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h3><h3></h3><h3></h3><h3></h3><h3><br></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農歷臘月二十四
臘月二十四是潮州民間俗稱的諸神上天的日子,早上9點左右,赤水村老人組會安排十來人到江氏祠堂“源岷堂”和“三山國王”廟進行衛生的清潔,下午則會到各大伯爺廟進行這項流程,俗稱“筅塵”。清潔內容包括給香爐換新紅紙、退香、換金花等,打掃工具即日常大掃除用的工具,但是工具必須用當年新買的。這些舊換新的程序是為了辭舊迎新,所以需要換一身新裝備。
為了求團結保平安,“筅塵”結束之后村民開始拜老爺,全部完成后會燃鞭炮,意為答謝老爺公。在這一天,赤水村的村民基本上都會從工作的地方回到村里,對赤水村來說,臘月二十四是重要的日子。
在二十四這天,赤水村各戶人家都會把自家的司命公爐上的金花,香骨,竹葉,榕葉,哆尼,蕨芯,以及春聯裝在三箕里,帶上香燭、大錢一齊拿去沆邊燒化掉。<br></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早上,老人組會在公廳集合,將上一年的錢款使用明細公開張貼,然后理事會到文祠鎮上購買營老爺所需物資,若有時間也可以提前準備。
下午2點開始,回到村子里過年的村民來到江氏祠堂祭拜祖先,拜祖的貢品有三牲、鼠殼粿、齋碗、甜碗。拜完之后村民以戶為單位進行“題錢”,“題錢”是潮州方言,意為捐錢,“題錢”的時間為大年三十下午和初二、初三,一般時間是大年三十下午,在這個時候還沒有回到村子里的村民才會選擇在初二、初三“題錢”,捐款地點統一到江氏祠堂,數額沒有限制,按各家經濟情況自己決定,無論多少,理事人員都會返贈一對大桔,寓意為“大吉”。(拜祖和題錢、還大桔同時進行)</h3><h3>這時候各家各戶都會出門拜神,先去廟里拜,再到伯爺廟拜,再到自己家里拜,包一個紅包<壓腰錢>給司命公,祭拜司命公、伯爺公。
“題錢”儀式一年一次,一次用一年,捐贈的錢統一由理事組來收,“題錢”時,理事組有三人在場,一人收錢一人發大桔一人把姓名寫到紅榜上,等到那一年年尾的時候由理事組進行核對之后將捐贈情況、錢財使用明細等統一貼到墻上公開,全部都要公開透明。捐贈的錢主要用于一年中的幾個比較重要的“老爺日”,包括冬至、農歷二月二十五、大年初二初三、元宵夜,有剩余的再用于祠堂設施的購買和補充,包括盤子碗筷、桌椅、白事用品等,還有鑼鼓隊設施的添置,過年時木偶戲演出使用的棚。
晚上赤水村的鑼鼓隊開始排練,準備于大年初二、初三“營老爺”活動,以及元宵夜游行,結構上分文畔和武畔。文畔負責笛子、嗩吶、二胡、秦琴等樂器的演奏,難度較大,而老一輩人漸漸老去,年輕人也在外工作,加上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來培養年輕人,因此目前面臨著傳承方面的問題;武畔負責的是打擊樂樂器,有八面銅鑼,兩副大鈸,一副鈸仔,一個鼓,一個欽仔,一對勾仔鑼,深波、蘇鑼各一面。(樂器中一定要有兩個嗩吶,河頭在鑼鼓開始的前奏時候吹響)
鑼鼓隊成員以二、三十歲的青年為主,皆為男性,人員比較固定,約20人左右,出于保證人員集中的目的,并且在成員都有基礎的情況下,鑼鼓隊的排練選擇在大年三十晚進行。
晚上十一點過后,就算是到了初一了,有的村民會在這個時候去拜老爺。(私人:年夜飯后走門串戶,給小孩子發紅包。)<br></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大年初一
初一上午村民要到江氏祠堂給歷代祖宗拜年,還要到三山國王廟拜“老爺”,拜祖的祭品相對簡單,有銀錠、公錢、大桔、糖,村民不用帶香。老人組代表會和村委會在廟前集合,安排營老爺的工作,具體的工作在當天還會用大喇叭公開再通知一遍。
過年期間,村里會請來木偶戲或潮劇戲班進行表演,一般情況下初一早上就會搭供戲班使用的棚,但是具體時間要看請來的戲班的安排,如果他們上一場戲剛好離得比較近,可能30晚就會過來搭棚,戲班的演出時間為初二、三的8:30-12:00、14:30-16:30、19:30-23:00。
下午
公家要清洗老爺轎、穿標旗、搭神案,為初二當天做準備。
初一當天落實的任務(大致是早上開會時安排),包括抬老爺的人選,理事組的人員安排,標旗隊伍的人員安排。抬老爺由村里的“后生”負責,即整個村子里的年輕男性都可以參與抬老爺;“營老爺”期間,理事組中兩人負責“退香”,即收拾燃燒完的香燭香灰,三人負責打雜、拿東西等內勤事務,一人負責治安方面,如鞭炮燃放安全;“營老爺”隊伍中的標旗隊伍,由婦女主任組織,標旗共18面,一人拿一面,“源岷堂”和“三山國王”兩面標旗由男孩負責拿,村里女孩(年齡皆十幾二十歲,未嫁)負責拿“四季平安”、“吉祥如意”之類寓意的16面旗,年齡小的女孩子也可以拿標旗,但是要兩人拿一面。<br></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大年初二
“營老爺”隊伍構成
“營老爺”隊伍中,走最前面是一位族老,一手提著一小桶井水一手拿著益母草,仙草各一枝進行灑凈儀式,稱開路先鋒;隨后是高燈一對,由兩位年輕男性負責;接下來是標旗隊伍,去三山國王廟迎圣駕時“源岷堂”標旗走在標旗隊的最前面,“三山國王”標旗走在標旗隊的最后面,圣駕出游時,“三山國王”標旗走在最前面,而“源岷堂”走在最后面;接著是抬“老爺”神轎的隊伍,三頂神轎中舍人爺走最前面,其次是夫人,最后是王爺,每頂神轎約10人左右負責,前面各舉一對香柴爐,由兩個男童負責(現已取消),神轎后面是一支紅羅傘,由女童負責;接著是源岷堂鑼鼓隊,約20人左右;最后是一擔春盛,由長者負責。
“營老爺”隊伍路線和儀式
初二上午
上午七點多,老人組會廣播通知工作安排,八點左右,游神隊伍在公廳前門口埕集中出發,在三鳴炮聲和鞭炮聲中前往三山國王廟,鑼鼓隊奏游行曲,隊伍到達后在廟前集中,由族長發表講話強調此次“營老爺”的人員安排、注意事項、祝福語。
抬神轎的人員,村中年輕男性都可以參與,首選是上一年年剛結婚的男士,還有家中出丁的,家庭婦女不會跟著請老爺的隊伍,因為要在公廳前準備貢品等待老爺(公家一份,各家也要擺一份);隨后發放源岷堂馬甲服裝,整裝完畢,一部分人在廟里請出香亭,族老們焚香禱告,叩請老爺公,夫人爺,舍人爺到江氏闔廳坐鎮,同時廟外鑼鼓隊奏“扮仙”曲。
卜盃后,如果是圣盃,獻財后便可以請出神像、香爐等;神像上轎披龍袍過程中,鑼鼓隊奏“跳馬鑼”,完畢后,在三鳴銃炮聲和鞭炮聲響中依次序起駕游行,原先是從東門坑向大橋方向走田埂路,其意義是圈地界的意思,現今是原路返回公廳門口;沿途人家放鞭炮恭迎圣駕,公家也會放鞭炮。會先放三個銃炮,然后放一掛鞭炮,意味迎接;隊伍到達門口埕,香亭[]暫停讓眾村民上香,接香火回家。
隨后標旗隊把標旗固定在公廳前池塘邊上,香爐先進公廳,三位老爺請回來后隊伍會先休息一下,然后進行“跑老爺”儀式,鑼鼓隊在公廳前奏“跳馬鑼”鞭炮齊鳴,隊伍分為兩路,大老爺一路,夫人爺舍人爺一路,三尊神像在八人抬轎中繞著公廳池塘前后各跑三圈,以右為大,大國王走大邊,夫人爺和舍人爺走小邊,等到雙方跑到巷頭匯合處時,夫人爺這路會先在巷口等大老爺出來后再進去。如此循環往復,跑完三圈。在這期間,鑼鼓隊會在籃球場中央敲鑼打鼓。
跑完后隊伍在公廳前集中,三位“老爺”進入公廳坐鎮,上座完畢,眾人進入公廳向“老爺公”[]拜年。拜老爺的祭品就是三杯茶,三杯酒,三個甜碗,三個齋碗,還有三牲,大桔,水果之類,還有錢財,家中有新婚的在三牲上插上桃花,出丁的人家插上紅花“石榴花”。拜老爺過程中,村民會給老爺“掛紅包”,每個人都可以掛,數額不限,掛在香爐及老爺的座椅兩側,等到初三下午理事會會把紅包收起來,并把數額登記在冊(不會公示)。除此之外,老爺公兩旁會掛兩個袋子,左邊放“花儀”,右邊放“喜儀”,以左大右小為準。“花儀”是新婚娶老婆的禮。上一年新婚的人放進寫著新婚男女雙方姓名及生辰八字的紅紙,和紅花仙草各一支。而“喜儀”是生男孩的禮,上一年生男丁的人則放入寫著小孩生辰八字的紅紙,用于族譜記錄。同時個人想放入金銀或者其他任何東西供在神前也都可以,老人組會幫其保管,村民到當年正月十五晚上再來領回去,這時老人組會收取280元管理費,用于買汽油燈(出丁,元宵游燈所用),剩下的存入公中。而村民領取時要確認東西是否原物歸還,如果出了差錯,就由老人組負責。</h3><h3>大約十點多的時候,族老卜盃,卜到圣盃的話就開始獻財;集體獻財完畢后,放三鳴炮聲和鞭炮就開始收祭品,各自撤回各家,除了供品要撤回家,供桌也要收回家,蠟燭也要保持燃燒帶回家。<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初二下午
初二下午兩點左右,但凡家里有新人的,想要新年生個男孩就要“營舍爺”,據說舍人爺是主管生男丁的。“營舍爺”要提前到族老那里報名,在拜舍人爺后求得圣盃方可進行,新人會請一群伙伴,有的在前面敲鑼,有的拿著點燃的鞭炮在后面追,而新人就扛著舍人爺坐在肩膀上路,抬著舍人爺的同時,手里還要拿著香,繞著公廳跑三圈,據說這樣就能生男孩,而且跑越快越靈驗。
初二下午還有“卜大吉”的習俗,村民可以請求老爺保佑新的一年平安順利,也可以向老爺許其它愿望,今年許愿時帶來一對大桔,明年還愿要回兩對大桔,以此類推,雙倍奉還。
初二、初三、初四晚
大年初二到初四三天晚上,村里會請來木偶戲團在公廳前表演給老爺和村民看,請木偶戲團和搭建棚的錢從村民捐的錢里面出。<br></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大年初三
正月初三,老爺回鑾。下午兩點左右,眾人在公廳集合之后,同初二一樣進行“跑老爺”儀式,繞著公廳前面的池塘跑三圈;完成后在門口埕集中,隊伍往曾厝村方向走,途經赤水新崗伯爺廟路口、曾厝村公廳前、長美村公廳前、長美村國王廟等地方的時候隊伍都會暫停,鑼鼓隊奏“雙吹鼓”樂曲,以示向對方拜年;禮畢,對方以鳴鞭炮為回禮,隊伍則繼續進行。
隊伍到達下埔尾,當地村民會提前準備好香案供品,恭迎圣駕應供;隊伍稍作休息之后,由族老焚香帶路,帶領鑼鼓隊幾個小伙子敲著銅鑼到達下埔尾公廳對面的山坡上,鼓手在原地敲鼓,鑼鼓隊員則一路上山一邊敲著銅鑼,目的地是一口古墓,族老到墓前將香插下,隊員則繞著古墓敲鑼跑三圈,族老在墓旁放鞭炮,儀式結束,隊員一路敲鑼回來。相傳此儀式是為了鎮壓古墓的煞氣,對于這個儀式有兩個說法,有個說法是因為這口古墓所在的位置位于下埔尾公廳的正對面,另外一個說法說是正對赤水村三山國王廟的正對面,而這個儀式是為了鎮壓古墓的煞氣。
在下埔尾停留約1個小時左右,老爺應供完畢后,隊伍繼續進行往大豐學校方向走,再往赤水東門坑山嶺上走,在接近三山國王廟的位置,也有一口古墓(據說是外姓祖先葬于此),與在下埔尾同樣的方式進行鎮壓儀式,之后就順利到達目的地三山國王廟;神像、香爐進廟安放后,族老發表講話;老爺回鑾圓滿結束,眾人進廟叩拜,之后隊伍回到公廳前,回途中,理事人員給參與營老爺的隊員每人一條毛巾一對大桔。
到初三老爺回鑾儀式完成后,“營老爺”活動就正式結束了。<br></h3><h3></h3><h3></h3><h3></h3> <h3>攝影:陳素錨,江丁集</h3><h3>撰文:韓山師范學院民俗影像志項目組,江丁集</h3><h3>編輯:江丁集</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读书|
饶平县|
伊宁县|
蒲江县|
延寿县|
环江|
桐城市|
澳门|
岫岩|
应城市|
灵璧县|
错那县|
开封市|
伽师县|
临邑县|
同仁县|
商河县|
区。|
上栗县|
闵行区|
和硕县|
张家川|
渑池县|
衡阳县|
云霄县|
新化县|
马龙县|
襄垣县|
新野县|
腾冲县|
乌拉特后旗|
新乡市|
津市市|
屯昌县|
神木县|
克拉玛依市|
城市|
宁城县|
宝清县|
安溪县|
石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