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壽建黨初探 <p class="ql-block"><b>文/圖:馬東明</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靈壽建黨,經歷了組織創建、三線歸一、動蕩發展、迅速恢復四個階段。</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組織創建、多線發展階段</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靈壽建黨主要有三條線。</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條線:</b><span style="font-size:22px;">是靈壽最早的建黨線,核心地點丘陵區南燕川,重點人物王振剛、劉鳴霄,關系來源保定志存中學,隸屬于保屬特委,時間1930年7月。保定志存中學讀書入黨的西劉莊村學生王振剛,發展在西劉莊教書的南燕川村人劉鳴霄入黨。劉鳴霄成為了靈壽縣本土發展的第一位共產黨員。入黨后,劉鳴宵在南燕川創辦了靈壽縣第一個黨的外圍組織“曉聲社”,宣傳共產主義,聯系組織群眾,發展左元慶、劉鳳海、楊福俊等人入黨入團,建立了靈壽縣最早的一支黨員隊伍,成立了靈壽縣最早的兩個團支部南燕川團支部和徐家町團支部;1930年冬,在南燕川成立了黨的外圍組織“民眾學校”,聯系宣傳勞苦大眾;1930年底,推動成立了靈壽縣第一個黨支部南燕川黨支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1年7月,由于宣傳黨的主張,發展學生入黨,劉鳴霄被迫從正定七中退學,到靈壽民眾教育館做講解員,主編了靈壽歷史上第一個刊物《向導》周刊,繼續宣傳革命,秘密發展了城關韓亮(1933年任靈壽縣委負責人)和縣師范教師孫佐周、學生王叔文等人入黨入團,建立了靈壽縣平原區和教育系統內的第一個黨組織和團組織,城關黨支部和師范黨團支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劉鳴霄,是靈壽建黨的先驅,點燃了靈壽建黨的星星之火,拉開了靈壽建黨的光輝序幕。</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條線:</b><span style="font-size:22px;">是靈壽山區最早的建黨線,核心地點陳莊北溝,重點人物邸鳴祥、蘇鳳德、周學效、周有恕、梁振道,關系來源為正定七中,隸屬于石家莊直中特委,時間1931年10月。1931年7月中旬,紅24軍從山西經平山、南營、陳莊,去往阜平,一路打擊土豪劣紳、宣傳黨的主張,成為了靈壽山區建黨的宣言書、宣傳隊和播種機。隨后,在石家莊直中特委幫助宣傳指導下,陳莊山區貧苦農民爭相入黨,建立了靈壽山區最早的兩個黨支部西莊窩黨支部和新開黨支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2年春節,周學效把黨組織引到慈峪鎮,發展了賣麻糖的馬文耀、賣卷子的劉美春等人入黨,并建立起了黨支部,為后來的慈峪暴動提供了組織保障和干部準備。水泉村趙金芳,主動找到新開周學效入黨。周有恕發展了行醫賣藥的行唐人蔡煥章和白家河劉牛(劉慶山)入黨。蔡煥章發展了寨頭、張家莊一帶的黨組織,進而推動了車谷砣溝峪建黨事業發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陳莊建黨基礎上,1931年底,直中特委批準成立了中共靈壽縣委,周有恕任縣委書記,周學效任委員兼陳莊區委書記。至此,靈壽建黨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條線:</b><span style="font-size:22px;">是靈壽本土唯一來源于紅軍的早期建黨線,核心地點靈壽鎮西托村,重點人物返鄉軍人劉吉成等,時間1932年春。原西北軍排長、后在紅五軍團任連長、部隊入黨的劉吉成,以西托為基點,迅速在南紀城、崗頭、木佛、南托、牛城、西城南等村發展黨員,使靈壽平原區黨組織迅速發展壯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靈壽平原區建黨基礎上,1933年秋,藁城直中臨時特委指導建立起了由韓亮、劉吉成、劉雙林參加的中共靈壽縣臨時工作委員會,恢復發展黨員100多人。從此,靈壽平原區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農民運動進入了新階段。</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三線歸一、集中領導階段</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2年3月下旬直中特委派蘇鳳德(后叛黨)來靈壽指導黨的工作。蘇鳳德先與其在正定七中的同學劉鳴霄接頭,把燕川、城關一帶黨組織和西托劉吉成發展的黨組織一并接歸靈壽縣委領導,至此三線歸一。經直中特委決定,重組靈壽縣委,周有恕任縣委書記,周學效、馬文耀、韓亮為委員。韓亮兼一區書記,孫佐周任委員;馬文耀兼二區書記,左元慶、盧冬喜、劉老茂任委員;周學效兼三區書記,趙金芳任委員。張秋菊任團縣委書記兼一區團委書記,劉老茂兼任二區團委書記。這是靈壽建黨以來機構最健全、人員最齊整、工作最活躍的時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縣委統一領導下,靈壽縣黨組織進一步擴大,到1932年6月靈壽黨員數量達到400多人,全縣二分之一的村莊建立了黨的組織或個別關系,成立了100多個黨支部和直屬小組,形成了陳莊、慈峪、城關三個區域建黨中心,成為了直中地區黨組織和黨員數量較多的縣份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靈壽縣委的重組,成為了靈壽建黨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標志著靈壽黨組織實現了由分散發展、多頭領導到統一發展、集中領導的轉變。靈壽有了全縣范圍的黨的領導機構,建黨工作走上了統一領導、全域發展、全縣推動的新時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領導農運、動蕩發展階段</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國革命是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運動。靈壽黨組織一經產生,即與農民運動相結合,領導群眾開展了反壓迫斗爭。1933年春,陳莊三區區委委員趙金芳,領導了陳莊北溝500多人的逃荒斗爭;1934年春,韓亮、劉吉成、曹老夢等領導發動了城關15個村群眾砸鹽店斗爭;同年春,劉吉成等領導發動了南寨砸鹽店斗爭;1935年6月,陳莊北溝西莊窩村梁振位等串聯發動了3000多人的跑轎子砸鹽店斗爭;1936年初,共產黨員趙金芳、樊德智等領導了樊莊選舉斗爭,組織成立了“鄉民聯合會”;等。農民運動的蓬勃開展使紅色革命的種子,深深扎根在了廣大農村的土壤之中,在靈壽大地上升起了革命的希望,提高了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為靈壽革命的進一步開展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從此,群眾有了主心骨,斗爭有了新方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特別是1932年6月和8月間,直中特委和靈壽縣委組織集中全縣黨員力量,領導發動了兩次慈峪暴動,成立了以曾在舊軍隊當過武術連連長的馬文耀任總指揮的紅色隊伍,樹起了“華北紅軍游擊隊”的旗幟,建立了革命武裝。靈壽革命由一般的群眾運動上升為了武裝斗爭,打響了石家莊地區黨領導農民開展武裝斗爭、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動搖了國民黨在靈壽的反動統治,沉重打擊了地主階級的囂張氣焰,喚醒了群眾、鼓舞了斗志、鍛煉了隊伍、積累了經驗、擴大了影響,為靈壽農民運動的蓬勃發展和今后抗日根據地的建立、敵后斗爭的開展,奠定了思想基礎、提供了組織保障、積攢了干部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慈峪暴動受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的影響,暴露了靈壽黨組織的力量,國民黨政府把靈壽劃為“赤匪區”,通緝追捕共產黨員,大搞白色恐怖,劉牛、李老樹、貢來秋等20多名共產黨員被捕入獄,馬文耀、周有恕、劉鳴霄等黨的縣區干部被通緝、被迫流浪隱匿,田黑小被害身亡,全縣黨組織第一次遭到了嚴重破壞,基本陷入了癱瘓;只剩陳莊水泉村趙金芳等個別黨員秘密串聯活動。1933年春,直中特委書記李耕田被捕叛變,直中地區地下黨組織全部被告密,靈壽黨組織第二次遭到嚴重破壞。1934年9月,藁城直中臨時特委遭到破壞,直接指導靈壽活動的直中特委委員王有林被捕叛變,致使韓亮、曹老夢、齊文儉、李有山等20多名共產黨員被捕入獄,多名黨員外逃避難,與上級黨組織完全斷絕,靈壽黨組織第三次遭到了嚴重破壞,癱瘓達三年之久。靈壽黨組織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進入了分散地下、隱蔽斗爭的動蕩發展階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靈壽黨組織雖然數次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破壞,但仍在惡劣的環境中堅守陣地、前赴后繼、英勇斗爭,始終使革命的紅旗在靈壽大地上屹立不倒,從而為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后,黨在靈壽勝利開展抗日斗爭,開辟、鞏固敵后抗日根據地,創建敵后抗日民主政權,打下了堅實的組織基礎和群眾基礎。</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迅速恢復、建立政權階段</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7年7月7日,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爆發,中華民族開始了全民族抗戰。10月4日,孫毅、黃勵率領的八路軍115師教導大隊到達陳莊一帶開展工作,深入村莊,發動群眾,宣傳黨的抗日救國主張。10月9日晉察冀省委特派員張達到達陳莊,通過白家河劉牛、西莊窩梁振道、新開村周學效、水泉村趙金芳等地下黨員,全面開展了黨組織的恢復建設工作。慈峪一帶的郭自修、馬丙武、王叔文,城關一帶的李老樹、韓亮、齊文儉等先后奔赴陳莊接通關系,恢復組織,發展黨員。1937年底,原有的地下黨組織基本恢復,并發展了很多新黨員。在晉察冀省委直接領導和115師教導大隊大力支持下,建立了以陳莊為中心的后方基地,很多愛國青年、賢達名流紛紛投奔陳莊,陳莊成為了靈壽的抗日策源地、抗戰堡壘區、軍事要沖和晉察冀邊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7年12月李慎之在陳莊成立靈壽縣政府籌備處,緊張籌備縣政府成立事宜;1938年3月組建了中共靈壽縣中心委員會,俞恒任縣委書記,齊文儉(1939年1月接任縣委書記)任組織部長,王叔文任宣傳部長;1938年3月下旬在慈峪召開了全縣人民代表會議,按照三三制原則,民主選舉成立了靈壽縣人民抗日政府,李慎之任縣長,孫佐周任政府秘書,靈壽人民擁有了自己的政權機構。從此,靈壽黨組織在中共晉察冀省委、四分區特委直接領導下,在滿懷抗日熱情的靈壽人民踴躍支持下,黨員隊伍迅速發展壯大,1938年達到2000多人,1940年突破了5000人,抗戰結束后達到了8000多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靈壽建黨,是中國地方建黨的一個縮影,是中國特殊國情的具體體現。學校站在了時代的最前沿,成為了建黨的策源地和橋頭堡;先進的知識分子最早接受馬克思主義,迅速走上了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搭起了馬克思主義與工農運動的橋梁,成為了革命的先鋒者和排頭兵,使黨的組織在靈壽平原、丘陵、山區得以建立和發展;軍人、商人、手工業者是建黨的生力軍,及時覺醒,堅決斗爭,踴躍融入革命洪流當中,壯大革命力量;農村是建黨事業的根植沃土,是國民黨反動統治最薄弱的地方;農民是革命偉業的力量源泉,是工人階級的天然同盟軍。靈壽黨組織一經產生,就代表著勞苦大眾的根本利益,即與農民運動緊密結合,領導組織廣大農民走上了階級斗爭、抗日救國、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思南县|
称多县|
蓬莱市|
北安市|
大关县|
新绛县|
厦门市|
临洮县|
安平县|
台前县|
麦盖提县|
公主岭市|
诏安县|
进贤县|
芦溪县|
唐河县|
株洲市|
玉屏|
花莲市|
兰考县|
阳新县|
当雄县|
民和|
九龙城区|
常熟市|
河西区|
大安市|
阿荣旗|
喀喇沁旗|
会东县|
桂林市|
浦县|
漳浦县|
大化|
噶尔县|
昭觉县|
东源县|
顺昌县|
宣武区|
景洪市|
石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