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如果說松江是上海的文化之根,那么嘉定也可以說是上海的文化之源了,松江和嘉定可以說是上海歷史文化最有底蘊(yùn)的地方,為上海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養(yǎng)分。</p><p class="ql-block"> 嘉定境內(nèi)唐代時設(shè)有昆山縣疁城鄉(xiāng),故嘉定又別稱“疁城”或“疁”。</p> <p class="ql-block"> 嘉定在秦代屬會稽郡婁縣,隋唐時屬蘇州昆山縣。南宋寧宗嘉定十年(1217年)置嘉定縣,以年號為名,縣署設(shè)于練祁市(今嘉定鎮(zhèn))。受蘇州文化的影響,嘉定的園林文化也很有名,嘉定的南翔古鎮(zhèn)又有“小蘇州”的美譽(yù)。而最讓嘉定出名的是嘉定舉義旗反抗清兵時的“嘉定三屠”,和“揚(yáng)州十日”名留青史。</p> <p class="ql-block"> 國慶長假,我們四位文友相約一游嘉定的州橋老街、秋霞圃、孔廟、匯龍?zhí)?、南翔古?zhèn)、古猗園等文化古跡。</p><p class="ql-block"> 一早我們從奉賢出發(fā),先來州橋老街南大街,入口處是一座由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胡厥文先生題字的“嘉定別墅”,門口還掛著一塊由王世襄先生題寫的“嘉定竹刻博物館”。嘉定的竹刻很有名,于是我們?nèi)雰?nèi)游覽?!凹味▌e墅”原是政府的招待所,現(xiàn)改為賓館,里面建筑倒也古色古香,帶有歷史的痕跡。因為我們?nèi)雰?nèi)尚早,竹刻博物館還沒開門。</p> <p class="ql-block"> 進(jìn)入南大街,時間尚早,街上行人稀少,一座方塔首先躍入眼簾。</p> <p class="ql-block"> 走近一看,是名為法華塔的一座方塔,處于嘉定區(qū)嘉定鎮(zhèn)的中心,此塔又名金沙塔。</p><p class="ql-block"> 法華塔建于南宋開禧年間(1205~1207年),當(dāng)時這里還叫“練祁市”,十年后,嘉定設(shè)縣??h城建設(shè)就以此塔為中心,因它是全城最高點,在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之中心。法華塔建于南宋開禧年間,經(jīng)元、明、清、民國多次修建,1996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和嘉定區(qū)人民政府撥款,對年久失修并嚴(yán)重傾斜的法華塔進(jìn)行了修繕。</p> <p class="ql-block"> 州橋老街據(jù)說始建于宋朝,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因此州橋老街也被稱為嘉定之根。至今還保存著宋、元、明、清歷代的石街、古塔、老橋、名園、舊廟等古跡,都頗具觀賞性,人文底蘊(yùn)十分深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因為時間尚早,法華塔園區(qū)還沒有開放。法華塔的北面有一條中下塘街,街邊是一條練祁河,河上有一座石橋。</span></p> <p class="ql-block"> 這座橋名為 “登龍橋”,是這里最出名的景點之一。它建于南宋淳祐五年(1245),已有近800年的歷史,知縣王選主持建造。以前,從北邊的縣衙門到南門街上的孔廟,未建造登龍橋,非常不便,要繞道西面的孩兒橋才能趟過練祁河。而且,南門此時早已成市,城南一大片地區(qū)到縣署辦事也非常不便。因此,王選到嘉定任知縣的第二年就建造了登龍橋。</p><p class="ql-block"> 元朝時期嘉定升州,所以這座橋又被稱為“州橋”。該橋為南北走向,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橫跨練祁河,長13米,寬5.9米,凈跨5.7米。與不遠(yuǎn)處的法華塔遙相呼應(yīng),頗為壯觀。據(jù)說以前站在橋面上還可以遠(yuǎn)眺夫子廟大成殿的金頂,橋面上石刻的螺旋型花紋也非常的漂亮。</p> <p class="ql-block"> 州橋老街區(qū)域不大,景點以一塔、二河、三街、四橋為特色,一塔就是法華塔,二河指南北走向的橫瀝河與東西走向的練祁河,三街是南大街、城中街和下塘街(東下塘街和南下塘街),四橋包括濟(jì)川橋、寶慶橋、德富橋和州橋,州橋老街的得名,就是連接南大街和城中街、橫跨練祁河的那座建于 1245 年南宋時代的州橋。</p><p class="ql-block"> 四座橋中,最高大的一座橋是在中下塘街上橫跨在南橫瀝河上的德富橋了,橋堍兩邊石邊拾級而上,和法華塔相鄰。德富橋 又稱“日暉橋”,當(dāng)?shù)匕傩找喾Q“石灰橋”,可能是“日暉橋”的諧音。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已有近600年的歷史。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重建。解放后重修,跨度約23米,寬約3.3米。單孔石拱橋,東西走向,跨南橫瀝河北口。德富橋地處橫瀝河、練祁河交匯處,同州橋、濟(jì)川橋、寶慶橋四橋相望。石橋階面32級,南北橋面兩側(cè)分別有石陽刻“迎潭水南來涵需圣澤,障婁橋東去容與中流”和“一江澄練塔影虹垂,四?;貫憣睚埮P”楹聯(lián)各一副。</p> <p class="ql-block"> 德富橋的對面,在兩河的交匯處,濟(jì)川橋和寶慶橋形成了雙橋相連,也非常的壯觀美麗。人說周莊古鎮(zhèn)雙橋美,州橋的雙橋也很美,“不是周莊,勝似周莊”。</p><p class="ql-block"> 濟(jì)川橋單孔石拱橋,明嘉靖年間建造,也有500年的歷史,是四座橋中最年輕的橋。濟(jì)川橋南北走向,跨練祁河,橋面平緩。橋北面是熱鬧非凡的東大街,而南面則是靜謐清幽的民清街,一座橋連接了兩個不同世界。</p> <p class="ql-block"> 寶慶橋建于元朝,已有700年的歷史,處于北橫瀝河的南口,連接城中街和東大街。</p> <p class="ql-block"> 跨過寶慶橋,進(jìn)入城中街,熱鬧的街區(qū)此時也很幽靜,清晨的陽光從蔭翳蔽日的樹葉間透過,灑在幽靜的街道上,顯得非常靜謐。</p> <p class="ql-block"> 進(jìn)入北大街,很短的一條街道,入口處有一座牌坊,上有“州橋”兩字。</p> <p class="ql-block"> 來到登龍橋的北堍,陽光從搖曳的梧桐葉間灑落在橋階上,映著河對岸的龍華塔,暖暖的色調(diào),美好的一天又開始了。</p> <p class="ql-block"> 忍不住又踏上了登龍橋,前后左右上下又看了一遍,兜了一圈又來到登龍橋的南堍。我們往中下塘街的西段行走,這里的街道狹窄,比練祁河北岸的大街窄了許多,也更富有生活氣息而少了商業(yè)味。</p> <p class="ql-block"> 西面街口有一座古樸的石橋,低矮的石條橋欄,彈石路的橋面,橋面平坦,橋的北堍有一塊石碑書寫著橋名“太平永安橋”,因位于城中街察院弄,俗名察院橋。此橋始建年代不詳,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重修。單孔石拱橋,南北走向,跨練祁河。長約20米,寬3.6米,橋孔凈跨4.70米,矢高2.20米。</p> <p class="ql-block"> 跨過太平永安橋,再次走上城中街,兩邊店鋪林立,定是熱鬧的商業(yè)區(qū)。</p> <p class="ql-block"> 城中街的路面都是用小石塊鋪成的彈石路,保持過去的風(fēng)味,保留著歷史的底蘊(yùn),這樣的路面,在上海已很少見了。</p> <p class="ql-block"> 街上高大的梧桐樹使這條街感覺不一樣,民清風(fēng)格的建筑,和梧桐樹相襯相映,即古樸,又有情趣。</p> <p class="ql-block"> 州橋老橋的區(qū)域很小,一會兒功夫來到了東大街的入口處,我們沿著東大街向秋霞圃走去。</p> <p class="ql-block"> 沿著東大街向東行走十分鐘左右,就到了秋霞圃公園。門口左右兩邊有兩座井亭,亭中還有小井,亭頂是呈穹窿狀的天花“藻井”,頂上之“井”與地上之井,兩井相對。</p><p class="ql-block"> 秋霞圃與松江醉白池、上海豫園、南翔古漪園、青浦曲水園并稱為上海五大古典園林。秋霞圃是一座具有獨(dú)特風(fēng)格的明代園林,由明代龔氏園、沈氏園、金氏園和城隍廟合并而成。秋霞圃以清水池塘為中心,石山環(huán)繞,古木參天,造園藝術(shù)獨(dú)特,分桃花潭、凝霞閣、清鏡堂、邑廟等四個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我們四人在園門口拍了一張合影。</p> <p class="ql-block"> 城隍廟處在公園的進(jìn)門口,門口一座鐵鑄的大香爐,上有“城隍廟”三字,爐上還有一個屋脊?fàn)畹捻斏w。</p><p class="ql-block"> 嘉定城隍廟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間,時在嘉定鎮(zhèn)南大街富安坊,明洪武(1370)年間移建于今東大街314號,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風(fēng)雨滄桑,朝代更迭,嘉定城隍廟也歷經(jīng)興衰。嘉定城隍廟殿堂建筑屬南方大式建筑,經(jīng)過明清兩代的增建擴(kuò)建,殿宇宏敞。今大殿、工字廓、寢宮均系清光緒八年(1882)重建,雙頂連體,氣勢軒昂;上世紀(jì)八十年代修繕一新;系上海地區(qū)保存最為完整的邑廟建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從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始,道教城隍信仰便迅速發(fā)展,按明朝舊制,地方均需設(shè)府、州、縣三級城隍,彼時的上海還不是今天的國際大都市,像嘉定等地,都還分屬不同區(qū)域,于是便有了多處城隍廟。</span></p><p class="ql-block"> 嘉定城隍廟正殿供奉的城隍老爺為嘉定縣城隍昭應(yīng)顯佑伯陸隴其。陸隴其,浙江平湖人,清代理學(xué)家,曾任職于嘉定,離任時,只有圖書幾卷及妻子的織機(jī)一部,時稱循吏。因有功于民,民眾感恩,便尊為嘉定縣城隍昭應(yīng)顯佑伯(正四品監(jiān)察司氏城隍顯佑伯),受百世香火供奉。</p> <p class="ql-block"> 大殿外石欄上的石獅,形象生動,姿態(tài)可愛。</p> <p class="ql-block"> 看完城隍廟,廟后有覓句廊、洗句亭,位在環(huán)翠軒東北,均為沈氏園景物,1985年重建。廊為南北復(fù)式五曲廊,長22.15米,高3.3米,16方碑刻置于其中,由束長開、鄭孝同分別題“覓句廊”、“碑廊”額。洗句亭位于覓句廊北端,內(nèi)置《柴侯德政去思碑》。</p> <p class="ql-block"> 秋霞圃雖然由三座園林和城隍廟組成,但規(guī)模并不大,可見當(dāng)初的三座園林都屬于蘇州園林式的風(fēng)格,精致小巧。</p><p class="ql-block"> 網(wǎng)上有人說到秋霞圃有上當(dāng)?shù)母杏X,沒什么景致。如名所述,秋霞圃最美的季節(jié)應(yīng)在秋季,國慶時節(jié),氣溫尚高,草木猶盛,樹葉未紅,花也不艷,因此景色遜色了許多。秋霞圃的原三座私人園林,包涵著文人的建園思想,盈聯(lián)、堂匾等與景致相襯輝映,而其建筑風(fēng)格中的“小中見大”、曲折有致特點,沒點文化底蘊(yùn)是看不大明白其中的情趣的。我們也沒做足功課,入園四處瞎逛,對園區(qū)的風(fēng)格布局等也是一頭霧水。</p> <p class="ql-block"> 南方園林必離不開水,有水而活。秋霞圃中心有一大池名“桃花潭”,西部有池上草堂。入園見一水潭,不經(jīng)意走過,翻看照片不知其名,才覺后悔當(dāng)初未及細(xì)看,翻看網(wǎng)上資料,應(yīng)為清鏡塘,為金氏園景點。</p> <p class="ql-block"> 南方園林的建筑都以亭、堂、軒為主,一般都有楹聯(lián)、匾額。歲寒亭由徐家彝題“歲寒亭”額,亭內(nèi)置一方形石臺,四周栽松、竹、梅,柳云居前遍植垂柳,綠云疊翠寒亭中。歲寒亭也是秋季觀楓的絕佳處,一到秋季似紅霞的楓葉,映襯在歲寒亭的四周,可惜我們時節(jié)不對,只能望景興嘆。我們對歲寒亭里的一副楹聯(lián)研究了許久,“翠竹綠柳鳥傳話,<span style="font-size:18px;">紅梅白李前中詩”</span>,從此聯(lián)中可知春天的景色也很美,坐在亭中,眼望綻放的紅梅和白李,翠竹綠柳掩映,鳥聲傳語,心中的詩詞佳句便會陡然涌起。</p> <p class="ql-block"> 秋霞圃作為上海五大古典園林之一,其中的亭子尤其特別。秋霞圃的亭子造得精細(xì),各不相同,且與周圍景色相得益彰。尤其園中一小亭:補(bǔ)亭。</p><p class="ql-block"> 補(bǔ)亭很小,前后無房屋,孤零零立在一片灌木中。但這并不妨礙它的美。</p><p class="ql-block"> 補(bǔ)亭東西不足6米,南北也不足6米。這是一個異形亭,扇形。亭子是扇形的,藻井扇形,連里面的石凳石臺也是扇形的。亭子四面透亮,南北向有花瓶門洞,移步異景可以看到花瓶里四季風(fēng)景變換。西側(cè)是扇形底部較窄,于是白墻上開一扇扇形窗,加上一副對聯(lián):“歷盡風(fēng)霜雨雪秋霞無恙,依然松竹梅蘭舊圃逢春?!鳖D時窗外景色不斷,窗內(nèi)也有雅致布局相配。最寬的東側(cè)是扇面最闊氣面,配上護(hù)航木靠椅,水磨青磚座位,風(fēng)雪均可歇腳。</p><p class="ql-block"> 小亭雖小,做工并不含糊。歇山戧角,圓篷頂,圓壽瓦當(dāng)。氣派不凡寓意美好。</p><p class="ql-block"> 深青色亭頂,紅色檐角加之紅柱,間或青灰色門框窗沿磨磚勾線,在雪白粉墻和四周花草陪襯下,唇紅齒白眉清目秀。亭前一小溪,溪水清澈。躍石至對岸有一假山巋然。山對亭,亭映水。讓人忍不住留步盤旋。真是亭中有景,景隨亭轉(zhuǎn)。</p><p class="ql-block"> “花間隱榭,水際安亭。...亭安有式,基立無憑?!泵鞔靾@家計成如是說。此補(bǔ)亭已不可考為什么叫補(bǔ)亭。但這個“鋪”字用得極為含蓄,極為謙虛。亭雖小,不補(bǔ)天不補(bǔ)地,卻是園中一道不可多得的風(fēng)景。少了它,這片角落可就真的需要補(bǔ)了。</p><p class="ql-block"> (網(wǎng)名“禾葉兄弟”的此文寫得甚好,一字不落地摘錄,感謝!)</p> <p class="ql-block"> 一座即山亭,東向,高4米,邊長1.75米,始建于清乾隆嘉慶年間,毀于咸豐庚申兵燹,民國11年(1922)重建,1974年6月,亭被狂風(fēng)摧毀,1981年于原址再建,1982年滬上畫家陳佩秋重題“即山亭”行書額。亭柱上有一副“樹高化龍易,亭高得月多”的楹聯(lián)。亭旁有一株古銀杏樹,已有150多年的樹齡,亭樹相依,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 桃花潭景區(qū)的池上草堂,為園中最有名的景點,有“一堂靜對移時久,勝似西湖十里長”的贊譽(yù)。堂南的一副對聯(lián):“池上春光早,麗日遲遲,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草堂霜?dú)馇?,秋風(fēng)颯颯,水流花放,疏雨相過?!贝寺?lián)將秋霞圃春秋兩季景色描繪的淋漓盡致。</p> <p class="ql-block"> 南山位于桃花潭南岸,以湖石夾土筑成,東西長40余米。山有南北兩崗,崗上林木遮天蔽日。北崗有疊成牛、馬、羊等動物形狀的湖石。南崗上有霽霞閣,方形,面積6.3平方米。此閣原建于金氏園,毀于清咸豐庚申(1860年)兵燹,1985年重建,由百歲老人蘇局仙題行書額。</p> <p class="ql-block"> 碧梧軒位于桃花潭北,取唐代杜甫“香稻啄馀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的詩意而名。因面向山水而筑,故又名“山光潭影”,俗稱四面廳。始建年代無考,現(xiàn)軒內(nèi)寬暢明亮,所置明、清式紅木桌椅、長幾、古樸素雅。軒內(nèi)懸掛兩塊匾額,一塊“靜觀自得”為楊廷寶題額,另一塊“山光潭影”由胡厥文題額。</p> <p class="ql-block"> 聊淹堂里掛著一副楹聯(lián)“聊以擬伏臘,淹留忘宵晨”,此聯(lián)的上聯(lián)取自庾信的《小園賦》中的:“余有數(shù)畝弊廬,寂寞人外,聊以擬伏臘,聊以避風(fēng)雨?!钡木渥?;下聯(lián)取自陶淵明《與殷晉安別并序》中的:“負(fù)杖肆游從,淹留忘宵晨?!钡脑娋洌妹∽陨舷侣?lián)的首字。</p><p class="ql-block"> 秋霞圃是一座精致的充滿人文趣味的園林,后悔游前沒有做足功夫,不了解布局線路,走馬觀花、信馬由韁地游玩,游得云里霧里,不得精髓,再加上不在最美的季節(jié)游玩,更是所獲甚少,下次一定細(xì)細(xì)品味,做足功課,認(rèn)真游玩。</p> <p class="ql-block"> 陸儼少藝術(shù)館就在秋霞圃的西隔壁,從秋霞圃出來,我們到陸儼少藝術(shù)館去參觀。</p><p class="ql-block"> 松江有程十發(fā)藝術(shù)館,嘉定有個陸儼少藝術(shù)館,他們兩個的經(jīng)歷也相似,解放初期深入民間生活寫生,畫了大量的少數(shù)民族題材的畫,文革期間又都從事畫連環(huán)畫,還畫了許多的宣傳畫,真正體現(xiàn)個人藝術(shù)特色的創(chuàng)作時間都并不太長。我問教美術(shù)的小袁老師,陸儼少的作品如何?他答在解放以后國內(nèi)至少可以排進(jìn)前五十名。</p> <p class="ql-block"> 藝術(shù)館主樓共兩層,東樓底層為綜合展廳,面積400平方米,展出了陸儼少各個時期的作品,還有一些文革時期畫的連環(huán)畫作品。</p> <p class="ql-block"> 二樓為院藏陸儼少精品展示廳,面積230平方米,陳列陸儼少的書畫作品,并復(fù)原了陸老最后一個畫室——“晚晴軒”?!巴砬畿帯标惲兄憙吧俚臅嬙?、文房遺物和部分藝術(shù)活動圖片、手稿、畫冊等。</p> <p class="ql-block"> 參觀完陸儼少藝術(shù)館再回到州橋老街,游覽法華塔園區(qū)。</p><p class="ql-block"> 據(jù)《嘉定縣志》記載,當(dāng)時嘉定的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屢試屢不中,文氣不盛,為弘揚(yáng)教化,有人便提議在橫瀝河與練祁河交匯處的街上建塔,取名法華,意即人們都能得到佛一樣的智慧,用以激勵讀書人奮發(fā)進(jìn)取。建塔之后,猶如在城中樹立起一支巨大的筆,所以法華塔又有“文筆峰”的美譽(yù),嘉定果然“科名鵲起”,出現(xiàn)了許多聞名于世的嘉定名人。</p><p class="ql-block"> 法華塔是一座七層的方塔,已經(jīng)歷了800年的風(fēng)雨,依然巍然屹立,令人肅然起敬。法華塔的屋檐構(gòu)件復(fù)雜重疊,瓦當(dāng)獨(dú)特而精美,不禁贊嘆古人的獨(dú)具匠心和高超的建筑藝術(shù)。</p> <p class="ql-block"> 在法華塔園區(qū)的東面,靠近橫瀝河的地方,<span style="font-size:18px;">還有一座明清風(fēng)格結(jié)構(gòu)的牌樓,高高在牌樓之上的中間嵌有一塊石碑,碑上刻著 “圣旨” 兩個字,據(jù)說嵌于中間的這塊石碑是原件。字雖模糊,但依稀可見圣旨二字。此“圣旨”石碑能保留至今,實屬珍品</span>。因此,我上下左右尋找了一遍,沒有找到牌坊的名稱,猜想也許是風(fēng)雨的侵蝕,把牌坊的名字淹沒了,其實其他的構(gòu)件已非原件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嘉定地區(qū)人杰地靈,出了許多名人,法華塔園區(qū)的進(jìn)門處,有一處顧維鈞陳列室,陳列了顧維鈞一生的政治活動和外交活動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顧維鈞(1888年1月29日-1985年11月14日),字少川,江蘇省嘉定縣(今上海市嘉定區(qū))人。中國近現(xiàn)代政治人物、社會活動家和外交家,北洋政府第十三位國家元首。顧維鈞早年赴美留學(xué),畢業(yè)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xué)。1912年回國后,任內(nèi)閣總統(tǒng)秘書、外務(wù)部顧問和憲法起草委員等職。1915年起歷任北洋政府駐墨西哥、美國、古巴、英國公使、海牙國際法院副院長,1919年和1921年,顧維鈞作為中國代表團(tuán)成員出席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為維護(hù)中華民族的權(quán)益作出了貢獻(xiàn);1945年出席舊金山會議,參加《聯(lián)合國憲章》起草工作并代表中國在《聯(lián)合國憲章》上簽字,其后任國民黨政府駐聯(lián)合國代表。1956年至1967年,歷任海牙國際法庭法官、國際法院副院長等職。1985年在美國紐約逝世,享年98歲。顧維鈞被譽(yù)為“民國第一外交家”。</p> <p class="ql-block"> 在圣旨牌坊的南面有一處翥云堂,“翥云”兩字原來是來自于之前堂前的假山,曾是一家私宅,經(jīng)歷了好幾位主人,都是當(dāng)時當(dāng)?shù)氐拿?。這個宅子不大,現(xiàn)在是胡厥文先生的生平事跡館。</p><p class="ql-block"> 胡厥文(1895.10.7 - 1989.4.16)又名胡保祥,上海嘉定人。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政治活動家、杰出實業(yè)家。曾任上海市政協(xié)副主席、上海市副市長;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四、五、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一、二、三、四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常務(wù)委員;中國民主建國會常務(wù)理事、副主任委員、主任委員、主席、名譽(yù)主席;中華全國工商業(yè)聯(lián)合會第一、二、三、四屆常務(wù)委員。</p> <p class="ql-block"> 游完法華塔,我前往嘉定孔廟,坐落在嘉定城中法華塔南首,南大街183號,始建于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規(guī)制崇宏,甲于他邑”,有吳中第一之稱。解放前,孔廟備受戰(zhàn)禍之害。新中國成立后,上海市文管會兩次撥款進(jìn)行修葺,修復(fù)舊觀。現(xiàn)存建筑雖僅原來的十分之六七,仍不失為國內(nèi)比較完整的孔廟之一,有“吳中第一”之稱。</p><p class="ql-block"> 嘉定孔廟是全國保存完整的四座孔廟之一,門口的一座高大氣派的牌坊式大門顯勢它的地位,中間橫梁上書有“仰高”兩字。</p> <p class="ql-block"> 孔廟的進(jìn)門是始建于元代的欞星門,是嘉定孔廟的第一道門。欞星是古代天文學(xué)上的文星之一,用它的名字命名,表示天下文人學(xué)士集學(xué)于此。欞星門內(nèi)的呈半圓形的水池叫做泮池,它開鑿于南宋時期,池上有三座泮橋。</p> <p class="ql-block"> “泮”,即“半水”,在古代,天子之學(xué)叫做辟雍,鑿池圜水;諸侯之學(xué)叫做泮宮。池如半壁,半于圜水,所以稱之為“泮池”。一般地方的孔廟泮池,都是三點水的“泮”,而嘉定孔廟的泮池的寫作“頖”。</p> <p class="ql-block"> 孔廟建筑體制規(guī)模不大,開始僅有大殿和化成堂。淳祜九年(公元1249年)又在大殿前鑿泮池,及石橋門前造“仰高”、“興賢”、“育才”3座牌坊。過了14年又重建大殿,命名為大成殿。延至元代又改建化成堂為明倫堂。</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是祭孔正殿,雙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jìn)深五間,重檐歇山,崇基石欄,檁、枋上施木紋彩繪。大成殿東的明倫堂雖為清光緒初年重建,但仍保留了明代建筑風(fēng)格。</p> <p class="ql-block"> 大殿正中擺放著孔子的塑像,而且還擺放了祭祀圣人時所要用到的禮器,很多是樂器,比如編磬,編鐘,古琴,笙簫等。</p> <p class="ql-block"> 大殿的頂上懸掛著三塊大匾,正中是“萬世師表”匾,左右是“斯文在茲”匾和“圣集大成”匾。</p> <p class="ql-block"> 四周圍墻接近房梁的地方貼的是孔子授學(xué)以及孔子與弟子之間發(fā)生的一些故事圖畫。</p> <p class="ql-block"> 大殿東面墻還有孔子與七十二弟子的塑像,找了半天才找到孔子南方的唯一弟子,開我們奉賢文化之先的言子圣人。“敬奉賢人,見賢思齊”,我們奉賢的名稱由此而來。</p> <p class="ql-block"> 殿后的墻上還嵌著一塊嘉定縣學(xué)大成碑。</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前有東西兩廡,東部有明倫堂、碑廊和當(dāng)湖書院等建筑。明倫堂是歷代儒生講學(xué)集會之所,建筑別致,3間寬敞的廳堂,前設(shè)抱廈,兩邊又有粉墻漏窗,墻外有小院,院中植桂柏樹木,還有一株百年牡丹。東廡陳列著中國歷代科舉考試的資料。西廡是向游人介紹古代的科舉制度的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嘉定在歷史上文風(fēng)昌盛。清代,就出過三個貨真價實的狀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王敬銘(1668-1721),康熙四十六年(1707)南巡,進(jìn)詩畫稱旨。入直暢春園,纂修武英殿書成,議敘不就。五十二年(1713)以進(jìn)士第一人及第,充五十四年(1715)會試同考官。五十六年(1717)主試江西。侍直十年,甚沐寵遇。五十八年(1719)父母年皆七十有四,御書(齊年堂)額賜之。丁外艱歸里尋卒。與原祁同譜,山水即受其法,清腴閑遠(yuǎn),書卷之氣溢於楮墨。工小楷,生有硯癖,索畫者投以佳石無不立應(yīng)。原祁弟子時有金、曹、王、李之稱,謂金永熙、曹培源、敬銘及李為憲也。有未巖詩稿。王敬銘是嘉定歷史上的第一個狀元,他是今馬陸鎮(zhèn)戩浜人,祖居因為有高大的樓房,寬廣的庭院,在當(dāng)?shù)亓粝铝恕巴鯓恰钡牡孛?,至今仍保留著,王敬銘曾有一首詩描寫他的故鄉(xiāng): 東莊我私田,竊比鑒河曲。水木淡而野,中抱數(shù)椽足。牛羊識家翁,溝塍布棋局。此鏡心自閑,至今若照燭。何當(dāng)坐朝軒,垂廉吸初旭。</span></p><p class="ql-block"> 秦大成,字澄敘,號簪園。生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卒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考中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不久,請長假回鄉(xiāng)侍養(yǎng)。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復(fù)任充會試同考官。后再次告假回鄉(xiāng),卒于家中。仕至翰林院修撰。據(jù)史書記載,秦大成的品德也為時人稱道,在他去世時“僅有薄田三十畝,圖書滿架”。死前留言:“吾所受之先人者,即此傳于子孫而已?!?lt;/p><p class="ql-block"> 徐郙(1836—1907),字壽蘅,號頌閣,同治元年(1862)狀元,先后授翰林院修撰、南書房行走、安徽學(xué)政、江西學(xué)政、左都御史、兵部尚書、禮部尚書等職,拜協(xié)辦大學(xué)士,世稱徐相國。徐頌閣工詩,精于書法,擅畫山水,入詞館,被召直南書房。慈禧常諭徐郙字有福氣,晚年御筆作畫,悉命徐郙題志,傳世慈禧畫作中多見徐郙行楷詩題。因兼具金石派學(xué)養(yǎng),黃賓虹評價徐郙云:“徐頌閣、張野樵一流,為乾嘉畫家所不逮”。徐郙收藏金石拓片珍本與名畫甚多。據(jù)李壽民《還珠樓叢談》記載,庚辰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也曾為徐郙舊藏。</p> <p class="ql-block"> 明倫堂西有一條碑廊,是1958年修理孔廟時,將歷年收集的碑刻、墓志和各類石刻嵌于壁間,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庭院東部的當(dāng)湖書院,也辟為博物館陳列室。書院外墻沿河30多米,還有一條1987年修建的碑廊,內(nèi)有歷代書畫家的書法藝術(shù),其中有黃庭堅、文徵明等的珍貴手跡。</p> <p class="ql-block"> 孔廟的前面有一個匯龍?zhí)?,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嘉定知縣熊密在縣學(xué)前挖池,自北向南有五條河流匯集而成,應(yīng)奎山坐落潭中,綠水懷抱,宛如明珠,自古有五龍搶珠之稱,匯龍?zhí)兑虼硕妹?lt;/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匯龍?zhí)队纸?jīng)多次疏浚整理,潭水與孔廟建筑和應(yīng)奎山相映,景觀優(yōu)美,有“庠(即嘉定縣學(xué))八景”之說。八景即:匯龍?zhí)队?匯龍?zhí)?、殿庭喬柏(孔廟古柏)、映奎山色(應(yīng)奎山)、黌序疏梅(在縣學(xué)中,已湮沒)、聚奎穹閣(魁星閣)、雙桐攬照(已湮沒)、啟震虹梁(龍門橋)、丈石凝暉(已湮沒),其中五景尚存園中,只有一景在園外。</p> <p class="ql-block"> 園內(nèi)布局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南部是應(yīng)奎山和匯龍?zhí)督M成的自然山水風(fēng)景。</p><p class="ql-block"> 嘉定的園林,大多初建于明、清兩朝??滴跚∑陂g,是清朝社會相對穩(wěn)定、經(jīng)濟(jì)發(fā)展比較迅速的階段,這一時期嘉定出現(xiàn)眾多私家園林。匯龍?zhí)兑彩羌味髑屣L(fēng)格的園林,但區(qū)別于秋霞浦由明人私宅經(jīng)后人整修,匯龍?zhí)秳t是遷建的明清園林,一灣潭水在園外,毗鄰嘉定孔廟。這是由孔廟到匯龍?zhí)督?jīng)過的牌樓。</p> <p class="ql-block"> 進(jìn)門不遠(yuǎn)有一座石佛塔,名<span style="font-size:18px;">萬佛寶塔,位于</span>園北草坪西側(cè)。塔系宋代建造,年份不詳,原址在嘉定南門外,1979年遷至縣博物館保管,1980年移置于園內(nèi)。塔置于兩級基座之上,塔身六節(jié),總高約4米。塔剎系蓮花瓣柱,在方形塔柱上,三面刻佛像、雙龍、花紋等浮雕,一面刻經(jīng)文。塔上字跡模糊,唯“萬佛寶塔”數(shù)字可辨。</p> <p class="ql-block"> 園內(nèi)有一小軒,柱上有一聯(lián):“錦幄醉荼蘼,行看不足坐看不足,綠云棲翡翠,花也相宜人也相宜?!?,內(nèi)墻上有一聯(lián):“園林無俗韻,山水有清音”。上有一匾,四個篆體文字:“翠妍欲滴”。</p> <p class="ql-block"> 園內(nèi)還有建于1885年的怡安堂,翁同穌題額“詒安堂”,系浙江巡撫廖壽豐、禮部尚書廖壽恒建于清光緒十一年(1885)。原址在嘉定鎮(zhèn)孩兒橋西北側(cè)。1981年,移建至匯龍?zhí)豆珗@。1984年9月,胡厥文為堂題額,改詒安堂為怡安堂。堂系硬山頂建筑,3楹,建筑面積118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怡安堂前有一塊“翥云峰”的巨形石,系明崇禎二年(1629)陜西道御史、縣人趙洪范巡按云南,由海道運(yùn)回。初置于家宅歲有堂前,后趙氏敗落,歸王畮所有,后歸周姓。1980年,自周家祠堂天井移入?yún)R龍?zhí)豆珗@怡安堂前。是石俊秀奇特,高約3米余,右上角鐫宋鈺小篆“翥云峰”三字。</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江南的園林,多置太湖石等石頭,園內(nèi)還</span>一塊聳立在芭蕉樹下的太湖石,形態(tài)俊美,色澤青黑,不知名稱,也不知出處。</p> <p class="ql-block"> 匯龍?zhí)兜摹按虺_”是一座金碧輝煌、雕刻著“百鳥朝鳳”戲臺。這座“打唱臺”非常有名,它又叫百鳥朝陽臺,有一百多年歷史,1976年從閘北原錢業(yè)會館遷移至此。它在工藝上堪稱一絕的是頂棚藻井的構(gòu)造:層層斗拱相迭,螺旋形盤升,穹窿頂下,數(shù)百只小鳥朝陽飛翔。</p> <p class="ql-block"> “打唱臺”的西北側(cè)有一座“侯黃兩先生紀(jì)念碑”,高8米余,基座正方,鋼骨水泥結(jié)構(gòu)。民國25年4月動工,6月竣工,11月6日辛亥革命光復(fù)紀(jì)念日舉行揭墓儀式。陰面碑文由縣人黃虞孫(世祚)撰,金壇吳契寧書,鐫于民國24年5月。紀(jì)念碑由嘉定全縣教職員暨學(xué)生捐資700余元建造,人人捐款,即使窮苦小學(xué)生亦至少捐助銅元一枚。同年落成的還有“石童子”碑和“葉池”碑。</p><p class="ql-block"> 侯峒曾(1591年10月1日—1645年8月24日),字豫瞻,號廣成,南直隸松江府上??h(今上海市閔行區(qū))人,祖籍蘇州府嘉定縣(今上海市嘉定區(qū)),雅好詩文,能書法。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經(jīng)元[1],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進(jìn)士,授南京武選主事。為政有聲,剛正不阿。與徐石麒、陳洪謐稱“南都三清”,官至順天府丞,未赴而京師亡。弘光元年閏六月十七日(公元1645年8月8日),剃發(fā)令下,嘉定民眾起義抗清,其與黃淳耀被推為首領(lǐng)。堅守十余日,至七月四日(8月24日)城破,與二子投葉池殉國。</p><p class="ql-block"> 黃淳耀(1605年7月13日——1645年8月24日)[1],初名金耀,字蘊(yùn)生,一字松厓,號陶庵,又號水鏡居士,漢族,南直隸蘇州府嘉定(今屬上海)人。曾組“直言社”,崇禎十六年(1643)成進(jìn)士,歸益研經(jīng)籍。弘光元年(1645),嘉定人抗清起義,與侯峒曾被推為首領(lǐng)。城破后,與弟黃淵耀自縊于館舍。能詩文,有《陶庵集》。</p><p class="ql-block"> 嘉定三屠是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順治二年)清軍攻破嘉定后,清軍三次對城中平民進(jìn)行大屠殺的事件。清軍頒布剃發(fā)令,嘉定百姓拒不從命。鄉(xiāng)紳侯峒曾帶領(lǐng)嘉定紳民起義反清,清吳淞總兵李成棟立即領(lǐng)兵五千來攻。嘉定城城破,李成棟下令屠城,市民之中,懸梁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斷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猶動者,骨肉狼籍。 婦女們慘遭強(qiáng)奸。如遇抵抗,軍隊就用長釘把抵抗婦女的雙手釘在門板上,然后再肆行奸淫。大屠殺持續(xù)了一天,直到尸體堵塞了河流,大約有三萬多人遇害。李成棟率軍離開嘉定城。但嘉定城的劫難仍然沒有結(jié)束。李成棟大屠殺后的三四天,僥幸逃脫的嘉定的幸存者開始溜回城里。他們回城后在一個叫做朱瑛的義士領(lǐng)導(dǎo)下,重新集結(jié)起來,共兩千多人。朱瑛領(lǐng)導(dǎo)著幸存者們在這座殘破的城市展開了一場反屠殺運(yùn)動,處死了歸降清軍的漢奸和清軍委派的官吏。李成棟又領(lǐng)著軍士直殺入城里,把許多還在睡夢中的居民殺個精光,積尸成丘,然后放火焚尸。清軍殺得興起,嘉定又慘遭“二屠”。二十多天后,原來南明的一個名叫吳之番的將軍率余部猛攻嘉定城,周邊民眾也紛紛響應(yīng),殺得城內(nèi)清兵大潰出逃。不久,李成棟整軍反撲,把吳之番數(shù)百士兵砍殺殆盡,順帶又屠殺了近二萬剛剛到嘉定避亂的民眾,血流成渠,是為著名的“嘉定三屠”。 </p> <p class="ql-block"> 魁星閣與孔廟隔河相望,魁星閣原作魁星亭,清道光七年(1827)重修孔廟時,改建魁星亭為魁星閣,為上下兩層。作為孔廟的重要建筑之一,數(shù)百年來,魁星閣(亭)一直矗立于匯龍?zhí)稏|南岸。有關(guān)魁星閣(亭)的建立年月,清光緒《嘉定縣志》在記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孔廟的修茸時,提到了重建魁星亭之事,然而在文后的注疏中明確指出:“魁星亭建始無考?!?lt;/p> <p class="ql-block"> 魁星閣原為孔廟建筑群的一個組成部分,始建于清康熙前期(1662~1692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道光七年(1827年)重建,民國26年日軍侵滬時被毀。原閣中塑魁星神像,供文人崇祀瞻仰,故名。1979年按原樣在原地重建,閣方形,兩層,高9米,面積50平方米,道光七年重修魁星閣的碑石仍置閣內(nèi)。因此,<span style="font-size:18px;">掩映在綠樹叢中的魁星閣,看上去一點兒也不像是古建筑。</span>樓下還是周星馳拍電影《唐伯虎點秋香》四大才子首次合體出行吟詩的場景地。</p> <p class="ql-block"> 應(yīng)奎山上還造有一座紅色的三層鐘樓,狀元鐘就懸掛在頂樓上,鐘樓的翹角處掛有鈴鐺,迎風(fēng)發(fā)出清脆的鈴聲。</p> <p class="ql-block"> 爬上頂樓,“狀元鐘”懸掛在中間,整座鐘雄壯挺撥,構(gòu)思精巧,高2.002米,表示在2002年鑄就,重1219公斤,代表孔廟建廟年代1219年。鐘體正面由嘉定籍著名書法家顧振樂老先生書寫的“狀元鐘”三個大字,鐘體正面下方及鐘腰上刻有嘉定三狀元和歷代進(jìn)士的名字,鐘體背面是陳一凡先生撰寫的銘文的刻鑄,鐘腰和鐘體上還分別飾有孔廟前72尊石獅子的雕像以及春秋時期的出游圖和12條夔龍浮雕。</p> <p class="ql-block"> 鐘樓的下面有一座九曲橋和湖心亭相連,而這座湖心亭嘉樂亭,也是電影中四大才子比拼作詩能力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從匯龍?zhí)豆珗@出來已是中午,正值饑腸轆轆之際,來嘉定一定要嘗嘗當(dāng)?shù)氐拿〕阅舷栊』\了,南翔小籠皮薄汁多肉嫩而聞名,本想到南翔古鎮(zhèn)上去吃正宗的小籠,但想想那邊的人一定很多,而且現(xiàn)在的小籠都差不多,分不出地方的特色了,于是在孔廟對面的小吃店里點上南翔小籠,解決了我們的午餐。</p> <p class="ql-block"> 吃罷午飯,我們前往最后一站南翔古鎮(zhèn)和古猗園。</p><p class="ql-block"> 古猗園的規(guī)模要比秋霞圃大得多,游客也多。古猗園始建于明嘉靖年間,原名“猗園”,取自《詩經(jīng)》中“綠竹猗猗”一句。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更名“古猗園”,為上海五大古典園林之一。古猗園初名猗園,為明萬歷年間河南通判閔士籍所建,由明代嘉定竹刻名家朱三松設(shè)計布置,以“十畝之園,五畝之宅”的規(guī)模,內(nèi)筑亭、臺、樓、閣,立柱、椽子、長廊都刻有千姿百態(tài)的竹景圖案。</p><p class="ql-block"> 閔士籍去世后,猗園約在萬歷末轉(zhuǎn)讓給翰林李名芳之子李宜之。明末清初,猗園又先后為陸、李兩姓所有。</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冬,洞庭山人葉錦購得猗園。次年春大興土木重修和改建,乾隆十三年秋落成,因隔了一個朝代,改名古猗園。據(jù)清代沈元祿《古猗園記》記載,園坐廣福禪院西,門對曹家浜,南臨良田萬頃。園中有孤山曲廊,香閣翠樓,石舫水榭,怪石假山,全是明代建筑風(fēng)致。</p><p class="ql-block">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嘉定地方人士捐款購買了古猗園作為城隍廟的廟園,香客均可入園游覽。嘉慶十一年(1806年)又再次募捐整修。古猗園<span style="font-size:18px;">內(nèi)有逸野堂、戲鵝池、松鶴園、青清園、鴛鴦湖、南翔壁6個景區(qū),是上海最古老的攬勝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們由西門入內(nèi),園內(nèi)游人頗多。一入園又遇和秋霞圃一樣的問題,事先功課沒做好,游園的線路沒有預(yù)先的設(shè)計,如沒頭的蒼蠅,隨著人流而行,我又是個路盲,東西南北不分。</p><p class="ql-block"> 一邊行走,也沒看出什么明堂,見一經(jīng)幢,看圍欄上的石碑介紹,才知是唐咸通八年(867年)開鑿,已有1100年歷史,1959年移入園內(nèi),與微音閣前的經(jīng)幢成對。原經(jīng)幢高三丈,仰蓮基座, 八角七級幢柱,1968年上半部遭雷擊碎散失。</p> <p class="ql-block"> 同伴說古猗園中有一著名的缺角亭,我們便去尋訪。一座假山上有一座翹角亭,有臺階拾級而上,游人魚貫上下,便知是缺角亭了。</p> <p class="ql-block">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一·二八”事變,日軍于3月3日占領(lǐng)南翔,古猗園被侵略軍占用兩個多月。日軍撤退后,園內(nèi)房屋倒塌,假山崩頹,樹木被砍,花草枯敗。1933年5月當(dāng)?shù)貝蹏耸恐靿叟蟆㈥惿偈|等60人署名成立古猗園整修委員會,募集銀元6000元進(jìn)行局部修復(fù),并新建補(bǔ)闕亭,獨(dú)缺東北一角,以志國恥,取名“缺角亭”。</p> <p class="ql-block"> 亭子的穹頂是雙龍云紋裝飾,上懸"缺角亭”匾額和一塊修亭記的木匾,抱對上的一副楹聯(lián):<span style="font-size:18px;">“居安思危,勵精圖治;盤游有度,好樂無荒?!?lt;/span></p><p class="ql-block"> 此聯(lián)由辛亥革命元老、原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李烈鈞將軍為南京玄武湖覽勝樓題寫。其第二子曾任上海市黃埔軍校同學(xué)會會長、上海市政協(xié)常委、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李贛駒先生所書。</span>1989年,70歲的李贛駒來園,感懷于缺角亭背后這段凝結(jié)著高度愛國精神的悲壯故事,提筆書寫了其父生前創(chuàng)作的這副對聯(lián)。</p> <p class="ql-block"> 缺角亭前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鴛鴦湖上有一座</span>九曲橋,這是古猗園的中心地帶,湖面平滑若鏡,九曲橋浮在湖面,湖心亭則嵌在橋的中央。</p> <p class="ql-block"> 湖的四周建許多亭、閣、軒、堂,東有柳蔭橋,南有曲香廊,游人在湖邊一坐賞景,樂趣不少。</p> <p class="ql-block"> 剛修復(fù)過的鳶飛魚躍軒,軒前的池水中還放著方形燈,那是古猗園荷花展時放置的,祝愿人們平平安安。</p> <p class="ql-block"> 青清園門前的萬安塔,原來位于南翔鎮(zhèn)萬安寺內(nèi),由于時間久遠(yuǎn)遭受損壞,僅剩三節(jié)塔身,1988年修復(fù)后移入古猗園。</p> <p class="ql-block"> 青清園位于古猗園內(nèi)東部,為1984年新辟的竹園,園內(nèi)以竹造景,因竹子的常綠、素雅、清秀之姿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嘉定盛產(chǎn)竹子,竹刻藝術(shù)更有盛名,青清園內(nèi)竹葉青青蔽日,小徑通幽。</p> <p class="ql-block"> 青清園內(nèi)的君子堂以“梅蘭竹菊”四君子取名,堂內(nèi)是四君子的書畫,可謂應(yīng)景。堂前栽種的植物,也與四君子相關(guān),不過以竹最多。堂前有一幅楹聯(lián):“名園饒古意,猗竹寓幽情?!?lt;/p> <p class="ql-block"> 荷花池位于松鶴園的中心位置,荷花池中的普同塔是古猗園最古老的文物之一,此塔為南宋嘉定十五年(公元1227年),由甘子荊及其妻王氏所建。1935年前,經(jīng)南翔學(xué)者姚明輝倡修。普同塔原在南翔寺九品觀荷花池中,是為寺中僧人埋葬骨灰之處,后寺毀塔存。1959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將其移置于古猗園土阜上。1987年又遷入園中荷花池內(nèi)。</p><p class="ql-block"> 池邊建有鶴壽軒,入軒可憑欄觀賞荷花古塔的勝景,可惜荷花早已謝了,荷葉也已開始?xì)垟×恕?lt;/p> <p class="ql-block"> 池旁堆砌著許多太湖石,太湖石是江南園林的主要建材之一,可以說沒有太湖石就不成江南園林。</p> <p class="ql-block"> 太湖石可作水岸,也可堆砌成假山,太湖石形狀各異,姿態(tài)萬千,通靈剔透,最能體現(xiàn)“皺、漏、瘦、透”之美。其色澤以白石為多,少有青黑石、黃石,尤其黃色的更為稀少。因此,江南的著名園林中,少不了有幾塊形態(tài)奇特的太湖石。怪不得安于享樂的亡國之君宋徽宗,要千里迢迢運(yùn)送江南的太湖石到汴京建造園林。</p> <p class="ql-block"> 古猗園中還有一座玩石齋,是一幢兩層樓的清代建筑。底樓東西兩側(cè)展廳展示的奇石數(shù)目雖不多,但都精妙絕倫,有靈碧石、油黃石、模樹石、黃蠟石等。</p> <p class="ql-block"> 特別是樓前的一座蓮花座的石臺上的巨形太湖石,雄偉大氣。</p> <p class="ql-block"> 太湖石還可作大型的盆景,和松樹相襯更有情趣。</p> <p class="ql-block"> 古猗園多堂、亭、臺、軒、榭的建筑,也就多門、窗、廊、柱。門和窗的形態(tài)各異,近看是一扇門和窗,可以通人和探景,遠(yuǎn)觀則似一幅畫,把景框在門或窗內(nèi)。</p> <p class="ql-block"> 廊有短廊、長廊,更有曲廊,柱立廊間,曲折迂回,既掩景不能一眼望透,又不重復(fù)增添情趣。</p> <p class="ql-block"> 有廊也就有院,院中置些盆景,院就顯得不空闊,景中有景。</p> <p class="ql-block"> 古猗園中更遍植古樹名木花卉,古銀杏、古盤槐、古牡丹、龍柏、七葉樹等,百年樹齡的古樹并不稀少,這些古樹名木有的虬曲蒼老,有的英姿挺拔,有的蒼翠欲滴,風(fēng)采各異,姿態(tài)多樣。</p> <p class="ql-block"> 走到微音閣,又見一經(jīng)幢,似曾見過,以為又繞了回來,仔細(xì)一看比前面的那根更高些,現(xiàn)在才知道和前面的那根經(jīng)幢是一對。</p> <p class="ql-block"> 古猗園的梅花廳全木結(jié)構(gòu),墨柱紫窗,窗格精巧,均由梅花圖案精雕嵌鑲,飛檐古樸,是一座典型的清代的宏偉建筑,但門窗緊閉不得入內(nèi)。</p><p class="ql-block"> 兜兜轉(zhuǎn)轉(zhuǎn),走馬觀花,把古猗園粗略地兜了一遍,時間有限也不及細(xì)細(xì)游玩,有幾個有名的景點都沒有看到,如不系舟、戲鵝池等,留待下次再來細(xì)玩。</p> <p class="ql-block"> 出了古猗園,再到南翔古鎮(zhèn)去兜一圈。南翔古鎮(zhèn)也不大,風(fēng)格也和江南的古鎮(zhèn)差不多,游人也是很多。</p><p class="ql-block"> 南翔古鎮(zhèn)是一個千年古鎮(zhèn),早在梁天監(jiān)四年建成白鶴南翔寺,因寺得名。后又建成五代磚塔(雙塔)及古井。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是上海市四大歷史名鎮(zhèn)之一。</p><p class="ql-block"> 關(guān)于南翔古鎮(zhèn)地名的由來,也有一個故事。南翔古名槎溪,梁武帝建國的時候,南翔還只是一個荒涼的鄉(xiāng)村。一天,當(dāng)?shù)剞r(nóng)民在耕地時挖到一塊一丈多長的大石塊,石塊一露地面,就有一對丹頂鶴在石塊上空盤旋,落到石塊上歇腳。一個叫德齊的和尚認(rèn)為這里是一塊佛地,決定在此建造一座佛寺。說來也怪,每天白鶴飛往哪個方向,哪個方向就有人來獻(xiàn)款,天天如此,從不間斷。不久就籌集到一大筆錢,破土動工建造寺院。505年(梁天監(jiān)四年)建成白鶴南翔寺,因寺成鎮(zhèn),便取名南翔。</p> <p class="ql-block"> 南翔古鎮(zhèn)是最吸引人的是在鎮(zhèn)中的雙塔,是上海古塔中的老壽星,也是我國磚塔中的珍品,建于五代至北宋初年,原建在白鶴南翔寺山門內(nèi)兩側(cè)。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一場大火將古寺燒的蕩然無存,惟獨(dú)磚塔劫后余生,為南翔古鎮(zhèn)最古老的地面文物。</p><p class="ql-block"> 南翔寺雙塔是全國僅存的一對年代最悠久的仿木結(jié)構(gòu)樓閣式磚塔,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而且為研究我國古代建筑史、宗教史、地方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南翔寺雙塔曾是“南翔八景”之一,名為“雙塔晴霞”。雙塔亭亭侍立,晚霞掩映,如杭州雷峰夕照之景。 二十世紀(jì)80年代,對雙塔進(jìn)行修繕,恢復(fù)了原有面貌。塔上有百歲老人蘇局仙題“南翔雙塔”。</p> <p class="ql-block"> 江南的古鎮(zhèn)都離不了水,水道是古時候的主要交通,古鎮(zhèn)依水而建,因水而興。南翔古鎮(zhèn)也依河而建,河的兩岸建有長廊。</p> <p class="ql-block"> 在兩河交界處有一座樓房,不知樓名,很是漂亮,兩邊有兩座橋橫跨在兩條河上,像一對展翅的翅膀,整座樓像一只展翅欲飛的仙鶴。而這兩條河是否是橫瀝河和蘊(yùn)藻河?</p> <p class="ql-block"> 樓下有劃船而過的漁民,在橋底相遇,打聲招呼,嘮回家常,古鎮(zhèn)的喧鬧他們似乎視而不見。</p> <p class="ql-block"> 明清風(fēng)格的建筑下是擁擠的人流,依水而建的長廊里坐滿了游客,而水岸石階仍充滿了生活味,仍蘊(yùn)含著江南水鄉(xiāng)的風(fēng)韻。</p> <p class="ql-block"> 一階小石橋遠(yuǎn)離熱鬧的街區(qū),靜靜地連接著兩條小巷,通向生活的區(qū)域。古鎮(zhèn)有喧囂,也有靜謐;有繁華,也有生活。</p> <p class="ql-block"> 在南翔古鎮(zhèn)口有一座重建的留云禪寺。留云禪寺,始建于梁天監(jiān)四年(公元505年),初名為“白鶴南翔寺”。唐時達(dá)到鼎盛,寺基擴(kuò)大到180畝。宋紹定年間,因理宗趙昀賜“南翔寺”匾額,寺名更為南翔寺。公元1700年,康熙賜額“云翔寺”,故又易名為云翔寺。后因天災(zāi)人禍,寺廟毀損殆盡。能見證歷史的僅有雙塔一對,及散落在古猗園內(nèi)的唐石經(jīng)幢和宋普同塔。 </p><p class="ql-block"> 如果說歷史上的云翔寺曾經(jīng)蜚聲江南,那么復(fù)建后的云翔寺正以其嶄新的面貌飲譽(yù)滬上和海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的留云禪寺,在原址的西面大約50米處,占地15畝,規(guī)模宏大,布局合理、嚴(yán)謹(jǐn),共分三進(jìn)院落,于中軸線上布置主要殿堂:山門、觀音殿、大雄寶殿和藏經(jīng)樓,左右對稱布置伽藍(lán)殿、大勢至殿、鐘樓、鼓樓、文殊殿、普賢殿、上客堂、僧寮等,并有迥廊圍繞。此外,在地下建有功德堂、萬佛堂。</p> <p class="ql-block"> 云翔寺以唐風(fēng)復(fù)建,在江南地區(qū),完整的仿唐寺廟,這還是第一座。其特色是剛勁雄健,氣宇恢宏,簡潔大度,淳樸自然。而且這還是一座以鋼筋、水泥混凝土仿木的寺廟,在上海地區(qū)寺廟建筑中,能將古建形式,民族風(fēng)格與現(xiàn)代工藝、技術(shù)、材料有機(jī)地結(jié)合起來,云翔寺是第一次。</p> <p class="ql-block"> 雄偉壯觀的大雄寶殿,因為急著要回奉賢,來不及細(xì)細(xì)游覽,只有我一人入內(nèi)匆匆看了一眼。</p> <p class="ql-block"> 一天游覽了這幾個景點,時間比較匆忙,秋霞圃、古猗園都不及細(xì)看,以后還可再擇佳日細(xì)游,但一定要做好功課,才能看得明白,游得盡興。嘉定除了秋霞圃、匯龍?zhí)?、古猗園這幾處園林外,還有檀園沒有游玩。</p><p class="ql-block"> 我們這次游玩的重點是歷史人文景點,嘉定還有汽車博物館、圖書館、保利大劇院、韓天衡美木館等現(xiàn)代景點。</p><p class="ql-block"> 嘉定真是個人文薈萃的地方,值得我們再次細(xì)細(xì)地去游玩。</p> <p class="ql-block"> (本游記的許多文字摘自網(wǎng)絡(luò),不一一標(biāo)注了,在此一并謝過!)</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盱眙县|
石渠县|
浦城县|
连云港市|
涪陵区|
安义县|
谢通门县|
河南省|
鄂托克前旗|
达尔|
桐城市|
吉隆县|
崇仁县|
玉树县|
乌拉特前旗|
平远县|
专栏|
公安县|
香格里拉县|
阳信县|
奎屯市|
克山县|
信宜市|
纳雍县|
临潭县|
吕梁市|
莱西市|
赣州市|
翁源县|
垫江县|
弥勒县|
曲水县|
全州县|
罗甸县|
岐山县|
仲巴县|
黔江区|
卢氏县|
随州市|
吴川市|
云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