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龍行天下,聞道在途,知行合一,游學相長。</h3><h3>學習不止,踐行不輟,精進無休!</h3><h3>感恩家人們的普遍關注和共同成長!</h3> <h3>公益大講堂發起倡導并力行組織知行合一、游學相長的聞道之旅公益文化主題游活動,一直行進在路上......歡迎大家的積極參與!</h3> <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十一長假期間,我的聞道之旅繼續行進在路上,再度應邀前往武安古武當山組織并參加第七屆國際武道文化教育藝術節等系列活動,借著往返行程的時差,深入游訪了邯鄲這座有著三千年厚重歷史的歷史文化名城。</p> 第七屆國際武道文化教育藝術節 <p class="ql-block">曾多次前往邯鄲,更是無數次的途經這里。</p> <p class="ql-block">邯鄲位于晉冀魯豫四省要沖和中原經濟區腹心,有3100年的建城史。邯鄲是華北地區和晉冀魯豫四省區域重要的交通樞紐,境內鐵路、高速公路、國道和各等級公路縱橫交錯,形成了發達的交通網絡,交通便捷。邯鄲是晉冀魯豫四省交界區域唯一具備鐵路、公路、航空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邯鄲,河北省轄地級市,是國務院批復確定的河北省南部地區中心城市 。截至2020年末,全市總面積12066平方千米,下轄6個區、11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p><p class="ql-block">《漢書》記載,“邯鄲南據大河(古黃河),北有燕、代,楚雖勝秦,必不敢制趙,若不勝秦,必重趙,趙承秦、楚之弊,可以得志于天下。”可見邯鄲地理位置之重要。<br></p><p class="ql-block">邯鄲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東麓,西依太行山脈,東接華北平原,與晉、魯、豫三省接壤,是晉冀魯豫四省要沖和中原經濟區腹心、華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京廣鐵路、京廣高鐵縱貫南北,邯長鐵路、邯濟鐵路橫跨東西,邯黃鐵路直通黃驊港口,京深高速公路、大廣高速公路、太行山高速公路貫穿南北,青蘭高速公路、邯大高速公路橫跨東西,邯鄲機場是國家重點發展的支線機場。</p> <p class="ql-block">邯鄲是一個從未改過名字的城市。她古韻猶存,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br></p><p class="ql-block">邯鄲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3100年的建城史,8000年前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p><p class="ql-block">戰國邯鄲為趙國都城,魏縣為魏國都城;</p><p class="ql-block">漢代與洛陽、臨淄、南陽、成都共享“五大都會”盛名;</p><p class="ql-block">邯鄲臨漳縣先后為曹魏、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都城;</p><p class="ql-block">北宋,大名府成為北宋陪都;</p><p class="ql-block">清代,大名府為直隸省第一省會。 </p><p class="ql-block">邯鄲是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和中國成語典故之都,擁有涉縣媧皇宮、廣府古城2處5A級景區。</p> <p class="ql-block">“邯鄲”二字作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華地名文化的特例。 名稱由來主要有三種說法。</p><p class="ql-block">說法1:邯鄲在戰國以前寫作甘丹。有學者認為太陽出升過地平線叫甘,太陽落山過地平線叫丹。邯鄲即日出日落之地。</p><p class="ql-block">說法2:邯鄲地名可能由姓氏而取名。過去是有邯鄲這個姓氏的,邯鄲是一個復姓。</p><p class="ql-block">說法3:《漢書·地理志》中魏國張晏提出:“邯,山名。鄲,盡也。邯山至此而盡。城郭字皆從邑,因以名焉。”意思是說,邯鄲的地名源于邯山,在邯鄲的東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鄲是山脈的盡頭,邯山至此而盡,因此得名邯鄲。</p> <p class="ql-block"><br>邯鄲是戰國七雄之一趙國的都城,有三千多年建城史,歷史上的趙國總計經歷了158年光陰,歷經8代國君,其中趙武靈王的名聲,響譽華夏,趙王城遺址占地面積為518萬平方米,遠看遺址明顯的環狀高坎,就是城墻的基礎,城里居住數萬人,在公元前222年趙國被秦國滅,秦統一了北方六國。<br></p><p class="ql-block">趙王城遺址公園位于趙王城遺址西部,是依托遺址而建的集文物保護、生態建設、文化旅游為一體的綜合性景區,面積8200畝。</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趙王城亦稱趙都宮城,位于河北省邯鄲市西南,是我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唯一戰國古城址。</span></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86年,趙敬侯遷都邯鄲,建王城于此,前后計158年。該城址由西城、東城、北城三個小城池組成,平面呈"品"字形狀。西城近方形,邊長1420米,四面城墻保存完整,殘高3--8米,內有5座大夯土臺。位居中部偏南的龍臺,是趙王城的重要建筑,臺基東西265米,南北285米,高16米,是國內現存規模最大的王宮基址。</p><p class="ql-block">趙王城遺址是戰國時期趙國王宮所在地,是我國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大的戰國時期的王城遺址,是研究我國封建社會初期都城建設的珍貴文物,1961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公園內有趙王城博展館,建筑面積5400平米,布展面積3300平米。該館是趙王城遺址公園標志性建筑,展覽定性為以展示趙文化為核心的主題展館,用歷史的文化符號和現代理念相結合的形式,集中展示了趙國歷史文化演變和經典故事,力爭建成邯鄲乃至全國研究展示趙文化基地,創全國一流戰漢文化的優秀博展館。</p> <p class="ql-block">趙王城遺址公園包括三大圈層、七大園林和三十個景點。</p><p class="ql-block">第一圈層展示趙文化,包括趙國圖騰文化和趙國許多重大事件,建筑有趙文化的博展館和趙國的園林、趙圃。</p><p class="ql-block">第二圈層與東部保護區的龍臺在一條中軸線上,反映戰國時代趙國的“禮、祀、戎”文化。禮儀文化,包括朝堂禮儀、覲見禮儀、諸侯會盟禮儀等。趙國朝堂禮儀從入口中軸線開始烘托氣氛,使人感受到龍臺的威嚴。會盟禮儀擬通過一一座建于水中的“澠池會館”來表現秦趙澠池會和藺相如的慷慨機智。祭祀文化再現趙國的祖先祭祀、水神祭祀和山神祭祀。“兵戎文化” 要體現出趙國的胡服騎射精神,在這條中軸線上設置有點將臺、演兵場、營案、“軍市”、“舟兵古渡” 以及復原一段城墻等。</p><p class="ql-block">第三圈層擬通過列國驛站等建筑表現戰國時期各國的不同文化。總體上,東西兩個區域功能不同但又互相結合,用一條旅游路線串起來,新景觀與原汁原味的古董相互印證,在西部體驗文化,到東部感受震撼。</p> <p class="ql-block">南大門外形宛如戰國時期古城墻,正對著一條長達158米的的“歷史長卷”,象征著趙國定都邯鄲的158年歷史;“歷史長卷”北面的趙王城遺址博展館,形似一個梯狀的土臺,外觀造型與古城區內的“龍臺”極為相似,顯現著古樸的風雅和歷史的滄桑。</p><p class="ql-block">整個園區除道路、景觀之外,全部實現綠化,種植各類花卉、樹木數百個品種,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長青、天藍地綠、風景如畫的自然環境。</p> <p class="ql-block">遺址公園從南大門進入,這是正門。這里面是文化展示區,是趙文化主題公園。從南大門進來可看到一座趙武靈王的大型雕塑,北行,是一條長158米的“歷史長卷”。“歷史長卷”由眾多花崗巖做成的竹簡組成,每個竹簡都記錄與雕刻著趙國發生過的重大歷史事件或成語典故。長卷之所以設定為158米,是因為趙國在邯鄲定都158年。</p> <p class="ql-block">入口處有一個很長的歷史年代表,上面記錄了趙王城的建設歷程和年代發展大事件。我們隨著向前的步伐,可以完整的了解到趙王城的發展歷史,受益匪淺。</p><p class="ql-block">遺址公園的主軸線是一條又長又寬闊的筆直通道,兩面是非常茂盛的綠化植被,可以供人休息使用。沿著道路一直走,可以到達展館和紀念館。里面陳設了很多歷史文物。</p> <p class="ql-block">在遺址南側,現有一個村莊名叫“趙拔莊”,就是這一歷史的縮影。在當地留有一個民間俗語叫“先有趙拔莊,后有趙王城”。戰國末期,秦朝吞并趙國以后,曾對趙國王城進行焚毀,此后趙國一蹶不振。</p><p class="ql-block">2000多年過去了,趙王城只剩下縱橫與田野之間的一條條土垅和土臺,一切繁華盡湮沒于塵土之中。</p> <p class="ql-block">龍臺</p><p class="ql-block">宮闕萬間都做了土。</p><p class="ql-block">幾度春秋,滄海桑田的變遷,讓人莫名的失落和惆悵,</p><p class="ql-block">這蒼蒼黃土掩埋了過往的繁華和滄桑,也印記著這個王朝曾經的輝煌和毀滅。</p><p class="ql-block">趙王城由東城、西城、北城三個小城組成,平面似“品”字形。西城比較完整,近正方形,邊長約1420米,遺址上現存五座大土臺。其偏南有一座長285米、寬265米、高19米的“龍臺”,是當時宮殿主體建筑基址。由“龍臺”往北尚有兩個大夯土臺,形成南北一條中軸線,在中軸線兩側還殘存著地面夯土臺。</p> <p class="ql-block">“歷史長卷”的北面下沉廣場,是整個公園的精華部分—趙王城博展館,其建筑形狀為一個梯狀的土臺,外觀造型與古城區內的“龍臺”極為相似,并透露著一種歷史的滄桑。建筑面積5300多平方米,分為地上一層和地下一層。博物館是一座全面、集中展示趙王城和趙國歷史文化的主題性展館。整個展覽將采用文物、圍片、投影、雕塑、大型多媒體場景、幻影成像、動畫、互動項目等多種展覽表現手法,展示趙國歷史文化和趙王城遺址。</p> <p class="ql-block">中國著名文學家劉邵寫道:趙王城,"百里周回,九衢交錯,三門旁開,層樓疏閣,連棟結階。峙華爵以表甍,若翔鳳之將飛,正殿儼其造天,朱欞赫以舒光。盤虬螭之蜿蜒,承雄虹之飛梁。"</p><p class="ql-block">由此可以想見當年趙王城的恢弘氣勢。</p> <p class="ql-block">趙文化</p><p class="ql-block">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是我國古代軍事史上的一次大變革,被歷代史學家傳為佳話。特別是趙武靈王以敢為天下先的進取精神,在中原王朝把少數民族看作“異類”的政治背景下,在一片“攘夷”的聲浪中,力排眾議,沖破守舊勢力的阻撓,堅決實行向夷狄學習的國策,表現了作為古代社會改革家的魄力和膽識。趙武靈王不愧是一位值得后人紀念和效法的杰出歷史人物。</p><p class="ql-block">梁啟超認為趙武靈王是自商、周以來四千余年中的第一偉人,他與秦始皇、漢武帝以及南北朝的宋武帝(劉裕)一樣,是中國歷史上四位取得對北方游牧民族戰爭勝利的人之一,而且是最值得后代子孫驕傲的一位。</p><p class="ql-block">趙文化豐厚博深、魅力四射、光彩照人,是邯鄲地域文化中的代表。以胡服騎射為代表的趙文化,展現出趙國在逐鹿中原時所表現出的改革創新精神。趙文化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源頭之一,是華夏文化與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匯、融合和升華的結晶,具有中原華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構成的二重性,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區諸民族沖突與融合的過程。趙文化濫觴于春秋,興旺于戰國,延續至兩漢,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韻。</p> <p class="ql-block">到邯鄲,必游武靈叢臺。</p><p class="ql-block">武靈叢臺是邯鄲古城的象征,是戰國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發生地。叢臺高28米,是觀看軍事演練的場所。趙國曾國力孱弱,武靈王即位后,讓趙國上下改穿北方少數民族的胡服,勤練兵馬,終于使趙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p> <p class="ql-block">武靈叢臺,位于河北省邯鄲市叢臺區中華大街西側的叢臺公園中心處,為園內的主體建筑,是趙國邯鄲故城中的一組重要建筑群,亦是邯鄲古城的象。根據其出土文物考證,始建于戰國趙武靈王時期(前325年—前299年),是趙王檢閱軍隊與觀賞歌舞之地,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p><p class="ql-block">趙武靈王即位后,實行胡服騎射,使趙國位于戰國“七雄”之列。當時操練的場所,便是在武靈叢臺。武靈叢臺因樓臺眾多,而連聚非一,故名叢臺, 史載,叢臺上原有天橋、雪洞、妝閣、花苑諸景,規模宏大,結構奇特,裝飾美妙,名揚列國。現所見的叢臺為清朝同治年間重修,以后又進行過重修。特別是解放后經過幾次大的維修,逐步修建了以武靈叢臺為中心的叢臺公園。</p><p class="ql-block">叢臺占地3500平方米,高27米,由青磚包砌而成,分上、中、下三層。下層南北各開一門,進南門沿臺階拾階而上,可達臺的中層,中層臺面有武靈館、回讕亭等建筑。由回讕亭往東進門樓,順臺階環繞而上,可達叢臺的上層,上層臺面為圓形,建有據勝亭,面積100平方米,高13米,為四角攢尖重檐,亭角微翹,叢臺的四周遍布花草。</p> <p class="ql-block">在迄今2000多年間,歷代史籍對叢臺頗多記載,更有唐代以來詩人詞家憑欄吊古的百余首詩文辭賦流傳于世。</p><p class="ql-block">在漫長的歲月里,它經歷了無數次的天災人禍,較之原建筑有了很大的變化,雖已非原貌,但仍不失古典亭榭的獨特風格。是趙都歷史的見證。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沿叢臺南門拾階而上,甬道右側壁鑲嵌有“滏流東漸,紫氣西來”八字石刻,是民國十一年(1922年)國民第二軍軍長關中胡景翼所書。“字仿六朝,雖非古物,而峰棱整潔,頗覺古氣郁盤”。據1939年《邯鄲縣志》記載:臺之南北城垣上原各有門,門各有額,南曰“滏流東漸”,北曰“紫氣西來”。因邯鄲城南有滏陽河,河水東流,故言“滏流東漸”,邯鄲城西有紫山,山間常有霧氣繚繞,又故言“紫氣西來”。南門高階上聳立一碑,為現代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于1961年游叢臺時所寫的七律。在石碑陰面刻有“武靈叢臺”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為冀南書法名人李鶴亭所書。</p> <p class="ql-block">趙武靈叢臺遺址碑,位于河北省邯鄲市武靈叢臺正南方,明代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由安徽籍的邯鄲知縣鄧云臺和任縣主簿永寧縣任王所重立,大致原意是記載重修邯鄲城記。現碑文已模糊,碑額也沒有了,只有碑身和赑屃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這塊碑的前方</span>地面上,是2011年9月30日由市政府設立的銅雕“邯鄲城市原點”標志。上面標明坐標為東經114°29′2″,北緯36°36′55″,高程57.03米。象征著此地為邯鄲市的中心原點。</p><p class="ql-block">“城市原點”標志設在叢臺公園“武靈叢臺遺址”石碑南側,以相切圓來塑造原點所在,各個圓相切在原有石碑處,形成從原有石碑繁衍生息的感覺。中心原點以銅質打造,用和氏璧為原型,周邊采用放射式地鋪,猶如太陽散發萬丈光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叢臺之側,還有聞名的“二度梅”。</p><p class="ql-block">《二度梅》又名《重臺別》(重臺即叢臺),講述的是唐肅宗年間,家居邯鄲的禮部尚書陳日升有一女名陳杏元,才貌雙全、聰慧過人。陳杏元愛梅花傲骨高潔,庭中種有梅花一株,每逢時令,滿樹冷香、目盡清姿。</p><p class="ql-block">梅良玉的父親梅伯高為陳日升故友,被奸相盧杞陷害滿門被斬,唯有梅良玉僥幸被人救出,送至陳日升家中。而梅良玉來陳府前數日,陳杏元庭中梅花忽凋零滿地。待到梅良玉來府,才知這兆頭應在了他的身上。</p><p class="ql-block">美人多才,少年風流,一對才子佳人逐漸生情相愛。不想北國忽然南侵,盧杞上本奏于肅宗,以陳杏元和番北地。</p><p class="ql-block">君命難違,梅良玉與陳杏元在叢臺涕淚相別。今天的邯鄲叢臺據勝亭東門上方,便有邯鄲著名書法家李鶴亭根據這個故事題寫的“夫妻南北兄妹沾襟”門額。</p><p class="ql-block">陳杏元行至昭君廟時,念及昭君和番之苦,自己別愛之痛,縱身躍下懸崖,幸被一老婦人救起。而梅良玉則金榜題名,得以為父申冤,又與陳杏元重逢。兩人完婚之日,陳杏元庭中梅樹花開二度,香滿庭院。</p><p class="ql-block">故事的結局,明顯是蘊含了苦盡甘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寄望。1959武漢電影制片廠以《二度梅》為題材拍攝了同名漢劇電影。</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誕生/出生地紀念館,位于河北省邯鄲市叢臺公園內西南部。</p><p class="ql-block">據《史記》第六卷《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于秦昭王48年正月生于邯鄲,其父曾住在當時的趙國古都邯鄲,見到大商人呂不韋的愛姬(史稱“趙姬”),悅而取之,生始皇。秦始皇出生的確切地點在當時的趙都邯鄲的廓城(大北城遺址)溫明殿遺址和叢臺以南,在今城內中街以東,叢臺公園西南的朱家巷一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0年,邯鄲市將叢臺公園原動物園區改造為秦始皇出生地紀念館。</span></p><p class="ql-block">2001年11月9日,邯鄲市政府作出決定在秦始皇出生地附近的城區建一座秦始皇出生地紀念館。展出了當地戰國時期出土文物和有關秦始皇的史料、學術論著和文學作品。</p> <p class="ql-block">遠古時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為二。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團的徽示,氏是一個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標志。姓氏合二為一,是秦漢時才開始的。溯嬴姓淵源,顓頊高陽氏之孫皋陶(八愷之庭堅),皋陶生于曲阜,舜因而賜以嬴姓。</p><p class="ql-block">嬴姓趙氏始于西周造父,造父為伯益的十五世孫。據《史記》載:“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馳千里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青銅甬道銘文》:“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侖丘,見西王母。徐國始強,率九夷攻周西至河,穆王馳師救周,與楚聯合伐徐,逐徐偃王至彭城以北。”造父因功被周穆王封到趙城后,以邑為氏,這是嬴姓趙氏由來。周孝王時造父的侄孫趙非子因功封于秦亭,后來發展成為秦國。周幽王時造父嫡系五世孫叔帶,去周如晉,事晉文侯。自叔帶以下,晉國趙氏益興,五世而至趙夙。春秋末期趙氏與晉國韓氏、晉國魏氏三分晉國,列為諸侯。</p> <p class="ql-block">來到回車巷歷史文化街區。</p> <p class="ql-block">回車巷歷史文化街區全長540米,整體建筑特色為青磚黛瓦,承襲戰漢及清末民初風格,以商業為根,文化為魂,融文化、商業、娛樂、旅游為一體,打造夜經濟網紅打卡地:南城墻、萬賓樓、回車巷、和氏璧造型等……</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座歷史的王國,也是中華成語典故的王國,單這座王城就為后人留下了大筆的文化遺產,據統計與這座王城有關的成語多達一千五百之多:胡服騎射、邯鄲學步、完璧歸趙、負荊請罪、毛遂自薦、紙上談兵、圍魏救趙…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千百年來,這些典故在大浪淘沙中沉淀而來,它們言簡意賅、精妙絕倫、富有哲理又耐人尋味。</p><p class="ql-block">漫步在邯鄲的街頭巷尾,隨處都能見到成語典故,邯鄲學步雕塑(學步橋)、胡服騎射雕塑、荀子雕塑、羅敷雕塑、武靈叢臺、七賢祠、回車巷、插箭嶺等。</p> <p class="ql-block">邯山書院,位于邯鄲市叢臺區串城街南段,是當時知縣魏楠始建于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為冀南豫北一帶最高學府。后歷任知縣都有人為它籌資捐款,擴建校舍,添加設備。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當時邯鄲縣知縣龔彥師呈請將邯山書院改為邯鄲縣立高等小學堂,這是邯鄲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校。</p><p class="ql-block">邯山書院從創建后的157年間,培養出了不少的生員和童生;從1902年開始,變身為“洋學堂”,又培育出不少的知識分子。邯山書院確實是邯鄲文化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李景濂故居,或叫原市法院舊址,老法院舊址,位于邯鄲市叢臺區城內中街35號(串城街),民國建筑,1949年后為法院所在地,所以或稱老法院。</p><p class="ql-block">李景濂(1869—1939),字佑周,直隸廣平府邯鄲縣城南門里(今南門里南大街路東)人。 大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進士,為三甲第150名,為本科進士之末,此后科舉制度即行廢除,成為“中國最后一名進士”。</p><p class="ql-block">民國后,擔任議員期間,李景濂拒收袁世凱的高額賄賂,堅決反對恢復帝制;反對“聯省自治運動”,斥責聯省“實則自亡之道而已”、堅持中國必須統一,不能分裂。李景濂不僅在行政任過內閣中書、學部總務司案續科主事、直隸學校司編譯處編也在多個大學擔任過教師,還擔任過北洋大學堂幫辦、直隸高等學堂教務長,也在直隸文學館任過副館長,還是兩次入選眾議院議員、兩次入清史館,當過總統府政治咨議。</p><p class="ql-block">李景濂國學深厚,亦提倡孔教為國教,還與同榜進士沈鈞儒,大總統徐世昌,同鄉永年胡景桂、成安王雪濤,同科狀元劉春霖,以及李叔同等名人交游。 </p><p class="ql-block">李景濂在政治、教育、文學、史學、慈善以及發展家鄉民族工商業方面做出巨大貢獻。并且桃李滿天下,包括馮友蘭、顧頡剛、朱自清等。一生著作很多,包括《學部調議存稿》《左氏管窺》《左傳講義》等,其撰寫了清史《刑法志》和數十個本傳。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著近1500頁文稿。曾獲得光緒帝的“恩賞”銀牌,以及民國政府頒發的嘉禾勛章和文虎勛章。</p> <p class="ql-block">慈禧行宮,或稱邯鄲行宮,位于河北省邯鄲市城內中街(串城街)東側,原邯鄲專署院內北側,建于大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p><p class="ql-block">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及光緒帝逃命西安。次年,《辛丑條約》簽訂后,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回鑾,邯鄲行宮為慈禧所建行宮之一。據《邯鄲縣志》記載,1901年11月慈禧太后駐蹕邯鄲。</p><p class="ql-block">行宮典型的北方復式四合院,前后南北兩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前院接待朝拜、奏請、議事;后院房前植有臘梅,環境幽靜,為慈禧太后休憩之處。</p><p class="ql-block">前院有正殿和東西廂房,正殿面闊三間13.10米,進深三間9.05米,高8.70米,五架梁前后出單步廊,灰瓦大式懸山頂,為七架梁前后廊式的磚木結構,圓檁方椽,明間隔柵;兩次間為坎墻隔柵。后墻中央,還留有一扇門與后院貫通。東廂房面闊三間9米、進深1間、灰瓦硬山頂。</p><p class="ql-block">后院現存西樓二層,現還能辨認出原面貌,面闊3間,五架梁,單步前廊,雖然經過多次維修改造,但是仍然可以看到它原來的面貌的影子。其余的建筑,有的已經被拆毀,院內還建有許多處小房。因為年久失修和長期的雨水侵蝕,大部分房屋頂漏雨墻體裂縫,房屋已成危房。</p> <p class="ql-block">回車巷,又稱藺相如回車巷,位于戰國時趙邯鄲內城南門里路西(今邯鄲市叢臺區串城街南段)。是一條長約75米,寬2.3米,為古代一車之距,呈東西走向的巷子。相傳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趙國上卿藺相如曾在此處為大將廉頗回車讓路,故名藺相如回車巷。</p><p class="ql-block">藺相如回車的故事,史書多有記述。其實,真正的回車巷在內的古趙都邯鄲大北城的多數遺跡,早已淹埋在今市內6-10米深的地下了。眼下所看到的回車巷舊址,是明代萬歷十二年(1584年)邯鄲知縣蕭察根據百姓傳聞,在此巷口處的墻壁上書寫鑲嵌了“藺相如回車巷”六個石刻大字。1981年進行維修并建石碑亭,立石碑述其事,碑亭高4.4米,寬2.3米。 碑文記載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多次為廉頗回車讓路,爭取將相和好的歷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回車巷碑記</p><p class="ql-block">七雄爭霸,秦為最強,素懷一統天下之志,因恃其強,屢犯趙境,賴廉頗力拒,終莫能入。時有藺相如者,嘗完璧歸趙,澠池赴會,兩屈秦王,屢建功勛,位在廉頗之右。</p><p class="ql-block">廉頗自恃有攻城野戰之功,恥居相如之下,怒甚,揚言欲羞辱之。一日,相如外出,行經狹巷,遙望廉車馳來,不忍將相水火殃及國家,遂避匿于旁巷之中。是以國計為重私怨為輕之義舉也。</p><p class="ql-block">世人不悟,皆以相如為懦夫;而廉頗亦不諒其情,日益驕橫。迨河東人虞卿游趙,往見廉頗,責之以理,曉之以情。廉頗大慚,遂肉袒負荊,親造相府,長跪庭中。相如趨前答拜。自此將相和好,趙國日興。</p><p class="ql-block">相傳此地為藺相如舊日回車之故址,明代萬歷十二年曾建碑于此,后破損無存。</p><p class="ql-block">今重立此碑記。</p><p class="ql-block">(一九八一年六月二十四日立)</p> <p class="ql-block">回車巷,所在的邯鄲道(俗稱串城街),是一條戰漢風格的歷史街區。是古代邯鄲城的中心大道,是秦始皇的故里。武靈閣、玉皇閣、秦始皇誕生地紀念館(朱家巷、秦始皇故里)、藺相如府、將軍府、學步橋、慈禧行宮、邯山書院、張國彥宗廟、王琴堂故居、趙闕、清真寺、河北銀行舊址、騎兵雕像群等人文景觀薈萃。</p> <p class="ql-block">郝大猷(1550年—1609年),萬歷年間進士,直隸廣平府人(河北省邯鄲市串城街郝家巷里)。任濟南府推官,升吏部稽勛司主事,轉考功司員外郎。官至山西按察使。</p><p class="ql-block">郝大猷自幼奮發努力,寄托著幾輩人的希望,萬歷八年(1580年)與張國彥的兒子張我續同榜中進士。郝大猷從濟南府推官做起,在官途上浮沉幾十年,最后做到山西按察使。</p><p class="ql-block">邯鄲流傳著一個《牌坊摞牌坊》的故事:明代刑部尚書張國彥的家人,在城內南門里修建了一座石牌坊,由于這個石牌坊占地面積大,占到了郝大猷的家門前,郝大猷家人當然不同意。但張家卻說,如果你家有人能當上大官,就可在我這個大牌坊上再修一個小牌坊。幾年之后,郝家后人刻苦用功,學成赴試,果然當上了大官。張國彥遵守諾言,讓郝家在自家的石牌坊上又修建了一個郝氏小牌坊。張、郝兩家同鄉同里又同朝奉君,關系很好。在明代萬歷年間的邯鄲城里,郝大猷家族成為僅亞于張國彥的名門望族。</p> <p class="ql-block">來到邯鄲,漫步在古城的大街小巷,總想尋覓點什么……</p><p class="ql-block">古城今址已是高樓林立,路上車水馬龍,行人熙熙攘攘,讓這座三千年的古城顯露著勃勃生機。</p><p class="ql-block">古老的邯鄲人曾經歷經磨難,卻又依然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來到磁縣有名的溢泉湖。</p> <p class="ql-block">溢泉湖位于邯鄲市磁縣縣城西3公里處,滏陽河源頭,東武仕水庫之畔,度假村建筑群錯落有致,森林植被茂密,依山傍水,山清水秀。湖光水色交相輝映,輕舟點點,令人心曠神怡。</p><p class="ql-block">2009年升級為省級濕地公園,為磁縣境內首家省級濕地公園。</p> <p class="ql-block">秋江曉望 </p><p class="ql-block">唐 · 皮日休</p><p class="ql-block">萬頃湖天碧,一星飛鷺白。</p><p class="ql-block">此時放懷望,不厭為浮客。</p> <p class="ql-block">磁州窯博物館占地7.8畝,建設總面積5000平方米。由河北省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設計結合了磁州窯的特點,在建筑形制上以“窯”為中心,以“弧”為展線,上下分兩層,內設四個大展廳,并設有文物庫房、學術報告廳,文物修復室、陶吧等。</p><p class="ql-block">磁州窯博物館展線總長度480米,展出文物400件,圖片278張,其它輔助展品186件。該館陳列由五部分構成:第一部分:序廳——黑與白的藝術;第二部分:窯火初燃——北朝隋唐時期;第三部分:化境黑白——宋金元時期;第四部分:余韻悠長——明清民國時期;第五部分:美器由來——燒造工藝。</p><p class="ql-block">序廳——黑與白的藝術</p><p class="ql-block">序廳外形為磁州窯典型的饅頭窯形狀,居于博物館的中央位置。序廳圓形內墻以燒成色壁磚和匣缽為裝飾,突出表現“窯”的氛圍。正中墻體上有大幅“觀臺窯址”噴繪照片,照片上有饅頭窯、漳河、黃土地和陳列標題“黑與白的藝術”。照片前面為黑白兩塊相互連接的落地長方體塊石,分別鐫刻著中英文前言。頂部裝飾系兩個層次構造的白地黑花大龍盆“龍紋”圖案和龍鳳罐“葵花紋”圖案,外沿為放射狀鋁合金格柵吊頂,寓意磁州的泥土經過磁州窯的幻化,變為“黑與白的藝術”。懸掛于東壁的燈箱帶和西壁的電視組合,與正面裝飾共同構成序廳的第二層次。東壁燈箱帶展示的是國際、國內各大館的磁州窯藏品。西壁的電視組合滾動播放磁州窯博物館簡介。整個序廳采用深色陶磚地面。</p><p class="ql-block">第一展廳——窯火初燃</p><p class="ql-block">展覽磁州窯北朝至隋朝的產品,展品多為以生產白瓷、黑瓷、青瓷為主的北方民窯。</p><p class="ql-block">第二展廳——化境黑白</p><p class="ql-block">是整個陳列的核心展廳,將各個時期的磁州窯文物,特別是宋金元鼎盛時期的器物集于一堂。該展廳展品有金代龍紋大盆、金代梅瓶、元代龍鳳罐等。該展廳還包括瓷枕廳部分。該部分展出了宋金元不同時期的瓷枕百余方。</p><p class="ql-block">該展廳在傳統的器物展示基礎上,在內容設計上深“挖”瓷器的內涵,分別提煉出詩詞曲賦150篇,裝飾圖案206幅,歷史故事20則,裝飾技法60種四項內容。設置了專門的展架,配以四個電視播放器分別滾動播放上述四項內容,同時,由動態展示轉入靜態顯示,即在展線上另設置電子觸摸屏,將上述四塊內容裝置進去,供觀眾觸摸檢索;同時,該展廳設置了書架,將涉及上述內容的有關書籍固定在展線上。</p><p class="ql-block">第三展廳——余韻悠長</p><p class="ql-block">該展廳一方面展示了明代磁州窯中心轉向彭城窯,彭城成為“北方瓷都”的歷史過程,另一方面將田野考古和博物館陳列這兩個專業結合起來。該展廳有瓷片柜、瓷片架和一個可直接用手觸摸的瓷片箱。大體量的瓷片墻則表現了觀臺窯址四個考古階段的地層情況,反映窯址地層構造和地層風貌。與瓷片柜、架、箱和瓷片墻相連的是模擬遺址場景,場景面積12米×7.5米,現場為框架玻璃平面,高12厘米,玻璃板下面是布滿瓷片和草叢的遺址原始地面。遺址背景片18米×3.2米,背景片前配置不同類型磁州窯的結構圖和考古現場照片。</p><p class="ql-block">第四展廳——美器由來</p><p class="ql-block">占地726平方米,展示了磁州窯全場景生產工藝,采用1:1的比例,用實物、雕塑、模型、背景畫、投影、燈光、擬聲等手段,展現了取土、煉泥、成型、施工、裝飾、入窯的制瓷全過程。</p> <p class="ql-block">此次因參加古武當山論劍等一系列活動之故,行色匆忙而中轉選擇的行程,深秋的古城邯鄲秋色正美,感受到趙都的民俗風情及地域文化傳承,深入了解趙武靈王、趙國七賢等歷史人物及其文化貢獻,感受品味武靈叢臺、趙王城遺址、回車巷、溢泉湖、磁州窯博物館等歷史遺存的文化意蘊。</p><p class="ql-block">聞道在途,學習不止,踐行不輟,知行合一,游學相長!</p> <p class="ql-block">聞道在途,學習不止,踐行不輟,精進無休。我們知行合一,游學相長。感恩家人們的積極參與和高度配合!感恩大家!</p><p class="ql-block">太極軒國學公益大講堂團隊</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亳州市|
太原市|
彭泽县|
桂林市|
新竹市|
出国|
旬阳县|
海阳市|
隆化县|
信阳市|
梁平县|
大姚县|
乌审旗|
新郑市|
罗源县|
桦川县|
乾安县|
连云港市|
德兴市|
呼玛县|
景宁|
成都市|
金坛市|
奎屯市|
大姚县|
邳州市|
昭苏县|
平昌县|
枣庄市|
六盘水市|
崇义县|
昭苏县|
昌邑市|
温泉县|
合肥市|
山西省|
长治县|
广德县|
莱阳市|
平邑县|
阳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