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們十個兄弟姊妹(養活了八個,三男五女)的母親,出生于1917年冬月初二,其經歷蘇俄革命西風東漸,五四辛亥四川保路,從清朝換代到民國再造,乃至新中國成立,十年文革的嚴冬以及改革開放的春天,更親見到香港回歸,母親可算是作為普通的家庭婦女,在大時代變革的巨大洪流中,風雨屋檐下,平而不淡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1995年8月父親撒手人寰后,母親獨自一人,在八妹八妹夫精心照料下生活了三年零三個月。她老人家亦于1998年11月11日凌晨夢中,隨彌天大霧而去,享年81歲。</p><p class="ql-block"> 印證那句古話: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時至今日,我們兄弟姊妹,已在歲月歸途中漂泊23年余。 </p><p class="ql-block"> 隨著生命的腳步趨緊,當我也歲將八旬,顧望夕陽,深感高爾基作品《母親》所表達,歲月的流逝是無言的,當我們對歲月有所感覺時,一定是在深深的回憶中。而對母親無私的愛和犧牲真正有所體會時,夕陽尚好,我趁有心力,想盡快把這些往事付諸于文字。在此,集中了溝通幺爹、大姐、大哥、七妹、八妹以及諸侄兒女等回憶的素材片段,把母親與父親相伴一生中的點滴見聞,用盡可能詳細的紀事方式記錄下來,以表對母親慈祥恩情寄予深切的懷念!并給家族后人留作追憶先祖的思念之源。 </p><p class="ql-block"> 母家龐姓,聽幺爹講母親未嫁時叫什么名字不得而知,母亦不識字。過門后,還是父親給她起名喚做懿卿,即“德行美好的賢內助”的意思,一直沿用終生。人如其名,果然不差,母親是個賢淑、勤勞、能干又美麗的女人。她孝敬公婆,愛護兄弟姐妹,和睦鄰里,廣受大家贊譽。 解放后母親又進速成掃盲班學習文化,堅持日日讀報,尤其是到老年,人在家中,盡知天下,評點時事,頗有見地,當然那是后話了。</p><p class="ql-block"> 父親師從舅公龐劍舟,據《南充縣志》記載,清末稟生,深感國家破敗受列強欺負是基于教育落后挨打,滿清覆滅后蟄居鄉間,潛心醫學,后成蜚聲蜀州一代名醫,在南充創辦“翼元中醫學校”,史料記載,出其門下有成就者先后達數十人,父親馮視祥就是當時舅公的得意門生,也是同學中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 母親17歲年紀,就從云溪區荊溪鄉坐花轎,抬到了瀘溪區金臺鄉董家溝馮家,可謂門當戶對。一時鄉鄰紛紛議論,說馮家老大視祥有福氣,娶來這門親事,肯定要“發”了。 </p> <p class="ql-block">父母年輕時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婚后母親在鄉下老家待了7~8年后,征得奶奶同意帶上大姐大哥便隨父親從鄉下遷居順慶府(現在四川南充市),父親與人合伙在禹王后街開了“大德生中藥房”,母親的聰明伶俐也成了父親的好幫手,之后,又把正上小學的幺爹,帶在身邊撫養。抗戰期間,楊森最喜歡的三姨太得了怪病,遍訪川中名醫皆不得其法而治,全家亂成一團。到了最后,楊家本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把最后的不寄希望的希望托付給了小馮醫生(父親21歲出外鄉下巡診,被惡狗追咬跌斷了腿,在家養傷,導致后來落下稍許殘疾)---俗話說:少裁縫,老中醫,在那個年代,21歲的小伙子開堂問診,濟世活人,糊口養家,想來也是無語的艱難。楊家好歹用滑竿抬父親去給三姨太搭脈,回家后父親沉吟良久才下筆開方,母親精心侍藥,待家丁取回送服。后來二弟宗璠回憶長輩描述,到第二天約莫搽黑(即將掌燈)的時候,就聽到有人大力打門的聲音,母親立馬開了門,來人開口大聲道:三姨太---松了(即病好多了之意)!謝天謝地!謝謝小馮醫生哦。隨即奉上厚厚的一沓銀元作為酬謝。 </p><p class="ql-block"> 此后商人袁某之子春溫高熱20余日,南充名士王理丞孫女“暑痙”(流行性乙腦炎)均很快治愈,父親年輕即名聲大揚,“求醫小兒者日增”,時人贈號“馮小兒”。據母親回憶,此番成名,每天一大早,母親伺候父親洗漱穿戴停當,父親就背上藥箱出門,定點巡診一圈,才回家吃早餐。然后父親開好藥方,交給藥房伙計抓藥,并由母親熬藥、貼封,注明是誰家的誰,絕無差錯。天長日久,母親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之下,藥房數百種中藥藥名藥性,她都全然捻熟于心,藥房忙時母親也會幫忙抓藥,逐漸成為了一個較為稱職的“藥劑師”。后來,母親在談及此事時還頗為傷感,有點責怪父親的意思:“解放后我完全可以參加工作,在醫院當一個藥劑師沒有問題的,可你爸講,這么多兒女要照顧,你在家帶孩子總比請保姆強啊!”素來要強的母親,一說起她沒有工作,老了沒有退休工資和公費醫療時常還傷心落淚呢!我們勸她,您能把我們八姊妹拉扯大,就是最大的功勞了!這不,現在兒女每月孝敬你的錢也不比你上班退休后拿的錢少呀!這時她也一笑釋懷,難言地開心了。</p><p class="ql-block"> 每次她住醫院,醫生總是叮囑“龐婆婆你是完全自費喲!我們給你開藥時也得考慮考慮哈!”她卻告訴醫生說:“沒關系的,該用什么藥你盡管開,我有八大八個存折!”醫生不得其解以為其年老聾昏之故,還特意囑咐,那婆婆你要把存折放好喲!亟待我們解說:“她有八個兒女,所以就有八個存折嘛”這下可把在場的醫生護士都逗樂了!</p> <p class="ql-block">我們家最早的全家福,父母及八個兒女們</p> <p class="ql-block">母親的八個兒女都已成家主業</p> <p class="ql-block"> 記憶中,父親出門之后,母親即刻開始發火生碳爐子,清掃院壩,搭好竹椅,供病家前來候診。每當父親在外出診時,母親總是在診所替父親接待病人,煎湯熬藥,從無怨言。解放后父親在醫院上班,母親在家相夫教子,父親外出巡回醫療,母親為他整理行裝。父親調至省城在四川省中醫藥研究所上班,母親更是隨侍左右。早晨替父親拿水杯,幫助父親打掃診室衛生,下班接父親回家。無論天晴下雨,還是打霜落雪,母親從未間斷。</p><p class="ql-block"> 父親在中醫兒科方面很有造詣,主動將每日二十個掛號增加到四十個,即便如此,下午問診結束,掛號不得而登門求醫的亦不少。母親總是笑臉相迎,早早準備好家里的凳子排在家門屋檐下的墻邊,從不收取任何費用,在病家離開后,均親自用酒精來蘇爾水消毒,再搬回家。據兒子慶偉回憶,他曾想積極表現去幫忙,結果被外婆呵斥,母親絕對不準孫兒輩在消毒之前,去動這些凳子,害怕傳染給自家體弱的幼童。</p><p class="ql-block"> 由于家里兒女多僅靠父親一人工資和可憐得很的稿費維持開銷,常是捉襟見肘,為補貼家用,母親曾給人洗衣,帶小孩,搓麻繩,甚至糊信封、火柴盒,還養過雞、鴨、蠶,種過蔬菜……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七十年中期。</p><p class="ql-block"> 我記得小時候,母親幫別人洗衣服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母親每天把要洗的被子衣服用背簍裝好,帶上大姐淑瑤,哥哥宗英和我一起來到嘉陵江邊,他們娘三下到河邊清洗衣被,我人小不讓下河,就在岸邊的石頭上幫她們晾曬。晾干疊好了就裝進背簍里。是一邊洗,一邊曬,最后把三個背簍裝滿我們才回家,縫洗漿補,個中甘苦就不言而喻。小時候家里窮,我上小學時因身體差,一到冬天天冷時一堂課上不完就要請假去上廁所,老師告訴母親要給孩子補補,盡管母親手頭也很拮據,但子女如十指,根根連心間,無奈手長衣袖短,母親仍悄悄給我每天拿一角錢叫我去吃碗羊肉米線,迄今還記憶猶新。</p><p class="ql-block"> 那時基本沒有什么娛樂可言,所以學校組織的有限活動便是我們非常珍貴的時光。一年一度的祭掃烈士墓就特別令人興奮。家里困難買不起餅干,面包和點心,母親五點過鐘便起床生火,用面粉、鹽和上蔥花烙幾張餅,幾姊妹帶著香噴噴的蔥花大餅,背上水壺就愉快的出行了,母親已算盡力了哦!</p><p class="ql-block"> 知青下鄉,別人家的孩子生怕走遠了。我們家的孩子說走近了戀家,干脆走遠點,六妹素瓊,四弟忠玙姐弟倆去了交通不便的德昌縣。剛去不久當地出現武斗,母親怕他們參與或有危險,叫他們回家。沒有錢買車票,便找駕駛員搭便車。當時交通不便翻泥巴山是很危險的,從他們上車直到回家,母親都眼巴巴望到窗外,滿眼充滿擔憂與緊張的神情至今也忘不掉?;丶液蠹Z食不夠吃,母親便帶領弟妹們去排隊買粑碗豆和粑紅豆充饑,那時買這些東西也是要限量的,只要一家人能安全在一起。母親想盡一切辦法盡量讓孩子們吃飽。家里只要有一點稍微好的東西,母親都要等孩子們聚齊了才肯拿出來吃,有時都放變質了也不愿獨享。</p><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間,大姐夫趙劍鳴被打成現行反革命,關了牛棚,每月只有20元生活費。已無力支付女兒趙黎的生活費。當時家里并不寬裕,我下面的五個弟妹們都還在上學也得花錢。但母親同父親商量(家里財政大權在母親手里),除趙黎的生活包括吃、穿、用、醫藥費全包外,還每月給大姐匯去15元補貼她娘三的生活,還要給兩個兒子東東和勇勇交學費,一直到大姐夫平反,方才停止。</p><p class="ql-block"> 八妹淑玲是我們家最小的孩子,體質差,都參加工作了還常患病。有陣子發硬結子瘡(毛囊炎),一會這個地方發一會那個地方發,這里還沒好利索那個地又發了,我父親雖然是醫生但對這個皮膚頑疾也很無奈。母親聽外科醫生講孩子是抵抗力低下,病毒附體要吃巴豆燉肉,但是需將巴豆搗爛后先燉二小時再放肉燉好后喝湯吃肉。母親照做不誤,不久便痊愈了。后來八妹又患上牛皮癬(銀屑?。┠赣H帶著她四處求醫就是治不了,特別是冬天奇癢難忍,滿身抓得血糊糊的皮膚也增厚了,看著妹妹得了這種病,母親心急如焚。后來別人找到一個單方是藥膏,需每次擦藥前先洗澡,然后擦藥時要反復擦直至皮膚發熱。那時天冷條件又差,母親就這樣一次次一次次的給八妹擦洗,也不知是不是這種藥起了作用,還是上天可憐母親這一片苦心,經過母親不厭其煩,耐心細緻的治療,八妹這個頑疾也終于得以痊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姐女兒趙黎至幼就跟隨父母長大</p> <p class="ql-block">70年代五個孫兒們:趙黎、馮剛、馮軍、慶偉、馮旭都由母親照顧。</p> <p class="ql-block">趙黎、馮剛姐弟倆</p> <p class="ql-block">80年代圍著父母的孫輩們</p> <p class="ql-block">母親送六妹素瓊、四弟忠玙下鄉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記得在50年代末期聽父親講他們醫院在收購癩蛤蟆,用來提取蟾酥制藥,得知這一消息后便利用周末二弟宗璠帶領四弟忠玙,六妹素瓊和我去到西橋河邊的桑樹林抓癩蛤蟆,一抓就是一背簍,拿到父親醫院賣5分錢一支,我們高興萬分終于可以幫助母親減輕負擔了,母親則又從醫院制藥房將已提取了蟾酥的蛙腿帶回家做上一餐美味的紅燒蛙腿犒勞犒勞我們。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我正讀衛校,學校的生活比起人民公社食堂要好很多。我時常惦記母親身體不好,家里又困難,每當學校打牙祭時,我借口說不吃肥肉,便把學校分給我的肉食用搪瓷盅帶回家中給母親補充營養,可母親怎么也舍不得一個人吃,而是添點小菜一起熱了混炒,讓一家人都能享用。1961年我在閬中縣田共公社除害滅病三個月,結束時,我用節省下來的伙食費(學校每月發給9元伙食費),給家里買了15斤面粉和一袋(現在去閬中已經看不上眼的)白糖蒸饃,母親接過來,傷心的哭了一場,說:淑范呀!你離家時媽只給了你5元錢,沒想到你舍不得花,還給家里買了這么多東西回來,叫我怎么不心痛啊!1963年我衛校畢業,母親心疼我力氣小,怕我洗不動被子,在家里最困難的時候,還特地為我扯了細沙白布縫制被褥,怕我冬天凍著還為我添織了一件新毛衣(當時算是我身上最值錢的衣服了)。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喲!</p><p class="ql-block"> 過度的操勞也使得母親過早罹患了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早起晨跑,她也僅僅堅持了一天,因為成都冬天寒冷,未跑出多遠,便氣喘吁吁,趕快返還家躺在椅上,喘息良久才稍微平復,早起晨跑是斷然無法堅持下去。</p><p class="ql-block"> 身體的羸弱反倒能夠襯托出母親性格的堅強與韌性。 母親的強勢還反映出敢于出言語和手段,父親的謙遜不爭越發襯托出母親個性剛烈,不服輸,是她在那個艱難年代必須的性格,否則更會受人欺負了。</p><p class="ql-block"> 記得七妹淑琴,高小畢業因超齡而未能升入初中學校,悄悄躲在門背后哭泣,著實讓人心疼。按政策我們家已經有兩個知青下農村了(四弟和六妹)。七妹本可以參加工作,但學校校長卻到我們家動員她下農村,說是耳鼓膜穿孔影響聽力,不能進廠,這個打擊更是雪上加霜。母親怎能忍受女兒遭遇如此不幸,當場同校長理論:我的女兒我最了解,聽力絕對沒有問題,非要求學校帶她去復查。最后學校教務主仼只得陪同七妹和母親一起去省醫院五官科復查,耳鼓膜沒有穿孔是盯眝堵塞,取出后便沒事了,七妹也興高采烈地進了工廠,每當說起此事,七妹非常感動,常說是母親用她不服輸的那個勁頭支撐的愛,改變了她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還有八妹因患光感性皮炎不能下鄉從事戶外勞作,四川省皮膚病研究所也開具了病情證明,但我父親所在單位領導不認可,怕我們家舍不得孩子去當知青而走后門開的假證明,要求八妹去鄉下體驗一周,若真有其病便可免于下鄉。我母親很不情愿但又不得不從,于是去了我先生的老家成都市金牛鄉羅家八隊,才去兩天八妹的光感性皮炎再次復發且比任何一次嚴重,全身皮膚曝露部分全部紅腫,起大量紅色皮疹,又癢又痛,母親見狀又疼又氣,拉上八妹直奔所長辦公室理論,所長只好賠不是,立馬給辦理了免于下鄉的病情證明。</p><p class="ql-block"> 回顧舊時,聽母親和三媽趙蓉貞講:母親在老家鄉下是長嫂,屋里屋外,臟話累活她都搶到干,對兄弟姊妹也十分關愛。在舊社會,推崇的是三從四德,母親也恪盡職守。當我的三叔馮紹虞要離開家鄉遠行湖北宜昌時,奶奶怎么也不讓三媽與三叔同行離家,結果還是母親硬著頭皮,多次在奶奶面前,磨破了嘴皮子,好說歹說:“老三一人在外,沒人照顧他的起居生活怎么得行?再就夫妻長期分居,難免老三不在外另娶,那鄉下三弟媳又怎么辦?三弟媳是有知識有文化的人,長期留在鄉下也太委屈她了吧!”日說夜勸,入情入理,加之母親對人真誠,也深得奶奶信任,奶奶終于同意三叔帶著三媽去了宜昌,隨行的,還有二姑媽。自此,也改變了三媽和二姑媽的一生。三媽在世時同我們說起還對母親感激不盡呢!</p><p class="ql-block"> 古語“長兄當父,長嫂當母”從何而來,我不知道,但是這句話,數十年間,常聽幺爹口中念叨,我們便深深地記了下來。幺爹說他8歲在鄉下上學途中,被惡犬咬傷左腿,傷口紅腫潰爛,疼痛難忍,露出脛骨,爺爺四處奔波求醫無效,最后還是作為長兄的父親給他開藥療傷而得以全愈。在療傷的一個多月里面,母親竭盡全力,守候著,煎藥、洗傷、沖藥、制丸、喂藥、治療……樣樣都親手料理。每天還扶著散步,給他洗臉、洗足、擦身,還想方設法做很多好吃的東西給他吃。他感概地說“恐怕世上沒有哪一位護理專家能做到這些,天下慈母對于愛子也不過如此吧!”此后,幺爹便從金臺鄉下到了南充順慶讀書學習,從小學、中學、大學,生活飲食起居,無時無刻都受到母親的關照與牽掛。 </p> <p class="ql-block"> 1964年,四川遴選優秀中醫師,加強中醫藥高校的科技力量和籌建中醫藥研究院,父親獲選,調任成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舉家從南充搬至成都。不能簡單說“烏鴉反哺”之義,幺爹是從1954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領到的第一份工資開始,便支助我們家度過難關,對我們后輩子侄的諸多恩情難以言表。直至1963年我衛校畢業參加工作,父母慎囑幺爹:“現在我家老三也工作了,有三個大的能補貼家用,已經沒有什么困難了,你已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們不能再拖累你了!”也是在這一年,夏秋之交的時候,幺爹生了一場重病,先是發燒、痢疾,繼而多夢、失眠、頭痛、厭食,精神倦怠,虛弱不堪。父母得知,力促幺爹來成都治療。在治療期間自然也得益于母親的特別關照。當年幺爹在成都治病期間,親見母親帶著老花鏡在太陽底下縫補被子,著實心痛地說:“大嫂呀!你說你們已經不困難了,怎么這些被子還疤上重疤呀!”后立馬電報貴陽,請幺媽立即匯來成都200元交到母親手里,以解燃眉之急。</p><p class="ql-block"> 時隔二十年后,1984年5月,幺爹的兒子馮利25歲那年,突然感到胃痛,不想吃東西,去醫院做了胃鏡檢查結果是淺表性胃炎。醫生開了不少藥吃了一段時間。也未見好轉,就這樣看了好多醫生吃了好多藥都沒有作用,飯也不想吃人也一天天消瘦,臉色也很難看,沒有精神,看到食物就干嘔,病痛折磨了一年多。1985年7月他專程來到成都,在父親的精心治療下病情得到了控制,經過一個月時間的治療病情一天天好轉。在這期間,母親就象對待親生兒子一樣每天給熬藥,還親自把藥倒在碗里督促他喝下,每天給做好吃的加強營養。待及返回貴陽前,母親還特地把藥打成粉,叫他帶回去每天三次堅持服用。1985年9月單位派他到成都學習3個月,在這三個月的時間里父親再一次給予了他最好的治療,由于學習的地方吃中藥不方便,母親又把中藥打成粉讓他帶到學習的地方每天堅持吃,這樣他的病情恢復得很快,胃不痛了,人長胖了,臉色也變好了,精神也好了,吃飯特別香了,一直到現在胃都是好好的,再也沒有復發,他常感嘆伯伯伯媽再造之恩。 </p><p class="ql-block"> 母親她不僅僅撫育了我們八個兒女,面對孫輩,她也責無旁貸地挑起了接力般的養育重擔,陰暗不堪的四個上下鋪八人間,見證了孫輩在成都一起生活以及與母親的情分點滴。 大姐和姐夫去青海,女兒趙黎出生后就留在母親身邊,后又隨遷到成都生活,直到17歲才返回達州。大哥的長子馮小果(參軍后改名馮剛)在成都讀小學。接近畢業才返回蓬安。大哥的次子馮愛軍(后改名馮軍),因在蓬安縣誤診為小兒麻痹癥,到成都求醫確診為骨軟骨病,留在成都四道街一待也是好幾年,母親為給軍兒加強營養,每天一日三餐均按醫囑給予配餐,骨頭湯,雞湯,魚湯輪換著熬給他喝,見到軍兒的病腿日漸恢復正常,母親終于露出欣慰的笑容。我的兒子慶偉兩歲時因患急性中毒性痢疾,拉膿血便,高燒驚厥不止,病情危急,當時重慶第三人民醫院巡回醫療隊來南充東觀區衛生院指導工作,醫生用了當時治療痢疾最王牌的西藥氯霉素,都未能見效,我先生抱著快滿兩歲的兒子哭訴:“還不知你能否活滿兩歲??!”,病急亂投醫,我們夫妻當年只能選擇冒險,將兒子送往成都請外公馮視祥(省中醫兒科專家,兒科主任中醫師)救救這孩子。沒想到西醫特效藥都不管用,而中藥卻治愈了兒子的重疾。父親給兒子治病需添加一味草藥沙罐草,母親不辭辛勞跑去鄉下到處采摘。這時母親看我們帶這個孩子帶得這么辛苦,又深知我因心臟問題醫生勸我最好不再生養,所以主動叫我們把兒子留在成都由父親給予中藥調養,由她負責慶偉飲食上的特別照料。半年過后,先生出差回成都,看到兒子明顯長胖了,蒼白的小臉也變得紅撲撲的,高興得不得了,抱起兒子去相館照相定格了一份永遠值得分享的記憶!至于后來慶偉罹患的急性黃疸性肝炎,缺鈣,也無一不是在母親的精心照料下得以康復。 二弟宗璠時年夫妻均在宜賓工作,兒子馮旭73年出生后不久,便留在成都交給我母親喂養,直至調回成都。馮旭小時經常整夜哭鬧,母親確實帶得異常辛苦。為此,還把支氣管炎的病根給弄復發了,從此落下了,“喘息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的病根直到終老。 </p><p class="ql-block"> 母親的寬容大度,慈悲為懷,憐愛之心令人敬佩。聽大姐淑瑤講他同學杜桂芳的朋友盛祖俊60年代因病來到成都,是母親親自把她接在家里,由父親給她治療,母親生活上給無微不至的關懷。80年代初期,大姐夫趙劍鳴的學生張其玉因患職業?。ㄆ椭卸荆赣H同樣把她接在家里,治病熬藥,病情得以明顯好轉。70年代初期,越南援助中國的一位專家小孩發低燒,從廣州到北京,去了大大小小的醫院都沒讓他完全退燒,反反復復發作一年多,跑了不少路、吃了不少藥,均沒有很好的效果。不知從哪里打聽到我父親在兒科方面有獨到的專長,輾轉來了成都,找到父親時小兒已經黃皮寡瘦、奄奄一息。由于那個年代醫院和藥房都沒有代病人煎藥的服務,一個外國人,在成都無親無戚,煎藥是沒辦法解決的大問題,只好由父親開藥方、母親給他煎藥。約半個月治療下來,小孩的低燒徹底退去,恢復了天真活潑的笑容,外國專家感激不盡。</p> <p class="ql-block">1964年幺爹來成都治療與父親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4年幺爹在成都治病時合影</p> <p class="ql-block">1972年兒子慶偉二歲患病在成都治愈后康復照片</p> <p class="ql-block"> 常年的家庭生活角色里,一日三餐,母親也是傳說中的,每家每戶都有的那位廚神,家中人多,加上遷居到成都后,南充老家來往的親戚,自然都是在四道街作為接待中轉站。在筒子樓的時候,剛好家里是獨特的“端戶大宅”,較之其他人家,多了一方逼窄的小小后院。本著螺螄殼里做道場的精神,母親用菜葉養雞,換得每日早上給父親補充營養的一枚枚雞蛋, 那可是家中頂梁柱呀。每晚更是用冰糖蒸核桃仁,誰都不能碰--那是母親給父親專屬補腦補腎的食療偏方。每天早上在加玉米糊之前,母親一定是先給父親盛上一碗看上去更為濃郁的白米粥,不過時易境遷,粗糧的營養提上了餐桌,那做另談。夏天,寡淡的白粥,在母親的巧手下,細細的白米和上些許綠豆,略浸泡,加水用砂鍋熬燉,以新鮮的荷葉為蓋,配菜是粗老的空心菜桿橫切,加上泡豇豆同炒,號稱“雞眼睛”,或者是倒撲壇里面的咸鮮寶貝,便縱然是清粥小菜,母親帶給我們的那種鮮爽怡人,使人久久回味。</p><p class="ql-block"> 四川人家都會做的回鍋肉,母親那一定是選擇二刀肉,水開打去浮沫后,加蔥姜花椒煮到筷子可以扎透肉皮起鍋,肉湯煮好蘿卜。然后熱鍋略下菜油,慢小火將橫切成大片的肉肉,熬成燈盞窩,下郫縣豆瓣醬,甜面醬,或者一把豆豉,蒜苗和青椒絕對是標配,而難得的是若有南充老家母親必然是細細用菜刀在砧板上剁成肉茸帶來谷草灰堿水做的米豆腐,切大片作為回鍋肉的難得俏頭,其實成為馮家餐桌上一頓揮之難去的鄉愁。</p><p class="ql-block"> 父親的牙口不好,肉丸子成了他每日蛋白質補充的必須,--拒絕絞肉,口感不好,然后調以姜蔥末,細鹽,加水,使勁順時針調和上勁,水開后,用勺子舀成父親“感口”的略微大的丸子,配菜或者絲瓜,或者豌豆尖,或黃瓜片,四季不同,應時節而變,豬肉,雞肉,魚肉,蝦肉,混合,以至于后來兒子慶偉用五花肉(香、潤)、巴沙魚(鮮)和雞胸肉(鮮)、牛里脊(韌)幾結合配方,做出的清湯丸子為人所驚艷稱許(傳授給重慶某餐廳的廚師,這道丸子菜在美團上長期排名第一),他亦稱是小時候受外婆的影響,活學活用,抓住了美食的精髓。</p><p class="ql-block"> 俗話說抓住一個人的胃口,就能抓住那個人的心,母親侍奉父親一輩子這顆心,想來是達到了情商的最高境界,用相濡以沫,舉案齊眉來描述,一點都不為過。母親講究衛生,與父親性格一致,極難在外就餐,每逢大節假日,父母的生辰,四道街那一樓小小的廚房和餐廳,一定是鮮香肉肉的高山和海洋。尤其是團年飯,要強的母親,一定是親自圍上藍布的圍裙,從大年二十七、八就開始指揮炸酥肉丸子,煮熟心肚脷,為的是馮家那道很拿得出手的魷魚什錦,濃郁的湯汁在蜂窩煤的微微炭火中咕嘟幾個小時,鮮香的排骨、扎實的雞塊,紅紅的胡蘿卜,青青的萵筍,再配上細刀滾切成片的泡發白色玉蘭,金黃的酥肉丸子,臨出鍋下入粉潤的魷魚花,一點綠油油的豌豆尖,伴隨的是天倫之樂的歡聲笑語,也有廚房辛勞后快慰家人身心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伴隨身體健康日漸不佳,佳節團聚,母親慢慢從站立的廚房退到座回了餐廳,再之后,性格倔強堅強的母親,不再堅守家中那個她曾經指揮若定的陣地----廚房,那是她一生家園夢想的起點---“新婦下廚房,洗手做羹湯”,為子女和孫輩做了無數道美味的她,或者說因為有父親母親在,迎春家宴的壓軸大菜,才是我們家中永遠值得念想的“佛跳墻”。</p><p class="ql-block"> 記得一段佛經公案故事,說有人出門到處求仙問佛,遇到上師,上師回到:你出門太久了,還是回家去把,倘若見到一個頭發披散,倒穿拖鞋,衣衫不整的人,那就是佛了。游子深夜歸家扣門,母親聽得,披發掌燈,拉開門扇之時,游子頓悟,佛已然在家中,何苦需外求!</p><p class="ql-block"> 父親故去后,母親的身體日益虛弱,她即便是退到書房客廳,坐回到父親那張曾經專屬的藤椅上,仍然執著張大眼睛,挺直腰桿,直望向單位大門來人的方向——兒想娘,扁擔長,娘想兒女,路那么長,母親期盼我們歸來團聚的執念,一直就是這樣堅強而近乎于頑固了。再后來,即便是年節團聚,四世同堂的她,已經只能躺在臥室病床上,接受我們子女和孫晚輩的問候語祝福了。面對端上來的飯菜,無論是否合口,她均不再評價,哪怕是抹不過情面的子女追問,她也是一味說好好好。 </p><p class="ql-block"> 至今仍然記得,母親在彌留之際,巳經進入淺昏迷狀態的她,最放不下的兒女們,一個個叫到身邊述說,生怕兒女們的家庭不和,日子過不好,工作不順利……等一一作交待,都凌晨兩點過了,還把最后一個二弟媳劉宗英叫到身邊交待后事。母親的臨終遺言句句打動在場兒女們和孫輩們的心,讓大家潸然淚下。說完后便深度昏迷,再也沒有醒來。我想,母親那也應該是人生歷練得道,修煉成佛性了吧! </p> <p class="ql-block"> 父親是四川省著名中醫兒科專家,四川省中醫藥研究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兒科主任中醫師,中國民主同盟盟員,1993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高級專家。他熱愛祖國醫學事業,畢生為中醫事業奮斗。他從事中醫臨床,科研,教學工作60余載,成就卓著醫術精湛,深受廣大同行和病員愛戴。父親一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除黨的培養外,還得益于母親的鼎力支持與扶持。幺爹曾回憶1964年他來成都治病就要辭別父母回貴陽了。一天夜里,他們兄弟倆睡在各自的床上作徹夜談,當談到家庭境遇時,父親輕輕地嘆了口氣說,這也是我們自作自受,孩子太多,負擔過重,多虧你嫂子勤儉持家,辛苦操持才勉強支撐過來,還有你每學期給孩子們寄來學費,讓他們個個都能上學,也就不錯了?,F在到了成都,情況日益見好,孩子們也一天天長大了,今后會更好的。話題轉到父親身上,幺爹說,你幾十年的成就口碑載道,而且是在很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取得的,不容易??!此中應該有大嫂很大功勞吧!父親馬上接過去,動情地說,她的功勞至少在八成以上。撫育八個孩子,照料我的生活,沒有她,我們活都活不出來。遑論其他啊。幺爹動情地說:“大嫂真是一個平凡而偉大的女性,母儀常在,是我終身的偶像?!?lt;/p><p class="ql-block"> 母親對父親是如此關愛,對兒女的教育也是言傳身教,她時常教導我們要尊敬長輩,孝敬公婆,家里姊妹誰家夫妻不合,她總是批評指責自己的兒子或女兒,從不說媳婦和女婿,她還常講,我在外從不說我家媳婦如何不好,說我的媳婦好喲!因為我家女兒嫁出去也是當媳婦的,會教人就要這樣嘛!母親最經常掛念的口頭禪:女好不如女婿好,兒好不如媳婦好??磥砦夷赣H真是看通泰了人生兼具教子(女)有方,八個兒女個個優秀,沒有給馮老大家丟臉,母親提及家中兒女如數家珍,倍感驕傲自豪。</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張除大姐一家外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母親晚年的陪伴</p> <p class="ql-block">父母離我們而去</p> <p class="ql-block">父母留下晚年的音容笑貌猶在</p> <p class="ql-block"> 醫者父母心,細想下來,作為醫生的妻子,我母親這一生所操持的父母仁慈之心,是多么的細碎而不易啊,如果非得用材料來比喻,那一定是用鋼化玻璃鑄成的,堅硬而透明! </p><p class="ql-block"> 母親是一種歲月,她擔負著最多的痛苦,背負著最多的壓力,咽下最多的淚水,仍以愛,以溫情,以慈悲,以善良,以微笑,對著人生,對著我們!</p><p class="ql-block"> 正象高爾基所說:婦女對世界說來是母親。不僅因為母親生兒養女, 而且重要的是因為她教育人, 把生活的快樂給予人。</p><p class="ql-block">母親是一只船,載著我們的期待和夢幻;母親是一棵樹,為我們遮擋風雪和嚴寒;母親是一盞燈,給我們光明和溫暖。</p><p class="ql-block"> 母親是平凡而偉大的!我們終生受益于母親的教悔,永遠永遠地懷念她! </p><p class="ql-block"> 2021年國慶于重慶.成都</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云港市|
昌邑市|
蒙山县|
武定县|
墨竹工卡县|
新密市|
永川市|
柳林县|
荔波县|
游戏|
咸宁市|
福泉市|
陈巴尔虎旗|
陵川县|
洱源县|
泸州市|
玛纳斯县|
宁国市|
山阳县|
兴宁市|
万盛区|
荥阳市|
肥东县|
望城县|
揭阳市|
梁平县|
宿迁市|
和田县|
留坝县|
新营市|
涿州市|
新乐市|
航空|
图木舒克市|
离岛区|
丰都县|
巢湖市|
青阳县|
同仁县|
镇远县|
佛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