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圖文/夏陽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龍門有靈秀,鐘毓人中龍,這是郭沫若贊司馬遷語。做為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龍門,風景優美,人杰地靈,人們無不為之贊賞!為之驕傲!為之向往! </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這個神奇壯觀的寶地,對她更有特殊的感情,盡管早年離開了她,但總常回家看看她,今以此篇,贊美她!宣傳她!</p> <h3> 在這里禹治水、鯉魚跳龍門的美麗傳說,“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門的千古絕唱,會勾起您無限往!<br></h3> <h3>龍門相傳為夏禹所鑿,又名禹門。龍門水流急湍,洶涌澎湃,正如詩人所描繪的:“禹門三級浪,平地一聲雷。”河水出龍門,河道即變寬,在10公里寬的河道中緩緩流動,彌漫浩渺。<br></h3> <h3>從起點到陜西省韓城市與山西河津之間的禹門口共有700多公里長。它將中華腹地的肥原沃野——黃土高原一分為二。由于古時峽谷以西為秦國,以東為晉國,因此,大峽谷被稱為秦晉峽谷。<br></h3> <h3> 自古以來從黃河下游逆水而來到的船只,只要是到了龍門就已經是全程的終點。可見黃河之水有多洶涌,更有一句古詩;“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形象的道出了黃河的氣勢。<br></h3> <h3> 這里是秦晉要沖,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期,秦、晉兩國大戰龍門山,晉君被俘,秦國奠定統一大業。隋末李淵率兵穿越龍門西圖關中,直至長安,建立了唐王朝。宋建炎元年金將婁宿自龍門履冰過河,在陜西設立金國。明末李自成率軍由龍門渡河破汾州,直取北京,推翻了明王朝<br></h3> <h3>0</h3> <h3>著名三門
山西、陜西在這段以黃河為界,夾住黃河的兩岸峭石嶙峋,這段長約幾百公里的黃河段又叫“秦晉大峽谷”,而“秦晉大峽谷”上的三個著名的門就是“孟門(壺口)、石門、龍門(禹門)”。<br></h3> <h3>龍門‘水流急湍,洶涌澎湖,正如詩人所描繪的“禹門三級浪,平地一聲雷。<br></h3> <h3>龍門禹王廟</h3><h3> 相傳上古時期,龍門山堵塞住了黃河水的去路,常常溢出河道,釀成水災。大禹到了那里率民們開鑿龍門,河水順口而下,奔騰咆嘯,聲如巨雷。
為紀念這位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入的古代水利專家——大禹的功德,于漢代在龍門東岸石巖上創建了大夏禹廟。幾經重修后,整個廟宇雄偉壯觀,時稱全國“七祠八廟”之首。 <br></h3> <h3>集中在龍門水下的大鯉魚為急流所迫,隨之而下,向下不斷跳躍,造就了民間流傳的吉祥之兆——“鯉魚跳龍門”的故事。<br></h3> <h3>橫跨龍門黃河三大橋</h3><h3> 禹門口黃河鐵索橋于1949年3月正式動工,10月1日開國大典時試橋,。1950年春,禹門口鐵索橋全部竣工。
75年,鐵道部建橋隊在鐵索橋舊基上,建成了現代化的柔性鋼懸索公路橋和鋼桁梁鐵路橋。
禹門口鐵索橋、公路橋、鐵路橋,溝通了秦、晉兩省。三橋并列橫跨黃河,如三道凌空彩虹,增添了龍門的不凡氣勢。<br></h3> <h3>龍門風景名勝區系陜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近幾年兩岸建設飛速發展,特別是山西河津一邊,建設的更好,已初步建成一個集遊覽觀光傳統文化教育的好地方!<br></h3> <h3>
在這里,黃河的河面最窄處寬僅僅80米,黃河大橋這一端是陜西的韓城,另一端則是山西的河津,5分鐘之內就可以跨越黃河,慢悠悠地從山西、陜西兩省之間打個來回,心里好不愜意!<br></h3><h3> 此處沿黃河觀光路到壺口瀑布僅半小時就到,過了大橋經山西回西安咸陽四小時就返回。</h3> <h3>詩仙李太白詩云,……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的詩句<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宁|
汝阳县|
岳池县|
香河县|
吕梁市|
房产|
专栏|
怀集县|
奉化市|
卢龙县|
泸西县|
宁国市|
玉屏|
腾冲县|
怀远县|
嵊泗县|
凤翔县|
仪陇县|
福清市|
宜州市|
敦化市|
日土县|
靖宇县|
富顺县|
阳城县|
通城县|
和硕县|
芜湖县|
西平县|
佛坪县|
阿尔山市|
汉寿县|
丹巴县|
五寨县|
姜堰市|
潮安县|
阜康市|
新乐市|
绍兴市|
镇江市|
滨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