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在工程兵團的日子里

LXD曉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講述的故事,發生在七十年代初的湖南,一個因地處漣水源頭,而得名漣源的地方。這里,是我們離開廣州軍區體工隊籃球少年隊之后,從體育兵到工程兵,從大城市到大山溝,從“天堂”到“煉獄”,真正經歷摔打、歷練,淬火、成長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一題記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漣源這個地方</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漣源,位于湖南幾何位置(湘中)的戰時中心,雪峰山東南麓,地形多為丘陵和山地。漣源是個縣級城市,由于湘黔線鐵路的建成,將湘中、湘西連接貫通,地處湘中的漣源,便具有了交通樞紐的戰略意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湖南地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漣源山多,地薄,貧瘠,但這里礦產資源卻比較豐富。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有煤、鐵、錳、銻、銅、鉛鋅、硅石等40余種,其中煤炭儲量4.36億噸,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在那個“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年代里,眾多的國防工廠、礦山機械廠等大型國企,就建設在湘中、湘西一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漣源看似有不少的礦山和工廠,但大都不屬縣里管,近水樓臺“不得月”。所以,縣級財政一直拮據,百姓生活艱難清苦,漣源也就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蝸居于全國貧困縣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漣源雖不富裕,但縣城座落的藍田,卻是一座擁有600多年歷史的古鎮。早在明清時期,這里就是連結湘中、湘西的重要商埠。制鍋、造紙、印染等手工業聞名遐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抗戰時期,國立師范學院等十多所大、中學校相繼遷入了藍田。一時間,文化教育、商業貿易之盛,使這座古鎮成為了國民黨統治時期的“模范”縣,有了“小南京”之稱的美譽。藍田,也就成了抗日烽火中南方文化、教育的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正是由于有這樣的歷史傳承和影響,漣源的文化、教育事業長盛不衰,在政治、文化、經濟、軍事領域都出過不少的人才。讀者們熟知的錢鐘書先生的著書《圍城》,就是他在國立師范學院執教時,以漣水、藍田為背景創作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國立師范學院舊貌,取自網絡)</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初來乍到</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藍田鎮的一個山丘上,駐扎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建筑第2X1團團部(代號8736部隊)。這里是縣城的制高點,俯瞰著漣水穿城而過。出團部大門順坡而下,就進入了藍田鎮的街區集市。而團所屬各分隊,則全部在幾十公里以外的大山里,擔負著艱巨而又繁重的國防施工任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熱血青年正常入伍的年齡,我和同來的隊友張仁寶、陽明,將在工程兵團開始新的生活。說來也巧,原以為報到后就會去分配的3營13連的,正好團球隊還在集中,我們意外的有了一段熟悉情況的緩沖機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團里對籃球隊建設非常重視,在我們下來之前,已經兩次從體工隊二隊、少年隊要來了7名隊員,加上團里的幾名骨干,實力在當地是很強的。我們來后,隊員更加年輕,更有活力了。只是,此時隊員有的探家,有的被團里抽去參加田徑集訓,鑼齊鼓不齊,顯得有些松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連水河上的蘭溪橋。網絡圖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早上,警衛排的號兵吹響了起床號。只見隊長兼教練黃道林從蚊帳里探出頭來,叫了一聲:“阿途。”老兵阿途答:“到。”“帶他們出操去。”阿途鏗鏘有力地回答:“是。”短暫的對話之后,道林隊長頭縮回蚊帳,又睡了過去。來到室外,我們怯怯地問了一句:“隊長不出操的?”比我們先到團里的少年隊隊友衛東調侃說:“他在連隊是連長(副)。連長,連長,半個皇上,大炮一響,黃金萬兩,誰敢叫他出操啊。”我們聽了面面相覷。原來,先期到團里的4名少年隊隊友,全分在2營9連,他們都是黃副連長手下的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道林隊長64年底入伍,廣東潮陽人,中等個頭,精瘦身材。我們說他有“三尖”,胳膊肘尖,膝關節尖,屁股骨頭尖。一句話,都很“鋒利”。白天訓練時,只見道林隊長左手運球,右手撒開,大幅度虛晃過人,好似鷂鷹撲食。團球隊的老隊員,在基層球隊摸爬滾打多年,野球野路,練就了一些獨門絕技,讓我們很是佩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團里訓練條件一般,沒有太多的體育器械、設施輔助,連籃球也沒幾個。我們三人把各自從廣州帶來的新球全部貢獻了出來,還做不到一人一球。不過,團部除有露天燈光球場以外,還有個打擦邊球建的多功能室內球場,訓練可以風雨無阻,這讓我們眼前一亮,頗感意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青石板路的藍田老街。網絡圖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秋風起,寒意濃,漂浮的日子總讓人心神不定。一同特招入伍,但先于我們下到團里的幾位隊友,就像老兵傳教新兵,閑暇時常給我們講講連隊的故事和生活體會,說連隊條件艱苦,施工強度大、施工有危險。聽得我們心神不寧,心里發怵,茫茫然不知前路在何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生活條件上的反差也讓我們難以適應,漣源吃辣椒無辣不成菜,大師傅炒菜,一勺干辣椒粉往鍋里一抖,成了習慣動作。看著紅彤彤的菜,頭皮發麻,難以下咽。廣東和廣西籍的兵,入伍后也大多經歷過水土不服、吃辣椒不習慣的痛苦過程。但先于我們半年到團里的幾位隊友,顯然已經比較適應了,該吃吃,該喝喝,說話逗趣一天怪樂呵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逝,接近年底,各項工作進入了收尾階段。團里考慮眼下沒有什么任務,球隊人員也不齊整,決定球隊解散,各自返回所屬連隊。我們就像是“過路客”,短暫停留后又打起背包,整好行囊,乘著解放牌大卡車,茫茫然奔向了大山深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連隊在唱歌,他們身后用竹子、杉木皮搭建的宿舍模樣,清晰可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熔爐里淬火</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分去的13連,地處大山深處的甘溪溝。在完成雷鳴洞施工任務后,全團大幾千號人馬,都轉場集中在這一帶進行國防施工。山上到處怪石嶙峋,灌木叢生。山下溝谷,但凡有點平緩的地勢,就是各營各連安營扎寨的地方。類似于工棚的宿舍用竹子、杉木皮、油毛氈搭建,外表糊上摻雜碎稻草拌合的泥巴,墻面上再粉上白石灰漿,室內是“三合土”地面,顯得低矮、簡陋、昏暗、潮濕。山里除有少量、零星的老百姓土屋、稻田以外,我們每天抬頭望山,出門爬山,施工進山。山,在我們的生命里,已經具有了不同凡響的意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個年代的工程兵,艱辛程度難以想象。施工中除有翻斗汽車、水泥沙漿攪拌機配合以外,連隊主要靠風鉆、小礦車、鐵鍬、三角耙等簡單的工具作業。坑道的掘進、被覆三班倒,基本上靠拼體力,拼毅力,靠“人海戰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掘進分隊用風鉆打出炮眼爆破后,大塊石頭用人抬,碎石渣則用三角耙耙到筐里,再由人端起渣石倒入1米多高的小礦車斗里,通過小鐵軌運出洞外傾倒。為了搶進度,爆破后往往不能等鼓風機吹盡煙塵,排渣便又立即進行。盡管大家戴著口罩,但坑道里還是煙霧彌漫,粉塵漂浮。每次收工走出洞外,大家頭發、眉毛、鼻孔里、衣服上到處都沾滿了粉塵,與汗水混在一起,模樣與礦山工人有得一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肩扛風鉆的掘進分隊,準備施工的場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13連負責被覆施工,就是對掘進后的坑道,扎鋼筋架子,用木板配模,灌注混凝土后搗制成形。如同現在的隧道建設一樣的工序。被覆成形后的水泥拱頂和墻體,還需要用瀝青、“兩氈三油”的方法,做防水處理,洞口部的空隙處再用石頭回填。被覆作業時,翻斗汽車將混凝土沙漿拉到作業處倒下,我們再用鐵鏟把沙漿鏟入一個個鐵皮桶內,拎上升降機送達洞頂,由人工往里傳遞傾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頂部石頭凹凸不平,有的地方要蹲著跪著,有的地方甚至要爬下才能作業。每桶料約20多斤左右,除中間吃飯能休息20分鐘外,連續作業不能停歇,施工強度超出想象。大家無論是鏟的,還是拎的,都是揮汗如雨,手腳僵硬,累得直不起腰來。每班靠著團隊的力量和毅力,才堅持完成每班的任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連隊在被覆作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工程兵不但工作艱苦,施工中的危險可以說是無處不在。新兵剛進洞時都挺緊張,東瞅瞅西看看,唯恐安全帽戴得不嚴實。說白了,就是怕塌方、被石頭砸“光榮了”。由于坑道跨度大,地質條件又不一樣,掘進、被覆中掉石頭、塌方的事時有發生。每個作業面雖安排有安全員巡查,發現可疑險情可用長桿排險,但還是會有觀察不到或不可預見的突發情況出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工程兵部隊轉戰南北,不知有多少官兵致傷致殘;山洞施工陰冷潮濕,不知又有多少官兵落下矽肺、風濕、腰腿疾患,真是數不勝數。更有官兵,獻出了寶貴的年輕生命。他們以大地為床,青山做帳,永遠長眠在了國防施工的現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查看險情。網絡圖片)</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生活中歷練</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連隊生活相當清苦,但戰士們依然樂觀、有朝氣。無論是施工,還是打球、拉歌,都是士氣高昂,嗷嗷叫。雖然我們是施工部隊,但連隊管理嚴格,整齊劃一。從內務衛生,一日生活,隊列條例,都是按照高標準來要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次,新兵下連后的連點名,郭副連長講行政管理。郭副連長是廣東潮陽人,個子不高,瘦削身材。他迷縫著眼睛,說話風趣幽默:“這里公共汽車很便宜,啊,很便宜,一條施工肥皂就可以上。但你們可不能亂上啊,亂上那是要軍法處置的啊。”老兵們聽了哄堂大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山溝里還有公共汽車?我們怎么沒看見?我們只聽說團里新兵入伍、老兵退伍,都是從菏葉小火車站往來,很多兵連縣城都沒去過,這里怎么會有公共汽車呢?帶著疑惑,點完名后問班里的老兵,經老兵點撥,才知道他是叫戰士們不要往老鄉家里竄,以免犯“作風”錯誤違犯紀律,那是要被嚴肅處理的。即使你沒違紀,竄來竄去被老鄉家看上,纏著你留下來當“女婿”,那麻煩可就大了。嗨,原來是這么回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團長徐順來(中)陪同廣后柯本仁付部長(左1),在工棚宿舍里看望戰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部隊對基層管理有個流行說法:“怕戰士分散,怕干部集中”。所以連隊一日作息、周表計劃都將時間安排得滿滿的,甚至閑時安排唱歌、打球、種菜、寫家信,總之讓你無法分心,東想西想。原以為我們一起下來的三人分到了一個連隊,還挺高興有個伴。哪知道一人一個排,施工三班倒,十天半月也難見上一面,更別提說說心里話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夜深人靜,披星戴月站崗的時候,才是思緒不受約束,信馬由韁的時候。不遠處,工地上燈光星星點點,攪拌機轟鳴地隆隆聲與傾倒石渣碰撞地嘩嘩聲,在夜空中飄蕩回響。面對暗夜中起伏的群山,想家、想爹娘地情感,不覺涌上了心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3連整編時,全連官兵以山為背景留下紀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剛下到連隊,對連隊情況生疏,很多事不懂、不會。連、排、班日常管理、施工技術、種菜、甚至縫縫補補等等。有的可以集體學,有的可以自己“偷學”,有的可以問戰友。“在家靠父母,連隊靠戰友”,這些方面,同班戰友、忠厚老實的廣州兵梁永祥,給過我不少的幫助。但是,沒人能代替你做。不過,我還真被人“代替”過一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次,下半夜我站完崗,正睡得昏昏沉沉時,連里緊急集合哨音急促鳴響,排長、班長大聲催促。大冬天站完崗我沒在意,行頭放置得零亂無序。工棚宿舍里,黑暗沒有一點光亮。摸索中,我越急越手忙腳亂背包打不成型。“快,背我的背包。”一句低沉地聲音和遞過來的背包,讓我瞬間感到了溫暖。原來,是我還不太熟悉、剛出公差回連的副排長王少倫。真是遇到了“大救星”,避免了掉隊出洋相。但內心里還是感到十分的汗顏和不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網絡圖片)</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方陣里習武</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當兵不習武,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軍人。1974年9月,團里不知是了解了球隊大部分隊員沒經過新兵連訓練,還是出于今后培養的考慮,決定將球隊編成一個班,參加團集訓隊為期二個月的預提班長集訓。集訓隊在漣源斗笠山鎮,這里是個產煤的地方,附近有很多大、小煤礦,但多為縣辦企業。集訓隊當年的培訓計劃是11個班的預提班長,加上球隊單獨編一個班,共12個班。班長、付班長由球隊教練、隊長擔任,自己管理自己,但整個訓練、管理與集訓隊各班是同一個標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預提班長集訓,著眼點是要帶兵的,標準、要求自然是高一層次。按照集訓隊訓練計劃,從戰士的單兵動作到班戰術動作;從操槍到刺殺;從臥、跪、立三種姿勢射擊、夜間射擊到投彈;從單雙杠到緊急集合、班進攻協同,涵蓋了步兵要掌握的主要內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除了自己要熟練掌握以外,還要按照“四會”教員的標準,會講會示范。也就是說,在做分解動作時,你要一步步講解要領,教會戰士。需要背的內容之多,不可謂不難。考核釆取抽簽的方式,抽到哪條背哪條,演示哪條。經過努力,我們12班在考核中,各科目都取得了合格或優秀的好成績。投彈更是免除訓練,直接讓我們投實彈。因為我們投訓練彈不用助跑,出手都在30多米以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集訓的日子緊張有序,生龍活虎,真正做到了“團結、緊張、嚴肅、活潑”。一次,練習完班進攻戰術,我們就“活潑”過一回。當大家迂回、掩護、勝利攻下山頭以后,正圍坐在一處巖石邊喝水休息時,不知誰喊了一聲:有蛇。一陣驚慌失措,有的把舉到嘴邊的軍用水壺也扔了,有的槍沒拿就閃到了一邊。經過訓練,個個反應還是蠻敏捷的哈。待大家回過神來,衛東拿著槍,循聲響撥開草叢,在石頭縫里發現縮著的一條蛇。衛東舉槍突刺,刺中蛇的腦袋。好家伙,挑起來足有近兩米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隊里有廣東兵,這么好的美味佳肴豈能放過。老兵阿途、沃倫悄悄地拿回宿舍,破肚扒皮,把蛇打理得干干凈凈。蛇膽有益,阿途當場就順進了口中,生咽到了肚里。老兵廣波在老百姓抽干的魚塘里,意外發現兩只不到拳頭大小的腳魚,立即撈了上來。阿途和廣波一同操持,拿燒水的壺燉了一壺美味高湯。夜間瞄靶訓練回來,每人分了一小碗。喝進嘴里,味道鮮美,身心俱佳,個個滿足。陽明最年輕,喝了大補湯早上起床后流鼻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當我們結束了集訓隊學習返回連隊時,一個合格標準的軍人,便淬火成鋼了。此時,我們的體格、心態和精氣神已經完全不同于過去。連隊施工磨礪出了我們的吃苦精神,集訓隊學習培養了我們的軍人素養。經過這一年多的基層摔打、歷練、淬火,我才可以自豪地說:“我是一個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結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許多年以后,再回望那座山,山,依然還是那座山。但在我們工程兵人眼里,由于一個戰斗群體曾經在那里相依相伴過,感覺它變得更加峻秀、更加偉岸,甚至更加厚重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崢嶸歲月,這個群體在那里揮灑過汗水,奉獻了青春;這個群體在那里流淌過熱血,獻出了生命;這個群體因保密的要求,在那里默默地付出,而不為外人所知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部隊裁撤了,群體消失了,但在我們一代又一代工程兵人的心里,正因為歲月里有你有我有他,祖國山河才能無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難忘深山披星戴月,最憶方陣淬火成鋼。他們昔日為國舍命與日月同光,筑牢地下長城固我國防。他們是一組歷史的群雕像,是一座永遠矗立著的不朽的豐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團政治處副主任王文儒與宣傳股的同志們合影,于郴州宣章縣富里坪。)</span></p> <p class="ql-block">  鳴謝:老首長黃德元、夏友貴,老指導員吳朝楚介紹情況,提供照片,為本文寫作提供幫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注:1964年10月,工程兵建筑第2X1團在湖南耒陽(陸軍第140師營房)組建,同年12月團部遷駐湖南漣源藍田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75年4月,團3營13連在整編中被撤銷,我被編入到其它連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1年11月,2X1團與駐廣西興安2X5團合并,撤銷2X5團番號。我在副指導員任上,于先一年調入了分部機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5年12月,2X1團在百萬大裁軍中被撤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網絡圖片)</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社会| 乳源| 咸丰县| 三门峡市| 盐池县| 兴化市| 永兴县| 南宁市| 宜兰县| 茌平县| 齐河县| 内乡县| 鄂州市| 宜黄县| 蒙阴县| 依兰县| 德兴市| 兰溪市| 锡林郭勒盟| 无为县| 东乌珠穆沁旗| 华安县| 开化县| 河西区| 皮山县| 丰都县| 会昌县| 明水县| 定州市| 定西市| 荆门市| 河北省| 静宁县| 连平县| 昆山市| 平利县| 恩平市| 凌源市| 神木县| 醴陵市| 宁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