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南翔鎮是上海市四大歷史名鎮之一,歷史上曾有"小小南翔賽蘇城"之美譽,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物古跡眾多,旅游資源十分豐富。鎮區現有國內鮮見的五代磚塔,還有至今仍為南翔名勝的古猗園及膾炙人口的美食~南翔小籠包。</p> <p class="ql-block"> 九月十二號,十四位已經相識57年的老同學和家屬相約來到南翔古鎮。</p> <p class="ql-block"> 南翔古名槎溪,梁武帝建國的時候,南翔還只是一個荒涼的鄉村。一天,當地農民在耕地時挖到一塊一丈多長的大石塊,石塊一露地面,就有一對丹頂鶴在石塊上空盤旋,落到石塊上歇腳。一個叫德齊和尚認為這里是一塊佛地,決定在此建造一座佛寺。說來也怪,每天白鶴飛往哪個方向,哪個方向就有人來獻款,天天如此,從不間斷。不久就籌集到一大筆錢,破土動工建造寺院。505年(梁天監四年)建成白鶴南翔寺,因寺成鎮,便取名南翔。</p> <p class="ql-block"> 雖然游覽了不少古鎮,但是步入古鎮,還是被古鎮的美迷住了,古鎮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河靜靜的流著,古鎮依水而建,楊柳搖曳垂岸,水光瀲滟,典型的江南古鎮特色,富有詩情畫意。</p> <p class="ql-block"> 走進古鎮老街,那種典型南方古老小鎮的感覺迎面撲來,飛檐翹角的亭子長廊沿河而建,河邊有人有一搭沒一搭在垂釣;廊子里的長凳上有老人閑坐,長凳上拴著狗,很安逸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 天空時不時有陣雨,被洗過的萬物顯得更加的清新,水鄉小鎮透露出別樣的江南風情,置身煙雨中是所有鐘情江南人的情思夢幻。雨后的古鎮空氣濕潤清新,河面薄霧似紗,水面煙騰,兩岸粉墻高聳,瓦屋倒影,美極了。</p> <p class="ql-block"> 同學們在臨河亭子里小歇,邊互相閑聊,邊欣賞古鎮美景。</p> <p class="ql-block"> 古鎮興隆橋。小橋流水,樓臺亭角。古鎮精致得令人心動,走上那古老的拱石橋,輕輕撫摸橋身,有點微涼讓人清新,空氣中潮濕的水氣,宛如小鎮柔和的質感,溫柔細膩得恰到好處。古鎮的美,如一碗杭白菊花茶,溫潤清雅,沁人心脾,令人舒適平靜。</p> <p class="ql-block">同學們在興隆橋留影。</p> <p class="ql-block"> 古鎮比比皆是的南翔小籠包店鋪。上海南翔小籠包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蒸熟后的小籠包,小巧玲瓏,形似寶塔,呈半透明狀,晶瑩透黃,一咬一包湯,滿口生津,滋味鮮美。南翔小籠包素以皮薄、餡多、鹵重、味鮮而聞名。</p> <p class="ql-block"> 好景要配美人,好食品也要代理人。這個人模水靈靈,滋潤的很,簽約小籠包子代理人,見人便知物有所值。打市場一定旗開得勝,吸引回頭客也是必須的。 諸位還請注意臨河而建的建筑物有“南翔小籠包有限責任公司”,是不是正宗百年老店我可無從考證。但是味道不錯哦!</p> <p class="ql-block"> 黃明賢是南翔小籠創始人。南翔小籠是南翔鎮傳統名產,起始于清代同治,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照片為古琦園內黃明賢石雕像。</p> <p class="ql-block">雨天游客不多,古街店鋪琳瑯滿目。</p> <p class="ql-block">張同學親姐妹古鎮老街留影。</p> <p class="ql-block"> 南翔古鎮是中國江南古鎮的縮影。小橋、流水、人家的韻味彌漫在每一個角落。以河為街,橋街相連,河畔筑屋,大院深宅,烏檐白墻,河埠廊迥,過街騎樓, 穿竹石欄,臨河水閣,古香古色,水鎮一體,仿佛都在暗示著一種情致,一種氛圍。</p> <p class="ql-block"> 古猗園是國家4A級旅游景點,上海五大古典園林之一。古猗園初名猗園,建于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為時任河南通判閔士籍所建。取《詩衛風淇奧》"綠竹猗猗"為美盛貌,融嵇康《琴賦》"微風余音,靡靡猗猗,余音裊裊"為一爐而得"猗園"名。</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冬,洞庭山人葉錦購得猗園。次年春大興土木重修和改建,乾隆十三年秋落成,因隔了一個朝代,改名古猗園。據清代沈元祿《古猗園記》記載,園坐廣福禪院西,門對曹家浜,南臨良田萬頃。園中有孤山曲廊,香閣翠樓,石舫水榭,怪石假山,全是明代建筑風致。</p> <p class="ql-block"> 古猗園以綠竹猗猗、靜曲水幽、建筑典雅、楹聯詩詞以及花石小路等五大特色聞名?!扳@”的名字,從“綠竹猗猗”的意境中得名,以竹為主是古猗園的傳統特色。</p> <p class="ql-block">七仙姑在古猗園留影。</p> <p class="ql-block"> 古猗園的園林布局設計以及疊山、蒔花均出自明代嘉定著名竹刻、盆景藝人朱三松之手。在古猗園的屋前宅后、石旁路邊、臨水駁岸以及粉墻邊角等處常常點綴三五叢竹,與建筑、道路、假山、花木相映成趣,猗猗翠竹或挺拔端莊、或婀娜多姿、或夾道相擁,體現了園主高雅脫俗的審美趨向和追求優閑、隱逸的生活情趣。</p> <p class="ql-block">二組姐妹花在古猗園留影。</p> <p class="ql-block"> 古猗園有唐代石經幢、宋代普同塔、明清建筑逸野堂、不系舟、白鶴亭、南廳、缺角亭、微音閣、小松崗等廳堂、遺跡積淀出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幽幽碧水蜿蜒曲折、瀲滟悅人,有曲水通幽、洞天別地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古猗園缺角亭是抗日戰爭史的真實記錄,承載著中國人民飽受欺凌的苦難、民族危亡的呼號、不畏艱險的反抗、團結抗戰的榮光,既是苦難輝煌的見證,又是團結奮進、再造中國的精神支點。</p><p class="ql-block"> 缺角亭飛翼凌空,色調柔和瑰美,七彩俱全,建筑風格頗有特色:四根紅柱頂起幾何拱頂,線條流暢、氣韻生動,建筑玲瓏華麗。匾額“缺角亭”為書法家胡問遂所題,蒼勁雄渾,與缺角亭的雄姿相吻合。</p> <p class="ql-block"> 缺角亭始建于上世紀三十年代,又名“補闕亭”。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了我國東三省,南翔人民無不義憤填膺,由朱壽朋、陳少蕓等愛國人士發起集資,在竹枝山頂建紀念亭以志國恥。缺角亭只缺東北一角象征東北三省淪陷,另三只翹角塑以三只高舉的拳頭,表達了抗戰到底、收復失地的決心。</p> <p class="ql-block"> 花石小路依景繞行,路石花紋隨景紋飾,相得益彰;楹聯詩詞,寫景舒懷、文簡意深,董其昌、祝枝山等名家書法精妙絕倫、韻味悠長。古猗園具有古樸、素雅、清淡、洗練的園藝特色及江南園林獨特風格,引人探古問勝。</p> <p class="ql-block"> 全園布局,主要由四面環水的兩塊島地組成。以五座平橋與兩岸連通,以一座曲橋使兩島相接。劃分為逸野堂、戲鵝池、松鶴園、青清園、鴛鴦湖、南翔壁6個景區。</p> <p class="ql-block"> 逸野堂位于古猗園西北部,是猗園老區。以逸野堂為中心,北有曲廊、幽賞亭,南有鳶飛魚躍軒、小松岡和南廳。逸野堂四周分別有五老峰、古盤槐、小云兜和桂花林。多有古建筑,集廳、堂、廊、亭、山、水于一體,還有許多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加之百年廳堂千年經幢,可稱之為古典園林縮影,也集中體現了古代園主隱逸為高、寄情山水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逸野堂建于明代,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原是園中主廳,是園主招待賓客和休息之處,因以楠木為柱,又稱之為"楠木廳"。又因四面道路相通,登堂可覽全園之勝,俗稱"四面廳"。</p><p class="ql-block"> 幽賞亭處于古猗園北隅,對面逸野堂在月光下猶如廣寒宮,中秋之夜登亭遠望,如置身仙境,幽情頓生,令人心曠神怡。</p> <p class="ql-block">同學們在逸野堂附近留影。</p> <p class="ql-block"> 南廳位于古猗園枝山西南腳下,依竹傍水,環境幽靜清雅,是一座具有四百多年歷史的明代庭院。造型樸實精致,原是古代園主書房兼臥室。</p> <p class="ql-block"> 古盤槐在逸野堂北側,據說是明代園主建園時栽培,有470年樹齡。小枝柔軟下垂,枝條蟠曲如龍,樹皮斑駁如鱗,因而盤槐又名“龍爪槐”。他曾因對植盤槐而險遭“殺身之禍”。如今這株形象古拙的滬上最古老盤槐,依然花開繁茂、果實累累。</p> <p class="ql-block"> 這二位淑女比拼誰更有成熟女人的魅力,你評判一下呢?</p> <p class="ql-block">秋天雨后的古猗園色彩斑斕。</p> <p class="ql-block"> 池東面的梅花廳為全木結構,墨柱紫窗,窗格精巧,均由梅花圖案精雕嵌鑲,飛檐古樸,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建筑,四周遍植梅花。</p><p class="ql-block"> 這對同學夫妻笑容滿面,祝他們快樂、健康度過夕陽。</p> <p class="ql-block"> 這位亭亭玉立的女同學已經是“70后”,祝她和參加此次聚會的女同學越活越年輕,越活越有魅力!</p> <p class="ql-block"> 白鶴亭位于古猗園的中心地帶,戲鵝池因池內有白鵝成群而得名。建有明代為紀念"白鶴南翔"而建的“白鶴亭”。</p> <p class="ql-block"> 時代變遷,昔日白鶴成群已經不復存在,只留下不知哪位文人騷客題字的“曲溪鶴影”。</p> <p class="ql-block"> 沿戲鵝池往東走,戲鵝池的北面是三面臨水船型建筑,為石舫,又名不系舟,建于明代。原為園主的書畫舫,前艙后樓,花窗曲檻,艄樓高聳,有祝允明題額"不系舟"三字。</p> <p class="ql-block"> 原來題詞后來遭到毀壞,由清代名醫和鴻舫重題,舟上有清末進士廖壽豐撰書的一副對聯:“十分春水比檐影;百葉蓮花七里香。</p> <p class="ql-block"> 同學們在長廊避雨留影。英英,芳芳等女同學把帶來的水果、零食分給眾人品賞,再次感謝哦!請各位同學仔細觀察,眾多同學都目光聚焦在前方,但是有一位女士好像含情脈脈在注視~那個戴眼鏡,風度翩翩的他!</p> <p class="ql-block"> 好男人~陳同學在小籠包創始人黃明賢石籠里取二只正宗的“小籠包”孝敬”身體欠佳的老妻。友情提示:老干部,想取小籠包,還得先練“鐵抓功”。哈??</p> <p class="ql-block"> 松鶴園景區位于園區北面,區內軒、塔、廳、閣,配以松、荷、竹、梅,鶴壽松齡。景區內的“微音閣”高10米,廊門三開,三向仰視,可觀賞月圓月缺奇景。建筑師們按月球四季運動軌跡,根據此地形特征,精心運算觀月最佳點,設計了繪月廊。</p> <p class="ql-block"> 閣前庭園中有一座10米高的唐經幢,仰蓮基座,四大天王坐立其頂,典型唐代雕飾風格。始建于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建成,1959年移入古猗園內。</p> <p class="ql-block"> 雖然荷花已榭,但是滿湖綠油油荷葉及隨處可見“蓮蓬頭”,給湖面增添了色彩,站里在石舫上,抬頭欣賞古人詩句,低頭聆聽雨滴在荷葉的聲音及水珠在荷葉中滾動,頗有詩情畫意??!</p> <p class="ql-block"> 荷花池中建有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的六面七級石塔一普同塔,是古猗園最古老最珍遺文物之一,高約一丈,六面七級,腰束蓮花瓣,塔柱鐫如來佛像,雕刻精美。</p> <p class="ql-block"> 青清園景區建于1985年,位于古猗園最東面,是園內最大的景區,面積30余畝。景區以猗猗青竹為主,體現了古代猗園"綠竹猗猗"的特色。青清園內植竹30多種,有龜山、龜山湖、君子堂、藝苑、觀月臺和翠靄樓,與竹園相配,景色清秀。</p> <p class="ql-block"> 龜山位于青清園與鴛鴦湖之間,高7米,面積5畝,四面環水,四周有小橋相通,如巨龜四爪。龜山之東有圓形小島,是巨龜之首,名"龜頭島"。亭旁怪石亂臥,亭前接水,如逢六月出水芙蓉,裊娜清風指竹,意境深邃。</p> <p class="ql-block"> 河邊的荷風竹露亭旁怪石亂臥,亭前接水,如逢六月出水芙蓉,裊娜清風指竹,意境深邃。</p> <p class="ql-block"> 南翔壁景區位于原南大門口。包括大草坪、紫藤架、南亭樟樹林、大假山,其中以南翔壁為主要景點?!澳舷璞凇北趯捠住⒏呶迕?,雕有“白鶴南翔”的圖案,形象地向游人介紹著南翔鎮得名的美妙歷史傳說。</p> <p class="ql-block"> 鴛鴦湖景區水面約15畝,以長18米,寬4米的九曲橋分隔東西兩湖。九曲橋攔腰浮于湖面,與東面柳蔭橋遙遙相望,橋面中部是造型玲瓏剔透的湖心亭,又名鎮蛇亭。湖的南面是曲香廊,又名五曲長廊,因沿湖岸犬牙交錯,就曲設廊。廊底有亭,曲徑通幽。窮五曲香廊,沿左岸盡頭,便是樓高廳閣的茗軒。</p> <p class="ql-block"> 云翔寺是南翔古鎮淵源最久的名勝,史上于1500年前就撰述過這座寺廟,據記載,在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時,當地人挖地掘得巨石一塊,常有白鶴兩只飛棲于此。僧人德齊和尚根據“白鶴棲息,有仙禽佛地之兆”而募化建寺,寺廟建成后白鶴南飛,故名“白鶴南翔寺”。</p> <p class="ql-block"> 當時寺廟規模有180畝地,遠遠大于現在古猗園面積。唐朝詩人杜牧的《江南春》中有一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云翔寺就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 寺興而市旺,寺廟周圍漸成南翔鎮。至清康熙年間,該寺因皇帝賜額“云翔寺”而正式得名。據記載,清朝辛亥年前,該寺不慎毀于鄰火。而后迭經戰亂,古剎盡毀,唯有古塔兩座和一對石經幢完好。</p> <p class="ql-block"> 現今的寺院是2004年重建落成的,經政府批準,撥地五十畝進行重修,周圍另有五十畝生態園林,重修工程將建造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殿,普賢殿,文殊殿,法堂,大背紀念堂,云水堂,鐘鼓樓以及僧寮,齋堂等殿宇堂室。寺廟仿唐代建筑風格,其實恢宏,建筑色調古樸,莊重,盡顯東方佛土莊嚴。</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p> <p class="ql-block">觀音殿</p> <p class="ql-block">伽藍殿</p> <p class="ql-block">鼓樓及觀音殿。</p> <p class="ql-block">普賢寶殿</p> <p class="ql-block">文殊寶殿</p> <p class="ql-block"> 檀園是明代著名文學家、“嘉定四先生”之一李流芳的私家園林。當年文人墨客吟詩暢飲之所,毀于明清易代之際。于公元2011年恢復性重建,園內保留有寶尊堂、山雨樓、次醉廳、芙蓉沜等歷史景點。全園布局緊湊得體,以葫蘆形水池居中,廳堂環立;洞壑盤旋宛轉,曲廊貫通全園,體現了江南私家園林的特色,做到了廊隨橋引,步移景換的園林效果,徜徉園內,如在畫中。</p> <p class="ql-block"> 由于陣雨襲來,再加上同學走散,檀園擦肩而過。只拍攝了入口處。這張照片是百度尋覓而來。</p> <p class="ql-block"> 檀園設計采用層層遮擋、層層透析的方法,營造曲徑通幽、若隱若現的視覺效果。以水景為中心,運用“一個中心,多邊延伸”的格局,用高墻與城市中喧鬧的市井隔開,將山水、建筑、植物等景觀采用自然式進行空間分布,在有限的空間內充分發揮“小中見大”的藝術原理,營造出“咫尺山林,多方勝景”的園林格局。</p> <p class="ql-block"> 玲瓏雙塔,座落在南翔古鎮報濟橋(俗稱“香花橋”)北堍解放街的兩側,沐浴在朝露暮靄之中,舊時為南翔一景,稱“雙塔晴霞”。</p><p class="ql-block"> 古磚塔本屬云翔寺古剎的一部分,建塔的確切年代至今也許還是個迷。清嘉慶《南翔鎮志》載:“兩塔前人記載、題詠俱不來之及,不知建于何代?”不過有一點志書是肯定的,所謂“磚塔巋然雙峙,千年物也”。后經有關專家鑒定為五代至北宋初年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當今,古磚塔在南翔乃至嘉定地區的地面文物中可算是老壽星了。磚塔的具體位置、造型,嘉慶鎮志中都有詳細的記載:“山門內有磚塔二,東西相望,大可三抱,三丈許,八角七級,房各有井一?!庇捎谀昃檬蓿某鲩芤呀浢撀?,塔剎、相輪全無蹤影,磚木風化十分嚴重。在文物普查中,專家們認為古塔依舊保持了江南地區典型的樓閣式磚木結構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 1962年9月,雙塔經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雙塔的修葺工作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就開始醞釀,由于磚塔固有的結局,不修隨時有坍塌的可能,于是請來了上海市的專家。經實地考察、測繪,根據留存的構件,又發掘了地下實物、翻閱了有關資料,經過多次修改、反復研究,最終指定出磚塔復原方案,于1986年12月竣工。</p><p class="ql-block"> 1987年,又對磚塔周圍的環境進行了整潔。塔前豎有石碑,刻有時年一百零七歲的蘇局仙老人手書“南翔雙塔“四個字。1980年8月,再次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修復后的磚塔高11米,底層直徑為186厘米,顯得更加古樸靈亭。</p> <p class="ql-block"> 晚飯推杯暢飲后,同學們在KTV放歌的場景,更是真情流露。雖然群里有些同學沒有參加此次活動,但是隨著歌聲不斷在微信群里視頻展現,胡福梁等也發來祝賀的問候,在不同的空間,醞釀、發酵及共享同學情深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覺已經二個多小時了,同學們以一首大合唱《我愛我的祖國》,心情愉悅回房間休息。</p> <p class="ql-block">女同學在酒店樓梯口合影留念。這次二天一夜有張英、鄭偉南組織的南翔古鎮農家樂游玩聚會已經漸行漸遠,期待陳國臣、朱桂英安排同學們下次聚會哦!</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8號完稿于上海</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峪关市|
泸定县|
扎赉特旗|
乐山市|
天镇县|
湘西|
增城市|
车致|
涟水县|
岳阳县|
水城县|
永靖县|
甘德县|
福清市|
天台县|
潍坊市|
武陟县|
磐石市|
泰州市|
丹东市|
西盟|
浑源县|
乌海市|
若尔盖县|
新兴县|
聊城市|
泸西县|
桂平市|
金塔县|
康定县|
分宜县|
兴安盟|
榆中县|
洛浦县|
连云港市|
江北区|
襄垣县|
宜阳县|
建始县|
桃园市|
昌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