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線系《新唐書·渤海傳》所載“南海,新羅道也”,即由渤海王城忽汗城(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上京龍泉府遺址”),南行經由東京龍原府(八連城)、南京南海府(朝鮮咸鏡南道北青郡“青海土城遺址”),通向朝鮮半島新羅國的交通道路。<br> <br> 《新唐書·渤海傳》載,南海府“沃沮故地為南京,曰南海府?!蔽志诠实禺斣谥袊舆叧r族自治州的揮春逃南的一狹長近海地帶,符合南海府的位置。關于南海府的具體地點,經近年朝鮮考古工作者的調查和發掘,認為是朝鮮咸鏡南道北青郡的青海土城[[6]青海土城位于南大川左岸的平原上,城的北面和東面為起伏的山巒,西南有南大川流人日本海。從城的位置,規模形制及遺協遺物來看,此城為南海府是可信的。南海府是新羅道必經的重鎮。 <br> <br> 新羅原居朝鮮半島東南境 , 與高句麗,、百濟成三足鼎立之勢。唐太宗征高句麗, 新羅積極出兵助討。及高句麗、百濟雙滅, 新羅疆土逐漸擴大到朝鮮半島的大部分地區。然新羅并不滿足于此, 屢有北進略地之舉,因此唐高宗曾發兵討伐新羅 , 卻未能遏止其北進,到八世紀初 , 新羅的北境已抵原高句麗境內的泥河(今龍興江)一線. 大祚榮立國時 , 統一了三國的新羅已是朝鮮半島上的一個強盛的國家。<br> <br> 《三國史記》卷三十七引賈耽《古今郡國志》:“自新羅泉井郡至柵城府,凡三十九騷?!毙铝_泉井郡在今朝鮮咸鏡南道的德源,南海府(今青海土城)在德源之北,所以南海府是新羅道上必經之地。南海府還是渤海使者赴日啟航的重要基地之一。在公元776年,渤海使者史都蒙率領127人,從南海府的吐號浦越日本海訪日。這一史料證實,新羅道不僅是渤海通往新羅的陸上干線,也是一條做為渤海人從東京龍原府越海赴日的備用航線,只是僅使用了一次。<br> <br> 新羅泉井郡即今朝鮮江原道德源,柵城府即今東京龍原府(八連城)。719年正式加冕登基大武藝,積蓄國力。對外開疆拓土,鄰族畏服。733年擊敗朝鮮半島新羅王國的入侵。<br> <br> 其道路走向為,由上京龍泉府至東京龍原府,這一段路程和龍原日本道是同一路線。自東京龍原府沿圖們江上行,經三十九驛到南海府,即今朝鮮咸鏡南道新昌附近之渤海古城,然后由南海府南行一百五十余里,抵達龍興江,即新羅和渤海之分界全程一千三百余里。<br> <br> 渤海人前往高麗,又可取朝貢道。即由上京龍泉府南行經舊國、撫松至西京鴨綠府(今吉林省臨江縣),由此東南行過鴨綠江經今滿浦、楚山、昌城、義州等地至高麗。<br> <br> 賈耽所著《皇華四達記》,有一條是從山東登州從海上通達朝鮮的水驛。渤海國的經濟繁榮和交通網,渤海新羅道就是在山東登州與大唐達于四海的交通并接。<br> <br> <br> 關于新羅道的具體路線,是從上京沿嘎呀河谷進人今圖們、揮春境內,經涼水、密<br> <br>江到達八連城(東京),然后過圖們江沿日本海西岸的近海平地南行,這是沃沮故地,<br> <br>經咸興到南海府,繼而南行過龍興江進人新羅鏡內。這條交通線應是大部分沿用了沃沮人的交通道,在高句麗時期,沃沮人就與高句麗發生了密切的聯系。所以關于新羅道的開辟年代,可以說是在高句麗時期。渤海建國后不久,這條道就成了渤海通往新羅道的干線。<br> <br> 726年,他阻礙黑水靺鞨歸附唐朝,他親唐的弟弟大門藝逃至長安。727年,派遣高仁義出使至日本以遏制新羅, 728年,日本遣使向渤海答謝。從此渤海國一直與日本維持著很好的外交和商貿關系。732年,大武藝派將軍張文休率領水軍跨渤海灣進攻唐朝登州(山東蓬萊),殺害登州刺史韋俊。葛福順奉唐玄宗之命率兵征討渤海國。733年,新羅奉唐朝之命從南方攻擊渤海,由于大雪,士卒死者過半,無功而還。大武藝十分怨恨大門藝,秘密派刺客在洛陽天津橋南暗殺大門藝,但大門藝沒有死;唐玄宗命令河南府搜捕大武藝派來的刺客,把他們全部殺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涡阳县|
四子王旗|
泽州县|
成都市|
泰顺县|
永寿县|
宜兰县|
荣成市|
裕民县|
开鲁县|
清河县|
黎城县|
长白|
库尔勒市|
鄂伦春自治旗|
内乡县|
高平市|
思南县|
肥东县|
林芝县|
苍梧县|
惠来县|
六盘水市|
简阳市|
东阿县|
南昌县|
榆社县|
镇平县|
阿拉善右旗|
阆中市|
铜鼓县|
穆棱市|
紫阳县|
嘉祥县|
静安区|
彰化县|
泗阳县|
诏安县|
桂阳县|
綦江县|
香格里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