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和我的朋友圈</p> <p class="ql-block">左一為本人,左二為宮輝,左三為丁曉禾,左四為王槐榮,左五為蔣放鳴,左六為朱坤宇,左七為戴韌。</p> <p class="ql-block">左一朱元昊,左二本人,左三蔣放鳴,左四應兆銘,左五李英,在應兆銘家聚會。</p> <p class="ql-block">蔣放鳴宮輝及本人在上海火車站見面合影</p> <p class="ql-block">文:江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十多年前,婺城是個什么樣子的呢?在我的記憶中,小碼頭總是人頭攢動,布票糧票可以換商品,憑票供應的大前門藍西湖香煙,在這里可以高價買賣;人民廣場上有個露天足球場,司令臺邊有個燈光球場,金華的幾支工人球隊常在那里比賽;老火車站邊上常有聚眾賭博的人群,也有扒手,專扒外地旅客的錢包;憑票入場的人民電影院門口也會有一群群混假票的小青年,每到月底的時候,蘭溪門煤餅店就會有排隊的小長龍,小碼頭糧店也是如此,蘭溪門新華書店成了有志青年的俱樂部,工人文化宮以及群眾藝術館基本成為了進步青年的精神家園。多年后,每當我路過通濟橋,看著朝嵐暮血的江景……腦海中就會出現多年前婺城的老樣子,以及清坡門范記餛飩攤上那幾把坐下便吱吱作響的殘破竹椅,溫情而疼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最深刻的記憶和最早的朋友圈基本來自于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那時候二十來歲,無事可做,整天東游西蕩,三教九流,社會閑雜什么人都交。有些是打工時認識的,有些是同住一條巷子里的街坊鄰居,有的是參加工作后的同事,有男有女,穿插混搭,分分合合,一路走來,留下來的朋友卻不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是個八方潮流激蕩而至的年份,婺城雖小,但也不例外。玩摔跤拳擊的賈劍中,楊建軍,周武忠,肌肉發達,走在大街上,會引來無數人的目光,幾乎無人不識。不同于玩鐵的葉林,李靖們,是靠稿紙上寫小說出名的,他們在一些雜志上發表了作品,同樣會傳遍婺城的大街小巷,甚至家喻戶曉。歷史的片段在這里聚集或流散,分分合合,潮起潮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82年,葉林在《清明》文學雜志發表了中篇小說《沒有門牌的小院》,后又獲得《清明》文學一等獎,當他帶著新婚的夫人登上黃山領獎臺時,也許,余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還在打腹稿,后來獲得若貝爾文學獎的莫言成名作《透明的紅蘿卜》也還在醞釀中。晚上,葉林在下榻的酒店給我寫了一封信,大意是表達了他獲獎的思考,以及對我的鼓勵。回金后,他還送給我一只筆筒。當年,金華的文學愛好者,看葉林,如同高山仰止。之后,葉林的小說一發而不可收拾,從北到南,長驅直入,幾乎所有出名的雜志都在不斷地發表著他的小說。可惜,八十年代末,葉林以一篇獲得莊重文文學獎、《十月》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等五項大獎的小說《火魂》封筆,并且如同這篇剛硬冷血的小說那樣,頭也不回地離開了文壇,原因不詳。如果他一直寫下去,蜚聲文壇的也可能是葉林。歷史是沒有如果一說的。李靖后去了杭州,與婺城的關系也漸行漸遠。</p> <p class="ql-block">1978年,我被招工進入金華農業藥械廠,也就是如今上市公司今飛集團的前生,我在那里大約領了七年的工資。蔣放鳴分在解放西路的農具實驗廠,王槐榮分在涼帽山的印染廠,李英在農村文化站,張根芳在鄉下教書,葉林和丁曉禾后來調入小市文聯工作了,地點在雅塘街上的老鎮委,那時,我們一有空就喜歡往那里跑,日子過得清貧,卻沒感覺到苦,也許每人心里都隱藏著一個文學夢。我父親在印染廠做財務,分到的宿舍與王槐榮為同一棟樓,進進出出,常有交集。那時候,遇到一個好的題材,就忍不住去找人討論,找的人自然是喜歡碼字的人了。蔣放鳴的愛情詩我是很喜歡讀的,比如《獻給我的愛麗絲》之類的詩,很有才華和激情,也很應景,這與我對他有太多的了解有關。不過他本來就長的帥,才子佳人,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蔣放鳴在單位管職工教育,常常借培訓之名,要求職工交上一張一寸黑白照,于是,他那個辦公桌的抽屜就成為了最神秘的地方。有一次,我騎了輛破舊的自行車,去他那里蹭飯吃,他就拉開那個神秘的小抽屜,并拿出一摞照片給我看,我對其中的一張愛不釋手,后來,他就主動想辦法幫我牽線搭橋。我們約會了,感覺非常的美好,雖然最后沒能走到一起,但我依然記得那段青春往事,至今我依然記得那個女孩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金華古稱婺州,歷史上曾稱為“小鄒魯”,這與宋代大儒呂祖謙和宋元的大儒“北山四先生”、明代大儒宋濂、章懋關聯最大。在婺州,以及二千多年的成建制地方教育,使這里文人輩出,理學成風,金華便有了“文物之藪,理學之邦”的“小鄒魯” 之雅稱。但在我看來,先輩的星光并不曾普照一切,只對屈栺可數的年輕人才是希望之火。葉林的《沒有門牌的小院》《火魂》以及臨河鎮系列,宮輝的《孩子與銅像》,為我們開拓了高地,這也使得緊隨其后的大批文學青年感到有章可循,自此,也有人眼高手低另避奚徑各自為戰,由一茬茬新人前赴后繼蔚然成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個人的成果,總是與林林總總的野生與偶發相關:王槐榮的《紅軍巷的故事》、李英的《感動之城》《大國治村》《讓百姓做主》、張根芳的《金華古言話》、丁曉禾的《算賬》《小妖精時代》《廣闊天地》……都是來自與時代獨處的個人或現實中惺惺相惜與自我關照;來自聚會、酒局、牌桌與口耳相傳的江湖道場。今天的風光與神話在昔日何嘗不是失落無助的一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在市農業藥械廠工作時期,總昐著休假日的到來。我常常請病假躲在家里寫作,茫茫中與自己游戲。自由與文學藝術是寒夜里的星火,只有寫點東西,才能證明生命余溫的尚存,對抗或逃避主流所不容的現實。后來,王槐榮在蘭溪門菜市場偶然碰到我,問我愿不愿意去鄉鎮企業局工作?我說,好的。就這樣,我調進了機關上班。那時,王槐榮已經是鄉鎮企業局的黨組成員兼人事科長。局長是個南下老干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在機關里嘔心瀝血不分晝夜,為領導寫文章,欲求將來出人頭地。回想起那些暗夜里孤軍奮戰的每一個細節,每天睡眼惺忪的出離與歸來,將孤單而年輕的我與香煙過早地捆綁在一起。那段時光,我寫過許多稀奇古怪的文字,后又將付之一炬。我感覺到,自由和藝術是我真正喜歡的生活。我給領導打報告,要求離開單位。領導感到很驚訝,不斷勸我慎重考慮,我一旦做出了決定,是很難改變思維的。直到后來生活中遇到了許多的困難,才開始思考當初的決定是否過于草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88年前后,葉林赴西北大學深造,丁曉禾去北京魯迅文學院求學,宮輝去北大作家班鍍金,他們像幾個早期的革命黨進京趕考,胸懷大志,圍聚一角,他們瘦骨憐仃、長發披肩,是典型的憤青和事主。他們的前行,是那時金華文學藝術的苦澀火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92年,鄧公南巡,丁曉禾北上,登上赴京的列車,帶著可憐的積蓄,如同開赴前線的敢死隊帶上了全部家當,算是正式下海。雖然多年后老丁也成為了享譽京城的一代書商,但從他多年后寫的一篇《一個書商的懺悔》一文中,看出其中的無奈與苦澀。宮輝被杭州鐵路局調進杭州,成為局長秘書,又調入上海,自此,開啟了一生順暢的官場之路。葉林雖然沒有下海,但也在單位辦了停薪留職,創辦了風鈴廣告公司,由于他的才能,他做的廣告詞總是很文學,也很獨樹一幟。風鈴廣告,一時稱盛,門庭若市,幾年后,他買下了市中心的地皮,建造了自己的別墅,成為了作家中少數財務自由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葉林的擱筆,丁曉禾的下海,宮輝的遠離,讓我們感覺到這個舞臺主要角色的突然休假。人們懷念熱鬧舞臺的同時,也等待這無劇可演而帶來的悵然若失。80年代留給我們的不僅有回憶,還有一堆值得面對的問題。80年代的謝幕以一場交易結束,那戲劇性的嘲諷和挫折感恐怕今天的人們難以理解。</p> <p class="ql-block">市作協主席李英在給我小兒子簽名他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誰年輕時沒曾投入過一座城?躍入萬千生命匯成的熱氣蒸騰,短兵相接、切膚體驗生活給予的所有,仿佛做夢卻格外投入。上世紀90年代初期,我進入市二輕工業科學研究所工作,常常出差,游走于全國各地,從重慶坐船到湖北,從大慶坐綠皮車到遼寧,從北京到唐山,體會那些南來北往的人群,以及城市與山河,這使我受益匪淺。每當回來,都與漸成風氣的一群朋友通過“飯局”分享見聞體會。王槐榮、李英、應兆銘、蔣放鳴、戴韌,蔣鵬放、王基高、遠村,飛沙等,就是那段時間經常聯系的朋友。</p><p class="ql-block">我懷念那短暫綻放、隱身埋世于此的一群人,彼此牽引又相互折磨的酒局和江湖,這些人物在婺城如流星閃過,又在新世紀展開的藝術幃幕中遞次登場,奠定和索引出這方水土的學理脈絡。事了拂衣去,飄沓如流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98年,我再次決定離開單位,移師北京討生活。離開前,我專門去了一趟黃大仙祖宮,敬了香,向婺城告別。早年寫詩的蔣放鳴雖然后來寫的不多,但他已成為金華縣江北工商局的局長,王槐榮已經調入市文聯當上了副主席,專門寫他的老革命故事,李英當上了婺城區的宣傳部副部長,由于職業的緣故,他從寫小說改為寫報告文學,最終成就了他二度獲得徐遲報告文學獎,當年拉小提琴的應兆銘當上了群眾藝術館的館長,并帶學生,其中有多名學生考上了中央音樂學院。昔日的失敗和反叛被市場與時尚的春風掠過,難尋蹤跡。幸而遠村與許多藝術家們仍自我“放逐”,他和朋友們創辦的中間帶詩群,他寫的“荒誕派”成為新的藝術流派,幸免讓歷史還留下一鍋殘湯剩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人對居住地會有相應的關照與熱愛,才不致懸浮失重,不致使自己與環境兩不相洽。我是金華的土著,因此喜歡上這座城市是自然的事。正因為熱愛,才對一個地方的衰敗特別感傷,對婺城就是因為有這歷久彌深的感情,才受不了其間失落的諸種荼毒。不知不覺間,我己經找不回那個曾經讓我揮霍青春愛恨交加的地方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1年 10月31日</p><p class="ql-block">于青春苑</p> <p class="ql-block">王基高和我在源東看桃花,卻沒有遇到桃花運。</p> <p class="ql-block">王槐榮作品,在人民文學,作品與爭鳴,美文,中國作家等重量級刊物發表作品。</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田县|
太湖县|
肇庆市|
乐平市|
宝清县|
阿克陶县|
大悟县|
巴青县|
肇州县|
茂名市|
铅山县|
博湖县|
通化市|
梅州市|
青岛市|
堆龙德庆县|
贺州市|
山西省|
岱山县|
泌阳县|
荔浦县|
鹤岗市|
呼伦贝尔市|
阿尔山市|
田东县|
万州区|
运城市|
丘北县|
中卫市|
浦江县|
卢氏县|
保定市|
山西省|
大厂|
泗洪县|
昭通市|
灌南县|
巴塘县|
阿坝|
汕头市|
罗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