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氣象博物館所在地是歷史上的徐家匯觀象臺地址,初建于1873年,由天主教耶穌會創立,是中國沿海第一座觀象臺。1872年12月1日啟動氣象觀測至今,100多年來從未間斷對上海的氣象觀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徐家匯觀象臺始建于1873年,選址于徐家匯肇嘉浜西岸(今蒲西路221號),建成二層平臺的五開間平房。后隨氣象業務的發展,1900年在徐光啟墓東側(今蒲西路166號)擴建新樓,即現在的徐家匯觀象臺舊址主體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徐家匯氣象觀象臺的院墻邊上就可看到徐家匯天主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徐家匯天主教堂是中國著名的天主教堂,位于中國上海市徐匯區徐家匯蒲西路158號,為天主教上海教區主教座堂,正式的名稱為“圣依納爵堂”,堂側有天主教上海教區主教府,修女院,建筑風格為中世紀哥特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座主教座堂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動土興建,1910年9月大堂落成。整幢建筑高五層,磚木結構。法國中世紀樣式。大堂頂部兩側是哥德式鐘樓,尖頂。高50米。大堂內圣母抱小耶穌像立祭臺之巔,俯視全堂,為整座教堂之中心。教堂占地面積2670平方米,建筑面積6670平方米,可容納3000余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2012年徐家匯觀象臺成立140周年時,世界氣象組織(WMO)秘書長雅羅授予上海市氣象局國際世紀氣候站證書,表彰徐家匯觀象臺連續140年收集的長時間序列氣候資料,對世界氣象組織全球系統和計劃做出的突出貢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全世界觀象臺成立超140年以上的只有2個,一個在上海徐家匯,另一個在菲律賓馬尼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氣象博物館就藏在一座1901年代蓋起的老洋房里,至今已有120年的歷史了。老洋房前的花園里有不少氣象探測設備。老洋房目前仍很漂亮,再加上里面擁有豐富的氣象史藏品,在講解員近1小時的認真講解下,初步了解了中國最早的氣象站,感覺這是一次很值得的參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上海氣象博物館前的草坪上,樹立著“國際經度聯調基點”標示石柱,國際經度聯測是徐家匯觀象臺歷史上一項重要的科研活動。在被國際天文協會確定為標準時計處后,徐家匯觀象臺曾于1926、1933年兩次參加國際經度聯測任務,成為重力加速度的基準點,是世界三大基準點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是一幢英國風格的三層建筑,大樓中央建有磚木結構的測風塔,頂高40米,安有貝克萊風向風速儀。該建筑外立面為灰色清水磚墻、圓拱券窗,窗框和窗下裝飾采用紅磚,局部墻身帶有齒形飾,部分窗框由紅磚砌筑成隅石狀。平臺及室外樓梯采用古典式寶瓶狀欄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早在1879年的夏天,徐家匯這座綠蔭環抱的古樸建筑里誕生了中國第一個臺風警報,并在之后的100多年里也默默地工作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樓初建時,大樓中央建有磚木結構的測風塔,頂高40米,安有貝克萊(Beckley)風向風速儀。1908年至1910年間,由于地基承載問題,高出主體部分的磚木測風塔被拆除,替換為35米高的鐵塔,后于1963年拆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主樓樓面還安有法國巴爾惹蒙伯爵夫人瑪爾太贈送的大鐘一座,逢刻奏樂,遇時鳴鐘,為周圍居民授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徐家匯觀象臺舊址為市優秀歷史建筑。2016年起,改建為上海氣象博物館的徐家匯觀象臺舊址,作為徐家匯源景區的一部分,限時對游客免費開放。2014年,作為徐家匯天主教歷史建筑群的一部分,徐家匯觀象臺舊址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進博物館大門就可看見一塊大草坪,這是最早的氣象觀測場,有149年的歷史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地面氣象觀測場,降水、云量、日照、積雪等天氣現象,都可以通過各種專業儀器進行精密測量并記錄。這里的儀器設備不僅可以觀測天氣,還能夠超越時間限制,實時傳輸氣象數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草坪上三個百葉箱里就是當時徐家匯測氣溫的,四個金屬筒是測降雨量的,當然還有測風向風速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本著真實性、可逆性和可識別性的原則,原有建筑立面風貌得到了保護和修復。在修繕立面清水磚墻過程中,后期大修覆蓋其上的仿石水泥涂料以最低強度被剝除,北立面中部塔樓的清水磚墻重見天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底層東西兩側的互動體驗空間內,可以清晰看到露明在外的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木柱、磚柱和砼柱,配合拆除吊頂之后的露明木格柵天花,展現出建筑的歷史變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進門廳就可看到地面上畫有一幅32位制羅盤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72年12月1日,徐家匯最低氣溫為4.8℃,最高氣溫為16.9℃。” 法國傳教士高龍鞶在觀測日志上留下的這些記錄,開啟了百年年氣象觀測記錄篇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份氣象觀測記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跨越走廊的“百年氣象鋼琴”——《徐家匯“年平均溫度表”》,是一份百年的堅持。“黑白琴鍵”記錄著上海自上世紀90年代起,逐年升高的“城市溫度,可以說,這不僅僅是一條普通的溫度變化曲線,更反映了上海百年來的冷暖和滄桑,也印證了近年來全球變暖的發展趨勢。上海人可到這里找到你出生的那年平均溫度是多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為全球第一批開始從事氣象工作的機構之一,徐家匯觀象臺的連續觀測,為我國和全球氣象預報及氣候變化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氣象資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記氣壓計,產于瑞士(1900年左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左右為折疊式紅水溫度計(法國,19世紀初),中間是毛發濕度計(20世紀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垂直氣壓計〈法國,1850年左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垂直氣壓計(法國,1850年左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電報接收機與發報電鍵(瑞士,1850年左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分儀(瑞士,20世紀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經緯儀(瑞士,1900年左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76年,能恩斯〈照片右側那位)成為徐家匯觀象臺第一任臺長。他建立并完善了預報體系,使上海第一次擁有了氣象服務。而他個人對臺風研究的貢獻則“首次給了觀象臺以科學聲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v在能恩斯的良好開端下,徐家匯觀象臺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代,作為能恩斯助手的勞積勛于1896 年成為徐家匯觀象臺臺長。1893年至1918年,勞積勛研究了中國沿海 620 次臺風的路徑,于1900年出版了《遠東的大氣》一書,這本書成為法國政府分發給遠東航行艦船的必備書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望遠鏡〈19世紀初一20世紀初),其中年齡最大的望遠鏡,是1680年左右的望遠鏡!據說,歷任臺長都使用過這副望遠鏡,他們都是對觀象臺有著巨大貢獻的“超級學霸”,他們大多都是遠洋而來的法國傳教士,有些人甚至還能說著一口流利的上海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櫥窗里展出的是徐家匯觀象臺出版的英文年歷,其中包含1873年的星空圖和中國常見的農諺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菲茨羅伊氣壓計/溫度計/風暴瓶(英國,19世紀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Tennelo牌棍式氣壓(法國巴黎,19世紀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首任臺長能恩斯手繪的《臺風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里曾是上海播報天氣預報的房間,今天我也來當一回氣象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是用3D打印機打出來的最初百葉箱模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00多年前,這位信使正準備將徐家匯觀象臺制作的中國沿海的天氣預報送往各大報社刊載。正是他蹬車上路的一瞬,推動了上海氣象服務的歷史,推動了氣象服務走進千家萬戶。他算不算當前快遞小哥的老前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是目前仍矗立在外灘的氣象信號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于1884年在外灘設立的氣象信號在塔初建時,塔頂上是一根高15米的木制旗桿,旗桿四周用繩索固定各色信號旗幟。1906年一次暴風雨襲擊后木桿被折斷,子午球墜落,于是重新建造一座高36米具有意大利風格的鋼筋水泥塔,并在塔上安裝一根12米高的信號旗桿,總高近50米,是外灘當時最高的建筑物。此后外灘氣象信號塔陸續進行了一些小型擴建和整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氣壓計/溫度計(法國,1900年左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氣壓計/溫度計(法國,1900年左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當年,在徐光啟著名的《農政全書》中對“氣象”有著大量闡述。這是徐光啟對中國天文學與氣象學作出的杰出貢獻。這本書基本上囊括了中國明代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貫穿著徐光啟治國治民的"農政”思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出氣象博物館往右轉就看到有一座明代科學家徐光啟的雕塑。據說,徐家匯名字的得來,既與地理位置有關,又與歷史名人頗有淵源,這一名人就是被稱為歷史上上海籍人中最有影響的人物——徐光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從徐光啟雕塑再往前走幾步便來到了光啟公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徐光啟是中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比林則徐還早二百多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徐光啟墓前立有石碑、石人、石馬、華表、石牌坊等物。石牌坊上正中額題“文武元勛”,右題“熙朝元輔”,左題“王佐儒宗”,正中額下題:“明故大夫太子太保贈少保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徐文定公墓闕”。石牌坊鐫有對聯,上聯“治歷明農百世師經天緯地”,下聯“出將入相一個臣奮武揆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徐家匯是徐光啟的故鄉,徐家匯本名法華匯,后來為了紀念徐光啟改名為徐家匯。徐光啟墓就位于徐家匯南丹路的光啟公園內。墓地共有10個墓穴,葬徐光啟及其夫人吳氏,左右是四個孫子夫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徐光啟為官清廉,《明史》詞條中記載在徐光啟去世之后:“蓋棺之日,囊無余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睜開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竟然在去世之后蓋棺下葬時,因為家中沒有錢而被迫請求朝廷的撫恤,這在明末那個貪污腐化的時代,徐光啟無疑是一個另類,這或許就是他命運多舛的原因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光啟公園內還有徐光啟紀念館。紀念館分為四大陳列:徐光啟平生、《農政全書》與《幾何原本》、《崇禎歷書》與《徐氏庖言》以及徐光啟與上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光啟公園內的這棟老房子叫做“南春華堂”,雖然有500多年的歷史,卻是2005年出于保護歷史文化建筑的目的,從原址梅隴遷移到光啟公園,與徐光啟墓“做伴”,原放置在光啟墓前的徐光啟雕像也移到院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徐光啟(1562年-1633年),字子先,號玄扈,謚文定,上海法華寺人(今上海徐家匯),明代著名科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萬歷二十五年,徐光啟考中省試的第一名舉人 ,萬歷進士,官至崇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1603年,入天主教,教名保祿。較早師從利瑪竇學習西方的天文、歷法、數學、測量和水利等科學技術,畢生致力于科學技術的研究,勤奮著述,是介紹和吸收歐洲科學技術的積極推動者,為17世紀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徐光啟病逝,崇禎帝贈太子太保、少保,謚號文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園內還有一個勾股定理演示裝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利瑪竇半身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年—1610年),字西泰,意大利人。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學者。1582年(明萬歷十年)被派往中國傳教,直至1610年在北京逝世,在華傳教28年,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最早傳教士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利瑪竇與徐光啟等人合譯的歐幾里德《幾何原本》(前六卷),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原有的數學學習和研究的習慣,改變了中國數學發展的方向,是中國數學史上的一件大事。幾何學方面,還與徐光啟、李之藻等共同翻譯了《同文算指》、《測量法義》、《圜容較義》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利瑪竇制作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界地圖,先后被十二次刻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美國《生活》雜志將利瑪竇評為公元第二千年內(1000年—1999年)最有影響力的百名人物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610 年5月11日,利瑪竇因病卒于北京,終年59歲。葬于北京西郊的藤公柵欄,使其成為首位葬于北京的西方傳教士。利瑪竇墓現位于北京西城區官園橋附近的北京行政學院院內。</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寿光市|
克拉玛依市|
屯留县|
高唐县|
灵石县|
桓仁|
无为县|
中西区|
射阳县|
贵德县|
碌曲县|
班玛县|
威信县|
温泉县|
孝感市|
莱阳市|
平乐县|
巨野县|
定远县|
温州市|
故城县|
温泉县|
自贡市|
舒兰市|
道真|
鹿邑县|
革吉县|
宜宾市|
壶关县|
贡觉县|
石楼县|
芜湖县|
方山县|
体育|
定远县|
吉首市|
汕尾市|
安塞县|
定兴县|
遵义市|
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