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澶淵之盟,遼宋修好,通聘往來頻仍。宋使倍之,成百上千,絡繹于道,見之《遼史》的宋使名錄難以盡數。契丹國制、官俗,每年數徙,四時捺缽,率性云游,接見宋使無常處。捺缽行在,即如移動皇宮,宋使記作“單于帳”。單于帳在哪里,哪里就是使者目的地。<div><br></div><div>因踏入遼境,就在契丹接伴使引領下,尋國主行蹤,長途奔襲。一路上領略契丹大地、風光風物,付諸筆端,很有情趣,也很有價值。宋使嘗至之地,包括燕京、中京-北安州、上京、長泊、白馬淀-廣平淀-靴淀、木葉山、神恩泊、炭山、犢兒山-永安山,這些地方,宋使足跡重疊,站道清晰;另有幾處,屬于孤例,如,清泉淀,在幽州清河鎮西北百里外;出居庸有九十九泉;混同江,即今東流松花江,雖記錄了人物、年代,但細節乏善可陳,更無站道資料;至于云中淀、西涼淀、東京等幾處,史載鮮少,構圖勉為其難,只好從略。<br><br> 上列嘗至之地,燕京、中京、上京在遼宋大站道主干線上,南起白溝河,逶迤向北,過齊魯、燕趙,而至壩上。中京和北安州,白馬淀和廣平淀、靴淀,地域相同或相近,這里合并記述。宋人出使路線,是從中京起始,向主干線縱深和兩翼,樹狀發散的。中京東北歧出一路,通祭祖、冬捺缽地,到達木葉山。中京西北歧出一路,到達神恩泊或炭山。犢兒山-永安山在上京正北,主干道延長線上,路途最遠,夏捺缽地,地寒。如果將來發掘出九十九泉、混同江、云中淀、東京等地的行紀資料(不是籠統的站道站點),這個龐大樹狀交通圖,更加蔚為可觀。<br> <br> 宋人使遼,名目繁多,正旦、生辰、登基、告慰、回謝等等,找個由頭即可成行。有重大國事,更不消說。充使者皆名臣大儒,名冠中華者不少。《語錄》是宋廷特有的一種官牘,記出使過程中,何月何日,到過何地,看到些什么,應酬了什么事,回國后循例書呈內廷,存于國信館。文體可長可短,文風自顧,共同點是寫實。其史料價值不言而喻。惜者《語錄》傳世僅十幾種,還包括個別殘卷在內。又有出自使者之手的使遼詩,地名清晰,風物歷歷,即興吟詠,有史、有景。籍此,使遼站道查之有據,難點主要在今地對照方面。<br><br><b> 一、幽州-含涼殿 </b>《遼史 · 地理志 · 南京道順州》:“城東北有華林、天柱二莊,遼建涼殿,春賞花,夏納涼”。華林莊,今北京順義區空港街道花梨坎村,北京地鐵15號線花梨坎站。天柱莊,今順義區天竺鎮天竺村、小天竺村(老村遷移)。北京地鐵15號線花梨坎站外,原有一道土梁,古人記作“大夏坡”。王曾《上契丹事》:“過溫榆河、大夏坡,坡西北即涼淀,避暑之地。”溫榆河蜿蜒而過,多溫泉、廟宇、樓臺。結盟之初宋使目的地,多集中幽州,中后期改行松漠縱深,祖源之地,且游移不定。王曾《上契丹事》:“初奉使者,止達幽州,后至中京,又至上京,或西涼淀、北安州、炭山、長泊。”《續長編》:“閾主每歲避暑于含涼殿,聞使者至,即來幽州。”行止燕京宋使湮失者眾,史籍明載僅有孫儀(1005年)一人。涼殿是一個泛指名詞,有文字記載的,最近者,燕京皇城西南角樓上就有一個涼殿,可登高乘風納涼。最遠者上京西北二百里山中,也有一個號涼殿之地。<br><br> 延芳淀,京畿另一常由捺缽之地。出燕京北門,過北齊古長城,有延芳淀,四十里孫侯館(望京館)。延芳淀是由古雍奴藪(《爾雅 · 十藪》:“藪,大澤也。”)分解、演化而成的一片水域。《遼史 · 地理志》:“延芳淀方數百里,春時鵝鶩所聚,夏秋多菱芡。”延芳淀標志地名——霍村,今北京市通州區漷縣鎮。《遼史 · 地理志》:“漷陰縣。本漢泉州之霍村鎮。遼每季春,弋獵于延芳淀,居民成邑,就城故漷陰鎮,后改為縣。”霍村在其南,因名漷陰。今延芳淀已湮。按現代區劃,延芳淀范圍北至通縣張家灣、臺湖一帶,西至馬駒橋,西南至大興縣采育,南至通縣南界。延芳淀有長春宮,與長春州長春宮同名。《遼史》幸延芳淀,放鷹捕鵝記載,多在遼圣宗之世。<br><b><br> 二、中京-北安州 </b>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天義鎮鐵匠營子村“遼中京城遺址”。過古北口,即入中京大定府北安州。州治興化縣,今承德市雙灤區灤河鎮喀喇河屯古城。從南京到中京,使者們只是埋頭趕路。遼中京是宋使留下密集足跡的地方,即是目的地,又是往行其它地方的必經之地。據《遼史 · 地理志》,圣宗統和二十五年(1007年),擬神都之制而建中京,城中大同驛以待宋使,朝天館以待新羅使,來賓館以待夏使。就在中京城開阜的第二年(1008年),宋使路振、宋摶、孫奭即接踵而至。王曾(1012年)到達中京。蘇頌(1068年)經中京轉行廣平淀,有《中京紀事》詩。<br><br><b> 三、上京 </b>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駐地林東鎮“遼上京城遺址”。《武經總要》:“上京,潢水之北,東際遼河,西包冷陘,南與奚人部落相接,距幽州一千七百里。”又記:“至德光,建為上京,置臨潢府。”城內館驛有二,一曰臨潢館,在城西門乾德門(金德門)內,為宋使專設。臨潢館東北,又有同文驛,諸國信使居之。行抵上京宋使,包括薛映(1016年)、張士遜(1016年)、富弼(1042年)、歐陽修(1054年) 、劉敞(1055年)、陳襄(1068年)、沈括(1075年)、張舜民(生猝年不詳,1065年進士)等人。<br><br><b> 四、白馬淀 </b> 白馬淀一地多名,如廣平淀、靴淀、柳林淀,藕絲淀、中會川(兩河交匯)、長寧淀(長寧縣地)等。藕絲,契丹語“阿思”漢語音譯綴詞,廣大之意,故以藕絲為本土地名。白馬淀在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交匯口,今翁牛特旗大興鄉,通遼市奈曼旗八仙筒鎮西孟家段村一帶。域中白馬淀一類地名,淀字不作水面解,指一片沙陀。《遼史 · 營衛志》:“冬捺缽,曰廣平淀。在永州東南三十里,本名白馬淀。東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余里。地甚坦夷,四望皆沙磧,木多榆柳。其地饒沙,冬月稍暖,牙帳多于此坐冬,與北、南大臣會議國事,時出校獵、講武,兼受南宋及諸國禮貢。”賀正旦又是主要名目,故多以此為終點。章頻(1033年)“使契丹,至紫蒙館卒”。遼東道有紫蒙縣、紫蒙館。查道(1013年)、韓琦(1038年)、包拯(1044年)、王珪(1051年)、曾公亮(1051年)、蘇頌(1077年)、劉跂、蘇轍(1089年)、彭汝礪(1091年)都到過白馬淀。<br><br> 靴淀是白馬淀別稱,或白馬淀的一個局部。遼史及宋使行紀,作為地名,不見白馬淀、廣平淀并列的,是一不是二。《宋史·閻詢傳》:“使契丹,詢頗諳北方疆理,時契丹在靴淀,迓者王惠,導詢由松亭往”。由松亭往,符合白馬淀方位。白馬淀今地已被勘定,無甚風光特色。彭汝礪《廣平淀》詩序:“虜地險阻,至此始廣大平易。”宋使親見,無非“地甚坦夷,四望皆砂磧,木多榆柳,冬日稍暖”(《遼史·志》)而已。冬日稍暖,也很難找到地緣證據。而這樣一個所在,契丹人卻心儀有加,視作冬捺缽勝地,契丹皇帝牙帳多于此坐冬,住簡易的宮帳,議事、校獵、正旦、鉤魚,及接見來使。有時春捺缽也留連于此,或出自白馬淀地當“青牛白馬”、“二水合流”、“木葉山”祖源情節有關。<br><br></div> <b>五、木葉山 </b>宋使交通站道視角的木葉山,在中京東微北,永州近地,二水合流的土河左岸沙陀地段,今翁牛特旗白音他拉蘇木東南。行紀、詩作記載甚多。但這里只有與木葉山對應的木葉館,并無木葉山。與契丹人祖源相系、血濃于水的木葉山,至今隱身于穹頂之下。宋使到木葉館不見木葉山,心有不舍,蘇轍連“茲山亦沙阜”都聯想到了。卻由于宋使的反復渲染,其足跡所及的二水合流地段,就成為學界木葉山兩大推論之一(之二是太祖陵所在之山)。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就將木葉山定位于西拉木倫河與老哈河交匯處。鎖定這里,與史載文字相符,所差的是缺失考古學證據。宋綬(1020年)行抵木葉館后乃云“去山尚遠”,所言不謬,即木葉山不在這里。木葉山考證至今是一個無解話題,但從此線交通站道看,木葉山就是木葉館所在地方,此木葉山非彼木葉山。<br><br><b>六、長泊 </b>或記作長濼,系老哈河、孟克河和教來河進入遼西平原的渚溜湖,周圍二百里,今已大面積萎縮、分離,二十幾年前,人們以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西湖為代表地望,現在也空余大沁他拉鎮西湖村地名,與江南西湖同名的秀色水域,已成種玉米的莊稼地了。道出中京東北行,四日程,經羧壢館、榆林館、饑烏館(訥都烏館)、香山子館而至長泊。往行木葉山,則在香山子館分道。《續資治通鑒長編》載:“宋大中祥符六年,契丹開泰二年(1013年)九月,翰林學士晁迥等使還,言始到長泊”。<br><br><b> 七、神恩泊 </b>又名魚兒濼、答爾海子,今貢格爾草原達里諾爾湖,有貢格爾河、亮子河、沙里河與耗來河等多條河流注入,在水資源萎縮的今天,水域面積仍達240平方公里。陳襄(1067年)充國信使,上《陳襄國信語録》《陳襄神宗皇帝即位使遼語録》。其行,白溝——燕京——中京——神恩泊。此線站道,并書中記載與契丹接伴使、副的交往、對話,反映出重要的歷史信息。交談中規中(接伴使)言在神恩泊,說明宋使對謁見遼主地點,事先全然不知,半路上才臨時由契丹方面決定的;到達神恩泊的宋使,唯陳襄一例。 <br><b><br>八、犢兒山-永安山 </b> 今巴林左旗富河鎮興隆山一帶。沈括記:自慶州東北行一百六十余里至新添帳,“帳之東南有土山,庳迤盤折,木植甚茂,所謂永安山也”單于庭,今坤都冷梁,背依犢兒山,今查干山。犢兒山或記兔兒山,今巴林左旗烏蘭壩一帶。薛映(1016年)使遼,有記:“臨潢西北二百余里,號涼淀,在漫頭山南,避暑之處。多豐草,掘丈余,即有堅冰。”劉敞(1055年)使遼,在慶州及以遠留下足跡。沈括(1075年)出使,道經遼上京,北行慶州,入大興安嶺,“自塞至其庭三十有六日”,到達“永安山遠子”。這一次出使,事關蔚、云、應三州重劃地界。以其地理學家身份,因“圖其山川險易、迂直,風俗之純龐,人情之向背,為《使契丹圖抄》上之”,是宋使語錄最富信息量的一部。在慶州遺址確證條件下,依據沈括記述的方位、道里,永安山自然浮出水面。<br><br><b>九、炭山 </b>遼初夏捺缽地,又稱涼陘、陘頭,今河北省承德市豐寧縣西北,閃電河-灤河上源巴顏屯圖古爾山,遼歸化州屬。土人謂黑老山、黑龍山。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將炭山標注在壩緣一帶,說明炭山是一帶方域的代名詞。元 · 耶律鑄有《炭山窖子店大風后有回風數月不已》詩,可知炭山有“窯子店”地名,考為張家口崇禮區高家營鎮下窯子村。路振《乘軺錄》:“(中京)西至炭山七百里,炭山即黑山也”。山北有羊城,太祖三年五月“置羊城于炭山之北,以通市易。”《契丹國志》記:“漢城,在炭山東南灤河上,有鹽鐵之利,乃后魏滑鹽縣也”。唐·賈耽《皇華四達記》記炭山程途:“自幽州西北路清河館,即居寶關雕巢館,赤城口始有居人,望云縣、受賜川(獨石口),凡十日程至炭山。”<br><br><b>十、混同江 </b>混同江,即今東流松花江。遼史興宗太平四年(1024年)詔改鴨子河曰混同江。鴨子河,或捺缽意義的混同江,特指三江口近地的東流松花江初段。遼境存混同江捺缽熟道,即《武經總要 · 北番地理》中京——興中府——宜州——乾州——東京遼陽府線路;也有《胡嶠陷北記》上京——裊潭——十三山——東京遼陽府。<div><br></div><div>遼代受遼澤之阻,因迂回東京遼陽府而行。以東京為交通樞紐,交通繼續發散,最遠到達黑龍江入海口、鴨綠江流域和朝鮮半島。 中原使者行抵混同江,路途遙遠,進入金源之地,更引人注目。王拱辰光顧混同江,見之《宋史 · 王拱辰傳》:“至和三年,復拜三司使。聘契丹,見其主混同江,設宴垂釣,每得魚,必酌拱辰,親鼓琵琶以侑飲。謂其相曰:此南朝少年狀元也,入翰林十五年,故吾厚待之。”情節可信。王拱辰(1059年)到達混同江,沒有留下語錄,路線難以擬議,是一個缺憾。既然有到達混同江史實,那么王拱辰就是最早出榆關、遷州(山海關舊地),經行傍海道,到達混同江的中原使者。其行紀無存,整個遼代就空缺了。<br><br><b> 十一、清泉淀 </b>清河館,今北京市海淀區清河鎮,古稱大口。清河館外一百余里,有清河淀,金氈館。《武經總要》:“清泉淀,幽州西北清河館,至清泉淀三日程”。富弼、張茂實兩次使遼,第一次,見自《續長編》:“富弼、張茂實,以八月乙未,至契丹清泉淀金氈館。”第二次,慶歷二年(1042年),富弼再次使遼,親見遼興宗于上京。富弼出使過程曲折,成績斐然,但行紀、站道獨缺,傳世之《鄭富公行程録》已被考實為薛映原著。<br><b><br>十二、九十九泉</b> 蒙古語“敖倫淖爾希勒”,今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右中旗、察右前旗,卓資縣交界一帶輝騰錫勒草原。有九十九個大大小小的海子(湖泊),因稱九十九泉。蒙古語輝騰,寒冷之意。《水經注》:“阻陽城(張家口市懷來縣小南辛堡鎮大古城村沮陽遺址)東八十里有牧羊山,山下有九十九泉,南至云州,北至炭山。”<br><br> 宋使往行九十九泉,唯獨僅有的一次史載,為工部尚書余靖兩次出使契丹,第一次蒞九十九泉。即慶歷四年(1044年),西夏請和,而契丹以兵臨境上阻止,朝廷忌憚。余靖從十余騎出居庸,至九十九泉。他從容坐契丹帳中,以理懾服契丹。余靖熟諳契丹語,能以胡語作詩。及再往,虜情益親。(據《余靖傳二》)余靖使遼,是宋使最為成功的一次邦交,傳為佳話;從居庸出關,標注了九十九泉的方位。<br><br>————————<br><br>《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一九景祐三年(1036年)八月丙辰:“左正言、知制誥、史館修撰宋祁為契丹生辰使,禮賓副使王世文副之。”<br><br><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蕉岭县|
涪陵区|
龙胜|
抚远县|
唐山市|
文水县|
安徽省|
海原县|
玛曲县|
定安县|
南皮县|
富裕县|
彰武县|
SHOW|
庆元县|
东海县|
新龙县|
平潭县|
九龙城区|
深泽县|
丰原市|
临朐县|
呼图壁县|
兰坪|
芒康县|
灵寿县|
环江|
承德县|
益阳市|
井研县|
木兰县|
磐安县|
洪江市|
寻甸|
北碚区|
宝清县|
于田县|
神农架林区|
恩施市|
娄烦县|
茂名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