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新中國成立后,通過識別并經中央政府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由于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相對漢族人口較少,習慣上被稱為“少數民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富饒的祖國孕育了偉大的民族,中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祝福我的祖國繁榮昌盛,五十六個民族相親相愛。身為中國人,我驕傲,我自豪。</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阿昌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云南,人口2.7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于打制長刀而聞名于世。</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白象馱亭。</span>阿昌族信奉南傳上座部佛教(俗稱小乘佛教),在佛教經典中,白象喻佛,象征吉祥。阿昌族民間流傳白象誕生和白象歸來給人們帶來好運的傳說,并流行“百象舞”,象征白象給人們帶來幸福吉祥。白象馱亭以及飄灑的鮮花,象征阿昌族人們的生活吉祥、和平、繁榮興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白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云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59萬余人,善于經營農業。——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大理三塔。</span>白族居住的大理以崇圣寺三塔和蝴蝶泉的美麗蝴蝶聞名天下。崇圣寺三塔建于唐代,是白族文化與佛教文化交融的體現。白族有著名的蝴蝶泉的傳說,蝴蝶象征忠貞愛情,常見于白族傳統建筑、服飾或器物的裝飾圖案。大理三塔和蝴蝶圖紋,是白族文化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保安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羊皮襖、保安刀</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保安腰刀。</span>保安族制作腰刀的歷史悠久,從元代開始制作木柄皮鞘刀發展到現在制作的金屬工藝刀有近800年的歷史。保安刀由細膩光滑的銅片、銅條以及牛角、有機玻璃、焊銀、賽璐格等疊合鉚成。經過精雕細刻、打磨拋光,顯得五光十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布朗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云南,人口8.2萬余,主要從事農業。——彈唱</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布朗三弦。</span>三弦琴是布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亦弦亦歌,亦弦亦舞是布朗族文藝的典型形式。在布朗族民間流傳的許多優美動人的故事詩和抒情敘事詩多以三弦彈唱。小小的三弦琴凝聚著布朗族的歷史和情感,象征著純潔、樂觀和吉祥幸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布依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貴族、云南等地,人口254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石板屋、繡花、雕刻面具</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大楠竹圖騰柱。</span>竹子生長旺盛,古時被布依族先民奉為圖騰,民間流傳《竹王傳說》。在布依族的人生禮儀諸如“搭花轎”、“出生禮”、“老人逝世超度”等儀式中流傳至今。在布依族祖先崇拜的大型儀式“古夜王”中,取大楠竹作為圖騰柱,圖騰柱上面盤繞雙龍。大楠竹圖騰柱象征布依族先民崇尚萬物并生并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朝鮮族】</p><p class="ql-block"> 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9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跳板、長鼓舞</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農樂舞。</span>朝鮮族能歌善舞,農樂舞是代表朝鮮族民俗活動特點的娛樂活動之一。在喜慶節日或勞動之余,人們常常敲起長鼓,跳起象帽舞。象帽的長飄帶形成長白山的輪廓,與長鼓、象帽共同組成一幅象征性圖案,表現了節日氣氛和民族特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達斡爾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剪紙,打曲棍球</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雄鷹。</span>鷹在藍天中展翅飛翔,象征著達斡爾人民拚搏進取和頑強不屈的民族精神。鷹頭頂太陽,象征著達斡爾人民用自己的堅強的臂膀,托起光輝燦爛的未來。曲棍球是達斡爾族的傳統體育項目,達斡爾族自治旗培養出了許多著名的曲棍球運動員,曾數次為國家贏得榮譽,因此獲得“曲棍球之鄉”的稱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傣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云南,人口10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筑藝術。——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金孔雀。</span>金孔雀是傣家人的代名詞。傣族有古代敘事長詩《金孔雀》,傳統舞蹈有《孔雀舞》。孔雀是美麗的象征,傣族的許多詩歌把美女、公主比作金孔雀,其織錦、剪紙等工藝品中多見孔雀圖案。竹樓是傣族的傳統民居,象腳鼓是傣族最常用的伴舞樂器。金孔雀、竹樓與象腳鼓組成的圖案,表達了傣族對自由、幸福、和平、美麗的向往與追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德昂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云南,人口1.5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于種茶聞名。——象腳鼓舞</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龍陽塔。</span>德昂族有“太陽爸爸和青龍媽媽”的民間傳說,傳說他們是太陽“斯母達瓦啥那”和龍女“青龍”在巖洞中生活繁衍的后代,因此把太陽及青龍作為本民族的標志。云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龍川縣戶弄鄉建有龍陽塔。龍陽塔青龍騰升,艷陽高照,象征德昂族人民奮勇向上,追求光明和幸福的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東鄉族】</p><p class="ql-block"> 主要分布在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37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象征圖案:白羊。</span>東鄉族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牧羊傳統,羊有著和睦相處的性情,在東鄉族的生產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東鄉人民將羊作為盼望吉祥、愛好和平的民族精神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侗族】</p><p class="ql-block"> 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鼓樓。</span>侗寨多有鼓樓,一寨或一姓一座。鼓樓建筑造型深含寓意,有的以一柱代表一個姓氏或支系;有的以一年的季節月份立柱,比喻天長日久,與日月同輝。鼓樓是侗家人生活的縮影,人們在此迎賓待客、談古論今、習武練唱、賽笙對歌、集眾議事、揚善懲惡。鼓樓呈塔形,重檐而上,直指云霄。樓體雕梁畫棟、栩栩如生。高聳寨中的鼓樓體現了民族團結、繁榮、進步、向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獨龍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云南,人口0.5萬余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織獨龍毯,烤烙餅</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獨龍毯。</span>獨龍族特別喜愛獨龍毯。獨龍人盛傳,天上的彩虹是天神打開天門在織布,獨龍毯是他們學習天神織出來的,天上的彩虹有幾道顏色,獨龍毯就有幾條花紋。在過傳統節日“卡雀哇”時,獨龍人身披獨龍毯“剽牛祭天”。獨龍毯體現獨龍人的智慧和美好心靈,表達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俄羅斯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3萬余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拉手風琴,烤面包</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白鴿。</span>俄羅斯人保留著精靈崇拜的傳統。在新疆俄羅斯人心目中,白鴿是帶來福音的使者,是和平、安定、恬靜生活的象征和吉祥的標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鄂倫春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約0.6萬余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制作毛皮服飾,篝火節</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云卷紋”。</span>鄂倫春人過去以狩獵為生,吃獸肉,住“撮羅子”(一種錐狀原始住屋)。“云卷紋”是鄂倫春族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圖案,經常出現在服飾、樺皮盒、獸皮口袋和“撮羅子”的裝飾上。“云卷紋”、“撮羅子”和篝火,表現了鄂倫春族的傳統生產和生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鄂溫克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2.6萬人,主要從事畜牧業。——馴鹿、爬犁</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馴鹿。</span>鄂溫克是較早使用馴鹿的民族,視馴鹿為吉祥的象征,常以馴鹿形象做裝飾圖案。環形的馴鹿角與斜仁柱(一種錐狀原始住屋)、篝火、彩虹共同組成的象征性圖案,表達了鄂溫克民族古老的文化和對興旺吉祥的向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高山族】</p><p class="ql-block"> 主要分布在臺灣省,其余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人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竿球,龍舟,編織</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百步蛇。</span>在臺灣南部,民間傳說排灣人是太陽之子。有一天太陽神將一蛋形太陽之子下凡臺灣南部山間,并派百步蛇守護。不久從蛋中破殼生出人類,即是排灣人的祖先。排灣人用多種方式紀念百步蛇之功。</p><p class="ql-block">注:排灣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原多生活于山麓一帶,后移住山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仡佬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貴州、廣西、云南等地,人口約43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制作糯米團,地戲</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大竹。</span>大竹是仡佬族的圖騰崇拜物之一。民間傳說,夜郎王是從江水中漂流來的三節大竹中所生,后來稱為竹王,其族人因此以竹為姓。《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也有類似這樣的記載。在仡佬族居住區廣泛流傳《竹王》、《金竹》、《竹王的傳說》等民間傳說,還有“竹王祠”等遺存。把本民族的祖先尊為“竹王”,表明仡佬族對竹子的特殊感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哈尼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云南,人口125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于梯田。</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白鷴鳥。</span>哈尼族崇奉、愛護白鷴鳥。傳說古時候有位貧病老人臥于樹下,白鷴鳥銜來妙藥,拯救老人,然后飛向遠方。為紀念白鷴,老人用芭蕉葉作為鳥翅,模仿白鷴起舞,因而流傳下來“白鷴舞”。哈尼族把白鷴視為吉祥幸福的象征,村寨搬遷時抱一只小白鷴鳥來引路。梯田是哈尼族農業文明的創造。白鷴鳥和梯田構成的圖案,象征哈尼族智慧、勤勞和光明的前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哈薩克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繡,繡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剪羊毛,彈唱,刺繡</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白天鵝。</span>哈薩克人十分崇拜和珍惜白天鵝。傳說在遙遠的古代,一位名叫卡勒恰哈德爾的部落首領深受人們的愛戴,他在一次征戰中身負重傷,被一只白天鵝救起。白天鵝變成一位美麗的少女,他們結為夫婦,生下一個男孩,取名為“哈薩克”,意為“白天鵝”。哈薩克人把白天鵝視為吉祥物,當作美的化身、美的源泉及純潔愛情的象征和偉大母親的縮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漢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全國各地,人口12.8億余人,經濟、文化發達。——廟會,舞龍。</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龍鳳呈祥。</span>龍和鳳是漢民族最喜愛的裝飾紋樣。龍是古代傳說的神異動物,綜合了多種動物的形象特征,有鱗有角,興風降雨,被認為是能免除一切災難的靈物。鳳是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代表美麗吉祥。龍鳳呈祥圖案象征高貴、華麗、祥瑞、杰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赫哲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黑龍江省,人口0.4萬余人,是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以捕魚為生的民族。——制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白天鵝。</span>赫哲族崇尚白天鵝,逢年過節,婦女都跳天鵝舞。傳說天鵝姑娘愛上了一位英俊的青年獵手,但被壞人看上,要威逼成親。姑娘堅貞不屈,投江自盡,變成了一只美麗的白天鵝。橢圓形神鼓是赫哲族的民間打擊樂器。引頸高飛的白天鵝,凌空跳躍的鱘魚以及三條江水,象征世世代代以漁獵為生繁衍在三江流域的赫哲族,各項事業像振翅高飛的白天鵝一樣騰飛向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回族】</p><p class="ql-block"> 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國各地,人口860萬余人。——摔牛,炸油香</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清真寺。</span>在中國,凡有回族聚居的地方就有清真寺。阿拉伯式圓拱頂及新月標志,是清真寺建筑中最為常見的樣式。清真寺是穆斯林進行禮拜等宗教活動的場所。回眾的婚喪嫁娶、重大活動以及日常生活的許多方面也離不開清真寺。因此,清真寺在回族群眾心目中是最圣潔的地方,在回文化中也最具有象征意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基諾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8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善于種茶。——樂器迪他,跳鼓舞</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太陽鼓。</span>大鼓是基諾族神圣的祭器和樂器。傳說基諾族祖先阿麥腰白在遠古洪水泛濫時造了一個大鼓,把男人夢黑、女人夢牛裝在鼓里,漂流到一塊叫做“司基作密”的地方繁衍后代。為紀念阿麥腰白,基諾族每年過節都要敲大鼓,跳大鼓舞。大鼓邊沿的小木條象征太陽光芒,因此又稱太陽鼓。“月亮花”紋樣是成年男女衣背上的裝飾,象征永恒愛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京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廣西,人口1.8萬余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業。——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獨弦琴。</span>獨弦琴是京族人民最喜愛的民間樂器之一。獨弦琴只有一根弦,琴弦長80厘米。演奏時右手扶琴,左手以小竹片撥動琴弦,可以奏出四個音和裝飾音,聲音委婉動聽。獨弦琴音色純美清雅,音域寬廣,風格獨特,一般用于伴奏,有時也用于舞臺演奏,是京族文化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景頗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1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目腦縱歌,跳孔雀舞</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目腦樁。</span>目腦樁是景頗族過“目腦縱歌節”跳舞時立于廣場中心的木牌,它濃縮了景頗族的歷史、文化等廣泛內容。目腦樁中間的兩牌稍高,象征男女、雌雄、日月兩極,兩莊之間有交叉的刀和劍相連,牌上回旋往復的圖案既是舞蹈隊形圖,又是景頗族先民自青藏高原南遷的線路圖。<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邊上的兩牌稍矮,是祖宗男女樁,頂端繪有祖先發祥地“木折省臘崩”。底</span>座橫木繪有五谷雜畜之物。目腦樁象征幸福長久,日月永照,人畜平安,豐衣足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柯爾克孜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14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吹奏和握手禮</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梅花鹿。</span>柯爾克孜族人民崇拜鹿,愛護鹿。在歷史傳說和現實生活中,柯爾克孜族人都與鹿有密切的關系。他們把鹿當作自己的救星,視鹿為神物。鹿的形象也深入到柯爾克孜族的生活之中,在他們的心目中,鹿是善良、和平的象征,是幸福的化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拉祜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云南省,人口41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葫蘆。</span>葫蘆是拉祜族的崇拜物,拉祜族民間史詩《牡帕密帕》就有葫蘆生人的神話傳說。拉祜族節日跳蘆笙舞,瀾滄縣還過“葫蘆節”。由葫蘆和長衣裳花邊裝飾紋樣所組成的圖案,象征人類的起源和拉祜族始祖的由來,也象征女性美和人丁興旺、生活幸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黎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萬余人,以農業為主,婦女精于紡織,“黎錦”、“黎單”聞名于世。——打柴舞</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人龍圖。</span>黎族織錦聞名于世。人龍圖取材于白沙黎族著名的雙面繡。中間巨大的人物形象包含十個人紋群體,左右為龍紋圖樣。人物頂天立地,堅不可摧。“九龍”象征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上面的五指山,下面的五條河及南海浪花預示海南的騰飛。這幅民族傳統裝飾變形圖案表現了黎族人民勤勞、銳意進取的精神氣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傈僳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57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上刀桿</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弩。</span>弩是傈僳族男子的傳統狩獵工具,賽刀比弩,互相贈弩,有比賽射擊、增進友情等多種寓意。傈僳族的火塘是家庭活動的中心,也是神圣的場所。架設鐵鍋的鐵三角是傈僳族的家庭保護神,有穩定、平安、純潔之意蘊。貝殼是女性裝飾物,表示美麗端莊。弩、鐵三角和貝殼所組成的圖案表示男女和合,勤勞智慧,團結平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珞巴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西藏,人口0.2萬余人,主要從農業和狩獵。</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艾熱阿”。</span>珞巴族鋼刀稱之為“艾熱阿”,約80厘米長,5厘米寬,是珞巴族男子隨身必備的用具。它既是生產生活的工具,又有裝飾作用。刀鞘和刀柄用檀香木制成,并用紅鋼絲有間隔地纏繞,既結實耐用又美觀大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滿族】</p><p class="ql-block"> 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約98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漁牧業。——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海東青。</span>在歷史上,滿族人善于騎射漁獵。海東青屬于雕類,善于捕獲水禽小獸,被滿族視為珍貴的狩獵工具,在歷史上曾作為貢品聞名于世。升騰的紅日與搏擊長空的白色海東青,表現出滿族英勇剛健的民族性格和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也象征蒸蒸日上的光明前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毛南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廣西,人口7.1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善于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分龍節舞龍</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頂卡花”。</span>毛南族稱花竹帽為“頂卡花”,意為底面編有圖案的竹帽。據說從前有一位勤勞的毛南族“后生哥”,經常戴著自己編織的花竹帽下地勞動。一天下起大雨,他將“頂卡花”送給一位美麗的姑娘用來避雨,后來兩人結為夫妻。于是,小伙子送“頂卡花”給姑娘作信物逐步演變成為毛南族的傳統習俗。“頂卡花”編織精致,花紋工整,圖案美觀,被視為毛南族人追求幸福生活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門巴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西藏,人口約0.7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巴爾匣”。</span>“巴爾匣”是西藏上門隅地區門巴族群眾對自己所戴帽子的稱呼。這種帽子用染有紅黃兩種顏色的當地氆氌和線毛絨縫制而成,是門巴族男女老少普遍喜愛的生活和裝飾用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蒙古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萬余人,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蒙古包。</span>藍天、白云、蒙古包、羊群,這是內蒙古草原特有的景色。蒙古包是蒙古的傳統民居,蒙古包文化是整個蒙古文化的縮影。蘇力定是古代的軍旗,象征所向無敵、奔向光明。在伊克昭盟成吉思汗陵的祭祀典禮中,有祭祀蘇力定的儀式。勒勒車是草原上傳統的交通工具,它記載著蒙古民族游牧生活的漫長歷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苗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739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刺繡、桃花織、錦蠟染和銀飾素享盛名。——吹蘆笙,吊角樓</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苗族刺繡。</span>苗族支系繁多,其中三大苗族方言區都崇拜蚩尤,吹奏古樂器——蘆笙。蘆笙是苗族文化的象征,盛大節日都要吹奏蘆笙和跳蘆笙舞。在苗族神話中,楓木是圖騰之一,傳說蚩尤被黃帝打敗后械而殺之,“蚩尤所棄桎梏,是謂楓木”。至今一些村寨仍把楓樹視為護寨樹。在苗族傳說中還有“蝴蝶媽媽”開創人世的傳說。牛龍和麒麟,則是苗族刺繡中常見的裝飾圖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仫佬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廣西,人口15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錦雞。</span>在仫佬族聚居的山區,錦雞是常見的鳥類。錦雞形象健美,威武雄壯。仫佬族以錦雞為吉祥之鳥,象征富貴、高貴,在婦女頭飾和服飾紋樣中常有錦雞的形象。人們把它當作勤勞勇敢、奮發向上、追求光明、創造幸福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納西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萬余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畜牧業。——東巴舞,臘染</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東巴文。</span>東巴文是納西族古代文明的重要載體,是保留至今,被稱為“惟一活著的象形文字”。納西族婦女的羊皮披肩,上面精心繡制日、月、七星圖案,俗稱“披星戴月”,寓意吉祥如意。由東巴文“納西族”和“羊皮披肩”組成的圖案,象征納西族智慧、勤勞和古老燦爛的文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怒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云南省,人口2.7萬余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織怒毯,努寨</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達比亞”。</span>“達比亞”是怒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樂器。怒族人的詩歌即興編唱,以“達比亞”、口弦、笛子、葫蘆笙伴奏。手工編織的民族挎包既是戀愛信物,也是優美的工藝品。以“達比亞”樂器和挎包書構成的圖案象征樂觀向上、吉祥、幸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普米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云南、四川,人口2.9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篾盒。</span>普米族人的房屋為木結構,四周墻壁用圓木重疊垛成,屋內立方柱、設神龕。竹子是普米族的保護神,篾盒是普米族婚喪嫁娶、節日等諸多民俗活動的貴重饋贈禮品。由篾盒與木垛房墻壁花紋組成的圖案,象征吉祥、友愛、神圣和幸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羌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大白蕓豆是著名的特產。</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羌笛。</span>羌族以游牧為業,有羊圖騰崇拜。羌笛是羌民族的傳統樂器,用循環喚氣法演奏,牧人常吹奏羌笛以自娛。唐朝詩人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句,就提到羌族的這種古老樂器。以羊角和羌管(雙管)組成的羊頭形狀圖案,既表現了羌族的悠久歷史,又表現出其文化藝術的深遠影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撒拉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8.7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駱駝泉</span>傳說在700多年前,撒拉族祖先牽著一峰白駱駝,馱著故鄉的水、土和手抄本《古蘭經》,從中亞的撒馬爾罕出發,歷盡千辛萬苦來到青海省的循化街子鄉。他們在天亮時發現黑夜走失的馱經駱駝臥在泉水中化為白石,口吐清泉。撒拉族從此在此居住,繁衍生息。街子鄉的駱駝泉和駱駝石由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畬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除種水稻外,還普遍種植茶樹、甘蔗等經濟作物。</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鳳戲牡丹。</span>相傳畬族始祖盤瓠王因平寇有功,高辛帝將他招為駙馬。成親時,帝后娘娘送給公主一頂美麗的鳳冠和一件嵌有珠寶的鳳衣,祝福女兒像鳳凰一樣,生活幸福、吉祥如意。從此,鳳凰成為畬族萬事如意的象征。畬族婦女喜歡穿鳳凰裝,頭飾像鳳凰鳥冠,衣服的花邊、圍裙等都繡有鳳凰圖案。牡丹象征富貴吉祥。鳳戲牡丹圖案表現了畬族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與追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水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貴州、廣西等地,人口34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雙魚托葫蘆。</span>傳說在洪荒時代,水族躲藏在葫蘆里的兄妹倆得到魚的幫助,才幸免于難,其后代繁衍形成了水族,因此在水族的石刻中常有雙魚托葫蘆的藝術造型。水族把象征人口繁殖的葫蘆和生活緊密相關的魚巧妙連在一起,組成美好的裝飾石雕圖案,又蘊含了很深的民俗意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塔吉克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新疆,人口3.3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山鷹。</span>塔吉克人視鷹為百禽之首,是忠誠、仁慈、勇敢、堅強、正義的象征。在塔吉克民間舞蹈中多見模仿雄鷹回旋、飛翔的動作,樂器中也有鷹骨做成的鷹笛。鷹也是英雄的形象,那些胸懷寬廣、心地善良、平易近人、助人為樂的人們常常被視為雄鷹。由于塔吉克人居住在帕米爾高原,因此被稱為“高山上的雄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塔塔爾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新疆,人口0.4萬余人,以經營商業為主,兼營手工業和畜牧業。</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白額羊。</span>在塔塔爾習俗和傳統文化中,公羊是繁衍生息、興旺發達的象征。塔塔爾人自古以來就有崇敬白額頭公羊的習俗。將它視為幸福、吉祥、純潔、博愛的標志,是力量的源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土家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萬余人,土家織綿以其“色彩斑斕,做工精巧”聞名于世。——擺手堂</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白虎圖騰。</span>土家族人崇拜白虎,每年祭祀白虎神。民間有“白虎當堂坐,當堂坐的是家神”的說法。在土家族居住地,有許多以白虎命名的地名,在器物雕有虎的圖案,在撒爾嗬舞蹈中也有模仿虎的動作。“白虎圖騰”體現了土家族人勤勞、樸實、英勇、頑強的精神風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土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19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太平洋舞,高臺會</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彩虹當空。</span>土族吉祥物為彩虹。彩虹當空,迎天接地,靈秀顯化為土族的“土”字。土乃五行之本,水乃五行之源,無土不生,無水不長,彩虹乃水之瑰影彩氣。故土族被喻為“彩虹民族”,土族地區素有“彩虹的故鄉”之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佤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云南,人口35萬余人,從事農業,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中獲獎。——甩發舞</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牛頭。</span>牛在佤族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佤族有“剽牛祭天”的習俗。牛頭象征財富、吉祥,常見用牛頭或牛頭圖案作為建筑物的裝飾。木鼓是佤族樂器,相傳是通神之物,祭祀、召集族人都敲木鼓。佤族居住地古代有“葫蘆王地”之稱。由牛頭、木鼓和葫蘆圖紋組成的圖案,象征純樸、純潔、剛勁、豐衣足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維吾爾族】</p><p class="ql-block"> 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糧棉和瓜果。——手鼓舞</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夜鶯。</span>夜鶯是維吾爾族喜愛的珍貴動物,象征著純潔、高尚、友誼、愛情、和平和春天。在維吾爾詩歌中,有許多對夜鶯的贊美和描述,維吾爾族的古代音樂家也曾被稱為“夜鶯之王”。維吾爾族能歌善舞,他們創造出的《十二木卡姆》等獨特的歌舞藝術,深受全國各族人民的喜愛。夜鶯是勤勞、智慧、純樸、能歌善舞的維吾爾族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烏孜別克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4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庫木麗鳥。</span>烏孜別克族能歌善舞,熱愛生活。庫木麗鳥象征著誠實、謙虛和純潔、美麗及忠貞不渝。又是善良、安寧、和平、繁榮和興旺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錫伯族】</p><p class="ql-block"> 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約17萬余人,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白馬。</span>相傳錫伯族人在穿越大興安嶺時,因山高谷深,行進困難。這時出現一形似馬,聲似牛,行走如飛而善解人意的神獸,被稱為“瑞獸”,后來演變成馬神“海爾堪瑪法”。錫伯族愛馬,認為它通靈性、通人情,能知義報恩。潔白如雪、英俊吉祥的白馬形象,象征錫伯族奮發向上、和平友好、無私奉獻的民族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瑤族】象征圖案:長鼓</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廣西、湖南、云南、廣東等地,人口17萬余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盤王節、長鼓舞</p><p class="ql-block"> 瑤族的長鼓文化源遠流長。相傳瑤族祖先盤瓠在一次游山狩獵中,不幸被羚羊撞下山崖而亡。其子女砍泡桐木做鼓身,剝羚羊皮為鼓面,制成長鼓,在葬禮上擊長鼓跳盤王。這一習俗延續至今,成為廣西瑤族最喜愛的傳統文化活動,全國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瑤族使用長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彝族】象征圖案:彝族漆器</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657萬余人,喜食“砣砣肉”,愛飲“桿桿酒”,舞蹈音樂獨具特色。——虎節</p><p class="ql-block"> 彝族漆器久負盛名,其型體多樣獨特,紋飾艷麗奪目。扁圓形酒壺是彝族漆器的上佳之作。圖案中部是光芒四射的太陽,表示空間四方和太陽紋,同心圓構圖則象征牢不可破的民族大團結。彝族崇尚火,傳統節日有火把節。由彝族漆器和火焰紋飾構成的圖案,象征吉祥、莊嚴、生活美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裕固族】象征圖案:神鹿</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甘肅,人口約1.2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崇尚騎馬和射箭。</p><p class="ql-block"> 在裕固族中流傳有民間故事《珍珠鹿》。故事講述裕固族姑娘瑪爾建違背了父母的意愿愛上了窮人家小伙子薩卡,不得不逃到另一部落。在一次打獵中,薩卡迷了路,后來在珍珠鹿的指引下找到自己的家。“神鹿”騰空躍起象征裕固族的騰飛發展。“神鹿”頭頂珍珠,嘴銜雪蓮花,寓意吉祥如意、堅忍不拔。祥云繚繞以及祁連山、紅太陽象征富饒、光明與希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藏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等地,人口459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藏舞,布達拉宮</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布達拉宮。</span>藏族的標志性建筑是布達拉宮。相傳七世紀時,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迎娶唐文成公主,在此首建宮室。布達拉宮建筑分紅宮和白宮兩大部分,它依山壘砌,全部為石木結構。主樓1 3 層,高119米,東西長360米,房屋近萬間。布達拉宮建在拉薩市西北角的布達拉山上,遠遠望去,群樓重疊,巍峨聳峙,氣勢磅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壯族】</p><p class="ql-block"> 分布在廣西、云南等地,人口1555萬余人,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錦”享譽海內外。</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圖案:銅鼓。</span>人們把廣西壯族自治區譽為“銅鼓之鄉”。銅鼓是壯族人民的傳統文化遺物,原來用作法器、樂器,后來演變成權威的象征。銅鼓上面刻有太陽紋、羽人紋、鷺紋、水波紋、圓圈紋、象眼紋等,還飾有青蛙、水鴨等立體雕飾。壯族人尊青蛙為“天上雷王之子”,認為青蛙能呼風喚雨,民間有“青蛙登殿”的傳說,并過“青蛙節”。鼓面上的青蛙是壯族圖騰崇拜的標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各民族資料來自于網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7</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沙县|
聂拉木县|
永顺县|
汤阴县|
林西县|
沙河市|
鄄城县|
巴马|
西安市|
客服|
金秀|
锡林浩特市|
民县|
馆陶县|
玛纳斯县|
蓝田县|
闽侯县|
澜沧|
永丰县|
徐汇区|
宜丰县|
齐河县|
陆河县|
枝江市|
临夏县|
阳东县|
泽州县|
建昌县|
东宁县|
瑞安市|
朝阳市|
昭觉县|
喀喇沁旗|
察雅县|
株洲县|
新丰县|
敦煌市|
黄冈市|
湘阴县|
安福县|
浦东新区|