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三樣苦:“打鐵、撐船、磨豆腐”,其實還有一苦是趕豬。<br> 縣城東門有戶趙姓人家,是做豬生意的,換句話說,就是趕豬的。趙家有兄弟八人,兄弟八人真正的名字知道的人不多,但如果問“趙三、趙四,趙五、趙八”,城里人幾乎無人不知。趙家人還有個明顯的遺傳特征,就是男人一過四十歲,就開始落發謝頂,趙家后代也很少有人例外。<br> 趙家靠收豬、販豬為業。他們把從附近農村收來的豬,賣給屠戶,屠戶再殺豬賣肉。城里豬肉市場每天只有二十頭左右的需求量,多收的豬就要人用鞭子趕到浦口,然后裝船、過江到南京。<br> 趕豬是很苦的事。有人問過趙三,頂苦的是什么?趙三不假思索地說:“又臟、又累,還不能休息。”<br> 打鐵、撐船、磨豆腐的人苦累了,可以歇會;趕豬的人是一刻也不能歇的。豬不像狗、牛、馬能通人性,從來也沒有聽說過有會領頭的豬,只會“呼嚕呼嚕,呼嚕呼嚕”地四處亂拱、亂竄。趕豬人手拿長長的鞭子,一見到離群亂竄的豬就“叭、叭、叭”刷上幾鞭子。腳步走個不停,鞭子刷個不停。一早從六合趕豬到了浦口時,天都快黑了。趕豬人衣衫襤褸,冬天穿粗布棉大衣;夏天光膀子、戴草帽;下雨赤腳、穿蓑衣,形同“叫花子”。餓了就吃自帶的鍋巴、炒面或燒餅,渴了喝池塘的水。兩人趕三四十頭相互還有個照應,如果一人趕一、二十頭,不停地走上好幾個小時的路,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跟豬是沒有辦法說話的,只能“噢啰啰,噢啰啰”地喚豬。趕豬苦臟累不說,還要觀察豬的異常變化,要讀懂豬的肢體語言。夏天氣溫高,要特別注意,走上幾里路,就要把豬趕到陰涼處,讓豬喝水降溫,或者吃些路邊青草,盡量不讓豬掉膘。如果不小心死了一頭,不僅賺不到錢,還要虧本。趙三曾對八十年代初參加工作的小青年說過,那時候死了一頭豬,他哭得比死爹、死媽還要傷心。雖然說得夸張,但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趕豬的辛苦與不易。與其說趕豬,不如說是另一種放逐,另一種流浪。 小北門的錢家和孫家也是大戶。錢家殺豬,孫家賣肉。錢、孫兩家門當戶對,互為親家,孫家的姑娘嫁給錢家兒子,錢家姑娘又嫁給孫家兒子,親上加親。縣城里趙、錢、孫三大家形成收豬、殺豬、賣肉的產業鏈,互為依托。<br> 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趙家、錢家和孫家與豬打交道的人不僅都成了縣食品公司的正式職工,而且成為公司的主要業務骨干。趙三是生豬組組長,全面負責生豬購、銷、調、存、屠;趙四具體負責收購、庫存、防病、消毒。農民用板車拖,家中沒有板車的,就用麻繩捆住豬的四蹄,然后用扁擔穿入四蹄抬,把生豬送到食品公司。趙四把豬過完磅后,用手捏捏豬的前脊梁骨、后坐臀,再摸摸豬肚子,就八九不離十地確定豬是幾等幾級,再用帶有彈簧的大剪刀在豬身上“咔嚓、咔嚓”剪上一般人不認得的碼字,最后將豬關進豬圈。豬共分為六個等級,一等豬每百斤出肉率要達到75斤(頭、蹄、尾和豬食除外),二等要達73斤,最低的六等豬出肉率也要達66斤。在豬沒有被宰的情況下,要知道豬的出肉率是多少,不經過長期的實踐、摸索是不可能具備的。趙四就有通過眼觀、手摸就能判斷出肉率的本事,正負誤差約在三、四兩左右。當年縣食品公司隔幾個月就會開展一次全縣生豬收購員技能大賽,得到第一名的人,出肉率正負誤差往往只有一、二兩。一、二、三名的獎品也只是搪瓷茶缸或搪瓷臉盆,外加一張獎狀。在那個年代,獲獎者并不知道什么叫工匠精神,但誰也不能否認,他們用自己精湛的業務技術,對公司負責、對農民負責,他們就是一定層次上的大國工匠。<br> 賣完豬的農民,拿了錢,領了布票、糖票、化肥票后,還不忍離去,臨走時把趙四悄悄地拉到一邊說:“我家的豬老實,你們不要打它。”六、七十年代豬是一家一戶單獨飼養,在人都不能完全吃飽的年代,養個年豬更是不容易。養豬的農民很少是為了過年殺豬吃肉,絕大多數是把一年辛苦養的豬賣了換錢,養豬就是變相的零存整取。養豬還有豬糞肥田的作用,農村有句諺語:“養豬不賺錢,回頭看看田。”<br> 中國農民養豬有幾千年歷史了,《詩經》上就有關于養豬的篇章。農民辛苦養了一年豬說賣就賣了,心理上一時難以接受,特別是家中有放過豬的男娃子,常常是大人要賣,小男娃跟在后面哭喊著,堅決不讓賣。大人怎能聽小娃子的呢?在勸說無果后,甩手“叭”地就給小男娃子一巴掌。這個場景讓人看了好不心酸!<br> 豬賣掉后,賣豬人對趙四提出的小要求,簡直就是與虎謀皮。食品公司養了好多條純正血統的德國狼狗專門對付逃跑的豬。每年八月和十二月是生豬出欄的兩個旺季。三、四天就要有一、兩車豬調運到南京下關肉聯廠。拖豬的業務由全縣唯一的運輸單位,省屬207車隊承擔。豬被從斜坡趕上豬臺子,再從臺子上一頭頭趕入車廂。如有豬跳到車廂外,狼狗就發揮作用了。趙四指著狼狗喊道:“阿利,上!”阿利和另外幾條狼狗像四、五支離弦的箭,直奔闖進塘里、竄入旮旯里的豬,用鋒利的牙齒咬住豬耳朵,奮力往外拖。縣食品公司還養過幾條狼,可能是打算讓狼和德國狼狗交配生出更加兇猛的狼狗吧!<br> 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后,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基本沒有人趕豬到浦口了。每年的生豬旺季,食品公司生豬庫存多了,就要用汽車裝運到南京肉聯廠。一輛解放牌拖掛車能裝60頭左右,夏天旺季還算好,到了冬天,生豬押運員穿著棉大衣,戴著“三片瓦”的棉帽,坐在繩網上,呼呼的北風直往脖子里灌,渾身凍得發抖。時有押運員一不小心被豬拱到車廂外,摔得頭破血流。有個姓謝的押運員,一次坐在繩網上抽煙,把沒抽完的半支煙放進棉大衣的口袋內,誰知煙沒有完全熄滅。姓謝的押運員急忙把大衣脫下扔掉,結果人沒燒到,卻燒死了一頭豬。還算是個萬幸,沒釀成大禍。<br> 一娘生九子,九子不同樣。趙三、趙四兄弟倆在縣食品公司,趙五在八百橋食品站,趙八在靈巖食品站,雖同為兄弟,但長相、性格各不相同。趙三皮膚略黑,人稱他“三爺”。三爺性格內向,整天埋頭干活,不善言談;趙四,人稱“四爺”。性格開朗,皮膚白皙;趙家是老哥少弟,趙八比他侄子也大不了幾歲。趙三、趙四兩人都有一個口頭禪和習慣動作。一遇到較難辦的事,就會自言自語道:“怎弄法子呢?怎弄法子呢?”邊說邊用手撓已沒有多少根的頭發。說過后兄弟倆總能想出法子——他們畢竟跟豬打了大半輩子交道了。<br> 具體實施殺豬的是家住小北門的錢師傅,外號“錢大個子”。他殺豬如麻。每天清早,有時下午兩點開始殺豬。殺豬一般三人協同,將豬按在木凳上。錢大個子主刀,他用一把磨得鋒利的一尺半長的殺豬刀,對著豬脖子四、五寸處“穩準狠”地就是一刀,從來不需要第二刀。死到臨頭的豬一陣陣狂喊亂叫后,四蹄亂蹬,鮮紅的血帶著熱氣和血沫直往下噴,雖有一只大木盆接著豬血,但還是有不少血濺到木盆外。不到一刻工夫,就完成了殺豬的全過程。接著另兩名殺豬工把豬抬上V型的木凳,再把豬肚子朝天,去頭、去蹄,然后從中間劃開一道口子開始剝皮。每天都有附近居民的孩子和路過的行人趴在食品公司大鐵門上,看著這一幕幕豬間慘劇的發生。 到了七十年代后期,食品公司后面新建了一條較為現代化的生豬屠宰加工線,采用電擊的方法殺豬,宰殺量大大提高。早上四點多鐘開始宰殺,每天宰三十多頭,節假日四、五十頭。豬加工成白條肉時,趙三比任何人都要忙。他把白條肉過磅后,分配給食品公司東方紅門市部、延安路門市部、前街集體鮮肉商店,還有化肥廠、農機廠、平山解放軍部隊等各大單位招待所、食堂。拿多拿少、好肉孬肉、豬肝豬肚、豬心豬肺、豬頭豬油如何分配,全由趙三一人說了算。說趙三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紅人”、食品公司最吃香的人,一點都不過分。但趙三原則性很強,違反原則的事,任你如何磨嘴皮子,他也不理你。他每年都被評為公司先進工作者,還曾經是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積極分子。經他手分配的白條肉和豬下水基本做到各方滿意。趙三掌握分配大權,卻從不以公謀私,公司領導對他很放心。<br> 相比較而言,那些賣肉的就滑頭多了。城里居民稱賣肉的為“肉猴子”。當時流行一句話,叫做“白衣戰士(醫生)紅旗飄(解放軍),四個輪子(駕駛員)一把刀。”一把刀就是指賣肉的肉猴子。千萬不要小看肉猴子,計劃經濟年代,他們吃香的、喝辣的,有人呵(六合方言,拍馬屁的意思),辦事方便,什么縫紉機票、自行車票、手表票,再到后來的電視機票等計劃內商品他們都能搞到。遇到熟人,要肥給肥,要瘦給瘦,七毛四一斤的肉,秤桿子給的翹翹的;不是熟人,肥瘦肉全憑他賞,反正你不買自有人買。更有缺德的肉猴子,在秤盤底下粘一塊豬油,看似秤桿翹翹的,實際短斤少兩,如果被人發現他會說豬油是不小心粘上去的。多出的肉全被他們做人情了,當然做這些缺德事的僅是極少數。<br> 食品公司的張書記是河北人,人稱“張侉子”。侉子是1938年參加革命的抗日老戰士,他身材矮小、壯實,紫銅色的臉上有和鬼子拼刺刀留下的傷疤。張侉子說話辦事雷厲風行,雖轉業到地方,但軍人作風絲毫不變。張侉子抓大事,關心完成計劃經濟時代特有的生豬和雞鵝鴨鳥統購統銷任務。他愛好喝酒,喜歡打獵,他很少“批條子、開后門”。有一回一位縣人武部參謀找張侉子批條子,要兩個豬后腿灌香腸。張侉子只批了一個,沒讓他完全滿意。那名干部擺起了老資格,把侉子惹毛了,侉子厲聲地說道:“你算什么東西,敢在老子面前擺老資格。在我面前你就是一個俘虜兵。”這個參謀曾是國民黨兵,被俘后參加了解放軍。<br> 批條子最多的是公司的田經理,外號田大胡子,鹽城人。“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這副對聯不知造就了多少人的名字,田經理的名字就是對聯中的兩個字。田經理文化程度不高,但字寫得不賴,條子上不用蓋公司業務專用章,上寫“內拾斤,卡蛋二十個”名字一筆寫成,沒有第二筆,很難模仿。庫房發貨的人知道,條子上寫的“內”就是“肉”,“卡蛋”就是“變(卞)蛋”。<br> 到了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期,計劃經濟逐步被市場經濟所取代,生豬市場全面放開,食品公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鄉鎮食品站有的虧損,有的倒閉,有的由個人承包。食品公司屠宰車間、加工車間、禽蛋車間也實行承包制,直至后來買斷工齡、職工下崗。<br> 現在老百姓已經吃不到過去一家一戶飼養了一年的黑豬肉了,而是吃飼養場養了幾個月就出欄的白豬肉。豬也變了,人也變了。過去農村的“小刀手”成為了賣肉的主力軍。東門趙家、小北門錢家和孫家,他們的下一代鮮有人從事和豬相關的職業了。只有老六合城里人偶爾談起往日賣肉的情景時,才會想到或提起東門的趙家、小北門的錢家和孫家,還有賣豬頭肉的熊家。<br> 前些年,趙三、趙四去世了;侉子書記,胡子經理也走了;殺豬的錢大個子、賣肉的孫眊子、錢大眼子、張小眼子,還有趙八,都已退休十幾年了。<br><br>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个旧市|
澳门|
淮安市|
丰都县|
石首市|
左权县|
太仆寺旗|
临清市|
宁河县|
邵东县|
曲阳县|
宁强县|
黄陵县|
博爱县|
大田县|
夏河县|
庐江县|
汤原县|
凉山|
盐城市|
商城县|
铜山县|
冷水江市|
蕲春县|
盐山县|
嘉义市|
黄山市|
旺苍县|
墨江|
鹤山市|
饶平县|
马尔康县|
双城市|
舞阳县|
盐津县|
宁波市|
清涧县|
黄山市|
浦北县|
南江县|
得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