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關(guān)于王洛賓與三毛的愛情故事有各種各樣的傳說。尤其是三毛背著行李不遠(yuǎn)萬里從臺灣來到新疆,并住宿在王洛賓家里,各種傳說更加神奇,就像是一場迷藏的夢。</p> <p class="ql-block">1994年聯(lián)合國敎科文組織授予王洛賓先生“東西方文化交流特別貢獻(xiàn)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4年4月3日,時年82歲的王洛賓遠(yuǎn)渡重洋來到紐約。在聯(lián)合國總部演出時,各國官員踴躍參加,演出廳里座無虛席,不少人只得坐在臺階上或站在通道上觀看演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dāng)時聯(lián)合國副秘書長陳健、中國常駐聯(lián)合國代表李肇星也觀看了演出。李肇星在演出前致詞說:“在聯(lián)合國,每天聽到的是戰(zhàn)爭和災(zāi)難的消息,王洛賓先生卻給聯(lián)合國帶來了美妙的音樂和精湛的藝術(shù)。”王洛賓說:“在遠(yuǎn)離祖國大半個地球的紐約找到知音,我實(shí)在感到幸福。我期望歌聲、友誼與和平充滿世界上每一個角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演出結(jié)束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還給王洛賓授予“國際音樂大使”的光榮稱號。</p> <p class="ql-block">在紐約的演出時,王洛賓還機(jī)智、幽默地回答了記者的提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關(guān)于你和三毛有許多傳說,你能談一談你們的關(guān)系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欣賞三毛的個性,她欣賞我的才華。不過,我們只是藝術(shù)上的朋友,也是藝術(shù)的‘結(jié)合’,其他傳說都是記者先生們想象出來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三毛是個具有獨(dú)立自我、追求浪漫、享受人生的奇女子,她對王洛賓深沉的愛卻又是實(shí)實(shí)在在的,不然,三毛為什么背著藤囊,千里迢迢來到新疆,并且在王洛賓家里一住就是十幾天?不然三毛在寫給王洛賓的信中直呼“洛賓”?不然為什么三毛又在信中寫下了這樣的話呢:“閉上眼睛,全是你的影子…你無法要求我不愛你,在這一點(diǎn)上,我是自由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惜由于時代的差異、年齡的差距和海峽兩岸人文與生活準(zhǔn)則的差異,在兩個人之間橫恒著一道深深的鴻溝,他們的愛也成了永遠(yuǎn)的傳說。</p> <p class="ql-block">三毛</p><p class="ql-block">三毛,1943年出生于重慶,原名陳平,幼時隨父母到臺北定居。她從小生性浪漫,三歲時讀張樂平《三毛流浪記》,印象極深,后遂以“三毛”為筆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是中國現(xiàn)代作家、旅行家、演講家,代表作品 《夢里花落知多少》、《雨季不再來》、《撒哈拉的故事》、歌詞《橄欖樹》、《滾滾紅塵》等,是一代文藝青年偶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毛是怎樣認(rèn)識王洛賓呢?1988年,臺灣影視制作人凌峰先生的《八千里路云和月》外景隊(duì),一直在尋找《在那遙遠(yuǎn)的地方》、《青春舞曲》的作者,最后從中國新聞社打聽到了王洛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們說要拍他很難,但外景隊(duì)非常堅(jiān)定,加上國務(wù)院臺辦和僑辦的支持,王洛賓第一次在臺灣熒屏和新聞媒體上亮相,搶了個頭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9年,作家夏婕在新疆訪問王洛賓后,發(fā)表了三篇《王洛賓老人的故事》。三毛從小就愛唱王洛賓改編的《在那遙遠(yuǎn)的地方》、《達(dá)坂城的姑娘》等民歌。當(dāng)她看到夏婕的報道后極端興奮,立即向夏婕查詢王洛賓在新疆的聯(lián)絡(luò)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毛在臺灣雜志上看到介紹王洛賓的文章后激動得興奮不已,大聲喊了起來:“王老師我從小就唱您的歌,我終于知道您在何處了,原來您就和我在一起。”緊接著,三毛通過友人聯(lián)系,急切地想到大陸看望她心中崇拜已久的西部歌王——王洛賓。</p> <p class="ql-block">1990年4月,三毛通過各種努力,報名參加了大陸旅行團(tuán)。《明道文藝》主編憲仁先生獲悉后,委托她為王洛賓代送稿酬,這就有了她直接見到王洛賓的一個理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烏魯木齊只有兩天的逗留時間,其他游客都去參觀邊疆神秘的城市,三毛卻帶著自己的向往直奔王洛賓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月16日,三毛第一次見到了王洛賓。首先向王洛賓唱起自己作詞的流行于世界歌壇的歌曲《橄欖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毛曾說過:“橄欖樹不是代表和平,那是一個人一生的追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毛拜訪王洛賓,又以她特有的如歌如戲,如詩如畫,如醉如夢的浪漫風(fēng)采,展示了她這次認(rèn)真地萬里追尋王洛賓的一次巨大努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洛賓當(dāng)然知道這位享譽(yù)世界的作家,不過王洛賓認(rèn)為,三毛見到自己可能會失望,畢竟自己已經(jīng)是年過70、白發(fā)蒼蒼的禿頂老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所謂“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三毛和王洛賓這兩個有趣的靈魂碰撞在一起,這神合,一般人不會懂,那是靈魂的契合,那是一種超越凡塵的強(qiáng)烈共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們相談甚歡,王洛賓還抱起吉他唱了一首在獄中所作的《高高的白楊樹》,三毛聽后更是熱淚盈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知道王洛賓一生歷盡坎坷,飽經(jīng)磨難,曾因“莫須有”的罪名,先后入獄兩次,共長達(dá)18年,差點(diǎn)將“牢底坐穿”,卻信念猶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經(jīng)過兩天短暫的接觸,她為王洛賓的坎坷人生和藝術(shù)才華所傾倒,可能也包含著敬仰、愛慕、同情,連三毛也說不清楚究竟是什么感情。</p> <p class="ql-block">王洛賓與三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到臺北后,三毛激動的心情久久難以平靜,她將自己在烏魯木齊王洛賓寓所的簡單采訪整理成《西北民歌之父王洛賓一鞭鐘情》一文在臺灣發(fā)表,接著還在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上發(fā)表了《在那遙遠(yuǎn)的地方找到了原作者》一文,一石激起千層浪,連三毛也沒有想到,這篇短文所產(chǎn)生的巨大社會效應(yīng)。</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王洛賓則應(yīng)大陸媒體之邀,寫了兩篇短文《海峽來客》和《回訪》,在全國政協(xié)《團(tuán)結(jié)報》上發(fā)表,詼諧、幽默地高度評價三毛的藝術(shù)修養(yǎng)和時髦的藝術(shù)形象,在海峽兩岸廣為轉(zhuǎn)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令人始料不及的是,文章發(fā)表后,許多文學(xué)評論家驚嘆地評論說:77歲的老人居然寫出了這樣不朽的動情之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誰在敲門,聲音那樣輕,像是怕驚動主人。打開房門頓吃一驚,原來是一位女牛仔。模樣真迷人——鑲金邊的腰帶,大方格的長裙,頭上裹著一塊大花巾,只露著滴溜溜的一雙大眼睛。”用這支短歌,唱出海峽來客給我的第一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相對注視了一陣,客人開口:“洛賓先生嗎?”“是,請進(jìn)!”我把客人引進(jìn)客廳,端水返回時,她正摘下禮帽,打開花巾,對著鋼琴上的鏡子一甩頭,彎卷的髮發(fā)披滿了肩頭,簡直是神話中的仙女動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dāng)時我心中編了一段歌詞,作為《掀起你的蓋頭來》的第五段:掀起你的蓋頭來,美麗的頭發(fā)披肩上,像是天邊的云姑娘,抖散了綿密的憂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月間,我把這首歌詞寄到了臺北,她回信向我致謝,并夸贊我眼睛銳利,能把她生活中極小的動作汲取來作了歌詞。</p> <p class="ql-block">在三毛離開大陸短短的幾個月時間里,按捺不住興奮心情的三毛和王洛賓飽含激情,鴻雁傳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到一個月,王洛賓就收到了三毛的第一封來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親愛的朋友,洛賓:</p><p class="ql-block">公元1990年4月27日,萬里迢迢,為了去認(rèn)識你,這份情不是偶然,是天命。沒法抗拒的。我不要稱呼你老師,我們是一種沒有年齡的人,一般世俗的觀念,拘束不了你,也拘束不了我。尊敬與愛,并不在一個稱呼上,我也不認(rèn)為你的心已經(jīng)老了。回來早了三天,見過你以后的路,在成都,走得相當(dāng)無所謂,后來,不想再走下去,就回來閉上眼睛,全是你的影子,沒有辦法。照片上,看我們的眼睛,看我們不約而同的帽子,看我們的手,還有現(xiàn)在,我家中蒙著紗巾的燈,跟你愛的都是一樣的。你無法要求我不愛你,在這一點(diǎn)上,我是自由的。……三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一年三毛47歲,王洛賓77歲。</p> <p class="ql-block">三個多月時間,兩人往來六封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洛賓寫信告訴三毛:“蕭伯納那柄破舊的陽傘,早已失去了傘的作用,他出門帶著它,只能當(dāng)做拐杖用,我就像蕭伯納那柄破舊的陽傘。” 三毛責(zé)怪道:“你好殘忍,讓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0年8月份,三毛在北京為電影《滾滾紅塵》補(bǔ)寫旁白。8月23日,三毛搭乘北京到烏魯木齊的飛機(jī),傍晚抵達(dá)烏魯木齊,王洛賓穿著精致的西裝,打著領(lǐng)帶,走到機(jī)艙口,迎接三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兩人并肩把臂,緩緩步下舷梯,接受了十多名少年男女的獻(xiàn)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毛到烏魯木齊后,就住進(jìn)了王洛賓的家,她還穿上了在尼泊爾旅行時特意定做的一套十分精美的藏族衣裙,學(xué)起《在那遙遠(yuǎn)的地方》女主角卓瑪?shù)拇虬纾胍鹜趼遒e的注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還和王洛賓各騎一輛腳踏車,奔走烏魯木齊街頭,進(jìn)出百貨公司、瓜果攤、菜市場,買菜做飯給王洛賓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王洛賓忙于拍電視片,早出晚歸,他雖然仍熱情招呼三毛,卻無法領(lǐng)悟三毛對他深沉的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毛真摯的忘年情,恐怕除了她自己,任何人也不理解。三毛認(rèn)定,烏魯木齊有一個屬于她的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按照王洛賓的成名作品《在那遙遠(yuǎn)的地方》歌曲中,藏族姑娘卓瑪?shù)男蜗螅┥显谀岵礌柼匾庥喿龅模志赖牟刈逡氯埂?jù)說是想以喚醒老人那久遠(yuǎn)的記憶,讓藝術(shù)家的心永遠(yuǎn)年輕。想以自己女性的溫柔,撫平歲月在王洛賓身上留下的傷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毛對王洛賓有好感,三毛是敢愛敢恨的人,她不會在乎王洛賓的年齡。當(dāng)三毛熱烈地飛到王洛賓身邊的時候,對于三毛至深至誠的忘年情,王洛賓卻沒有接受的勇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人有他自己的思維定勢,囿于坎坷人生和現(xiàn)實(shí)生活賦予他的理性。王洛賓曾經(jīng)受過失去愛人的痛苦,他自然懂三毛失去荷西的痛,這樣的痛,如若他們結(jié)合,那三毛勢必會再受一次。這痛楚,他怎忍心讓她再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毛也在思索,人生經(jīng)歷,生存環(huán)境,觀念形態(tài),諸多的不同,使她和王洛賓之間,無法疏通30多歲年齡差距造成的鴻溝,她的一顆愛心遠(yuǎn)不能撫平這位年近80老人深重的心靈創(chuàng)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毛明白了:近80歲的王洛賓,生活給他刻下的傷痕太深太深;她的一顆愛心,還不能撫平這位老人深重的心靈創(chuàng)傷,30多歲的年齡差距造成無法填平的鴻溝,王洛賓不可能做她的情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毛在心目中為王洛賓定位:一位飽經(jīng)磨難的民歌大師,一位尊敬的老者前輩。</p> <p class="ql-block">很多愛情的無奈大抵如此,“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時,日日與君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毛結(jié)束了自己的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毛要走了,1990年9月7日那天凌晨,王洛賓去烏魯木齊機(jī)場為三毛送行,當(dāng)飛機(jī)騰空而起時,王洛賓覺得自己的心也懸在空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1年,離開王洛賓121天后,三毛在醫(yī)院用尼龍絲襪上吊自殺。關(guān)于三毛的死,大家眾說紛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說,三毛因?yàn)楸煌趼遒e多次拒絕崩潰,有人說三毛多年抑郁。很大原因,三毛是為愛而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9年,摯愛荷西不幸去世,三毛一直在學(xué)會告別。12年后,她決定放下,去勇敢追求另一份感情,她還是和從前一樣熱烈,只不過她還是沒能找到活下去的意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1年1月5日凌晨,當(dāng)王洛賓從收音機(jī)聽到三毛自殺身亡的消息,恍如晴天霹靂,令他悲痛不已。他感到很對不起三毛,辜負(fù)了她的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王洛賓家門廳的前臺上,擺放著一張三毛的大像,還有用白絹包起來的三毛的一縷秀發(fā),那是三毛前次到王洛賓家時,臨走前剪下來留存在樂譜本內(nèi)的遺物。</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首情歌寫給三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段時間王洛賓的情緒很低落,很久不喝酒的他也開始喝酒,麻醉自己。十天后,在他的鋼琴上多了一首名為《等待》的歌,下面寫著一行小字:懺悔吧!懺悔也挽不回死者的生命!獻(xiàn)給死者的戀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等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曾在橄欖樹下等待又等待,</p><p class="ql-block">我卻在遙遠(yuǎn)的地方徘徊再徘徊,</p><p class="ql-block">人生本是一場迷藏的夢,</p><p class="ql-block">請莫對我責(zé)怪。</p><p class="ql-block">為把遺憾贖回來,</p><p class="ql-block">我也去等待,</p><p class="ql-block">每當(dāng)月圓時,</p><p class="ql-block">對著那橄欖樹獨(dú)自膜拜。</p><p class="ql-block">你永遠(yuǎn)不再來,</p><p class="ql-block">我永遠(yuǎn)在等待,</p><p class="ql-block">等待等待,</p><p class="ql-block">等待等待,</p><p class="ql-block">越等待,</p><p class="ql-block">我心中越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洛賓與三毛之間戀與非戀這個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還將繼續(xù)流傳下去。中國大陸雄偉天山上那雪蓮花和寶島臺灣阿里山上那香林神木,還在細(xì)心傾聽王洛賓寫給三毛的詩《等待》的戀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錄:王洛賓簡介</p><p class="ql-block">?王洛賓(1913年12月28日—1996年3月14日),名榮庭,字洛賓,曾用名艾依尼丁。漢族,祖籍涿州,出生于北京,中國民族音樂家。</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畢業(yè)于國立北平師范大學(xué)(北京師范大學(xué))音樂系。</p><p class="ql-block">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王洛賓在蘭州改編了新疆民歌《達(dá)坂城的姑娘》,之后便與西部民歌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并將一生都獻(xiàn)給了西部民歌的創(chuàng)作和傳播事業(yè)。有“西北民歌之父”、“西部歌王”之稱。</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988年9月,王洛賓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功勛榮譽(yù)獎?wù)隆?991年,享受國務(wù)院政府特殊津貼。</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主要作品有《在那遙遠(yuǎn)的地方》《半個月亮爬上來》《達(dá)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蓋頭來》《阿拉木汗》《在銀色的月光下》《花兒與少年》《送我一支玫瑰花》《高高的白楊》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圖片、資料和視頻均來自網(wǎng)絡(luò))</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港市|
定日县|
晋城|
乡城县|
漠河县|
错那县|
辽中县|
北辰区|
德安县|
铁岭县|
惠州市|
高雄县|
上思县|
花莲县|
巍山|
台中市|
鄂尔多斯市|
阳城县|
开原市|
曲阜市|
遵化市|
文成县|
东源县|
弥渡县|
容城县|
霍林郭勒市|
璧山县|
蓝田县|
和田县|
健康|
奈曼旗|
阳曲县|
陵川县|
阿图什市|
永吉县|
枣强县|
新竹县|
通海县|
南溪县|
兴安县|
即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