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1年9月28日,“新·鄉土志系列展”首站“上洛”在洛陽博物館開幕。這天恰逢我58歲生日,對于我這個已有七年館齡的洛博志愿者,感覺這場備受關注的展覽像是給自己的一個超值大禮。</p><p class="ql-block"> 從各媒體發布的“上洛”訊息,了解到“上洛”是一次古代藝術與現代藝術的碰撞;是讓觀眾上眼、上手、上心去參與的一次體驗。看到這些急切地想去一探碰撞的火花,想去親身參與體驗。</p><p class="ql-block"> 當我走進展廳,細細看過從序廳到各個章節展板的文字介紹,對展覽的脈絡有了初步的了解,“上洛”打破線性歷史敘事,展覽內容創新梳理,以本土的洛陽、中國的洛陽、世界的洛陽這樣一種全新的方式來展現洛陽的深厚底蘊與廣博的文化認同,以多樣的藝術形式來呈現洛陽歷史與現代的相互交融和映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當我走進展廳,用第三只眼(鏡頭)看那些吸引眼球的光影,洛陽這個“中國”的產房和早期全球體系的重要節點,在古今時尚之中、在東西文明之中、在剛柔并濟之中、在動靜結合之中、在或明或暗的光影流動之中緩緩鋪陳。</p> <p class="ql-block"> “洛”原本是洛水,但也是京城,還是中國;“洛”既是實實在在的山川形勝,也是須臾不可離的家國和文化,更是遐邇聞名的異域想像。在中古漢語中,“上洛”大致可類比為“進京”。洛陽既以“土中”為基礎,形塑出獨特的地域和家國文明,又吸引和接納了海內外無數人“上洛”,乃至“在洛”。洛陽是河洛人的故鄉,是華夏文明的精神故土,是異域人競相而來的夢想家園。</p> <p class="ql-block"> 當觀眾穿過展覽序廳黑色鋼架拱形藝術裝置“洞·天”,踏著粼粼伊洛水波,走進歷史中的洛陽時,我用慢門定格了“上洛”這一標題所營造的競相入洛的追夢人的畫面。</p> <p class="ql-block"> 從舊石器時代開始,人類就生息繁衍在伊洛之間。在“上洛”,模制人手所持的刮削石器,不僅讓我看到了十萬年前的先民割肉刮木留在這塊石頭上的痕跡,同時在展柜中低位的擺放,讓我們從不同角度看到石器的形制,也看到手的無力、手的不適,讓我們想象古人類的不斷演化,學會了抓握、學會了制作和使用工具。我用適當地曝光、適當地色調、適當地構圖定義了這是一只富有生命力的手,一只嫻熟使用工具在勞動的手,一只承載著力量和責任的手。</p> <p class="ql-block"> “中國”兩字作為詞組,首次在何尊銘文中出現,這是中國人應該記住的一件大事。而此“中國”的指向就是伊洛之水源源流淌的洛陽,面積有限,卻是天下之中。“宅茲中國”——我們要把家安到洛陽去。</p><p class="ql-block"> 在這里,三重疊影的何尊藝術品,用繪畫的手法讓銅尊在藍綠黃灰紫五彩斑斕的銅銹中顯得更加神秘、讓獰厲的猛獸呼之欲出;用金屬切割的方式讓我們看到銅尊剛毅的扉棱和典雅的外形;用青年書法家魯大東臨寫的銘文刻字讓我們清晰地看到銅尊內底全部的一百二十二字。金燦燦的刻字,仿佛回到何尊原初的時代,看到何,一位生活在今陜西西安長安區周朝都城鎬京的臣子;看到一百二十二字中記載的周成王繼承周武王的宏愿;看到了隱藏著何本人和這個王朝的榮耀。</p> <p class="ql-block">無意中翻到這篇??讓我們再認識這幅畫……巖彩,畫名:系住時光。</p><p class="ql-block">我當時在展廳拍照時看到了紅色的線條,但是沒有多想它是什么,現在知道了是:系住。</p> <p class="ql-block"> 這臺來自中國第一拖拉機廠的模型,是我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第一批拖拉機。它靜靜地陳列在這里,卻讓我們看到那歡迎“東方紅”隆重熱烈的場面;看到我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梁軍一馬當先地跳上拖拉機開在最前面,神氣的像個打了勝仗的將軍。這一臺的后面是上百萬臺東方紅拖拉機和動力機械從洛陽源源不斷地運往全國各地,給中國的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為鄉村振興作出了巨大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 牡丹是我國特有的名貴花卉。在中國傳統文化里,牡丹早已超脫其物質外形,形成了底蘊深厚、內涵豐富、魅力非凡的牡丹文化。洛陽牡丹花開之時,花開如海,人似潮涌,邊游邊賞,且歌且行,詠詩作畫,起舞花間。牡丹因洛陽名甲天下,洛陽因牡丹增輝添彩。</p><p class="ql-block"> 在“上洛”,透過模擬石窟佛龕的“取景窗”,放眼望去滿園紫氣氳氤,花色深淺交錯,花朵高低變化,豐富而明麗的色彩呈現出花王的雍容華貴,枝葉繁茂掩映其間,近實遠虛的圖式顯示出國色天姿的大度儀容。這幅來自新牡丹畫派創始人王繡的丹青天香,典雅明艷中彰顯出盛世華彩與千年璀璨。</p> <p class="ql-block"> 在“上洛”,我們與古人使用著同樣的材料,做著不同的事情,但是激發內心的卻是同樣的對美好生活,對生活的本來面貌的向往。都是石頭,都是碳酸鈣和二氧化硅的組成物,一個是河洛黃土中堆積膠結的結晶,制作了距今7000年的裴李崗石磨盤石磨棒;一個是佛羅倫薩米開朗基羅留下的邊角料,為這次展覽創作雕塑的大理石文化盆景。一個灰白粗糙,一個烏黑光滑,<span style="font-size:18px;">都是人類利用自然資源創造的物件。</span>一個是先民為了果腹而發明創造的生活工具,一個是現代人追求精神富足的藝術作品,都是人類為了滿足需要而進行的創造。這樣的“對話”神奇又有趣,這樣的故事帶來太多欲罷不能的聯想游走。</p> <p class="ql-block"> 在“上洛”,日常生活的喜怒哀樂都融入到陶器之中。巍峨的陶樓,忙碌的莊園,妙趣橫生的雜技、歌舞,威武莊嚴的武士,天真爛漫的女子,無一不折射出生活的光彩。他們被置于現代建筑設計的街區,這樣的穿越使他們“各司其職”,“激發”出更高的熱情、更負責的態度。</p><p class="ql-block"> 在這里,還有藝術家的率性涂鴉,還原了陶樓的架構,還原了陶樓的紋飾和色彩,帶給我們原始的本真,帶給我們夢幻的遐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上洛”,陳彧君與建筑設計師劉宇揚的現代藝術作品《臨時建筑:石籠》帶著李冰父子治水的宏大紀事、帶著濱江艾特公園在廢墟荒撂中重生的奇跡與文物人俑被置于同一空間。萌萌的他,面對這一脈相承的生態改造,說是手舞足蹈的歡愉,這樣的排列組合讓人重新構筑起對歷史中洛陽人幸福生活的無限想象;面對鋼筋禁錮的碎磚石,說是攤開兩手、抬腳頓足的無奈,這樣的排列組合又讓人陷入對生態環境的憂思、對一己之責的沉思。</p> <p class="ql-block"> 當我走出“伊洛之間”的黃土地,來到都城之紅色的國家的洛陽。</p><p class="ql-block"> 藝術家陳彧君和建筑設計師劉宇揚共創的,象征世界結構的木構架建筑藝術裝置《三千》依然搶眼。其上懸掛的洛陽樂器編镲編鑼“不擊自鳴”,這些包鑼、大小蘇鑼、高中低虎音鑼和大大小小的镲鈸,靜靜地懸掛在這里,卻似在打擊樂手的演奏下飛舞飄蕩,帶來指揮家蔡東鏵先生的9?2?8 三個音的音詩,在這里匯聚成一首多聲部、多調性的樂曲,讓我們聆聽那千年的“響趣 & 想去”,“上洛”,乃至“在洛”。這里,是音樂“響趣”的地方,這里,是心靈“想去”的家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與之相對應,陳彧君以屏風為載體,創作了表達歷史長河流轉和輪回的《四季》。屏風在三千年前的周就以天子專用器具出現,作為名位和權力的象征。屏風自漢代就已成為繪畫媒介,畫屏在中國繪畫史中躍動不息。這是一件獨特的畫屏,引導目光穿行古今;這也是一件大型的多人取景框,框取的是表征漢唐洛陽國家象征的光陰與物件。從這里,我們看見隋唐大運河沿線的糧倉,<span style="font-size:18px;">見證了</span>國家生產、調度和儲備能力;從這里,我們看見了鐵權、古尺,感受到國家的權威、公信力和執行力;從這里,我們看到了勒之金石的思想傳播,見證了國家文化的權威。</p> <p class="ql-block">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于公元690年在洛陽登基。東都為神都,洛河為神河,武則天對洛陽和河洛之地的喜愛可見一斑。而她與龍門石窟更是有著深深情緣,為了大盧舍那像龕她竟然拿出自己的兩萬貫脂粉錢資助這一浩大工程。而龍門,早已成為洛陽人精神里的一部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術家書法家張建京的水墨《龍門山水》,以筆墨濡染,以山水窺神,將詩與遠方交相輝映、古老與時尚匯融共通。</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永寧寺是北魏國都的一座皇家寺院,其“殫土木之功,窮造形之巧”,書寫了伽藍建造史上輝煌一章。歷風雨滄桑,戰火兵燹,昔日“僧伽藍摩”已淪為斷垣殘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美,并不在乎殘缺。實際上,人類對于審美具有一種特殊的癖好;那就是殘缺有時候非但沒有影響人類對于美的欣賞與追求,反而更加增強和延伸了美的神秘與想象空間。</span>永寧寺雕塑如此精美,每一個殘件都堪比一出耐人尋味的戲劇,令人長久駐足、身心回味之余又浮想聯翩……如果為這件影塑做現代設計造型,我覺得<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定設計師GRACECHEN</span>這件絲線成結的小人臺會帶給我們一種幻化的美。絲線為柔,而“結”承載力量,絲線<span style="font-size:18px;">編織出不同的精巧花樣,搭配垂墜的流蘇卻制成極為西式的造型,亦展現了中國結的造型之美,更訴說著剛柔并濟的中國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 當我們走進世界洛陽的夢想之藍,表達“絲綢之路”的當代藝術裝置、絲路上往來的駝隊、馬匹、商賈俑與郭愛和的三彩藝術作品同窗而眠,展現出絲綢之路將文化變得更加融合、繁盛的概念。</p> <p class="ql-block"> 中國至少在秦漢時期就開始有梯田。沿著陡峭的山坡層層向上分布,就像是為巨人登天而建造的臺階。梯田是為種植莊稼而切入山坡的平地。它是人類改造地表形態最令人驚嘆的方式之一。陶瓷藝術大師郭愛和用三彩流動的線條、艷麗的色彩展示《梯田》這一美麗風景,那漫山遍野、五彩斑斕的風景,映襯出人們多姿多彩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陳彧君作品《亞洲地圖》以紙本繪畫、以馬賽克拼圖進行粘貼,展現了他記憶中朦朧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莆田僑鄉,</span>一棵棵熱帶的珍稀樹木花草,一件件奇特的不知名物件,還有一扇扇觀察世界的窗……</p><p class="ql-block"> 在“上洛”郭愛和具有中國特質的三彩《梯田》與陳彧君具有西部文化色彩的《亞洲地圖》相融相契。絲綢之路帶來的不只是物流,還有藝術的融合和思潮的涌動。</p> <p class="ql-block"> 陳列在獨立玻璃柜里的名為《生長》的作品,主干木料,象征著洛,象征著河洛大地,每一枝干是不同的木料,象征著來自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的文化,都在這里匯聚成一棵大樹,在河洛大地蓬勃生長,不斷發展。</p><p class="ql-block"> 熟悉洛陽博物館的游客驚訝地發現,《生長》酷似陳列在“河洛文明展”的東漢百花燈。百花燈是古人求長生的寄托,《生長》借百花燈的形式表達現代人求壯大發展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 以絲綢為主要面料的高級定制時裝版型是展覽中的主要時尚要素,在時尚藝術家蘇芒女士的組織下,時尚巧妙地穿插在不同單元之中,無論是在《三千》之上,還是《絲·路》沿途,總是在不經意之間,呼喚觀眾對歷史文化和遺產的現實價值的關注。</p><p class="ql-block"> 不論是熊英的《尚溯》用荷花、蝴蝶、流蘇等主題講述水墨般如夢如幻又朦朧的故事;還是陳野槐的《尚乘》用編織、燙花、立體盤花表現服裝的立體且雕塑感;以及郭培的《尚典》用<span style="font-size:18px;">華美的絲線、釘珠,刺繡出龍紋圖騰來表達一種隆重的儀式感,表達中國文明禮極上典、服盡暉崇。目之所及,無一不是藝術。而觀眾在時光中來回穿梭,古今融為一體。</span></p> <p class="ql-block"> 這件名為《回響》的作品是基于大秦景教石經幢的再創作,它足尺復制了經幢存世的上半部分。景教是源自古敘利亞、經波斯逐步東漸的基督教東方教會,唐代時在長安和洛陽兩京地區傳播。“安國安氏太夫人”來自中亞,移居洛陽,歿后葬于洛陽,她的“承家嗣嫡”后裔們在墓葬神道上矗立了八棱石柱狀經幢,上有景教經文《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和《經幢記》,以及十字圖像。</p><p class="ql-block"> 策展人徐堅與藝術家陳彧君重構了已損佚的下半部分。選擇以冊子本書籍作為造型媒介,通過切割與重組,將書本堆疊成經幢新的基座。這座再造的經幢由此以時空錯綜的面貌豎立于展廳中,供人環視觀瞻。信仰西來東漸,人群生息繁衍,文明融合往復,往昔層累交疊,文字在不同時代書寫在不同的媒介之上,巧妙地連接起古往今來由書寫串聯起來的文脈,在時光透視的顯影之間,殘件的未盡之意,或在此中。</p> <p class="ql-block"> 展覽尾廳展墻上的書法“安樂窩”是上洛展的亮色之一。魯大東再次讓我們感動,他以自己的理解,采取雙勾形式,以司馬光隸書書風創作為靈感來源,書寫出“安樂居士”邵康節的“安樂窩”。每個人都向往安樂窩,也都有自己心中的安樂窩。</p><p class="ql-block"> 坐在老洛陽的板凳上歇歇腳,平靜一下古今碰撞的激昂,享受一下生活在藝術之中的快樂,體驗一下“夏居長生洞,冬居安樂窩。…竊料人間樂,無如我最多。”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幸福,就這么簡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次又一次用第三只眼細細品味“上洛”,不斷有新的發現,感慨于展覽的創新,也感慨展覽的用心。</p><p class="ql-block"> 每個走過“洞·天”,踏著粼粼伊洛水波走過天下之中、河洛興盛的人:每個領略了河洛厚土海納百川、盛世輝煌的人,你看到的或是古時的陶器和現代生活的剪影片段,或是龍門山色的千年雍容,亦或是八千里云月的絲路漫漫,亦或是璀燦若星漢的華章珍寶。然而,你是否知道你所踏過的“粼粼伊洛水波”是怎樣的水、怎樣的波。</p><p class="ql-block"> 這水波來自藝術家陳彧君與蘇芒創作的絲綢印染畫作。沒有聽錯,你是真真切切踏著“絲綢之路”走進了洛陽。說到這里,相信你會和我一樣,重返“洞·天”,用手去觸摸那“粼粼伊洛水波”、去感受那從遠古流淌而來的伊洛溫度。</p> <p class="ql-block">出自智永真草千字文,《真草千字文》真草二體,是智永傳世代表作,也是我國書法史上的留傳千古名跡。據載智永曾書《千宇文》八百本,散布江東諸寺,現傳世的有墨跡、刻本兩大類。 此帖代表了隋代南書的溫雅之風, 繼承并總結了“二王”正草兩體的結體、草法,從體法上確立了它的范本作用。</p> <p class="ql-block">出自龍門二十品</p> <p class="ql-block">出自龍門二十品</p> <p class="ql-block">出自龍門二十品</p> <p class="ql-block">細看“上洛”……</p><p class="ql-block">??圖左是“河洛文明展”中的東漢的百花燈,圖右是“上洛”展中藝術大師制作的木藝雕塑《生長》。</p><p class="ql-block">??百花燈是古人求長生的寄托</p><p class="ql-block">《生長》借百花燈的形式表達現代人求壯大發展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 正如策展人徐堅教授所言,“超越并置,實現融合共創”,使得“原本歸屬不同空間里的藝術形態共生于同一個空間里,相互呼應,發生化學反應,激活每一個來到展廳中的人”。看完“上洛”,我覺得三只眼還是不夠用,得用上所有的感官來感受歷史、感受文化、感受藝術、感受生活。</p> <p class="ql-block"> 感謝洛陽博物館為我們提供了學習歷史、傳承文化的良好條件!</p><p class="ql-block"> 感謝洛陽博物館團隊為我們提供了弘揚文明、奉獻愛心的開放平臺!</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房山区|
开化县|
台山市|
吉安县|
洪雅县|
襄汾县|
吉林省|
上饶市|
班戈县|
罗源县|
胶州市|
商城县|
新蔡县|
安远县|
泗水县|
大田县|
榆社县|
磐石市|
黄龙县|
黄骅市|
宣化县|
延长县|
南召县|
南通市|
鞍山市|
塔城市|
朝阳区|
石棉县|
叙永县|
漳州市|
十堰市|
西乌珠穆沁旗|
重庆市|
金堂县|
武宁县|
左权县|
安图县|
澄迈县|
南涧|
大足县|
吴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