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廟坡,是南西莊村的一個小山坡。之所以叫廟坡,大抵以前是有廟的,因了廟,可能也曾是某位“圣僧”選定的風水寶地。</p><p class="ql-block"> 時序推移,世事變遷,如今,廟早已無跡可尋,只留下厚厚的黃土,確也是“生也土,亡也土”。</p> <p class="ql-block"> 遠觀廟坡,兩條溝壑分列左右,腳下是明鏡般的趙家坡水庫,背依青山,腳臨柔水,確也是不錯的地方。廟坡占據了南西莊的制高點,從廟坡俯瞰,依次是村莊和廣闊平坦的土地,要是坡上真有廟的話,那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也只能仰觀,廟上一定香火縹緲若仙。</p> <p class="ql-block"> 陽歷十一月的廟坡,陽光明媚,彩旗舒展,一條新整修出來的道路從坡底盤旋而上,直達山頂。修整的梯田,一層一臺,層層疊疊,分列道路兩側,繞著山坡就勢纏繞,仰觀如天梯,俯視如斗紋,平視是山的等高線,也是山的肌理,蔚為壯觀。</p> <p class="ql-block"> 據了解,這是南西莊一組的山坡地,以前種有各種農作物。后來,因山坡地勞作費時、費力、收益小,年輕人多外出打工,加之山地道路不暢,種收困難而多有廢棄,拋荒、撂荒現象時有發生。針對這一狀況,南西莊村積極對接相關部門,利用秋冬農閑時節,對山坡地進行農田綜合改造,對原有小塊地進行平整、整合,形成相對連貫的梯田,并新修建山坡生產道路,才出現了今天眼前這震撼的一幕。</p> 看著這山坡、梯田的壯觀景象,思緒一下子被拉回到了農業學大寨的那個年代。 大寨是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公社的一個大隊,原本是一個“七溝八梁一面坡”的貧窮小山村。農業合作化后,社員們開山鑿坡,修造梯田,使糧食畝產增長了7倍。1963年,大寨遭受特大洪災,全村人齊心協力,自力更生重建家園發展生產,在大災之年獲得大豐收,創造了驚人的奇跡。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報》刊登了新華社記者的通訊報道《大寨之路》,介紹了他們的先進事跡。并發表社論《用革命精神建設山區的好榜樣》,號召全國人民,尤其是農業戰線學習大寨人的革命精神。 <p class="ql-block"> 1964年,中共中央發出"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大慶人和大寨人的拼搏精神,是那個年代社會風尚和精神面貌的集中體現,也成為激勵全國人民意氣風發投入社會主義建設的強大力量。大慶、大寨成為那個時代兩面旗幟。</p> <p class="ql-block"> 新時代的今天,南西莊人民卻讓60年代的大寨景象在廟坡重現。無論是過去的大寨精神,還是新時代的西莊造田,都源于農民對生存與生活的追求。農村其實就是農民與土地,協調則昌,相違則衰。</p> 據南西莊支部書記張永紅介紹:土地修完之后,首先將征詢原耕種者的意見,在不愿意繼續耕種的情況下將統一經營,發展種植業,堅決不能讓土地拋荒、撂荒。這是一個農村支部書記對土地、對家鄉的情懷。 在廟坡的山頂,一個100方的蓄水池正在修建。這是一個因災損毀的人飲、灌溉項目,建成后將水庫水引上坡頂,然后自流而下,可實現梯田的灌溉。地有了,水也有了,那么豐收與振興還會遠嗎?這是農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 <p class="ql-block"> 從山底沿著新開出來的道路盤旋而上,穿過一塊谷子地、幾片花椒林,走到山頂,向下而視,梯田層層疊疊,宛若一步一步通向幸福的階梯。留戀,凝望。孕育產生大寨精神的大寨恐怕也是這樣的吧,造田、引水,增產、增收……</p> 沿著通組的水泥路而下,邊走、邊看、邊拍、邊想。學大寨的那個年代,不管是否受到極左思潮的影響,也不管學歪沒有,那都是一個精神火熱的年代,一個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年代,一個愛國家、愛集體人人講奉獻的年代,在大寨的土地上所醞釀產生的大寨精神,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是精神譜系中的一個閃光點,而這個閃光點,在新時代的大地上,再次耀眼。 <p class="ql-block"> 山坡下,支部副書記正帶領著群眾在溝里修復水毀水源;村莊里,副村長領著黨員干部清理進村、通組道路;幸福院,一群老年人端著熱氣騰騰的飯碗暢談;村委會門口,鮮艷的五星紅旗正迎風飄揚……這是溫熱的十一月,是南西莊11月的一天———11月4日。</p> <p class="ql-block"> 回望廟坡,兩只喜鵲在廟坡盤旋,最后落定在一棵柿子樹上。雙喜臨枝,一喜地,二喜水,雙喜盈西莊。</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安市|
四平市|
宁陕县|
上思县|
龙游县|
沂南县|
邢台县|
新丰县|
邓州市|
安平县|
泸水县|
温泉县|
嘉禾县|
额尔古纳市|
高要市|
拉孜县|
健康|
英德市|
宜春市|
曲松县|
庄河市|
舒城县|
黑水县|
江门市|
金塔县|
永胜县|
西宁市|
梨树县|
澄城县|
平原县|
托克托县|
和平县|
普安县|
汽车|
宿松县|
泾源县|
丹寨县|
西安市|
昌宁县|
黔东|
宁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