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穿過陽臺上一樹花紅,灑在窗前書桌上,厚厚的三本書《這塊土地的靈魂——陳景潤與三明》在光線中閃耀著明亮的淺綠淡粉,秋風輕輕翻動著書頁。連續幾天,我坐在落地窗前翻閱著這三本書。<br> 2016年,在三明文聯、三鋼文聯共同舉辦的講述三明故事“閩光杯”非虛構文學征文頒獎活動現場,邂逅了鄧友華。后來他告訴我寫作的初衷,寫作計劃,并把從來沒有公開發表過的文稿發給我。那時就知道他雄心勃勃,計劃以陳景潤入筆,串起三明這塊土地上幾代人的命運、追求,寫盡這塊土地上他熟悉的靈魂人物。我知道,這是個龐大的寫作計劃,他要寫多少人,多少事,寫到哪年哪月才能完成?<br> 春夏秋冬,周而復始,轉眼過去了五年。這五年,鄧友華不停地在書寫,他每寫一篇文章,就做成圖文并茂的美篇文章發給我,也發到朋友圈。天道酬勤,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幾十上百萬文字終于集結成沉甸甸地三本書,陸續從三明寄到福州。雖然書里的文章基本上都讀過,內容也不陌生,但是,在中秋過后,清涼秋風吹拂的清晨,集中讀這三本書,我依然覺得熱血沸騰,滿心滿懷都是感動,淚水一次次濕了眼簾。不知道是否還有人如我,親歷了這套書漫長的寫作過程,眼看著這套書一篇篇完成;眼看著一本又一本成書;眼看著三本書里都出現了我的名字,幸運地成為僅有的33本初稿中,擁有一套書的人。<br> 三明,地處福建西北部,沙溪河水貫穿小城,四季綠意無邊,城市小巧玲瓏,是我離開故鄉來到福建最初居住的城市。初來,我便喜歡上這個和我血脈相連,有著親情般感覺的小城。三明,留給我的是溫暖、溫馨,但我還是選擇了離開。鄧友華,是土生土長的三明人,這片他從骨子里熱愛的土地,曾經傷害了他的親人和他兩代人,在他的生命中烙下深深的創傷,帶給他永遠無法彌補的缺憾。但是,正如鄧友華在寫莊孝欽時寫過的:“世界上有些鳥是關不住的,人世間有的人是打不垮的。命運可以把他碾成粉末,但就是打不垮他的精神!這就是貝多芬。際遇可以讓漁夫一無所獲,但擋不住他依然在生活的大海里拼搏!這就是桑蒂亞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這就是中國歷代士子的精神。”鄧友華擁有的就是這種中國歷代士子的精神。他不離不棄,始終在這片土地上生存、喘息、行走,在人生的路上艱難地跋涉,書寫著這塊大地上的故事,在文學這條路上不停地跋涉。<br> 是什么力量支撐著他?為什么他對這片土地愛的那么深沉?<br> 我在書中找到了答案,也找到了為什么這三本書都以“陳景潤與三明”作書的副標題的答案。<br> 1977年,恢復高考,點燃了全中國莘莘學子的希望,鄧友華卻因為父親的問題被拒絕參加高考,又一次走進生命的至暗時刻。前途無望,暗淡無光的日子里,一篇文章《哥德巴赫猜想》中陳景潤“6平方米的小屋,幾麻袋草稿紙”的境遇和奮斗精神像一束光,照亮了他前行的路,激勵著他在茫茫書海中泛舟拾貝,砥礪前行。陳景潤留給這個世界的不只是1+1≠2,更是一種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支撐起鄧友華對生活的信念。他埋頭自學,苦讀圣賢書,他說他讀過的書可以用汽車拉;他寫作,詩歌、相聲、小說、散文,無所不涉;他意識到在三明生活、學習過的陳景潤是三明歷史上最耀眼的一環。他開始跑檔案館,翻閱陳景潤在三明留下的足跡。在不停求證、追問、書寫,躑躅跋涉的過程中,隨著查閱的深度、廣度地拓展,他邂逅了一個又一個閃現在路上的人,牽扯出一長串的人和事,直到陳景潤夫人由昆的出現,這凝聚了他半生心血的書寫,終于達到了高潮。他說:“我看到的不是陳景潤一個人,而是一個群體,一塊土地,一條文化傳代的生生不息的長河,一代又一代,就這樣傳承下來,還將這樣傳承下去,從‘楊羅李朱’到40年代那批傾心教育的知識分子,到陳景潤,再到我們以及后輩學子,每一代人鍥而不舍、不屈不撓的奮斗,就是這塊土地的靈魂!”穿越時空,他把這些藏在歲月深處的故事和一個個人,用文字串在陳景潤這個耀眼的光環上,如一串珍珠般熠熠生輝,光華四射。鄧友華不斷用睿智的眼光打量著這塊土地,義不容辭地承擔起本土文化人的職責。漸漸地,他的寫作,由“小我”寫出了“大我”,從個體升華到群體,貫穿起了三明這塊土地上一脈相傳的文化史、教育史、奮斗史、建城史,內容越來越多,越來越厚重、精彩,從他最初認定的寫教育行業、文學界的人才,不斷拓展延伸,寫到了遷明企業、知識青年、新三明人,視野不斷擴大,內容不斷充實,思想不斷升華,幾乎成了三明一段歷史文化真實而詳細的記錄,因此也抵達了一種精神高度,他想向全中國甚至全世界展示三明地域文化的精髓。幾年來,他心無旁鷲,一頭扎進這個文化課題里,采風采訪,跑檔案館查閱資料,在最好的創作狀態下,不染塵俗,認定目標,筆耕不綴,專注靜心,充滿激情地書寫。麒麟山下,沙溪水一路東去滋沃土,浪花淘盡古時賢,字里行間三明群英薈萃,所有的日子都變得有滋有味,所有的文章值得期待。<br> <p class="ql-block"> 如果被鄧友華定義成出現在書中的人物是這片土地的靈魂,那么,鄧友華就是三明市著名的老三屆知青作家來載慶所說的“薪火傳遞中最耀眼的火炬手”。三明,有鄧友華,何其幸也。</p><p class="ql-block"> 我在三明生活的幾年里,友華正在開書店,我一定去過書店也一定遇見過他,只是沒有交集。直到十年后在三明遇見時,他坐在我旁邊的座位上,我以為他是來領獎的鄧躍華。寒暄幾句,彼此留下聯系方式,從此文字里往來。他采寫我的一篇文章《接天蓮葉無窮碧》刊發在《三明僑報》上,收進了《這塊土地的靈魂——陳景潤與三明》第1部第三十四章里,這篇文章寫完,他成了我的老師,我的大哥。2021年,我把經過修改的這篇文章收進了我新出版的散文集《半是翠微半是藍》中作跋。幾年來,他被陳景潤的精神鼓舞著,孜孜不倦,夜以繼日地書寫,而我時常被他的執著鼓舞著,不敢懈怠,不敢辜負他對我文字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鄧友華的書寫,是一種白描式的記載,對話式的旁白,他寫的是文化傳承,真情實感,字字句句力透紙背,閃爍著思想的光芒,直抵人的靈魂。翻閱這套書,最大的獲得,是一種支撐生命的不屈不撓的力量。長路漫漫,友華大哥依然在文學這條路上披星戴月地跋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秋于福州</p> (作者簡介:楊麗,海峽兩岸著名女作家,福建作家協會會員。)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柱|
兴宁市|
绍兴县|
离岛区|
桃江县|
光泽县|
扎鲁特旗|
巴林右旗|
福鼎市|
加查县|
桃江县|
宝清县|
苗栗市|
龙山县|
建湖县|
金塔县|
鄂托克旗|
道孚县|
南昌县|
县级市|
上犹县|
娱乐|
南岸区|
扎鲁特旗|
奉化市|
保康县|
罗江县|
甘南县|
西吉县|
清原|
玛曲县|
富源县|
淮安市|
旬邑县|
丹棱县|
依兰县|
屯昌县|
鄯善县|
寻甸|
海原县|
轮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