悟,北美野牛才可以永遠在自己的家園繁衍生息。</b></h1> <h1><b style="color: inherit;"> 說實在話,一圈兒轉下來,我感覺這個國家公園的</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紀念價值遠勝于它的觀賞價值</b><b style="color: inherit;">。尤其是在看過了惡地、化石林(見《北美任性游》第十三期)、宰恩(見《北美任性游》第十四期)等國家公園類似地質地貌的精彩</b><b style="color: inherit;">景觀之后,更感索然無味了。最大的收獲是因公園的名字,激起了我對</b><b style="color: inherit;">西奧多·羅斯福深入了解的興趣。有所收獲,也有遺憾。</b><b style="color: inherit;">遺憾的是,深入了解之后,這個公園的紀念價值也隨之打折了。</b><br></h1><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 inherit;"> 這位被冠以“先驅性生態環境保護者”、“美國最好的自然保護主義者”的美國總統,在他卸任20天后就迫不及待的去了非洲,去做在美國因他親自制定的法律不允許做的事。在非洲,他</b><b style=""><font color="#ed2308">重操舊業</font></b><b style="color: inherit;">,</b><b style=""><font color="#ed2308">盡情的獵殺</font></b><b style="color: inherit;">各種動物,似乎要把任總統時的“損失”補回來似的。11個月的時間共捕獵了數百種、11300多只動物運回美國,制成標本,在博物館中展出。小到昆蟲鳥類,大到獅子大象,甚至還有十幾頭珍稀瀕危的黑犀牛和白犀牛!他后來撰寫了一本名為《非洲狩獵之路》(African Game Trails)的書,詳細記錄了這次狩獵之旅的全過程,描述他興奮的心情,沿途見聞,以及他以科學的名義收集的動植物。</b></h1><h1><br></h1><h1><b style="color: inherit;"> 當我在B站看到老羅斯福與他親手獵殺的非洲象、非洲野牛、黑犀牛、白犀牛、獵豹、獅子合影的一幅幅照片時,他在我心中的人設坍塌了!</b></h1><h1><b style="color: inherit;"> </b></h1><h1><b style="color: inherit;"> 我知道我跑題了,但跑得不太遠,畢竟與</b><b>西奧多·</b><b style="color: inherit;">羅斯福相關,可以了解一個更全面的他。我若不知道而沒說,算是天災。但我知道了卻不說,那就是人禍了。</b></h1><h1><br></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北達科他州</b><b>很美,那綿延不絕的向日葵花海,一望無際的小麥、莽原......真</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值得專程前往</b><b>。至于去不去西奧多·羅斯福國家公園,除了以上的介紹與圖片,您可以網搜相關鏈接看看再決定。</b></h1> <h1><br></h1><h1><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我們從內布拉斯加州的北普拉特營地出發,進科羅拉多州。計劃先去洛磯山國家公園轉轉,目的地是州府所在地丹佛。</b></h1><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2、洛磯山國家公園(Rocky Mountain National Park)位于科羅拉多州,1915年1月26日成立,面積1075.8平方公里,是美國第九個國家公園。</b></h1> <h1><br></h1><h1> <b> 徒步旅游者、背包客或時間充裕的人們到洛磯山公園,一般會小住幾天,在這里垂釣、露營、攀巖、登山、騎馬。畢竟這里有近六百公里的觀光小徑供人們與大自然親密接觸。而我們只打算花兩個小時的時間進山車游,瀏覽壯闊的洛磯山脈,一睹洛磯山最高峰朗斯峰的偉岸雄姿。</b></h1><h1><br></h1><h1><b>??途徑洛磯山下的埃斯蒂斯湖(Lake Estes)。天氣不錯,想必能如愿。</b></h1> <h1><br></h1><h1><b> 下午四點半到達公園游客中心,在夏季,這是進山游覽的最佳時間,光線柔和,還能看日落,前提是晴天。我們將房車停放在停車場,迫不及待的開上商務車,沿常規車游的34號公路</b><b style="color: inherit;">進山了。</b></h1><h1><br></h1><h1><b>???洛磯山脈大氣磅礴、層巒疊嶂。盛夏時節,高處仍有積雪。</b></h1> <h1><br></h1><h1><b>??不料天公變臉,似乎山雨欲來。</b></h1> <h1><br></h1><h1><b> 鑒于天氣情況,離開繞大圈的34號公路,走較近的熊湖路(Bear Lake RD),直奔主要峰群的北面。</b></h1><h1><br></h1><h1><b>??進熊湖路不久,迎面看到朗斯峰西北側的鯊魚牙(The Sharkstooth</b><b style="color: inherit;">)、鮑威爾(Powell Peak)等峰。</b></h1> <h1><b><br></b></h1><h1><b>??<font color="#ed2308">鯊魚牙</font>(The Sharkstooth)輪廓清晰。</b></h1> <h1><b><br></b></h1><h1><b>??山雨毫不客氣的來了!</b></h1> <h1><div><br></div><b>??心存僥幸的冒雨繼續前行,對天邊那片光亮寄予希望。</b></h1> <h1><div><br></div><b>??幾分鐘后,雨變成了密集的冰雹!</b></h1> <h1><div><br></div><b>??在熊湖路的盡頭,</b><b style="color: inherit;">趁雨刮擺動的間隙,再拍一張鯊魚牙,我知道,在它左邊再左邊,就是朗斯峰!但需徒步一段不長的路。因大雨,終不得見!</b></h1> <h1><div><br></div><b>??悻悻然掉頭往回走。途中,天放晴,遇見了大自然饋贈的雙彩虹。</b></h1> <h1><div><br></div><b>??傍晚七點多了,需趕在下一場山雨來臨之前出山。</b></h1> <h1><br></h1><h1><b> 回到公園游客中心,我趁旅長裝掛商務車的功夫,到早已下班的游客中心門前小廣場轉轉。</b></h1><h1><br></h1><h1><b>??海報亭旁地面上,有幾處像墓地一樣的東西引起我的好奇。</b></h1> <h1><b>??石頭上有一頂美國國家公園工作人員制服標配帽子的銅雕。下方銘牌上寫著:“2005年7月29日美國公園護林員杰弗里·克里斯滕森(Jeffrey·Christensen)在洛磯山國家公園的木乃伊區域巡邏時被摔死。他為國家公園的服務和犧牲,國家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b></h1><h1><br></h1><h1><b>??這是為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font color="#ed2308">首任局長斯蒂芬·馬瑟</font>(Stephen Mather)制作的紀念碑,銘記他</b><b style="color: inherit;">為創建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所做出的</b><b style=""><font color="#ed2308">開拓性</font></b><b style="color: inherit;">貢獻。</b></h1> <h1><b> 碑文寫到:“他奠定了國家公園服務的基礎,確定并建立了政策,致力于發展和為子孫后代而完好保存,使其不受損害。 他所做的善事永遠不會結束。”這便是他被譽為美國“<font color="#ed2308">國家公園局之父</font>”的理由。</b></h1><h1><br></h1><h1><b> 盡管相同的紀念碑在大峽谷等國家公園也有放置,但放在這里的理由,我猜想,也許與斯蒂芬·</b><b style="color: inherit;">馬瑟最初參與國家公園管理和洛磯山國家公園成立的時間都是1915年1月有關。</b></h1><div><b style="color: inherit;"><br></b></div><h1><b> 其實,愛旅行愛大自然的富商斯蒂芬·馬瑟走上國家公園管理的崗位非常偶然。他出生并生活在加州。</b><b style="color: inherit;">1914年夏天,馬瑟到約塞米蒂、紅杉國家公園游覽時,看到公園內道路破敗,管理混亂,甚至有人企圖砍伐紅杉樹 ,他非常生氣!便給在國家內政部任部長的大學同學</b><b>富蘭克林·</b><b style="color: inherit;">萊恩寫信傾訴自己的見聞和憤怒。不久萊恩回信說:“如果你對國家公園的管理有意見,為什么不來華盛頓親自參加管理呢?”于是,</b><b style=""><font color="#ed2308">1915年</font></b><b style="color: inherit;">1月,斯蒂芬·馬瑟來到華盛頓,擔任內政部部長富蘭克林·萊恩的</b><b style=""><font color="#ed2308">國家公園事務特別助理</font></b><b style="color: inherit;">,</b><b style=""><font color="#ed2308">1916年</font></b><b style="color: inherit;">8月25日成立國家公園管理局任</b><b style=""><font color="#ed2308">首任局長</font></b><b style="color: inherit;">,</b><b style=""><font color="#ed2308">在任十三年</font></b><b style="color: inherit;">之久,成為</b><b>20世紀前期美國國家公園建設最為重要的領導者之一。他說:“<font color="#ed2308">國家公園不僅是美國人最好的創意,而且是最高的理想。</font>每當步入這些壯觀的國家公園,我們都會立下誓言,我們決心不僅僅光為自己生活,決心不因為短期的收益而犧牲永久的利益。這里是大自然的初始之地,我們應該為我們的子子孫孫,永遠地保護好它們”</b></h1><h1><b><br></b></h1><h1><b> 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隸屬于美國內政部,局長由<font color="#ed2308">總統提名,國會通過</font>方可上任。</b><b style="color: inherit;">負責對全美國家公園系統內的國家湖濱、河流、山谷、荒野、濕地等自然景觀,以及國家歷史公園、戰場、軍事紀念地、歷史街區等人文景觀進行管理。目前已達400多處,總面積約占美國國土面積的4%。</b></h1><div><b><br></b></div><h1><b>??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首任局長</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斯蒂芬·馬瑟</b><b>(Stephen Mather)。(借用網圖)</b></h1> <h1><b style="color: inherit;"> 在查閱洛磯山國家公園相關信息的過程中,我讀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愿意在此分享給大家:</b><br></h1><p class="ql-block"><br></p><h1><b> 伊諾斯·米爾斯14歲時被醫生告知,如果沒有清新的空氣,他可能活不到成年。恰在這時他隨父母從堪薩斯移居洛磯山脈,這里的良好的氣候環境和清新的空氣讓他的身體得以康復</b><b style="color: inherit;">。30多年過去了,米爾斯依然活著,而且他一周三次向游客們介紹洛磯山脈的美景,同時敦促呼吁保護朗斯峰一帶,希望朗斯峰能成為每一個美國人的國家公園,而不只是富人和權貴的專利。他做這一切是因為約翰·繆爾的書和文章鼓舞了他。正當國會審議米爾斯關于設立洛磯山脈為國家公園的提案時,不幸傳來了約翰·繆爾去世的消息。聽證會上,有人說,如果大家一致同意在洛磯山脈成立國家公園,將是對這位偉大的老人最好的紀念和致敬。最終國會一致通過了提案,伊諾斯·米爾斯的夢想實現了。因此,在米爾斯的后半生,他被稱為洛磯山脈的約翰·繆爾。</b></h1> <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23、卡爾斯巴德洞穴國家公園(Carlsbad Caverns National Park)位于新墨西哥州,1930年5月14日成立,面積189.3平方公里,是美國第二十一個國家公園。1995年列入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名錄。</font></b> </h1> <div><br></div><h1><b>??沿62號公路到懷茨城(Whites City),直接進入通往卡爾斯巴德國家公園的專用道7號公路即可見公園標牌。</b></h1> <h5><br></h5><h1><b> 在美國,每當爽爽的走在這些通往國家公園景區的專用道上時,我們都應該感激首任局長斯蒂芬·馬瑟。是他堅持<font color="#ed2308">“讓更多人走進國家公園”</font>的主張,針對二十世紀初美國汽車保有量激增的現實,在有效保護自然的前提下,有序且有節制地進行<font color="#ed2308">園區道路(車道、步道)建設</font>,準許車輛進入,為人們享受、親近大自然提供了便利的必要條件。</b></h1> <div><br></div><h1><b>??就在這靜謐蒼翠的地下,別有洞天!</b></h1> <h1><b><br></b></h1><h1><b> <font color="#ed2308">卡爾斯巴德洞穴</font>就是我們熟知的<font color="#ed2308">鐘乳石溶洞</font>,即喀斯特地貌。它是美國最豐富多樣的礦物質公園,形成于<font color="#ed2308">2.5億年</font>以前,發育過程中,滲入其中的水,溶解雕琢著石灰巖層,刻鑿出深隧的洞穴和千姿百態的鈣化石“藝術品”。隨著地殼運動,石灰巖沉積層被抬升,形成高約1920米的<font color="#ed2308">瓜達普魯山</font>,而卡爾斯巴德溶洞就深藏其間。目前探明的<font color="#ed2308">洞穴</font>共有大小<font color="#ed2308">117個</font>,最大的有14個足球場大,最長的近200公里,最深的在地表下305米。對游客<font color="#ed2308">開放</font>的是其中的<font color="#ed2308">極少部分</font>。</b><b style="color: inherit;">游客集中在游客中心乘電梯下行,抵達開放的區域。</b></h1> <h1><div><br></div><b>??與中外所有開放的地下溶洞一樣,游客均按指定路線和方向游覽。</b></h1> <h1><p></p><p><br></p><b>??洞內清澈見底的暗河。</b></h1> <h1><div><br></div><b>??形態各異的</b><b style="color: inherit;">洞中洞<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b></h1> <h1><div><br></div><b>??自上而下的<font color="#ed2308">石鐘乳</font><font color="#333333">,締造并成就著</font>自下而上的<font color="#ed2308">石筍</font>。它們一生彼此向往,始終不渝,只為最終渾然一體。</b></h1> <h1><br></h1><h1><b> 有資料介紹,鐘乳石屬沉積巖,主要成分為碳酸鈣。石鐘乳從上往下長,它的增長速度大約在每一萬年長1至20米,而石筍從下往上長,生長速度更慢,每一萬年只增高0.6至1.2米。洞中最古老的鐘乳巖石大約在35萬年至100萬年以內,最年輕的約在2000至20000 年之間。</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b style="font-size: 20px;">規模不一的</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石柱</b><b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b></p> <h1><b><br></b></h1><h1><b>??款式單一、體量一般的<font color="#ed2308">石旗</font>、<font color="#ed2308">石幔</font>。</b></h1> <h1><b><br></b></h1><h1><b>??這一處洞頂布滿了新生代<font color="#ed2308">鵝管群</font>。鵝管可以理解為鐘乳石的嫩芽。</b></h1> <h1><br></h1><h1><b> 單從鐘乳石的“大、奇、全”角度論,如果您去過中國貴州的安順龍宮、織金打雞洞和北京的房山石花洞</b><b style="color: inherit;">,那美國這個卡爾斯巴德洞穴感覺的確很一般。但它依然給我留下一個</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非常美好且深刻的印象</b><b style="color: inherit;">:這里完全沒有國內類似溶洞都有的艷俗的燈光!這里的燈光,</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只為照明和安全,不為喬裝與渲染。</b><b style="color: inherit;">這不僅是</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對自然的尊重,也是對觀者的尊重和誠實以待。</b><b style="color: inherit;"> </b></h1> <h1><b> 離開卡爾斯巴德洞穴國家公園所在的新墨西哥州,我們彎彎繞繞不緊不慢的游走了美國南方的九個州13個城鎮(如下圖白色路線),向著美東南我們去古巴的游輪登船地佛羅里達州的坦帕前行。沿途的自然風光、城鎮風情,留待后續篇章分享。</b></h1> <h1><b> 佛羅里達州是我們整個北美任性游逗留時間最長的一個州。因受</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艾爾瑪(Irma)颶風</b><b>影響,我們去古巴的游輪船期推遲了,因此有較充裕的時間到處溜達著“視察災情”。</b></h1><h1><br></h1><h1><b> 這天上午從邁阿密營地出發時,是想去1號公路盡頭,即下圖紅點處的基韋斯特(Key West)看看海角天涯,但走到白點處,被執勤警察攔住,告知因受颶風破壞嚴重,只有當地居民和與災后修復相關的工作人員可以前往,旅游者不能進入該地區。我們只能乖乖掉頭,</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就近換一個目的地:大沼澤地國家公園</b><b>。于是,有了我們的第24個,也是最后一個國家公園。</b></h1> <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24、大沼澤地國家公園(Everglades National Park)位于佛羅里達州,1934年5月30日成立,面積6104.8平方公里,是美國第二十二個國家公園。197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2010年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font></b></h1> <h1><br></h1><h1><b> 到達公園入口,見有國家公園工作人員在此守候,被告知這個入口的道路颶風后被淹沒,已關閉。讓我們繞道30英里,從另一個入口進公園。大家決定放棄這個公園,沿海邊公路,向著430公里外游輪碼頭所在地坦帕城方向邊走邊玩兒</b><b style="color: inherit;">。</b></h1><h1><br></h1><h1><b>??我們“北美任性游”的國家公園之旅,最后在大沼澤地國家公園門口,因天災而</b><b style="color: inherit;">畫上了句號。</b></h1> <h1><div><br></div><b>??立此存照。</b></h1> <h1><b><br></b></h1><h1><b>??幾處入園的支路也都關閉了,看來受災面積不小。</b></h1> <h1><div><br></div><b>??公園周邊到處水汪汪的,一片澤國。</b></h1> <h1><br></h1><h1><b style="color: inherit;">??借用美國國家公園政府網站2014年游客流量圖(以綠圓點的大小示意游客的多少),可直觀了解美國國家公園的分布是</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西多東少</b><b style="color: inherit;">;而我用紅方塊標出了我們到訪的24座國家公園,可見</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熱門冷門兼有</b><b style="color: inherit;">。</b></h1> <h1><b> 古人說:“過我眼,即我有。”這24座美國國家公園,都是我無形的擁有。每每回味它們,我的內心總充滿了富足感!</b></h1><div><b><br></b></div><div><h1><b> 縱觀美國國家公園的發展歷史,我看到的是美國本身的發展史。</b><b style="color: inherit;">美國作家、普利策獎得主華萊士·斯特格納曾說:</b><b style=""><font color="#ed2308">“國家公園是有史以來最棒的主意。它象征著人類最好的一面。”</font></b><b style="color: inherit;">他</b><b style="color: inherit;">是第一個把國家公園稱為“最好的構想”的人,今天也用來形容整個美國國家公園體系。</b></h1><h1><b style="color: inherit;"><br></b></h1><h1><b style="color: inherit;"> 因此,我要用這個體系的締造者、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首任局長斯蒂芬</b><b>·</b><b style="color: inherit;">馬瑟的一段著名的話,作為我六期《國家公園&公園國家》專題系列的</b><b style=""><font color="#ed2308">結束語:</font></b><b style="color: inherit;">“</b><b style=""><font color="#ed2308">究竟什么能激起我們愛國的熱情?</font></b><b style="color: inherit;">是工業發展的速度,農業灌溉數據,還是經濟貿易的出口額?是采礦工地堆積的廢礦石?還是尼亞加拉的發電站?是堆積在森林的垃圾,還是工業城市的滾滾濃煙?是河道里臭氣熏天的污水?還是不見陽光只有陰影的高樓大廈?不是!我想這些都不能讓我們熱愛自己的家鄉和祖國。</b><b style=""><font color="#ed2308">真正的愛國情感,一定是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國家公園就是這片土地上最珍貴的遺產。</font></b><b style="color: inherit;">”</b></h1></div><div><b style="color: inherit;"><br></b></div><h1><b style="color: inherit;"> 非常感謝您一直看到這里,我有理由相信,我們已經是知音了!歡迎您繼續關注我的《北美任性游》系列美篇。再見!</b></h1> 國家公園&公園國家往 期 鏈 接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18j4l5d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b>《北美任性游》第十二期:國家公園&公園國家(一)加利福尼亞州</b></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2w4n2iiu"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b>《北美任性游》第十三期:國家公園&公園國家(二)亞利桑那州</b></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1rm5nz0r"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b>《北美任性游》第十四期:國家公園&公園國家(三)猶他州</b></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2w58rwod"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b>《北美任性游》第十五期:國家公園&公園國家(四)懷俄明州</b></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1rm5yutl"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b>《北美任性游》第十六期:國家公園&公園國家(五)</b></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31tbvsqh"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 -webkit-text-size-adjust: 100%;"><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b>《北美任性游》第十七期:國家公園&公園國家(六)</b></a></p> 美篇讀者留言摘錄 微信讀者留言摘錄 <h1><b style="font-size: 20px;">清風婆娑:</b></h1><h1><b style="font-size: 20px;"> 這期的國家公園中最有特點的是第一個南達科他州的惡地國家公園。縱橫交錯的溝壑,渺無人煙的山野,惡劣的地理環境成就了她最原始最荒涼的灰色孤冷。真不知道印地安人是怎樣在這不毛之地安身立命的!不過倒是那夕陽映射下的金堆,鈣化巖層上的抹粉,宛若游絲的溪水,山邊匍匐的勁草,還有那閑庭信步的大角羊和歡蹦亂跳的土撥鼠,給了這浩瀚荒蠻的無人區增添了暖意與生機。</b></h1><h1><b style="font-size: 20px;"> 一期期的美篇,帶著我們游覽了一座座的國家公園,飽眼福,聽故事,長見識!特別是美篇中對國家公園制度體系的介紹,更具價值。能將國家公園制度體系的建立提升到國家生命和國家健康的高度,這是國家管理者的智慧,這是國家人民的福祉。凡讀此美篇之人,也就擁有了這番經歷,這就是所謂“過我眼,即我有”。《國家公園&公園國家》美爆了!謝謝小陵分享!</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譚小梅:</b></p><h1><b style="font-size: 20px;"> 聽講述,看每張圖,了解了很多美國國家公園的趣聞。24個美國國家公園,大多是北美土著印第安人世世代代稱之為家的地方。你用的背景音樂仿佛聽到印第安人的辛酸淚和頑強抗爭。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為了人類子孫后代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廣闊壯麗的自然奇觀,安撫了印第安人流血的心。</b></h1><h1><b style="font-size: 20px;"> 了解美國國家公園,我永遠記住了4位最愛的人,最深愛的是約翰·繆爾。他主張對大自然荒野的保護,給人類、給美國造福了。</b></h1><h1><b style="font-size: 20px;"> 惡地國家公園,是美國國家公園最荒涼的國家公園之,從照片上看到了它的“惡”,好原味真實哦!連連的地垛,新世的石化層,山型各異,在陽光下山巖石色彩紛呈,很清楚!如火星般的地表竟然還有一絲溪水在流淌。還遇上了北美的大角羊,這是它們的生活的理想家園。燒傷盒多彩的巖石層好荒涼。</b></h1><h1><b style="font-size: 20px;"> 惡地在陽光下,在夕陽西下時是柔和溫暖並醉人的!還有那草原狗狗憨態各樣。夕陽西下的景觀,你的留影好開心哦!夕陽正落在房車的窗框里,美!</b></h1><h1><b style="font-size: 20px;"> 馬耳他十字小屋,老羅斯福最初的家。</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卡爾斯巴德鐘乳石溶洞,洞內清澈見底的暗河,形態各異地洞中洞,石筍,石鐘乳,它們的生長時間漫長,保護得好,是原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從你的總結中直觀了解美國國家公園分布是西多東少,功課做得足足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美國人樹立的愛國熱情:一定是對這片土地熱愛!</b></p><h1><b style="font-size: 20px;"> 你的美篇,讀丶聽、看都很愉快!很滿足!</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0px;">鳳:</b></h1><h1><b style="font-size: 20px;"> 因頸椎和腰椎先后不爽,5月來陸續拜讀了小陵老師的“北美任性游"14~17期,對張老師退休后一番壯舉深深感佩,為閣下中國化解讀美國北部國家公園作了有益探索,為我們保護利用自然資源提供了借鑒。</b></h1><h1><b style="font-size: 20px;"> 無論是猶他州還是懷俄明州,抑或蒙大拿與加拿大地區的國家公園,我既驚訝于各種峭壁巖石、秀麗山川、斑斕異景,也欣賞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約翰.繆爾等美國先賢們的前瞻與遠見,更贊嘆小陵老師的高雅興趣愛好與執著,超過一般性的旅游,更著眼于人文地理、生態文明、建制與管理層面的探索。同時,這又是一種帶有挑戰性的冒險,和一份值得一讀的旅行導讀。</b></h1><h1><b style="font-size: 20px;"> 完成這六集美篇,小陵老師做了大量的功課,沿途作了有重點的細致觀察與思考,花了相當的精力去行走拍攝,用了很長時間梳理資料并撰寫、編排、配音、配樂進行制作,這工夫就不是一般人獨立駕馭得了的。為此,我要給閣下一個大贊! </b></h1><h1><b style="font-size: 20px;"> 當然,張君的“任性游”帶有鮮明的個人偏好,其他人即便能去美國,愿意花這么多時間去游覽這些國家公園的,可能還是很小眾的;而閣下充滿浪漫和理想主義色彩的游覽,加之圖文音并茂的美文,已經征服了近兩千次點擊閱讀,足以說明這次"任性游”的價值。祝賀你!</b></h1><h1><b style="font-size: 20px;">張小陵:</b></h1><h1><b style="font-size: 20px;"> 謝謝李老師抱病讀我的美篇,愿您早日康復!您說的對,我的美篇帶有鮮明的個人偏好。不過這偏好是對國家公園制度的興趣,倒不在肯“花這么多時間游覽國家公園”,其實我們走過的這24座國家公園,大多是“走過路過不要錯過”的相遇,只用了全程174天中的28天時間,但美國的國家公園制度倒是讓我想了很多,想我的祖國的美麗山川壯闊荒野何時能有這樣的保護?想我國的相關制度建設走到哪一步了?正如您所說我對美國的國家公園做著“中國化解讀”……當然,我絕不愿意在美篇中做中美相關制度的對比描述,真心不想長別人的志氣,但又真心為我的祖國而著急。只能把這樣的心思,藏在客觀地介紹別人的字里行間,并更多著墨于他們在國家公園制度建設過程中的曲折艱難與“家丑”。</b></h1><h1><b style="font-size: 20px;"> 美國所擁有的自然景觀,我國都有,甚至比他們的更豐富。但管理現狀令人堪憂!屬地化管理往往使自然景觀成了當地政府的搖錢樹,急功近利,竭澤而漁,前景可想而知。真心著急啊!與我心靈相通的讀者讀懂了我不能明說的意涵,一位讀者留言道:“張小陵的美篇標題定為《國家公園&公園國家》,圍繞這一標題介紹了美國歷史上多位總統及軍界商界著名人士就建設國家公園而形成的理念變化,以及由新理念的確定而不斷推進國家公園建設發展的過程,其中有過資產的貪婪,也有過金融大亨豪擲巨款的投入,有過對動物的殘酷屠殺,也有過軍人的守護由自發變為國家的行為,通過歷史的客觀介紹,詮釋了美國是如何從國家公園逐步變為公園國家的,告訴我們人類美好家園的建設除了自然的賜予以外,還要有政府的治理和社會公眾的愛護。美篇《國家公園&公園國家》既讓我們欣賞了美景美文,也讓我們了解了美國國家公園的發展歷史,這是《國家公園&公園國家》美篇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因素。”另一位讀者說:“……特別是前言,寫太好了!我認為國家公園所引發的頭腦風暴遠比她所帶來的視覺沖擊更有意義,令人深思。國家公園&公園國家,國家,公園,兩個詞的排序對調了一下,意思完全不一樣,主體變了,范疇變了,屬性變了,質的變化。一個點題,完成了‘國家屬于人民’這個‘建園治國'理念的高度概括。”</b></h1><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册亨县|
沙洋县|
佛坪县|
台北县|
乐都县|
青冈县|
竹溪县|
天全县|
安塞县|
巴里|
霍山县|
华宁县|
六枝特区|
阿鲁科尔沁旗|
田林县|
库尔勒市|
抚宁县|
海兴县|
博湖县|
碌曲县|
平凉市|
嵩明县|
巩义市|
池州市|
苗栗县|
司法|
铁岭县|
柳江县|
锦屏县|
乌拉特前旗|
乌鲁木齐市|
涪陵区|
新沂市|
阿克陶县|
阿合奇县|
章丘市|
仙居县|
西城区|
宜良县|
乌拉特中旗|
同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