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明太祖生平</p> <p class="ql-block">世上什么光最為明亮?</p><p class="ql-block">日光?月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好的答案是:</p><p class="ql-block">“一個人在下雨的夜晚走了很久,突然看見前方一盞如豆的燈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朝的意義就在于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晚唐至宋,漢族一直被少數民族按著打,300多年忍氣吞聲、割地稱臣。繼而蒙古鐵騎踩踏,100年暗無天日、屠戮凌辱。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漢人走過了400多年漫長的黑夜,直到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南京建政,滅元稱帝,國號“大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曙光初現,始雖微弱,卻是華夏史上最為明亮的一束光!</p> <h3>它證明了即使跌落谷底,我們依然有勇氣和決心掙脫身上的枷鎖,奪回燕云、奪回遼東、奪回云貴、奪回安南、逐馬塞外、八伐蒙古、七下南洋,揚眉吐氣!<br></h3><div><br></div><h3>
它證明了即使經歷屈辱,我們依然能夠擁有不屈強權的百姓、廉潔的政府、廣袤的國土、燦爛的文化、偉大的時代,重現榮光!<br></h3><h3><br></h3><h3>這一切的締造者便是洪武大帝------朱元璋!</h3> <p class="ql-block">中國歷代創業主中,朱元璋的出身最為微賤。既沒有秦始皇高貴的王室血統,也沒有唐太宗顯赫的貴族出身,更沒有宋太祖的軍旅世家做為資本。即便是常被他拿來自比的漢高祖劉邦,都能以區區亭長的身份勝他一籌。中華歷史五千年,草根皇帝僅此一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6歲時尚目不識丁,因災荒四處乞食為生。25歲時投靠抗元起義軍,歷經12年戰場廝殺,仗著出色的組織才干脫穎而出。其依照“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戰略方針,將所控制的長江流域打造的固若金湯。繼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口號展開北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368年,40歲的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繼而平定四邊、一統中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且看明太祖之武功,不計在中原對蒙古人的戰事,僅八次北征蒙古中有數字記載的戰績,就殺、俘、降蒙元四十七萬兩千余人。沒有明確數字和常年對蒙古的小規模打擊還不含其內。這是歷代對游牧民族的最高戰績,“洪武”之名當之無愧。</p> <h3>打仗天下第一,治國亦是高手。面對戰后破敗的河山和元末混亂的政治,榮登九五之尊后的朱元璋表現出成熟、理性、精明且極有耐心的政治家手腕。 </h3><h3><br></h3><h3>其治國的核心在于重新設計一套越過層層官僚、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政治制度。政治上廢丞相,設三司分掌行政、司法、軍事權力,三者互不統攝,向中央負責。提高六部職權,分掌天下事務,直接向皇帝匯報。 </h3><h3><br></h3><h3>立國未穩,僅憑法規紀律還不足以維持高度的中央集權,尚需依靠特務恐怖政治獲得。為了加強監視,朱元璋特別設立皇帝親軍錦衣衛,做為實行特務政治的重要手段。 </h3><h3><br></h3><h3>朱元璋對權力斗爭敏感,手段老練狠辣,性格堅韌忍耐,手握無孔不入的錦衣衛,先后主持四次政治整肅。
胡惟庸案殺了三萬多人,藍玉案一萬多人,空印案一萬多人,郭桓案數萬人。</h3><h3><br></h3><h3>同時,以殘酷的法律嚴懲貪官污吏,對貪污六十兩銀子以上的官員格殺勿論。其決心之大、力度之強、措施之精確,起到強烈震懾作用。據統計,朱元璋當政31年,共殺貪官污吏15萬人。 </h3><h3><br></h3><h3>朱元璋加強中央集權,尤其是大大加強了皇帝的權威,因之成為歷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從登基到去世,他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天。遺詔中言:<b>“三十又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 </b></h3><h3><br></h3><h3>與對待貪官污吏的狠絕不同,出身貧苦的朱元璋對待百姓十分寬仁。經濟上大搞移民屯田、減免稅賦、休養生息,同時鼓勵教育、提倡節儉、興修水利、設立軍屯商屯、提高社會養老福利等。還下令禁止官員擅自下鄉,以防官員借機盤剝斂財;即使廉潔清正的官員也會給百姓增加接待負擔。</h3><div><br></div><h3>朱元璋一生勤于政事,建樹頗多,特別是創設了大量的制度典章,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業。如此英明之主,對自己的身后事十分重視。</h3><h3><br></h3><h3>為保基業萬年,歷朝歷代的皇帝在陵墓堪輿風水方面,均十分慎重。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獨龍阜是朱元璋和劉伯溫、徐達、湯和等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選定的風水寶地。</h3> 二、明孝陵 “明孝陵”是朱元璋和馬皇后死后長眠之地,因馬皇后謚“孝慈”,明朝亦崇尚孝道,故名孝陵。從洪武14年正式動工,至永樂3年建成,歷時25年。先后用工10萬,護陵駐軍“孝陵衛”有5千多人,不準百姓踏步其中。<div><br></div><div>建成之時陵園內亭閣相接,享殿中煙霧繚繞,松濤林海,養長生鹿千頭。鹿鳴其間,氣勢非凡。</div> <div>金秋時節來到南京,清晨開始拜謁,只為避開擁擠的人群,感受陵園的清肅安寧。</div><div><br></div><div>明孝陵600年的滄桑與秋天的蕭瑟氛圍相配,古老的滄桑融入了秋天無盡的風光。</div><div><br></div><div>(一)孝陵概覽</div><div><br></div><div>明孝陵分為兩大部分,全長三公里。</div><div><br></div><div><b>神道部分:從下馬坊、大金門、四方城、石像、翁仲到金水橋、孝陵正門。</b><br></div><div><br></div><div>紫金山為龍脈所在,朱元璋陵宮前正對梅花山的孫權陵墓,心懷博大的朱元璋決定不擾孫權陵寢,而將神道繞行。神道的整體布局呈現“北斗七星”的形狀,此乃中國帝王陵寢之唯一。</div> <b>主體部分:從正門到享殿、明樓、寶頂為止。</b><br><br>陵寢建筑均按中軸線進行配制,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的風格,突出皇家的大氣。<br> (二)神道部分:下馬牌坊。<br><br>此乃參觀之起點。牌坊的額上橫刻“諸司官員下馬”,字跡已模糊不清。<br><br><br>“天下諸司官員人等,車馬過陵,百步外下馬,違者以大不敬論。”<br><br>清朝康熙皇帝六次南巡,五次拜謁明孝陵,均于此下馬步行。 <p class="ql-block">(三)神道部分:大金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進入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門。明朝初建時,由大金門延申出幾十公里的紅色宮墻,將整個紫金山包圍其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歷經600年的風霜與戰火,宮墻已不見蹤影,只余這座斑駁的大門默默守望著皇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金門的金色琉璃瓦和朱漆亦無處可尋,唯有基座的精美石雕隱約展示著曾經的奢華綺麗與皇室的貴氣,博物館里的殘磚碎瓦彰顯著昔日的輝煌。</p> <p class="ql-block">(四)神道部分:四方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元璋第四子,明成祖朱棣為其豎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記述了朱元璋一生的豐功偉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佇立碑前,一字一句,氣吞萬里如虎。</p> 四方城的頂蓋毀于太平天國戰火,為保護石碑,于2012年仿制重建。 <p class="ql-block">(五)神道部分:石像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段神道共有六種石獸:獅、獬豸、駱駝、麒麟、馬和象。每種兩對,一對蹲臥,一對站立,輪流站崗休息,守護皇陵威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獸用整塊巨石,采用圓雕技法刻成。線條流暢,氣魄宏大,粗曠古樸。因體量巨大,冬日用凍冰滾木之法,運送至孝陵。</p> <p class="ql-block">第二段神道有二根石柱,石翁仲武將、文臣各2對,均3米多高,威嚴肅穆。</p> <div></div> 這段600米長的石像路,最美時節當屬深秋黃葉紛飛和冬雪飄落之時。 (六)神道部分:路經梅花山孫權墓<div><br></div><div>六朝已逝,孫陵滄桑。如今,孫權陵墓的建造規模、地面殿宇、地下陵寢、神道石刻均未見任何痕跡。</div><div><br></div><div>朱元璋營造孝陵時,決定保留孫權陵崗做為案山。或因英雄相惜,于地下尚能把酒言歡。笑談赤壁抗曹、鄱陽湖大戰,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div> (七)神道部分:欞星門<div>一百多年前,欞星門亦毀于戰火,僅存基石。2007年重建上面牌坊。<br></div><div><br></div><div>與夫子廟前的欞星門同義,欞星即天文學之“文曲星”。古代文人志士,妙筆生花,科場奪魁;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div><div><br></div><div>陵園前設立欞星門,表示天下文人學士集學于此,反映了朱元璋思賢如渴、廣求英才的雄才大略。<br></div> (八)主體部分:正門 走過金水橋,一條筆直的石磚墓道通向正門。兩側是青翠的松柏,盡頭是莊嚴的紅墻。 正門又稱文武方門,重修于清朝同治年間。金瓦、朱門、紅墻互相映襯,端莊肅穆。 (九)主體部分:碑殿<div><br></div><div>踏入正門內,迎面便是著名的“治隆唐宋”碑殿。<div><br></div><div>康熙第三次南巡謁陵時,見墻垣傾頹,下旨江寧織造曹寅(曹雪芹祖父)修繕陵園,并御書“治隆唐宋”刻碑,以垂永久。</div></div> 清朝末年,國門大開,洋人涌入南京城,對碑體和孝陵文物破壞嚴重。兩江總督建立圍欄保護碑體,并于1909年刻碑,以6種語言告示西方游人保護文物。 <p class="ql-block">(十)主體部分:享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碑殿之后,迎面便是孝陵的主要建筑——享殿,用于供奉朱元璋和馬皇后的牌位。原址已毀,僅存3層臺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治年前重建了縮小版的享殿,難以再現昔日的輝煌。</p> 600年的時光中,它歷經洗禮,吞噬了戰火與風霜,形成了如今我們看到的斷壁殘垣與斑駁印記。 <p class="ql-block">(十一)主體部分:東西配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享殿的東西兩側原建有高大的配殿,如今臺基之上仍能看到整齊排列的柱石。</p> (十二)主體部分:內紅門<br><br>和人世間的宮殿布局相同,享殿之前為辦公區域,后方便是深宮內院。間隔就是這道“內紅門”,俗稱“陰陽門”,其內通往朱元璋長眠之所。<br> 又是一條長長的甬道,空無一人,寧靜安詳。 皇陵內,汲水之井亦配建井亭。雕梁畫棟之下,微風輕撫舊井臺。 (十三)主體部分:方城明樓<div><br></div><div>內紅門甬道盡頭,映入眼簾的是高大的明樓。這是古代帝王陵墓前的高大建筑,存放帝廟謚石碑。<div><br></div><div>原建筑的屋頂亦毀于太平天國兵火。重修的尺寸和式樣均按史書記載營建。</div></div> 紅墻、碧瓦、金頂、青石、藍天,色彩的沖擊與形態的華美,在清晨溫柔的光線點綴下,煥發著奪人眼目的美。 基座稱為“方城”,正中為一圓拱形隧道。 (十四)主體部分:寶城<div><br><div>拾階而上,迎面便是寶城的南墻。由13層粗大的條石砌成,環繞陵寢一圈,防止泥土滑落。</div></div> 正中橫刻“此山明太祖之墓”,定為后人所為。筆跡工整端正,警示人們勿驚擾太祖。 <p class="ql-block">三、孝陵春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元璋死后,明朝歷16帝278年而亡。李自成率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吊死在景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快,在吳三桂帶領下,多爾袞占領北京,表明立場:“國家之撫定燕都,乃得之于闖賊,非取之于明朝。”為示正統,清軍為崇禎帝發喪,薄葬于明十三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隨著天下安定,清廷摘掉面具,開始壓制臣服漢人。“剃頭令”“文字獄”“揚州十日屠城”慘劇時有發生。康熙接位之時,民間反清復明此起彼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這種背景下,康熙帝的六次南巡,五拜明孝陵,每次均“行三跪九叩頭禮,詣寶城前行三獻禮”。此舉做給文武百官看,意在表示滿漢一家,拉攏漢人,這也是康熙穩定統治的一個方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雖然清朝的疆域,已遠超過了漢、唐、宋、明等中央王朝,但關于正統之爭,卻為歷代之最。所以,清朝歷任皇帝皆重視對孝陵的保護,就為了向世人證明,大清朝是正統王朝,并非侵略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理,太平天國時期,洪秀全拜孝陵,開口第一句便是“不肖子孫洪秀全”,自我定位是漢家江山繼承者。</p> 民國時期,清帝遜位,孫中山旋即拜孝陵,祭文的風格十分類同。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曾多次來孝陵掃墓,行政院院長蔣介石陪祭。<br> 明孝陵成為了個象征,尊重明陵有“奉天承業,延續正統”的意味。 漫步于明孝陵中,感受著秋日里明孝陵古樸、厚重、安詳的模樣。<div><br></div><div>秋風吹落小巧圓潤的銀杏葉,只需一片,便裝下整個秋天,道出了歷史輪回的滄桑。</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平县|
蚌埠市|
南部县|
新河县|
苏尼特左旗|
茌平县|
临城县|
阿图什市|
湘西|
巴彦淖尔市|
湘潭市|
大安市|
海原县|
西乌珠穆沁旗|
平谷区|
若尔盖县|
江门市|
临邑县|
阳原县|
屯门区|
明溪县|
平陆县|
葫芦岛市|
英德市|
尼勒克县|
礼泉县|
大邑县|
朝阳市|
锡林郭勒盟|
漠河县|
益阳市|
京山县|
报价|
阿荣旗|
望都县|
林甸县|
宾川县|
苗栗县|
江都市|
淮阳县|
怀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