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父親姜儒琳是一位“張富清式”的老英雄。父親出生于1928年11月,1946年10月在他17歲時就放棄學業,從華中建設大學和幾個同學一起參加了新四軍,194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的槍林彈雨中,浴血奮戰屢立戰功。戰爭的硝煙散去之后,他卻深藏功名不提功勞,就算我們——他的孩子都不清楚他的過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親堅守初心,不改本色,聽黨指揮,1982年響應國家的號召,申請轉業回地方建設家鄉造福百姓,直到1989年5月離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親于2018年4月因病去世,享年90歲。雖然他老人家沒有等到2018年底全國統一進行的退役軍人信息采集的那個“張富清時刻”,但父親就是“張富清式”老英雄的證明來自于他的功勞證和5枚獎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親的功勞證和5枚獎章,是我在整理父親遺物時意外發現的,同時發現的還有父親的自書預(遺)囑和自撰碑文,這種做法完全是軍人父親的一貫作風:不給別人添麻煩,剛強、勇敢、自尊。父親在碑文中寫下了他為了解放戰爭浴血奮戰參加的眾多戰役,在槍林彈雨中拼命打下的各個戰功。我被父親的英雄戰績震驚到幾乎窒息,感到了直擊靈魂的拷問,感到很慚愧,我竟然不知道父親打了這么多的仗、還立下這么多的戰功。毫無疑問我的父親是英雄,軍功章和功勞簿就是最好的證明。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瞬間淚奔,內心對戎馬半生的父親的尊崇與敬仰無以復加。看到父親各個時期,穿著各式軍裝的老照片我心潮起伏,恨不得抽自己幾個嘴巴子,自己怎么以前就不知道這些呢?怎么就沒有想起來和父親多聊聊天,聽他講講年輕時候的經歷,講講過往的戰斗故事……我竟然不了解自己的父親是英雄,我真不是個孝順的女兒!現在只能通過父親的碑文和干部履歷檔案來了解自己父親過往的革命經歷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親的碑文是這樣寫的:“姜儒琳,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三十日出生于江蘇省沭陽縣悅來區耿圩鄉梁蕩村唐莊一戶佃中農家中。一九四六年十月于華中建設大學參加新四軍。一九四九年五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華野總兵站部中心股員、前方分部會計、汽車大隊文書、第二十三軍炮兵團二營營部書記、團司令部書記、參謀。參加過南麻、泰安、萊蕪、孟良崮、開封、睢杞、濟南、淮海、龍窩口、渡江、寧滬杭、長廣、上海戰役戰斗。建國后歷任二十三軍炮兵訓練大隊區隊長兼軍事教員、第三炮兵(南京)學校學員、錦州炮兵學校戰術教員、沈陽炮兵學校戰術教員、宣化炮兵學院地炮戰術教員,張家口地區農村“四清”工作隊隊長、蔚縣炮兵“五七”干校學員、西南六盤水煤炭指揮部燃化部第二十四工程處黨委書記、革命委員會主任、宣化炮兵軍政干部學校戰術教研室組長、第二地面炮兵學校戰術教研室主任、學員大隊副大隊長、大隊長黨委書記。曾立過三等功四次,四等功三次。獲解放獎章一枚、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中原解放紀念章各一枚,中國人民慰問解放軍贈紀念章一枚。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尉軍銜。一九五八年參加福建前線炮擊金門戰役。一九八二年五月于沈陽炮兵學院部隊正團職轉業,江蘇省清江市基建委員會副主任職務行政十五級。歷任淮陰市清河區城建環保局局長、區人大黨組成員、駐會委員、城鄉建設環保委主任委員(正處職級)。一九八九年離職休養。離休后享受縣處級政治生活待遇,廳局級醫療乘車待遇。革命軍人、共產黨員為信仰、為民族獨立、為人民解放、為建設新中國而戰出生入死,為國防軍隊建設、為保衛和建設社會主義,聽黨的話,那里需要那里去,勤奮工作,廉潔奉公,克己自律,不貪不腐為人民服務。于XXXX年XX月XX日XX時XX分辭世,享年XXX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親親筆手書的碑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以上就是父親自己親筆撰寫的碑文。我的父親是在2018年4月26日17時辭世的,享年90歲。父親走的很安詳,有老伴兒和兒女在他的身邊,母親和弟弟妹妹陪伴了父親生命的最后時刻。父親去天堂和他的老戰友們相會去了,我想天堂里沒有病痛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剛強勇敢的老軍人親筆手書的預遺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親17歲投筆從戎參加革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綁腿的作用就是行軍時為腿部形成支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親投筆從戎從華中建設大學參加新四軍投身于解放戰爭。</span></p> <p class="ql-block">(1965年10月父親在張家口“四清”工作隊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圖為父親在貴州六盤水地區“支左”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圖為父親姜儒琳在沈陽炮校任戰術教研室主任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圖為父親姜儒琳在沈陽炮校任學員三大隊大隊長兼黨委書記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看到父親打過的孟良崮、濟南、淮海、渡江、上海戰役這都是我們小時候在電影里面看到的著名戰役,父親經歷過的戰爭年代的殘酷和戰役戰斗的慘烈,我輩今天只有從歷史文獻和影視作品中去了解和感受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前期的電影《大決戰》三大戰役之淮海戰役,還有目前為了慶祝建國70周年,紀念淮海戰役70周年正在CCTV9記錄頻道和江蘇衛視同步播放的5集電視記錄片《淮海戰役啟示錄》。里面“通過參戰老兵的口述、回憶文章,以及戰斗英烈的日記、戰時書信等,還原戰斗經過和歷史細節,展現我軍將士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為人民而戰的使命擔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淮海戰役是最為慘烈的經典戰例,是具有決勝意義的人民解放戰爭,60萬人民解放軍與80萬國民黨軍在淮海戰場上兵戎相見、殊死一搏,歷時66天。“記錄片中那些戰火中走來的老兵初心不改,對于戰爭年代的烽火歲月的淬煉是侵入骨髓的記憶,更是頑強不屈的血性烙印。這些當年20歲左右的熱血青年,在戰火中成長,他們晝夜行軍,沖鋒陷陣,視死如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的父親姜儒琳就是這革命隊伍中的一員,他在革命隊伍中覺悟,在戰火淬煉中成長,淮海戰場上有他奮力拼殺的年輕的身影。這份經歷深刻影響了他后來的人生道路。“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忘回報人民”的精神信念和價值追求,成了父親永遠不忘的初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記得父親在張家口地區農村搞“四清”任工作隊隊長期間,工作隊中有從地方上抽調的大學生,大學生正式參加工作隊工作但是不發工資,當時規定工作隊要和農民“三同”,吃飯可以是各家輪流派飯,但有條件的地方,工作隊員可以自己辦伙食。父親的工作隊是自己辦伙食,該大學生隊員經濟很困難,他就不參加工作隊伙食,父親了解到這個情況就一直替該隊員交伙食費資助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后來工作隊結束后,我還見他到家里來過,說是來家里看看我的父母,父親還買了兩個像書本那么大的帶彩頁插圖的紅塑料皮豪華日記本和兩雙尼龍襪子送給他。彈力尼龍襪子當時是高科技新發明產品我們家人都沒有穿過,那時都是線襪子,不結實不耐穿,成天要補襪子。紅塑料皮的豪華大日記本相當于現在的筆記本電腦了,那時候這兩樣東西都是奢侈品,費了父親好多錢啊!為了這事兒惹得母親和父親大吵一架,所以我印象深刻,我當時也有點羨慕嫉妒恨,也跟著數落父親,說出的話很扎心像臺詞:“爸的心里只有人民,就是沒有咱們家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現在回想起來,父親之所以對經濟困難學生加以資助和關愛,是源于父親當年因為參加新四軍而中斷了自己在華中建設大學學業的緣故吧,父親的初心一定是希望用他曾經的浴血奮戰換來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還有一次,父親也是為了他的人民和媽媽鬧不愉快,那是在宣化炮兵學院的“文革”期間,父親被當權造反派摘了領章帽徽并打翻在地墜落塵埃,和門叔叔等人一起被造反派打入鍋爐房燒暖氣鍋爐,這樣的下苦力勞動強度大,十分辛苦,可是父親仍然樂觀淡定的當個燒鍋爐的,那時母親總是想方設法把伙食給父親整的可口些,有時改善生活有好菜了,還會讓我去服務社打二兩白酒讓父親喝兩口解解乏,父親喝得高興了還樂呵呵的說:“苦不苦想想紅軍兩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時候,糧油都是憑糧本按人頭計劃供應,各種物資都憑票。一天父親和母親商量,說是一起燒鍋爐的工人老郭家里糧食不夠吃,吃不到月底有時侯還到處借糧,玉米面都舍不得吃飽肚子,咱家糧本吃不了有節余的能不能讓他買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母親說:“咱家孩子小吃不了粗糧,每個月糧本是有些節余,問題是如果家里來個人就沒什么富裕了,有時還要防無時,有點節余也不能給別人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親就給母親做思想工作說:“地方老百姓很困難,沒有部隊的待遇好,咱打仗流血拼命的為了啥?不就是為了大家都過上好日子嗎?解放戰爭也是老百姓支前民工用小推車推出來的勝利,有糧食也舍不得吃給部隊上支援前線,咱不能忘本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母親懟他說:“你少給我唱高調,自己都挨整燒鍋爐去了,還憂國憂民呢!我不同意!”父親苦口婆心的反復給母親做思想工作,后來母親同意讓出來30斤玉米面,父親高興的像攻下了一個山頭。父親拿著母親的糧本告訴工人老郭可以買30斤玉米面的定額。可是,令父親始料未及的是,他為了給人民群眾謀幸福,卻出現了不該發生的事情,導致母親又和父親干了一場大仗。原因是老郭不打招呼,就擅自偷偷的加倍使用定額,買了糧本上面60斤玉米面,因為本上的節余不夠60斤,老郭超買還提前使用了下個月的定額指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親一貫就是不管家里任何家務事的,他也沒有看一眼糧本記錄就還給了母親。母親拿著糧本翻看記錄,一看記錄他買了60斤額度指標,并且還預支了下個月定額,母親問父親買了多少定額?父親說30斤,母親一聽就來氣了說父親騙她:“這不一共買了60斤,定額都出現虧空了,預支是紅筆寫的你看不見嗎?瞎吖?這不是有日期記錄的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親說:“沒有騙你呀!我真的不知道他多買了,我回頭去了解一下是什么情況。”你看看吧,我的父親總是為了他的人民群眾而和母親干仗!唉,這一次他的人民群眾辜負了父親的信任,把他害慘了!當時我還有點小幸災樂禍,這下有父親好看的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以前年紀小不理解父親,現在看了《淮海戰役啟示錄》受到了啟示,父親那一輩創建共和國的老革命軍人,一輩子堅守著初心,保持著軍人的本色,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忘回報人民的精神信念和價值追求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在解放戰爭的槍林彈雨中已經深深烙在了他們的生命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從小生活在部隊大院里,在軍營里滿眼看到的叔叔伯伯們,都是創建共和國的將領,像父親他們這樣的年輕老革命太多了,所以我習以為常也沒有覺得父輩有多崇高偉大,也沒有想到問父親打仗的故事,不過有時侯父親和母親兩人聊天斗嘴時,也會涉及到一些父親的經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那時還小,有一次看到父親胳膊和腿上各有一處傷疤,就問:“爸爸這是什么?”父親輕描淡寫的說:“被炮彈皮啃了一口!”那時也不知道追問父親,有時間還不夠我們跑外面瘋玩兒去呢!但是父親落下了腿疼的老毛病我是知道的,姥爺專門給父親加工搟了一床羊毛氈,還有一床狗皮褥子,都是給父親防寒防潮用的,冬天父親還要在軍棉褲里的膝蓋處縫上兩塊帶毛羊皮。父親的這個三件套寶貝都是東北姥爺家弄來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有一次媽媽不知道為了什么數落父親:“就你傻!當教員當教員當了個大頭兵,人家炮校畢業都跑回老部隊當大官啦!”我問媽媽為什么?媽媽說:“你爸膽小不敢跑,讓留校就留校,讓當教員就當教員,人家XXX就偷著跑回老部隊了,老部隊職位都給留著呢,你爸畢業要回老部隊哪像現在,那升的可快了!”父親說:“聽你媽胡說,軍人服從命令聽黨指揮!再說了,成績優異的優秀畢業學員才能夠留校呢,那時籌建炮校急需教員,不能過多考慮個人的得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親是一個堅守初心、淡泊名利、勇敢正直的硬漢,建國后為軍隊院校的建設不計個人得失,犧牲小我,奉獻一切。我脫離了部隊大院的圈子失去了炮小孩的組織,都源于父親的一次選擇。那還是父親在貴州六盤水當軍代表“支左”的后期,因為政治環境發生了變化,炮兵系統派韓永昌叔叔代表組織,來接我們這一批人返回軍隊。當時父親已經做好了就地轉業的準備,已經把母親工作安排調至XXXX處,今天我才了解到,那是父親參加解放戰爭時打下淮海戰役的戰場。XX市有位父親的老上級還是什么老首長,我現在都記不太清了,反正當時在市里當大領導,記得我陪父親去家里拜訪他時,趙伯伯讓父親轉業來地方工作和母親團聚,把一家人團聚到一起,不要兩地分居實在是辛苦。說是趁他在這里好給父親安置工作,當時父親同意了轉業去他曾經打過仗的地方搞建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因此,父親就在我高中畢業時(宣化四中)安排我去了XX市附近的知青點下鄉插隊了。母親高興的盼望著父親轉業一家人團聚的時刻,不料情況又發生了巨大變化,組織上不批準父親的轉業報告,不同意父親轉業,原因是“撥亂反正”要重新組建炮兵院校,這樣一來父親帶著2個弟弟和妹妹就留駐在宣化炮兵學院了,后來父親又帶著弟弟妹妹們遷往沈陽第二地面炮兵學校搞籌建,所以父親是宣化炮兵學院和沈陽炮兵學院的“老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就因為父親的不忘初心,聽黨指揮,為國防軍隊建設的奉獻精神,直接導致了父母兩地分居八年之久。父母親各帶著孩子們南北遙望,兩邊的孩子們在成長的關鍵期缺失了父母共同的陪伴與教導。這成為了我們家庭永遠的傷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親的工作繁忙,整個人沒日沒夜的撲在軍隊建設上,家里就扔給妹妹。院里的叔叔阿姨都夸姜家的小二丫頭可能干了,她不但代替父親去參加弟弟的家長會,還要代替父親出席哥哥的家長會,因為哥哥是學校的籃球隊長訓練很忙,也成天的不著家,妹妹還要把飯菜給他留好扣在食堂的飯桌上。打個青椒炒雞蛋的菜,妹妹只挑辣椒絲吃把雞蛋留給哥哥,說是哥哥訓練太累了。妹妹給父親洗軍裝放在浴缸里用雙腳踩著洗,我看到妹妹這樣懂事我心潮涌動忍不住想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而我這個一直生活在部隊大院的女孩,不得不單槍匹馬去XX地當知青,若干年后我返回沈陽炮兵學院,弟弟說我一點部隊干部子女的氣質也沒有,整個是個平民老百姓還是流浪民族那種的,語氣神態中貌似嫌棄我這個姐姐有些給他掉價?我自己也驀然發覺我已經和部隊大院孩子們有了陌生的疏離感。我的個性里的確有著少數民族淳樸率真的特質,但是我對軍隊的信仰和情結與生俱來從未改變,我在這一點上隨父親,勇敢正直、淡泊名利、知足常樂。我和母親一樣后來我也當了一名軍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就在我奔回沈陽和父母弟弟妹妹團聚,大概才剛兩年吧,父親當時任三大隊大隊長兼黨委書記,父親在家也是一把手,把握全家的航向一個人說了算。這回他要響應黨的號召,投身改革開放發展經濟建設,不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父親說:“部隊養小不養老,我要落葉歸根。我要響應黨的號召回老家建設家鄉,轉業回地方干幾年,為實現家鄉四個現代化出把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母親氣得不得了說是“剛調回來沒過兩年安生日子,你又要折騰,家都給你折騰窮了,堅決不走,這回等著干到離休進干休所。”母親這回是真的暴動玩兒命和父親干大仗,母親哭著痛說革命家史:“你個南蠻子,你個騙子,結婚時你答應我爹媽的說好了將來不離開東北的,要不我能嫁給你?那會兒你訥么大歲數了!嗚嗚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親這樣懟母親:“我哪么大歲數了?不就比你大7歲嗎!那會兒組織上給我介紹的對象多著呢!我看上你就因為你家姐妹多,將來把你帶回江蘇老家的,誰家娶媳婦不帶回老家去?我要回老家吃淮揚菜吃活鯽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當時院里的那些老同志都勸父親不要轉業說是“再干幾年就離休進干休所了,建國前參加革命的老同志為啥還要轉業呢?回地方都是降職降級安置使用,等于要扒二層皮工資待遇要減少很多”。尤其是門叔叔、戴叔叔、王叔叔這些宣化炮院來的“老人”都到家里來力勸父親留在部隊干幾年后就離休進干休所,可是去意堅決的父親卻說:“為了革命南征北戰少小離家都半輩子了,還沒有為家鄉地方建設做貢獻,當年從學校里參加革命都沒有告訴家里,母親成天站在地里哭著喊: 三兒啊,三兒啊……你在哪兒吶?母親生生的哭瞎了眼睛,想我啊!思念成疾早早的就離開了人世,老父親去世那年在貴州“支左”也趕不回去,想想真是忠孝不能兩全啊!現在我想要落葉歸根回江蘇老家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親這樣說了,大家也只好做罷。通過多次的努力父親終于做通了母親的思想工作。1982年5月父母親帶弟弟妹妹們南下回到江蘇老家大淮安(也是周總理的故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親對自己要求很嚴,正如他一生所踐行的“革命軍人、共產黨員為信仰、為民族獨立、為人民解放、為建立新中國出生入死,為國防軍隊建設、為保衛和平建設社會主義,聽黨的話,那里需要那里去,勤奮工作,廉潔奉公,克己自律,不貪不腐為人民服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回到老家后,生活環境氣候都很好,日子很安逸,大弟退役時父母一定要他回老家安置,因為弟弟是在沈陽當兵入伍的,所以退役后也可以在沈陽安置。父母那一輩人大都是重男輕女思想嚴重,當然要兒子回到身邊的,弟弟退役回到老家后想進公檢法口子,正好當時在招考,弟弟想讓父親給他找找人,父親沒有答應弟弟的請求,父親說:“憑自己本事考,考上就進,考不上就不進”。弟弟這次沒有如愿,因此就落下了弟弟對父親的一個埋怨,不過弟弟后來還是憑自己的能力考上了干部編制,并且拿到了文憑,在工作中也不斷的進階進步。妹妹也很努力,她有勇氣把現有單位工作放棄了去脫產讀書,完成了專業的轉型晉階,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弟弟妹妹在各自的工作領域都發展的很好,這令父親感到很欣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小弟因為種種原因下崗了,他說哥姐們都是干部編制就他沒有安身立命的位置,讓父親給他解決一下,可是父親說:“你要靠個人努力奮斗,有多大能力辦多大事,要理解國家改革,要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找到自己的座標。”小弟創業失敗后就去打工做銷售,父親一直都是鼓勵支持小弟,他還幫小弟把停繳的社會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都補繳了,還答應以后一直替他繳納。父親這樣說的:“困難不要怕,誰家能沒有困難呢?誰家沒有下崗的呢?只要家人相互幫助,就可以抵御住社會變革的沖擊,我們做父母的不指望孩子們成龍,只是希望你們成人,父母只是盡力支持成全你們的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后來父親在晚年患病的時候,就把小弟喊回家來照顧年邁的父母親了,小弟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他從一個油瓶子倒了都不知道扶的人,鍛煉成長為會燒飯做菜照顧父母,帶父母就醫看病到處求醫問藥的家庭支柱。這幾年小弟一家和父母親一起生活,互相照顧著,扶持著向前走。我很感謝小弟的付出,他讓父親感到很安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親經常會在吃團圓飯時笑瞇瞇的說:“姜家的孩子們都平平安安的,踏踏實實的,沒有違法亂紀、貪污腐化的,這就是福,就是最大的幸福,我對得起黨,對得起人民。”父親一輩子:“聽黨的話,那里需要那里去,勤奮工作,廉潔奉公,克己自律,不貪不腐為人民服務。”黨的要求他老人家都做到了。我為有這樣的父親感到驕傲,我以此為榮。</span></p> <p class="ql-block">(回到地方后父親忘我的為家鄉建設工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親在人大參加選舉活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回到地方工作后父親堅守著初心,很少考慮自己的得失,轉業到地方,他并不在乎職務的升遷,忘我的工作著希望能為家鄉的四個現代化建設奉獻自己的后半生。父親在1989年5月離休。離休后享受縣處級政治生活待遇,廳局級醫療乘車待遇。但是父親離休后去醫院就醫或是去南京就醫一般都是用自家人的車或是打車,很少麻煩組織,父親說:“能自己解決的問題就不要麻煩人家”。我看到經常是妹夫開車來南京帶父親就醫,小弟來南京給父親取藥。父親離休后心態坦然,并沒有把他“享受縣處級政治生活待遇,廳局級醫療乘車待遇”當回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親晚年常常會說:“活著就是待遇,能活著就是幸福待遇,比起那些已經犧牲的戰友,還計較考慮什么個人得失,我是替他們活著吶!”妹妹如果在家就會接過父親的話說:“正因為您是替他們活著的,所以您才更要好好的活著,該您享受的待遇就要享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的父親姜儒琳就是這樣一位深藏功名,堅守初心,不改本色的“張富清式”的老英雄。我相信全國各地還有很多這樣深藏功名的老英雄。我之所以寫下這篇緬懷父親姜儒琳的回憶文章是被《淮海戰役啟示錄》激發出來的愛國主義崇軍情懷,以及對父親姜儒琳的敬仰與思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一定要把父輩的軍魂和我對軍隊、軍人的信仰和尊崇傳承下去,不能讓我的子孫后代在安逸的生活中忘了軍人世家的革命傳統。因為這是烙在我心上,刻在我骨子里,流淌在我血液中的崇軍情懷,因為我是部隊大院的孩子,我從軍營走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世兄、學姐、發小同學為父親致敬悼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父親是一位“張富清式”的老英雄 》首發刊于《現代家庭報》2019年11月8日第5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保持初心,堅定信念。這是我的無償獻血證書和對老兵公益項目的愛心捐助善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征文活動作品《我的父親姜儒琳》獲得三等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作者簡介:姜蘇行云,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在教育系統工作三十余年;部隊大院子女;從父隨軍 十七年;從夫隨軍十二年;寫作初心是為了記錄《塞上炮兵城的故事》父輩的、吾輩發小的、生命成長物語。</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謝謝您的閱讀??</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邑县|
抚宁县|
六枝特区|
兴义市|
阳城县|
商水县|
沙田区|
桃园县|
昌黎县|
郓城县|
保山市|
团风县|
广河县|
南和县|
余姚市|
深圳市|
普格县|
抚州市|
潮州市|
华宁县|
株洲县|
武隆县|
泸西县|
那曲县|
沙湾县|
万荣县|
呼伦贝尔市|
枞阳县|
武义县|
青阳县|
七台河市|
江山市|
屏东市|
安康市|
宁陕县|
新蔡县|
东阳市|
咸阳市|
兴仁县|
洪洞县|
凤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